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基石。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人文教育的概述,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关系,阐述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医学生人文教育与医学院校办学思想的转变

【摘要】笔者以贯彻落实制定新一轮医学院校发展规划为契机,在探求学校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时,发现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转变医学院校办学思想,从而提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办学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医学院校在贯彻落实制定新一轮学校发展规划中,在探求学校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时,如何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学校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医学院校,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医学生人文教育与医学院校办学思想的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高等教育阐述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五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而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中之重。以往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地方政府出台诸多举措,试图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但结果仍差强人意。我们通过对医院医患关系科和临床科室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医疗纠纷的发生是能够有效防范的。由此,我们认真审思现代医学教育,发现医学生人文素养匮乏,在临床工作中法律意识淡漠、情感冷漠、沟通能力差,医疗纠纷发生后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致使医疗纠纷、伤医事件频发。因此,适应医学发展要求,转变传统的办学思想,构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人文教育培养方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各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可参照、可借鉴的较为详细具体的培养目标,因而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这极大地制约了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医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处理医疗纠纷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医护人员,提高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只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才能帮助医学生深刻地理解医学事业的辛苦和奉献,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懂得如何去关心关怀患者,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提高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人文教育培养方案

(一)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目标体系

我国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设立教育目标与人文教育有关的有: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包括珍视生命,理解文化价值,重视伦理问题,实事求是,团队协作,考虑病人利益,具有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维护医德等;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的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技能目标,包括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够与病人及其家属、医疗同行进行有效交流,信息获取及处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等能力。从目标设置来看,或多或少含有对人文素质的要求,但针对人文教育目标还不够系统和具体。从现行医学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应将医学生人文教育目标分为人文基础知识、人文价值与观念、行为等三个层面,与人文素质六个要素交织,构成医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文教育目标体系,这样的目标体系更为完善,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二)构建适应医学发展需求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合理优化人文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根据医学生学习规律,人文课程体系构建可分为三个层面: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医学人文应用课程。(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总之,通过人文教育,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树立符合医学科学和人类文明进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医德风范,在医学实践中富于同情心和利他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时刻体现人文关怀;通过人文教育,促进医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服务的艺术”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通过人文教育,促进医学院校办学思想的改进和完善。

作者:贾敏

医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篇2:

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摘 要: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基石。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人文教育的概述,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关系,阐述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效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医学生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肩负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使命。如何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成效成为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校园文化与人文教育的概述

1.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的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独特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创办的报刊、社团、沙龙、讲座及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治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园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来说,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学校外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概括。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一所大学的价值体现和精神追求,是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沉积下来的精神成果和意识观念。对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工作管理等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和熏陶下,内化为个人素质后在行为上表现出的一种文化形式。

2.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达到提升人性、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其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以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教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作为载体,以学生拥有崇高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为目的的教育。

二、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与人文教育的缺失

1. 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

(1)学科专业性强,专业课程呈现多样化。医学教育相比其他专业有较强的专业性,因为它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与使命,面对的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专业知识扎实,临床技术过硬的医疗卫生人才。一般来说,医学院校学制比较长,从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制也从三年、四年、五年到七年、八年。根据医学的科学规律,要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医学生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填充,每名医学生要学习多达几十门基础课与专业课,还要进行一年的临床实习,专业课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学科知识综合性强,临床实践呈现社会性。医学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医学知识,而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应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多方面的发展对医学的机遇与挑战,要不断完善医学教育系统和医学生的教育结构。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学科,它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因此,人类健康和疾病除了自身发展的生物学规律外,在相当程度上还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2.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方式缺少创新。传统的人文教育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的,结构单一,人文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基础教育、临床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利用校园活动,新媒体等载体,让学生多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二是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医学院校的学制基本上是5年~8年,其中人文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卫生法、医学心理学、人格培养和沟通技巧、文明礼仪、法律知识等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的门数较多,课时安排不是很合理,教师讲课的进度较快,将专业课的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知识相融贯通得并不完善。三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连续性。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缺少连续性,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集中的人文教育在大一与大二年级中展开,而人文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关系

1. 校园文化建设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通过良好文化氛围的创设,于潜移默化中美化人的心灵,完成对人的塑造,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结着全体成员,使个体有意无意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促使大学生去遵循校园文化的价值规范。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人文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更具实效性。

2. 医学生人文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人文教育通过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与时代发展同步,而且吸收学校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一代又一代所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所以,医学生人文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發展的重要媒介与手段。

四、校园文化建设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1. 校园文化建设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即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称,包含校园环境、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的内容构成了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容,而进行人文教育又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的作用尤为重要,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发展的载体。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校园文化也在与时俱进,进而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产生影响。比如,优秀校友展示板等人文景观成为医学校园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规范的校园制度有促进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的作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形成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手段,深入人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校园文化如同氧气一般,滋养着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影响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医学生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并在这种精神影响和感召下,不断学习、进取,成长为名医、名师、名家。每一所医学院校的历史发展中都承载着教师和学生所沉淀的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展现出“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其中包含着医学生的人文知识,也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中,让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肩负光荣的使命,将医者的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剑.大学校园文建设的内容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5(03).

[2]吴笑韬,廖云峰.试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01).

[3]丁越.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D].吉林大学,2011.

[4]张萌.论人文教育的内涵、价值及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2008(04).

[5]唐冬生,蒋泓.医学学科的特征及与相近学科的比较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6]金文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7]陈晔,孙晓生.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10(11).

[8]孙鹏.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分析及对策研究[D].第三軍医大学,2006.

作者:吕莹

医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关于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中医文化里的人文资源这一角度切入,分析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并提出医学院校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

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大学里进行的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素养有关的教育。目前学界关于中医与人文之关系、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科研成果颇丰,视角、观点各有建树,不一而足,但是还较少有人从中医文化里的人文资源这一角度切入。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中医文化里蕴含的人文资源有哪些、医学院校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可从哪些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等,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医文化中的人文资源

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k)说过: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文化概念出发,中医文化应该是涵盖一切与中医有关的文化,它不仅包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中医知识和技术,还包括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中医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与中医关系密切的观念信仰、文学艺术等——而这些,正是中医文化之人文资源。

在中医文化中,其人文资源表现为两个大类,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类文学作品,二是中医名家医训。何以见得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呢?下面以一则中医类文学作品《张仲景与祛寒娇耳汤的传说》为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医术高明,人称医圣。他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河南)时正值冬天。他沿途看到很多无家可归者冻烂了耳朵,甚为伤心。回到老家后,张仲景忙于为上门求医者治病,同时还挂念那些冻烂耳朵之人。很快,他研制出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具体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熟、切碎做馅料,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用原湯煮熟,让患者吃下。准备停当,张仲景在南阳东关为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每人一碗汤加两个“娇耳”。这天正值冬至,人们吃了这“祛寒娇耳汤”,再也不会冻伤耳朵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时也兼行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告老还乡后,长沙百姓每年都派人前去探望。在他晚年病重、时日不多时,长沙百姓希望他百年后能到长沙安葬,但张的乡亲不答应双方争执不下。张仲景说:长沙、南阳两地都不可忘,我死后,你们就抬我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断处,即安葬之处。

那一年冬至,张仲景病逝,民众遵其遗嘱行事。当送葬队伍走到当年张施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开。于是,百姓将其就地安葬,并在其坟前建了庙,此即如今的医圣祠。

由于张仲景是在冬至给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又在冬至日去世,为纪念他,从此大家每逢冬至都要吃饺子,传说这样做,耳朵就不会冻坏了。

这则故事内容简单,即医圣张仲景以高明的医术和仁慈之心,为民治病去疾,民众对他报以尊敬和爱戴,但故事包含的深意却耐人寻味。稍加梳理,可知张仲景是这样一个人——身份/职业:官员,医生。技能:精通医术,人称“医圣”。事迹:任职长沙,为当地百姓治好病;告老还乡,继续行医,研制药方、施舍良药,为平民治好了冻耳朵。综上所述,即可得出张仲景“人品/医品:德艺双馨”这个结论。

再来看老百姓的反应:在他为官的长沙,有着大量受惠于其医术的患者“粉丝”。“粉丝”们在他告老还乡后,还每年一次不远万里地探访,甚至希望他百年之后到长沙安葬,而他的乡亲则希望他安葬于家乡......这充分反映了百姓对张仲景的肯定、感念、爱戴和敬仰。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强调的不是他的官员身份,而是他的医圣身份;他受民爱戴的原因不在于他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而在于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民解除病患。老百姓更看重、赞赏和期待的是其精湛医术和仁爱情怀。此象背后,是社会对医者仁术和仁心的期盼与需求。也就是说,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品和高度的人文关怀既是医者的职业特质,也是社会对医者的理想期待。

而在中医传承的名家名言里,就有与此相关的医训。如唐朝孙思邈在其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里,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其一言“精”: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指明医者专业须熟练乃至精湛。其二言“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强调医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诚心诚意为患者除病祛疾,精诚皆备者方可称得上“大医”。张仲景正是这样的大医,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受到百姓爱戴和尊敬。

其实,张仲景的故事和孙思邈的医训都说出了医道的深层要义,即医者既要治病救人(技术层面),又要仁爱关怀(精神层面)。民间文学作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认同、审美标准、价值追求,它们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古今大众头脑中“中医以人为本、与人文天然绑定”的思想观念、心理认同和价值期待。如果说中医类民间文学作品传达民众对中医人文情怀的期待,那么医家名言则是医者对中医人文精神的自觉和彰显——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时,此二者又都证明了中医具备“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双重属性,中医文化里富含人文资源。

二、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

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有着其他途径不可取代的优势。

(一)资源丰富,可为人文教育提供“就地取材”之便

1.中医类文学作品非常丰富。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中医类故事中,无不倡导和体现医者及医道的真善美。除前面提到的《张仲景与祛寒娇耳汤的传说》,还有《神农尝百草》讲述“神农尝百草,一日中十毒”的古代医者的奉献精神。《杏林春暖》的故事讲述“三国”名医董奉隐居庐山,无偿为人治病,只要求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成就史上医者美德之佳话。《药王孙思邈与“龙宫方”》的传说讲述孙思邈从牧童刀下救治小龙化身的小蛇,获得小龙报恩、赠与龙宫30药方......而关于各种中药的名称、药性或功效等,民间都有一则富于人文情趣的传说故事,如《杜仲的来历》说:一位名叫杜仲的小伙历尽艰辛,为乡亲们找到了可以治好腰膝酸痛、头晕目眩、疲倦难行这种怪病的药材,最后过劳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药。此外,葛根、狗脊、金钱草、白及、败酱草、女贞子、蒲公英等中药的背后同样有一则暖人的故事,故事无一例外地散发着关爱、悲悯的人文情怀。

2.中医名家医训不胜枚举。在中医文化里,凡言医者必与仁爱关联,历代不乏大家、方家名言妙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唐朝孙思邈把医术即仁术的精神具体化:“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大医精诚》)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说“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里说:“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薄耶。”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清代叶桂《临症指南医案》云:“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代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凡此种种,足见中医文化历来强调医者仁爱的医道观,强调医术与医德并重、专业和人文并举、淡泊名利、尊重生命的医道精神。综上,中医文化里充满着闪耀人文光辉的医学类民间文学作品和医家名言,它们都是可资医学人文教育的不竭资源。

(二)“就地取材”的教与学,可使人文教育达到“原汤化原食”之效

正是这种“就地取材”的教育,中医文化中的中医大家名言警句、中医类民间文学作品所涉及的中医常识、现象、术语等,均为医学生所熟悉,将它们溶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之中,医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内化为自我的职业行为规范,就好比是中医里说的“原汤化原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把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同时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职业修养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人文教育,完成科技与人文并举的双重修为。这正是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所在。

三、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认识,中医院校有责任把人文精神与精湛医术并重传授给医学生,二者不可偏废。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一)教育医学生充分认识具备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具备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双重属性”已成为从医者的基本共识。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強烈。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恰恰存在与这个共识相矛盾的地方,即主要面向高中理科学生招生,而理科生一般来说文、史、哲等文科功底相对薄弱,如果在大学阶段再不补上人文课,势必造成其人文素养缺陷。所以,中医类院校有责任把人文精神与精湛医术同等重要地传授给医学生。中医院校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才能给中医教学以正确的定位,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正常人和正常医者—— 这里的“正常”,意即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能够给患者以足够的关注和同情,并施于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二)设置人文学科课程

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类院校,要有针对性对给学生开设相关人文类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教育,尤其是对其中以理科基础知识结构背景考进来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补漏”。例如,充分利用中医“医乃仁术”的传统思想对医学生进行“仁爱”教育。“仁爱”既是(下转第56页)(上接第49页)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医精神之核心,它对医学生医德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

(三)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

开展人文教育,本身就要拒绝教条、冷漠的教学氛围,提倡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各种园林小品里,树立中医名家塑像,并配以他们关于医道的名言;在药用植物园内,对每一种中药的介绍里都附上一则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平添无数人文情趣,学生游园随处可见,易学易记。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临床实践环节,培养医学生的仁爱观和敬业精神。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其中之一就叫“仁爱医院”,每届都接待大批的医学生接受临床教学和实践,让他们一进医院即感受“仁爱”二字的分量,树立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将“人性化医疗”的人本思想倾注到患者身上,用心服务。

总之,“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自古就是人们对医道的理想期望。而中医文化里不仅包含博大精湛的传统医学技术,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其呈现出的仁爱悲悯情怀、敬业奉献精神契合人文精神之内涵。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实施人文与医学并重的教学定位,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发挥“就地取材”“原汤化原食”的教学优势,以对人文教育的正确认识、人文课程的精准设置和人文教育环境营造等措施有效开展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吉文辉.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郭佳,霍则军.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应突出人文特色着重临床实践[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1)

[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4]贾爱明,张红,胡文梅.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4)

[5]倪建俐.中医教学与人文探索[J].河北中医,2012 (10)

[6]魏琴.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11)

[7]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林才志,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与教学。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林才志 陈文英

上一篇:现代舞蹈分析论文下一篇:卫生院工作思路(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