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念改变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威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产物,目标就是要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形势下,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观念改变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观念改变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摘 要:面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冲击下,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有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一师多能;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等。而要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培养“一师多能”型教师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对当前高职教师要求更优化、高素质、高规范的思路,完善师资培养和补充机制,提高师资专业水平[1]。面对高职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教师教育能力,“一师多能”型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愈显重要。教师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2]。高职教师须有“能讲课、会实践操作、会开拓创新”等方面的“一师多能”型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日本学者小山悦司指出,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即技术层面与人格侧面进行分析,而技术侧面包括:专业性技能和智谋技能;人格侧面包括:感受性、决断力、协同性和动机。笔者认为教育观、信念是教师进取精神和行为产生的主要动因;自我教育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1. 有学习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在所谓的准备课程中,教师要初步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并且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合科学技术知识,增加信息量,扩大信息知识。为了实现高职学生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组织教学材料。能力越强,准备越充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越好。

2. 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點,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3. 有组织管理的能力。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教学的成功和生动。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良好效果的产生。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辅导,所涉及到的创新性,都需要知识,要有激情,还要不断地练习,总结和磨砺。

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语言能力表达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甚至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明确,生动幽默;逻辑性、语法性、流畅性;要有感情、有感染力。这也是老师的基本功夫。

5. 熟练的实践指导能力。实践能力即操作技能,是专

业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实践操作体现出职业技巧,工艺的操作,实际应用性,具有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6. 在教育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科研不仅不会挤占教学时间,而且还能“教研相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在研究活动中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职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

1. 传统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传统教师在以实践教学为重的高职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树立,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之因习惯原有思维和方法,对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和引入不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不多、不够主动,“满堂灌”现象普遍,未能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特点。由于传统的学术教学理念仍然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也是导致高职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条件主要以学术成果为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没有体现;高职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也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教学、科研和课程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内在动力。

2. 以实践教学为重的高职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树立。从理论上讲,高职教师的“双师”培养模式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两方面构建教师队伍。然而,在目前的制度中,高职教师培训的“双重划分”往往是职业资格的追求,这是培养形式而不是培养内容的趋势。这并不能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3]。针对前几年很多高职院校所谓“多元制”、“学徒制”教育,其特色不外乎教育模式的改变。而作为高职教师教育能力 “一师多能” 培养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指导能力的结合;校企合作教学与适应岗位环境能力的结合;开拓教学创新能力与把教研当科研来做的理念的结合。

3. 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不够重视。因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多,且多数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而老教师也需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而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上并没有重视,加之教师们因时间和精力等原因培训的热情不高,这都导致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4.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反思。教师结构与教研能力的不匹配。高职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居多,老教师偏少。由于青年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老教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甚微。加之,高职教师实践性教学不足:一方面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紧,大部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时间过少和不足,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不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由于脱离实践岗位,创新性不足,不能以教研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无法从生产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便无法找到自身差距,不利于提高其学习动力性。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定位

1. 强化职业教育意识。融入企业文化,教师用新观念引领教学管理的创新,用新教材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用新资源引领教学研究的升位,用新技术引领教学工作的改革。职业教育意识将促使教师体会,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发展需求,自身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更深深明白 “一师多能”型职业精神的内涵。

2. 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变“教育者”为“服务者”,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强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课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以“我想知道”为题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这样就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專业课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以角色互换的形式,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应变的能力。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网络线上学习、线下辅导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 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影响高职教师教育实效的最大障碍,在于学习力的萎弱或缺失。教师以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起点,以建构超拔的观念系统为目标,以热望不俗的成果创造为驱动,以尝试高效的方式方法为手段,自主、自觉、自我激励完成能力的提升。

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1. 主动学习,提升自我能力。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深入,更要能浅出,要能够将专业术语用学生听得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教师要加强自学意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成为“一师多能”型教学能手。从生产一线着手,发掘产学研课题研究,优化职业教育,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开拓自我创新意识。

2. 组织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建立与企业的共建共享教师机制,促进任课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强化教师到相应企业实践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等多种方式,弥补教师因“从校门到校门”而导致的职业实践的缺失,确保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构建全方位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渠道,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多种选择。例如:实施发展性教师听课制度、建立教学名师引领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平台。团队合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集体智慧支持。例如: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引导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构建科研教学团队,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注重培养教师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让以理论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导向理论实践操作一体化并用的课堂讲授。

3. 减负减压,增强教师情感。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升职业幸福感指数。主管部门重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尊重学校教育主题性质,剔除与教育教学关联不大的考评细则,加大对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评价占比。各级部门应关心关注教师群体,合理分配工作,明确工作量标准,科学配置师资,减少额外非教学任务摊派,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核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科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相关部门不能只重形式,文山会海,头疼医头,要各部门协作,系统性地去推动工作,将其融入学校的教学过程,务求实效,也可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量。

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引进实践技能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双师”培养,要求教师能够同时教授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多渠道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实践教师充实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和质量。通过教师们相互沟通了解和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提升。

5. 创建和谐专业团队,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整合教师中的各种资源,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师专业团队不仅要负责调研—专业(课程)策划—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学生就业的系统项目设计,而且还要具体设计和开发每个环节上的项目,然后组织实施,修正完善,总结提高。在专业团队建设中,要很好地坚持团队合作的原则——共同目标、相互尊重、独特贡献,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不可取代的位置上做出独特的贡献。

6. 教师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将骨干教师送到对应校企合作单位,建立教师下厂实习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每个学期中,不定期进行操作技能和现场演示,并对积极参加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7. 优化机制,健全考评体系。评价机制去行政化,让职称的评价标准更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业绩和贡献,老师们也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修身养德,更多的一线教师也将得到认可。坚持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参考工作单位考核推荐意见,探索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方评价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将工作重心回归教学,让更多优秀的、深受学生家长爱戴的一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称评聘机会,也让职称评审更加公平、公正。让教师把评职称不再视为教师的负累。同时重视师德教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师德一票否决制”呼应了社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民意诉求,抓住了教育工作“锻造美丽灵魂”的本质,也可以让更多关心学生、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得到更多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向“能讲课、会实践操作、有创新能力”的“一师多能”型教师倾斜。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高职教师师資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参加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充分把握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全面提升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建立了一支同时具有行业技术专家和教育专家双重身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成为其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培养“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梅,高克智.“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2]张洪春,林文学.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阶段与发展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3]钱瑶.“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定位及培育途径构建[J].职业教育,2013(08).

[4]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5]娄亚文.新课改背景下义教段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6]杨俊杰,李娟,马俊义.高职高专院校“一师三员”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02).

[7]宿晶,李金平.还原教师本色,构建“一师多员”的教师角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8]汤慧芹,张敏,翁煜.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6(05):216-217.

作者:巨春飞 赵金国 马文明

新观念改变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威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产物,目标就是要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形势下,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将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去,势必会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高校;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张洪涛(1978-),男,河南新乡人,商丘工学院教务处教务科,讲师,经济师。(河南 商丘 476000)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发展规模和水平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些现象背后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低下,这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产物,如何将现代管理理论运用到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是解决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落后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现代管理理论特征综述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二战以后管理学界出现的一些学派思想,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认为当时共有11个学派,包括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等。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

现代管理理论首先突出系统化思想,其强调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存在的子系统。所以,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明确了在组织管理中,从整体角度来认识管理实践中的问题,防止片面性和局部影响。其次,现代管理理论重视人在管理实践中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而人本身又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中,同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其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现代管理理论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最后,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几十年来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了社会对更高领导能力需求的推动,而这种推动力又来源于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对组织领导的更高要求。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时代经济体制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价值碰撞等,这些都在不断对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也对组织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当前相当一批院校尚未形成与时俱进的、完善的科学管理。由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教师队伍结构也随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许多年轻的新教师走上讲台,成为一线教学的主体,但是这批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研究经验不够。同时我国各个高校对教学队伍建设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学一线管理干部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不一,没有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教学管理严重滞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多是以学校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制度、手段和运行机制,与当今高校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数万人的高校仍沿用千人时期手工操作办法管理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及管理队伍多数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尚需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虽然我国当前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

2.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监控体系

对教学工作而言,评价和监控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作用,这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致使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难以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较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不力。第二,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不重视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处理反馈信息,特别是对某些跨部门的反馈信息很难跟踪,缺乏一个反馈链,某些重要信息就此不了了之。第三,评价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只有学校领导、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的评价,没有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全员性参与,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1.高校教学管理要突出管理过程的系统化思想,整体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代表性思想就是系统化。任何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构成,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自身功能特点的主体;同时任何组织的存在又依赖于特定的宏观系统,需要在宏观系统中进行着必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系统化的思想,不能孤立地分割高校自身和周边系统之间的关系。从高校自身来说,按功能是由教学、教务、学生、后勤等多个职能部门构成,按管理层次是由校级、院级、教研室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构成。因而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在整个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系统认识和定位这些独立职能的组成部分。各个层次部门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层次间要积极协调统筹兼顾地开展工作,任何一个层次部门的短板都会制约和影响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除了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还要积极认识到与宏观系统的关系。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与社会宏观环境有着直接而且紧密的联系。因而在高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坚持系统的观念认识和定位社会宏观环境的相关条件要求,例如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和数量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科学研究的方向等等。

因而,在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首先充分重视和分析社会宏观系统的影响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系统所能提供的现代化手段,设计并完善现有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创造先决条件。同时还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水平和特点,合理定义和设计职能岗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纵向的管理层级和横向的管理职能部门,而不能孤立地将高校教学管理脱离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条件,脱离高校自身的现实水平。

2.以人为本,确立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人的中心地位

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最早的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管理理论,到今天的现代管理理论,呈现出一个演变过程,从物本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人本。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同时管理实践本身的存在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因而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然而这种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高校的教学管理制订者、执行者和对象均为人。因而,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做好人的工作。首先从高校教学管理的制订者角度来看,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作为制订者本身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要努力学习现代高校管理理论和思想,掌握现代管理手段,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只有先提高制订者的思想、素质、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和明确提高的方向和趋势。其次,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执行者,也同样要从自身理念、素质、技能上学习和掌握符合现代高校管理的思想和技能,同时确立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本主义思想。再次,从高校教学管理的对象角度来看,其无外乎是教师。高校教师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思想的传达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因为他们正是高校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因而也最具有发言权,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从高校教学管理的受益者——学生角度看,其既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利益诉求出发,制订出符合现代学生特点的制度和措施,这样学生不仅仅是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受益者,还是制度改革的推动力,在高校管理育人过程中处于主体和中心地位。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高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树立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首先要从提升制订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的理念、技能和素质入手,只要实现了人的观念、技能的提升和转变,才能奠定提升的基础;其次,在提升的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师在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和了解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符合现实教学管理的需要,更加符合教师自身的发展诉求。同时,明确学生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要求。

3.完善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创新职能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明确指出了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强调了组织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要不断创新,积极改革。管理需要创新,就是在保证“惯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思想对当前提高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对象、环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不断地变化,这也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本身也要创新和改变。例如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转为大众化阶段,因而高校教学管理的对象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思想、考核内容和方式;我国人才市场的基本状态也由供方市场转为了需求市场,因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紧随和超前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也同样改变着其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需求,从而多方面和深层次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突出了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创新性要求。

这种创新所涉及的内容和对象极为广泛和深远。首先要对高校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就要在高校中制订出教学考核的激励体制,对教师的机制设计要达到的效果在于减压增负,而对学生则在于加压减负。这便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机制设计的基础。其次要创新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在创新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管理主体、对象、环境的不同利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管理过程重构方法,对原有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化的重构和创新。创新教学体系与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问题。应该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广泛采用CAI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手段,不断推进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最后,要创新教学管理手段,即教学管理现代化。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计算机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学计划与课程库、课表编制系统、学生选课系统、注册管理系统等。同时以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3).

[2]梁海波.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有效性研究[J].科学新报(教育科研),2010,(6).

[3]吴虹.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2).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张洪涛

新观念改变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摘 要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教学管理能否有效实施,教学一线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破除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教师为本和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探讨高校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发挥的基本条件。教师综合素质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实施的基础,提出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fo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CHEN Xiaolang, DENG Zhenlan, QIU Hui, ZHANG Kun, HU Shuchun

cept is set up to break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eaching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eachers to become the main force

and play leading role properly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the

foundation of implementing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er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 precondition and guarantee teachers to become the main force and play leading role properly.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er

1 前言

教师或老师,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则对教师作了进一步诠释——教书育人。然则,不论古代、现代还是将来,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高等教学中亦是如此。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奋斗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正常实施极为重要,是培养合格高等人才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1]。

为此,本文基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由“校办院”到“院办校”的教学管理,分析教学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以“教”与“学”的概念为引导,提出新的“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实施的基础,而高校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前提与保障。

2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高校的最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对教学管理者、教师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所谓“教学”,即要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人类活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教师帮助学生在新的领域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认知,能使之学以自用;学生则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课堂点名、课堂集中练习、课堂提问等多种考核方法来“要学生学”,学生失去主动性,对教师产生抵抗情绪。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到积极主动“我要学”的转变,是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事关高校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与课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真正体现,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要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离開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教师要正确认知和发挥其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要真正承认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在教育教学的社会实践中,要注重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动态研究。

3 树立和回归“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与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以适应世界政、经、科、工、文的高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即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独断式”“监督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激励式”管理。高校的首要且最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培养人才,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体现“学生为本”,长期以来形成重“学”轻“师”现象,并且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日益蔓延[2-3]。高校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即是人才培养的机构,以学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校最基本的责任与使命。但是,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唯学生是从,过度放大以学生为本或偏激地加大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如许多高校为了考核或制约教师,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或最为主要的标准来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这种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体系,显然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初衷。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更要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为本。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依靠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办校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另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与动力是一线教师,而一线教师的综合能力、个人素养与品德的高低事关高校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应该而且必须是要以一线教师为本,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今,高校过分强调以学生为本,过分放大以学生为中心,而忽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度放大与看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因而出现“教师怕学生”“教师不敢管学生”“教师讨好学生”等一系列怪现象。正如笔者调查过的一些大学生存在的“老师不让我好过,我就不让老师好过”心理,长此以往,高校教育教学“悲”也。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一线教师为本,就应当真正做到让教师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管理,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改变目前我国工科院校中“重科研轻教学”严重机会不均等的恶性循环现象,不能让“以一线教学教师为本”成为一句空话。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曾讲道:“教师,是学校变迁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的心脏和灵魂,其职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可见,教学在一线的教师是大学服务学生的重要资源,没有一线教师,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优质服务,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高校教育教学。

4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基本条件

树立以“一线教师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观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和体现,笔者认为其影响因素较多,但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在于一线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高校科学与人性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教师综合素质是其主导作用得以真正体现的基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其从事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之总和。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教师综合素质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个人品行与思想道德素养和良好健康的身体素质等[3]。

教育教学是教师个人与大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互动过程。高校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当前大学生低龄化,正值青春,其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高校教师应当是正能量与积极思想的传播者,而非消极思想与个人观点的倡导者。作为高校教师,就当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一线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教育好学生、感染学生。

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发挥的保障 高校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话题,受到教育部甚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教学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管理宏观监控手段,对高校的教学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凭其喜好与主观性、独断性,制定出花样百出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这些评估手段一方面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矛盾,不能不令人对当前的教学评价状况产生担忧。

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实践尝试,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高校自身缺乏参与评价的动力、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学评价存在评价指标凝固性、评价主体单一性、评价模式封闭性、价值取向收敛性等问题[4]。诚然,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需要秉承一个科学的、人性的评价理念,方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到科学地、人性化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正是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应该担当的职责与思考的问题。只有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体系,才能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潍民,陶小兰,郭恩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评价机制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1-43.

[2]田名贺.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探析[J].成功:教育,2013(11):172.

[3]王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128-129.

[4]李丽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2):55-57.

作者:陈晓浪 邓桢澜 邱慧 张鲲 胡书春

上一篇:电子商务个人工作总结2篇下一篇:团员及青年培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