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2023-03-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教学课题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高中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与撰写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经主管部门评审立项后,课题主持人会收到一份专门的“文件”——《课题立项通知书》。《通知书》除列明“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编号”等课题基本信息外,还会提出“及时组织开题(一般为接到立项通知书3个月内),并将开题报告电子稿发送到指定邮箱”等要求。不少教师就会问: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有何不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呢?这就需要对课题开题报告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责 编 子 君)

作者:徐万山

第2篇:《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而我区自2003年秋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1]。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2]。随着广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区中学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我区从教,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接,反思性教学能为他们快速成长找到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毕竟不熟悉广州学生的学情,反思性教学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广州学生的教学。同时即便是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到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

4.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①考虑老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②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④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借助数学课程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完善自我、学会教学的活动过程。它立足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回顾、考察、诊断、反馈和调整,强调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合适宜行为的改善和优化,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适应发展变化的数学教育要求。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已有所渗透和体现,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反思意识淡薄的教师占多数。老教师靠经验不反思,新教师只教学没有反思意识。②只反思解题经验和方法,发表的多为解题经验反思方面的论文,缺少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反思研究。这种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新课程的实施要在学校进行,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也即教师由知识传授的角色向学生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这一变化是通过促进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其原有经验进行升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对自己新教学身份进行确认。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背景和意义的社会的道德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上,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反思,这一过程表现为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思”不仅要“思”,如何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去“思”如何创造一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活,这是思之“本”。

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状况至关重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提升一线教师自我持续不断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逐步走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数学学教学的反思性研究应当而且也能够成为激发课堂教学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效果,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数学学教学的反思性研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数学的教学全程的实践反思 2.高中数学的反思性教学模型研究

3.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二﹚关键问题与技术难点

1.反思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和效果评价. 2.个人能力的有限和时间的短缺. 3.研究的长期坚持和效能的保证 ﹙三﹚预期目标:

1. 初步探索并形成一套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具有实际意义的反思性教学模式

2. 积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学资源

3. 积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 4. 发表几篇高质量论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校内外注意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表现,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习惯和态度,支持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3、文献研究法。阅读和学习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思想和视角,是该项研究的重要保证。

4、个案研究法。对一个教学专题、现象进行跟踪研究,进行解剖分析,写出个案报告。

5、行动研究法。积极进行自身实践,进行实验总结。

六、预计论文创新点

1.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实践反思,优化教学效果具有指导价值

2.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培养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数学教学反思力具有指导价值

3. 利用个人博客进行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及其资源的积累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与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研读反思性教学方面的理论文献。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查找有关资料。

2、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习惯,得到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3、组织参与教科研活动,积极进行自身实践,进行实验剖析和总结。

4、撰写心得体会及经验论文,并做好每一阶段的小结工作。 (三)总结阶段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

2、撰写相关的论文与结题报告。

3、申请课题结题。 文献综述

熊川武著 ,《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 辛 涛,《教师反思研究评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

第3篇:《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莒南县高考补习学校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每年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汇报,都有大量学生因为文体特征不突出、文体不规范而失分,我们每年招收的高三复读生,在新学年开始时,许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文体不明,表达方式混乱,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的作文教学模式。我校的作文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我们查阅大量同仁整理的关于写作教学的有价值的探索和实验的资料,获得很大的启示,但觉得都很难形成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因此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结合新课改,就写作新教学模式作一点尝试。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高中作文教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

1.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走出研讨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2.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听说读写并重,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及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积极合作,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和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3.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4.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开创我校语文教学新局面。学生评改作文活动实践能促进我校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构建作文教学的试验操作体系。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作文评改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即学生评改作文活动中教与学的研究,包括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与教师教学关系的研究等。

2.学生评改作文活动中实证性研究,包括评改活动与写作教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分析,影响学生写作的因素分析,提高教师有效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法与途径研究等。

3.教师教法的研究,研究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让学生在评改作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学生评改作文活动的实践模式研究,主要是实践、完善“语文大课堂”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有关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掌握有关学生作文评改方面的各种观点和见解,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2.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先做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查了解,灵活调整实施方案。

3.经验总结法

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反思失误和不足。

4.教学实践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理论进行实践验证,探索一套具有科学性的作文教学模式。

五、课题实施的保障条件

1.我校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招收高三补习生,是一所有着十几年办学经验的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状况和成果,有着开展高中作文评改教学模式研究的社会基础和校内氛围。

2.参与本课题研究的都是一直在一线工作的优秀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人员的构成、时间、精力上都有力地保障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随着市、县教科研轰轰烈烈的进行,我校也已经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我们承担的这项课题能够按照既定的研究计划按时完成研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1.2009年11月召开教研会议,讨论确定我校课题题目,并对课题进行研究价值的论证,从而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2.2010年4月,临沂市教科室批准我校课题为市级课题并在我校开题。

3.开题后,课题组召开成员会并确立分工,确立课题研究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11——2010.4)

(1)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并对课题中核心概念做出初步界定。

(2)了解国内外对《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3)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深层研究新课标和教材,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更新观念,积累整理有关素材,开题论证。

(4)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详细的操作性研究方案。(负责人:杨雪、王帅玲)

2.研究实施阶段(2010.5——2012.9)

(1)前期阶段:资料收集阶段(2010.5——2011.3) 遵循上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多维整合。落实研究措施,确立具体实施方案。

我们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人教版教材进行积累整合,明确训练目标、训练步骤,设定作文训练主题,划分评改内容,设置必要的梯度。在训练设计上先议论文后记叙文,对人教版写作教材整合如下:

A.议论文写作分为九个专题: 写作训练一 议论文写作 写作训练二 学会使用论据

写作训练三 常用论证方法——事例论证法 写作训练四 常用论证方法——假设论证法、因果论

证法、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写作训练五 注重论证结构——设置分论点 写作训练六 开头、结尾的模板 写作训练七 议论文的过渡与衔接

写作训练八 如何使议论文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富

有文采

写作训练九 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训练 B.记叙文写作分为六个专题

写作训练一 写出触动人心灵的人或事 写作训练二 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作训练三 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作训练四 细节描写——刻画鲜明而又生动的人或

写作训练五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结尾技巧、过渡和照应

写作训练六 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每一次写作训练后,紧跟设置评改重点,由部分到整体对学生进行评改梯级训练。针对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依次设置九次评改重点:

(基础等级)

1.审题立意上,评改重点在论点的提出是否准确、鲜明,是否换字眼变了观点。

2.论据的使用,评改重点论据是否典型、恰当,是否一味堆砌材料,有无分析;

3.结合三次议论文中的误例评改学会运用事例论证法, 避免三个误区:

①选用事例牵强附会,貌合神离 ②选用事例记叙过于详细 ③只叙述事例,没有分析论证

4.结合前面三次议论文中的误例评改,学会假设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5.论证过程中,评改重点在论证结构是否紧密,是否合情入理,学会分论点的使用,分而有理,分而有序,分而有度,分而有范。

(发展等级)

6.开头、结尾,评改重点开头结尾的语言是否有文采,开头是否有创意,结尾是否紧密呼应或深化升华。

7.谋篇布局上,评改重点选材是否丰富,见解是否深刻,段落间是否衔接、照应。

8.注意议论文语言,评改重点在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富有文采。 9.关系型观点的辨证分析上,评改重点在论述是否全面、深刻,分析有无偏颇、机械,语言有无大话、套话、空话、偏激的话等。

针对记叙文的写作,依次设置六次评改重点: (基础等级)

1.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审题立意上,评改重点材料选择既要有生活气息,更要揭示生活实质;既要写出鲜活的人和事,更要探讨个中的原因或根源。

2.刻画人物要形象丰满、形神兼备、凸现个性,评改重点在忌无个性、乏细节、千人一面、贴标签。在人物语言上,评改重点在人物语言口语化、个性化、有内涵。

3.写事要曲折有致、有波澜,评改重点在忌平铺直叙,忌记流水账。补叙、插叙和倒叙的运用。

(发展等级)

4.语言要有文采,描写要具体逼真、手法多,评改重点在忌抽象、无侧重、手法单一;内容上要深刻、丰富,议论抒情要点睛、要真诚,评改的重点忌滥、忌矫。

5.行文结构上,评改重点在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篇章上,评改重点在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卒章显志。

6.在写实和虚构上,评改重点在重真实忌编造杜撰,让事实说话,少做评述,忌喊口号。联想想象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有创意。

我们重点放在议论文上,让学生通过评改掌握议论文的写作。 具体评改过程如下: ①鼓动示范

首先,做好充分的思想鼓动。对学生宣讲古今中外名人修改事例及名言俗语等,引发学生作文评改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然后,教师示范评改。第一,作文收上来后,教师整体浏览,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意向和要求,确立评改目标。第二,选出2篇带有普遍存在问题的例文,照原文打印,同时选出学生优秀例文进行打印,印成一张8开的作文讲评报,上评改课时发给学生。这样,在作文讲评过程中,让学生两相对比,明白成功作文成功在哪里,不成功作文失败在何处。

评改作文前,让学生把握自主评改作文五个原则是:a、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b、多就少改的原则;c、多批少改的原则;d、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e、因人因文而异的原则。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只有做名师,才能带出高徒来。在学生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示范指导。

②互评研讨

分组互评时,可以先前后四人一组(慢慢可变成同桌结对互评,最后独自操作自己评)。向学生明确提出要求:①每个人评改作文前要读三遍,第一遍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全貌,边看边剔出错别字。第二遍逐句逐段仔细修改,写上眉评、旁评。第三遍一目十行扫视一遍,检查评改情况,在记录本上写下感受最深的评语。②传给本组其他成员补改,重点是写出感受最深的一句话。③传阅一遍后,针对每一篇作文每个人提出的看法,组员参考讨论。④意见综合后,每个人负责一篇,结合五原则写出总评。

这时,教师作为主导,来回于各组,针对学生疑难,灵活指导如何评改。对评改好的,及时给予肯定。点拨学生评改讨论中遇到的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同行。

分组互评后,师生集中研讨,要求发言的同学事先要准备充分,在他阐述时,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发言是否言之成理,有无独到之处,是加以吸取还是存在异议,是否要与之辩论。教师这时候就是一个主持人角色,要组织好更要引导好,既要充分肯定发言中的精彩高妙处,又要对发言中不确处给予指点。既鼓励学生又要体现出研讨的特点,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学生充分发言、辩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作文评改的要求,进行较为系统的理性的小结。把优缺点一一说足说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学生明明白白,看得到,感受得到,能够理解,能够接受。集中研讨是将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认知从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扩大了阅读面,又提高了分析能力。渐渐掌握了写作知识,知道该些什么,不该写什么;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学生在互相评改互相交流中渐渐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作文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③自改再创

这是一个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关键的步骤。作文回到自己手中,学生先读他人评语,再结合这次作文中自己获得的新知,这样学生便会在比较中鉴别了优劣,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在自改作文中应用了鉴赏知识,取得阅读和写作的双赢。积累整合众人的作文资源,博取众人之长,学得来,学得快,学得有效。最后诉诸笔端,将自己的作文再写一遍,这样就达到了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提升创作的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所有成员均参与资料的收集,确定资料形式(学生作业、相关片段文献、论文等),根据学生评改作文情况,建立个人档案袋,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此阶段收集学生原始材料。总结写出《学生评改作文现状的调查》(调查报告)。(负责人:杨雪、王帅玲)

(2)中期阶段:整理阶段(2011.4——2011.5) 本阶段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继续收集各类材料,不断总结、反思,使其更充实。更注重分类分析,发现规律,形成初步理论,越清晰越好,列出《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大致目录。此阶段完善从学生作文中常见错误分析原因到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将形成的初步理论对预测和预防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初步检验,本阶段成果有课件、分类装订的资料集、《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等系列论文和讨论稿。课题组成员共同参加讨论、分类、整理,形成个人资料库。(负责人:刘树江、王家涛)

(3)后期阶段:应用及编撰阶段(2011.6——2011.7) 本阶段除将实验成果进行深化和推广,该阶段把所有理论系统化,把所有材料精选、编纂成册,现是手稿(部分电子稿),有课件等相关成果形式。编写出《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一书。(负责人:王帅玲、刘树江)

(4)末期阶段:校稿阶段(2011.8——2011.9) 请专家校稿,提建议或意见,并使之完善。(负责人:刘学仕、刘树江)

3.研究总结阶段(2011.10——2011.11)

本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汇总,审核电子版的书籍《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递交结题验收申请书,做好课题的鉴定和验收工作。(负责人:王家涛、刘学仕) 4.总结提高阶段(2011.12——2012.11)

继续完成第四阶段任务,我们课题组认为课题研究成果还不够显著,因此于2011年12月向县教科室提出延期结题报告,县教科室批准可以延期一年结题,这一年我们将对前一段研究进行调整、完善。(负责人:杨雪、王家涛) 5.深化和推广阶段(2012.11——)

结题之后并不代表这一课题研究的结束。若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鉴定后,认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么,我们将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化和推广,使之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负责人:杨雪、刘学仕)

第4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开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

二. 课题组组长:王君杰

成员:王泽琛,王文周,杨帆,白松,闵超

三.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四.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 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 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 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 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

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 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 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 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

五. 预期成果:

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与本质,特点与形态,立足于当下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六. 研究方法:

搜集资料,问卷调查

七. 活动计划:

1. 任务分工:

分为3个小组

第一组:王君杰,王泽琛负责制定问卷与发放。

第二组:王文周,杨帆整理和搜集资料。

第三组:白松,闵超打印文件及最终整理。

2. 活动步骤:

(1) 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确定课题、出动全体组员收集有关资

料。

(2) 全体组员发放问卷。

(3) 对回收问卷和所收资料进行整理。

(4) 上网将活动细则及成果打印出来,便于写论文报告和总结。

第5篇:“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上传: 胡剑 更新时间:2013-6-3 16:55:29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关注实验与探究能力体现了“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在实验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学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和策略已经在生物课程中被广泛采用,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上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过去的近十年间,许多生物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为新课程推广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本人在生物实验与生物中、高考的关系问题上从事过研究,现想进一步研究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有关问题。主持人通过万网和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的探究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有53576篇的科研论文和课题,其中和生物有关的有5531篇,和中学生物有关的有1008篇,在这1008篇文章中和中学实验有关的有210篇,涉及到实验教学的有32篇,主持人仔细查阅了这些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虽然涉及到实验教学,但主要是从书本上个别试验进行阐述,或者多数上从探究实验的角度去设计实验,从整个中学阶段(初、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来研究的不多,而这一方向正是我们研究方向,当然,我们也在《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上也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章,对我们也有一些帮助。

二、研究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此来了解这些方案对学生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对教师的一项。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

2、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

(1)把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演示实验

(2)把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

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和理解生物学规律,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不得不重做实验,直至得出满意的结论。

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如“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人呼出的气体”、“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不仅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且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将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学生实验

1)有关实验材料探究

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教材上的实验要选择此种材料,它是不是最佳材料,如果没有可以换用当地的哪种材料,材料不同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等等,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与材料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如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择材料常用新鲜的绿叶如菠菜,但由于气温缘故市场上菠菜价格高,对其去根、茎后利用率也较低。为此尝试用其他的绿叶代替,如马蹄莲、金盏菊、苜蓿叶、青菜叶。另外,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后,材料改为苹果、桔子、香蕉等。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关注日常生活。

2)有关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的探究

在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中教材中介绍使用玻璃毛细管,画滤液线用火柴梗或牙签效果如何,引导探究。

3、开放设计型实验(研究性课题)探究

研究性课题可根据教材给出的课题目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全过程。学生通过这类完整的探究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制订调查或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记录、分析和解读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检验假设,把得到的结论以各种形式与他人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植被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探究。

(2)探究微量元素硼对花粉的萌发的影响。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4)观察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及探究光照强弱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

(5)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

(6)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玉米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

(7)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

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尝试对仙人掌植物的嫁接。

(2)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在水中的2—3种动物独特的运动方式。

(4)探究蚂蚁用什么语言交流。

(5)探究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收集资料并学习交流,文献法贯穿在课题始终。以及有关探究——建构教学等专题学习研究。

2、问卷法:学生对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了解现状调查;实验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查。

3、行动研究法: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研究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

五、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9年9月1日~11月):对学生进行实验基础知识调查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12月1日~2010年3月):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对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分析评价、表达交流等步骤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1年6月):针对相关的实验课题(如前)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探究,教师适当予以指导,开放性设计型实验课题探究。

第四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考查评价学生实验能力,准备结题。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教师不会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验评价的多元化。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中或实验后提出一些与实验过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这也是一种教学的评价。

七、预期结果

1、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论文,论文集形式。

2、实验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形式。

3、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课形式。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梁平,系南师大生物系教育硕士毕业,中学一级教师,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有两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近10年从事生物教育教学体验,学校校长助理,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王苏豫,金陵中学教授级教师,曾主持过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有数十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必修2分册主编,有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

另有王俊、杲蕾、李元、朱慧东等都是南师大教育硕士毕业,三十岁左右,年富力强的中学一级生物教师,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高、初中把关教师。

以上教师其中五位是教育硕士,一位是教授级教师,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三位是高中教师,两位是初中教师,使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性、普及性。

本课题耗资不多,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适当增添些材料,通过实验员的协助,课题研究组教师的辅导,便可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第6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建模及其教学规律的研究-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的活动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我们物理组教师在教研员禹桂枝老师的领导下,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实验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曾对人的大脑遗忘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以下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应用70%,看电影60%,看展览50%,讨论30%,讲话30%,自己动手做10%,学生教学生5%。由此看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是一种终身难忘的过程。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 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 可能很快就会

消失。所以, 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 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导出规律, 掌握理论, 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3、设计物理实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4、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6、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

8、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安排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08年3月~2008年7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08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08年9月~20010年6月)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4、汇报成果阶段(2001年6月~2011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1年10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1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第7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申请报告

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强烈的呼唤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对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的探讨,强势介入教学研究的各个学科,不仅取得了理论上的碰撞与共鸣,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研究著述层出不穷,各教学研究机构还不断举办各种研讨会。我国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方向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所生成的质疑、反思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使其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这种研究的走向,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走向及成效。而且,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应研究,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也越来越具有现实的意义。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核心命题: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教学质量。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质量,做到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益优、教学效能强,摒除无效以及低效,实现有效进而高效,是本课题所研究的目的所在。目前国内对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研究基本是各自为政,应该看到,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极具探究前景与实用价值的教学方式,结合有效教学模式来进行高效课堂的探讨和构建,实现有限时间内的教学质量最优化,有着其开拓意义,更有其合理性与急迫性。

在此形势下,我校于2011年6月申请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了合肥市教育局的批准。

课题名称: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编号:HJG11110; 主持人:张文宏、黄诗河;

主持单位: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完成时间:2014年7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本课题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构建出适合黄麓中心学校各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质的提高。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育观、教学观和课堂观,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引领教师积极打造有思维含量的课堂,追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形态,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人民满意的学校。意义:不断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初步形成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各学科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9、各学科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国外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模式等。

预计我校将利用学案导学,在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上有一定的突破。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人员结构:本课题成员有学校分工教学副校长与坚持英语一线教学的副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教导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年级组长、各教研组长及七年级语、数、英学科教师为学科主要成员组成。资料准备:课题研究小组从网络学习并整理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并组织以分工副校长、教导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年级组长及骨干教师的学习小组于六月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三日去洋思中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系统学习。

科研手段:课题研究中以理论论证为指导,健全的制度为保障,课堂实践及实践中研讨为抓手。

经费保障:黄麓镇黄麓中心学校。

(五)课题组分工情况

张文宏、黄诗河、吴文斌,课题负责人,主持、组织、协调,方案制定与落实,引领教师学习与研讨,对课题实施中进行阶段性及总结性分析与总结;吴文斌、王跃青、方三虎负责语文课题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组长:王跃青;张文宏、刘春潮、王仁平、魏艳华负责数学课题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组长:魏艳华;黄诗河、丁明星、王二红负责英语课题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组长:王二红。各小组要逐步形成适合我校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并整理归档好课题研究中所有资料,形成资源。

(六)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3年7月) 第五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3年8月—2014年7月)

(七)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撰写学习小结、学习心得、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录像;

第二阶段: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制作各种课型的教学实况录像资料、课题研究相关学习资料;

第三阶段:实验班教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师教学论文、各种课型的教学实况录像资料、教师学习资料、实验班纵向对比数据资料、横向对比数据资料、说明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资料、各学科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教师教学论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实况录像资料、专题学习资料、研讨会资料、各学科修改完善后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阶段:经验交流材料、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细节完善的相关资料、教师、学生各类获奖材料。

(八)最终成果形式 2013年7月前,教师教案集、学案集;

2013年10月前,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各类论文;

2013年12月前,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评价; 2014年2月前,各种课型的示范课和课堂教学实录;

2014年7月前,收集研讨会资料、专题学习资料,编写校本培训教材。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我校自2008年以来,长期坚持课改,学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一直以来也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打造,从而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2、领导重视,教师支持,有较浓的科研氛围,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将减轻教学负担,并配置课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料和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各种辅助工具。

3、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

4、指导保障:有一只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同时有市教研室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并与准备邀请洋思中学优秀教师作理论指导及进行观摩课教学。

5、经费保障:科研活动经费3万元(不含资料费、外出培训费)。

6、制度保障:将教育科研工作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平时工作业绩考核;设立专项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奖,根据教师撰写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质量、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奖励,安排下学期外出考察学习。子课题的结题验收以组为单位,一个子课题不能结题,整个课题就不能结题。

目前,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组织机构已经建立,各项研究工作的准备已经就绪,特向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申请开题,开题时间拟定为2012年2月22日,恳请教研室的各位领导、专家批准,在开题时现场指导,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给予关注、支持、帮助。

黄麓镇中心学校

2012/2/13

上一篇:珍藏的记忆下一篇:差异教学策略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