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影评

2023-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影评

《美丽心灵》观后感600字--天才的人生牧歌

看完《美丽心灵》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它最令我叹服的地方不是片中惊心动魄的或是感人肺腑的情节,而是编剧的思维。这部剧打破了普通电影的创作思路,没有直接体现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是把观众也彻底蒙在鼓里,情节发展与所有的人生一样,都是未知的,无论是剧中的主角,还是旁观的我们,知道故事的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 没有愤怒,没有失落,满心被剧情的戏弄所折服,所震撼。我开始觉得在电影2个小时里,我是否和主人公约翰一样,也一样得了精神病。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精神分裂症这个顽症,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

精神分裂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难康复的精神病。但纳斯却奇迹般地在没有坚持医学治疗的情况下康复了,这是爱的力量。艾丽莎的爱是纳斯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也是纳斯与现实接触的桥梁。

要治愈一个已经分不清真和假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中来。纳斯的幸运在于他一直有艾丽莎爱的支持。纳斯一直能够感受到艾丽莎的 爱,并且相信艾丽莎的爱。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真实的世界重新进入纳斯的意识,使纳斯在真实 情感的引导下重新关注现实世界。

第2篇:《远去的音符》观后感

观《远去的音符》有感

《远去的音符》是由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的同学倾情演出。这部音乐剧从歌曲、音乐、舞蹈、剧情等全部由音乐与影视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一同创作完成。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原创剧。是天津市高校首部音乐剧。

该音乐剧经过长时间的排练以及演员的刻苦努力,整场演出流畅完整,配合默契,音乐动听,舞蹈动人完美,是一场动人心弦非常适合大学生,年轻人观看的演出。《远去的音符》它的音乐与剧情十分精彩。音乐青春,充满活力给人欢快的好心情。而剧情更吸引人,作品情节源自学生真实生活,生动活泼又极富青春气息。该剧通过回忆的形式演绎了六位主人公追求梦想的故事。通过梦想与现实间的选择这条线索,表达了音乐剧的主题。坐在观众席上,我感觉到了那份火热的、逼人的青春。这部充满青春气息又有些感人,让人思考的音乐剧——《远去的音符》非常适合我们观看。这是我们大学生自己的音乐剧,是我们青春的写照。

《远去的音符》“似在悠扬地诉说一个遥远的梦想,纪念那些一直流淌珍贵的过往,记忆浑厚里的沉静忧伤,记忆那化作绚丽五彩的青春和感恩母校的深深情思”。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时代感觉,在诗与歌完美融洽的场景之下的实践演绎。

作为音乐剧的主体,音乐这部分,我不得不去称赞。这些全部由我们老师同学原创的音乐与歌曲,动听充满活力与感染力,

充分表达着主题。我想音乐这部分是成功的最大部分。这部剧的音乐与歌曲充分体现了这些老师与同学的音乐实力与专业素养。

舞台上除了主要演员的表演吸引人外,更让我感动的,印象深刻的是舞蹈和合唱团。几乎每个场景都有舞蹈演员卖力精彩的演出。她们的表演动人,扣人心弦,紧扣剧情,与音乐融为一体,表演十分精彩。随着场景的不同,演绎不同故事的舞蹈。还有就是除演员外的合唱团。他们整场演出都在舞台下面,并且没有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只有演出结束,谢幕时他们才登上了舞台。尽管如此,整场音乐剧他们十分认真。我的位置坐在离和声团很近的地方,我观察到他们十分真正负责,非常卖力地配合着音乐与主唱。我想这也是音乐剧这么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非常感谢所有演员与工作人员的精彩演出与付出,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难忘的音乐剧。

非常感谢音乐与影视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为了《音乐视野》的同学能观看演出而给予的帮助。也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在音乐剧之后把音乐剧演员请到课堂,与我们近距离接触,为我们更完整的介绍这部音乐剧。并且通过演员们课堂上现场的演唱与表演,让我们体会了更多该音乐剧的魅力与吸引人之处。并且每个演员的唱功毋庸置疑。可见《远去的音符》融入了领导、老师与同学辛勤刻苦的汗水与心血。

祝愿《远去的音符》这部音乐剧以及所有演员们有更大的舞台,去演绎青春的伟大和音乐剧的无限魅力。同时也希望《远去

的音符》能更受外界的关注,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去观看与欣赏该

姓名:马霞

学号:

学院:计信学院 1230090128剧。

第3篇:《远去的飞鹰--观后感》

大学几年磨尽了我们的锐气,正如平姐所说,曾经满怀的豪情壮志已经不知所去,自己的追求标准也开始降低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性相近,习相远。

如今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问题,对社会和其他曾有的追求都失去了往日的热衷。变态的社会中,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存在着更多的机遇。芸芸众人的命运被无形的手牵引着,朝他们希望的方向延续----世界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徐峥浅释的是个人,他生存的环境和意识让他放下了国,但却始终善待自己的好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交易”,对社会理解的真谛。

毛帮初:蛀虫,“中国历朝历代,所有主张讲和的都是卖国贼,主战的都是民族英雄。”反思。

高志航,主人公,看到的是国家公义,强人在哪都会受到众人的爱戴。

大老刘,人不能看外表,同样一个人,可以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

藤野轮宽,无法理解,或者是作者意识中的藤野和我思维中认为他应该是的藤野不同,因私意与私义而背叛自己的国家。

善次郎,没有思想的刽子手,各为其国。

任人为亲与任人唯贤,利国与利己,制衡与重用,永远在中国的历史上反复。从国民党内部的纷争与腐朽,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当时共产党内部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而我们熟知的人又有哪些牵涉其中?!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古人讲读史以明志,因为历史是成功者编写的,战胜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编写历史,牵引世人。而我们看到的历史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仅仅只是战胜者希望我们看到的。正如泛滥的广告,不厌其烦的向人的大脑中填压着垃圾信息,世人久而久之就会接受。我们只能从那真实与虚伪的环境中来辨别,从而知史明世。

蒋介石VS张学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中共的几次纠正思想——统一思想、变换领导层,实现统一。+Y民+Y军+QP宣传=成功。 国民党军阀林立、领导层涣散,老蒋加以依靠的嫡系部队一完蛋,就over了。

得民心者,善于把握民心,也善于Y民。Y民不知道被Y,乐在其中。

才哥的理解是,生命是情感的延续。一个人死了,最让人感到悲伤的不是他的死,而是他死后有人在为他悲伤;还有人在等着他回去,默默的,脉脉的,等着他,回家。

第4篇:《边城》的牧歌风格

牧歌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牧歌的写实,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用牧歌式的素材谱写了这一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交响乐”,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该文主要从诗的意境、诗的情绪、诗的韵律三方面探析了《边城》的牧歌风格,指出《边城》等作品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关键词】: 边城 牧歌风格 诗的意境 诗的情绪 诗的韵律

沈从文的小说构建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①,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边城》是“湘西世界”的灵魂。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一、风格独异的乡风乡情《边城》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赞美诗,文字之中深深贯注了作者对湘西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剖析。无论作者描写的是景色还是人物,或者是文字本身,都透露出一种如水的优美和质朴。这种质朴,使存在于这篇文章中的一切都给人一种泉水般清澈的感觉,使人有种回归大自然的亲切。作品的一个特色,是在描写人物、展开主要故事之外,往往穿插进许多民俗风情的画面。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的民风和古朴醇厚的民情。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精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感受到生活于斯的芸芸众生的可爱、淳朴、正直与憨厚。《边城》中的茶峒依山傍水,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作品在介绍茶峒、小溪、白塔、老人、翠翠和黄......

结 论 《边城》以其特有的人性美,以其历史的牧歌之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给我们带来一个纯净的世界,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其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伟大的生命力将继续延续,它不朽的艺术魅力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

注释:

1《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2 选自《独坐小品》

摘要:

《边城》通过对湘西的乡风乡情、乡间生活以及富于神韵的“善”的悲剧的描写,塑造出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流露出沈从文创作的“牧歌”倾向。

第5篇:《歌声已离我远去》读后感7篇

是上帝吗?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汤博雅

从古至今,人间都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人的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我们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完全是上帝的功劳。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反对。

面对不同的说法,我们究竟该做出怎么样的抉择呢?这始终是个谜,没有人会知道以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便是科学家说出来的,也只是猜测而已,对与不对,也只有以后的人做决断了。

有人说:“人类是由动物演变而来的。”也有人说:“人类是由上帝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真的不能绝对说谁对谁错,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天地是人类生长的源泉,也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源泉,没有天、地、鸟、兽、植物,我们是生存不下去的,所以,好好珍惜这一切吧。

上帝应该存在吧,或许,他现在就在看着我们好好学习,自由快乐幸福地生活呢。也许他也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为我们的祖国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而又伟大的心血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上帝、神明的守护下,在父母、老师、亲人的关心爱护下,我们必定会发展得更优秀。

让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吧!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马延清

《看不见的橘子》这本书,已经被我完整、认真地看完了。说实话,虽然最后一篇的内容有点少,但故事的精髓却很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小是一个十分开朗的小女孩,拥有我们普通女孩子的任性、顽皮的特点,同时还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从这则小故事中,我明白了友谊是伟大的,它时而坚固,时而脆弱——“我”和小小玩“子”的时候,就因“我”不小心踩了小小的一个“子”,就让我们之间爆发了一场小型的“战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搞好我们的友谊,每一个人都可以,只要你想。

我还知道了微笑的力量。微笑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像“我”和修女一样),可以让别人明白生活的快乐,还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开心果。所以,既然一天无论如何都得过,那为何不让快乐、甜蜜永驻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呢;为何不让悲痛、伤心远离我们的生活呢?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失去玩伴的那一瞬间的悲痛,也让我看到了童年欢笑的每一个笑容,还让我看到了文中“我”对歌声的迷恋和好奇心。

也许这就是成长,这就是生活。

《歌声已离我远去》读后感

张雯慧

《歌声已离我远去》这篇,语言中多了几分情调,也多了几分凄凉。

故事中的修女,虽然有些迷信,但却拥有一个好嗓子,并且心地善良;而“我”是一个经常为别人着想的女孩儿。故事中的很多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为别人着想,就像故事中的“我”为了不传染修女水痘,便选择几天不去听歌一样,如果不那么做,或许修女就不会再有绝美的容颜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尽可能为他人着想,做事之前也要想清楚这事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绝不要盲目地去做某事。

有一个成语叫“祸从口出”,意思是一句话,就可能造成自身的灾难,可见生活中说话也是很有意思的。在故事中,“我”明明知道修女迷信上帝,还是去反驳她,似乎这一举动让她受到了一些伤害。所以,说话之前一定要先经过大脑思考,三思而后行。

还有许多生活的道理,在我脑中一一浮现。它们像一汩汩清泉,流入心间,让人回味无穷。读书,重在感悟,读书,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刘乐乐

《歌声已离我远去》讲了我、小小、修女、陈建国之间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这么几个道理:

一,要珍惜童年时光。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可以大声唱,可以爬上树梢荡秋千,可以玩过家家,可以唱颠倒歌。但等我们大了,明了事情了,还会再干这种蠢事吗?所以,好好珍惜时间短暂的童年时光吧,这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二,不要以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就像文中的“我”对待修女信仰耶稣的事情,我认为世上没有耶稣,没有救世主,只有凡人;而修女和我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也因为这样的争论,修女不再理“我”了。是呀,如果你喜欢某个东西或某种事物,另外一个人对你所喜爱的嗤之以鼻,相信你也会恼羞成怒的。再说,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教育”不是提倡换位思考吗,如果你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会出现新的转机,眼前也会豁然开朗了。

三,莫要小心眼。小小是一个“黄发婆”,什么事情都计较,有什么心眼,就耍什么心眼,真气人。我们不要做小小那样的人,而应该大方,坦率,真诚,千万不要让别人产生厌恶感。

《歌声已离我远去》读后感

王雨洁

时间在流逝!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读完了《看不见的橘子》这本书了,也深刻了解了每篇的内容,并且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歌声已离我远去》里面的场景描写很优美,读它,有时会感到清爽,有时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好像一股暖流溢满心间。

读了这篇,说实话,我的感悟并不是太深。

“阿兴虽然比我高一级,但成绩平平,就连‘蒸蒸日上’都要问我,更不用说‘乳臭未干’了”。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没有文化,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干好。学习很重要,知识更重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有些时候,知识并不是对你没有帮助,知识你没有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吃了别人的东西,别人告诉了你方法,不但不说感谢,反而还会诬告别人。真的算是颠倒黑白,正邪不分了……

虽然这篇读得不是太透彻,但我至少懂得了:学习很重要,品格更重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歌声已离我远去》是《看不见的橘子》的最后一篇,写这篇读后感时我心潮澎湃,有种怀念的感觉,所以感悟很深。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我”家搬到了一个白色的教堂附近,我每天都躺在一棵大树底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时间久了,便听到了一种非常美妙的歌声,于是,循着歌声找去,讶然发现:原来唱歌的是一个修女。过了几天,阿兴率领一帮人把修女抓了起来,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修女是坏人。这几天,虽然没有修女的歌声,但修女的样子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让我感悟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修女唱歌的屋子,虽然大门紧闭,但那美妙的声音却穿过那看不见缝隙的大门,传入了“我”的耳朵里。同时,我也想到了我们的海峡两岸的同胞:虽然远隔千里,但心和心却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万事不分离。

暴力解决不了一切,一旦有些事情在某种物质上搭建了关系,不是普通人能够分开的。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沈彦希

瞧,多快!这已经是《看不见的橘子》中的最后一篇了。

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不能唱歌了,听不到歌声了,还是更深一点的?反正我是知道了:主人公再也听不到长发修女那美妙的歌声了。主要讲了“我”、小小、阿兴、陈建国和长发修女之间的故事。修女是迷信上帝、信仰耶稣的,她们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是耶稣给的,所以时常赞颂耶稣。而这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明白,为什么所谓的“正义”势力对耶稣这么反感呢?还有“阿门”——哈——真有趣!

读了这篇,我还知道:一定不能忘恩负义。当我看到阿兴、小小兴奋地抓修女时,我比主人公还要气愤!他们几个人怎么能如此忘恩负义呢?难道他们忘了,那个长发修女给了他们多少“好处”吗?阿兴每次去都吃好多又大又甜的葡萄,而小小每次去向修女学习护养头发时,不都是很高兴么。难道他们亲自去捉修女就是所谓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么。

哎,那些修女又没碍他们的事,可为什么他们会那样呢?

第6篇:远去的童年

远去的童年——读《朝花夕拾》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上一篇:个人荣誉介绍下一篇:小学生环保演讲稿三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