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艾滋病工作总结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艾滋病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小学艾滋病工作总结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措施

管理措施

1.组织与管理

承担孕产期保健及提供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明确职责、任务和分工,以保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进行。

2.人员培训

对所有开展孕产期保健及提供助产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妇产科、婚前保健门诊的医生、护士,信息管理、检测等相关人员。

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集中和经常性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妇产科、婚前保健门诊的医生、护士,信息管理、检测等相关人员。

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集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家-省-地(市)-县的逐级培训,尽快改变及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技能,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3.规范实验室检测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常规和制度,根据孕产妇和婴儿的具体情况及机构的实验能力,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快速检测筛查及确认试验服务。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或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合作,建立有效、可行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流程。

4.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医疗保健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为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提供符合隔离、无菌操作与消毒要求的医疗环境,为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提供必要的隔离设施和助产服务,防止医源性感染。

建立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控制(卫生防疫)机构取得联系,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5.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信息资料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资料包括:婚前保健登记、孕产妇产前检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个案登记卡、随访信息以及各类报表等。

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应遵照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求,做好各类登记、记录,详细收集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信息,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严格保密的逐级上报体系。

6.监督指导与评估

建立国家、省、市(地)、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市(地)、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评估工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半年对市、县进行监督指导一次,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国家级技术指导部门负责制定监督指导工作方案,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到实施现场进行抽查和监督指导,定期督导省级工作的开展,对工作效果做出评价。

督导评估组要及时总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经验,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撰写总结报告,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反馈。

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部门参与的健康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承担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协同有关部门(妇联、计生、教育、共青团、文化、公安等)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网络。运用多种媒体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人群。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向孕产妇及家庭、婚前保健人群传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及信息。提高服务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能力。开发、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在产前门诊、孕妇学校、病房及产房、婚前保健门诊以及村卫生室、学校等多种场所进行分发及指导使用。

各相关机构要设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热线(或在预防艾滋病咨询热线中加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内容),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2.提供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

承担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提供多种形式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传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建议并动员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进行HIV抗体检测。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应用ELISA或快速检测试剂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结果阴性者按照正常孕产妇进行常规保健;结果阳性者换另外一种检测试剂或检测方法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或不确定者,进行确认试验以明确感染状况。

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者,提供检测后咨询,帮助其分析感染状况,由本人及其家属知情选择妊娠结局。为决定终止妊娠者提供流产服务,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对选择继续妊娠者,加强孕期保健,动员其住院分娩,以及时得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服务,同时建议其配偶接受相关的咨询和检测。

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者,也要进行检测后咨询,特别是本人或配偶具有危险行为者,要提供有关艾滋病感染“窗口期”的信息。

对于已经临产的孕产妇,在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复测和确诊试验的情况下,应及时应用两种不同的快速试剂同时进行检测,两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视为阴性,正常分娩。任何一种试剂检测结果出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反应或两种试剂均出现阳性反应,应暂时按照阳性结果处理,及时告知受检者并进行咨询,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产程中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确诊结果为阴性,则及时终止已采取的干预措施。

3.预防应用抗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免费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目前推荐使用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维乐命,NVP)联合用药]方案:即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AZT300千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千克,口服,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加服NVP200千克;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2毫克/千克,每6小时1次,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者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6周。

在没有条件或在孕期/临产前没有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情况下,采用孕产妇临产后一次性服用NVP200毫升,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的预防用药方案。

4.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的保健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开展咨询、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操作。

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择期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的机会。但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目前尚不主张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作为剖宫产指征。实施择期剖宫产术时应按照所选方案正确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应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的保健

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及其婴儿的关爱,进行喂养指导、常规儿童保健,监测生长发育,预防营养不良,增强体质。

由于母乳喂养可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机会,因此,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实施人工喂养,尽量避免母乳喂养,绝对不要混合喂养。

婴儿应于12个月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纳入正常儿童保健。阳性者继续追踪随访,至18个月再次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排除感染,纳入正常儿童保健;结果阳性婴儿转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

按照正常计划免疫程序给予预防接种。如果婴儿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除不接种卡介苗外,应按照正常预防接种程序接种其他疫苗。

第2篇:社会工作: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新路径

摘 要:社会工作能在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较为重视资源的提供,没有脱离传统救济方式的影响。克服这些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具有坚实的价值基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专业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是解决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恢复患者社会关系与提升患者社会功能的新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艾滋病患者;救助;新路径

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疗上的问题,而且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工作压力增大、收入减少与社会地位下降等负面影响,而且遭受着社会歧视与排斥[1]。艾滋病在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生理、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威胁着社会稳定与和谐。救助艾滋病患者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职责,而且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近年,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艾滋病救助政策在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环境与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就巨大。但是,从救助的实际效果来看,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较为重视资源的提供,在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的解决、社会关系的恢复以及社会功能的增强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较为薄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专业社会工作对艾滋病患者救助领域介入不够。从学界的研究来看,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论证也非常有限。因此,一方面要对现行的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进行改革,即导入社会工作;一方面要对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必要性、价值基础、理论依据和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一、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是以一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2]。社会工作的宗旨是服务,基本任务是帮助有困难、有需求者走出困境[3]。艾滋病患者是多重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在艾滋病患者救助的许多层面都需要社会工作介入。

(一)个人医疗层面

艾滋病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医疗问题。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他们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在此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入院、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服务。在入院时,社会工作者为艾滋病患者制定科学与费用合理的治疗计划,并帮助艾滋病患者更好地适应医疗环境和接受治疗。在住院期间,社会工作者与医护人员配合,将各自的技巧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改善患者心情。在出院时,社会工作者可运用社会福利知识为艾滋病患者争取最大利益,如为其节省治疗费用。在出院后,社会工作者将评估艾滋病患者心理、社区与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跟踪治疗。

(二)家庭康复层面

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成员如果患上艾滋病,就会严重影响家庭经济收入,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破裂。家中的事务都会围绕着艾滋病患者转,年幼的子女将不得不压抑他们活泼的天性,年龄稍大的子女得替成人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需要调整,家属也会存在着心理压力,如焦虑、沮丧等情绪。同时,家属在社会交往中也会被贴上标签,遭遇歧视。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唤起家庭的凝聚力,鼓励家庭成员团结起来面对困难,并为家庭寻找社区资源,促进家庭康复。

(三)社区服务层面

目前,民政部门和医院等机构承担了艾滋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者则很少介入。当前救助工作的缺点是筹资渠道单一,资源不足,缺乏主动性、深入性与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则擅长利用社区资源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救助。他们一方面可以充当社区服务的桥梁,在艾滋病患者与救助资源间牵线搭桥,动用社区资源为患者服务;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展面向艾滋病患者家庭成员的就业培训,并帮助他们就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家庭照顾。另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动员社区志愿者开展社区反歧视、艾滋病患者关怀服务以及受艾滋病影响孤儿照顾活动等。

(四)社会政策层面

我国目前与社会政策相关的利益表达机制尚不完善,表达渠道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4]。社会政策在制定过程中还存在着民主参与不够、规范性不强和公开性不足等问题,社会政策执行不到位和忽视评估的现象也很普遍[5]。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艾滋病患者救助政策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他们的需求。社会工作注重社会政策研究和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可为艾滋病患者争取正当权益;社会工作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考虑案主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完善艾滋病患者救助政策;社会工作关注对社会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可以促进艾滋病救助政策的落实。

二、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价值基础

社会工作拥有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实践涉入了强烈的社会工作价值判断[6]。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为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提供了价值基础。首先,社会工作价值观明确了艾滋病患者受尊重的主体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艾滋病患者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具有选择的能力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患者在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过程中拥有知情权、隐私权。其次,社会工作价值观规定了社会工作者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專业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时必须具有敬业精神;不论患者通过何途径感染艾滋病,社会工作者都应积极地理解和接受患者,而不能用道德评判或价值判断来标定患者;社会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培育艾滋病患者自我选择的能力和尊重他们自我决定的权利;社会工作者应将每个接受服务的艾滋病患者看做唯一的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救助;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保守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信息和秘密。再次,社会工作价值观明确了救助艾滋病患者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一角度来看,艾滋病患者在政治上和道德上与其他人平等,不必借助人性的同情与怜悯;享有社会福利和救助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有义务致力于艾滋病患者各种问题的解决与自我实现。

三、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其大部分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并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悟性与经验。参考Payne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分模型[7],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主要有如下理论依据。

(一)治疗性理论

对于艾滋病患者救助而言,治疗性理论强调从心理、情感层面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治疗性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一是心理动力理论。从心理动力理论来看,社会工作者应关注艾滋病患者的感觉、潜意识、需要、动机及维持患者的希望,从而建立与患者的治疗关系。在此关系中,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核心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治疗的、让艾滋病患者感到安全和可以表达他们情感的治疗环境。二是危机干预理论。从危机干预理论来看,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危机使他们的稳定状态被颠覆。社会工作者应首先处理患者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开展救助工作,以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帮助艾滋病患者建立新的应对机制,增强患者应对危机的技能[8]。三是人本主义。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要维护患者平等的地位,给予患者无条件的正面关注,对患者的世界观要能够感同身受,积极倾听患者的心声并与他们建立真挚友谊[7]。

(二)集体主义理论

对于艾滋病患者救助而言,集体主义理论强调重视和增强患者改变现状的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社会行动改变现状。集体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一是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来看,艾滋病患者具有改变现状的优势,如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社会工作者应尊重、倾听患者的志向,关注他们的优势,尊敬和赞赏他们,做出有意义的干预计划,让患者超越社会工作者成为自己问题的专家[7]。二是增权理论。从增权理论来看,必须通过增权的途径改变权利分配制度才能扭转艾滋病患者难以获取资源的局面[9]。社会工作者要发展患者积极的自我意识;使患者获得知识和技术;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社会结构做出有利于患者的制度安排[10]。三是反歧视理论。从反歧视理论来看,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中遭遇歧视是社会秩序和结构的问题,而不是患者个人或群体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将注意力放在减少艾滋病患者遭遇不平等和边缘化等方面,反对分离主义,促进艾滋病患者融入社区和社会[8]。

(三)改良主义理论

对于艾滋病患者救助而言,改良主义强调通过渐进方式满足艾滋病患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改良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一是任务中心理论。从任务中心理论来看,社会工作者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的方式与艾滋病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社会工作者将艾滋病患者遇到的所有问题排列出先后顺序,定义治疗期望的结果,并且就接触的次数、期限与患者达成一致。二是认知行为理论。从认知行为理论来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艾滋病患者获得对周围人与环境的正确认知,完善其理性思考能力,并对艾滋病患者的不适当行为(如怨恨与报复他人等)进行治疗。三是社会系统理论。从社会系统理论来看,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艾滋病患者使用他们周边的社会环境系统。这样的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家庭、朋友和同事这样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这样的正式支持系统,医院、学校和社会工者这样的专业支持系统[11]。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艾滋病患者与这些系统中资源之间新的联系,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实质性帮助。

四、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工作模式

艾滋病患者的弱势地位主要体现为他们生理、心理与社会关系支持网络都受到损伤,而社会工作以其康复功能、预防功能和发展功能恰恰弥补了这些缺损,可以称为连接受损社会功能的“黏合剂”[12]。具体而言,社会工作的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四种工作模式得以体现。

(一)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方式,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内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13]。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改善患者与家庭、社区、社会各色人等的关系,协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个案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十分强调“人在情境中”,即将艾滋病患者放入家庭、邻里、社区以及社会环境中考察,致力于发现和争取这些环境中的资源为艾滋病患者服务。具体策略有三种:一是辅导。社会工作者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其心理压力,解决其心理问题。同时,协助艾滋病患者了解自我的长处,使其建立自信心并挖掘自我潜能去解决问题。二是保护。社会工作者要避免一切可能伤害艾滋病患者的因素。如保护艾滋病患者隐私;防止他们自暴自弃,伤害自己;避免家人、亲属对他们的疏远;减轻外界对他们的排斥和歧视等。三是支持。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帮助艾滋病患者认识自己目前可利用的资源及获取资源的途径,另一方面协助艾滋病患者调整社会关系,发掘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为他们提供支持。

(二)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性目标的一种工作模式[14]。小组社会工作对那些被社会剥夺了权利的群体特别有帮助。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小组社会工作的基础是艾滋病患者对他人的需要和人际间的相互依存性。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是要实现小组的目标,即引导艾滋病患者学习社交技巧,学会接纳他人和运用小组资源等,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实现艾滋病患者自身的各种需求,如参加娱乐活动、寻求心理安慰和扩大社会交往等。小组具体形式有三类:一是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在互助小组中,艾滋病患者可以扩大与病友之间的交往,增强社会交往技能,建立与病友的关系网络;可以开展娱乐活动,获得心理安慰,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依托小组开展生产自救,增加经济收入。二是艾滋病患者家属小组。在艾滋病患者家属小组中,家属可以相互交流照顾患者的经验,并形成艾滋病患者家庭之间的关系网络,家属可以从此关系网络中寻求支持。三是志愿者小组。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一些关爱艾滋病患者的人士组织起来建立志愿者小组。在小组中,志愿者可以依据小组提供的资料决定优先从哪些方面帮助患者,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救助的针对性,还可以扩大支持队伍。

(三)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及其成员为对象,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模式。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社区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挖掘、调动并有效运用社区资源,以满足艾滋病患者的需求。具体工作形式有四种:一是社区研究。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专业方法在社区内开展研究,目的是了解社区中艾滋病患者的人数、分布、困难和需求,社区居民对患者的态度,社区中个人、组织对患者提供支持的状况,社区中有哪些尚未开发的、能够为患者提供帮助的资源。二是社区联络。社会工作者可以搭建社区中各种身份人群之间沟通与协作的桥梁,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进行商谈,为解决社区艾滋病患者的困难设计方案并明确职责。社会工作者还要与社區内不同人士和机构保持良好的互动,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从而创建解决艾滋病患者问题的长效机制。三是社区教育。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举办社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体会和关注艾滋病患者生存的艰难,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另一方面可以为艾滋病患者维权呼吁,加强对患者群体的能力建设,培育患者中的领袖,教导他们与社区中个人、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打交道的方法,支持他们通过社会行动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四是社区资源调动。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之间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协调,有效地连接正式与非正式资源,调动这些资源帮助艾滋病患者。如可以组织社区联合募捐活动,向社区中的个人、政府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争取救助资源,为艾滋病患者筹集医疗经费和生活物资,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15]。

(四)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它一方面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运用在具体社会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修订建议[16]。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社会工作行政的目标一方面是落实与艾滋病患者相关的社会政策,另一方面是不断总结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现更加完善的政策安排。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督导。督导是一种发展与提高社会工作者绩效的行政工作。督导者在避免越俎代庖的前提下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资讯、鼓励与建议,帮助社会工作者运用其知识和技巧独立而有效地完成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二是咨询。社会工作者在执行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向专业人士咨询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会经常安排一些社会工作者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会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咨询机会。这些专业人士主要有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三是合作。在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中,合作的目标是广泛利用资源,整合专业力量,增强工作效果。合作需要执行参与式管理,即让社会工作机构主管、社会工作者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讨论和决策。合作也需要各种不同性质的服务机构之间的配合。如医院通过合理用药、适当的护理成功地使艾滋病患者的痛苦症状得到缓解。在艾滋病患者出院之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家庭经济问题、家人关系问题等。

五、结语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经十分普及,并发展成为助人自助、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福利制度[17]。在我国,社会工作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程度也在增强,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正逐步推进,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也显得十分必要。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还有一些明显的困难。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民政部门、工青妇等主要业务部门未能设置社会工作岗位[18],非政府组织这一社会工作者就业的主要载体力量还很弱小;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影响和认同程度还亟待提高。因此,我国应采取措施为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创造良好环境。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政府扮演资金投资主体角色,支持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并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艾滋病患者救助领域[19]。民政部门、工青妇等机构应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对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在机构内大量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对外招聘社会工作人才。二是发展非政府组织。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均受聘于各类非政府组织,政府或地区行政机构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非政府组织再派出社会工作者到社区开展工作[20]。因此,政府应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让非政府组织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就业岗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进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三是增强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一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认同与亲睐,另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营造适合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翁乃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J].社会学研究, 2003,(5):84—94.

[2]向德平,姚霞.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J].教学与研究,2009,(6):22—26.

[3]姜峰,易钢,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7):195—196.

[4]徐道稳.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J].学术论坛,2006,(7):60—64.

[5]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04,(1):76—89.

[6]乔世东.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70—174.

[7]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英]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10]向德平,程玲.赋权形式的新探索——艾滋病患者自助小组的实践[A].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5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付立华.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伦理运用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8):128—130.

[13][美]法利,等.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尹保华.突发事件的社会工作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7):93—95.

[15]钟莹.女性戒毒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与社会福利需求[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64—166.

[16]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秦克寅,张建华.社会工作视野下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预控与矫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6):50—52.

[18]贺励.健全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J].理论月刊,2008,(7):98—100.

[19]徐月宾,张秀兰.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5,(5):80—92.

[20]张文.深圳青少年社会工作探索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7,(7):45—48.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作者:向德平 李光勇

第3篇: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预防中的介入:社会性别的视角

摘 要: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流动研究,以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流动妇女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进一步在流动人口中增多的趋势下,通过对甘肃省女性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一般状况与特殊性进行分析,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到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传统救助工作的专业化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结合到艾滋病防治的实践中,有效应对艾滋病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威胁,拓展女性研究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工作;流动人口;艾滋病

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社会变迁,从二元社会结构中凸现出来的人口流动成为学术界深入关注的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被忽视的问题是研究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对农民工流动群体中的女性没有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决策精英和学术界人士),像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集体无意识中(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把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文化现象与禁忌、耻辱、歧视、排斥相联系,拒绝正视,保持沉默。[1]在“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体系中,所有不能为现代生物学所解释的“非理性”内容,都被归入与正确的知识相对立的虚妄的“信仰”,在全球化的挟持下,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大都推崇把人在病患中的能动作用视做工具性行为、把医疗文化看作个人工具理性行为的积淀结果的功利主义理论,从而完全过滤掉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神话”或说是“魅”的精神内核。[2]从而将艾滋病认为是为精神的或心理的疾病,由医药专业人员用医疗器械和药品来治疗,[3]或者将道德、伦理的诸多判断加在艾滋病上面,使这一疾病成为“污名化”的社会问题。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 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介入艾滋病问题的重要力量, 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角色。这就需要将艾滋病预防工作放置在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直接相关的社会工作干预中来评估,我国多年对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在总体思路上坚持综合防治的思路,力图通过多部门的动员和参与,起到群防群治的效果,但是工作理念和方法都停留在群众工作的初级阶段,社会工作介入明显不足。正是带着这种研究思路,本研究者通过中英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甘肃评估的发现,力图透过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对乡村女性及其流动人口的影响,对流动女性人群面对艾滋病的反应情景做一个相对深入和整全的观察,并通过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性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新的视野与策略。

一、项目简介与研究思路

自从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我国也蔓延迅速,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广泛流行阶段(Generalized Epidemic)。截止2005年7月,甘肃省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217例,其中,2005年1-6月发现了57例,占所有感染者和病人的1/4。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天水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主要分布与高危人群而非普通人群。[4]到2010年10月底,甘肃省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4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62例,死亡176例。2010年1月至10月,甘肃省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1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3例,死亡32例。从全国范围来看,甘肃省艾滋病呈低流行状态,但形势仍然严峻,尤其是20-49岁的中青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分别占到总报告数的86.80%和84.25%。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0-2010)》提出了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同时提出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援助,并借鉴国外成功的防治经验。为此,卫生部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将合作实施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英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性病艾滋病防治领域中最大的双边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遏止中国日益增长的艾滋病毒传播,提高中国对艾滋病的有效应对能力,即加强我国各级机构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计划的制定、管理、协调和实施能力;加强性病艾滋病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医疗机构性病艾滋病诊治服务质量;提高血液安全和管理的能力;对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探索并形成艾滋病关怀和护理的模式;帮助我国实现《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的目标。根据项目对政府艾滋病防治能力评估的要求,对项目的评估从产出(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能力与服务)与影响(公众实际接受的服务与反应)两个维度,对甘肃省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特殊人群(包括高危人群、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一般人群三个项目相关方抽取了共936个个体样本与102个组织样本组成的总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评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性别、流动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对艾滋病防治行动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将着重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对艾滋病防治特殊人群(包括高危人群、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一般人群作专门的描述与研究,并着重探讨针对女性流动人口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的艾滋病防治。

二、艾滋病防治:人口流动与社会性别的视角

当代艾滋病的防治经验表明,人口的流动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进一步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在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中,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实践表明,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中国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和较低的艾滋病公共教育水平,甚至被国际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易感人群”,艾滋病的预防的形势更为严峻。

流动人口与固定人口相比较,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普遍比较低;人口学特征是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偏低;未婚者约占50%;存在着旺盛的性需求;匮乏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5]进城打工者知道血液传播、性传播途径的分别是79%、84%;流动服务小姐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分别为73%-78%;从客观条件的角度看,进城民工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夹缝中,是一个走出农村而未被城市接纳的边缘人群,其卫生意识淡薄、居住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业余文化活动贫乏、性知识和性健康水平低,直接导致性病、艾滋病发病的提高。一项对江苏省某市5892名返乡建筑工人的体检报告,性病检出率为4.34% ;暂住人口的性病检出率为6.41%,驾驶员为2.71%,而市区同年度性病发病率为28.80/10万。徐臣等对1517名村民进行外出流动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有外出史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15.6%显著高于无外出史者的8.8%。山西省1995-1999年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6.7%为流动人口。[6]流动人口所具有的以上这些性质使他们不容易被监测,而且很难得到相关教育和治疗。“作为没有注册、没有档案的公民,他们只能半地下状态地生存在政府官员控制不到的地方。他们不仅受到艾滋病和其他疾病感染的威胁,而且,因为他们要么或在工地的工棚里,或住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而且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形式的预防教育和治疗。”[7]

将社会性别的原则贯彻到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中,可以发现,在流动人口这个弱势群体中,妇女更是作为一个双重弱势群体出现的,中国乡村外出流动人口中,由于女性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可供选择的职业偏少,因此,流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处于相对不利的就业地位,职业竞争的不利成为这部分女性进入性工作领域的最直接推动力。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指出,HIV/AIDS的流行是一个社会性别问题。以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为基础的社会性别差异、男女之间的权利不平衡、以及妇女的身体暴露,导致了妇女在艾滋病传播中比男性更为易感(王英,2003)。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指出,在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近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4年1-9月,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已高达41%。一年前,这个比例是35.6%,而在1998年,这个比例仅为15.3%。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则表明,在我国每年的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中,男性和女性感染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1上升到目前的2:1甚至是局部地区的1:1,伴随于此,母婴传播危险性加大。[8]本项目针对甘肃省情况的调查发现,妇女的这种双重弱势特性,在艾滋病的传播中也同样体现出来。

在女性的易受感染者特性中,女性性工作者作为一个桥梁人群受到了更密切的关注,正如瓦塞特性病传播动力学理论所揭示:“在很大程度上,性病的传播是由涉及高危险行为的人和从事高危险传播的人来推动的。高危险传播者通常包括商业性性工作者和性工作者的顾客。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个庞大的、动态的感染和再感染场,这个场有无数个”桥梁和人口总体联结。一个人口总体中若无这样的动态感染场,单单因为存在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性病传播是无法持续的。”[9]吴尊友等在云南进行的多项调查表明,酒吧、发廊服务小姐分别有80%、83%承认提供性服务;服务小姐卖淫时及与男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的比例分别是41.3%、11.7%;[10]因此,作为项目的一个重要相关人群—收教所女性性工作者与娱乐场所的女性工作者,是本文最为关注的对象,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与口述访谈。

三、甘肃省HIV/AIDS状况的调查发现

从数量上看,甘肃省目前仍然处于艾滋病的低发病阶段,但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逐年增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76%的感染者是通过血液感染,70%的为农民和无业者。在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中,吸毒、共用毒品注射器、性传播、预防知识普遍缺乏等占主要原因。[11]根据全省STD数占总人口数的0.15%和性成熟者中1%在近1个月有过危险性行为及全省有9例(估计实际人数100人),性途径的HIV感染者情况,目前该人群流行率为0.05%,这里假设到2010年增长为3%。由此,估计2003年经性途径HIV(流行率为0.08%),感染人数为200人。2005年为(流行率为0.30%)感染人数600人,2010年则可达到7000人。[12]本次基线调查发现,在甘肃省女性性工作者和女性高危人群中,存在着一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特点,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甘肃省女性感染者的比例逐年增加,男女性别比从1996年前的11.0:1增长为现在的3.4:1。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危场所工作的性工作者和易感者对自己感染性病或艾滋病的机会认为非常大的占4.9%、比较大的占13.3%、不太大的占25.2%、不会的占35.0%、不清楚的占19.6%。其认识程度并不深,防范意识并不强。由于目前政策框架的限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这些人群还没有开展什么实质的工作,所能做的除了低调宣传外,就是少部分地区在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防艾干预措施。这更加限制了这些高危人群对有效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获取。

根据调查数据,高危人群对其所在社区的防艾工作方面的知晓情况是:知道医疗救助的占21.0%,知道生活救助的占4.9%,知道教育咨询占的30.8%,知道综合干预占的1.4%,不清楚占的33.6%。

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女性群体未受到特别的关注,针对女性的宣传工作存在缺陷,目前尚无专门的女性或妇女行动小组或行动计划。甘肃省各级妇联组织结合自己的工作,参与了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等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对于女性的关注仍然很微弱,对于妇女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重视和发挥得远远不够。

从调查资料分析(见表2和表3)可看出性别与知晓程度的情况,在高危人群中知晓程度男女性别比大体相当(见表2),但是女性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占到28.8%,说明将近有1/3的受访者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近乎于无,而这一部分性工作者由于处于交易价格较低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长,工作中接待客人的数量较大,接触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渠道相对狭窄,为艾滋病的传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在一般人群中,男性的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见表3),但是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高达33.3%,随着艾滋病的传播逐渐呈现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展,加大面向一般民众的艾滋病宣传和干预,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同时,通过对性别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女性对于艾滋病的知晓程度明显低于男性,这说明一方面妇女在参加防治艾滋病工作方面的主动性不够,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一般人群中的艾滋病宣传工作中明显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妇女在防艾中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总之,从人口流动和社会性别的角度综合评价甘肃省艾滋病预防的工作,可以发现,甘肃省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着以下整体性的挑战。

(一)知识、态度与行为的三重偏差

虽然甘肃省艾滋病传播仍然以血液传播为主,但经性传播的感染者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占到20%,且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在社会中这部分进行高危性行为人群普遍存在。而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很低,由相关组织投放的安全套也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收容教育所与公共娱乐场所的访谈普遍表明,从事高危性行为人群对艾滋病知识与预防措施缺乏基本了解,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另一个反常的现象是部分人群虽对艾滋病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防治与高危性行为却持相当消极的态度,其中收容教育所的性工作者,在收教前每天都有2-5次左右的性交易,她们也知道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然而在实际交易中部分交易并未使用安全套,且坚信自己绝对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原因一部分在于侥幸的心理,但是更多的是目前的公共教育仅仅从表层解决了信息的知晓,并没有从实际的行为上起到深层干预的效果,使得相当一部分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具体防范行为处于一个真空状态。

(二)流动人口的挑战

省内目前大约有350万左右流动人口,这还不包括更多的流向南方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由于流出人口中单身占绝大多数,容易有高危行为,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知识,我们目前的艾滋病公共教育与防治基本上都是基于属地原则展开的,造成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游离于政府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工作范围之外,从近年来的监测实践看,甘肃省已发现的217例感染者虽然也有个体户、学生及医务人员,但农民构成了绝对性的主体,而且大部分感染者是从流动性的一般检测中发现的,这表明艾滋病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本次基线调查更进一步发现,由于流出的女性文化水平低,对艾滋病的知识近乎空白,在进入性工作领域后,其服务对象大多是艾滋病知识同样缺乏的男性,艾滋病在这个群体一旦爆发,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艾滋病在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危险性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三)女性的脆弱性与易感性

调查发现,由于观念、文化程度、家庭劳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普通人群中,女性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防治措施、流行状况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男性;很多女性由于受社会文化对艾滋病“脏病”定义的影响,缺乏对艾滋病的了解,调查同时发现,由于男性外出务工所带来的艾滋病潜在被动感染的危险同样存在与乡村女性中,一个较好的方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流动,可以降低艾滋病的性传播概率。我们认为,女性的脆弱与易感特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入城市的农村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成为一个迫使她们从事性工作的压力,相关知识和保护措施的缺乏使她们高度暴露在疾病面前;另一方面,目前农村的社会流动还基本以男性为主,男性在流动过程中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导致了艾滋病在家庭内部成员间传播的可能,导致女性成为最易感染人群。

四、社会工作的艾滋病预防介入:途径与思考

对于艾滋病问题,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门学科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医学看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缓解患者的痛苦,通过技术手段防止艾滋病的继续蔓延;法学则更为重视相关法律如艾滋病防治法的制定和完善,给予艾滋病患者以立法上的保护;心理学和社会学更多的将艾滋病问题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艾滋病患者以心理支持、人文关怀和社会照顾。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又是如何看待艾滋病问题的呢?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工作压力增大、收入减少与社会地位下降等负面影响,而且遭受着社会歧视与排斥。[14]需要更为系统的推动专业性的社会、心理援助与支持,并逐步实现相关人群的互助自助,使各种外部干预力量转换为内部性的支持与扶助,真正使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可持续化。

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也在于缺乏懂得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全省各级防艾办都意识到目前除了资金以外,最急需的是懂专业、素质高的专业人员。而且目前的专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配置几乎是一个空白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艾滋病预防介入的途径

国际上成熟的艾滋病预防工作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预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体系与工作机制,从广义上讲,艾滋病问题的解决和预防需要政府、医疗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力量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非营利组织则能够提供各种辅助支持;社会公众需要理性对待艾滋病患者。社会工作者作为其中的主体之一,强调从微观的具体问题即艾滋病患者的现实需要出发,为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种人性化的助人服务,同时还致力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从社会工作的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几种形式。

1.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方式,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内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15]当前艾滋病问题一般被视为高传染病甚至“超级绝症”,再加上对艾滋病问题的道德化批判,使患者逐渐形成自卑、恐惧、悲观、绝望等心理,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协助减轻心理负担,从而以理智的心态对待疾病。面对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主要体现为提供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知识、方法,有些情况下还涉及到患者的社会报复心理,通过直接干预以促使患者抑制自身的不负责行为。社会工作者一般还面向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家庭提供服务,改变歧视和排斥观念,对患者家属进行基本医学常识辅导宣传教育,使其正确看待艾滋病患者,并给予患者一定的家庭关怀。

2.小组社会工作

相较于其他社会工作的对象,艾滋病人群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表现为外来人员难以进入、融入,专业干预难以有效持续等等方面,小组社会工作对那些被社会剥夺了权利的群体特别有帮助。小组社会工作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性目标的一种工作模式。[16]通过立足高危人群工作场所、艾滋病人群居住社区等建立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艾滋病患者家属小组、志愿者小组等形式,通过社会工作者有组织的引导, 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使得艾滋病患者获得彼此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增强自助意识和能力。同时,将艾滋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等组成治疗性团体,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推动团体内部工作与关系的协调与沟通。使艾滋病患者与病毒携带者社会工作能在自助互助、家庭支持、社区支持等方面建立起立体性的社会工作支持网络。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之间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协调,有效地连接正式与非正式资源,调动这些资源帮助艾滋病患者。如可以组织社区联合募捐活动,向社区中的个人、政府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争取救助资源,为艾滋病患者筹集医疗经费和生活物资,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17]社区社会工作在艾滋病介入中采取社区研究、社区联络、社区教育、社区资源调动,系统的研究社区中艾滋病问题的基本状况,通过整合资源,利用社区组织网络,发动地方性资源与知识,推动以社区为单元的艾滋病预防体系建立。

4.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它一方面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运用在具体社会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修订建议。[18]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社会工作行政的目标一方面是落实与艾滋病患者相关的社会政策,另一方面是不断总结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现更加完善的政策安排。[19]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工作介入到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在针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与干预的过程中,注意在“板板茶”这一亚文化群体中特殊的互动形式与逻辑,正如刘谦针对四川A市低交易价格性工作者研究所发现的那样,“老板在通过商业话语和类家族的话语建构,‘板板茶’组织时,穿梭在两个版本的对话之中,受益于两种话语的共生而促进。商业中的老板的定价行为,促进了她在商业中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有维系他(她)的定价;在家庭组织版话语权中,将小姐视为‘自家姐妹’塑造了老板的家长地位,而这种家长地位又有力的支持了她像家长一样规范小姐的行为。在两个组织版的话语关系上,经济话语上的强势支持了老板的家长作风,而家长的权威强化了老板在协调经济关系时的主导地位。”[20]避免使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像现有的健康宣教一样成为“各说各话”的形式主义,这就需要在当下艾滋病预防实践与政策设计做出一定的理论思考。

(二)社会工作艾滋病预防介入的理论思考

尽管目前甘肃省艾滋病处于低发阶段,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引发艾滋病大范围流行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因此艾滋病的防治要求建立适合当地文化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模式,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1.公共制度重建与理念整合

由于我国目前公共制度设计的地域性归属,对因社会流动产生的新人群这一“第三元”缺乏适当的制度安排,导致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大概有1.2亿的农民工)游离在公共管理之外,而且这样一种制度缺失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制度层面,已经深深的渗入到治理理念,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水平,确定艾滋病和性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加艾滋病和性病预防事业的投入,真正体现预防为主,坚持“大卫生观”是应有的政策选择。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问题。

2.以社会性别出发行动干预

有效降低艾滋病流行的技术干预措施,应该展开多学科的融合,充分调查行为、文化、制度、信息获取人群特征等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在对项目实施的评估中,除了对技术、环境、机构、经济/财政进行评估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社会因素的评估。这包括艾滋病与贫困,年龄、性别、民族等与艾滋病的易感性/危险性的关系,性别因素的影响等等。目前,我国一些在涉及安全性行为的项目活动中,特别注重发挥女性暗娼的作用,保证女性暗娼有机会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交流、研讨和评估等活动。[21]研究同时表明,以医院为基础的项目门诊运转顺利,能够较好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而在公共娱乐场所集中区单独建立的门诊难以维持运转。针对公共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开展卫生保健服务不宜孤立进行,应提供综合性的卫生服务。[22]

3.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艾滋病介入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虽然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有着西化的色彩,但是经过长期的本土化过程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即强烈的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学术取向,已经成了社会科学中实用性最强、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在公共卫生和艾滋病的研究与干预中,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虽然有短期的失语现象,但是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和已经展开的学术活动注定了社会学与艾滋病的紧密结合。

社会因素分析对认识艾滋病危险的社会过程和差异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艾滋病防治项目在制定国家和省级对策时,充分考虑到性别平等、社区参与、脱贫等互相交叉问题,开展社会学方法的培训,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在决策中考虑该方面的政策与建议。[23]社会学至少在四个方面发挥其影响,包括政策开发和机构能力建设、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治疗、艾滋病社区关怀护理和社会群体亚文化改造。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则如前所分析,至少可以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针对艾滋病预防中的特殊领域与要求,社会工作也有着极大的干预能力与空间。

总之,在面对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时,需要我们应用参与式和社会性别等在国际艾滋病防治实践中取得成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更多的针对女性这一特殊人群,用社会性别敏感原则之道,开展有效的干预行动。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PlannedParenthoodFederation, Advocacy Guidefor HIV/AIDS”. 2001.

[2](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3](美)克莱曼.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M].方莜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8.

[4]甘肃艾滋病感染者统计[EB/OL].www.99aids.com,2007-3-21.

[5]叶旭军.进城民工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5).

[6]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综述)[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2001,(6).

[7](美)季北慈.中国的艾滋病危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2).

[8]卫生部. 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EB/OL].www.moh.gov.cn,2005-10-08.

[9]Wasserheit JN and Aral SO,The Dynamic Typolog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ease Epidemics Implication for Prevention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actious Diseases, 1996,174 (Supplem-ent2):201-213.

[10]吴尊友.我国部分医务人员HIV/AIDS知识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7,(1).

[11]甘肃省艾滋病传播情况[OB/OL].www.china.org.cn.

[12]刘新凤.甘肃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和预测[J].卫生职业教育,2004,(17).

[13]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评估课题组,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评估报告(内部报告)[R].2005.

[14]翁乃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J].社会学研究,2003,(5):84—94.

[15](美)法利,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尹保华,突发事件的社会工作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7):93—95.

[17]钟莹,女性戒毒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与社会福利需求[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64—166.

[1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向德平,李光勇.社会工作: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新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22-125.

[20]刘谦.面对艾滋风险的自律与文化:对低交易价格商业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

[21]李文星.社会学与中国艾滋病防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的社会学介入[OB/OL].中国社会学网,2006-09-18.

[22]徐艳声.公共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4.

[23]社会学与中国艾滋病防治 —— 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的社会学介入[OB/OL].www.opo.cn,2006-12-18.

作者:金昱彤

第4篇:小学艾滋病宣传活动总结

XX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根据北辰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为指导,活动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我们以世界艾滋病日为契机,以今年艾滋病主题为口号在我校开展了关于艾滋病预防的宣传。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

学校领导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我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制定了艾滋病的活动宣传计划,扎扎实实的开展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活动真正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

二、

主要工作

1、开展全校师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宣传活动;

为了有目的、有教育意义、科学的开展预防控制艾滋健康教育活动,按上级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全校16个班级,统一安排班会课开展了“艾滋病预防知识”主题班会。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利用广播、讲座及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提供青春期性教育,预防吸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与一些基本技能,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

3、学校德育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优秀学生干部深入社区向居民散发印有“供抗艾滋供担责任共享未来”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材料。让社区居民多渠道的了解艾滋病方面的相关知识。

通过活动,学生和教师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知道了对待艾滋病人不应歧视。今后,我校将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力争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xx小学

XX年11月29日

第5篇:小学艾滋病宣传预防工作总结

艾滋病作为危害21世纪人类生存的一种传染病,由于其传播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长期无症状的潜伏期、无治愈药物和无有效的疫苗等特殊性,决定了艾滋病的预防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对艾滋病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预防,因此在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工作,将直接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国家的民族兴衰。今年,我们学校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根据唐县教育局和大洋中心会议精神,将预防艾滋病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当中,对我校预防艾滋病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把预防艾滋病与禁毒教育、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制定了具体有效的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学校开展艾滋病宣传预防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行动迅速

根据今年大洋中心学校会议精神,我校迅速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中长店小学艾滋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负责制定我校预防艾滋病行动方案。为确保此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地开展,把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制定并实施了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督查评比制、教师业务培训制以及各项保障机制。

二、开展的具体工作情况

自此项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校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学生手抄报、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板报、录像片、宣传图片及多媒体技术,利用每年的艾滋病宣传日,开展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具体情况如下:

1、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师资培训,把预防艾滋病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

2、把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健康课的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学生中的了解率,四年级以上学生防治艾滋病知识了解率达95%以上。

4、制作了宣传展板、宣传栏、标语等向广大师生宣传预防艾滋病及远离毒品教育。

5、在校园内张贴预防艾滋病宣传画。

6、利用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

7、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等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

8、利用图书室里的预防艾滋病科普读物向学生进行宣传。

9、各班举行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宣传防艾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防治艾滋病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艾滋病防治实际需求相比,无论在广度、深度和持久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师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人知识匮乏,对防治艾滋病持无所谓态度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认为艾滋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并不可怕,另一些人则存有恐惧心理。

2、学校预防艾滋病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授课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待进一步全面培训提升。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配备的科普材料不足,种类稀少。

4、缺乏宣传工具,宣传手段单一。

5、学校经费紧张,图书室防治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及相关的报刊、杂志严重缺乏。

第6篇:小学艾滋病宣传预防工作总结

今年,我们学校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根据唐县教育局和大洋中心会议精神,将预防艾滋病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当中,对我校预防艾滋病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把预防艾滋病与禁毒教育、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制定了具体有效的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学校开展艾滋病宣传预防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行动迅速

根据今年大洋中心学校会议精神,我校迅速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中长店小学艾滋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负责制定我校预防艾滋病行动方案。为确保此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地开展,把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制定并实施了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督查评比制、教师业务培训制以及各项保障机制。

二、开展的具体工作情况

自此项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校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学生手抄报、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板报、录像片、宣传图片及多媒体技术,利用每年的艾滋病宣传日,开展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具体情况如下

1、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师资培训,把预防艾滋病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

2、把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健康课的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学生中的了解率,四年级以上学生防治艾滋病知识了解率达95%以上。

4、制作了宣传展板、宣传栏、标语等向广大师生宣传预防艾滋病及远离毒品教育。

5、在校园内张贴预防艾滋病宣传画。

6、利用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

7、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等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

8、利用图书室里的预防艾滋病科普读物向学生进行宣传。

9、各班举行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宣传防艾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防治艾滋病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艾滋病防治实际需求相比,无论在广度、深度和持久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师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人知识匮乏,对防治艾滋病持无所谓态度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认为“艾滋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并不可怕”,另一些人则存有恐惧心理。

2、学校预防艾滋病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授课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待进一步全面培训提升。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配备的科普材料不足,种类稀少。

4、缺乏宣传工具,宣传手段单一。

5、学校经费紧张,图书室防治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及相关的报刊、杂志严重缺乏。

第7篇:小学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xx小学在全校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我校广大师生防艾知识水平,为遏制艾滋病传播与蔓延作出努力。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预防艾滋病工作

对于我校开展预防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活动。

二、 主要工作

1、为了提高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共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利用学校广播站时间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并教会他们一些学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如何倾听,促进同学们交流,尊重别人,学会如何与人亲密相处,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

利用板报对预防的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通过此次预防宣传活动,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艾滋病都有了新的认识,并了解了相关知识,不在惧怕,正确预防。

第8篇:小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总结

西畴县一小——王燕

为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端正指导思想,我校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宣传教育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首要环节。我校在近一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以宣传为重点,帮助学生消除恐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动员学生消除歧视、关艾艾滋病患者。主要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流行特点、防护知识,使学生了解哪些行为传染艾滋病,哪些行为不传染,教育学生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工作,关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具体工作如下:

宣传工作是我校开展的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只有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力度,才能进一步扩大我校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过去的一学期我校将宣传工作统筹计划,分步实施。一学期来我校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室、讲座、黑板报、宣传挂图等渠道和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本学期我校通过知识讲座把艾滋病的基本常识、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其预防措施全面详细的灌输给学生。又通过黑板报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宣传力度,使每位师生对艾滋病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我们还组织师生观看各类艾滋病宣传片,更多了解到艾滋病宣传活动情况,从中吸取经验与知识。我校开展预防艾滋病青少年活动本着青年学生从朴素的艾滋病的感怀出发,宣传人道主义,学校开展以各项公益活动中的卫生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如宣传卫生常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这是用科学知识教育广大同学。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充实思想,完善自我,与文明修身活动,紧密相连,把社会活动与学会生实际结合,开展提高自身修养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同学的心灵。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能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我校广大师生对艾滋病有了新认识,在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了解了一些防治知识和措施,认为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但并不可怕,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懂得艾滋病的三种(性接触,血液,包括共同注射器吸毒,母婴)传播途径和日常生活接触不能传染上艾滋病内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关爱全家。同时也了解到在预防艾滋病控制艾滋病国家制定新政策,患上艾滋病可得到免费咨询、筛检和治疗。对艾滋病患儿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等优惠政策。不歧视艾滋病人,并关爱艾滋病人,同时向周围人群进行有关预防艾滋病的义务宣传等。

防治艾滋病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我校将此项活动继续、长期的开展下去,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不断改进。让学生认清未来,让家长参与活动,让所有的人都充分意识到“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根本之策”。学校在今后工作中将不断加强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使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能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战胜艾滋病消灭艾滋病,夺取最后胜利。

第9篇:东刘小学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又接近尾声了。现将我校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 学校领导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我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制定了艾滋病的活动宣传计划,扎扎实实的开展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活动真正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

二、 主要工作

1、开展全校师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宣传活动;

为了有目的、有教育意义、科学的开展预防控制艾滋健康教育活动,按上级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全校6个班级,统一安排班会课开展了“艾滋病预防知识”主题班会。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利用广播、讲座及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提供青春期性教育,预防吸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与一些基本技能,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

3、学校教导处和少先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优秀学生干部深入街道、村庄向居民散发印有“共抗艾滋

共担责任

共享未来”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材料。让广大群众多渠道的了解艾滋病方面的相关知识。

通过活动,学生和教师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知道了对待艾滋病人不应歧视。今后,我校将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力争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刘小学

2017年6月23日

上一篇:征信自查自纠下一篇:云南桥头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