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演唱技法是艺术风格特色形成的重要保证,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演唱技法训练的支持。若过度使用和追求演唱技法,则会限制演唱者的艺术风格特征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演唱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助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传承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民族声乐演唱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学习民族声乐首先需要明确的重点知识。在民族演唱中,此技法是实现艺术风格的主要形式。民族声乐主要体现出艺术风格,它们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有机统一。本文在浅析民族声乐演唱基本概念和特性上,研究演唱激发与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期推动民族声乐在世界的成就上更进一步。

关键词:民族声乐 演唱技法 艺术风格 有机统一

我国民族声乐源远流长,一直以来,声乐领域的相关学者对于演唱艺术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声乐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相关文献和研究就明显较少。笔者认为,演唱技法和此风格之间相互依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民族声乐艺术演唱中,应该重视这对辩证关系,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现在理论上的声乐是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音乐”运动,从此开始慢慢发展的。这个运动最大的意义就是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多元化、国际化。并且,在演唱的技法中尝试了创新,积极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在这个时候,经过大范围对民歌的搜索、整理以及创作,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比如歌剧《白毛女》就是一个经典之作,它成功的将西洋歌剧的表演形式和民族音乐的演唱形式相结合,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改革和创新的代表。它体现了民族情怀、明确的民族风格,以及人民群众的情感和心声,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共鸣。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声乐得到进步,这个时期不仅仅要求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学习,而且加强了对西方声乐技法的学习。比如胡松华老师、何记光老师等,他们的歌声以真声色彩为基本,并伴有一定的混声比例,声音在明亮之中,突出民族韵味,深受观众喜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演唱理论和技法在中国大范围扩展,民族声乐也开始出现“新唱法”。比如李双江、彭丽媛、宋祖英等老师,他们主要是以美声的技法为根本,音域宽广、洒脱甜美的特性,成为了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代表的演唱方式。这一时期民族声乐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比如相关教育家张权教授就首创用中文演唱外国歌剧、歌曲等。在新时期下,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呈多样化,对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

民族声乐长久发展以来,相关学者把演唱技法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在此演唱技法中,不单单是对声乐的培训,而且在发声技巧的练习上都有完善明确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着重对演唱技法进行研究: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运用在演唱技法中是根本性的。在此之前,要明确它和声音、情感之间的关系。在它和气息方面,就是先找到口腔、胸腔等方面的共鸣,并且讲求音调和旋律之间的协和,最终运用气息实现声音的变化。在它和情感之间,就是要运用好气息来带动情感上不同的变化。当气息和情感配合默契时,声音就会表达出想要的高低快慢,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二)高位置共鸣

是指在演唱时不仅仅要利用嗓子进行演唱,而且还要根据声音上的共鸣来完成作品。在我们对民族声乐实践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要完成好一个作品,首先就是要极高的声音的共鸣。如果不能实现在高位置上的共鸣,就很难体现出一个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风格。相反,如果一个作品可以实现高位置上的共鸣,不单单可以让一个演唱者的声音更加清晰宏亮,还能让他的声音更加柔和,更容易把握好音准。

(三)咬字吐词和行腔

咬字正确和吐词清晰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做到行腔上的字正腔圆的表达效果,才能体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字正腔圆是实现咬字吐词和行腔结合的多元性。民族声乐要求演唱者在实践中做到高低抑扬、轻重强弱。

三、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

在民族声乐中,艺术风格是指演唱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熟练的运用演唱技法,把个人情感和思想转化成特定的艺术价值。本文根据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对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一)地域风格

它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具有重大意义。不一样的地域,音乐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国陕北的民歌和陕南的民歌,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就存在着不同。陕北的歌曲旋律高亢豪放,而陕北地区的旋律优美、情感表达细腻柔和。这就是地域性的差异在演唱风格中带来的不同。

(二)时代风格

在民族声乐中,它是时代的记录和一定时期历史文化的体现。不管是抒情还是讴歌,是传统民间唱法还是结合西方演唱技法,每首声乐作品都会体现不同时代下的音乐风格。例如唐朝的“歌舞大曲”、明清“小曲”等,这样体现了我国古代时期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五十年代的歌曲的特点是乐观、理想主义,九十年代的歌曲细腻。所以,声乐作品具有时代的特征,要研究声乐作品的风格,就要重视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掌握的知识。

(三)个人风格

在演唱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时,所表现出稳定性的特征,是演唱者有别于其他类型歌者的艺术性体现。假如说民族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演唱者声音结构的性质上的话,如音高、音速等。那么个人风格会更多的体现在音乐细节上,如对某种节奏性的喜好、情感表达方式等。民族声乐的个人风格是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它是随着个人的审美、技巧、生活境遇变化而变化的。也正是有了个人风格的存在,我们才能在声乐艺术中强烈的感受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

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技法是表现艺术风格的手段,技法是为艺术风格而存在的。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就是体现生活、反映情感等。如果想把演唱中的技法、情感、审美全部有机统一,首先就是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声乐演唱的技法的学习中,其次就是艺术风格的培训。然而,我国民族声乐从中国传统艺术中不断创新,在新的形式下,要不断发展,就要在演唱风格上做出改变,积极推动民族声乐的国际化趋势。

(一)两者的统一

艺术风格是根据演唱技法表现出来的,两者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当一个演唱者拥有了较为熟练的演唱技法,他才能够真正的表达出词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善的演唱技法是体现艺术风格的基础,不管是哪一部作品,其词曲所表达的艺术特色、地区文化、情感表达等,都是需要演唱者运用演唱技法的。学习和运用演唱技法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更好的表达出艺术风格,演唱者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法都是为了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的灵魂,表现艺术风格。演唱者也要在不同的词曲中选择不同的技法,通过技法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质,并且表现给观众看。如果只掌握技法而不能合理的选择演唱技法,就无法让观众受到感染,更不能让观众体会作品的美感。

(二)两者的矛盾

演唱技法是艺术风格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演唱技法上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艺术风格的表现。这也说明了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一定要对演唱技法熟悉,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合理的控制气息,吐字清晰,具有良好的共鸣。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法,不断突破自我,更好的诠释艺术作品。然而,一味的追求演唱技法只能让艺术风格变得苍白。在演唱实践中,演唱者必须要掌握好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演唱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一个艺术作品不只是达到高难度技法,复杂的演唱技巧,而是选择适合作品的演唱技法,对其词曲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上有充分的诠释。一个合格的演唱者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娴熟的演唱技法,但这不代表演盲目的追求技法,而忽视了作品中应该有的情感和艺术风格。只有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五、民族声乐的艺术处理要求

民族声乐的作品首要内容就是演唱者的艺术创作,这也是民族声乐学习中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一个合格的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明确表达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要对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不管是什么歌曲,都应该要重视作品的知识,学会解析作品,把自己带入到情景中,这样才能在表演上更加真实。著名声乐家凯萨利认为:如果演唱者可以利用充分的时间对歌曲进行分析,并且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场景之中,他会发现结果会让人意想不到。如果可以一直持续,他将能够有和创作者相似的心理状态。

(一)解析作品,了解情感

想要把声乐作品各个环节都做好,首先就是要仔细分析歌曲。不仅仅要做到对旋律的熟悉,而且要准确分析歌曲的艺术风格。歌曲的思想感情,即使是通过旋律和歌词共同体现的,但是要掌握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这也要求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只有充分的理解作品,了解其情感内容,才能更好的用歌声感染观众,歌声才能被生动的表现出来。

(二)积累生活经验

艺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民族歌唱也离不开生活。中国民族声乐从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从中也总结出,歌唱的情感离不开生活的经验。我们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时,要尽可能多的观察体会身边的人情冷暖,人间感情等。我们平时也要多接触社会,丰富和拓展我们的知识,从中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学会感动、将心比心。能在社会中体现喜怒哀乐等情绪,只有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都真实的表现在歌曲形象中,才能使歌曲活灵活现,也才有生命力。

(三)真实表演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真实表演就是指演唱者自身声音的表现,并且结合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以及能形成合理的展示,来突显作品,充分体现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中,表演者的风格不一样,在演唱时咬字吐词也各有特点。比如在感情激昂的时候,咬字吐词应该有力量;演唱节奏欢快的时候,要敏捷、热情等。因此,民族唱法表演技能和风格都应该在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把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实现完美的艺术效果。

六、结语

简单来说,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今后民族声乐的学习和运用都有帮助。艺术风格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意义,因此要完善演唱技法,充分表现出我国音乐的艺术风格,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光发彩。 参考文献:

[1]韦菁.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北方音乐,2016,(04).

[2]江丽.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音乐时空,2014,(18).

[3]杨莉丽.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北方音乐,2015,(17).

作者:吉美逸

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论文 篇2: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技法与艺术风格的关系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演唱技法是艺术风格特色形成的重要保证,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演唱技法训练的支持。若过度使用和追求演唱技法,则会限制演唱者的艺术风格特征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演唱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助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艺术风格;探究

由于民族音乐特有的魅力,以及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需求,要求民族声乐可以被继承与发展。尤其是民族声乐具有相当浓厚的地理文化特征,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声乐艺术发展的需求,同时体现了当前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风格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风格特征相互影响,所以,本文从二者相关融合的视角,探究技法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一)艺术风格依赖于演唱技法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决定着民族音乐的艺术展现风格。演唱技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声乐作品进行诠释。对民族音乐中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等都需要借助于演唱技法来体现,而单纯的技法不能很好地展示音乐风格的审美高度。所以,只有将演唱技巧和演唱艺术风格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演唱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演唱技法的最终目标是体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风格特色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风格往往最能吸引人,也是演唱者真情流露表现。通过演唱者个人风格的演唱,可以将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融入到歌唱艺术中,最终实现民族声乐艺术与演唱技法的充分融合,体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风格特征。

(三)演唱技法过度使用会影响艺术风格的展现

在民族声乐歌唱中,越来越多的演唱者重视应用演唱技巧,追求演唱技巧的高超,而忽视了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展现。所以,民族声乐演唱中过于追求技法的完美使用,将会限制艺术风格特色发展,影响观众的审美。

(四)演唱技法越差对艺术效果展现越不利

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中各种演唱技法的严格训练和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是提高演唱技巧、扎实演唱功底的重要手段。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越成熟,演唱的藝术展现效果越好;反之,演唱技法越差,对艺术效果展现越不利。

二、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相互促进融合的有效对策

(一)认真分析和了解民族音乐作品

演唱前重视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与研究,通过熟悉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并与个人的理解相结合,借助于演唱技巧展现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特征。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前必须结合作品的旋律、伴奏等特征,融入更多的演唱技巧,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体现出来。

(二)民族音乐作品演唱者应该重视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作为民族声乐演唱者应该重视积累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艺术是生活的浓缩,通过多观察、体验的方式将身边的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知识等相结合,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充分融入到作品中,提高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使得民族声乐作品的展示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更加感人。

(三)通过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乐曲声、情、意的融合,提高演唱者的艺术展现力

通过声、情、意三个层面的审美结合,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艺术相结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丰富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动听的歌声,避免演唱者枯燥乏味的学习,真正体现民族声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三、结论

民族声乐涉及到的具体演唱技法通常比较多,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展现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演唱技法能够促进艺术风格更好地展现,而艺术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演唱技法的支撑。若演唱者对演唱技巧过度重视和应用,会造成演唱者的个人情感与作品的融合度降低,导致演唱艺术特色不突出,影响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要重视积累生活经验,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内涵特征,将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刻内涵特征与演唱者的技巧相结合,突出作品的声、情、意。因此,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必须围绕艺术风格展开训练,同时,艺术风格的展示也必须依托演唱技法。

参考文献

[1]郑璐.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作者简介:王镱霖(1994—),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研究方向:戏剧表演民族声乐。

作者:王镱霖

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论文 篇3:

苏州评弹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苏州评弹历史悠久,是江南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曲艺表现形式。在苏州评弹中,有细软酥糯的吴语声声,也有丝弦阵阵、秀丽婉转风格独树一帜。我作为一名苏州评弹艺术的参与者,也希望深入探讨苏州评弹的发展与传承,深入探讨我所理解的苏州评弹表演艺术风格,表达我对苏州评弹的艺术见解。

关键词:苏州评弹;传承发展;艺术风格特征;表演

本人师承评弹表演艺术家王文稼、王文耀、赵开生,习得长篇弹词《白罗山》、《打銮驾》、《孟丽君》、《风流天子》、《珍珠塔》等,从事评弹表演20多年,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在我看来,苏州评弹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之上迸发出更多新的艺术活力,时刻保持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一、苏州评弹的发展历史解读

苏州评弹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其品种繁多,不同曲艺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与浓郁地方特色都令人拍案叫绝。所谓苏州评弹其实就是指苏州弹词与苏州评话的合称,两种形式在同一节目中演出并称为“评弹”[1]。

在我看来,苏州评弹是最古老、最有味道的曲艺表演形式,它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朝,是一种说唱结合的变文。《四游说弹词》其实就是最早的苏州评弹唱本,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在清末,苏州评弹进一步丰富多彩化,各种流派唱腔不断涌现出来,比较有名的就包括了《长生殿》、《杨乃武》、《珍珠塔》等等。在多年从事苏州评弹艺术工作中,我也结合其发展历史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之谈。首先苏州评弹是以板腔为主的,评弹音乐在吸收了民歌小调音乐素材基础之上也以板腔音乐作为主流音乐表现形式,例如在弹词音乐中就采用了我国苏南地区的民歌小曲(如《乱鸡啼》、《山歌词》等等)。而现如今,苏州评弹也形成了不同风格唱腔,即马调、俞调、陈调,同时在三大唱腔基础之上再丰富不同风格流派唱腔,出现了蒋调、尤调、丽调、琴调等等。我在苏州评弹表演过程中不但运用说书演唱形式,也参与小组唱、表演唱等等,多种的评弹演唱方式也使得苏州评弹为跟多人所了解、接受和喜爱[2]。

二、苏州评弹的艺术风格阐释

苏州评弹的艺术风格阐释体裁形式多样,其中就包括了开篇、短篇、中篇以及长篇。这里长篇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多变,涉及众多人物,容纳量相对较大,表演形式为连日说唱,一般为15天,一回表演通常为100分钟左右,而短篇则是一回书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在苏州评弹演出形式上,它追求灵活简便的演出风格,不受舞台、道具、布景、人数、空间等条件限制影响,所以这也体现出了苏州评弹艺术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性特质的[3]。

在苏州评弹中,多以说唱叙事为主,即唱辅助说,说唱结合。我常常以评弹说书的方式来增强表现力以及艺术感染力。在我看来,弹词的唱也有抒情性与咏叹性。在说书过程中主要基于各种流派唱腔展开,一般就是在保持框架、骨干稳定不变的大前提下根据需要进行灵活机动处理,满足评弹过程中某些复杂思想情绪与情感变化的处理与表达。在评弹过程中,我会采用到三弦与琵琶进行演唱,即自弹自唱且更为灵活机动,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丝弦声声入扣的感觉。在苏州评弹演唱风格中,语言特征是一大重要表现因素,在评弹演唱艺术风格形成并建立与语言之间的直接关系过程中,对于歌唱技巧的把握、情感的表达以及形象的刻画最为重要。在苏州评弹中我用吴语演唱曲调更为清幽,让弹词演唱变得更委婉秀美,润腔方面也突出了吴语的委婉缠绵。在这一过程中,说唱是浑然一体、自然结合的,这也是我所总结的苏州评弹在说唱音乐调式上的一大显著特点[4]。

三、苏州评弹的表演艺术分析

苏州评弹中囊括了各种民歌演唱风格,所以评弹本身深受语言、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我在研究苏州地方方言方面相当深入,也总结了方言在发音上的一些主要特征,例如无翘舌音、喉塞音等等。如果从吴语的语音、语调方面来看,其调值相对较低且音程较小,语调就决定了吴语相对秀丽婉转的风格韵味。结合方言语调,我也总结归纳出了苏州评弹演唱的几大特点:

第一,在呼吸运用过程中,最好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比人正常说话有力度,声线更加集中。

第二,在共鸣腔运用过程中,需结合吴语发音特点来形成头腔、鼻腔、口腔、胸腔共鸣。

第三,在咬字吐字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字头、字腹、字尾,运用气息和口腔及嘴唇的变化有效影响母音行腔,避免出现上下共鸣却连接不通畅的情况,这会限制嗓音歌唱能力的良好发挥,导致声音上过于尖锐单薄,不利于评弹音乐表现。所以如此看来,我认为评弹演唱艺术应该不断精进满足人们持续提升的音乐曲艺审美需求[5]。

实际上,我平时也总结了一些科学的民族唱法,希望传承创新苏州评弹的民歌演绎形式。全新的民歌唱法在音域上表现更为宽广,音色更加优美,在共鸣气息运用上也更加自如,在恰当表现纯正民歌风格方面其艺术性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當然,我也思考如何融入一些民族声乐内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运气方面追求合理化,例如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确保声、字、气都能联系起来。首先用气托字,用呼吸控制行腔,如此所演绎出的苏州评弹在唱腔表现上就更为低回婉转,甚至激情奔放,再配合缠绵流水的拖腔,它要求表演者必须驾驭自如,声音表现更加圆润、灵活、饱满和甜美,且富有一定的穿透力。而根据弹词内容需要演绎出各种不同声音,利用收、放、摧、撒四种不同唱法则能够达到评弹艺术训练目的,彰显评弹演唱过程中的科学民族声乐发声训练技巧。结合上述要点,我也在表演过程中最大限度减轻声带在歌唱运动中所承担的生理负担,在声音把握上赋予其弹性,更加收放自如,如此的评弹彩绘更加婉转秀丽,富有情感[6]。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苏州评弹评词中的说书音域是相当狭窄的,音量也比较细弱,声音更加肤浅,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说书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说话相比于歌唱更费嗓子,因此在歌唱高音发出响亮声音过程中,需要依靠气息共鸣将声带的生理负担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在评弹对白中嗓音疲劳。同时,要保证气息到位,这也是评弹对白中的一大动力,必须做到气息沉于胸腹,甚至在表演过程中将气息沉于肾,如此才能做到声音更有感情,对白更有力量[7]。

总结:

苏州评弹是一门古老的、优秀的传统表演曲艺艺术形式,我们在学习、表演实践过程中希望做到博采众长,像文中所讨论的一样不断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传统表演中所遗留的某些问题,争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将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发扬光大、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上,真正将这块民族艺术的宝玉展示给更多人,让它绽放更加光芒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黎学锐, 高健. 传播媒介视角下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J]. 出版广角, 2021(2):4.

[2] 张子牧. 浅析新时代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0(1):5.

[3] 彭庆鸿, 陈琪伟. 关于苏州评弹传承与创新关系的三个维度[J]. 曲艺, 2019(4):4.

[4] 唐力行. 在溯源明本基础上系统传承——略述苏州评弹传承的一些观点[J]. 曲艺, 2019(10):2.

[5] 严万祺. 谈苏州评弹之于原创动画的创作与前景[J]. 2021(2013-2):50-52.

[6] 刘晓海, 王书文. 近代苏州评弹传承体系的构建——以光裕社为中心[J]. 2021(2017-1):21-26.

[7] 陈美东. 浅析苏州评弹在现代的发展方式[J]. 2021(2015-22):52-53.

作者简介:

张凌平(1979年4月20) 男,汉族,籍贯:江苏苏州,中专学历,职称:(现目前的职称)二级,研究方向——苏州评弹

作者:张凌平

上一篇:初一学习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管理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