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 要: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的“瓶颈”。农村社区医生培养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使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定向培养的农村社区医生能成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不能只靠一纸协议,除了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提高基层医生待遇、改善日常生活条件等宏观政策外,关键应该通过有效的举措,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对社区医生职业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前景预期。因此,开展免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生的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对反思免费教育政策目标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社区医生 职业认同 定向培养 实践

当前医疗职业工作风险高、医患矛盾突出、社会舆论苛责,医生生存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医生职业的神圣感[1]。生活条件、医疗设备、福利待遇、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城乡差距,造成当前我国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基层医生流失严重,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启动了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课题单位位列三所试点院校之一,具体承担金华、丽水、衢州、义乌农村社区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任务[3]。作为承担定向培养任务之一的试点院校,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系统设计职业认同培育方案进行实践,引导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感,对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是指与职业群体内部其他人共享的态度、知识、信念、技能等。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4]。“过程”是指职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人当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职业认同是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女性学等多重视角展开,研究对象涵盖了教师、医生、护士、咨询师、商业人士、低收入群体等。近十年来,职业认同研究从西方引入国内,成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非常少见,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同类概念的研究。

2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实践的意义

职业认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生涯成功的动力之源。大学学习阶段,医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深刻的认同,才可能真正领会医学的内涵,将职业精神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医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只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为将来从事的农村基层岗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国内外研究表明: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而医学院校读书时、实习期及上班第一年是医学生职业社会化重要的初始阶段[5]。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医生的互动,才使其掌握的医学知识、技能、规范、价值、文化得到内化而形成职业认同。

医学教育为终身教育,它包涵了三个阶段:学校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大学三年虽然时间短暂,却是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巩固重要初始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非常匮乏,而针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这一特殊对象的研究还未有尝试。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3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委托培养单位与行业共同参与,系统化设计综合性、立体化的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教育实施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现进行总结。

3.1 尝试“教授”班主任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挑选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具有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开学典礼上隆重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标杆,提升专业自豪感。“教授”班主任,凭借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当中树立更高的威信,将教授魅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根据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的特征和变化,为学生定制工作服、配备专用医药箱,设计农村社区医生学生形象;坚持晨跑、晚自修、离校请假制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鍛炼党员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从事艰苦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奠定思想和身体基础。设计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召开家长见面会,学校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沟通交流,通过上下级班级结对互助发挥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班级班标设计、固定教室和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3.2 重视传统医学精神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于毕业后岗位明确——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规划工作缺乏前人积累的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和牵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导向、感情导向、协议落实等方式,将传统医学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的渗透式教育。如在学生赏析197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反映赤脚医生题材的电影《红雨》,看到主人公红雨在上门服务路途中被泥石流冲下的大石块击中昏迷,还紧紧抱住小药箱的场景时,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让未来社区医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环节,介绍到白发苍苍的赤脚医生出身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学生肃然起敬。另外,学院定期邀请工作在基层一线岗位上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校友回母校分享工作心得,让学生了解母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培养基层医疗岗位也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的理念。

3.3 职业认同教育内涵融入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谋和决策作用,召开农村社区医生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解析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方案的优缺点、适应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六能合一”的切入点,确定目前基层医疗队伍职业认同现状,将农村社区医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职业认同教育内涵有机带入课程体系中,重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六能合一”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中。

3.4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

依托完备的临床实践资源,建立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让学生入学即接触临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寒暑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实践、参与门诊社区体检、专业课程的社区实践等早期接触临床等活动,参与社区医疗工作讨论、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帮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社区,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3.5 双导师制全程渗透,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所谓导师制,就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导师小组,选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组成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6]。以班级为单位,5~8名学生一组,每组配备学校导师和医院导师各一位。两位导师共同配合,帮助学生早期准确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见习,参与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情谊”深厚的两位导师还将为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提供业务指导。通过双导师制的全程渗透,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加快了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6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隐蔽课程全方位强化

相对显著课程,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内容呈现,对学生感官、情感、心灵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7~8]。设计了医德规范学习、学生列队晨跑制、医学生宣誓仪式、农医之家自主学习平台、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班级专用固定教室等都是隐蔽课程,真正从价值层面、责任层面、实践层面来教育学生,进行全方位强化。以仿真理念为指导,全面引入医院的诊疗机构设置、先进医疗设施和管理模式,建设“仿真医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3.7 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归属感

多方联动,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交流,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依托行政协调手段,学校牵头召开一年一次的金丽衢义农村社区医生培养研讨会,为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密切学校和卫生部门在农村社区医生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机构现状等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定向培养卫生局定期派出行政官员到学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回到生源地联谊,加强双方交流,让培养单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医改措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牢记肩头承载的历史使命。

总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卫生部门、行业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全程化渗透。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周期,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实施取得的效果有待毕业生赴基层工作岗位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和老百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高金庆,马旭之,杨威.医患矛盾的产生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1-183.

[2] 王芳,朱曉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08-110.

[3] 浙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Z].关于开展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09〕82号.

[4] 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3):99-102.

[5] 刘秋颖,苏彦捷.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57-264.

[6] 胡野.农村社区医生学校教育三全体系构建的成因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1-3.

[7] 钟秀宏,田敏,任旷管,等.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8):397.

[8] Eric Margolis.115.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吴一玲 汪妍 傅晶晶 丰辉

第二篇: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研究

摘要:乡村医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活动,更是保障农民健康、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从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建设角度,探讨了这一职业怎样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以便更好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研究

一、乡村医生及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界定

在中国历史现代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乡村医生曾立过赫赫战功。乡村医生都是全科医生,许多人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医生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初始病情资料。他们工作在农村第一线,除了医疗,还担负着辖区内的预防保健任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卫生防疫、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地方病普查、疟疾歼灭战,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教、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等,乡村医生几乎把初级合作医疗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农村卫生网络。

乡村医生,又叫“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赤脚医生”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疗,曾和农村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我国农村三大支柱。这部分人当时由三大部分成员组成: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之人;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的乡村医生基本还是靠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老三件”诊治疾病。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基本上没有投入,地方政府也不重视农村医疗,因而乡村医生收入非常微薄,这也限制了他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预存”在乡村养老,更没能力购置仪器改善就医环境。

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公德在医疗行业中的特殊表现。乡村医生作为村卫生室的主体,处于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终端,他们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乡村医生的医德水准及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乡村医生的医德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将有利于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对推动农村卫生事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其成因

有关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20%的城市人口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20%的卫生资源。农民是弱势群体,乡村医生也是弱势群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还会非常依赖“乡村医生”这一群体。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数量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年龄结构偏大、分布不均、知识老化、职业素质低等,未能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网底的作用,乡村医生队伍急需整顿,等等。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国家没有把乡村医生的门槛提高,乡村医生无法和乡村教师相比较,更不用说公务员等。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医德教育重视不够,乡村医生培训从内容到形式都跟不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在培训中只重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而轻视医德医风教育,没有将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乡村医生的观念中来,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下,一些医德修养淡薄的医生把从事医疗工作看作赚钱谋生的手段,以致出现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小病大治、开大处方药、拿回扣和差错事故频发等现象。乡村医生受所处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很多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得过且过,不懂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不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这也是医德滑坡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举措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并保证各项经费的落实和投入,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问题。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就是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发展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并明确规定了“乡村医生的补偿和养老政策”,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乡村医生的重视。

乡村医生应加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要兼顾以能力为本的学历教育和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要制定符合乡村医生的教学大纲,加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乡村医生医德教育体系的建立,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新农村卫生工作和乡村医生的特点出发,完善乡村医生教育的规划。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重视医学知识的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找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形成医德情感,磨练医德意识,坚定医德信念,指导医德行为,养成医德习惯。使乡村医生们真正做到敬业、乐业、精业、清正廉洁、尊重和关心病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较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医德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乡村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所以,在乡村医生的培训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设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和卫生法学等课程,还要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对乡村医生的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构建和实施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向乡村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平台。为增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乡村医生来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空洞理论和单纯的说教,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医德教育。寓医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医学专业课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德教育资源,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要积极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考评制度,逐步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乡村医生整体队伍的素质。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选择典型的医德标兵介绍个人的先进事迹或用报告的形式介绍我国历代涌现出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使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发挥培训教师主渠道的作用,培训教师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在关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前提下,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增设符合乡村医生的特殊专业,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后培训。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应新形势的乡村医生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这也是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立监督投诉电话、意见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召开患者及其家属座谈会等形式,构建群众、患者、社会监督制约体系。

参考文献:

[1]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http://www.law-lib.com/

law/law_view.asp?id=79062.

[2] 杨静.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汪小云,钟初森.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

育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

意见[Z].2011.

作者:王巧玲

第三篇:高校实习医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

摘 要 本文基于医学高等教育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诸多实习医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基本情况做出调研,分析出当前实习医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现实状况,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缓解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为高校培育具有高文化道德修养的全面优秀医疗人才构筑理论基础和创新平台。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道德 人文素养 医患关系 实习生

On College Intern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YAN R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humanities;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terns

0 引言

人文素养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素养与品质。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完善,不但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事业时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向一名医生转变的过渡阶段,是人文素质形成与职业精神树立和巩固的时期,也是最佳结合实践的教育引导时期。培育具有极高文化道德修养和优秀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医疗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和医疗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实习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20名实习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02份,所得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实习生对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平时对医师执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关注的实习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1.76%,有时关注的占总人数的32.35%,很少关注的占3.92%,不关注的占1.96%。在人文素养方面,有59.8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社会学常识对救治患者帮助很大,31.37%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比较大,8.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小的帮助作用,0.0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帮助。在我院实习生对目前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总评价中,认为体现优良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4.71%,认为体现比较好的占38.24%,认为体现一般的占46.08%,认为基本无体现的占0.98%。

2.2 实习生职业道德的基本情况

(1)实习生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方面的自我评价。通过调查,我院实习生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有26.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方面做得非常好,能时刻为病人着想,能做到治疗上的帮助与心理上的安慰相结合,有56.8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到比较好,有1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不尽如人意。

(2)实习生在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方面做得非常满意,能严格自律,严格遵守科室对实习生的相关规定,无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现象,有51.9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比较好,认为做到一般的占5.88%,0.98%的学生认为不太好,不能遵守科室对实习生的相关规定,常有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现象。

(3)实习生在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42.1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谐,经常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能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有50%的被调查实习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8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能做到一般,有1.9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还不太好。

(4)实习生在严谨求实、尽职尽责方面的自我评价。在被调查的实习生当中,有39.2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严谨求实、尽职尽责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态度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勤学好问、慎思勤勉,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修养,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占50.00%,认为做得一般的占8.82%,认为做得不太好的占1.96%。

(5)实习生在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33.33%的被调查实习生认为在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方面做得非常好,能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能积极参与爱心公益活动,认为在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占44.12%,认为做得一般的占19.61%,认为不太好,从不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的占2.94%。

3 实习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现状特点

在繁琐的临床医疗工作环境里,对初到临床、业务生疏的实习生会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实习生认为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增加医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对构筑良好医患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这说明目前实习生对医学人文素养有着一定的认知和认可度,在思想意识上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在观念层面上已经超出了一些临床执业医师。

有超过半数的实习生对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在职业道德实际体现和人文素养综合评价方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能够达到良好的标准,说明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原因可能在于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进入医学校园比较晚,实习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实习机构对此方面监管不够完善,实习生的自律性不够强等。

4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对走出医患关系困境的影响因素

4.1 道德因素

每个人都有被礼貌对待和被尊重的权利和需要。尊重病人的选择,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摆在首位,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为患者提供好医疗服务的基础。医师在尊重、严谨、礼貌、奉献等道德原则下救治病人,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不遵守职业道德也就是侵犯了患者的权利,是造成医患关系困境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医患双方不和谐的局面,首先要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严格要求,给医患之间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4.2 情感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讲究礼节和情感的民族,与人打交道就更离不开人情二字。根据医学心理学理论,人渴望受到爱护和关心是一种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匮乏,则容易进入一种低落抑郁的状态。情感因素是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影响中的重要因素,患者在遭受疾病折磨、精神打击、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磨难时,更加需要他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在自己身上倾注更多的关怀和安慰。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抓住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用情感和仁爱呵护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4.3 认同因素

目前医生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相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主动被动型,这种类型就是医生说一不二,病人处于相对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第二种是引导参与型,也是目前大多数临床大夫所采用的类型,相对第一种类型这种方式更加能让患者接受,但容易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第三种是共同参与型,是目前所倡导的一种类型,医生与病人携手共渡难关,这种方式需要患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所以认同因素也是消除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只有病人了解疾病,认可医生,才可以让病人与医生站在同一战线共同对抗病魔。

4.4 沟通因素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沟通技巧主要从沟通的态度,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效果这四个大方面来衡量。沟通态度做到主动,热情,诚恳,耐心,理解患者,能让患者感受到医师是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沟通方法可以做到耐心细致,用词准确,在充分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下,做到更充分更准确的交流沟通。对沟通内容,要做到规范,详实,让患者真切感到对医师的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沟通的效果是检验沟通技巧的最终标准,也就是通过交流,赢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帮助患者克服恐惧与疑虑,沟通效果越好,患者的意见就少。

5 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实习医生对提高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表示关注并在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救助病患、创建良好医疗环境的助力因素,认为目前医务人员在遵守医德医风和体现人文关怀还存在诸多不足,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要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首先还要从医务工作者自身做起,即更加严格地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讲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传播一定的医疗科普知识,给患者适宜的人文关怀,同时了解相关法律常识,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014年郑州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实习医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影响的调研——以郑州大学第一附为例;项目批准号:14YD00601Z

参考文献

[1] 彭丽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D].西北医学教育,2009.5.

[2] 祝鸿程等.医学人文精神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

[3] 张云飞等.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2011.6.

[4] 王岳等.感悟医学人文[J].中国医院院长,2010.

[5] 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15.11.

[6] 张洪江.“敬畏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5.

作者:闫苒

第四篇:我国医疗制度中关于乡村医生职业风险探析

摘 要:本文从卫生室、乡村医生自身、病患和制度安排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医生职业风险规避机制,以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医疗制度;乡村医生;职业风险;风险规避

1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概述

1.1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界定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是指乡村医生在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诊治农民常见多发病症等执业过程中因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损害发生的可能性。这里所讲的“乡村医生”具有广义性,既包括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具有法律意义的乡村医生,又包括已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适用《执业医师法》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实质意义上的乡村医生。[1]

1.2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背景与探析目的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村卫生室63.3万个,在村卫生室从业的乡村医生(狭义乡村医生)99.5万人,职业(助理)医师17.9万人,共117.4万人。乡村医生作为医疗领域的一个分支,因其职业的特殊性,面临着比其他职业更高的职业风险。实践中不乏因职业风险问题所导致的医疗事件,致使乡村医生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轻则免去行医资格,重则倾家荡产,一个个在乡村医生身上发生的悲剧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反思。在我国现有的医疗背景下,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的职业风险规避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从卫生室、乡村医生自身、病患、制度安排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医生职业风险规避机制,以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2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具体表现

2.1 卫生室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

2.1.1 卫生室的卫生环境状况

医疗行业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卫生环境状况的特殊要求。然而广大村卫生室的卫生环境状况往往与要求相距甚远:对于先前病人用过的病床、床褥不能进行及时消毒,对特殊病患没有必要的隔离措施;用过的针头、针管、医用胶带等医疗垃圾不能及时清理,随意丢弃医疗垃圾……在与不同病人的往来过程中,卫生室不免成为各种疾病、病毒、细菌寄生的温床,这样的卫生环境状况,不仅有引发医疗事故的风险,还有可能对乡村医生造成医疗执业性危害。

2.1.2 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条件

卫生室医疗设备条件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乡村医生的执业范围。目前,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配置基本上还都是传统的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的“老三件”,实践中,不乏因不具备相应诊疗设备而耽误病人病情引发悲剧的案例,在问责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之下,乡村医生往往要承担一定责任,这对于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作为村民最快捷便利的诊疗机构,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设备条件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乡村医生诊疗的及时性、准确性必然大打折扣,极易诱发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

2.2 乡村医生自身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

2.2.1 乡村医生的专业医疗素质

乡村医生的专业医疗素质是指乡村医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诊治患者病症的能力和水平。医疗行业因与患者健康安全的直接关联性,对于执业者的专业医疗素质自然有着相较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乡村医生也不例外。实践中,乡村医生的整体专业医疗素质水平并不理想,以乡村医生的医学学历水平为例,具有医学专业学历的乡村医生占全部乡村医生的比重过低。另外,乡村医生因医学常识性错误引发医疗事故的例子也非常普遍,医学常识的缺失,也成为乡村医生引发医疗事故的重要诱因。

2.2.2 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任何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低是指乡村医生在执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谓“爱岗敬业”的程度,主要表现在诊疗过程中的谨慎认真程度以及病人对其医疗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实践中,乡村医生的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的确有待提升:部分乡村医生心存侥幸心理,对于诸如青霉素等可能引发病人过敏的药剂不进行过敏试验便进行药剂注射,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一些乡村医生甚至为了谋取更高收益,在同等药效的前提下,故意给病人开价位更高的药品。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不仅极易诱发医疗责任事故风险,而且可能因“医患失和”的问题加剧危及乡村医生自身的职业安全。

2.3 病患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

2.3.1 病患的拖延就诊观念

在广大农村,村民患了伤风感冒往往不能引起个人足够重视,直到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才去卫生室诊治。这种普遍存在的拖延就诊观念,极易导致病情的延误,进而引发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实践中,不乏因为病人就医不及时发生医疗事故的例子,在医疗责任认定不清的情况下,乡村医生往往会承担很严重的医疗事故责任。

2.3.2 病患对乡村医生的怀疑主义观念

众所周知,“医患失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诟病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导火索,这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声讨不免波及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怀疑主义观念之下,乡村医生执业过程中的任何细小问题都有可能被病患及其家属无限扩大,法制意识淡薄的他们甚至会用非理性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不仅会引发村民对乡村医生更加严重的怀疑主义,就连乡村医生自身的人身安全也会遭受极大的威胁。

3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原因分析

3.1 卫生室因素的原因分析

3.1.1 卫生室风险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上级主管部门不作为

虽然村卫生室卫生环境状况欠佳问题的直接责任人是乡村医生,但依据政治分权理论的观点,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乡村医生都能严于律己、自觉承担起维护卫生室良好环境状况的责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村卫生室卫生环境状况的外部监督,从这个角度而言,卫生室风险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卫生室卫生环境状况欠佳的根本原因。实践中,作为村卫生室上级管理部门的乡镇卫生院对卫生室的风险监督检查基本处于放之任之的不作为状态。

3.1.2 卫生室医疗经费紧张,医疗财政支出严重不足

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条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乡村医生自身医疗素质水平有限是其原因之一,主要原因还是卫生室医疗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卫生室的医疗经费主要还是靠政府各级财政拨款,新医改实施之后,医药报销比例大幅上升,国家医疗经费支出在医药报销领域所占的比重自然也要大幅上升,国家每年的医疗经费支出显然是杯水车薪,国家医疗经费支出在基层卫生室建设领域的投入大幅缩水,卫生室医疗设备条件改善遥遥无期。

3.2 乡村医生自身因素的原因分析

3.2.1 乡村医生入职门槛较低,职业在岗培训实用性不足

在该群体建立之初,职业医生匮乏,乡村医生主要由当地村民转化而成。由于乡村医生在福利待遇水平方面的劣势,执业(助理)医师等具有高学历的医务人员往往对其望而却步,现在乡村医生的入职,主要是职业中专的毕业生通过向乡镇卫生院申请,再经乡镇卫生院进行分配的方式进行,基于乡村医生数量依然不足的现实,国家长期没有提高乡村医生的入职门槛。

3.2.2 乡村医生职业晋升机会较少,福利待遇水平低下

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素养欠佳的问题与职业晋升机会较少有较大的关系。从现在乡村医生职称组成来看,还是以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乡村医生为主,而已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乡村医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前一类乡村医生唯一的晋升方式就是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然而基于上面谈到的这类乡村医生本身专业医疗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在晋升无望的情况下,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3 病患因素的原因分析

3.3.1 医疗知识普及不足,就诊贵问题依旧明显

病患拖延就诊观念的形成首先要归因于医疗知识普及不足。基于农村天然的封闭性,加之一些旧有的错误医学观念在农村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只相信“老法子”的观念。诚然,诸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不应仅局限于诊疗病患,开展现代医疗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也是它们不可推卸的基本职能。

3.3.2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度不透明,医患双方沟通对话渠道不畅通

整体而言,乡村医生为广大村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还是非常值得认可的,然而在“医患失和”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在乡村医生医疗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乡村医生无法避免地成了这场声讨的对象之一。而上述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不透明,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责任认定主体往往只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而实质上与乡村医生及其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规避建议

4.1 建立卫生室风险监督机制,对卫生室进行市场化改革

4.1.1 健全卫生室风险监督机制,建立专人风险检查制度

建立健全对卫生室环境卫生状况的风险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乡村医生风险意识、规避乡村医生因卫生环境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4.1.2 扩大卫生室经营自主权,鼓励社会资本注入

在医疗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倚仗国家加大对卫生室医疗设备的资金投入不免有些不切实际。笔者认为,改革卫生室固有体制,推动卫生室向民营化、社会化发展应该是一个方向。目前,卫生室在药品来源、药品价格、人员配置、财务收支等涉及所属乡镇卫生院等管理部门根本利益的事项均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卫生室这种国有垄断性质的运营模式的问题在于不参与市场竞争,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卫生室与市场环境的格格不入。

4.2 规范乡村医生管理秩序,扩宽乡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

4.2.1 健全乡村医生入职退出机制,统一治理在岗职业培训秩序

虽然《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对乡村医生的入职、退出、在岗培训机制做出了基本规定,然从整体来看,这些规定还是比较原则性,缺乏具体程序性规定,亦没有设置对乡村医生主管部门权力行使的监督机制。

4.2.2 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制度福利待遇纳入财政预算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素养欠佳的问题,必须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医生职业促进机制。

4.3 加强现代医学知识宣传普及,推动医疗责任认定公平公开

4.3.1 加强现代医学知识宣传普及,全面降低医疗服务费用

加强现代医学知识宣传普及是消除病患拖延就诊观念的首要举措。乡村医生应当协同乡镇卫生院承担起农村医学知识宣传普及的责任,制定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具体指标要求,适当与其他党政宣传平台相配合,拓展医学知识宣传普及的方式方法。

4.3.2 严格贯彻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加强责任认定程序监督

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医疗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医疗责任事故的技术鉴定、行政处理和监督、责任赔偿程序的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乡镇卫生院必须承担起作为卫生室唯一法人的相关责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乡村医生争取最大利益。

参 考 文 献

[1] 刘兰秋,赵然.我国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4024-4026.

作者:房泽昊 袁杰 焦欣怡 姜苍 周悦

第五篇: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逐渐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微信的普及也给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分析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然后阐述微信平台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出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利用微信平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

[关    键   词]  微信平台;医学生;职业道德

[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医学教育除传授医学生高超的医术外,还要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微信凭借其短小而精练的传播特点改变了人们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也给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主力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医学教育手段愈加科学化,教学设备愈加现代化,教学理念愈加国际化,这使得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已经基本可以胜任临床工作的需要。然而,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个别医务工作者冲破道德底线,在利益驱使下忘记了救死扶伤的初衷。不仅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而且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仅需要拥有高超技术的“医者”,还需要怀有“仁心”的“医家”。

二、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制订和下发的,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纲要和医药卫生改革要求,加快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目标,创新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医学教育继续深化改革下,继续深化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与评价方法,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及德育的考核方法,并且伴随医生的一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人们对生命及健康越来越重视,从原来有病看病到现在积极地预防与保健,这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的教育,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国家的职能部门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医学院校按卓越医生培养目标与要求,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并且将这种职业精神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高超的医学技术,构建卓越医生的培养教育体系,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的卓越医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机遇与挑战

(一)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机遇

随着健康理念的实施,围绕这个战略的實施,树立健康理念的深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订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推进医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优化生命的全周期、优化健康的医学专业人士,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与医学进行深入融合,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一流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让医学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明显增强,更有能力服务于百年中国复兴梦、服务于健康中国健康发展。

在当今医学高速发展形势下,人们高度重视健康的背景下,要求医学院校借助国家对医学院校的东风,行好船,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拥有专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还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道德素质。医学院校依照卓越医生的核心要求培养现代医生,保证教育质量,刻苦促进医学事业的革新。国家也意识到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和调拨了相当优惠的资金,目的就是早日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大量超一流的高素质的拥有全面职业道德合格的医生,实现大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

(二)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是立足医术教学,教材也是为培养高超医术的医生服务的,对职业道德很少涉及,今天却把职业道德提到最高的日程上来,难免让医学院校的老师一时无所适从。其次,由于过去教材职业道德涉及较少,当然研究也就较少,短时间就编制出高明的职业道德教材,也是不现实的,而现代社会又亟须大量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以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最后,受多元文化与利益的影响,个别医务工作者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诱惑,加上医患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个别医生不能守住道德底线,在利益驱使下忘记救死扶伤的医德,出现了一些有损医生职业道德的现象。

所以提升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学生树立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是当前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

四、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路径

要想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日常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加强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在求学期间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全面发展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要凸显医学文化精髓与本质特征,让医学生时时得到医学文化的浸润,感受历史上那些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为我国古代和现代医学所做的贡献,特别是中医的医德教育,感受“唯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蒙尘”这发人深省的名言,或者将前辈医学家的塑像立于醒目之处,让医学生不断感受那些令世代人民景仰医学名家的原因,并自觉不自觉效仿学习。同时学校也要请当代医学名家来学校进行演讲,不断用先进的文化、世界观、人生观来武装自己,从而让医学生对负面思想产生一定的抵御能力,树立高尚的品德与情操。同时深入挖掘医学职业教育题材,提高理论的魅力,进一步运用正确道德观念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医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去伪存真。

(二)教师言传身教,提升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

临床实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习过程中难免接触到病人尿液、粪便,看到病人痛苦呻吟,如果教师在教学或实习时表现出厌恶感或表现出介意,就会给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医学这个职业产生疏远感或与病人有了距离感。所以教师无论在教学与实习时一定要视患者为亲人,要让学生明白医生是为人民解除病患的白衣天使,是为病患服务的,让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心生自豪,为自己能从事这份工作感到自豪。

(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中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在其实习或临床实践时紧紧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围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医学教学工作,让职业道德教育在医学生求学期间形成一定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医院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医学生时时不忘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约束和要求自己,促进医学生医德的有效形成,讓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的实际价值,让医学生心中对医德形成深刻的认知。再利用职业道德的要求展开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感召下矫正自身的行为,形成高尚的个人品德,同时对职业道德形成客观且全面的认知,不断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中。学校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和考核,记录到学生档案,纳入毕业考核之中。

(四)加强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

医学生只有将自己对社会的情感与使命感结合起来,才是医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础。外因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把医学生的情感融入社会责任之中,才能让医学生从内心中激发社会责任感,才能为患者贡献自己的一切,才能视患者为亲人,竭尽全力。在日常培养学生医德情感之时,可适当开展一些富含情感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加深关爱、分享、抚慰、给予等情感的认识,促进学生内在情感的提高,为日后学生在医疗活动中有较强的医德情感。让学生更加懂得医患之间的相处之道,了解并感受到医德培养的价值所在,懂得真诚对待病人,能用情感安抚病人的情绪,形成医务特有的服务观念,并能体现在服务与学习之中,最终把医学生提升到道德品质较高层次。

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提升医学生思想认识层次,对医护工作的职业道德有基本的认知,帮助医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同时有效地落实职业道德理论,展现课堂教学效果,化身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把内在意识转化为外显行为。

加强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是为了让医学生将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民族振兴伟大梦想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欣倪,郑寰宇.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0(20):139-141,144.

[2]黄丽,潘敏,石淑霞.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职高专院校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1):1319-1321.

[3]李理.中医大学生传统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张桓 纪元 尚工淋 张瑞 黄跃 韩峰

上一篇:音乐早教论文下一篇:医疗卫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