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最高境界是修心

2023-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活着最高境界是修心

一个慈善人的最高境界

今天,在大洋彼岸,有一个人的“退居二线”将吸引世界的眼光。比尔·盖茨,这位全球首富,决定从今天下午起卸任微软执行董事长,连“人”带“钱”(全部个人资产580亿美元)全部投入慈善事业。

消息传出,自然引来热议不断。有网友称盖茨是“最伟大的富翁”。从13岁开始编写电脑程序软件,到1975年大学三年级时从哈佛大学退学、与童年好友保罗·艾伦组建微软公司,再到引领企业成长为世界最著名软件出版商,今年52岁的盖茨让目前全球大约90%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使用自己的软件。巨大的成功使盖茨连续13年蝉联全球首富。在《福布斯》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上,盖茨以580亿美元个人资产总额排名第三。此刻,这580亿美元悉数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盖茨让我们领略了慈善人格的光芒。当然,这光芒是需要财富作强大后盾的。闻听盖茨义举,多位中国IT富豪表示:很赞赏盖茨的行为,但尚无法做到,因为各自的公司都还比较年轻。

手中握有巨额财富的人似乎更有底气从事慈善事业。美国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6月24日刚刚发布的“世界财富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个人达到1010万名。而百万富翁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美国百万富翁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富翁最多的国家有发达的慈善机构体系和健全的慈善事业机制,许多慈善行为为人称道。比如洛克菲勒家族有一个令人感动的传统:每年的第一次董事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决定在这一年要捐多少钱,要做哪些善事;美国的三大癌症中心全部设有捐助机制,政府只给少量的钱,大量的都是慈善捐助;仅2006年,美国的慈善捐款总额就达2600亿美元……近年来,由美国富豪们推动的新的国际慈善浪潮正在向全球扩展,“能力有多大、责任有多大”正成为当代世界的新时尚。

虽然美国是一个慈善大国,但是,美国的慈善事业并不是由富人撑起来的。她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普通民众。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捐赠的是收入的5.2%,而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捐赠的仅为收入的2.2%。可以说,每一个比尔·盖茨的身边,都站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民众。

让富豪悉数放弃财富投身于慈善,是一种苛求;拥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才是盖茨给世人的最好启迪。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只有充满友好和爱心,才称得上是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慈善事业是社会共同的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献出爱心的责任和义务。

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有一句名言: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我想,一个慈善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第2篇:不知有之”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不知有之”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如何相处、朋友和朋友之间如何相处、恋人和夫妻之间如何相处、同事之间如何相处等总结了四种境界:“不知有之”、“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而“不知有之”是最高的境界。

“不知有之”。就是大家在一起相处,不知道有对方的存在,似无似有,互不干涉,永远保持一种特别恰当的、合适的距离和默契。比如领导和被领导之间如果处于不知有之的状态和境界。领导把自己所处的位置永远摆在被领导者之后或者是之外,自己始终处于公仆的位置,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高高在上,不居高立下,和被领者能够打成一片。单位内部,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细致、全面,领导带头遵守,以身作则,时刻准备着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为职工办好事。在职工面前始终让职工看不到自己,像是“隐形人”,“隐形管理”,让职工感觉领导是“不知有之”的状态。职工都自觉地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兢兢业业工作。这是一种最佳的状态,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无为而治”,单位的管理和效益一定会健康向上地发展。朋友和朋友之间,恋人和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大家各负其责,各干各的事情,各自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各自自我约束和管理。但是又时时刻刻关心和挂念着对方,虽然看似不在身边,但只要你有了困难,有了问题,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立即出现在你的面前,帮你解决困难,帮你分担忧愁,一直处于“不知有之”,但确实是“有之”的状态。而不是每天在一起吃喝玩乐、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粘在一起。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需要时他就在身边,你顺利的时候、好的时候他就会默默地祝福你,默默地支持你、默默地关心你的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为你的幸福而幸福,为你排忧解难的人。

“亲而誉之”。“亲而誉之”是人和人相处的第二种境界和等次。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领导和被领导者都相互欣赏,兴趣爱好很接近,领导很信任这位被领导者,而这位被领导者也非常欣赏这位领导的能力和才华。被领导者称赞赞美领导者,信任领导者。他们在一起相处的非常非常地好,领导为这位下属办了很多的事情,这位下属对他的领导也极为的支持和配合。但是这种关系是很难长期相处的,一旦有一天,他们之间的任何一方因为一件事没有达到对方的满意,便会心生埋怨,便会产生误解和失望,甚至是有了恩怨。恋人和夫妻之间如果是“亲而誉之”,关系非常好,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任何事情都考虑得或者是做得面面俱到,一旦一件事情有了误解,便会伤心之极、烦恼之极、愤怒之极,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太好了,容不得半点的瑕疵和不足。“爱欲生恩怨”,越是好,越是关系紧密,越容易出现矛盾,因为相互之间要求的比较高,“爱之深恨之切”,往往爱得越深,便会嫉恨的越深,伤害得越深。

“其次畏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都是相互保持着距离,相互地疏远,相互地畏惧,相互地尊敬、敬畏。被领导者畏惧领导者,不敢接近他。就像是在商业营销中营销商和客户之间,大家相互害怕,相互尊敬,不敢往前走一步,害怕上当受骗。特别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领导者一直是居高临下的,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向下属发号施令,下属惟命是从,不敢有不同意见,不敢有违抗的地方。这样的关系,缺乏了主动性,缺乏了创造力,并不是和谐发展,不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和发展目标,也不利于单位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次侮之”。“其次侮之”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差境界,是第四等次。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相互不信任、谩骂、辱骂,相互侮辱;人与人之间相互不合作,不交往,还相互恼怒,相互侮辱,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相处,只能使社会不发展,甚至会倒退。

从上面的四种相处境界可以明显地看出,“不知有之”是领导者的最佳境界。不知有之,是一种隐形领导,是一种领导素质的表现,是一种“无为”的状态。这种“无为”的状态是在“有为”的基础上的,先是“有为”,先提高被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大家自觉去遵守,形成“自我领导”、形成自觉的习惯,单位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最后达到“无为而治”。

上一篇:酒店保安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红岩故事梗概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