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赏析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国画赏析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古代文化符号。2017年,太极图出现在高考数学题中,让人眼前一亮,自豪感倍增。毋庸置疑,在高考试题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适当引导中学数学教学,使得更多的教师关注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文化,将知识的本质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第一篇:中国画赏析论文

当代中国建筑系馆赏析

摘要本文从建筑系馆空间构成和组织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研究建筑系馆的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中国建筑系馆的发展历程,并以同济大学为例,分析了同济大学建筑系馆的特点,最后对中国建筑系馆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建筑系馆 教育理念 空间

作为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的建筑学院,其系馆的建筑不仅承担着影响学校建筑风貌的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使建筑学子受陶冶的环境,因此建筑系馆的设计意义重大。

一 建筑系馆的本体特征

建筑系馆作为建筑范畴中的一种,会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设计理念、技术手段以及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建筑系馆的本体是指其基本功能组成,即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组成。功能空间包括教学空间、管理空间、科研空间三部分;公共空间包括节点空间和交通空间两部分。在如今的设计中,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多扮演着交流空间的作用。

“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老子的话常被用来定义空间。赖特说:“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认为: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二者联系不可分割。不同的功能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而不同的功能组合也会导致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织方式。

现代空间观念主要将“空间”分为由实体界定的客观实在的物质空间,以及被人感知的认知空间(心理空间)两个层面。建筑系馆的使用主体是这里的学生和教师。空间环境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一方面师生们的需求决定了空间环境,而另一方面,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筑系馆的空间主要分为功能空间和交流空间。一方面,公共空间将基本功能空间进行了划分与联系,使其成为完整的空间体系,公共空间所形成的具有渗透和引导性的空间特质,将空间的主角“人”引导入功能空间,它体现了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功能空间也是界定公共空间的要素,限定其空间形态和功能。

二 当代中国的建筑系馆研究

从20世纪初,中国的建筑教育的起步阶段是实行巴黎美术学院派的教学体制,此时的中国建筑流行的是西洋古典式与中国大屋顶结合的形式,因此像中大院的建筑系馆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的产物。

进入40年代,包豪斯重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育思想的传入,使同济大学开始了探索包豪斯教育体制的征程。文远楼就是他们反对巴黎美术学院派教育的实例,它在建筑馆的发展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1952年,我国院系调整与学习苏联浪潮的影响下,中断了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建立了学院派的统一模式,直到80年代中国建筑教育才回到了正轨。但是由于与西方世界几十年的差距,让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学者无从学起,每个学校开始自己探索发展的道路。同济又回到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同济的文远楼与C楼很好的继承与延续了文远楼的精髓,它们的继承关系也符合西方建筑馆发展的规律:向心空间的中心分解—均质空间的探索。而其他学校的建筑教育都是在学院派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馆是新时期建筑馆的典范,它成功地突破了学院派的束缚,向中国新现代建筑迈出了第一步。

三 同济大学文远楼、明成楼与C楼赏析

1 文远楼

文远楼修建于1954年,三层框架结构建筑,由26岁的青年建筑师黄毓麟和哈雄文合作设计。文远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同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的包豪斯教育理念的物化。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完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非对称的功能平面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面按功能灵活布置,立面为不对称设计。大空间位于两端,中间为教室、办公等小空间。靠近入口处为阶梯教室,以利于疏散,在主立面上开窗,直接反映教室地面起坡情况。外部体量组合灵活,体量的纵横虚实处理得当。以大面积的玻璃窗来显示无承重墙的框架结构,用简洁平整的立面来突出玻璃、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特点等等。几何长方体的组合叠加,暗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三围反透视的体量,使建筑不再有古典建筑的对称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体量与空间的塑造。

(2)内部空间简洁——内廊式布局

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

(3)简洁又不失传统特色的装饰

通风孔的图案取自中国的勾片栏杆,壁柱顶端的纹饰如传统云纹,反复使用的小方块母题,像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头。它不单纯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也积极探索了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问题。

2 明成楼

名称楼建于1985年,主要由戴复东设计。明成楼体量雄浑,外面饰有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也被大家称之为红楼。

(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平面看上去基本对称,但由于主入口并不是对称放置的,造成了空间中心的偏移。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进厅为主核心,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两体段中间底层为图书馆,二层为中庭,中庭西部为阶梯教室兼会场。形体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

(2)丰富的室内空间营造三个围合的内院

明成楼的图案是围合式主题的平面布置基础上的变异。中心消遣的建筑体量是明成楼的突破。建筑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布置成了三个围合的空间,中间是进入门厅后围合的露天内院;西边是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围合成通高的钟庭;东边是周边布局设计的办公区,在一层围合成一个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三个围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截然不同,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使得室内空间非常丰富。明成楼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在建筑长向的序列空间,但建筑师却把交通流线垂直于序列空间设置,有意打破建筑的空间序列。

在功能上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教学区,另一个是办公区,由两个围合庭院组成。互相呼应的围合空间在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导致了平面中心对称性的消解。这种手法与鲁道夫设计的建筑系馆非常相似。三维反透视的手法运用在了入口空间的处理。与文远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入口空间的中心偏离,由于有体量高矮的对比,形成了非对称的透视效果,使入口给人以侧面进入的感觉。

(3)设计别致的楼梯

垂直交通联系的元件——楼梯从主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的装饰件,这一点在C楼的设计中有所延续,只是明成楼的楼梯在端部采用了1/4圆处理,显得与众不同。

(4)寓意深远的“钟庭”

图书馆屋顶上的大台阶是整个学院的核心,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方式和规格的交流,并有一个寓意“兼收并蓄”的名字:“钟庭”,以示“大同”。

明成楼浑厚的体积感加上深色的面砖,让人看了就会联想到柯布的昌迪加尔的粗野主义的手法,在入口大厅屋顶设计,也会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的蜷曲屋顶。

3 C楼

C楼总建筑面积为9672平方米,由青年建筑师张斌、周蔚设计,主要为教研、展览之用,内部也有咖啡厅、书店和设计院。它偏在校园一角,在二楼与明成楼相连,前面有一个下沉广场,主入口通过一个拱桥进入。

(1)空间分化的组织逻辑——“三明治”式的摩登造型

作为主体部分的研究工作单元布满南侧三至七层的所有楼面,是一个静态匀质系统,只有阳台和窗户的组合,才产生稍许凸凹变化。中间是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连廊北侧是一个动态穿插的复杂系统:导师工作/机动工作单元、楼梯/服务单元被作为两个大小、质感、构成各不相同的异质单元“接插”在不同的高度上;之间被三个流动的叠加虚空所包裹,(地下室和三层的室内休闲中庭,以及室外的屋顶景观花园)。

(2)光线成为建筑的主导——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

C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它是一个多孔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通的光井,充足的有些肆意的天光和连续弥漫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性。

(3)丰富的公共交流空间——中庭

北侧连续叠加的室内下沉榕树园、三层的竹园及屋顶室外桦树园,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虚实的套叠,使得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过滤器,而且创造了充足的公共交流空间。

(4)形体表现弱于材质表现——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

建筑材料的多元化也是C楼的特色之一,为了达到空间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与玻璃,支撑结构部分主要为清水素混凝土面,给人以工厂的冰冷感,暗示着这是一个生产建筑师的流水线。事实上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商业性质浓郁的中国现代风格,就是这样的流水线教育的产物。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平板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抛光不锈钢板等工业化材料。建筑师过于追求材料带来的空间的透明与半透明,使材料成了建筑的主角,而违背了密斯追求材料的纯粹性、突出空间的主题性的原则。

四 中国建筑系馆未来的展望

1 建筑系馆的大体量与群体化

建筑系馆趋向群体化符合中国的国情: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建筑学专业相关学科的扩展,很多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增设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和工业艺术设计等学科。新建的建筑系馆将会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像“巨无霸”。由于建筑学自身就是游走于科技与艺术边缘的学科,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也会日益增多,加上教授工作室的增加,因此一幢建筑不能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导致了集群建筑的形成。同济大学已经有了3座建筑系馆,我国现有学校建筑系馆大多不够使用,当改造也难以维系、捉襟见肘的时候,建造新的建筑系馆已是大势所趋。

2 数字化教学空间的形成

数字多媒体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给学生带来便利。电脑的普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仅能用语言形式表达,甚至可以是多媒体的形式,因此中国今后建筑学教室里摆放的不是图板,而是电脑,这应该是一种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发达,也会导致学生上课与教师的分离,通过网络教学在国内外已经兴起。未来建筑系馆也许只是一座“空中楼阁”,存在于数字世界中。

3 多元化、差异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这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建筑师回到国内,就会将国外所学的新知识、新的设计手法应用于建筑实践中。同济大学C楼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建筑系馆的设计呈现着与本校建筑教育传统分离的特征。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求新求异,因此未来中国的建筑系馆设计将会越来越带有建筑师本人的烙印,成为建筑师个人的作品。

五 结论

随着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空间——建筑系馆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由于建筑系馆直接影响着建筑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建筑的最初体验和认识,因此对其设计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建筑系馆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国外建筑系馆的资料也不多,设计总体跟不上时代发展,有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大家对这一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有些高校为配合本校建筑系馆的修建,己经开始了对建筑系馆进行系统的研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自我价值的宣扬,未来的建筑系馆可能会更多打上建筑师本人的烙印,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形式,但其教书育人的本质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 胡绍学:《中西当代建筑教育比较——兼论我国建筑教育改革问题》,《建筑学报》,1994年第4期。

[2] 戴复东:《交流·自然·阳刚·文化·品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馆建筑创作散记》,《时代建筑》,199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杭安利,男,1987—,浙江杭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潘斌,男,1986—,浙江淳安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作者:杭安利 潘 斌

第二篇:浅析中国山水画赏析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人在这片山山水水的土地上生长生活,每个人的血脉里本应具有欣赏中国山水的基因和细胞,只是随着时间的飞驰、时代的更替,我们在忙碌之中暂时遗忘或丢失了这份感知能力,今天我只是想为大家重拾这份记忆,或如电脑中的重启键,帮助大家再次点击这一门径并重新启程。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意境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第一大画科,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语言,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与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内容。笔墨和意境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笔墨和意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之精神,也是我们欣赏和品评中国山水画的客观标准。

“山水”两个字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他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了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还有山是实、水是虚,又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山水画描绘的内容是树石、草木、云水、丘壑、建筑以及阴晴风雨、四季更替,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审美和意境,阐述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宇宙永恒和谐的关系。中国人借山水画这一艺术媒介来认知不同的生命个体以及万物变化的规律。这也是众多中国艺术关注的终极目的,其中山水画尤为突出。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画三大科中(人物、山水、花鸟),所占的比例最重。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形式风格最为丰富和庞杂,如能了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对学习中国画的其他门类以致中国其他艺术形式都会有极大益处。也正因如此,山水画的外延性、包容性及与不同艺術的兼容性都较强,比如中国诗词、书法、琴曲都可与山水画相融相通,文学作品中的不少著名的诗句、名篇、美文都成为了山水画表现的母题(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辋川诗意、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潇湘八景等)。中国画与书法渊源已久,元代赵孟頫“书画同源”说将书意之笔正式引入画面,通过他及后代画家的实践,画家的心灵得以借助书写的笔墨得到自由的抒发,尤其在山水画不同皴法的表现中书写性得到了充分显现。

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根系十分丰厚和博大。历代山水画家及无数的经典作品充分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文化是入世的,每个遵循孔孟之道的人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在儒家文化中似乎山水即江山、家国的概念,宋代王希孟18岁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绘《千里江山图》青绿设色的大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全画细腻精工又不失恢宏壮丽,虽描绘的是起伏的群山、浩渺的江水,实则表现的是宋氏江山的锦绣与绵长。另一位宋代画家郭熙的绢本大轴《早春图》,以全景构图表现初春时节北方大山壮阔的气势,全图气息堂正、恢宏,树石景物的严整的秩序感反映了大宋帝国的稳定与昌盛。其实这些山水作品背后都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寓意。

中国画笔墨是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用笔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绘画当中的,一幅好的绘画不光题材、内容、型、构图等要好,用笔用墨的功夫也是极其重要的,若笔墨不佳,则此画必不佳,但笔墨是为绘画服务的,不能为了笔墨而笔墨,不顾一切的追求笔墨只会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玩弄笔墨的形式主义。笔墨的问题,历来论述较多,用笔讲究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侧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用墨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以及破墨、飞墨诸法,此外还有“五墨”“六彩”之说。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最高的境界应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对山水画笔墨的欣赏,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是书画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山水画重达意抒情。表现意境历来是山水画构思的核心,它关系到作品的深度、格调及感人力量的强弱,因此有人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畫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的界画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并构成了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最早出现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后人把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并建立了较系统的意境学说。 但“意境”说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出现得要晚些,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有一些散论,其见解却是十分精辟的。在东晋南齐时虽有“骨法、形神、势态、气韵、以形写神”、“取之象解”的主张,还有谢赫总结的“六法”论。首重气韵,奠定了中国画论的基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只有“凝意”、“得意深奇”的说法;五代荆浩《笔法记》有“真景”(即谓“可意笔墨,而有真景”)、“产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俱盛”等,但对于意的提法仍属于创作中的主观意向方面,没有涉及到“意”与“象”的关系问题,而“意境”这一概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没有被提出来。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人在这片山山水水的土地上生长生活,每个人的血脉里本应具有欣赏中国山水的基因和细胞,只是随着时间的飞驰、时代的更替,我们在忙碌之中暂时遗忘或丢失了这份感知能力,今天我只是想为大家重拾这份记忆,或如电脑中的重启键,帮助大家再次点击这一门径并重新启程。

作者:叶沛祺

第三篇:以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为背景的高考题赏析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古代文化符号。2017年,太极图出现在高考数学题中,让人眼前一亮,自豪感倍增。

毋庸置疑,在高考试题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适当引导中学数学教学,使得更多的教师关注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文化,将知识的本质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每个模块或专题的学习中。

多年以来,无论是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地方卷还是新课标全国卷,均出现了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试题,成为新课改理念下高考改革和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逐渐形成了“依托数学史料,嵌入数学名题,彰显数学文化”高考数学命题特色和亮点。

本文选取部分有中国古代数学文化背景的高考试题进行剖析,为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更合理地利用教材进行数学文化的教学提供参考。

1.以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为命题背景

数学名著是命制优秀考题的好素材,一般是从名著中选取一段相关的数学材料,在突出所要考查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1(2015年高考全国卷I)《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2,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放斛的米约有()。

A.14斛B.22斛C.36斛D.66斛

背景分析本题依托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考查圓锥体积公式。题目属于生活生产中谷物储存问题,源于《九章算术》第五章“商功”,结合立体几何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设问,强化了数学文化的传承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试题插图的创新是本题的一个亮点,一是增强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应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有利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探索了高考数学试题插图的新形式,给出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的范例。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比如2015年的全国高考卷II,2011年、2012年的湖北高考卷等。另外,《算数书》《数书九章》等名著都曾出现在高考数学试题中,值得老师们关注。

2.以中国古代数学猜想为命题背景

数学猜想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理性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数学猜想是命制考题的极好素材,它包含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背景分析祖暅,字景烁,祖冲之之子,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他继承刘徽和祖冲之的工作,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与其父共著《缀术》。在天文学方面,曾测量日影长度,发现北极星与北天极不动处相差一度有余,纠正了北极星就是北天极不动处的错误观点。主要著作有《漏刻经》一卷、《天文录》三十卷(均已失传)。祖暅在数学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于5世纪末提出体积计算原理(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势”即是高,“幂”是面积。意思是,如果两等高的几何体在同高处截得两几何体的截面积恒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祖暅提出上面的原理,要比其他国家的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有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提出上述结论。

3.以中国古代数学定理为命题背景

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数学成果是数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们满腔热情地为数学大厦贡献毕生精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史就是数学家的历史,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正是数学精神。以数学家的定理为背景命制考题,正是对创新精神、数学精神的一种传承。

例3(1979年高考全国卷)叙述并证明勾股定理。

据悉,此题为数学家潘承洞教授所出。当年的得分率非常低,被人戏称为“百里挑一”。

4.以中国古代数学名题为命题背景

数学名题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一样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凡的魅力。它常常蕴含深刻的数学内容、经典的数学方法或与一些数学大师相关联。经验表明,数学名题是可以持续地开采出高考题的一脉富矿。

例4(2007年高考湖南卷理科)将杨辉三角中的奇数换成1,偶数换成0,得到如图4所示的0-1三角数表。从上往下数,第1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行,第2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3行,…,第n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____行;第61行中1的个数是____。

背景分析显然本题3个小题都有杨辉三角的背景。杨辉三角是特殊的数阵。本题以杨辉三角为载体,变化出不同的数阵,别具特色,考查考生的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用等价转化思想解题。杨辉是我国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辉三角是杨辉的一大重要研究成果,它的许多性质与组合数的性质有关,杨辉三角中蕴含了许多优美的规律。高中生对这些大数学家及成果应当有所了解。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试题命制的中国古代数学文化背景。高考中编制的数学试题,除了要实现能力考查的要求以外,还应注重对数学文化的渗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这是新时期数学学科内容与能力改革考查的目标之一。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数学里有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结合函数、数列、立体几何、算法等内容,通过创设新的情境、改变设问方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等渗透数学文化。这些问题既注重体现理性思维的本质内涵,也体现了应用性的考查。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在高考中的浸润,需要广大教师用心感悟,仔细品味。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创新应用导向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编号:XJK016BZXX04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

作者:石向阳

第四篇:中国首届2014“家中有宝”艺术品拍卖精品赏析

丰德园藏——历代名家书画赏析

张路(1464-1538年),字天驰,号平山,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少年聪慧,见吴道子、戴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以画成名,是明代追随戴进、吴伟的重要浙派画家,擅绘人物,师承吴伟,笔势道劲。与朱端、蒋嵩、汪肇等同列为浙派名家,亦攻山水、鸟兽、花卉。其绘画艺术很受世人赞誉,明朝詹景凤就盛赞他“足当名家”。

张平山的人物画继承了吴道子、梁楷、牧溪的疏体写意传统,发扬了吴伟放笔写意的画风,笔势极为豪壮,透露出明清写意画盛期的来临。中国历代画作中不乏有很多体现动物题材的精品,此幅明代《策蹇图》(图1)则画出了宋代宋徽宗时期的朱子明画驴的古意,为明代中晚期绢帛画传世品,能保存到这样的程度很难得。人物形象质朴、神态清朗,久经岁月洗礼而更显朦胧,整体意境宁静致远,又显露出孤寂清闲之感。

张平山的画作被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护国寺、南京博物院和济南市博物馆等收藏,作品价值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此幅画作年代久远,意象深邃,更有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大师单国霖老师鉴赏题跋,其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毋庸置疑。

题签:明张平山策蹇图

钤印:单国霖(白文)

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干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此作品原文为:“鄱阳岁使,应有书未得,豹奴此月,唯省一书,足慰耶。吾尝话桓江州,助遣船迎。乙亥夏王铎。”(图2)

王铎的书画市场价位较其他艺术家的书法作品仍处于高端层次。其作品《雒州香山作》在2013年年底以4,536万元的价格拍出,并随着书画市场行情的火爆及持续走高,王铎书画作品的追捧者逐渐增多,其书画市场价位还将持续走高。

金农(1687-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所画红袍达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他以自己特有的笔法创作人物肖像,使达摩的神态毕现,引人哲思,下笔大胆果敢,“具金石之气,得汉魏风骨”。“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达摩画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正是这幅《达摩图》所体现的精神。(图3)

此作品经过杨臣彬、单国霖、劳继雄和苏士澍四位国家级书画鉴定大师的鉴赏确定,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不言而喻,实属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作。2009年金农的《花果册》以3976万元的价格创下拍卖最高成交纪录,可见其市场价值。

题签:1.金冬心设色达摩像,辛卯年仲秋杨臣彬署。

2.清金农达摩图轴,辛卯秋月继雄题签时客阳羡。

3.清金农达摩像图,壬辰年仲冬单国霖署。

钤印:单國霖(白文)杨(白文)臣彬(朱文)继雄书画(白文)

吴湖帆(1894-1968年),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并称“三吴一冯”。善于画没骨荷花,婀娜绰约,创有新格。作为鉴定家,他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

此幅《枯木竹石图》以淡墨为主,辅以焦墨,为吴湖帆1931年作,镜心,水墨纸本。观之似出岫延绵,不可方物。既有明末董其昌的作品风格,又深受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大家影响。画风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此画是以明清笔墨,运宋人匠壑。(图4)

此幅作品深受国家级书画鉴定大师单国霖、杨臣彬、苏士澍老师的认可并附有鉴赏题跋,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和文化美,在2014年的投资市场上,定能成为收藏家追捧的热点。2011年吴湖帆《石壁疏松》成交价为2277万元,可见其市场价值。

题签:1.枯木竹石图,吴湖帆拟云林笔意,壬辰仲夏苏士澍敬题。

2.吴湖帆仿云林枯木竹石图,辛卯年仲秋,杨臣彬署。

3.吴倩庵枯木竹石图,壬辰年仲冬,单国霖题。

钤印:天池苏氏(白文)士澍(朱文)杨(白文)臣彬(朱文)单国霖(白文)

鉴藏印: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朱文),张大干闲章。

注:附苏士澍、杨臣彬、单国霖题字照片。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并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对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画马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悲鸿大师的这幅《骏马图》(图5)于1942年所作,骏马昂首举蹄,大有瞻天下清寰宇之气概,表现出抗战期间激昂之民族精神。笔墨雄健爽利,形备而神全,为其盛年之佳作。用笔洒脱,墨气清润,形象真实生动,其洋洋欲奔之姿,意有千里之志,更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实乃悲鸿大师神韵具佳且不可多得之精品,宜珍藏之。

悲鸿大师的作品历来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其画作声望可谓家喻户晓,2012年更有《春山十骏图》以1.05亿成交,此幅《骏马图》亦被中国书画鉴定泰斗杨仁凯老师和单国霖、杨臣彬老师鉴定为“真迹无疑”并附有鉴赏题跋。其上亿元的作品已不罕见,此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款识:可宜先生正之,壬午冬日悲鸿漫兴。

钤印:东海王孙(白文)

鉴藏印:润宝斋(朱文)

题诗塘:徐悲鸿骏马图真迹,癸未秋龢溪仁恺题。

钤印:杨仁恺鉨(白文)沐雨楼主(朱文)

边跋:1.悲鸿大师骏马图昂首举蹄,大有瞻天下清寰宇之气概,表现出抗战期间激昂之民族精神。笔墨雄健爽利,墨溶丰沛,形备而神全,为其盛年之佳作。癸巳四月单国霖题。

2.悲鸿大师为可宜所绘骏马图真迹,用笔洒脱,墨气清润,形象真实生动,其洋洋欲奔之姿,意有千里之志,实乃悲鸿大师神韵具佳且不可多得之精品,宜珍藏之。甲申三月记于阳羡爱清阁杨臣彬。

钤印:杨彬(白文)臣印(朱文)文轩(白文)

注:附杨仁恺对联。内容:题悲鸿先生画马拙句。昂立瞻天下,回首望晴空。甲申冬龢溪仁恺书于阳羡。

谢稚柳(1910-1997年),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生,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绘画及古书画鉴定。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此幅《梅竹山茶图》为谢稚柳先生1945年所作,承袭了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的风骨并依稀窥探出元人的遗韵,画工细腻,布局精巧,富有情趣和高层审美观。画面从左上角伸开的嫩绿竹叶与下面绽放的娇艳山茶花相呼应,意韵古雅,纹路一丝不苟,布局谨慎开阔,散发出宋人院体绘画的特有拙朴。(图6)

《梅竹山茶图》附国家级鉴定大师单国霖、苏士澍和杨臣彬老师的鉴赏题字印章,此作品兼具谢老作品的精品化与稀缺性,因为“质取于精”,也更因为“物以稀为贵”。参考2011年谢稚柳《仿宋山水画册》成交价4600万,相信此幅画作在2014年的市场表现更加让人期待。

题签:1.谢稚柳梅竹山茶图,壬辰年冬国霖题。

2.谢稚柳花卉翠竹图,壬辰仲夏苏士澍敬题。

3.谢稚柳梅竹山茶图,壬辰九秋文轩题。

钤印:单国霖(白文)苏(白文)士澍(朱文)杨臣彬印(白文)

注:附单国霖、苏士澍、杨臣彬题字照片。

碗为人们日常用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淘米的碗,其制作工艺精湛,装饰之豪华使其已改变碗的使用价值成为了陈设件。

此粉彩花卉龙凤碗,口径11.6cm,底径5.8cm,通高6.2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里施白釉,外壁米彩。署名引“天府纹新”四字篆玉软,碗形呈半球状,碗式之一。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壁形,中心为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处。浇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也越来越精巧了,这种精美的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

青白釉元青花纏枝纹人物故事梅瓶,口径5.7cm,底径14.2cm,通高41cm。梅瓶是盛酒之器,它的前身就是宋元时期的“经瓶”。该器平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明显收敛,整体器形用接胎工艺,接胎处用手触摸有凸起感。器形硕大而不失精致之美,气派宏

浑,线条流畅,规整古朴,充满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之美。

临近观察,青花发色艳丽,白釉泛青,光滑圆润,自然形成的苏麻离青铁锈斑点缀着青花缠枝莲,青花料深入胎骨,胎厚而重,细匀柔和,呈现晕化,触感温润犹如婴儿肌肤,这是时光给予的天然美;再看人物的描绘,服饰、面容、仪态等极尽画工之能事,仿佛人物讲述的文字呼之欲出,观者感受到的是这梅瓶带来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此藏品描绘精彩,属珍稀之作。

和田玉高浮雕坐骑龙凤纹尊摆件一对

左边长10.8cm,宽3.1cm,高14.6cm;右边长10.8cm,勉.6cm,高19cm。

此对摆件造型风格古朴生动,盖部兽钮,尊底走兽为托,整个器形主要分布不规则黑白两色玉沁。尊体两面浅雕龙纹,一条飘逸腾飞,一条盘旋蓄势待发。酉己合尊两边的螭虎与飞禽,尾巴卷曲,线条生动流畅,整体显现出中原文化的汉族风和皇族威仪。

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质变”,如氧化白斑、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沁色所呈现出的颜色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以及过渡色。沁色“鸡骨白”主要说的是长期埋在土中的玉会在表面形成一种白色的粉状氧化物。

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艺术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古玉收藏要走精品路线,越是极品升值越快,应当把握好三要素;珍、精、稀,这是高古玉投资收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元素。目前许多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华人长年进行高古玉的收藏和研究,国内更有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强大收藏群体,有着充足的资金在支持着艺术品收藏市场,待社会资本进一步开启古玉器收藏时,将大幅提升高古玉的潜在价值。国内收藏古玉属起步阶段,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对高古玉收藏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价格普遍偏低,与国外拍卖行价格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升值的潜力很大。目前藏家仍有‘机会以较合适的价格收藏到高古玉精品,同时也有投资眼光较好的藏家由国内低价买入国外高价拍出。

第五篇:中国十大陶瓷名窑名家作品展展品赏析

作者简介:

徐青,百年紫砂徐门第四代传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早年随父亲徐泽棠习壶艺,后师从叔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

作品名称:一粒珠

材 质:紫砂 创作时间:2008年

规格尺寸:口径5.3厘米 底径5厘米 高9.2厘米

作品简介:以圆珠为钮,壶身、壶嘴昂首挺立,半圆把,无斜肩,内凹口,鼓形壶身渐敛底。壶式由清道光同治年间砂壶名家邵友廷创制,线条圆润流畅,手感舒适。

作者简介:

许建生,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陶瓷行业协会会员。1961年生于宜兴,大专学历,紫砂世家,自小耳濡目染,长期接受紫砂艺术熏陶。1985年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师鲍志强学习紫砂技艺,刻苦磨练,基础扎实。2008年春,创立了自己的紫砂艺术工作室《荆砂璞玉》。2011年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荆砂璞玉”紫砂艺术品牌,由“荆砂璞玉”创意制作的紫砂作品,完全采用宜兴黄龙山优质原矿,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作品设计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古朴中蕴含着新颖、清新雅致,自然大方,全手工制作圆器、筋纹器及塑器,自成一体,风格独特。加之人品端正诚信,艺风踏实,在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杜绝浮躁,将紫砂壶的寓意、造型、工艺和自己的感悟融汇于每个作品之中,从而达到品如其人,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是藏界、行家公认的紫砂实力派高手之一,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荣获嘉奖,多次被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作品名称:《六方提梁》壶

材 质:黄龙山原矿红皮龙 创作时间:2009年

规格尺寸:口径8.5厘米 底径13厘米 高26.7厘米

作品简介:采用黄龙山纯矿紫砂泥料红皮龙为原料,此壶以方为基,体现壶之刚正端庄,壶嘴则以方引圆,方圆结合,给人方正敦厚之感。壶之提梁又将整壶的精气神提了起来,苍劲而挺拔,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作者简介:

吴文新,1982年开始学习陶瓷制作流程、生产过程及程序,1990年开始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学习制壶技艺,1992年师成后被锦达陶艺有限公司聘为创作设计人员,开始了专业创作紫砂陶的生涯。

作品名称:紫砂铁壶

材 质:紫砂 创作时间:2014年5月

规格尺寸:口径7.5厘米 底径11厘米 高17.2厘米

作品简介:选用紫砂材料,经还原法烧制成型。

作者简介:

蒋春音,艺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加京、广、沪等地的紫砂艺术展览,作品相继被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福建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晚报、宜兴日报等百余家国内外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争相报道,多件紫砂艺术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等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在纯学术的艺术评比中屡获名次。

作品名称:花之韵

创作时间:2011年

规格尺寸:口径6.2厘米 底径9.2厘米 高8.8厘米

作品简介:作者精心选用三种颜色的泥料,让壶色泽明亮艳丽,却不俗气,制作花瓣的朱泥,让花朵在清冷素雅的同时却也呈现一抹娇羞之态,并把花瓣象征的五福也注入进去。整把壶质感尤显光滑,作品流露出一种无可挑剔的美,让我似乎置身一座幽静的庭院,立于花影飞雪之间,一刹那,恍若隔世遥云。一树红梅,怒放枝头,风送清香,不自觉地轻移树下,微闭双目,此时红尘的纷杂悄然退去,内心平静、祥和。

上一篇:智能交通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