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质灾害竣工

2023-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海南地质灾害竣工

海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海南省

地质

害防治规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四年九月

灾划

言 ............................................................................................. 1

一、地质环境概况 ............................................................................... 1

(一)自然地理概况 ........................................................................ 1

(二)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 1

二、 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概况 ......................................................... 2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 2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 5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与目标 ....................................................... 7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 ............................................................ 7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 ............................................................ 8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 ......................................................................... 10

(一)分区原则 .............................................................................. 10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 11

五、地质灾害防治区 ......................................................................... 11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 11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 15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 17

六、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 17

(一)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 17

(二)编制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18

(三)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体系 .............................. 18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及示范区建设 .............................. 18

(五)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 19

1

(六)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 19

(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 .................................................. 20

(八)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 .............................................. 20

七、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 20

(一)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 .................................. 20

(二)加强领导、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建立目标责任制,推进政府领导的社会化减灾系统建设 ...................................... 21

(三)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实现依法行政 .......................................................................... 21

(四)建立健全防治经费投入机制 .............................................. 22

(五)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及信息化水平 ...................................................................................................... 22

(六)加强地质灾害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 ...................................................... 23

(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好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23

(八)编制地质灾害应急议案和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 23

(九)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治理单位的资质管理 .................................................................................................................. 23

2

前 言

科学规划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或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函》(国土资环函[2003]12号)要求,本规划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为依据,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纲要》为指导,在完成海南岛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海南岛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和保亭、五指山两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规划”仅限于海南省的陆域主体—海南岛范围内,不含其它群岛和海域;规划年限为2001~2020年。

一、地质环境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行政区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海南岛地处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东北至西南长约290km , 西北至东南宽约180km,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20km2;环岛海岸线长1528km。全省辖18个县市,2002年底有户籍人口约803.13万人,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中部山区人口稀少。

全岛多年平均气温23.8℃;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348mm,多年平均暴雨日为7.8日,极端日降雨量644.4mm(昌江县2001年8月30日)。强降雨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状。地势为中南部高而四周低,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最高峰五指山1867.1m,依次为

1

鹦哥岭1811m,黎母岭1411m。低山丘陵区200~800m,火山岩台地区40~200m,滨海平原区0~40m,局部20~60m。根据形态特征,划分成山地、丘陵、台地、滨海平原四大区。山地面积约8616 km2,占全岛陆地面积的25.4 %,植被覆盖率高达70%~75%;丘陵面积约4511 km2,占全岛陆地面积的13.3 %,植被覆盖率高达50%~55%;台地面积约11058km2,占全岛陆地面积的32.6%,植被覆盖率高达30%~40%;滨海平原面积约9735km2,占全岛陆地面积的28.7%,植被覆盖率为20%~30%。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及水系的发育程度对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基岩由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四大类组成。侵入岩类主要集中分布于岛中、南部地区;变质岩类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地层分区;沉积岩类主要分布在三亚地层区和五指山地层分区;火山岩类主要分布于琼北断陷盆地、文昌的蓬莱至定安的龙门、龙塘等地以及岛中部的五指山和岛南部的同安岭、牛腊岭等地区。松散土体主要由更新统和全新统的松散土层组成,岩性为粗砂、中砂、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砂土、砂砾石等,分布于岛四周沿海滨海平原和河流中下游阶地及三角洲地区。

区域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构造。东西向构造主要有王五—文教构造带、尖峰—吊罗构造带、九所—陵水构造带。活动断裂主要有东西向光村—铺前断裂带(1605年琼州大地震,控震断裂为震级7.5级)、北西向荣山—岭南断裂(石山断裂)、颜春岭—道崖断裂(控制基性火山岩喷发)、东寨港—清澜断裂。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新生代以来,琼北地区发生频繁的火山喷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自1466年有地震历史记载起至1999年底,岛上及邻近海域发生3级以上地震近200多次,其中5级以上(含5级)有20次,最大震级7.5级。

二、 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概况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我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种类(见附图1),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较大。

2

1、滑坡

滑坡是我省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截至2003年底,全省共调查到的大小滑坡灾害点近百处,均为小型土质滑坡。主要发育于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吊罗山、石碌铁矿等山地、丘陵区,仅龙塘镇菜市场滑坡发育于南渡江河流阶地。以单个滑坡体零星分布为主,石碌铁矿、鹦哥岭、五指山等少数地区发育有滑坡群。人类工程活动和汛期台风、暴雨是诱发滑坡发生、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每年汛期是滑坡的高发期,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1991年6月13日,五指山市毛道乡空共村山体滑坡,冲毁民房7栋,死7人,伤5人,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滑坡灾害发育的山地、丘陵区,随着山区公路的修建、扩建和兴建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形成了许多高陡的人工边坡,在降雨等外动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预测近期内人为诱发的滑坡灾害将有所增加。2002年初,由于扩建海榆中线大本至田独段,2002年9月21日诱发保亭县三道镇甘什下村滑坡群的发生。

2、崩塌

崩塌是我省另一主要地质灾害。省内崩塌灾害点发育分布范围广,已调查到的大小崩塌点近千处。单个灾害点规模小,均为小型崩塌,且以土质崩塌为主。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新修公路边坡处。由于省内崩塌灾害点多、面广且具突发性等原因,难于防范,常造成交通中断、阻塞。1989年10月30日暴雨期间,保亭县三道镇甘什岭崩塌造成海榆中线235km+850处和236km~237km段交通阻塞近3小时;1995年8月4日洪水期间,公路边坡崩塌造成保亭县响水至毛感公路全线交通中断4天;2002年9月底,五指山市境内南圣至水满乡公路崩塌、滑坡,造成国庆期间车辆无法进出五指山旅游区。崩塌灾害给省内中南部山区的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在崩塌灾害发育的山地、丘陵区,随着山区公路的修建、扩建和兴建水利工程、城镇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形成了许多高陡的人工边坡,在降雨、机器振动等外因的作用下,易发生崩塌,预测近期内人为诱发的崩塌灾害将有所增加。

3、泥石流

3

泥石流主要发育于我省中南部山区,分布于大广坝水库西南侧沉积岩、变质岩分布地区和岛西南部山地丘陵区,海榆中线大本至五指山市段公路沿线亦有零星分布。单处泥石流规模较小,均为小型泥石流。根据其成因和物质来源的不同,分为山坡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两大类;省内以山坡型泥石流为主。强降雨和特大暴雨是泥石流多发时段,对山区公路、水库、村庄等构成潜在危害。在大广坝库区和岛中南部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减弱,植被的恢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泥石流在逐年减少;而在新修、扩建山区公路和兴修水利工程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小型泥石流发生较为频繁,预测近期内人为诱发的泥石流灾害将有所增加。

4、海岸崩塌

海岸崩塌是我省又一主要地质灾害。分布于岛东部泥沙质海岸,尤以文昌东郊、琼海博鳌—潭门等地段较为严重。琼海博鳌—潭门海岸线长约12km地段,最大侵蚀宽度约800m。1996年9月20日第18号强台风期间,冲毁位于沙堤上修建的帝国花园别墅3栋,冲毁防浪堤坝(混凝土片石坝)长约800 m。海岸崩塌造成岸边后退,陆地面积减少,耕地损毁,毁坏海岸沙堤和防护林,威胁岸边村庄,对沿海地区破坏较为严重。随着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开采砂钛矿和开荒种地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沿海砂堤被推平成耕地、采矿区,古砂堤和堤上树木遭破坏严重,预测近期内人为活动诱发的海岸崩塌灾害将有所增加。

5、河岸崩塌

河岸崩塌主要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珠碧江、宁远河、陵水河等河流中下游河岸。南渡江河岸位于南渡江大桥南1~3.5km和5.5~7km处,由于岸边严重崩塌,路基塌陷、迫使沿河公路多次改道。在昌化港至昌城河段北岸,河流侵蚀崩塌十分强烈,许多河岸阶地上的耕地被成片侵毁,个别靠近河岸的房屋被冲毁,大量的崩塌土体堆积于河道中,造成昌化港严重淤积,使原先位于河口内的昌化港码头被迫搬迁到河口外海域。珠碧江河口砂堤于1996年9月20日第18号强台风期间发生改道,冲毁砂堤岸边防浪堤坝长约450m,砂堤被拦腰截断长约50m,冲毁民房112间、水产品加工厂一座;损毁渔船30艘,死亡渔民多达96人,直接经济

4

损失超过2000万元。

由于南渡江近年来加大整治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沿岸采砂规模和布局,在沿岸崩塌、侵蚀严重地段进行工程治理,修建了防洪堤坝和沿江公路,使中下游龙塘至铁桥段河岸基本趋于稳定;龙塘以南至东山、永发等地段,由于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近期内河岸侵蚀、崩塌仍继续发育,且局部崩塌有所加剧。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朱碧江等其它河流,由于未采取任何工程和生物防治措施,预测近期内河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将继续发展。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自1990年贯彻落实《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纲要》以来,我省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在减灾防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逐步深入

自1992年开展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工作以来,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完成了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该项工作基本查明了海南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分布规律以及地质灾害发育类型、规模及危害程度等,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在完成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深入到自然村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1年5月至2004年6月,完成了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等5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今年计划完成儋州、白沙、昌江等3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在完成了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等5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已初步建成了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等5个县市的空间数据库和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建立了省、部分县市二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防灾制度、灾害速报制度、灾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为提高我省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提供保证。

3、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5

在完成保亭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县、乡(镇)二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9月21日保亭县三道镇甘什下村滑坡,由于预报准确,人员撤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减轻了财产损失。开展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自1999年11月1日国土资源部颁布《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2号)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琼土环资储字[2000]45号文)以来,已完成并评审通过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共计10份,其中4份为一级评估报告,6份为二级评估报告。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展缓慢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部署,我省于2001年始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至2004年6月底,累计共安排了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和屯昌等5个县市。由于深入到行政(自然)村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部署和实施,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

2、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防治经费不足

除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1997年海南省政府发布实施的《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第107号政府令)外,目前尚无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及保障法规、条例实施的具体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机构基本健全,而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勘查与治理,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还未能查清。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完整,信息系统建设缓慢

地质灾害监测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监测手段落后。我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还处于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本数据库建设阶段,离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目标还

6

有较大差距,尚未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的动态查询,难于实现地质灾害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

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展建设用地及大中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面有待加强。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与目标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类活动聚集地作为防治重点。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重视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考虑防止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是合理避让,最后才是选择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带动和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

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投资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治理。

5、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对部分地质灾害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依靠科学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监测预警系统准确性和治理

7

工程的效率,更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要求,制定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在省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基础工作,在基本查清我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危害程度与致灾因子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治理;将以往地质灾害治理从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2005年底以前,使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基本控制我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使我省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有明显降低,从根本上改善地质环境状况,为生态省建设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

2、分阶段目标

2001~2005年近期目标:

(1)在完成海南岛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清上述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及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数量、位臵和危险性,并相应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2)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省级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网上查询。

(3)初步建立起地方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县市二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

(4)在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市中选定一个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建设示范县市,建立滑坡灾害治理监测示范点2处。

(5)逐步完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8

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在琼海的博鳌-潭门海岸地段建立海岸崩塌监测网。

(7)对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市已查清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批治理。

(8)开展全省地质灾害汛期气象预警工程的基础研究和预报工作,建立全省地质灾害汛期气象预警预报体系。

(9)开展全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石碌矿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和屯昌县羊角岭水晶矿矿山恢复治理等项工作。

2006~2010年中期目标:

(1)完成海口、东方、万宁、琼海、文昌、临高、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等1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相应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2)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省级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网上查询。初步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

(3)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县市二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4)建立以山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海岸崩塌现代化专业监测网为主导的基本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

(5)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6)完善博鳌-潭门海岸崩塌监测网点。

(7)继续开展和完善全省地质灾害气象汛期预警预报工程研究工作。 (8)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工作。 2011~2020年远期目标:

(1)建立海岸崩塌监测示范区1处和监测网络体系。

(2)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 (3)完善全省18个县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地

9

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

(4)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 (5)使自然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率明显下降,全省地质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6)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县市,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开展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县市山区城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

(7)完善全省地质灾害汛期气象预警预报工程的研究工作。 (8)争取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一些危害较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9)完善建设用地和大中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

(一)分区原则

1、据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分区。主要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河岸崩塌、海岸崩塌等对工程建设具有危险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2、根据地形地貌、松散层厚度和水系发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分区。根据我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坡度陡、风化残积层厚、水系发育的中低山丘陵区的特点,把岛内地表坡度大于25°、风化残积厚度大于3m、水系发育的中低山丘陵区划定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3、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宁远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较为发育,松散层厚,岸边河水冲刷强烈,局部地段河岸崩塌滑坡崩塌较为严重,位于河岸地带的建设工程危险性较大,划定这些地区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4、沿海沙质海岸侵蚀(岩质海岸崩塌)较为严重,在文昌东郊、琼海博鳌—潭门等地段,海岸侵蚀灾害已对沿海地区的建设工程形成较大的危害,确定这些海岸地段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5、王五—文教断裂带两侧,海成阶地较为发育,岩性为砂土、粉土、中粗砂、粉细砂等,松散,易崩塌。蚂蝗岭、东江、山口等地冲沟发育,崩塌严重,位于区内的建设工程危险性较大,划定这些地区为地质灾害易

10

发区。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1、中南部低山丘陵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尖峰岭、吊罗山、鹦哥岭等山区,包括琼中、五指山、保亭、白沙、三亚、乐东、东方、儋州、昌江、屯昌、琼海等11个县市,面积13538km2;

2、河岸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为河岸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宁远河等河流中下游河岸及河流阶地,面积2351km2;

3、沿海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为海岸侵蚀、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沿海的文昌东郊、琼海博鳌—万宁东澳、陵水黎安、三亚藤桥、东方感城等地,面积1626km2;

4、琼西北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为冲沟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儋州的蚂蝗岭、新州林场,临高的东江、加莱和澄迈的山口、长安等地,面积2372km2。

上述这些地区为我省地质灾害危险性易发区,其所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对区内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五、地质灾害防治区

在全省自然地理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以及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与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全省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和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根据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和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将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分布于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南渡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等地,面积9266km2,包含3个亚区,23个块段。根据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种类、规模、分布特征等,划分为中南部山地丘陵崩滑流重点防治亚区、河岸崩塌重点防治亚区和海岸侵蚀崩塌重点防治亚区。

11

1、中南部山地丘陵崩滑流地质灾害防治亚区

本亚区主要包括琼中、白沙、五指山、保亭、儋州、昌江、东方、乐东等8个县市的山地丘陵地区,面积6648km2,包含五指山-鹦哥岭和石碌矿区2个块段。区内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地表水系和植被发育,五指山为我省最高峰,海拔1867.1m,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宁远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2348mm,多年平均暴雨日8~10日,极端日降雨量644mm,是我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区内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分布广泛,地表松散层较厚。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道路建设、采矿、开荒及城市(镇)建设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较为严重,主要为残坡积层、全风化层组合的土质崩塌为主,次为滑坡、泥石流。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点占全省的90%以上。造成人员伤亡的五指山市毛道乡空共村滑坡、尖峰岭林场南中六队滑坡、保亭县毛真水库滑坡等18处滑坡体和具有潜在危害的元门高案村滑坡、甘什下村滑坡等9处滑坡点及石碌矿区滑坡群等均位于本亚区,是全省地质灾害的重灾区,潜在地质灾害较为突出。

近期主要开展保亭、五指山、琼中、昌江和白沙等5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保亭县三道镇甘什下村滑坡群、什玲镇南头村滑坡群,五指山市水满乡风门岭滑坡、毛阳镇什率空滑坡,白沙县元门高案村滑坡等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开展石碌矿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中期主要完成石碌矿区滑坡群和中部城镇高陡边坡及山区公路边坡的勘察、治理工作,开展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昌江等5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工作;远期主要开展山区公路边坡削方、植树等治理工程。近、中、远三个时期均着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地质灾害汛期气象预警预报工程建设。

根据亚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对甘什下村滑坡群、南头村滑坡群、风门岭滑坡、什率空滑坡、高案村滑坡等严重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对面上分布危害较轻的崩滑流灾害点(处)采取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措施。

12

②对分布于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灾害点,主要采取削坡、植草(树)、修建挡土墙和地表排水等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③对位于滑坡、不稳定斜坡等隐患点的村庄、城镇,一般采取避让措施;若不能避让时,则应查清隐患点的规模和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④对位于村庄、城镇和重要工程设施的灾害隐患点,应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每个灾害隐患点,须指派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负责监测,并落实监测责任制,定时向有关主管部门上报监测数据,一旦发现险情,应及时上报和组织人员、设备撤离。

⑤对于各类重要工程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实行以预防为主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2、河流中下游河岸崩塌重点防治亚区

本区由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宁远河等岛内4大河流中下游河岸的4个块段组成,面积1247km2。区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人类活动主要为采砂、耕作、建房等,年降雨量在600~1810.9mm。在4个块段中,以南渡江块段最大,灾害发育程度也较为严重;其它块段面积较小,灾害发育程度也较低。

南渡江、万泉河、宁远河、昌化江块段均位于河流中下游河岸,河水位年变幅较大,对河岸形成强烈冲刷,导致河岸崩塌。据南渡江龙塘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为3263.0m3/s,最小流量为3.42 m3/s;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标高为11.92m,最低为4.54m。河流水位、流量变化大、水动力强,河岸冲刷严重。1973年至1994年的21年间,由于河岸冲刷崩塌,造成海口至龙塘沿河边公路局部地段多次改道。近期主要完成南渡江中下游河岸河砂开采段的规划、整治和铁桥以北防洪堤坝的修建工作;中期主要完成龙塘以南东山、永发等地河岸堤坝的修建和铁桥以北沿河防护林的规划和建设;远期主要完成铁桥以南河岸防护林的规划和建设。

根据亚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建立河岸崩塌监测点,为预测河岸的变化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治河

13

岸崩塌提供科学依据。

②严禁在规划禁止开采区河段内采砂。

③在规划限制开采区河段严格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确保河道防淤、防洪排涝和河岸安全的前提下,按补采动态平衡的原则,严格控制采砂总量。

④在规划开采区河段严格按规划要求,合理布臵开采点和开采量,科学开采,以防乱采乱挖造成河岸崩塌等灾害的发生。

⑤在南渡江、万泉河、宁远河、昌化江等中下游河段修建防护堤坝,并在河流两岸种植河岸防护林带。

3、海岸崩塌重点防治亚区

本区位于文昌、琼海、儋州、昌江等地沿海地区,主要包括文昌市的东郊,琼海市的博鳌、潭门,儋州市的海头港、陵水县的长城、三亚市的林旺和昌江县的新港等地共计17个大小不一的块段,面积1287km2。区内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为省内主要旅游景区和重要港口。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建房、养殖(高位池)、砍伐防护林、耕作等,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0~2000mm,多年平均暴雨日为7.0~8.5日,夏秋季节多风暴、台风,海浪对岸边冲刷严重。区内主要地质灾害为海岸崩塌,次为土地沙化和崩塌。五十年代末修建于岸边的军事设施,现已浸泡在海水里。

近期初步建立起博鳌-潭门段海岸侵蚀崩塌监测网点和海岸侵蚀监测示范区,开展海岸侵蚀崩塌灾害的调查和基础研究工作;中期主要完善博鳌—潭门段海岸侵蚀崩塌监测网点和海岸侵蚀监测示范区工作,开展沿海海岸侵蚀灾害调查和研究工作,对海岸侵蚀崩塌严重地段进行治理;远期建成完善的海岸侵蚀崩塌监测网点和海岸侵蚀监测示范区,实现监测数据适时查询和网上传输,并对区内海岸侵蚀崩塌段进行治理。

根据亚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建立海岸崩塌监测点,为预测海岸的变化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治海岸崩塌提供科学依据。

14

②严禁在浅海地带开采珊瑚礁和砍伐海岸防护林。

③严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海岸沙堤地带开挖高位养虾(渔)池和推平(毁坏)沙堤种植西瓜。

④严禁违反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滨海近岸地区和海岸沙堤地带乱采海砂和砂钛矿,以及毁坏海岸防护林。

⑤在滨海沙堤地带种植海岸防护林,防治海岸崩塌。

⑥在海岸崩塌严重的地段修建海岸防浪堤坝和在浅海地带抛护岸片石。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分布于中南部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山、尖峰岭等低山前沿的山地丘陵区、琼北海成台地和滨海平原区,面积9203km2,包含3个亚区,17个块段。根据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种类、规模、分布特征等,划分为中南部低山丘陵崩滑流次重点防治亚区和琼西北冲沟崩塌次重点防治亚区和河岸崩塌次重点防治亚区。

1、中南部低山丘陵崩滑流次重点防治亚区

本亚区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规模小,危害轻、分布范围广,呈椭圆状环沿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山、尖峰岭等中低山外围分布,共分为3个块段,面积5746km2。包括儋州、屯昌、琼中、琼海、万宁、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12个县市的山地丘陵区。区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表坡度较陡,坡度一般在25~30°,地形地貌复杂,地表水系和植被均较为发育,属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宁远河等主要河流的中下游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多年平均暴雨日7~10日,是我省降雨量较多的地区。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分布广泛,地表松散层较厚。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道路建设、采矿、开荒及城市(镇)建设等。

近期完成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相应建立起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中期主要完成琼海、万宁、陵水、乐东、东方等5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工作,并相应

15

建立起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开展山地丘陵区公路边坡崩塌的治理工作;远期主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本亚区内零星分布的灾害点,规模较小,危害程度轻,主要采用生物治理措施;个别规模较大的灾害点,如志仲滑坡,则采用工程治理为主,生物治理为铺的防治措施。

2、琼西北冲沟崩塌次重点防治亚区

本亚区以小型崩塌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规模小,危害轻,分布集中,多成群分布,面积2372km2,主要包含儋州市的蚂蝗岭、新州林场,临高县的东江、加莱、美台和澄迈县的山口、瑞安等地区。区内为海成台地和火山岩台地,岩性为北海组粉细砂、粉砂、中细砂和火山岩风化的粉质粘土、含砾粉土、粘土等组成,松散,易崩塌。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地表起伏小,坡度一般在15~20°,冲沟、地表水系较为发育,植被稀少,属南渡江、北门江、美素河等河流的中下游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1600mm,多年平均暴雨日5.0~8.5日,是我省降雨量较多的地区之一。

近、中期主要完成儋州、澄迈、临高等3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建设;远期主要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本亚区内零星分布的灾害点,规模较小,危害程度轻,主要采用生物治理措施;个别灾害点集中、规模较大的地段,如蚂蝗岭、山口、东江等地规模较大的冲沟,则采用工程治理为主,生物治理为铺的治理措施。

3、河岸崩塌次重点防治亚区

本亚区以小型河岸崩塌灾害为主,规模小,危害轻,分布较为分散,局部地段成群分布,面积1085km2,主要包含文教河、陵水河、藤桥河、感城河、珠碧江、文澜河等13条河流中下游地区。区内为滨海平原、海成台地、火山岩台地和丘陵,岩性为粉细砂、粉砂、中细砂和火山岩风化的粉质粘土、含砾粉土、粘土等组成,松散,易崩塌。地势总体中部高,四周低,地表起伏小,坡度一般在5~10°,冲沟、地表水系较为发育,植

16

被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600~2200mm,多年平均暴雨日5.0~10.5日,降雨量变化较大。

本亚区内零星分布的灾害点,规模较小,危害程度轻,主要采用生物治理措施;个别位于村庄、城镇的灾害点,以及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危害较大的灾害点,则采用工程治理为主,生物治理为辅的治理措施。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分布于儋州、屯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澄迈、临高、文昌等12个县市的滨海平原区、火山岩台地和部分丘陵区,面积15451km2。区内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小,地貌较为简单,水系、植被不发育;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较大,东部沿海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20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66.1~1886.9mm,降雨量大于蒸发量;西部沿海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0~16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66.1~2358.7mm,降雨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主要矿产资源为砂钛矿、石英砂矿、建材、河砂等,人类活动主要为采矿、捕捞、建房、养殖、放牧等。

本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在丘陵、河岸、海岸砂堤等地局部地段零星分布有小型崩塌,规模小,一般不会构成危害。中远期主要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建设,并完善其运行和维护。对公路边坡、河岸、海岸砂堤等崩塌较为集中的地段进行工程和生物治理,加强对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计划在2005年前,完成我省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10年以前,完成海口、东方、万宁、琼海、文昌、临高、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等1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17

(二)编制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5年底以前,完成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年底以前,完成海口、东方、万宁、琼海、文昌、临高、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等10个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三)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体系

1、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2005年底前完成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儋州、白沙、昌江等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2010年底前完成海口、东方、乐东、陵水、万宁、琼海、文昌、定安、临高、澄迈等1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2011年至2020年,继续开展和完善全省1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日常监测工作。

2、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2005年底前,初步建成东部海岸崩塌等地质灾害监测网络;2010年底前,完善东部海岸崩塌等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东部海岸崩塌等地质灾害的自动化监控和监测数据的适时传输和自动处理。

3、应急反应指挥系统建设

建成以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体,由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负总责,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加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系统。每年汛期前对存在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县市进行险情巡查;重点检查防灾减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监测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并对主要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期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后,能及时组织技术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了解灾害原因、发展趋势,协助采取应急措施,并提出处理对策。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及示范区建设

为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水平,2005年底前,争取建成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和海岸崩塌监测示范点各1个,滑坡灾害治

18

理监测示范点2个。

1、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建设

在基本完成近期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初步建成全县市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为我省县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经验。

2、海岸崩塌监测示范区建设

在基本完成东部沿海海岸崩塌监测网建设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建立海岸崩塌监测示范区,通过海岸崩塌监测网的建立,论证海岸崩塌机制和海洋动力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控制海岸崩塌的方法和措施,为我省沿海地区防治海岸崩塌提供经验。

3、滑坡灾害治理监测示范点

在基本完成近期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选择2个具有代表性的滑坡灾害点建立滑坡灾害治理监测示范点。通过对滑坡灾害点的勘察评价、工程治理、开发利用和监测等工作,在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为我省的滑坡治理提供经验。

(五)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六)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把覆盖各县市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连成统一整体。2005年底前建成保亭、五指山、三亚、琼中、屯昌、白沙和昌江等8个县市的省级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初步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建设,初步实现我省部分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适时速报;2010年底前建成相对完善的全省1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该空间数据库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包括地

19

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通过宽带网络与气象台连接,根据气象部门的实时降雨预报,实现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预警预报。

(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

以海南岛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为函数的风险性评估模型,提出灾害风险分区图,为全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010年底前,完成海南省1∶20万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工作。

(八)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

1、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

积极开展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采用边防治,边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索适应海南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环境的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在2020年前初步实现滑坡灾害工程治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2、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

积极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选择海口市作为研究试点,采用边防治,边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索适应海南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环境的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在2020年前初步实现城市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七、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县市级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业务指导。各县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并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备案。县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必须以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依据,并与同级相关规划相衔接。地方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根据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确定地

20

质灾害防治目标、防治原则、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领导责任制,加强对地质灾害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公布,并广泛宣传,接受社会的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治理及其管理,应当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依据。

(二)加强领导、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建立目标责任制,推进政府领导的社会化减灾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省、县市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均应设臵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并规定其主要职责,建立省、县市二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的社会化减灾系统:省政府和县市地方政府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分别承担省级和县市级地质灾害减灾管理和防治工作;在政府领导下企业和民众承担为保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保护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因破坏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应承担治理责任,而防治地质灾害则可以享有相应的收益;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化。

(三)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实现依法行政

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以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验收的规定和技术标准,建立由省级和县市级法规组成的法规体系和省级标准、县市级标准组成的标准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和规范化。

加强执法检查和行政监察,加大执法力度。对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21

(四)建立健全防治经费投入机制

省和地方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中央财政着眼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投入,省和县市各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省级和县市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建立保障机制。

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因工程建设诱发或加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以省财政为主。各产业部门所辖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由各部门负责。广大城乡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以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为主,中央财政为辅,多渠道投入。

通过财政投资与社会赞助、有关专项资金等渠道,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专款专用,滚动使用。

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必要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信贷金融支持,给予税收优惠、减免和减少进出口税等政策措施,多渠道吸纳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五)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及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特别要做好致灾地质体的综合勘察、评价和评估,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分轻重缓急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加强与内地省份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建立与国家安全网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强我省地质灾害信息汇总、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工程评估、治理数据库。

22

(六)加强地质灾害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

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地质灾害减灾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的环境意识和减灾意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好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省内地质灾害既有突发性,亦有缓变性;地质灾害点多,分布范围广,不可预见性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必须实行群专结合的防治方法。我省应以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技术支撑单位,勘察单位应当具有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队伍、技术、人才优势,利用多种投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好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八)编制地质灾害应急议案和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定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海南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由“省三防办”负责,不再单独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九)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治理单位的资质管理

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①有独立的法人资格;②有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③有相应的技术装备;④有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活动,并承

23

担相应的责任。

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责任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

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24

第2篇:xxx地质灾害2012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政发[2012]42号

钟山乡2012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村(居)委会、乡直有关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2012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有效预防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及罗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

我乡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涉及8个村委会16个自然村。其中岩石崩塌1处(白蛋村);滑坡15处(双洞、大寨、中村、张家冲、白儿、坡上、黄小寨、

徐小寨、莫小寨、旧屋居、乃格沙、上摸朗、下摸朗、洒坡、中寨)

(二)2012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雨趋势预测。根据气象部门资料分析,2012年罗平境内降雨量将恢复到每年1700-1800mm,大致出现在5—8月份,降雨量较为集中,多大雨或暴雨,易产生局部洪涝,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月份。

(2)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汛期5—10月份,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工程诱发灾害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二、防治原则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从乡情、灾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着重解决我乡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县的支持,认真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层层负责、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四项制度,落实简易观测、灾前报警、紧急避让三条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重点防范期

我乡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发生时集中、、成灾频率 2

高、破坏性大、危害严重的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发生时间多为5~10月。因此,确定5—10月为全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建设、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科普与防灾教育,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一)强化管理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乡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成人员为:

组 长:毛 莉(乡长) 副组长:王玉林(副乡长) 马宝林(乡党政办常务副主任) 王 专(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 成 员: 张家堃(中心学校校长) 世家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进忠(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 唐文山(财政所所长) 3

喻道鹏(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庞凌夫(卫生院院长) 李成章(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云法(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王专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成员单位抽调组成,同时承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负责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调查、评价、趋势分析,科学提出防治建议,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各村(居)委会要相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根据各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全面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各类工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要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陡、过高,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严禁将工程废土、采矿废石、废渣随意堆放。严格控制大于25度的陡坡开垦耕作。

3、认真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汛期前的排查,汛期中的巡查,汛期后的检查等工作,发现隐患和险情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

(二)搬迁避让措施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于相对不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要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监测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不强,制度也不健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制定灾害点监测标准,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四)应急措施

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曲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钟山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并按照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开展应急调查,切实做好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等工作,增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的处置能力。

(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农村居民建房选址、工程建设及其他)

七、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就是对地质灾害体变形破坏状况及其宏观前兆随时间变化进行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征兆,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即灾害点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灾害点没有主管部门,但属人为诱发或有受益人的,由诱发者或受益人负责;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所属村委会履行监管责任。各灾害点要落实监测对象和监测责任人,各村(居)委会、国土所要加强对监测员的管理。各监测预防责任人在汛期要增加监测次数并加强灾害体变形破坏过程前兆特征(如地声、泉水变浑、泉水干涸、裂缝扩张、醉汉林出现等现象)巡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报。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各村(居)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方案 通知 抄 报:县政府。

抄 送:乡党委,人大,纪委,县国土局。 共印(27份) 钟山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2月27日印发

第3篇:xxx地质灾害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政发[2012]42号

钟山乡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村(居)委会、乡直有关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2012年度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有效预防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及罗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

我乡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涉及8个村委会16个自然村。其中岩石崩塌1处(白蛋村);滑坡15处(双洞、大寨、中村、张家冲、白儿、坡上、黄小寨、

徐小寨、莫小寨、旧屋居、乃格沙、上摸朗、下摸朗、洒坡、中寨)

(二)2012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雨趋势预测。根据气象部门资料分析,2012年罗平境内降雨量将恢复到每年1700-1800mm,大致出现在5—8月份,降雨量较为集中,多大雨或暴雨,易产生局部洪涝,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月份。

(2)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汛期5—10月份,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工程诱发灾害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二、防治原则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从乡情、灾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着重解决我乡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县的支持,认真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层层负责、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四项制度,落实简易观测、灾前报警、紧急避让三条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重点防范期

我乡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发生时集中、、成灾频率 2

高、破坏性大、危害严重的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发生时间多为5~10月。因此,确定5—10月为全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建设、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科普与防灾教育,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一)强化管理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乡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成人员为:

组 长:毛 莉(乡长) 副组长:王玉林(副乡长) 马宝林(乡党政办常务副主任) 王 专(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 成 员: 张家堃(中心学校校长) 世家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进忠(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 唐文山(财政所所长) 3

喻道鹏(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庞凌夫(卫生院院长) 李成章(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云法(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王专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成员单位抽调组成,同时承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负责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调查、评价、趋势分析,科学提出防治建议,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各村(居)委会要相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根据各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全面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各类工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要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陡、过高,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严禁将工程废土、采矿废石、废渣随意堆放。严格控制大于25度的陡坡开垦耕作。

3、认真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汛期前的排查,汛期中的巡查,汛期后的检查等工作,发现隐患和险情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

(二)搬迁避让措施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于相对不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要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监测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不强,制度也不健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制定灾害点监测标准,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四)应急措施

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曲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钟山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并按照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开展应急调查,切实做好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等工作,增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的处置能力。

(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农村居民建房选址、工程建设及其他)

七、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就是对地质灾害体变形破坏状况及其宏观前兆随时间变化进行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征兆,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即灾害点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灾害点没有主管部门,但属人为诱发或有受益人的,由诱发者或受益人负责;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所属村委会履行监管责任。各灾害点要落实监测对象和监测责任人,各村(居)委会、国土所要加强对监测员的管理。各监测预防责任人在汛期要增加监测次数并加强灾害体变形破坏过程前兆特征(如地声、泉水变浑、泉水干涸、裂缝扩张、醉汉林出现等现象)巡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报。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各村(居)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方案 通知 抄 报:县政府。

抄 送:乡党委,人大,纪委,县国土局。 共印(27份) 钟山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2月27日印发

第4篇:地质灾害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1.4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2 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3 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3.1.1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市(地、州)、县(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3.1.2 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3.2 预防预警行动

3.2.1 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2.2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3 “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4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3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3.3.1 速报时限要求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3.3.2 速报的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5 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5.1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

5.2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5.3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4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Ⅳ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5 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6 应急保障

6.1 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6.2 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6.3 应急技术保障

6.3.1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6.3.2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研究

国土资源部及有关单位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力度和投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习和培训工作。 6.4 宣传与培训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5 信息发布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发布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执行。

6.6 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7 预案管理与更新

7.1 预案管理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省(区、市)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7.2 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每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国务院批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8 责任与奖惩

8.1 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8.2 责任追究 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9 附则

9.1 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生命线设施:指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系统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9.2 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5篇:地质灾害预案

**县**镇人民政府

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今年已进入春季,汛期也即将来临,因暴雨而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给全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无法估量损失,按照县国土资源局要求现结合全镇实际编制2006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一、200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我镇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2005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的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以致没有任何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是加强了监测,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对有可能发生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派人进行了严密监测,建立了预警系统,落实了防范措施。

二是排查隐患,制定了严密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全镇*个村按照逐村、逐社、逐山、逐户进行排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是加大监督,安排资金,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我们对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村经常监督检查,并且镇人民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了计划和预算,保证了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的调查和治理,并扎实细致地做好了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二、2006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一是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领导,因为地质灾害突发性强,造成人民伤亡之多,财产损失也大,我镇为努力减轻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防止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镇人民政府成立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村的驻村干部和各村支部书记

二是建立健全防御工作网络,责任到人,大力推进“群测群防、群力”结合工作,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镇政府24小时值班报警电话*******,******,各村联络人员电话是各村支部书记或村长手机,家庭电话24小时畅通,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切实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6篇:地质灾害

XX县人民医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为了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防灾、避险自救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应对能力,市应急办、市国土资源局计划于2018年6月21日,在我县丁家镇柳家河村举办2018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了确保本次演练圆满成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一、目的

通过演练,进一步规范我院应对突发行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模拟情景

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的多条纵向裂缝,向两侧延伸,随时有滑坡趋势,危及43户196名群众生命安全。我院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救电话,立即启动《长武县人民医院院前医疗救护预案》,实施救援。

三、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总指挥:XXX

1 副总指挥:XXX

XXX

成员:XXX(救援队队长)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伤员三名:XXX XXX XXX 联络员:XXX XXX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次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的领导工作。

副组长、救援队队长职责:审定演练方案、内容设置、力量调集;决定演练统筹、训练中的重大事项;传达和贯彻落实县卫生局的指示、指令。

四、演练时间、地点、科目及参演人员

(一)演练时间: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演练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演练时间拟定在6月21日上午10时。

(二)演练地点:长武县丁家镇柳家河。

(三)演练科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

(四)演练方式以模拟操作的方法进行。

(五)参演人员共20人。

相关职能科室5人、急诊科12人(科主任1人、医生3人、护士6人、司机2人)

伤员3人

五、演练内容情况设想:

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

2 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主要演示滑坡发生后,120急救中心立即调动相关人员协同配合,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处置的过程。

六、演练流程

1.总指挥XXX: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卫计局命令我们迅速出车,进行救援。全体人员集合,立即出发。

2、9时50分,陕D-CD120及陕D-CE120两辆救护车及12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3、XXX:报告总指挥:120急救人全部到位,请指示!

4、总指挥:现在因山体滑坡,有三名伤员需紧急抢救,请立即救护。

3、XXX:是。各急救小组听令,请立即对三名伤员分组实施抢救。

4、现场施救:

①第一急救小组立即对一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施救;医生简单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一名护士测量血压、一名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患者血压190/110mmhg。立即扶入陕D-CD120救护车。

②第二急救小组对另一名高血压伴胸闷、气促患者进行救治(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抬上陕D-CE120救护车。

3 ③第三急救小组对一名孕妇实施急救(询问产妇情况:是否流血、是否破水、既往血压、血糖、是否正常,检查下肢是否浮肿等),听胎心、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测血压、体位摆放等。要求分工协作,抢救有序。救治结束抬上陕D-CD120救护车。

5、返回途中的报告

按照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急救人员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急救现场的具体情况、返回的时间,调度中心根据情况逐级进行现场信息统计,及时请示汇报。

6、途中监护

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注意个人的防护安全。

7、抵达医院

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急诊科,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接。伤员安置后,出诊人员整理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XXX:指挥长同志,医疗救护科目演练完毕,请指示。 现场指挥长:请退场就近待命。 XXX:是。

七、要

1、要求调度人员接到呼叫后,立即按调度流程指派急救车辆,作好记录和上报工作。

2、要求各项操作要到位(包括静脉穿刺、心电监护、吸氧)。

3、救护车2辆,每辆救护车配有急救人员(急救医生、

4 急救护士、急救司机)。

4、高血压患者抢救室体位的摆放要合理。

5、对产妇的救治要合理。

6、抢救过程要求分工协作,紧张有序,条理清楚。

上一篇:诗歌情与景关系下一篇:关于写玉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