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多媒体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综合论述了现阶段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了编程多媒体课件的概念,总结了编程多媒体课件的三个特点,探讨了编程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实现细节和制作编程多媒体课件的策略。研究了网络教学课件发展的趋势,发现了“小微化”是网络课件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明了编程多媒体课件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一篇:多媒体论文

认清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走出生物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摘 要: 多媒体课件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着容易引起兴趣、便于理解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等优势,但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又有其局限性,比如,展示的生物标本缺少真实感,难以取代真正的自然与实物,利用多媒体教学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因此,认清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走出误区,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局限性 误区 生物教学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是通过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进化和生态等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因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原始的素材,从理论上来说,生物课堂应是既生动活泼又紧密联系实际的。但目前的教学仍以讲述为主,手段落后,还没有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来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而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这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但只盲目夸大其优势,而忽略了其局限性,就会出现误区,影响教学效果。因而应使生物教学走出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用多媒体资料取代自然和实物

有些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于组织管理、经费、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常常用放录像、幻灯片、投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取代学生的实地实物观察。虽然录像、幻灯和投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多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各方面知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察。但却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有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等,而且录像等里面的一些生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相比会有些出入。如果单独看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只有在看录像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因此,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代替自然和实物是完全错误的。

二、实验课用实验录像取代学生的实际操作

获得生物实验技能是生物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媒体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无法代替传统的实验操作,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计算机模拟实验不可能代替学生动手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如一些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的内容:如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氧气,如果教学时只是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来了解种子萌发时需要氧气,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很深刻。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很久都不会忘记。另外,在实际实验中,往往由于操作的不准确、条件控制的不正确或者实验材料选取的不合适,同学之间会出现许多不一致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对这种不一致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则能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等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录像虽然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解剖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如果用观看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会影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投影屏幕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却常常有无法加到课件中去的遗憾。而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因此,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老师认识上的错误

现在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成果一定显著。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应过分强调它的优越性,所以在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时候,把教师在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其他媒体的使用,而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变成了主体教学功能,导致了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五、缺少师生间的互动

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统一模式,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统筹全局,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件应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控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情节、速度能随意改变和设置参数,富有探索性和研究性。但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老师不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因此,也就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这也就无形中拉大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六、不能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还不能适合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的需要,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重要矛盾。教育对象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平衡性,个性化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它的容量大、速度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笔记,去思考一些问题。对于学生个别存在的问题,老师难以发现,因此,往往会忽视,从而影响部分学生对某一部分的理解,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埃斯特伦所说:“计算机能非常直观地、多方面地提供学习经验,这可以使一个年轻人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用传统教学方式需几年才可达到的水平。”欲将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欲求生物教学的现代化,除了思想理念的先进之外,还要认清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计算机技术与生物的交叉点,以生物学科为本,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走出生物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时机,趋利避害,以期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我们的课堂真正变成知识的海洋、能力培养的乐园。

作者:王忠喜

第二篇:多媒体学习理论视角下英语多媒体学习资源设计框架

摘要: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APP的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其中教育类的APP,尤其是英语听说APP,产品层出不穷。该文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出发,对目前市场上的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进行分析,评测其是否符合多媒体学习原则。研究发现,目前的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在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声音原则、冗余原则、图像原则这7个原则体现得较好;而在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分割原则、预训练原则、拟人化原则和对话式原则等6个原则方面较为欠缺。研究还发现,针对于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分割原则和预训练原则的要求可以有所降低。最后,该文结合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对APP的内容分析,提出了英语多媒体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多媒体学习原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发展,非正式学习不断兴起,人在一生中习得的知识至少80%来自非正式学习。移动终端的普适化,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随着非正式学习的兴起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APP(Application的缩写,是指移动终端下的应用程序)进行学习,而APP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以APPLE的App Store为例,苹果公司于2008年推出App Store,最初只有不到500个APP,但在随后的三年中,这个数字增长到了50万,累计下载次数高达150亿次,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形式增长着。

英语是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工具,英语学习APP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儿童早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市面上的幼儿英语APP非常多。沈潜指出,在APP教育类软件中,儿童字母、词汇、语言类APP占45(1%,随着年龄的增加,使用语言类APP的比例明显增加。此外,美国语言学家W.M.Rivers统计发现听说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所占时间达到75%,英语听说在英语学习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在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APP不断兴起以及英语听说能力如此重要的背景下,聚焦于中国学龄前儿童使用的英语听说APP上,借助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分析市面上能够下载的免费的英语听说APP,分析其设计的现状,给出相关建议,进而提出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的多媒体学习设计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理查·德梅耶(Richard 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梅耶开始进行多媒体学习的研究。梅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他依据双通道假设、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理论。

多媒体学习研究的基本领域主要集中于学习科学、教学科学和评估科学三个方面。本研究主要关注教学科学方面的研究,“教学科学是多媒体学习的相关理论与原则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教学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美国的BrainPOP网站,其多媒体教学材料几乎都遵循了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国内有学者在开发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维护技能训练课程网站的过程中,将多媒体学习理论融人课程网站的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及其呈现方式的设计中;还有学者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设计教育游戏,并运用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对设计的游戏进行反思。此外,有研究将多媒体理论应用于如语文等基础教育学科中,尝试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角度呈现课程资源。

本研究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设计的现状,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原则中挑选出13种原则:文字与图形结合的学习效果比只有文字好(多媒体原则);减少无关材料的输入来提升学习效果(一致性原则);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呈现比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呈现的学习效果好(通道原则);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效果好(冗余原则);对重要内容给予突出强调会提升学习效果(强调原则);屏幕上对应的文本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效果更好(空间接近原则);对应的文本与画面同时呈现比不同时呈现的效果更好(时间接近原则);多媒体教学信息按照学习者学习步调分段呈现效果更好(分割原则);学习者掌握和了解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的名称和特征以后会学习得更好(预训练原则);多媒体信息中的言语使用标准人声比使用机器进行解说效果更好(声音原则);讲解者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不一定会使学习效果更好(图像原则);屏幕代理呈现人物化的手势、动作、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使学习效果更好(拟人化原则);用对话的方式呈现语言信息要比正式语体效果好(对话式原则)。之所以采用以上13种原则,是因为这些原则是从多媒体设计的角度出发,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性不大。

(二)英语学习APP的相关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英语学习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过渡到计算机支持下的软件的学习,其中就包括移动终端下的APP的学习,研究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不少研究。美国国家英语教师理事会下属的教学技术委员会在1984年就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英语学习软件评估标准;之后R.S.Hart从5个方面(背景、教学设计、教学运作、人性化因素和补充材料)更系统地提出了评估计算机辅助语言教材的标准。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软件的多媒体特性。国外学者率先提出从文本、声音、图像和界面等方面提出“好软件”应具备的特点、准则及评估方法。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多媒体英语学习软件评估的要点,包括媒体的综合效果、操作方便性、交互性和用户支配度以及语言内容四个方面。目前较少以多媒体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评估英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但已有很多研究涉及到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应用。例如,有研究从英语学习软件的结构上分析,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是由难点解析、词汇、语法、阅读、练习、测试及答案分析组成,以考试为中心,不顾语言学习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研究者提出“情境”的概念,以及情境设计中需要遵循媒体设计的原则并且运用心理学规律,包括注意、知觉、信息呈现与组织及概念形成等。

本研究对英语学习软件进行评估,以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为基础,对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进行分析,旨在得到目前这类APP设计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改进,为今后的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适用于学龄前儿童(2-7岁)的英语听说APP。研究者于2014年11月15日在IOS系统的App Store中利用关键词“幼儿英语”搜索到共66个免费APP,经筛选,去掉一些与幼儿英语学习无关的和非听说类的APP,最终对45个APP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利用梅耶的多媒体原则,对目前适用于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进行内容分析。分析一共分为三步:第一轮编码分析,第二轮编码分析以及深度分析,采用的是层级分析法。第一轮分析的目的是初步判断学龄前儿童英语APP是否体现了梅耶的多媒体原则,若有体现则为1,没有则为0,然后从总的得分分布、体现每条原则的APP所占的比例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二轮分析是挑选出多媒体原则体现较好的APP,分析其在各多媒体原则上体现的程度。将每个原则分成4个等级,0-3分,0表示不体现,1表示偶尔体现,2表示经常体现,3表示总是体现,然后从下载量、好评与总分是否相关,每条原则的得分情况这两方面来分析;第三轮分析在第二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APP进行深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APP设计的现状、不足及其原因。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确定理论框架、搜集APP、编码、数据分析以及得出结论。首先,根据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选出13条原则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结合对APP的简单分析,制定第一轮和第二轮分析编码表,并邀请3位熟悉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修改;之后,两名研究者对收集到的45个APP进行了第一轮编码,Kappa系数为0.728;根据第一轮分析结果选出得分在10分以上的13个App进行第二轮编码,两名研究者共同编码的Kappa系数为0.718;之后,研究者对编码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以及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APP进行了深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目前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的现状及其修改建议,并提出了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设计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框架。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是多媒体学习原则的两个编码表,两个编码表都是基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第—个编码表旨在确定APP是否体现了多媒体学习的13个原则,如表1所示。第二个编码表旨在确定APP在每—个多媒体学习原则中体现的程度,因此在第一个编码表的基础上做了程度描述,如表2所示。

四、数据分析

(一)第一轮数据分析

第一轮数据分析主要从总得分分布、体现每条原则的APP所占比例两个方面来分析。

1.总体得分分布

为了解整体上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是否体现了多媒体学习原则,本研究分析了这些APP的总体得分分布,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一共13个多媒体学习原则,得分均在6-12分之间,其中8-10分的较多,即大部分APP能够体现8-10个原则。

2.体现每条原则的APP所占比例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APP在哪些原则上体现得好,在哪些原则上体现得不好,本研究对每一条原则在所有APP中体现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声音原则、图像原则这7个原则在所有APP中体现的比例在85%以上,尤其是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和声音原则均100%体现。因此,在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当中,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声音原则、图像原则体现得十分好。然而,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分割原则、预训练原则、拟人化原则和对话式原则,在所有APP当中体现的比例均不超过60%。研究结果说明大部分APP都出现了包含无关信息、重点不突出、对学习内容没有进行切分、画面拟人化欠佳以及文本不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问题。

(二)第二轮数据分析

第8编码是依据第一轮编码的结果,挑选出10分以上的APP(13个)进一步分析其在各原则上体现的程度。第二轮数据的分析主要从下载量、好评与总分是否相关,每条原则体现的程度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1.下载量、好评与总分是否相关

本研究分别对下载量-总分、好评-总分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下载量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79,表现为弱相关关系;好评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156,呈现极弱相关。

2.每条原则的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上表3可以看出,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声音原则这5个原则几乎均是得3分,说明这5个原则在APP中体现得非常好;对于冗余原则和图像原则,得3分的均占到50%以上,2分以上达到70%,说明这两个原则体现得比较好;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分割原则、预训练原则、拟人化原则和对话式原则这6个原则,大部分都得1分以下,体现得不是很好。

(三)个案分析

在第二轮编码的APP中,《Winter》在13个app中分数处在最中间的位置,因此将其作为代表进行深度分析(如表4所示)。

表4是《Winter》在第二轮分析中的各项得分。研究者对此APP进行深入使用和探究,发现该APP制作精良,符合多个多媒体学习原则,但在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预训练原则、拟人化原则和对话式原则上得分很低,因此从这些原则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出现无关材料。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提高画面的丰富性、增加显示内容的多样性能够很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使用APP的兴趣,或者让学习更为轻松。但从一致性原则考虑,无关材料的呈现往往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的效率下降。

第二,重点不突出。该APP的学习内容为冬天主题相关单词。因此重点就是单词,如Snow、Snowball、Snowman等。从成人的角度考虑,这些单词比较简单,看似不需要强调,但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看,还是需要对这些单词进行强调突出的。

第三,教学内容的呈现逻辑混乱。按照学习内容从易到难的顺序,学习过程应为:模块一、模块二、学习情境、模块三、模块四(其中模块二和学习情境顺序可调换),但APP中并没有给出学习顺序的提示或要求,包括学习情境的四个场景也没有顺序或提示,从而导致预训练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APP更多地被当作在娱乐中学习的工具,学习的顺序并不会对学习效果影响太多。根据分割原则,学习内容有逻辑地呈现,其学习效果应好于无逻辑地呈现。

第四,APP的人物设计不够精致。人物的动画均呈现简单地平移动作,人物的形象设计比较粗糙。设计开发团队可能考虑到制作的成本与投入,但根据拟人化原则,APP的设计开发团队应运用艺术与审美,通过精致的人物形象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第五,在APP的解说中,大多数语言都没有采用对话的形式。对话式原则指出,在出现信息时采用对话的方式要比正式的语体要好。例如场景二中,人物在滑雪时说出的“I like skiing”。改成二者之间的对话会使学习效果更好,设计开发团队需要注意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五、研究结论

(一)讨论

首先,下载量和好评与总分都呈现弱相关关系,说明符合多媒体学习原则的APP能够被用户接受并获得好评。但相关关系较弱是因为APP的下载量和好评不仅仅取决于APP是否符合多媒体原则,还与用户的年龄、APP的学习内容以及APP设计商的营销策略等因素有关。

其次,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声音原则、冗余原则、图像原则这7个原则在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中体现得比较好;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分割原则、预训练原则、拟人化原则和对话式原则这6个原则体现较差。研究发现,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分割原则、预训练原则和对话式原则与APP的教学设计有关;拟人化原则与APP的技术开发和美工有关。因此,要设计开发出一款教学性强、内容精致的英语APP,教学设计者、技术开发人员以及美工人员要尽职尽责,并且进行良好沟通与合作。

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的设计有如下特殊之处。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与耐心不足,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更多的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相比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逻辑性,儿童对趣味性会更感兴趣。因此,对于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分割原则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由于很多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的教学目标就是学字母、学单词,学习内容简单,因此在APP中就没有体现预训练原则。当材料比较复杂,材料呈现的速度较快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不熟悉时,预训练原则才有必要。因此对于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若学习内容较为简单,预训练原则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最后,本研究后续还可以进行用户的需求分析,英语听说软件其他方面的调研以及专家和用户体验后的访谈,再结合本研究的结论,按照ADDIE模式进行软件开发。

(二)英语多媒体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

对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APP的研究,发现针对于英语听说APP设计与梅耶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理论的一致性与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在分割原则和预训练原则上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逻辑性要求不高,因此学习的顺序也没有那么固定、需要层层递进。基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本研究针对于学龄前儿童英语APP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针对英语多媒体材料的设计框架,进一步丰富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将其具体化、进一步可操作化。关于分割原则和预训练原则,设计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对于简单的、非重点在学习者认知负荷范围内的知识(如一些介词等虚词),可以一次性学习,不需要将知识进行分割或提前进行预训练。关于其他的9个原则,严格遵循梅耶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所有13个原则都针对于英语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可操作的设计方法的描述。具体的英语多媒体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如表5所示。

作者:江丰光 王丹 林群 曾繁博

第三篇:编程多媒体课件

摘要:综合论述了现阶段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了编程多媒体课件的概念,总结了编程多媒体课件的三个特点,探讨了编程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实现细节和制作编程多媒体课件的策略。研究了网络教学课件发展的趋势,发现了“小微化”是网络课件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明了编程多媒体课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编程多媒体课件;微课;大学数学

一、现状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手机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预先将课上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小段视频发送给学生自学。课堂上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教师只做重点点拨。这种近乎完美的教学模式因为符合了信息时代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浓厚兴趣。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微课程”教学开始在国内迅速开展起来[1]。

最初的教学活动是纯粹的面对面的传授,施教者和受教者人数都极为有限,所谓“口传心授,不立文字”。而后,为了表达更明确,开始使用文字(教材和板书),所以说,文字应该是最早出现的教学课件。再后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新的教学辅助工具不断被使用,陆续出现了教学挂图、实物模型、投影胶片、录音磁带,最终发展到了今天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动画。可以说,每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类想象能力的退化和惰性的加重。然而,教育普及的广度和深度正是人类文明进步层次的重要指标。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只能走下神坛,降低身份到民众中间去,逐渐地被大众化、娱乐化和通俗化。多媒体课件正是教育为迎合普通民众而发展起来的。如今,线上线下可以看到很多教学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课件的正确应用,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都非常快,一般的家用电脑每秒钟少说也有十几、几十亿次的运算。如果用功能如此强大的电脑去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文本,就好比是开着装甲战车去拖犁耕地,能把地耕好吗?未必。在电脑普遍用于教学之前,已经有许多教学辅助工具在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普及,出现了价格便宜但功能强大的现代电子计算机,那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科技成果,创造出新一代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即编程多媒体课件。

二、编程多媒体课件

所谓编程多媒体课件,就是指使用脚本语言、带有程序设计的课件。与普通多媒体课件相比,编程多媒体课件的主要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目的不同,立意有异

微时代使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场所,但这样也就脱离了教师的监督。当学生独自一人面对多媒体信息终端时,能不能专心学习,能学习多长时间,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微课视频开始播放后,学生是在认真看仔细想,还是在开小差打瞌睡,除了学生自己,只怕别人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学生手机里的“王者荣耀”网络游戏启动了,所有人都有绝对的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10分钟之内(只要没有被强行叫停),学生会全神贯注地与手机进行频繁的互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可以参与游戏之中,手机对他有反馈。编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预设了多种前提,可以对学生的规范干预做出相应的反馈。学生在使用编程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和课件交谈,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深度介入式学习[3]。

(二)內嵌随机,常看常新

普通多媒体课件一旦完成就固定下来了,无论什么时候播放,展现的内容都完全一样,下次播放和上次播放不会有任何不同。编程多媒体课件则不然,由于在编写代码时嵌入了随机机制,编程多媒体课件可以做到每次播放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譬如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是不容易讲清楚的知识点。教师举例子如果少了,难以使学生信服;如果想多举例子,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一般这种情况,教师也只能从理论上阐述,其他只能靠学生们自己的想象了。如果使用内嵌随机算法的编程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按照随机规律产生大量的随机样本,学生们可以在对样本的观察中自己去发现统计规律。并且,由于随机算法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内在规律,课件每一次运行的结果都不尽相同,虽不完全符合理论上的统计规律,但多次运行后不同的结果的综合必能很好地契合事物内在的规律,而这正是概率与统计学最本质的属性。

(三)算法为基,无限呈现

制作普通多媒体课件并不容易,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凡是希望最终用户看到的内容,制作者必须先全部看到。因为没有算法支撑,课件中所有想要展示的内容只能靠作者预先逐个做好准备。如果课件的内容比较复杂繁复,就会极大地增加制作者的工作量,花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编程多媒体课件因为有算法做基础,依靠程序设计,课件可以按需要呈现近乎任意多的可能性。精确的计算可以确保每个对象以适当的形式出现在指定的位置上,大量的对象更容易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一点特别适用于表现大学数学关于极限的理论。

三、技术实现

制作编程多媒体课件需要编写代码,目前比较流行的编码语言是Animate CC的ActionScript,最新版本是ActionScript3.0,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功能强大,类库丰富,语法类似于JavaScript。

事实上,创作编程多媒体课件并不需要太多的脚本编写语言知识,只要掌握其中的三个要点,假以时日多加练习,就可以做出精彩纷呈的动画作品来。

1.逻辑判断。以IF() 或IF()…ELSE() 为关键字的计算机代码,决定了计算机程序的走向,是程序设计中最经常被使用的重要功能。

2.循环控制。以For() 或 do()…while() 为关键字的计算机代码,在需要产生大量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时经常用到,可以极大减少作者的工作量。如果多媒体制作的软件是基于时间轴的,也可以用时间轴上的来回跳转(goto 语句)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3.随机机制。随机机制是编程多媒体课件的核心技术,也是课件能够常看常新的算法保障。一般多媒体制作软件都有系统自带的随机函数(Random()),反复调用后产生一个伪随机序列,再根据具体的需要做数学变换,满足制作者的要求。制作者也可以通过迭代算法产生伪随机序列,当把迭代的初始值与计算机的系统时间联系起来后,每次运行就会产生一个不同的随机序列,于是实现每次运行的效果都不相同的目的。

四、狮子搏兔,志在必取

“小微化”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课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流行做精品课程网站,把一门学科所有的资料统统放到一个主页页面内,如教学大纲,授课视频,进度表,作业,习题及解答,FAQ,模拟试卷等,然后希望学生们登陆网站,随时开展学习。现在大家都在做微课,录制一段10分钟的讲课视频,重点讲清楚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然后希望学生掏出手机,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但是,如果想真正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持之以恒地深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跟着教师按章就节地课堂教学仍是获取坚实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编程多媒体课件不是一节完整的微课,也不是为了讲清楚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应用知识点和检验知识点的,是组成一节课的最基本的单元。因为这样的课件与教学方法无关,所以几乎适合所有教学风格。

创办精品课网站犹如制造一部汽车,拍摄微课如同制造汽车零件,制作编程多媒体课件好比是生产钢板螺丝。如果汽车报废了,拆下来的零件或许可以重新拼装成一部汽车。而如果持有高质量的钢板螺丝这些极细微无指向的基础部件,能组合出来的可就不仅仅是汽车零件,也可能组装出一架飞机来!编程多媒体课件就是以极大地付出,全力制造一个极小的工具,以期能有更大的适应范围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子超.基于微课和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9).

[2]丁国栋.我国在线微课视频资源现状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7,(9).

[3]舒畅,闵兰,万会芳.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数学微课教学[J].西南師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9).

作者:王彦辉 廖桂湘

第四篇:物理多媒体教学探析

[摘要]多媒体教学随着时代的脚步已日益主宰教学课堂。但若使教学内容由黑板向课件大搬家、且把握不好教学节奏,则会使教学成了为教而教。因此客观地看待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寻求二者结合的最佳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物理教学的多媒体化进程。

[关键词]物理;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弊端;应对策略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物理学领域已逐渐地被广泛地应用,然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大多数物理知识是通过物理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总结出来的。目前,物理教学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教学过程直观生动,信息量大,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但是,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也会适得其反。本文针对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应对策略作以粗浅探析。

一、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模拟物理现象方面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清晰的物理图像更便于师生交流。

2.信息量大,以较少的学时完成较大的教学任务。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教学过程更紧凑,既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增加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3.有利于对知识的认知。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的图像、动画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更利于记忆。

二、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黑板向课件大搬家

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甚至为了减少板书内容,制作的课件基本就是板书内容的大搬家。课堂教学犹如播放幻灯片,只是将课件内容一页一页往下翻。尤其是一些老师把例题、练习题等内容也制作在课件中,几乎达到了离开了多媒体就不会讲课的程度。

2.由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堂课的知识量比传统教学内容大很多,所以学生在听课时没有时间去思考,更没有时

(2)一笔画原理:以下图形是否可以用笔把所有边画出来,而不允许笔离开纸呢?

欧拉在研究上述问题时,首先将情境进行“嫁接”成右图,用一个抽象的模型把这些图形的共性刻画出来,它们都是由一些顶点和一些连接某些顶点的边组成。这过程本身就形成了方法链,后者又是前者的推广,形成了推广链。欧拉得出了这个问题的回答是:(1)一个图有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图是连通的且每一个顶点的度是偶数;(2)一个图有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图是连通的,且仅有两个顶点的度是奇数。

三、问题链的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变式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变式的基本形式是问题链。欧拉由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后又证明V+F-E=2,创立了组合拓扑学,法国数学家托姆以拓扑学分析代数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过程的数学模型理论,这一研究是哲学理论质量互变规律的精确化刻画,它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医学、生态学、地质学、光学以及战争爆发、市场崩溃等灾变或突变现象分析,都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些数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一些基本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推广、引申,从而促进学科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由系统优化思想产生出的功能模拟法(如仿生学、人工智能等),黑箱方法(如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及选购配套:形、色、声),反馈生法(正反馈、负分馈以调控系统),数学中的优选法和统筹法,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科学地设计问题链,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数学思想的严密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最后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间做笔记。

3.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弱化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4.多媒体课件使教师受束缚,教师往往被固定在某一位置对着电脑讲课,使得其肢体语言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三、物理多媒体教学应对策略的探索

针对物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切实提高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课件制作

一个教学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物理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基础,一个好的课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有特色

紧扣教学大纲,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课件既要有教师的个性风采,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有所拓展。

(2)直观、形象、生动,彰显多媒体的特色

物理课件不仅要有简洁的文字、公式,清晰的图线、图表,还要有丰富的精美图片和巧妙动画,清晰、直观地展示物理图像,生动形象地表现物理过程,必要时还要插入一些视频材料,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相关实验或某些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或传统教学手段描述清楚的复杂的、微观的、瞬变的或抽象的物理过程,要通过巧妙的动画设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深刻掌握。设计制作课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特长,最大化地显现多媒体的特点。

(3)规范、正确,强调科学性

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叙述、分析、推导等要正确无误、简洁明了,物理量名称、符号、单位等的表述、书写规范一致,物理图像和物理过程的展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体现物理学的严谨。

(4)清晰、美观,注重艺术性

多媒体课件切忌内容繁杂、编排混乱、色彩花哨。模板要简洁明快,内容和背景对比度大,文字、公式、图表等内容编排合理,左右对齐、上下同高、伸缩规范,字号字体统一适当,色彩明快、一致,页面整洁、合理,做到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白色的背景,深色的内容,清晰度高,可适应课堂光线较亮或投影仪陈旧、灯泡亮度不够的环境。字体统一用宋体(个别之处为了突出,可用其他字体),加粗,标题用36号,内容用32号字体,这样可确保后排的同学看得清楚。

2.传统教学结合“辅助教学”

有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运用得当是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莫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例如:在研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教学中,笔者把同学分为4人一组,每组的仪器有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电流记、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矩形线圈、导线、开关、电源,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探索研究,在学生总结实验探索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

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时,也就是说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使同学们更容易地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即:“电路要闭合、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融合教师的个人特色,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不是“单媒体”。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如物理定理的证明及一些推导过程、数学上的处理方法、物体的受力分析等等则必须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的板书并详细的讲解。这样的过程是教师思维过程的体现,更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是优点,但老师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切莫整页出现、一闪而过。如推导、分析等要通过“自定义动画”逐行逐句播放,并根据学生反应注意停顿,留下思考的间隙。内容较长,一页无法全部容下的情况,要在后面的页面中,提炼出前面的关键内容,承上启下,保证学生后续的思考。有些如介绍等内容可适当的加快速度,以保证单位课时的信息量。

(4)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这往往是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参与,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当然,“教无定法”,多媒体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并加以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 论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机结合,适情而用,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建民,张爱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鸿军,物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7):93-95

[3]肖奇军,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西江教育论丛,2005

[4]邵江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宁夏教育科研,2006(1)

[5]姜新林,高晓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尼玛央金

第五篇:关于多媒体教学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困境和原因,并指出解决这些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反思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提出观点:多媒体教学——有效教学的形式之一。接着从有效教学的涵义及特征入手,分析了多媒体教学成为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最后从教学设计和教师要求角度分析了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有效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有效教学 原则

1.问题的引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硬件设备性能不断加强,价格不断下降,多媒体教学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技术条件;网络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校园网的不断普及和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在普通的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现实条件。越来越多的教师纷纷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旦有各种公开课,教师们更是唯多媒体教学是用。遗憾的是: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成为教学的灵丹妙药,而是遭遇到很多责难和疑惑[1]。截止到4月28日,笔者在维普网上搜索到05至08年度标题或关键词为“多媒体教学”的文章2820篇,而其中冠以“问题”[2]的文章有202篇,冠以“误区”[3]的文章75篇,冠以“弊”[4]的文章63篇,冠以“思考”的文章211篇,冠以“探讨”的文章162篇。此类文章总数达七百多,除去关键词耦合的文章23篇,分析多媒体教学不足的文章也占多媒体文章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许多文章中列举了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各种误区和表现形式,所提到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大多将讲授的文字内容制成PPT的形式。笔者亲历很多公开课,看到的也全部是做成PPT的文字材料。由于缺乏新意,很多无非是板书搬家,学生从一开始的新奇到逐渐的麻木甚至反感,多媒体教学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搜索到的各篇文章从各种角度分析了形成误区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显然,这些文章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可是,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只有把这个本质的问题搞清楚,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2.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不妨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5]。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6]事实上,同许许多多的教学手段一样,多媒体教学也是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一种手段,虽说该手段表现出一定的先进性,但再先进的手段也还是手段,不能因为具有先进性就变身为目的。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无论是利用该手段的教师,还是各级学校领导,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它与有效教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等价关系,只有从有效教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许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1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和形式。

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的教学[7]。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可见它是每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说明了高质量教学的主要特征。QAI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适当性、诱因和时间等四个特征。教学质量指课程质量和课程呈现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的适当性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程度,也就是已有的知识水平。诱因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作激励的程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程度。时间指教师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是否充足。要取得好的效果,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

2.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事实上,在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方面,多媒体教学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能提供丰富动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所提供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使用语言与文字,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过程表达非常困难。而借助于计算机所提供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功能,可以生动地展现某些过程,形象地展示某些概念。

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可以进行回放。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而且要求学生记忆,如电磁感应现象等,可以在演示过实验后,再通过多媒体重复播放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便于学生思考。对于一些难以再现的实验,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可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

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实验表明,使人识别同一信息,用语言描述需要2.8秒,用线条图需要1.5秒,用黑白照片需要1.2秒,直接看实物需要0.7秒。可见在教学中,选用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比语言描述可节省1/2至3/4的时间。

2.3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的唯一目的。

究竟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形式,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比较、设计和把握。在此过程中,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有效教学,而不是仅仅求得所谓的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一定是与“板书搬家”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一线的教师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多媒体教学,客观评价多媒体的教学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原则

要想真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有效教学,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3.1适度运用原则。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在应用课件时,必须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避免出现新的“满堂灌”。

3.2适量信息原则。

适量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出反应,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图文并茂的教学帧面,而是力求在多媒体信息组合中始终突出必须引起注意的学习内容。

3.3有机结合原则。

并非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才最好。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媒体和表现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能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生学习,言传身教。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像、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独立学习为群体合作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只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对教师的要求

要真正使多媒体教学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尽可能多地具备多媒体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将这些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手段特点进行充分、科学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桂敏,孙书光.浅议多媒体教学并非一定提升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9):96-98.

[2]张强.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2):50-51.

[3]赵靓.高校多媒体课件应用误区分析与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9,(5):126-128.

[4]丘萍,彭玲.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教育与职业,2008,(8):186-187.

[5]蒯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34.

[6]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39.

[7]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3,3.

作者:李小萍

上一篇:电商营销论文下一篇:电力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