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美丽乡村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标准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实践研究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内容,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由于中国的乡村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且中国的乡村数量众多,这些都给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用最经济的方法找出最适合本村的美丽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除了一味地依靠政府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哪些团体、组织能够参与其中,创新的实践方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公共艺术;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实践;研究

引言:随着“美丽中国”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是经济生产上的可持续和绿色环保;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传承和发扬。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近些年的热词,由艺术来对公共空间的重构这一方式来达到发展旅游、创业提收、发扬传统、提升村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目的,乡村公共艺术也成为了衔接乡村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1乡村文化现状及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不足,没有形成保护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离开乡村,传统文化无法传承,造成乡村文化的缺失。美丽乡村不仅是注重外在美,更是注重乡村文化的内涵之美。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本土文化,不能照抄照搬,导致“千村一面”的局面。我国乡村公共艺术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大部分的公共艺术都是由政府主导,如城市的地标建筑或者公园的雕塑等,因此公共艺术极易被曲解为政府公共艺术。由于政府资金和人员精力有限,前期的建设重心放在城市,因此乡村公共艺术数量极少,质量较低;其二是公共艺术的修建主体主要是公职人员,缺乏专业艺术团队的参与,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公职人员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近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也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也参与了进来,且民间艺术团队对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高涨,公共艺术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1 相互联系

1.1.1公共艺术凸显乡村文化特色,营造艺术氛围。

因地制宜是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一个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受到村民的喜爱,得到人们的赞赏那必定是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就会带有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包括其特有的民俗活动或者优良传统,从而营造出艺术氛围。

1.1.2公共艺术是乡村文化内涵的集中精神象征

公共艺术作品都有其精神文化主旨蕴含其中,没有灵魂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则有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将特色的本土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属于公众的艺术,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共艺术是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由艺术家渠岩带领的“许村计划”项目就验证了这一点,许村是山西省和顺县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自然环境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导致许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历经近十年的许村实践,就是立足于许村深厚的文化传统,艺术性的改造都带有本村的文化特色,以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为前提。最终许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于2011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许村国际乡村艺术节。

1.2相互作用

1.2.1公共艺术为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整体布局都有着宏观的规划。与追求GDP,提高村民物质生活不同,公共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更注重的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和村民精神世界的满足,公共艺术以其多变的艺术形态,灵活的艺术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西南田野创作社近60人在重庆中山古镇和丽江束河古镇的田野创作中独具匠心,众多别出心裁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如其团队在中山古镇“龙洞河”沿岸收集起来的数千个垃圾袋制作成经幡,一方面美化了母亲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源,另一方面也警醒着人们要保护生态,保护自然。

1.2.2乡村文化与公共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公共艺术彰显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又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魂,公共艺术只是一件物品;没有公共艺术这一载体,乡村文化无法以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青田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青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将青田改造成一个著名的旅游名村,一方面青田文化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各种公共藝术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2重构乡村文化价值,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乡村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乡村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长期累积所达成的精神共识,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道德礼仪等。乡村文化价值就是在过滤、梳理乡村文化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提高素质与陶冶情操的文化价值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建设。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从2015年开播至今已讲述了数百个乡村真实的乡土故事,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借此唤醒人们逐渐淡忘的乡土记忆,重拾村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构即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新构建,在挖掘原有的文化价值基础上,重新构建。

2.1文化空间变迁

文化空间并不是泛泛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特定的区域,区域内的人文活动和活动所需的设施。乡村文化空间主要是村民聚居,生产劳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等。文化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城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

2.2自然环境变迁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对文化空间的影响是缓慢的,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的,但是自然灾害却也是毁灭性的,如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等等,这些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化空间。如汶川大地震导致的文化空间的剧变,青川县的灾后重建是对文化空间的直接重建。

2.3社会环境变迁

社会环境导致的文化空间的变迁在当代的中国是十分普遍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现代中国人口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大量时令性的进城人员都是利用农闲空余,与传统的长年累月在土地上的农民不一样,人口的流动会直接导致乡村文化空间的变化。

2.4城镇文化影响下变迁

在社会环境中作用最明显的是城镇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城镇甚至是城市,直接改变了原来的空间状态,人口也由原来的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变为三种产业多层面发展,导致的人口素质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文化空间的变迁。

2.5重构过程乡村文化同一性与差异性

重构乡村文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在重构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乡村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同时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坚持的同一准则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利用自己本村深厚的历史积淀。

乡村文化应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会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乡村与乡村之间也同样。杜绝“千村一面”,坚持自己的特色,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继承和发扬本村最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3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研究

3.1 乡村公共艺术教学实践

3.1.1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封闭的教室空间进行理论学习,重理论而轻实践是教育的通病。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乡采风写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近些年与美丽乡村建设紧紧相连,师生团队参与到浙江省玉环县的地方重塑项目之中。玉环县经过举办“中国?玉环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后在国际舞台上更有知名度,以动漫为主题的文化节新颖而又充满朝气,这一主题的提出必然少不了年轻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但可以完善课堂,也能带来实质性的成果。

3.1.2进行项目制教学体系

以项目为单位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项目的全部流程对学生毕业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项目制教学,打破原有碎片化的、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体验项目的全部过程才是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项目制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师生参与其中,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1.3进行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优化资源配置

在校的课程设置要对应专业需求,专业建设要对应行业需求,以工作室为载体,以科研项目细化为课题进行新模式的探索,避免信息的传递中断,优化资源配置。一个乡村建设工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团队在夏木塘村中心场景设计的实践中,与其他专家合作,打造了夏木塘村水塘剧场和草坪酒会来作为村民娱乐休闲场所,成功吸引新业态,带动了乡村整体新升级。无界景观团队与江西万安夏木塘村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过程,提高了效率。

3.2 乡村公共艺术实践

3.2.1 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

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 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以微改造的形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可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自己融入其中。如沙门镇的生态型民俗博物馆,干江镇的体验式盐业博物馆,坎门街道复苏民间手工艺和老建筑等均是深度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产物。

3.2.2 以人为本,被大众所接受

公共艺术要被村民所接受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艺术家强加给村民自己的主观想法,更不是随意在墙上画个墙绘,在村子里摆一个雕塑那么简单。设计者应深入考察、体验当地文化,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访问等。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地情况,创作出最适合、最被大众所接受、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公共艺术。美国艺术家理查德?塞拉曾在紐约曼哈顿下城的联邦广场创作了一个名为《倾斜之弧》的雕塑装置,一个雕塑将广场横断开来阻碍了行人的通行,引起公众的不满,并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争议,最终面临被拆除的结局。

3.2.3 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装饰美化环境、弘扬乡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自信、更是通过艺术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西南田野创作社在中山古镇进行田野创作,其中一个小组就关注到了古镇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他们为古镇茶馆设计了一种将年轻人当下流行的游戏与当地特色的长牌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牌类游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关系。

4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十分重要且不可避免的阶段,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把握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和平台,把握住了公共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位置,不以精英自居,不以所谓“拯救”自居,真正把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并且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公共艺术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现阶虽然由许村和玉环等一些优秀的建设成果,但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艺术家自发还是政府有组织地参与,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团队与高校科研团队都将会是美丽乡村建设公共艺术的主体人员。

参考文献:

[1]施明强,丁忠超.转型视野下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J].新农村,2015(03).

[2]路艳红.新类型公共艺术对乡村文化的立体式介入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03).

[3]曾令香.西南田野创作社的公共艺术实践[J].公共艺术,2017(03).

作者:周薇 郜玉莹

第2篇: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战略选择,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结发展,对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迫切要求。文章探讨新时代要求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成果与不足;新发展;路径探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7. 062

[

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需要城市现代化,也需要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过去农村战略的总结发展和对当前国情精准把握的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为乡村建设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描绘出美好蓝图,吹响了乡村衰落走向乡村复兴的转折号角。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1.2.1 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针对乡村衰落而言,乡村衰落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等问题,逐渐丧失人气和活力。乡村振兴是对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单向流向城市而导致乡村衰败现象的反思,通过乡村重构使衰败的乡村焕发活力,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是在过度城市化形势下,重新发掘乡村生命力基因,在保持乡土风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激活、修复、改建来扭转乡村继续衰败,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1.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①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乡村兴盛都是盛世标志之一,而今广大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肯定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乡村的复兴是中国梦实现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②从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过去农村建设战略总结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具体实践模式,乡村振兴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内涵,对其提出新要求和指导,最终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③从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角度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推动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④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注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解决乡村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重要指导意义。

2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农村板块,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将为其注入新活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不足

2.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源于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的“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安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结合乡村历史、人文、自然、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建成了一批生态优美、青山绿水式美丽乡村,带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7年安吉已建成美丽乡村179个,覆盖全部乡镇,探索出一条“一村一韵”、“一村一风景”的建设道路。

2013年国家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选定全国1100个乡村作为试点,2014年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五年来涌现了大批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设6 000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以期实现由“点”到“片”再到“面”的转变,由“点状美”到“全国美”,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梦。

2.1.2 美麗乡村建设的不足

2.1.2.1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探索,没有足够经验,国外虽有一些参考,但中国乡村的基数庞大,国外经验难以直接借鉴。在试点的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对象选择的公平问题,试点选择偏好于重点扶持的乡村或本身具有良好优势的乡村;其次是选择的代表性问题和周期以及试点效果评价问题,试点的选择应当覆盖各个区域、各种条件的乡村,试点周期应当适度把握,对于试点效果的评价体系应不断更新跟进,不能仅局限短期政绩目标而应当涉及各个方面,尤其要注意考量村民切实满意度问题。

2.1.2.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模式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过度依赖规划和模式同质化问题,从上到下形成多级规划,成本高昂,违背了美好初衷对实际有所偏离,限于框架之中刻板印刷,失去乡村特有个性和差异性。对于成功模式可学习借鉴,但把模式当成样板教科书,复制套用便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将模式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才是对美丽乡村建设初衷的遵循。

2.1.2.3 美丽乡村建设受益主体主次问题

美丽乡村的建设涉及政府、村民、开发商等相关者。政府担当推动者的角色,在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各方参与,逐步发掘村民重要参与者的能力。村民是乡村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当使得开发商和外来资本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使得一些乡村沦为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富之地,农民仅靠土地、自然资源等流转给开发商,失去乡村建设的主人公权利和能力。

2.2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新发展

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赋予其更高要求与新理念,有助于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应当紧密结合20字方针,将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村治理、生活宽裕等原要求进一步升级。

在新视野下城乡关系转变为“城乡融合”,向共存共荣、相互依赖方向发展。“产业兴旺”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宜居”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理念升级,强调生态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乡风文明”要求美丽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乡风文明与精神面貌美,推进村民教育,培育农村新民;“治理有效”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治理方式,推进“三治融合”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生活富裕”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富裕评价上应由物质富裕为主的转向物质、精神、幸福感等多维度。

3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不可一蹴而就,要深入解读乡村,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张孝德指出:“乡村兴,则文明兴,不懂得乡村就不懂得中国的过去、今天、未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新思维、需要智慧、需要人才,更需要从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汲取营养。”

3.1 解读乡村,尊重乡村多样化发展模式

了解乡村多样化是“知”,建设美丽乡村是“行”,知行统一解读乡村,读懂是第一步,以物质的眼光去读乡村,看到的是破败落后的“农村病”,而以生态文明的角度去读乡村,看到的是自然快乐等非物质财富,城市与乡村的贫与富是相对而言。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是现代式的“联排别墅”、“西式洋楼”、千村一面的模式,只有读懂和尊重乡村多样化,因地制宜将多样性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方能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局面。

3.2 乡土文化振兴,发力建设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文化、有内涵乡土风情式的乡村才是有灵魂的。乡村文明根植于乡土文化,存留在乡村各个方面,形成特殊的印记符号代代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的“耕读诗书传家”是被时间证明的优良传统,当我们走进皖南“徽州六县”古村落时会发现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土地优而书社、私塾,次而耕田,再次而为居室,山水交融,和谐共处”,古老乡村与当代血脉相连。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防止乡土文化被破坏、被畸形、被消失,深入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与现代农村发展理念相结合,推动乡土风情美丽乡村涌现。

3.3 繁荣乡村,建设城乡互补式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老龄化、空心化、留守儿童化现状,应重视乡村根性教育,留住乡愁,繁荣乡村文化,使村民爱农村,如果年轻人和孩子丢了乡愁,成了漂泊游子,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那么乡村该何去何从?城市化割裂了乡情、乡土、乡俗的根性,美丽乡村需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乡愁”的理念,关注村民的根性教育,让心灵有所归属。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是核心,也是破解乡村困境的关键,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应向耕地整合、资源整合放大,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价值方向转变,建成青山绿水+现代田园式生态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城市“树冠”的营养之“根”,城乡相互依存,村民回得来出得去,市民也“流”得进来。

3.4 人才回归,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人是乡村振兴的源泉与生命力,人才精英则是关键引擎和灵魂人物,山好水好风景好,如果缺乏精英人才带领,单靠村民是无法治好“农村病”复活衰败的乡村的,建立精英吸纳机制,做好精英人才回流工作,运用回乡人才的知识能力、资金与社会资源对乡村衰落之症对症下药,革除乡村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带动村民发展,加快改变乡村衰败面貌。

3.5 理顺主次,建设开放发展的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为农民造福,村民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外来资本企业是参与者,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沦为企业家、开发商敛财的场所。加强对村民能力培训,凝聚村民力量,使村民内生动力成为建设的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与时俱进,与国内外建设得好的美丽乡村交流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使美丽乡村之花在华夏大地处处绽放。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1.

[2]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3]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4]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78-86.

[5]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作者:熊春晓 董志崇 张新平 吕宗耀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摘要 总结分析商丘市乡村发展现状,结合当地民风民情,基于区域规划的角度,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探索适合商丘市的美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关键词 乡村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商丘

Study o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Shangqiu City, Henan Province

LIU Yan(Shangqiu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angqiu

隨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美丽乡村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主旋律。河南商丘是农业大市、豫东粮仓,农业是商丘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商丘未来的经济发展。笔者针对商丘市地域特色、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现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以及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议。

1 商丘市乡村现状分析

商丘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业繁荣,是豫东地区主要的农业大市。全市共有4 600余个行政村,16 000余个自然村。

1.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商丘乡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300 m2/人,远高于国家140 m2/人的用地标准。乡村居民盲目扩建宅基地,建设新住宅时却不拆除旧建筑,导致大量宅基地的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居民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大多数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村庄呈无序分散发展,农村家庭散养家禽、牲畜,村庄布局散乱,形成“满天星”式的布局,土地支离破碎。有的村庄在外围建设新房,在内部闲置大量土地。农村居民在城镇购买住房,却闲置农村的旧宅。有些地区盲目跟随城市建设方法,模仿城市社区的规划方法建设农村社区,虽然节约了土地,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1.2 资源环境现状

商丘市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地势平坦,盛产玉米、小麦、葡萄、花生等。全市耕地面积较多,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拥有“十万亩”黄河故道。黄河故道西起民权,东至虞城,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商丘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九两大铁路,连霍高速和京九高速两条国家高速公路。郑徐高铁的开通,提升了商丘市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

1.3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商丘市的乡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农产品生产加业、农产品贸易较为发达,并衍生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如“科迪”“诚实人”等,并具有一些初具规模的农村小作坊等。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面粉加企业、木材加工企业、纺织企业、畜产品加企业。商丘市的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辅以畜牧养殖业。商丘市依托黄河故道丰富的水产资源,渔业发展稳定,并且正在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畜牧业也正朝向规模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的方向发展;农产交易活动较为频繁,并且拥有丰富的农贸市场资源[3]。

1.4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商丘市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乡村居民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动物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等方面。过量使用动物饲料、兽药,甚至使用一些禁用药品、添加剂,导致水体污染,甚至动物食品受到污染。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湖、土壤也造成了乡村水质与环境的污染。商丘市农村饮用水“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锰、氟化物、硝酸盐氮等都超标,农村饮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农村大部分浅层地下水受苦咸水、高氟水、高砷水污染较为严重”[1] 。

2 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2.1 土地的合理使用

乡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如何调整和使用土地关系到整个乡村的利益格局的变化,与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乡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定居,乡村大量的宅基地被闲置废弃,土地集约化使用水平低下,如何开展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合理的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是乡村规划的重点与难点[2]。

2.2 农业的高效发展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农业的高效发展影响着农村的建设水平[3]。商丘市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技术欠缺,农业副产品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极低,且造成环境污染。

3 适合商丘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乡村是一个综合了地理、气候、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大系统[4]。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立适合生存、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宜居环境。

3.1 发展战略

商丘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以农业为根本,以本土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功能。发挥村民自身积极性,提高村民的参与水平,丰富村民的精神与物质世界,将商丘市的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标志性的美丽乡村,把乡村建设成环境美丽、村民富裕、精神文明,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商丘市的农村看成一个完整区域,突破一村一规划,实现整个区域乡村的协调發展。

3.2 土地利用与管理

商丘市的乡村过于分散,导致村庄的盲目建设。在规划中应统一划分土地,集中管理,退建还耕,增强村庄的可达性,整合土地资源,改革落后的行政制度,以形成小规模的多元分散村庄。根据乡村土地与聚居形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近郊、通勤和过疏3种类型。近郊乡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较大,应尽量保持原来村落形态,根据土地资源可利用状况,对土地的使用性质进行详细划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数量,尽量较少建设用地;维持耕地面积;合理开发园地,林地面积;适当增加牧草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条件,为城市的蛋奶供应提供基础。针对通勤型乡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适龄劳动力减少,应对于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加以控制,适当开发工业用地,增加交通用地,为招商引资做准备,为劳动力回流做准备。针对过疏乡村,由于大量农民举家离村,人口急剧减少,应退建还耕,把废弃的建设用地整理出来,恢复耕种。在自然环境较好,人口较少的地区,尤其是水域、林地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绿地与休闲设施,开发乡村旅游旅游用地。

3.3 产业规划布局

商丘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合理的规划产业结构,均衡分布各类产业。第一产业的规划应以农业为主。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增强农民的耕种技术,加强与地处商丘的大学合作。保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尤其是种植高技术作物,如无公害蔬菜,绿色粗粮等。适当发展畜牧业,尤其是纯天然放养禽肉类动物。

第二产业则应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秉承商丘地区原有的农业产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丰富产业结构,实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第三产业的规划应以文化产业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立足商丘市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在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乡村承担有休闲娱乐活动的职能,乡村地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当地的景观与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改善乡村环境、增强乡村与城镇联系、提高人民收入的良好途径。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可结合乡村自身特色资源,积极开展田园风光、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游客参与感强的活动。加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开发,并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衔接。精心设计研发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另外适当建设物流配送点,以顺应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3.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环境保护、文化卫生等”[5]。在商丘市的乡村建设中,着重发展商丘乡村交通的网络化程度,主次明确,功能清晰;在道路交通的规划中,应明确交通等级,适当设置各种等级公路,增强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县之间的联系,也应该加强村庄内部的道路规划,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善村容村貌。

给水规划应该以解决村民日常生活用水为主。目前商丘农村用水绝大多数都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应适当建立乡村自来水厂,为村民提供日常饮用水,并使用生态手段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保护地下水、地表水。同时,要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主要是农田灌溉。可运用科学的灌溉方法,如滴灌等,节约农业用水;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对于被污染的水,运用物理、化学与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降低其污染度以后,再用于农田灌溉。

农村的排水主要是生活用水与农田排水,农村的生活用水污染较少,经过简单的处理、杀菌、过滤后即可排放,且可用于农田灌溉。农田排水要建立合适的沟渠,农田排水会含有农药,化肥的残留,应集中收集、处理、最后排放,也可回收用于农田灌溉。

农村的电网规划已相当完备,但需要加强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用电稳定,尽量减少停电现象。对于电信设施的建设,由于手机的普及,农村居民对电信的依赖较强。目前,农村电信普及程度高,应进一步提高电信水平,扩大非话业务,加速视觉信息和计算机信息的发展。

3.5 生态环境规划

商丘市的乡村工业较少,主要的环境问题集中在水污染与土壤污染两方面。针对水污染问题,应该进行控制规划,主要内容包含: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及治理污水规划。土壤污染主要是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药,化肥使用方式导致的。因此,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尤其是有机化肥的使用,可有效缓解农村土壤污染问题。商丘市的乡村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应从区域的角度整合整个区域的生态,从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规划,并适当进行自然保护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保护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

参考文献

[1] 郑连科.商丘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探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12-14.

[2] 陆宇荣.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7-8.

[3] 谢培秀,庞振月,郭云.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4):14-18.

[4]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 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

作者:刘琰

第4篇:《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考核规范》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为更好地完成十八大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持续推进“三个陕西”建设,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发布《关于下达首批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陕质监标〔2015〕16号)和《美丽乡村建设规范》陕西省地方标准等一系列举措来推动我省美丽乡村的建设。三年来,随着我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试点村庄在生态生态环境保护、村庄建设管理、产业发展规范、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管理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指导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和验收工作,陕西省质监局于2017年提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考核规范》地方标准立项(陕质监办发〔2017〕115号,项目编号SDBXM 92—2017),该项目由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承担完成具体编制工作。

二、编制依据

1、主要参考文件

1 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结合陕西省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重点引用和参考相关法律、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指南及技术文件等,包括: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3)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4)DB 61/T 992—201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5)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

(6)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

三、编制原则

1、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标准框架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够覆盖美丽乡村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等核心要求,重点突出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过程中标准化活动的开展,突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的工作亮点。

2、科学规范、实用有效

标准以规范指导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评价考核为目的,标准力求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围绕评价考核的组织

2 实施程序、考核内容及考核结果处置实施闭环管理,既有定性要求,也有量化指标要求。

四、标准编制过程

根据我省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及地方标准编制规范要求,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相关标准、文件等资料,经过对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着重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和DB61/T 992-201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了我省第一批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经验,确定了DB61/T***-2017《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考核规范》地方标准的框架。标准编制力求围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创建目标要求,将验收规范要求与我省已开展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经验成果融为一体。既符合地方标准的规范要求,又要彰显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地域特色。

为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接到省质监局标准立项文件,项目承担单位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质量研究中心召开了首次协调会,明确了标准起草小组及工作任务分工,初步确定了标准编制方向和结构框架。

为了加强标准的适宜性、可靠性,使标准内容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客观的评价我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际成效和水平情况,做到内容规范、切实可行。标准起草组成员多次赴关中、陕南等地对我省第一批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村

3 进行实地调研,对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考察,并就有关问题和村干部、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村庄标准化建设管理情况。同时,多次组织召开项目研讨会,对我省第一批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第

一、二阶段考核情况、出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对已编制的《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考核规范》标准草案逐条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同时向全省各地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标准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五、标准结构内容

《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考核规范》标准共分6个章节,4个规范性附录。

1 范围

(明确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中所引用的其他标准) 3 考核原则

(考核验收的基本原则)

4 考核主要内容

(按照考核评价重点列举主要内容) 5 考核程序及要求

(按照考核的流程顺序明确实施的步骤)

4 5.1 验收申请

5.2 考核组织

5.3 现场考核

5.3.1 召开考核首次会议

5.3.2 实地考察

5.3.3 末次通报会

6 考核结果处置

(对考核的结果与资料整理和严重问题的处置进行规范)

附录A 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申请表 附录B 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考核评分规则

B.1 评分标准

B.2 评分说明

附录C 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不合格项报告

附录D 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报告

五、知识产权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内容。

六、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本标准建议发布为推荐性地方标准。

5

第5篇:陕西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风貌整治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 工作概况

1.1 任务来源

2013年初,农业部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契合了乡村发展的需求,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2016年陕西省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通过标准引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态与文化环境。

乡村风貌是乡村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地方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些相对稳定的整体特征。既反映在村庄空间格局,建筑形态等直观的视觉特征上,也包含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特征。“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是美丽乡村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作为情感与记忆载体的乡村风貌则不但是美丽乡村的环境、视觉、文化之“美”的直接体现,也是乡村民众生活质量的保证与文化多样性的维系条件。

在前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简单机械的规划策略的错误引导下,求新求快,忽视整体风貌的协调与文化特色的延续,大量村庄原有风貌及空间格局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对传统风格的历史建筑缺乏有效保护与利用,大量拆除或废弃,而新建建筑则仅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粗糙的模仿各类流行风格,或简单的拼凑地方性的文化符号,导致乡村风貌杂乱无章或高度整齐划一。依附于原有乡村空间环境的祭祀、庙会、社火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非物质文化也同样逐步衰落。因此,加强对乡村风貌的整体控制,建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中的具体风貌标准可以更好的延续乡村自身及其地域性特色,展现乡村视觉景观及人文内涵特征,改善乡村生活品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复兴传统民俗,丰富乡村民众生活。

2017年2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系向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编制《美丽乡村风貌整治规范》,4月获得批准,列入2017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SDBXM 87-2017。 1.2 工作进程

1.2.1 调研、验证阶段(2017年06月至2017年10月)

经过必要的准备工作,成立了《美丽乡村风貌整治规范》地方标准编制组,成员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市政工程、社会学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拟定了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编制组在前期广泛收集、整理、分析了与乡村风貌整治相关的国家、地方、行业标准,以及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具体案例,并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讨论。在此基础上,编制组实地调研考察了西安市长安区留村、清北村,鄠邑区潘家堡村、栗峪口村,咸阳市武功县武塔村,三原县柏社村,泾阳县王孟村,彬县程家川村,长武县安华村,渭南市富平县岔口村等26个行政村,重点就乡村风貌整治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专家、村民进行了多次座谈。调研结束后,及时进行了调研资料整理、分析与讨论。 1.2.2 标准起草阶段(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

在充分调研、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编制组研究确定标准的纲要与具体内容,制定完成标准初稿。

1.2.3 征求意见阶段(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

编制组广泛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8年5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 编制原则

执行已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点和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要求,以 “整体控制、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目标长远、分步实施”为原则编制《美丽乡村风貌整治规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自然、视觉、人文风貌特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标准化管理。

三、 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本标准首先给出了“美丽乡村风貌整治规范”的范围、相关术语定义和总则,明确了标准的总体框架与原则。

(2)“自然环境”一章中,主要从山体环境和水系环境两方面提出了乡村风貌整治的具体要求和相关建议。强调对原生态环境的保留和保护。

(3)“农业景观”一章,提出了对农田景观、林果景观、养殖景观的整治要求。 (4)“村庄格局”一章,针对不同的村庄类型制定了符合对应村庄的整治措施。 (5)“建筑风貌”一章,规定了危房及旧房整治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也对村庄新建建筑提出了指引。

(6)“公共空间”一章,从公共广场、庭院、街巷、景观小品、入村标志性构筑物、文化墙与标语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整治要求及建议。

(7)“景观绿化”一章中,不仅从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庭院绿化、村旁绿化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整治要求及建议,也制定了树种选择的相关原则及标准。

(8)“基础设施”一章,规定了道路、桥梁、排水设施的选材要求以及照明、供电设施的布置原则。

(9)“环境卫生”一章,从环境质量、环境维护、垃圾收集处理、卫生厕所改造、水体清洁整治这些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改造要求及建议。

(10)“文化风貌”一章中,提出了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建议,制定了加强乡风文明的措施。

(11)“维护与保障”一章,提倡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加强村民的管理和维护意识,建议应完善村庄的保障与监督体制。

四、 主要实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本标准不涉及实验或验证情况。

五、 知识产权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六、 产业化情况,推广运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等情况

本标准不涉及产业化情况。

七、 采标情况

本标准尚无同类国家、行业标准。

本标准参照了如下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章: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7959-2012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9379-2012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 50445-2008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T 32000-2015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DB61/T 992-2015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61/T 1070-2017 美丽乡村巷道建设规范 DB61/T 1071-2017 美丽乡村庭院建设规范 DBJ61/T109-2015 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 《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

《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八、 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现行有效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首次制定,与现有的其他标准协调配套,无冲突。

九、 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

标准编制及征求意见过程中,尚无重大意见分歧。

十、 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审批发布为推荐性地方标准。

十一、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建议在陕西省行政区划内的建制村参照此标准开展美丽乡村风貌整治工作。已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应同时执行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范》。

十二、废止现行相关地方标准的建议

不涉及。

十三、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第6篇: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深化提升,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新风,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调动各方力量,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建成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7)(以下简称《建设规范》),查漏补缺、精准建设,改造升级、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分类施策,常抓不懈、持续推进,把我省农村建成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省7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5000个。

二、突出功能特色,实行分类推进

坚持用标准化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依据资源禀赋,体现区域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分类推进各类村庄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一)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建设规范》的综合评价标准,美丽乡村要达到B级标准以上。

1.基础设施完善。村内道路布局合理,主次街道硬化率100%,排水沟渠完整通畅;村内主次街道和公共场所实现亮化,路灯安装率100%,小巷胡同、宅间道路合理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自然村动力电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达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2.村容村貌美观。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房屋建筑美观大方,庭院墙体洁净完整,村庄环境干净卫生,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无倒塌破败房屋。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健全、运行正常。畜禽养殖布局合理,总量控制科学,粪污处理有效。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收集,妥善处理。河沟池塘得到治理,洁净美观。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宅院周边宜绿化空地全部绿化,村庄绿化率山区>80%、丘陵>50%、平原>35%。

3.公共服务健全。合理布局和建设集便民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建有农村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乡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符合要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养老设施配套齐全。根据需要建设公共墓地或骨灰堂。

4.产业发展高效。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功能得到拓展,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贫困人口发生率不超过1%。

5.乡村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村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移风易俗推进有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入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有序整治撤并村和空心村。根据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对5年内整体拆迁合并的村庄和空心率达到50%以上的村庄,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应根据不同情况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绿化亮化、便民服务等工作。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农村残旧房屋、废弃宅院等进行合理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养老服务等项目,打造特色村庄。

(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省、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建设一定比例的示范村,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迈上新水平。示范村建设要求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置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房屋建筑特色鲜明,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乡风习俗文明健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幸福安康。要因地制宜,与特色建筑修复、特色景观打造、特色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相结合,注重保持独特风貌,传承乡村文化。从2017年开始,省里每年遴选500个村庄开展省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并安排资金予以奖补。

三、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建管水平

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建设重点,规范操作流程,强化措施保障,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一)实行菜单式管理。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逐村进行调查,摸清村庄现状,对照《建设规范》,列出需要建设或提档升级的项目清单,确定工作重点,对建设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层层建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台账,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面上工作。

(二)制定建设方案。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摸排情况和目标定位,编制本地《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应当包括任务目标、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经费筹集、保障措施等内容,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县(市、区)的指导下,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组织所辖村庄编制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或整治方案(规划),重点突出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厕所改造、村庄绿化、墙体美化、环境整治、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内容。

(三)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省市县要统筹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资金,重点向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倾斜。鼓励市、县政府设立专门的投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省级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的衔接,用足用好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融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破解资金难题。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成功人士等,通过“村企共建”“公益捐助”、参股产业园区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对于公益服务类项目,探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鼓励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长效管护运行机制,落实人员、责任和工作经费,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确保公共设施正常运转。对于能够推向市场的,由社会专业机构管理;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可移交农民合作社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管理;对于公益性设施和公共事业,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式保障其运行和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县级党委、政府是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推进工作;各市党委、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工作开展;省里建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抓好综合协调、任务分工、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市、县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督查考核。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督查、考核、通报制度,充分发挥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在新闻媒体公布。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通报批评。省里每年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验收认定,经验收合格的,命名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

(三)广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通过投资、投劳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要通过村规民约和“文明户”“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约束、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7篇:泉州:第二批“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入围村”出

日前,我市第二批10个“泉州美丽乡村”和10个“泉州美丽乡村入围村”出炉。市委、市政府发出通报予以表彰。

经严格审核评定,永春县蓬壶镇观山村、德化县南埕镇南埕村、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永春县湖洋镇蓬莱村、安溪县湖头镇山都村、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等10个村(社区)被授予“泉州美丽乡村”称号。

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石狮市祥芝镇前山村、永春县桃城镇丰山村、安溪县蓬莱镇彭格村、晋江市磁灶镇东山村、安溪县福田乡场前村、晋江市英林镇东埔村、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洛江区河市镇新告村、石狮市永宁镇山边村等10个村获得“泉州美丽乡村入围村”称号。(郑意凡)

第8篇:乡村规划建设,郑州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河南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御鑫造园http:///

在我国,以乡村人居、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在广大农村的开展,深受游客青睐,众多的回头客对乡村游乐此不疲。 “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正在成为旅游新时尚。 “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对于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整体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旅游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把握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围绕“三农”工作中心,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

研究的目的

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固有模式在寻求发展的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结果乡村旅游形式千篇一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内涵、过度开发带来恶性竞争、乡村旅游产品配套和服务落后等现象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旅游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如何借助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

御鑫造园http:///

旅游向高层次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研究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本文的立题所在。

研究的意义

乡村旅游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进步、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发展离开了乡村的大环境,离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大格局,其后果也是严重的,比如资金的浪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荒芜、农民投资得不到补偿等等,这对于我国原本就薄弱的农村发展体系是极其不利的。

尤其是在“中国乡村游”和“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年提出之后,各地政府机关和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会更加注重乡村旅游的发展,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己经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纵观他们的发展路径、总结他们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他们利用乡村旅游在解决乡村问题上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好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有所启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是一项紧迫且有难度的工作,希望本文能够为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部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也希望能够为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研究的内容、理论基础与方法

研究内容

御鑫造园http:///

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综述。从概念、特征、类型三方面分析,形成对乡村旅游初步的清晰的认识,进而总结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经验,以便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启示。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找到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是为了农村的发展、城乡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目标一致;从乡村旅游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两个方面论证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整合。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把乡村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发展惠及所在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等各项整合措施,希望能给政府部门和企业以指导和启示,使乡村旅游发展真正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避免对新农村建设的不利方面。

御鑫造园http:///

第9篇:“美丽乡村,美丽校园”工作布置

上周学院发布的“美丽乡村,美丽校园“活动方案,今天上午公告发文《关于在我院学生中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暨xx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任务比较多,因此本次通知简化式的把工作任务布置,下学期开学要立即进行活动材料上报和评选。

另外,近期关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全区的重大任务,因此我们也要相应号召,必须全力做好此项活动。暑期活动的安排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开展的。

一、放假前举行一次主题班会。放假老师们肯定会召开暑假安全的班会,那么将“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美丽校园”活动一同做了,形式可自选,但必须有图片、方案等材料(特别是图片,要有明显的活动主题标识)

二、通知CRp系统阅读“清洁乡村,美丽家园”倡议书。学生工作处将在暑假前期向每位学生发出一份“清洁乡村,美丽家园”倡议书,老师们提醒学生记得登陆阅读即可。

三、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因学院每系有人数要求,为达到要求,请辅导员指定人员开展此项活动。即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到坐在的社区、村组、街道,调查记录社区、村组、街道的环境状况,并写出整改设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我的中国梦”,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美丽校园”调查报告。字数1000字以上,秋季开学后由辅导员统一收齐后交莫xx处。上交时间会另行通知。

四、开展“绿色中国梦,清洁乡村——美丽家乡随手拍”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返乡期间,通过观察和对比家乡生态、人文、科技、卫生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过拍照并以微博、微信等方式发上网,展示家乡的美丽,宣传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激励并鼓舞广大青年投身于家乡建设。各班同学可以通过本班微博发布,系团委将选出优秀照片转发至学院团委微博。

此项工作安排班级的微博负责人负责,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说说、微博形式发布图片,由负责人统一进行发布。各班微博在假期间必须发布5条相关微博。

五、制作一张宣传卡片或摄影作品。学生利用暑假期间亲自动手制作一张关于环保或者整治身边环境的宣传卡片或摄影,张贴于家中,并将设计的图片和张贴场景拍下来,在开学后辅导员统一收集,由学院在新生界文明风采竞赛中评选优秀作品。

每班至少报两份材料。

六、征集一条文明短信或警示语。围绕“清洁乡村,美丽家园”活动主题,以家庭为单位,创作文明短信或警示语。每班至少上交3条短信或警示语,于开学初由辅导员统一收集报系团委。

七、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院原则上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社会实践,形式可以是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等。本次实践安排有硬性要求,具体活动方案会在下另行发布。秋季开学将于统一上交社会实践表,对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社会实践是必须完成的。

上一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书下一篇:消防工作汇报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