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余年了,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课堂探究

历史立足现实,联系过去,面向未来,它不仅对学生知识增长,智力开发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性格气质、意志情感和心理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课堂应成为改革的目标,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走向素质教育是时代要求

漫观初中历史课堂传统景象: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构成全部。师生互动少,教师大多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传授知识轻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更为全面、客观看待问题、人物、事件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俗话说,学史能明志,学史能育人。因此,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课堂应成为改革的目标,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平时教学中,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力求将初中历史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多科素质并重,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堂。

刚迈入初中校门的学生,历史知识不算多,对于历史的兴趣需要老师在课堂调动和培养。于是,笔者便从兴趣入手,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转变:由单纯授知向学史明志、以史育人转变;由单纯背记向运用理论分析转变;由单纯以史论史向放开视野转变。同时,为配合这些转变,笔者在教学中的方法和行动上,将提高素质教育深化成以下做法。

善问,引导学生自主求学

初中历史素质课堂是一片自主求学的天地。在教师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习、思考、评价与实践等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善问就是搞好教学问题设计,为学生营造思维环境,让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笔者从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两个重点要素着眼。

关于事件,从全局观、点面结合设计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概括本单元主题;②本单元内容分哪两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大事?这样先总结后分析引导学生把握问题;③中国的大门被列强轰开,原因是什么?④中国的社会性质怎样在列强侵略中一步步变化?⑤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如何认识?这样由浅入深指导学生从课本流水帐式的记事中跳脱出来,以疑激趣,在探知过程中体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启发学生正确的思维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从而提高能力。

关于人物,需从全面客观角度评价,鉴于此,要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例如,孔子,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孔子周游列国不受欢迎以致被困,为什么死后倍受尊重?②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为什么儒术一枝独秀?③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与现代精神?学生在笔者抛出疑点之后陷入思索,面对问题他们学得更用心,深入思考后挖掘总结,从历史角度看时代问题,从而达到自主求学,以求甚解的效果。

善引,活跃学生思维

初中历史素质课堂是一片思想徜徉的天地。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基本思维—联想。因此,善引、活跃学生思维便成了“引诱”学生喜爱“历史”的又一关键。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思维能力:比较、归纳和发散。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基本思维—联想。于是,笔者主要注重以下三种联想的运用:

类比联想 通过事件、现象在起因、经过、意义等相似之处,将几件不同事物类比,加深认识。例如秦朝、隋朝灭亡,这两个朝代时间不长,统治者均残暴,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发现历史长河中的一些共性东西,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在类比联想中,关键在于找到可进行类比的项,给学生找到一个思考切入点,激发他们的联想,开拓思维空间。

接近联想 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联想,它对于促使学生展开活跃思维,对历史现象纵横对比,归纳综合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857年—1889年印度民族起义,英国占领印度,造成白骨遍野。

因果联想 让学生在阅读后,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例如秦始皇筑长城,有人认为苦难,有人认为万世利,教师应注意到这种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本来面目。

善导,鼓励学生质疑

初中历史素质课堂是一片智者争鸣的天地。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有所发展,因此,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思维不拘束于教师教学、课堂与教材划定的范围中,充分肯定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提出合理新解,在引导和辩论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思想素质。

笔者在教学时不把教材讲透,给学生留出思考空白。例如: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对这一事件褒贬不一,给日本人民带来伤害,是对人道主义否定。因此,不能一言以蔽之,应从培养思维出发,诱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独创观点,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和观察能力,提高素质。

笔者常对学生说:“历史是位智慧老者,多多思考,想得通透,他会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收获更多。”笔者愿意在历史与素质之中让学生得到收获, 也会在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课堂继续探索尝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实验中学东区校)

作者:冯国芳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论文 篇2: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

摘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余年了,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而中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心理转型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就历史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为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历史学科,有的教师公然宣称:历史,不就念念书本,背背时间吗,只要认识字,谁都教得了。我县有名非历史专业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历史成绩名列第一,当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他的回答竟是让学生反复背课本。如此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思维方式千篇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动手能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更加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长此以往,我国的教育几乎无前途出路可言。那么,如何才能将历史课上“活”上好呢?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激发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彻底转变以前的观念,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历史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据整个45分钟,而应把充分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些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历史知识不是靠表面就可以参透其中道理的。所谓学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知今,只有真正学好了历史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学习历史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奏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多提新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二、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凡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龙成才。正是这种迫切的愿望和过分的关心,无形中却在学生们心底压上了一块巨石,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发生了偏移,好像学习完全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前途未来都是以后的事,更不要提什么报效祖国。这种压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上不胜负荷,疲于奔命,逐渐形成了厌学心理。这种担心也导致了老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管学生对知识是否已真正掌握,而只是一味的独占整个课堂时间,用“填鸭式”教学法将学生牢牢束缚。学生知识被迫性的被动来接受教师送到嘴边的“美食”,完全没有积极和主动性可言。事实证明,只有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将历史知识变成一股股细流融入心田。而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视纪律,散漫无序,更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袖手旁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应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引导性的目的出发,指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型期,与父辈们极少沟通,对空洞的说教又感到厌倦,因其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欠缺,任其发展必将走上弯路。所以,再让叶叶扁舟自由漂泊的同时,还必须有教师作为领航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从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目的。

三、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对提高学生素质也有良好的作用。

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没有社会的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更新,CAI出现及运用带来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作为“第四媒体”而存在的计算机网络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布鲁姆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唤起学生认识、情感、兴趣的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途径,扩大教学规模,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为他们以后接触和掌握现代化科技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加倍努力,同时也是教育界广大同仁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这和过程中,只有摒弃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突出学生素质教育为主,才能使未来的中国以尖端科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东孟固学校)

作者:周其亮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论文 篇3:

如讲浅析初中历史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

历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如何加强中学历史教学及探求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一、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培养造就一支具备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了解当今新技术发展新成果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为了构筑人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必须从教不息,学习不止。而历史学科有它的特点,它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在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开发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包含政治课在内所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感、现实感、使命感。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系统、渊博、扎实的文化素质,灵活、高超的教学技能;更要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为起点,积极而主动地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教师必须不断拓展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是学生素质最基础最集中的体现。历史教学以其独特的内容构成了培养学生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广阔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在向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的同时,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养

初中学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装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1)用自己的语言讲。(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与上课内容要有联系。(4)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有卧薪尝胆”、“为什么要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交情?”、“为什么管宁与华歆绝交时要割席?”、“为什么要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官?”、“为什么鸽子被世人喻为和平的象征?”、“中国丝绸为什么堪称世界一绝?”、“中国瓷器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国欢迎?”等等。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总之,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科学的实践精神、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作者:徐京申

上一篇:施工个人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年度绩效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