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退出微信群了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是时候退出微信群了

】是时候退出微信群了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退出微信群,和当初狂也似的申请加入微信群相比,现在的退出更加理智。

总结发现,退出微信群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浪费流量 全是广告

全是求zhuan发求dian赞 死一般的沉默 ......

社交APP只会助长而不会消除人的孤独感。

微信群最初只有40人的时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公司部门、同学、同行,三五成群的好友建群,那是微信群的拓荒时代,生活上是私密的自留地,工作上是简版的团队协作工具。

聊天是人类最重要的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聊天就和空气一样,很重要,但没人会很在乎。聊天是一种无意识,无计划,无目的的行为。大部分人在微信群里都是潜水,默默翻着聊天记录,遇到跟自己有关,感兴趣的,才会插嘴。通俗的说,人们去微信群聊天,就是为了满足自己聊天的欲望,别无他求,即使是工作群也是如此,想到一件事就说,说完就没了。就像二奶的存在,只是为了解决原始需求。

所有从事IT互联网、VC风投、手游、TMT产业的人都知道,很多行业的爆料都是来自微信群,小圈子传播到大圈子,最后业内都知道了,微信自媒体开始发稿,朋友圈开始刷屏,互联网门户垂直媒体开始跟进,最后纸媒和电媒开始做总结陈词了。这就是大部分互联网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微信群就是个话筒,有价值的声音可以在极具权威的小圈子里率先传播,通过圈子转播。

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把一篇文章扔到微信群,发红包然后群友转到朋友圈。

微信群是基于关系链的弱关系社交,尤其是微信官方开放500人群上限后,微信群已经由微信本来的熟人社交渐渐变成了陌生人社交,微信群的内容属性也逐渐降低,而且随着新鲜感的失去,活跃度正在降低。微信群不再是安静的交流净土,开始充斥着各种求点赞,求转发,求认证,小广告。微信群用了半年时间,和QQ群一样了,嘈杂、喧嚣。正因为如此,微信群越来越冷清,冷清到只剩下表情和广告。

你是否问过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和一个人在微信群聊天,如果不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围观,你们真的有那么多话么?你和这个人单独聊天,内容和在群里聊是否会有很大不同?

微信群看起来是基于通讯录的熟人社交,实则已经变成基于群主的陌生关系链拓展,群组社交变成了群主社交。但还好,都是同性质的人聚在一起,大部分都是交叉关系链。但微信群不像QQ群,陌陌群,其他移动互联网群组APP一样,有强烈的LBS属性或者兴趣属性,微信群往往为了某种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的需求而存在,微信群之所以还没有像QQ群统一PC端群组社交一样统一移动端群组社交,是因为微信群的属性还不强烈,至少没达到非用不可的地步。如果微信群能加入一些QQ群现有的功能,加入传文件的功能,加强和PC端的互通,或许会有很大改观。

微信群用了一年的时间头也不回的和QQ群一样了。

微信群是一群人的孤单,和一些没有交集的人,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和聋子诉衷肠,和哑巴打嘴炮,和绿茶婊谈一场走心的恋爱,这些不可能的事往往就是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微信群里,无论欢声笑语多么温馨,无论段子多么犀利可笑,这都证明了你当时的无聊和孤单,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半夜给一个个女神问候睡了没,也不会在凌晨三点还有人在微信群问还有没睡的没?社交软件里表情的诞生,就是人足够无聊和孤单的最有利证明,对于孤单的人来说,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也是最致命的,如果有足够的事情填满时间,你是没空去体验孤单的。

朋友圈是一个人的狂欢,看着别人眼里的自己,看着自己眼里的别人,飙演技,晒痛苦,晒感悟,晒幸福,晒悲伤,有样貌的晒样貌,没样貌的就说长得漂亮不如活的漂亮。这是绝对的真理。回过头看看几年前你发表的QQ签名,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很不好意思?可那确实代表着当时你的心情和状态。

所以,是时候退出微信群了,还手机一个清净,换内心一个平静。

从前,我们的孤单是一个电脑显示器,现在,我们的孤单是一个手机屏幕,从前,我们用鼠标感知世界,现在我们用电容屏触摸世界。移动互联网只不过把孤单从固定的电脑机箱搬到了随时随地的智能手机。社交APP那么多,为什么我们依旧孤单?科技永远不会人文,硅胶永远替代不了体温。

第2篇:是时候强调一下,用微信群的素质问题了!

1/

5、一个被微信群搅黄了的周末懒觉

周末的早上,她被微信工作群上显示的几十条信息给吓坏了,又出什么幺蛾子了?赶紧从未读消息的第一条看起,原来是昨天工作中有一个错误,晚上才被发现,糟糕的是,项目周一就要移交客户。她的心猛得往下沉,苍天啊,大地啊,周末好不容易遇上个不加班的礼拜天的人,伤不起啊!不过,随着拇指往下刷,脸上又开始回血。小组的同事都知道这回祸闯大了,又不甘心周末加班,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最后还真被大家想出了办法,只需要一个同事,远程稍作修改。群里的消息到此就翻到头了。睡意全无的她,私下里和头儿通了通气,答复是“作好加班的准备,随时听候通知。”早上九点半,群里忽然“叮叮咚咚”一阵热闹,她赶紧拿起手机。头儿发了四个字:“全部加班„„”表情包,愤怒的表情包在哪儿呢?!幸好头儿及时把后半段发了出来:“„„就不需要了,东西已经修改好,XXX帮忙打印一下就行了,大家该干啥干啥哈。”靠,一句话说完整你会死啊„„以上情节,是我根据一位朋友最近的经历写的。这触动了我关于微信工作的思考——如何正确使用微信群工作,提高沟通效率?请大家首先注意我议题的设定:不是“该不该用微信群沟通”,而是“如何正确使用微信群工作”。存在就是合理,“微信群”本不是商务用途,却被大量用于工作,这说明,它一定是填补了某一类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以更高的效率,替代了原来的某一类沟通方式。它到创造了什么呢?2/

5、为什么我们需要工作微信群过去广告公司有一个特有的职位,叫Traffic(流程专员),它的工作内容很模糊,但有一个核心的职能,就是“控制项目的流程、项目成员的时间分配和召集会议”。简单的说,任何一个团队成员发现自己有讨论协作的需要,都可以请求Traffic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对讨论结果的执行有监督的义务。不过,现在Traffic这个职位,几乎消失或者由“客户经理”兼任了,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Traffic的“组织会议资源”的工作职能,被电子邮件,特别是“工作讨论群组软件”给取代了。在“微信群”之前,常见的职场沟通方式有五种:正式通知、电子邮件、小型讨论会、电话、一对一当面沟通。到底使用何种沟通方式,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的私密层次、时间要求。如果你想和员工讨论他近期的表现和未来的打算,你一定会选择“一对一当面沟通”;如果你有一份报告需要立即送给团队所有成员,电子邮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前面的案例,就属于“危机处理”性质,信息量大,需要向团队成员公开,并经过充分的讨论。以前,这通常需要一次小型会议解决,所以大家才会有“又要加班”的恐慌。我记得过去在广告公司工作时,经常有同事跑到座位边上,“有时间吗?商量个事。”然后再拉上一个相关人员,

三、五个人,十五分钟的讨论会,这几乎是专业服务类公司最重要、最日常、最基本的沟通形式。很明显,“工作微信群”的出现,让过去的“小型会议”可以不分时间,随时讨论一下了。正是基于这个需求,我认为“工作微信群”会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重要沟通方式。也正是这个“灵活性”,造成了它目前严重的滥用。3/

6、微信群工作基本原则:一群一主题任何一种新的沟通形式出现之后,一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滥用,之前的电子邮件也是如此。2001年,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CEO在高层的电子邮件里,用尖酸刻薄的语气,指责员工上班迟到,并放言要减员5%。结果这个封信被贴到网上,引发公司股价暴跌22%。这就是“只适用一对一沟通的私密信息”被滥用在“私密性很差”的电子邮件上的结果。直到现在,电子邮件还常常滥用于公司内部的撕逼和扯皮。员工对“滥用微信工作群”最大的抱怨就是“什么都在群里发”,浪费了大量时间翻阅未读消息,却很少收获。前面我说了,最适合“微信工作群”的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但需要充分讨论”的信息,所以使用“微信工作群”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群一主题,讨论结束后解散群。”第

一、要讨论什么工作,就新建一个群,把相关的人拉进来。不要在部门或公司的大群里大量讨论具体某一项工作,因为大部分人与此工作无关,就是一种的信息骚扰。第

二、要拉非本团队的同事进群,事先跟人家打个招呼;邀请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一定要跟群里同事说明,以免大家不知道,说了不方便让外人知道的话。第

三、讨论结束,解散群。记住事先做好重要文件下载,并把聊天数据导出来备份。第

四、不要在群里发“通知”。通知的信息量小,不需要讨论,但要求有回馈,显然应该用电子邮件。第

五、即使是讨论,最后的结果也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正式通知团队成员。4/

5、微信工作群的讨论礼仪员工对微信工作群的另一个意见是:信息过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屏都是文字、表格、文件、语音,有价值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但“信息过载”不能简单的归罪于讨论本身。有西方的心理学家发现,餐厅侍者和大厨有一项神奇的本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桌该上的菜,但一旦上完,立刻忘得一干二净(想起了高考)。这就说明,人有一种能力,可以在大量混乱的信息中注意、找到并短暂保留目前所需要的信息,去对抗“信息过载”,但有个前提,这些信息都是规范的、有统一的格式。所以,微信群的“信息过载”,罪魁祸首不是“量过多”,而是信息不规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一套“微信群讨论礼仪”,提高信息识别效率,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

一、信息完整地发送:务必把一段完整的话一次性发送。人类的阅读是一片一片的,如果一句句地看,不但效率低,也容易找不到重点,还容易被其他人的话打成几截。当然也别超过200个字,否则看起来会很累。第

二、重要的消息请打草稿,至少不要有错别字:微信沟通更类似书面沟通,太过口语化、错别字满屏,会降低沟通效率。第

三、少发语音,除非你实在时间紧迫,或不方便打字,但请事前说明;第

四、休息时间的工作沟通,尤其要有节制,只讲最紧急的问题。就算是领导也要先对打扰别人的生活,表示歉意,尤其不能产生“当前还在工作”的错觉。此外,下面的所有行为都会降微信群沟通效率:在工作群里聊八卦(我还见过在工作群里眉来眼去的);一上来就问“在吗?”,或者收到消息,不回复;在工作群里宣泄负面情绪,让所有人成为你的“情绪垃圾桶”;在工作群里拍过于明显的马屁。5/

5、很有用的微信新功能最后分享一条微信新推出的“提醒”功能,这个功能在工作和商务沟通中,也非常有用。在任何一条信息或接收的文件上长按,就可以看到“提醒”的字样。设置之后某一个时刻,提醒你看该信息。这个功能在工作沟通中,有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重要信息的二次提醒,比如明天的会议、重要的电话,等等。另一个是在工作时收到消息,不想立刻处理,又怕以后忘了,或者收到文件光保存却忘了看,都可以用“提醒”功能。不过,这个新功能目前只更新了苹果系统,安卓用户只有再等等了。有人说,手机已经成为人的“新器官”。不管你喜欢,移动办公必然成为重要的工作场景。这里没有面部表情,语言就是一切。你有权保持沉默,因为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但有一点好处,你有充足的时间,斟酌你的言辞,强化你的逻辑,减去不必要的描述,过滤掉你的坏情绪,实现高效沟通。本文首发于职场学习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第3篇:为什么要退出微信群 说得太好了!

我知道有些诗人有些时候是打了鸡血的,有俩诗人每天“吐芳华”,出手就是七八首,多的二十来首,有时折腾到午夜还在战斗。

我以为只有当拜伦那样的男人疯狂爱上某个女人,才会如此雄赳赳气昂昂地为女人写诗。

我在拜读了那些诗后,发现他们不是拜伦,也就是“穿越大半个中国去……”

那样的东东,或者说是把“散文”像炸油条的面团那般掐成一节一节的。

我曾眯眼想象我若是个姑娘,读这些诗会不会比读《公司法》更有趣。

我退出了那个群,我不想天天被“远方”。 02 我曾参加一个户外徒步群,原指望大伙在群里多晒晒如何提高徒步活动质量,分享户外安全常识;没想到有几位老是用墨镜遮住半张脸的女士,不是晒自己的娃“年少得志”、聪明过头,就是发动群友给她侄儿侄女拉票。 这些跟户外活动可没一毛钱关系呀。

但女士们乐此不疲,似乎天上的太阳就只照在她家的屋顶,独拥万道霞光。 顶不住护犊女士的狂轰滥炸,我退群了。 03 心理学有个“激情辐射”原理,大意是说,人在某些亢奋时刻,会忘形地释放太过自我的东西,这会引起别人不安。 英国十九世纪画家庚斯博罗有一次画人像时,觉得那双皮鞋不够逼真,他拿着那幅没画完的画摆在伦敦街头,一个擦皮鞋的人走过来说你这鞋子没画对。 庚斯博罗照他说的改了。

那人越说越来劲儿,又指责画上的头发没画对。

庚斯博罗忍不住道:您还是说鞋子吧,说别的对我没用。 至于那些把我当壮丁一样抓进去的“美女摄影群”“诗情画意群”“同乡爱你群”“购物算计群”“二战发烧群”……大多挂羊头卖狗肉,让我哭笑不得,也挥帚清理。04 如今,互联网大海上激荡着人的滔滔欲望,咸湿浪花乱溅一气,腐苔丛生。

对微信群,我奢望在形形色色的压力囹圄中,寻求一孔让心灵透气的窗棂,比如友情,比如学习,比如互助,比如砥砺;但我很少从这群那群里窥探到这些东西,得到真正的养分;反倒是,它们几乎干扰了我的正常生活,让我有一种对随波逐流的警惕,生怕像小时候看完电影被汹汹人流脚不沾地“抬”着出来,找不到北。 05 微信群里的交集,也颇像那些可疑的饭局。

这年头,很多人出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考虑,喜欢精准定时地请客吃饭,犹如走势清楚的钟摆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注意到这样的大杂烩饭局有着极具仪式感的桥段:一群互不认识的人戳一桌上,挤出笑脸你好我好大家好,拍拍手,摸摸肩,敬酒时背诵着放之四海皆准的敬酒大词。 饭局一散,各奔各道,消失在夜幕里,犹如烧烤的烟气被风儿吹散。

今天的人们,大多奋力朝着两个方向奔走,一是向外,企求在斑斓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财富野心;一是向内,忠于内心的宁静,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但,如果外面的奇葩让你难以适应甚至觉得恶心,那就不妨做个过客“退群”向内,回归心田,继续用汗水耕耘属于你自己的春华秋实、姹紫嫣红。

上一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训下一篇:如何选购铝合金升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