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静脉采血对肝科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及其不良的心理反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关键词:静脉采血;心理反应;心理护理静脉采血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工作中,采血对象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大的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最小的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1:

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奧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6月于本院住院后出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表(DSQL)评分,并比较两组干预后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干预前,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无漏服药、每周测量血糖≥1次,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人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SQL各维度评分均降低,试验组DSQL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效果理想,能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情况,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 奥马哈系统 家庭医生团队 糖尿病 延续护理

[

[Key words] Omaha system Family doctor team Diabetes Continuing care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Longjiang Hospital,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21.021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长、并发症多的特点。糖尿病患者若血糖值控制不佳将会引发心血管、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多种不良并发症,增加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出院后无医务人员科学的干预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引起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1-4]。因此如何在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患者依从性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社区护理干预在患者出院后即结束医患关系,不能在患者出院后给予科学的指导和督促。基于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在延续护理中能在院内和出院后给予患者系统、连续的护理干预[5]。本研究选用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分析其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6月于本院住院后出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年龄36~59岁;②患者或家属会使用微信;③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病史,具有完全的认知和行为能力。(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肾肝病变;②合并由糖尿病引发的各种严重并发症;③意识不强、不合作、行动不稳、语言表达不清楚,严重白内障或失明;④妊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具体方法:(1)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制定相关护理计划,并按医嘱定时测量患者血糖值,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糖尿病饮食干预、活动干预、血糖监测方法和时机。(2)患者出院后按本院随访制度在患者出院后1周、1个月、2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对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解答患者的相关问题,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

1.2.2 试验组 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延续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5名专科护士、3名全科医生、2名健康管理师组成。以专科护士为主导,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和护理组长制定相关护理干预的计划和措施。所有团队人员接受1个月相关知识培训,形成考核小组,组员经考核合格后开展。(2)制定延续护理措施,①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掌握患者健康、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存在的护理问题,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电话、微信、上门访视的方式评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决患者问题。②延续护理计划和措施,根据评估患者所存在的护理问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共同制定相关护理计划,以护理计划为蓝本制定相关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相关糖尿病知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相关文章,定期开展讲座或发宣传册的方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团队人员定期对入组患者进行培训和指导,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和体质的方法,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注意事项,定期随访患者服药情况,患者心理情况。帮助患者制定糖尿病自我管理记录表。(3)评价,每次随访患者后对患者服药、血糖控制情况,护理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录,寻找护理计划和措施的不足并及时改善,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指数。(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性,包括无漏服药、每周测量血糖≥1次,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3)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2个月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生活质量使用DSQL评分量表评估,通过评估患者治疗、社会关系、生理、心理4个领域,28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质量受糖尿病的影响越小,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50例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40~58岁,平均(51.63±5.24)岁;病程4~8年,平均(6.11±1.58)年。对照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41~59岁,平均(52.97±4.26)岁;病程4~7.5年,平均(5.67±1.6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干预后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无漏服药、每周测量血糖≥1次,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人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干预前后DSQ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DSQL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SQL各维度评分均降低,试验组DSQL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发病人数居世界首位。而我国关于糖尿病出院后的护理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连续、系统的护理服务框架,且在实施过程中以专科护士和病房护士为主,缺乏多学科合作,造成糖尿病患者在出院后缺乏专业指导和监督,影响患者血糖控制导致患者预后不佳[6-8]。基于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患者自身护理问题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关护理计划和措施的护理干预模式[9-10]。国内目前有多家医院展开此护理干预模式研究,为研究此护理模式在干预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血糖值及依从性的影响,本院也从2017年开展此护理干预模式。本研究选用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分析其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干预前,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无漏服药、每周测量血糖≥1次,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人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值、体质指数,但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的延续护理效果更佳。分析原因为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的延续护理贯穿患者整个疾病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心理、生理及对治疗的诉求,并根据所评估内容与患者一起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并定时评估患者对护理计划执行情况;指导患者制作自我监测表,让患者掌握这段时间病情的变化,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继续治疗的决心[11-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DSQL各维度评分均降低,试验组DSQL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护理干预模式均能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但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的延续护理较传统护理干预效果更加显著,分析原因为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的延续护理在解决患者护理问题时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决定解决患者问题的先后顺序,通过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情况鼓励患者,从而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对血糖值控制和临床症状的转归,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提升患者健康维度、社会关系维度、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评分[16-20]。

综上所述,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团队式服务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指数,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健康维度、社会关系维度、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评分,但本研究中样本量少,希望将来有大样本、高质量的相关临床研究出现,为糖尿病患者护理带来更优的处理方案,也为将来糖尿病患者护理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永艳,张福英,吴晓琼,等.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家庭医生团队在糖尿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1):67-71.

[2]尹建红,汪刘涛,商临萍,等.奥马哈系统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5):701-702,709.

[3]郑桂梅,朱丹华,许夏燕,等.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个性化管理在糖尿病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8,8(4):161-164.

[4]冯秀结.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个案管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181-182.

[5]周暄琳,蔡鹏,马玲宁,等.奥马哈系统应用于腮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可行性[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3(5):617-620.

[6]段晓侠,王艳秋,陈冬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护理在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中的应用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4):531-536.

[7]李善华.探讨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8):144.

[8]张蕊,曹淑卿,史宇红,等.基于奥马哈系统构建青光眼患者个案管理护理模式的循证研究[J].天津护理,2016,24(1):15-16.

[9]周晶,乔桂圆,李静芝,等.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颈椎病患者延续护理[J].广东医学,2016,37(10):1585-1588.

[10]王燕,刘慧丽,任方圆,等.构建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6,14(26):2741-2743.

[11]乔桂圆,周晶,贺惠娟,等.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4):4129-4132.

[12]陳银喜,黄爱荣,赵小萍.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75-76.

[13]杨柳燕.基于奥马哈系统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外伤鼻饲期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45-47.

[14]马忠平,杨虹.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人工流产后关爱项目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4):97-99.

[15]莫丽平,黄晓莲.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3):338-340.

[16]吴晓琼,唐永艳,余贺皋.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9):37-39.

[17]朱小秀.基于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9):3615-3616.

[18]钟月明,陈慧,张柳华,等.基于奥马哈系统的责任护士个案管理能力培训[J].循证护理,2017,3(5):497-500.

[19]冯梅,何倩,杜洁.奥马哈系统在社区脑卒中溶栓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85-88.

[20]张婧祎,余静,王小妮.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伸照护表对癫痫患儿慢性病管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122-126.

(收稿日期:2019-12-19) (本文编辑:姬思雨)

作者:刘少琴 魏春连 冼绮云 陈秋兰 颜淑恩 黎子辉

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2:

肝科病房中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体会

摘要:分析静脉采血对肝科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及其不良的心理反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静脉采血;心理反应;心理护理

静脉采血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工作中,采血对象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大的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最小的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由于静脉血管的情况不同,要想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精湛的技术;特别在肝科病房中,患者住院需要定期复查多次,还要求护士充分考虑到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应,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患者的心理矛盾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往往只重视技术操作而不注重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焦虑和恐慌,而且影响了操作的顺利进行。现将460例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刺激反应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应激源

1.1 第一类应激源—疼痛 由于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这种刺激决定于两个因素:(1)刺激的强度与数量;(2)机体接受刺激时的功能状态。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严重反应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晕针等。把这种可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生理生化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1.2 第二类应激源—血液 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在抽出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的第一次采血,因为肝病患者入院需要普查的项目较多,患者往往一看到十余支的采血管,就已经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拒绝治疗。这种反应的性质与程度除了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

1.3 第三类应激源—护士冰冷、生硬、恶劣的服务态度及不够闲熟的技术 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静脉采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2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在静脉采血中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

静脉采血人群中的心理反应,对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460例肝病患者中进行。成年患者408例;小儿患者52例在静脉采血中不良心理反應。

3 讨论

3.1 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显示:85%的成年人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能配合护士的操作,但自认感到情绪紧张。这类患者一般为自控能力强、身心素质较好的成年人。

3.2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紧张、害怕、恐惧;(2)不愿主动配合护士的操作;(3)必须要在护士或亲友的解释及劝导下,才能较顺利地配合护士的操作。主要为小儿患者,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对采血认识不够,如担心采血会影响身体素质等。

3.3 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小儿患者,表现为不能承受静脉采血带来的刺激,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他们的心理反应与年龄、性别、自制力、自觉性、意志力、所受教育等有关。

3.4 焦虑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主要表现焦虑不安,考虑过多,如担心采血过多会影响身体;(2)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怀疑,特别是对新护士或者了解自己血管较沉不易采到血的患者;(3)愿望不能满足时,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

3.5 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过分紧张;(2)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由于心理过分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而突发晕倒。好发于年轻、体质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质差、体质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4 护理措施

护士首选应重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运用的能力。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不仅要掌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和保证穿刺成功率,同时还要注重与患者交谈、沟通等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和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后果。

4.1 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有潜在性的心理紧张,护士应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工作,以免患者因护士不当的言语、行为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要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方法,如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患者对护士充满信赖感、亲切感。

4.2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4.2.1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根源所在。

4.2.2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对采血的认识有误区的患者,要进行详细地宣教、解释工作。态度要温和,热情,切忌表现为不耐烦、生硬,如:“不想抽血就算了”等之类对患者不负责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满与忧虑。

4.3 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主要为小儿患者,所以要重点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4.3.1 这类患儿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当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时,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反抗心理。因此护士不应急于为患儿采血,应首先要掌握与患儿的接近技巧,建立患儿对自己亲切、友好的情感。(1)当护士与患儿接受时,首先进入患者视觉的非语言行为是护士的表情,它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因此护士应使用和蔼可亲的微笑、柔和自然的目光,这样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2)亲切的抚摸可让患儿有被爱护、被重视的感觉,如轻轻握住患儿的小手、衣服等。(3)与患儿交谈时,语调轻柔,可使用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如玩具、动漫人物等,可使患儿对护士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消除对护士的畏惧心理。

4.3.2 要充分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家长是儿童最信赖、最亲密的人,当有家长陪同时,患儿会有安全感,情绪会趋向相对稳定。同时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要尽力取得家长的配合。(1)护士态度应热情、操作时应动作轻稳、娴熟、准确,使家长对护士产生信赖感。(2)注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如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爱好等,便于针对性地做好患儿的心理工作。(3)有的性格急躁的家长看见孩子不肯合作,打骂孩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护士应尽力劝说家长平静,指导家长共同配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4.3.3 采用心理诱导法

(1)树立榜样:让患儿观看其他患者的勇敢表现,一方面赞扬表现好的患儿,一方面鼓励患儿积极向他们学习。(2)与患者进行愉快、轻松的交流,给予积极、鼓励、暗示性语言。(3)经常性地表扬:每个儿童都有自尊心,因此不要大声呵斥患儿,以表扬为主,可适时地称赞患者,提高患儿的积极性。(4)穿刺时分散注意力:由于儿童的心理不完全成熟,因此,護士在进行穿刺时要巧妙地分散其注意力,如讲故事、摆弄玩具等。这样可减轻采血中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刺激。

4.4 对焦虑不安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这类肝炎患者的自尊心较强、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护士首先要尊敬、理解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具体原因。[2]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满足患者的要求。如给患者一定的自主权。让患者自选血管、挑选护士等。若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应做到:(1)重点做好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工作:如对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宣传教育、解释工作等,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2)临床中有不少患者的表浅血管因为不明显或者脆性大给护士采血的成功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1]。护士首先自己要克服并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如示范法:让其先观看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听取别的患者的感受等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而取得患者的谅解与配合。

4.5 对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1)由于这类患者容易发生晕针,可能导致摔伤的严重后果,所以对这类患者首先要重在及时发现、及早预防。要重点观察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①在采血前表现高度紧张或恐惧、面色苍白或出冷汗的患者;②身体偏瘦,体质较差或患有较严重的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本人在临床采血中曾有位重症肝炎伴甲亢的女性患者。由于新入院第一次采血,量也较多,患者情绪激动,极不配合。此时应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嘱其静卧休息,同时耐心向患者解释开导,最后患者同意采血。并在采血过程中让家属与其谈论其它话题,分散其注意力,明显减弱了患者的紧张情绪。[2]③年轻男性患者。对这类患者,不要急于采血,要及时地向患者询问其有无发生过晕针和近期的身心状况,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2)在预见患者可能会发生晕针反应后,应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采血,由于患者在平卧位时,处于全身放松、舒适的状态,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因而可减少晕针反应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避免了跌伤的发生。(3)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有的患者由于曾发生过晕针,因而表现得特别焦虑、恐惧,可能再次发生晕针。首先要认真地倾听患者的陈述,帮助分析患者发病的主客观因素,找出发病的根源,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使用鼓励、赞扬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如果患者仍不能解除心理压力,可运用示范法、暗示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4)减轻疼痛、血性物的刺激:护士的动作应做到准确、轻巧、敏捷。(5)嘱患者放松,避免注视采血的全过程,以免受到更多的刺激。

5 体会

做好采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又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裴春敏,胡耀琦,王海英.门诊采血室护士心理压力原因 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3,18(12):920

[2] 洪宝谊,陈丽娟,陈育霞.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剖析与情志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08, 5( 04):476-477

作者:洪宝谊 周雯 戴爱玲

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3:

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采取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对肝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门诊及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6例,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观察组80例,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基础上给予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记录患者护理期间治疗依从性状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调查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状况。 结果 两组患者在休息和活动、合理饮食、烟酒控制、正确服药、定期复查的依从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Z=-3.362、-3.887、-3.450、-2.931、-3.197,P<0.01);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指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干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间干预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在干预护理后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采用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全方位优质护理;肝硬化;治疗依从性;评定问卷SF-36

肝硬化病情迁延难愈,预后较差,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1]。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目前尚缺乏有效根治手段,虽然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但依旧不能彻底治愈,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疗措施配合合理的护理干预来减少感染以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情进展[2]。目前,有研究发现[3,4]采用积极的治疗手段可提高肝硬化患者防病治病意识,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信心,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课题通过进一步探究采取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门诊及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诊断标准,男101例,女63例,年龄47~81岁,平均(52.4±9.6)岁,平均病程为(9.42±3.75)年,病因:病毒性肝硬化71例,酒精性肝硬化34例,药毒性肝硬化29例,胆汁性肝硬化16例,其他14例,排除由于其他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影响生存质量患者,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此次研究。对照组76例,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观察组80例,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基础上给予全方位优质护理服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基础上给予全方位优质护理服务[5],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药物指导、饮食指导、睡眠干预、其他方面等六大方面。①健康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患者讲解肝硬化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和危险因素,了解患者对肝硬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错误之处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鼓励患者间相互讨论并交流心得和学习,每周开设一次座谈会,对于肝硬化疑难问题患者间相互交流。②心理干预 医务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状况,根据患者日常表现,有根据地缓解其焦虑、紧张、抑郁心理障碍,若在2周内不能解决,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医师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形成相互之间信任,有计划地引导患者行心理自我调节。③药物指导 配制专科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肝硬化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治疗的必要性,嘱托患者养成坚持长期规律服药的习惯,如患者发生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 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或医生给予及时处理。④饮食指导 由专业营养师制定食谱,保证饮食按时,一日三餐,少食多餐,限水、钠盐摄入, 戒烟禁酒。尤其要注意存在饮食禁忌的患者,制作并及时更换床边饮食提示牌,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等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等。⑤睡眠干预 嘱咐患者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定时休息,早睡早起,若存在睡眠障碍,患者病房根据患者喜好播放轻缓、优雅的音乐,助其睡眠,或适当更换病房。⑥其他方面 记录患者大便通畅情况, 嘱咐患者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蠕动,指导并鼓励患者每日进行肌肉松弛训练,适当运动。

1.3 评价方法

1.3.1 治疗依从性评价 采用本院消化内科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向患者发放,逐一询问患者遵医行为:休息和活动,合理饮食,烟酒控制,正确服药,定期复查的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严格遵照医嘱,坚持规范治疗;一般依从:基本遵照医嘱,偶尔不规范治疗;不能依从:时常不遵照医嘱,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

1.3.2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项目,计算各个项目评分。项目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3.3 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 将其分为极为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状况分析

两组患者在休息和活动、合理饮食、烟酒控制、正确服药、定期复查的依从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Z=-3.362、-3.887、-3.450、-2.931、-3.197,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分析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指标无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8.10、6.21、6.49、5.81、7.47、8.10、8.15,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18.60、14.16、15.39、12.11、16.73、16.06、16.52,P<0.01),两组患者干预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9、9.41、7.70、6.68、6.90、7.80、7.27、6.95,P<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护理后满意度调查状况分析

两组患者在干预护理后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4,P=0.005<0.01)。见表3。

3 讨论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临床具有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的特点。目前,常规治疗尚不能彻底根治,虽然肝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根除肝硬化病变,但是由于肝源少、采用手术风险大、治疗费用高,大多数患者无法承受负担,此类治疗方法无法在临床治疗中普及,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逐步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6,7]。有研究发现[8,9],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多数城市医院,大多数患者得不到正规治疗,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对患者预后很关键。有大量文献发现[10,11],采用全方位优质护理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和肝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采用对观察组患者服药、心理、饮食、睡眠依从性全方位护理干预,规律休息,饮食均衡,干预护理后效果显著(P<0.05)。患者的依从性采用针对性方法,积极地防止肝硬化进展,延缓和控制病情发展过程,防止病情继续恶化,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肝硬化本身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患,治疗和护理不及时,不仅危及患者自身健康安全,并且会破坏家庭和社会和谐,影响到患者心理状态。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孤独、抑郁等不良心态,有报道认为[12-14],不良情绪对慢性疾患的治疗和预后起到了不良影响。同时,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着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本次研究为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提高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信任关系,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变化,效果显著。

多数肝硬化患者临床会表现出食欲不振、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再加上患者年龄增加,本身生理特点,消化系统能力降低,消化吸收差,有些患者消瘦明显,所以,本次研究为患者制定特质的饮食计划和食谱,更有助于患者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肝硬化患者很容易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避免食用刺激性太强及不易消化食物时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对患者治疗起到关键作用[15-17]。

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还可以进行配制专科护理人员,对专科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患者心理干预措施、沟通技巧等,对患者有针对性的专科专治,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专业人员对本院的肝炎防控措施,积极宣讲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着重突出肝硬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遵从医嘱治疗的必要性等,促进患者自身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18-20]。

综上所述,采用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芦宝莲,王阳,罗建英,等. 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80-81.

[2] 冯华. 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8):119-120.

[3] 朱双琴. 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及肝功能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3):128-129.

[4] 刘葳,孙立荣,徐燕梅,等. 50例肝硬化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6-97.

[5] 王立新,俞芳,吴贵恺,等. 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10):1637-1643.

[6] 陈利娜.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68-69.

[7] 刘浩,汤莉伟. 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0(5):294-296.

[8] 谢京辰. 综合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遵医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医学,2014,42(6):687-689.

[9] 柏友霞. 肝硬化患者生存分析追踪调查[J]. 吉林医学,2013,34(27):5546-5547.

[10] 潘璐.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内科,2013,8(5):561-562.

[11] 陈明红.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肝炎后肝硬化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55-1556.

[12] Sawni A,Singh A. Complementary,holistic,and integrative medicine:Acne[J]. Pediatr Rew,2013,34(2):91-93.

[13] 江小好,蒋静婷,刘立梅. 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3, 34(1):161-162.

[14] 周定群,谢文娅,邓德芬,等. 心理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病人不良情绪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4, 33(5):146-147.

[15] Cholongitas E,Goulis J,Arsos G,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atio of sodium to potasium in random urine sample and renal dysfunction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7(11):862-867.

[16] 马丽滨. 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及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 36(27):54-56.

[17] Li MF,Huang GQ. Effect of foot bath and massage on insomni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 Tuina Science,2014,12(2):105-108.

[18] Xia Z,Infection DO,Hospital HC. Discuss on application of specialized nursing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companying by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32(12):761-763.

[19] Chen Y,Ming Y,Zou X,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doctor-nurse integration care mode after EVL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J]. 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14,12(10):234-235.

[20] Chen A,Chen D. Nursing ca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or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13,28(7):21-23.

(收稿日期:2015-06-17)

作者:童根竹 章瑞云

上一篇:节能工作报告优选下一篇:有关律师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