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型:鉴赏

授时间:一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前预习中掌握。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时发给学生)

、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第2篇: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第3篇:《琵琶行》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上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谓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三.能力检测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湓(pãn)浦口

水浆迸(bâ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与例句中红色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a、气度不凡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②命曰《琵琶行》(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六百一十六言(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是十分出色的。根据要求,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诗中描写琵琶女被请过船来,最初弹奏根据自己心绪选定的曲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着描写她弹奏琵琶名曲《霓裳》和《六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这16句中,______句描写第一个乐段,乐曲柔和而清脆;______句描写第二个乐段,乐曲由愉悦转入停顿;________句描写第三个乐段,乐曲进入热烈而紧张的尾声。

5.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①~④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湓(pãn)浦口

琵琶(pá)

b、贾(jiǎ)人

遂(suì)命酒

c、悯(mǐn)然

转徒(xǐ)

d、恬(tián)然

迁谪(zhã)

②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a. 明年秋(

b. 铮铮然有京都声(

c. 穆曹二善才(

)d. 年长色衰(

e. 委身为贾人妇(

)f. 使快弹数曲(

g. 曲罢悯然(

)h. 因为长句(

j. 凡六百一十六言(

)(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听其声

┏遂命酒

┗问其人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附答案

1、b

2、①c ②d ③c ④a

3、b

4、

①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

③3~6 7~10 13~16

5、

①b

②a. 第二年 b.铿锵脆亮 c.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d.姿色 e.托身,这里指出嫁。 f.畅快 g.忧郁的样子 h.于是作了 j.总共 字

③b

④c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

第4篇: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幽默激起三层浪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潘秀平 青岛市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2.分析诗歌,了解诗歌互文的修辞手法。

3.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教学重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方法】:

体读法、启发法、引导法。

【教学类型】: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正文部分。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细胞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呢?(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种比较欢快的调子,还是忧伤的呢?(忧伤)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来领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咱不说被感染的忧愁郁闷,但至少很难高兴起来。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打动心灵,这就是音乐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此曲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了一种哀怨忧伤的情感。而我们今天也要借这曲《琵琶语》来学习一下距今大约1200年的唐朝,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个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那这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故事,又缘何流传至今呢?

二、讲授新课 (片段截取一)

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第一句,作者都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生: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晚)、事件(送客)、景物(枫叶荻花)。

师:作者在描绘枫叶荻花时用了一个词‚瑟瑟‛,‚瑟瑟‛是什么意思? 生同:风吹草木声。

师:在这里‚瑟瑟‛是一个描写声音的词,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瑟瑟‛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碧绿色。

师:送客的地点、季节、景物,处处写满了悲凉,朋友二人就在这悲凉的氛围中出场了。‚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话有点奇怪,怎么理解呢? 生: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

师: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吗?照这样说,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学生都笑了,从而否定了简单的理解)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学生再次发出笑声) 生:应该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又一起上了船‛。

师:对,前后两部分看似各说各事,实际上是相互呼应,说的是一件事。这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再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都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片段截取二)

师:在浔阳这个偏僻的小地方,竟有人能弹奏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乐曲,连我们都想去目睹一下这位弹奏者的风采,更何况是颇好音乐的人呢!于是他们寻根溯源,‚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是什么意思? 生:轻声。

师:为什么要轻声地问呢?大声一点不是更能让对方听见吗?‚嗨!谁在弹琴?‛(学生笑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1:那就吓的人家不敢继续弹了! 生2:对方就不敢出来了,怕是坏蛋! 生3:船‚嗖‛的一声就不见了。(全班哄笑)

师:对,轻声问,是怕惊扰了对方,也怕破坏了这一美妙的音乐境界。 (片段截取三)

师:‚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有句名言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这段曲子最终是爆发了还是终结了呢? 生:爆发。

师:对,而且是悲愤的爆发了。一时间银瓶乍破,水浆迸出,千军万马,刀枪齐鸣,激越雄壮的调子奔向了最高潮。曲子终了,弹奏者用拨子一划,发出一声如撕裂丝绸般的脆响,音乐戛然而止。不得不让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一曲终了,四周是否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呢? 生:没有!

师:那大家是否像追星族们一样在那里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学生大笑) 生:不是!

师: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生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2:四周的船都静悄悄的,没有声音,只看见倒映在江心的一轮秋月泛起银白色的光亮。

师:非常好!这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正是‚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

教 学 反 思

以上是我在教《琵琶行》一课时的教学片段,课后经过深刻的反思,存在着以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琵琶行》是一首比较哀怨的诗歌,大部分老师在讲课的开始都会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一开始就让学生融入其中,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琵琶行》的确有它伤感的一面:白居易的坎坷官场,遭贬后的愤懑;琵琶女的年老色衰,为人妇后的孤寂,奠定了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哀怨基调。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依然有它高兴的一面:朋友的相聚;觅得知音的惊喜;琵琶女回忆年轻时光的幸福等等。所以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没有按照一贯的途径来设置气氛,而是根据内容时有起伏,或悲伤、或惊喜、或抑郁、或兴奋……。尤其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使得‚平静哀怨‛的课堂,不时激起‚朵朵浪花‛,我称之为‚幽默激起三层浪‛!

例如在讲互文的修辞时,理解‚主人下马客在船‛。很多学生就简单的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时我就顺这个意思领着学生开始大胆地联想:朋友相聚后面临着分别,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后哄堂大笑,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答案,从而引出了正确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讲到了‚互文‛的修辞。学生的印象极其深刻!

再如讲到‚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字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时,我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法,将‚轻声‛与‚大喊‛两相对照,从反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暗‛字所创设的音乐氛围。还有曲子终了后四周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将现代人追逐明星的那种热情拉进课堂,用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等一系列幽默的语言,学生的笑声里,反衬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让学生在体味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会产生对这种过度追逐的排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记得培训时孙宝林教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首小诗,课堂教学要让它亮光频闪,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一堂课成为成功的课。也就是说一堂课的优点不止一个,要随时创造亮光,让整堂课亮起来。在讲《琵琶行》时,我除了运用幽默的语言外,诗意的教学可以算是又一亮光,二者的结合更是为讲课增色不少。例如,在评价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时,我引用了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学生听后也都随声附和,点头称是。还有最后的总结性诗句‚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学生也是倍觉确切!

另外,知识的拓展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而且学生为自己了解课外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回答起来精气神特足,一脸的满足!例如,在讲到‚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时,由本句中‚风吹草木声‛的意思,引申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有为了加深学生对‚互文‛修辞的理解,我引申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堂课好比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平淡无味的讲课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的丝毫兴趣。就像没有任何起伏的大海一样,毫不希奇。所以丰富的教学语言,多样的教学手段,此起彼伏的情绪引导,这一切都会让一堂课亮光频闪,就像让大海浪花迭起一样,成为最具魅力的景观。 不足之处:

讲完课以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琵琶行》一课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内容偏浅一些,尤其是经典音乐描写的部分,讲解过浅,经验不足,没有把用文字描写音乐的那种炉火纯青讲出来,显的有些肤浅,在内容把握上不够深,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的!

第5篇:2014高中语文 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高中语文 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知识。②积累古汉语知识。 能力目标:①声情并茂地朗读,流畅地背诵。②赏析音乐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过程:知识学习——思路梳理——细节赏析 方法:引导,讨论,训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女性,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

2. 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赏析音乐描写。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 知音绝唱,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清冷的月光,瑟瑟秋风,飘飞的荻花, 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 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考三维设计) 2.乐府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3.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4.关于“行”(参考三维设计)

三、朗读全诗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â)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ã) ....整顿衣裳(cháng) 间关(jiān) ..

2.朗读,要求声情并茂。。

四、疏通、翻译并熟读小序,积累字词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快弹——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

第 二 课 时

分析课文:

一、梳理课文思路。

1.序言:交待写作缘由。2.. 江头送客闻琵琶 3.江上聆听琵琶曲4. 歌女倾诉身世苦 5. 同病相怜伤迁谪6.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课文分析

1.诗歌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哪两句诗将主要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 况凄凉)。

4.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感情共鸣的媒介是什么?

明确:音乐。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共同演绎出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5.琵琶女的命运令人感叹,结合后文,我们能否从琵琶声中,捕捉到她生活和情感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出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光。青年时期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至此旋律转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即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这正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契合。!

6.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

明确:主要因为两个原因:①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基础练习:

1、找出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分析这些风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A.“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字字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融融月色,无不弥散着诗

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C.“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D.“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E.“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A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子 B 比喻描写的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叠词和联绵词;A.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B. 叠词和联绵词使用的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A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好处:正面描写音乐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B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④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2010山东语文高考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课外研讨: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白居易离夜入离妇之船听歌,是否有违礼法?

古人曾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国古代诗人有自比芳草美人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6篇: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指导学生熟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 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 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 教授新课:

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研读课文

⑴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1 ⑵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⑶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 课堂练习 复述琵琶女的经历

四、 课堂小结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感人的作品。从今天我们就能发现,文字和音乐一样,都可以成为心灵的呼喊,希望大家能够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五、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六、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重点把握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 教学过程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2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7.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讨论:(自由发言)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

3 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四、课堂练习 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六、 课后作业

讨论: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七、 板书设计

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 情感

低沉抑郁 忧思

清脆圆润 欢愉 沉咽冷涩 伤痛 高亢激越 悲愤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鉴赏音乐描写上,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可能是上课时我讲的太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上一篇:国庆节值班安排表下一篇:地震演练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