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书法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并激发出大学生自觉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担当意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篇1:

电脑时代下如何“击”活高校书法艺术教育

摘 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各种汉字输入软件的使用,写字的机会大大减少。针对当前电脑时代下,如何正确有效地认识和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电脑 书法艺术教育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文献标识码:A

一、对书法教育现状的反思

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普遍缺少书法教育,导致了大部分大学生对书法缺乏整体认知。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果一个大学生对书法艺术形式知之甚少,无疑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失误。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现今已陷入尴尬境地。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重压下,书法教育日渐萎缩。而近年来电脑的普及,更使书法教育“雪上加霜”。

书法教育研究薄弱还表现在,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书法仍然未能获得足够的地位,仍然只是美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而没有能够与美术学、音乐学等艺术门类并列为一级学科。这大大限制了书法教育的开展。

当前普通高校面向众多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以选修形式设置了书法艺术公共课,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高校设置书法艺术公共课,其意义在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美学意义在于认知“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知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①其学习意义在于锻炼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然而反思现有的书法教育的现状,第一,书法教育观念因循守旧,与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相比,思变不足。第二,在书法教学方式上,言传身教为主的师徒式授课方式,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而且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一定局限。第三,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各种汉字输入软件的使用,写字的机会大大减少,学生的书写技能也越来越差。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热爱,连祖国的文字都不会书写,甚至不懂得欣赏,何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书法教育几成空白。此外,很多教育者也忽视了书法根本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电脑时代如何“击”活高校书法艺术教育

随着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电脑的使用越来越大众化和日常化,汉字书写日益为敲打键盘所代替。受其影响,大中小学生的书写技能也渐趋弱化。现代科技的应用,同样给书法教育提出了难题:在所谓的E时代,书法教育该如何“击”活?

笔者认为,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并不会消失。但是作为书法教师应如何在电脑时代进行书法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那么,什么是书法教育?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入欣赏,心旷神怡。”②书法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仅仅是写字,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书法教师和书法爱好者必须博览群书,以此滋养学识和道德,也滋养书法艺术。而书法艺术教育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并了解书法文化,将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得到较好的彰显,这也是当前高校书法教育最迫切的任务。

针对当前电脑时代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高校书法教育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传承中国书法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提高书法品位。“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③中国书法五种书体的演变历史和风格变迁都始终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时代风貌、传统哲学、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都分别表现了每一个时期的文化精神。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必须对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有所了解并继承和发扬光大,而高校书法教育正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极为有益的一种方式。

所谓继承,就是对古人的优秀作品从笔法、墨法,到章法、神韵都要学习到位。同时要了解书法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真正理解其作品的深刻内涵,把贯穿其中的文化底蕴一并继承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所谓创新,既要符合时代要求,也要遵循书法艺术规律,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在书法艺术史上,每一个时代的书法家都不能不关注传统的继承;同时,凡有见地和建树的书法家,又无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树立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可以说,一部书法史,就是由无数个继承与创新的链条组成的。对于这个问题,书法史上既有大量的成功先贤可资取范,又有众多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书论足以启蒙。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艺术,它以中国特有的汉字艺术造型形式,表达艺术家审美情感,这是书法艺术独有的特征。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离开书法艺术的鲜明个性特色及其本质规定性。“继承”与“创新”两者同等重要。“师古而不泥古”是一个和谐的过程:学习古人是必要的手段,开创新境是努力的目标。我们要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提高书法品位,使书法艺术更具魅力。

2.书法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更新观念与知识,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书法教育既古老又年轻。说她古老,是因为人们在甲骨文中已经发现师徒相传的书法教学的例证。几千年来,无论官办教育还是私塾学校,均以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说书法教育还年轻,是因为现代书法教育才刚刚起步,尤其是面对高校学生的大规模、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还在探索与构建之中。毋庸置疑,现代书法教育无论就其指导思想、目标、规模和教育手段方法等,都与古代有了本质的不同。显然,过去“师徒相传”的、经验授受式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书法教育大格局的要求。对现代的书法教师而言,如何将古今学书经验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化、系统化的提升,并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向广大学生传授,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书法教育需要创新,绝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何况当今高校多层次的书法教育需求,要求针对不同性质、层次和类别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也是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书法教育需要的。因此,作为主导的书法教师,无论就其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都需要改革和创新,否则,就无法担任起现代书法教育之责任。

3.改进传统的书法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相结合。书法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美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练字与育人的有机结合。首先,在书写训练前,给学生讲解诗文之中作者所倾注的人文关怀;书写训练过程中,示范如何用书法艺术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在书写后,则加以适当的评析,指出作品的表达方式如何与文字作品内容相吻合,并为之服务,再一次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涵盖书法基础知识、书法基本技能、欣赏与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法则注重互动式、跨学科、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技术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方式,使学习的课堂得到拓展。总之,揉合传统与现代媒体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深化教学改革。

4.构建课外书法教育平台。课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书法、感受书法,提升书法艺术水平;课外则要进一步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学习、展示的机会,比如建立书法论坛、博客、书法社团等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平台。参加社团活动是年轻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书法交流活动,如书法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交流、书法展览、高校学生书法大赛等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书法修养,增进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5.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加强交流互动。当前在电脑信息时代背景下,书法一方面受到网络的强烈冲击,人们手写汉字越来越少,书法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小。但尽管科技无限,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会消失,而网络也给书法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对书法教育进行强化和趣味化。网络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成立大学校园书法网站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或对书法的看法、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发表出来,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分析点评;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解答;对于名家名作,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欣赏学习。因此,可以说网络也为书法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和交流平台,可以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法文化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脑时代高校书法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有效地认识和开展书法教育,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资源,发挥书法艺术教育中的教化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注释:

①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M].北京:三联书社出版社,1981

③熊秉明.在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A].中国书法理论体系[C].成都.美术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袁守启.高品位的书法才有生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18

2.邱红峰.高校书法教学漫谈.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责编:若佳)

作者:王昕

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开展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书法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并激发出大学生自觉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担当意识。

[关键词]书法;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既具有东方古典艺术的特质,又契合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之精神,是既具古典性又有现代性,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各大、中、小学的校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提到:“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1]近年来,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书法专业,许多相关专业也开设了书法必修课,而把书法列入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成为多数高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

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公共书法教育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书法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正确观念,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人文艺术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由此激发大学生继承祖国传统文化、自觉抵制“民族文化虚无论调”的主体担当意识。我的论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书法教育可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方向,各级教育部门、各大中小学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等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这也和部分家长和学校领导只重视升学和就业的“实用主义”思想有关。对于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所接受到的艺术教育十分有限,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人文艺术素养,部分理工科学生问题较为严重,而部分文科生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文理科大学生进行的艺术素质教育,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而把书法教育做为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中国自孔子时代就提倡“六艺”,主张通过艺术的熏陶来达到教化之功能,“六艺”中的“书”就包含书写的技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2]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书法又是堪称“国粹”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人人会写,而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学习书法,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专注与耐心。大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打开一个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掌握了一项有用的技能,在书法艺术的日益熏陶下,人文艺术素养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以培养艺术素养为主、教授写字技能为辅

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汉字书写这项技能已不是首要任务,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很多方面已经代替了人工作业。20世纪以来,由于钢笔的广泛使用以及简体字的推行,书法的实用功能有所减弱,而今电脑打字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手写汉字的机率已大为降低。书法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逐渐分离,逐渐变成了少数人掌握的艺术。一些模拟书法家书写过程的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那种匠气死板的书法作品已无多大价值。中国古代哲学向来认为“技进乎道”(《庄子·养生主》)[3],从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上来讲,应首重艺术性,兼顾实用性。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即使面对的是非书法专业学生,也应保持适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不应把书法教育变成一种“写字课教学”。只要培养起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感受力和形成对书法艺术的正确理解,逐渐把字写端正美观自然不是难事。在书法教育中,毛笔书写的教学始终应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毛笔书写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更贴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各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安排少量硬笔书法课程,但始终应以毛笔字为主。

3.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观念为首要目的

书法的学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代的学习时光相对来说是短暂的,高校书法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形成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认识,同时掌握书法学习的正确方法,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4]学生一旦培养起对书法艺术的兴趣,自然会把心思花在书法的学习和钻研上,书法教育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书法兴趣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也都非常重要。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一样,书法教学也要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难度的渐进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教学环境的专业性。开设书法公共课的高校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开辟有典雅的艺术氛围的专业书法教室,一个好的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的热情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书法观念尤为重要:第一,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意象。非专业的人士对书法的欣赏的主要误区是把书法等同于写字,他们对书法的欣赏受汉字印刷体的影响,对艺术表现的部分不理解,造成很多书法欣赏上的“误区”。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的鉴赏课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书写的状态应是放松自然的。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5]宋代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謂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6]书写者在书写时应先舒展襟怀,放松形体,执笔松动自然,使转灵活,通过注意力的集中与精神的放松,可达到专注乃至忘我的状态。书法练习对身心的作用类似柔缓的太极运动,这种运动有科学家研究后称之为“储能性运动”,对体能的消耗相对较小,故而历代书法家多长寿,也证明书法确有养生的功效。第三,书法学习离不开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书写技巧的练习。书法艺术是心境的艺术,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决定了书法家作品格调的高下。纵观历代著名书法家,多是一些学识渊博、修养全面的文人。他们多数是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鲜有以书法为专门职业者。可见,书法的学习离不开文学、艺术、哲学等字外功夫的涵养,尤其是古文字学、古典诗词、绘画、篆刻等文学艺术形式更是和书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4.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遵循书法艺术学习规律,以继承传统、深入传统为主要教学思路

书法是一门传统深厚的艺术,在古代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创立之初就已经有了审美的基础。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演化,书体的演变宣告完成,至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有优秀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作品出现。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技法方面的探索,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尤其是在“结体”方面的安排,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定势”,后人即使有所创新,也是在继承传统、融会、贯通书法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历代优秀的书法家都非常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如宋代书法家米芾四十岁前号称“集古字”,明代董其昌则一生临古,八十多岁还在临摹前人的法帖。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7],书法的学习必须以坚持深入传统为根本理念,课堂教学内容则应以古代经典法帖的鉴赏、临摹为主。临摹方法则要求完全实临,重视对临和背临的结合练习。应特别重视在对临有一定基础后进行背临的练习,因为这样才能将字帖的字转化为学生笔下的字。在书体的学习的顺序问题上,应遵循书法学习的科学规律,由慢到快。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由篆书入手,按照书体演化过程,依次逐渐地学习各种书体,是很系统的训练方法。对于非书法专业的学生,由楷书入手,继而练习行书,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路。同时,适度的古代书论的选读和书法简史的讲授,可根据不同专业酌情安排教学内容。

5.高校书法教育应在教授书法艺术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受儒、道、禅等传统哲学的影响。而古典诗词、古文字知识更是直接和书法艺术密切相关。所以说书法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的学习实际上是打开了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当前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持顶礼膜拜的态度,他们忽视了古人的局限性,把传统文化中早已被否定的一些封建内容以及一些民俗信仰的部分重新拿出来宣扬,流于愚昧与迷信。而另外一些崇拜西方文化的人士,他们把西方现代文明视为唯一正确,把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这无疑也是肤浅和荒谬的。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一定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客观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自觉地抵制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民族文化虚无论调”。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了解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代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了人文艺术素养,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出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激发出自觉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担当意识,达到这样的效果,高校书法教育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2017年1月26日。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庄子》,张庆利译注,崇文书局,2007。

[4]愛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许良英等 译,商务印书馆,2009。

[5]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6]米芾:《群玉堂帖》,《米芾学书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周易》,郭彧译注,中华书局,2006。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马永明

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高校的书法艺术教育对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书法艺术教育以“教育”为目标。要有明确的教学方向。高校“书法”是当前高校艺术教学的主力力量。“教”,“艺术”是书法艺术教学的精髓。要寻求它的高艺术鉴赏价值,而不能只注重“写好字”的工具性。

关键词:大学;书法;艺术;教育

引言:目前,许多高校的书法艺术教育都十分活跃,其在全校的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增强高校的思想品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与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在书法艺术教学中,很多学校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一些高校和教师已经将书法、美术课改为纯粹的手工绘画课程,有的改为欣赏课,有的则改为书史、书法理论课。这种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与书法艺术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严重地影响着教育和教学的成效。所以,在大学里怎样做好书法艺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教育”是高校书法艺术教学的目标

为非高校书法类专业开设的书法艺术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它有别于中小学开设的“书法课程”,它并非单纯的“技术培训”,更非“第二课堂”。有意思的事情。确切地讲,教育任务是建立在一条艺术的道路上。所以,它的本质就是它的教育属性。如果是这样,那么书法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在教学中,在书法艺术的培训中,首先要书写的是健康、高尚、高雅的内容。在进行诗词写作练习之前,应先将这首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怀告诉学生。在书写时,通过书法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想法和情感。在学习中,体悟“道”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受到教育。完成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分析,指出其书法与其写作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再次对学生进行教育。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书法艺术作为“教学”的核心,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种教育不是僵化、外化的,它还包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与书法的学习同步进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欣然接受。作为一名书法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对其进行引导与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能仅从书法的观点来谈论书法,也不能将书法艺术教学转变为纯粹的“写字课”。从根本上说,书法艺术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真正结束。

2.“书法”是高校艺术教学的中流砥柱

书法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字。所以,“书法”是高校艺术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学工作和美术教育工作都是在书法教学中进行的。没有“书法”这一载体,以上工作就无法实现。书法艺术要靠文字的闪光而得到人们的评价,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所以,要实现书法艺术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基本技巧,并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

除了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抄写外,他们还会让同学们在业余时间里阅读。读一篇文章,往往是对文章结构、笔画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即“理解文字”。“顿悟”是一种让人在提升书法技艺时,突然领悟、获得“飞跃”的一种表现。另外,作者还让同学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手指或画笔来“清空”。当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放弃“返回”副本了。要想达到创作的境界,就必须不断地思索、实践。其次,仿写,借鉴别人的优点,奠定自己的书法创作基础。

为便于同学们挑选,有必要对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作简要的介绍与评述,并指出它们的特征及上下传承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在选择了提交之后,会有独立的指导和文字说明。另外,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书法的理论,以指导实际,但这并不是关键。非书法类学生因课堂教学时间较少,所以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基础书法技巧的训练和书法创作的美术研究上。通过对书法教学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对书法有较强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书法”是艺术教育的支撑,是对书法艺术的拷贝与创造。

3.高校书法艺术教学以“美术”为特色

《国立学校美术教育开发计划》中,文部省提出:“高校艺术教育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内容。”加强“艺术”的内涵,加强“美学”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兴趣、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书法艺术既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又是一种主要的观赏对象,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艺术魅力,它强调了对学习和创新的热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书法艺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线条美”,以传统的形式呈现汉字。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以线为主的。怎样才能让线条更流畅、更敏捷、更优美,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探讨的课题。在创作示范作品时,我将带领大家从艺术的视角来认识、认识书法,从而加深对书法之美的认识,从而对书法艺术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

二是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全面吸收,使其具有内在的“生态美”。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书法家、书法大家,这些作品都是人文精神和艺术瑰宝。作者指导学生从别人的优点中吸取教训,并为他们树立榜样。

第三,引导学生在书法中注入激情,表现出“情感之美”。书法作品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饱含着作家情感的作品。充满创意热情的作品,使人一看就觉得鲜活、清新、充满灵性,往往能引起听众的真挚共鸣。这是一种“共鸣”的效果,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所以,人们在写书法时,常常会产生一种渴望,那就是要有一种创造的激情。在教学中,首先阐述以上原理,介绍古人热情创作的实例和作品,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写书法的时候,要摒弃一切杂念,专心,先把自己的想法灌输进去。文字内容所表达的艺术境界、章节的排版、笔墨要流畅、笔刷要流畅。当墨汁挥洒于纸上的时刻,就是一次成功的书法体验。

结语:

大学书法课程聚焦于深化课程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革新,對学生的爱国、集体主义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协调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学森.行书津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郜锦强.书法创作指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唐]孙过庭.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06年)[Z].2002-05-13.

作者:陈侃

上一篇:小学心得体会(精选2篇)下一篇:企业工作汇报材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