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玉文化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该文首先对7P营销组合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介绍7P营销组合的研究过程,然后基于7P营销组合理论,针对蚌埠玉文化旅游产品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一、7P营销组合理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是公司用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营销目标所使用的一整套营销工具,这是由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

第一篇:玉文化论文

“宛风汉韵”玉文化主题店设计

摘 要:河南南阳,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随着特色经济的不断壮大,南阳玉雕产业通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文化引导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据此,通过对南阳地区玉文化市场调查,收集了实地考察的现实情况,依据该地区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有关资料,做出对南阳地区玉文化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出一家科学合理的玉文化主题店,服务于南阳地区玉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玉文化;主题店;规划设计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8.032

1 引言

主题商店一般是指專门经营某一年龄段或者某一类型的商品专卖店。一个成功的店面不论经营的产品还是店面的设计,都应该有一个主题,这样设计的重点,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记住店面、记住品牌。所以玉文化主题店在设计上应该是有“故事”的,强化“主题”在顾客心目中的印象。

春秋楚国最早都城丹阳就位于现在南阳淅川县,楚人在南阳境内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并且自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在南阳发迹,南阳便有了“南都”的美誉,是楚汉文化的发祥地和荟萃之地,独山玉依托于浓厚的楚汉文化在南阳发扬光大。本文将通过调查南阳地区的玉器经营和消费情况,了解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究普通玉器门店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模式,为玉文化主题店的规划设计提供资料,与此同时了解南阳玉器市场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把握南阳市场优势,整合玉器市场的发展规律,克服发展短板,为设计玉文化主题店提供借鉴经验,最终结合南阳本地楚汉文化特色,设计一家具有楚汉文化内涵的“宛风汉韵”玉文化主题店。

2 南阳地区玉文化主题店发展现状

2.1 玉石种类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南阳宝玉石资源有30多种,其中,独山玉质润色俏,高档玉雕晶莹剔透可以与翡翠相媲美,故有“南阳翡翠”之美誉,与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湖北绿松石齐名,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另外除了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阳独山玉,还有物美价廉的米黄玉、绿松石、鲁山玉、汉白玉、黑绿玉等,丰富的玉矿资源为南阳玉器门店的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论从玉石品质还是玉石运输的角度而言,还是玉石种类的丰富度也为南阳玉文化主题店的发展提供保障。

2.2 玉雕工艺精湛

独山玉的造型有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种类繁多,形象各异。玉雕工艺精湛,刀法复杂,将本土特色与国内传统元素、西方元素融为一体,兼采南北工艺之长,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又具苏扬派的细腻精巧,已形成别具一格的“南阳风格”。现在,工艺雕刻大师们在制作玉雕工艺作品时,既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入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特色文化产品和精品佳作不断出现。这种加工工艺对玉文化主题店至关重要,可彰显玉器门店的主题。

2.3 玉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2008年12月,南阳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8个文化改革实验区之一。短短几个月之内,南阳聘请高层次文化专业人士,在调研论证基础上,规划了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的核心集聚区和辐射带动区,其中一个面积5平方公里的玉文化产业带,作为玉文化产业的核心区。这些更利于玉文化主题店的发展。

2.4 玉文化主题店开发潜力大

在上述基础上,由于尚无玉器门店涉及“宛风汉韵”这一主题,所以南阳地区玉文化主题店的发展空间很大。当前南阳地区玉器门店众多,但具有文化的主题店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南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楚汉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对发展楚汉文化内涵的“宛风汉韵”玉文化主题店更是大有利处。并且玉文化主题的确立也使销售对象具有针对性,对于玉器门店的市场销售提供有利基础。

3 南阳地区玉文化主题店存在的问题

3.1 玉产品内涵不足

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远,但南阳玉雕在工艺和创意上没有很好地吸收继承传统玉文化精髓,推陈出新,导致产品难以符合当今大众消费心理,消费市场渐趋萎缩,并且甚少在玉器雕刻过程中将南阳浓厚的楚汉文化与独山玉结合,使得消费者(南阳本地区以及外地)对于独山玉认知度较低,对独山玉文化传承意识较低,从而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消费市场,使得南阳玉石玉器的市场消费竞争力减弱。

3.2 玉器店定位不准

南阳玉器产量居全国榜首,但在玉器经营方面缺乏精品和品牌意识,玉器市场流通的假冒商品较多,玉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制假售假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玉器市场鱼龙混杂,严重降低了自身玉器门店的定位水平,并且消费者对玉器销售商信任度降低也严重阻碍了玉文化主题店的自身定位。南阳地区目前的玉器直营店主要以小个体经营形式为主,品牌塑造缺乏,营销竞争无序的现象,不利于玉文化主题店做大做强。

3.3 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在玉文化主题店发展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售后问题上,顾客对售后满意程度不足10%。南阳玉器行业的经营多处于分散无序状态,在营销过程中,缺乏宣传交流,难以建立与消费者的经营关系。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诚信和责任心有待提高,同时在售后服务的方式上过于单一,在售后的定期回访这一方式的实行上较为薄弱,玉器清洗与保养的售后服务不尽人意,未能形成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3.4 玉器市场秩序混乱

南阳玉器行业的经营多处于分散无序状态,经营者营销方式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并且南阳玉文化产业市场管理松散,秩序有待规范化。比如玉器市场结构较为松散、分工体系较为模糊、配套市场不健全以及市场管理水平力度不强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影响南阳玉文化发展的问题存在,比如在门店经营中,对玉器的混杂经营等,导致消费者对玉器销售商信任度降低,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消费者对玉文化主题店不认同的排斥心理,对玉文化主题店的发展有所阻碍。

3.5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南阳玉文化挖掘弘扬与宣传推介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虽然研究机构较多,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任务不具体、大多没有开展研究活动;二是玉文化专业研究人才紧缺,基本停留在玉文化爱好者的自觉基础上。虽然当地政府很关注玉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注重对外交流,但并没有将其作为南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玉文化主题店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还要加强其重视程度。

4 “宛风汉韵”玉文化主题店综合设计

4.1 店面选址与装修

選址区位要求交通通达度较高、消费市场较为集中。迎合消费者心目中玉器首饰的地位而增加店堂的信誉度,且位于闹市区,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选址应在地势较高以及交通便利的地区,能提高店铺的能见度,增加门店营业额。同时尽可能的与同类型门店布局在一起,如同类型玉器店,品牌首饰店等。同时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得出受访者最喜欢玉器门店装修风格比例(图1)。店面装修可结合区域楚汉文化特色,体现玉文化内涵,店铺墙面应多采用木质装修,亦或是仿古材料装修,在玉器展柜上建议多使用木质展柜,但一定要注意防火的问题。店铺的灯光应选择相对柔和的光色,如淡黄色亦或是度数较低的节能灯等方法。

4.2 树立诚信品牌形象

在调查问卷中消费者购买趋向,得出消费者购买侧重比例(图2)。

确立以楚汉文化为基础的古典儒雅风格,学习国内外成功玉器门店及珠宝店的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明确自身楚汉文化的古典目标,充分发挥门店风格和店名影响力,使“宛风汉韵”的独山玉形象深入人心。为了保证自身定位应做到两个提高:一是提高玉器产品的质量保证;二是提高店员的营销素质。从而引导南阳玉器行业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等。

4.3 独特营销方式

在经营发展阶段应充分分析市场、消费者、产品的关系变化,推广多种销售手段并存的营销模式,不断加强门店的诚信建设,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特有的楚汉文化,打造树立自身“宛风汉韵”品牌。在营销形式方面要独特,比如建立针对网络团购的营销方式,通过企业自身的门户网或专业的团购网平台发布商品,节约消费者的购买时间,团购的消费周期,也可通过企业发布网上虚拟货币、网上积分、打折等活动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结合限时团购、组合团购策略吸引大量消费者,挖掘更多新的客户。

4.4 完善售后服务

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包含很多,比如:一是实行三包服务;二是免费送货上门服务;三是玉石专家在线服务;四是定期保养与定期回访;五是多设售后服务点,完善服务形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完善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推销新的产品,促进玉器的销售量的增加。在用人方面,重要岗位的人员要经过行业专家的系统培训指导,把服务做到精品化、细致化。

4.5 培养人才竞争力

一个行业需要一批有各方面才能的人,这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单从内部就可以解决的,毕竟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南阳玉文化主题店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各种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具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同时,玉器店的经营者也要自主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逐步建立起一个重视人、精选人、培养人、信任人、管理人的人才机制。

4.6 推动楚汉玉文化产业发展

南阳玉文化主题店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中,提升玉文化价值与特色经济内涵,整合自身优势,加强行业和区域交流,将玉文化主题店做大做强做精。同时政府要明确开发战略,在重点建设项目方面实行资金倾斜和优惠政策,通过以友招商、“两节一会”等方式全方位招商引商,在玉文化主题店发展中形成产业链,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民服.南阳地区的历史沿革[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S1):88-90.

[2]蒋波.南阳与楚文化[J].文史知识,2008,(05):23-27.

[3]江富建.南阳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J].南都学坛,2004,24(3):118-120.

[4]刘明阁.独山玉雕历史地位及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7):78-82.

作者:曹慧 李江涛 董学连 王云飞 罗勇

第二篇:齐家文化古玉价值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古玉文化馆藏齐家文化神人古玉的人文内涵分析,力图揭示齐家文化时期远古先民复杂的神灵意识,透析其在中国古文化中根源作用的具体发挥,并给这种揭示与透析提供有力物证。最后籍此反映齐家古玉藏品巨大的文化认知价值。全文共借助对齐家文化男女复合体嵌绿松石玉神人、男性生殖崇拜玉神人、齐家文化神牛神人复合体玉琮、齐家文化四羊方琮、齐家文化和田青白玉三蟬复合琮等五件藏品的分析。

【关键词】甘肃史前文化 齐家文化神人 古玉非遗

位于北京天宁寺的北京古玉文化馆,是一个中国古玉藏量极为丰富的民间古玉博物馆。它不仅以藏品的丰富性而独树一帜,更以收藏有齐家古玉文化、商周古玉文化、春秋战汉古玉文化等大批精品、重器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社科学术界,越来越多地聚焦于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的话题,“华夏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社科系列课题的研究领域,一部分专家把目光投向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甘肃史前文化,尤其是齐家文化。

据齐家文化出土文物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1915年前后。分布区域东起泾水、洮河、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中心区域在甘肃中西部及青海东部,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

齐家文化中,齐家玉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功能不同,分为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两大类。华夏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有关专家在一系列综合考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条东西方交流大通道,早于丝绸,应当是玉石的流通,所以,提出“玉帛之路”的新命题。这一命题,紧紧依靠的是对于齐家古玉文化的考察,辅之于陶器、青铜器。

事实上,作为与长江流域的良渚玉文化、东北红山玉文化相齐名的中国三大古玉文化之一——齐家古玉文化,的确有着极为丰富的古玉文化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内涵。概括起来,就是材质上乘,器型美观,制作精细,大气凝重,内涵丰富。

本文试图就其所藏齐家神人古玉的分析,给史前神学人类学提供较为真实的实物佐证。

神灵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感知到“梦”的存在,认为“梦”是游离于人体的灵魂显示,并能作用于人。灵魂观念,第一次把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区别,是人类认识史的一大进步。

先民认为,灵魂具有超自然力量,从而使人敬畏。同时,由于认识所限,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相当的部分无法理解,所以,认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由此而对诸多事物、现象产生敬畏。这种敬畏的感情,就形成了最初的神灵观。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缔造者、主宰者,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既能予人福祉,也能降祸于人,因而先民以各种方式祭祀,乞求庇护。

这种神灵观在其初始阶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是抽象的、观念化的,因而这个“神”也是泛神的,是附着于万事万物的,这就是“万物有灵观”。这样一种模糊观念的发展,就势必要有具象化的、可知可感的事物产生,来作为神灵的最集中体现。在原始部落时期,这种独特的事物,就成了“族”共有的崇拜,它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主宰一切。我们把一个“族”的这种共同崇拜物,叫图腾,这就是图腾崇拜时期。它由抽象的泛神,开始转变为以某一动物为对象的图腾崇拜。

这种图腾崇拜,是后来神人崇拜的先期,或说“前戏”。它与后来的神人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都在具有巨大的超自然力量、在能够主宰世界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些图腾作为氏族社会一个“族”的标识,一般由部落首领或巫、觋来掌握。部落首领与巫、觋,更多的时候又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凶而也具有神的代表性。能代表神的意志,庇佑或施祸与人。这就给神人的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男女合体神人的文化密码

齐家文化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三个时期的神人,有三个时期的风貌。早期的神人,是单一的神,是一元神,而非多元神、复合神。

据陈天先生《中国祭天文化》考证,中华民族最初的神人,是新时期中晚期的女娲神。她诞生于黄河上游的渭河支流,虽略早于齐家文化,但与齐家文化的历史地理相应和。

这一形象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母权至上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齐家文化这一时期的神人古玉,大多都代表的是女性,或可将她称之为史前人类的“大祖母”,是女权时代的象征。为什么女性具有这样的地位?这与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情况下,对人这一第一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有关。这种重视体现于对生殖繁衍的高度崇拜。

古玉博物馆藏有一件十分独特的齐家文化神人古玉——“齐家文化男女复合体嵌绿松石玉神人”。这个藏品,既形象反映了上述观点,但其内涵又远比上述所论丰富。

齐家文化男女复合体嵌绿松石玉神人材质为甘肃马衔山玉,圆雕,体型硕大,高63cm,宽15.5cm,厚11.6cm,神人造型为男后女前蹲坐姿,男双臂自后至前环抱女胸腹部,双手落于女双乳之下,夸张表现女神有孕的腹部和丰满的臀部,男神以绿松石镶嵌凸显双目。

我们看到,它是个复合体,这种男女的复合,显示的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已到齐家文化中晚期。女性在前,反映了这个过渡中,女权的地位仍然高于男权。隆起的腹部,显示了女神有孕,连同丰满的臀部呈现,是对女性在生殖能力的显示,但同时已有男神的参与。这个复合体,其实更是男女交媾时情景的真实写照。这一点则说明,已经认识到生殖繁衍中,男神的重要作用。

在中华文化中,女娲、伏羲合体的形象,自史前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各个阶段,到齐家文化时期乃至此后各个历史时期,每有体现。而在后世,最典型的莫过于新疆高昌古城阿斯塔拉古墓群的女娲伏羲图。它似人首蛇身形象,表达着对男女交媾的繁衍生殖崇拜。这已是距齐家文化两干多年后的唐代了,可见文明之河的源远流长。

北京古玉文化馆这件藏品,还反映出了另一重要文化信息:人类精神崇拜已在经历了由泛神到动植之物崇拜之后,到了以自然人为神来崇拜的时期。自然人的指向是部落首领和巫与觋。巫为女性,觋为男性。在母系社会时期,巫主觋次,父系时期则相反。部落首领与巫或觋,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堪为最早的知识分子。巫为大祖母,系母系社会的主宰,觋为父系社会的主宰。都能与神灵沟通,传达神的意念,为族人消灾祈福。

这个玉石器上神人双目以绿松石镶嵌来体现,有如下意义:

其一,是要凸显远古先民对认知世界的渴望。渴望视觉神经高度发达,能够目遇一切,洞穿一切。它与三星堆文明青铜器对岷山“纵目人”纵目突出的夸张呈现,有极密切的渊源关系。

从自然地理来看,齐家文化通过陇南白龙江流域,一水系之,与三星堆文明得以紧密相连,这个玉石器的绿松双目,就是毋庸置疑的例证。

其二,这种嵌绿松的工艺,还充分体现了齐家人尚玉范围的广泛。齐家先民们对玉材的认识,除了如该藏品一样,以甘肃优质的马衔山玉料为主要原材料外,不仅兼以甘肃酒泉、武山等地蛇纹岩玉,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新疆和田玉材料。同时,产自陕西、湖北的绿松石也引入了先民的玉材料。这也是史前时期,文化交流与共融的范围,已逐渐扩大的明证。

这种嵌绿松的工艺,还体现在青铜制造的工艺之中,因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其三,从美学价值来看,这件藏品具有齐家古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意蕴。由于齐家文化时期生产力水平所限,制玉工艺相对简单,工具多以石、骨、木为主,所以其纹饰以简、少、粗、拙、缓为主,基本是写实的仿生造型。

这种工艺相对简单的艺术品,正好与先民古朴、纯拙、简淡的精神世界相得益彰,创造产生了史前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并与彩陶文化一道,深深影响着此后数千年的中华艺术长河的流向。

齐家古玉神人中的生殖崇拜文化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反映齐家文化先民祖神崇拜中生殖崇拜的文化价值及其认知意义。

生殖与繁衍,永远都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重大命题。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氏族社会时,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大祖母充任着神的角色,体现着天的意志。女权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具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是源于人们在当时群婚状态、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形态下,对女性生殖繁衍方面能力的高度认同与首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家庭的雏形开始出现,在采摘、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動中,男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更重要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男性在生殖繁衍中,同样具有的重要作用。因而,生殖崇拜中的男神崇拜开始出现,男性由此而逐步昂然走上神坛、走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本来是女性的巫居主,男性的觋居次,现在则是觋因开始具有了更大神性,而被全体氏族成员所崇拜。这种崇拜,自然首要的体现是在男性生殖崇拜,即对男性生殖器官的崇拜。

北京古玉文化馆藏品中,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则是“男性生殖崇拜玉神人”。

该藏品材质为甘肃马衔山玉,圆雕,体型硕大,高43.3cm,宽15cm,厚20cm,神人为蹲坐姿,左手按放左膝,右手持自己阳具。阳具巨大、指向朝天。不仅阳具极其夸张,双耳也是夸张呈现。整个圆雕着力突出表现的是这个男神的阳具之威武。

英雄祖神中祖的观念,在商代甲骨文中,写法是“且”,象形,是男根的抽象化体现。到了西周,则有了更加明确的表达。“父之父为祖也,又先祖、始祖,通谓之祖。”(《集韵玉篇》),再后来则是《说文》:“祖,始庙也”,《广韵》:“祖,始也,上也,本也。”。这些典籍中的“祖”,都是人类进入到父系社会时的观念的积淀。

通过上述阐述,“男性生殖崇拜玉神人”的文化认知价值就能够廓清了。

第一,它宣扬了男权,宣扬了男神,昭示着人类社会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第二,它更宣扬了男神在人类生殖繁衍中的突出地位。生殖作用被重视的不同转换,实现了向父系,向男权的转换。因而,男性的强有力的生殖繁育能力被极度礼赞。圆雕中男神手持阳具硕大,表达了力量和威猛,歌颂了生殖能力之强盛。

第三,不唯如此,该藏品造像中,阳具朝上,冲天,更表达了阳祖通天、与天沟通的男神之能力。或许,它还诉说着男性的力量之源,乃是上天的意志,而上天的意志是巨大无边的。

从此之后,以男性生殖崇拜为主的文化,作为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不绝几千年,直至今日。

这尊齐家古玉,还蕴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一,该藏品刻工虽平缓、但也很着力于双目的刻画,极为生动;阴刻瞳仁整体的同时,瞳仁顶端缓慢的阴刻使之凹陷,反而产生了独特的强调与突出效果。这样的艺术思维,可以说是仅有的。所有这些,同样也表达了齐家文化先民渴望目视极为发达、企图通过视觉器官、更丰富而宽广地认知世界的愿望这一文化心理。

其二,圆雕中,双耳夸张呈现。则表达了先民渴望耳听极为发达、企图通过听觉器官、更丰富更广远地认知世界的愿望。联想“耳听八方”、“兼听则明”、“顺风耳”这样的汉语言文字文化,可见这种愿望的持久。

一件藏品,富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何况,它还有作为史前先民艺术创造的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呢。

神灵造像中的复合人神的多元性

前面我们已讨论过,齐家文化先民神人形象的形成,经历了由单一向复合、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变化与丰富过程。而前而讨论的“齐家文化男女复合体嵌绿松玉神人”,本身同时也就是一个复合神人、多元化神人的典范。

从齐家文化存在的时期上看,中华文化此时的各地史前文明,已进入新石器晚期,开始向夏时代过渡。史前先民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铜的使用在齐家文化首先出现。所有这一切,使先民由采摘经济和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发展。

我们看到,齐家文化的地理区域,有很大一部分地方,游牧为主的畜牧业,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三干多年前乃至更早,狩猎与游牧则更加普遍,更加重要。换言之,一方面,来自黄土高原东区的农耕文明,使得先民利用洮、渭之水,在其肥沃的冲击积淀而成的河岸台地事于稼穑,休养生息,使农耕文明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以古羌人为主的齐家羌、戎之民,则逐水草而居,游牧于此,畜牧业在其经济中仍占有着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通过分析这两件齐家古玉重器,来予以有力的佐证,尤其是以其来研究、佐证这一时期齐家文化更复杂的神灵观念。

先来分析“齐家文化神牛神人复合体玉琮”。

该藏品材质为甘肃马衔山玉,立件,长方体,极为规范的玉琮形制,内圆外方。高19.8cm,宽16.3cm,射径11.3cm。该琮棱角分明、凌厉,四个而中,其中一而浅浮雕为神人与神牛酋的综合概括体现。地子平整,减地阴刻起阳,选取眉毛,双目、鼻口等局部为代表,眉梢上翘,兼有体现人之双眉和牛之双角的意蕴。口形夸张,既呈现威严、庄重之貌,又令人生发古羌人的形貌想象。工艺粗犷而精湛。

该琮体量之巨,为齐家文化玉琮中之罕见。从造像来看,很显然,这是一个复合神人。

根据神灵的精神文化形态,神灵可分为自然崇拜之神、图腾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宗教崇拜之神。图腾崇拜的神灵,在早期,多以动物为神格与原型,为单一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部族、氏族的不断融合,文化的相互渗透,创造出新的神灵文化形态,由简单而复合,由一元而多元。由此而催生的先民的想象力则异常稚拙奇幻、原始诡谲,呈现出的具休形象丰富无比,异彩纷呈。

我们知道,神灵意识来自先民对自然界的直接经验,他们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多以象征的表现形式诠释观念。因此,造型多取局部代表整体,概括而简练。

要表达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时,多采撷局部叠加的艺术化方式,以此来呈现多元性。因而,就有了人人合体、人兽合体、兽兽合体、鸟兽合体、人鸟合体的各种复合神。

这件藏品从其纹饰看,是神人与神牛的结合体,具有复合神格、多元神格。据典籍资料反映和考古发掘证明,在这一时期乃至稍后,古皇帝部落以龙、龟、熊为图腾,古炎帝神农部落以牛和虎为图腾,古羌族以羊、骆驼为图腾。那么,这个齐家古玉琮的神人神牛结合,就会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黄河上游齐家先民与较远的长江流域的其他部落联盟的交融;另一种可能更是游牧和狩猎经济的形象呈现;第三种可能是当时河陇地区已经成熟的农耕文化的一種体现。无论哪种可能性,都有着丰富的史前文化信息,有待我们去发掘。同时,所有这些,在对齐家文化考古累次发掘出的大量牛骨骼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总而言之,它们都无言述说了齐家文化神灵崇拜的丰富,以及对以后文化的重要影响。因为在进入文明时期后的数千年,在各种重大祭祀活动中,牛,始终都扮演着祭献牺牲中最重要的祭品之一的角色,并因此而呈现在庄严肃穆的祭台,人们以此媚神,乞求神灵保佑,降幅避祸。

但是,我们更愿意认为,这是作为古羌人、戎人、甚至古狄人的齐家人,众多氏族部落,共同集体文化意识的艺术呈现和文化心理积淀,是一种集体记忆。

对于这个藏品的分析,还有必要做这样一些补充。它体型硕大,从体量讲,为罕见之琮。其纹饰中神人、神牛的极为艺术、和谐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产生了极为威严的艺术效果。它形象展示了神性的可怖,凝重的神人眉毛高高上翘,又兼有神牛的双角冲天的威力。而其极其夸张、上翘的嘴和嘴角,则激发了人对游牧民族的丰富想象。启人思考的是,其威严、凶猛的总体特征,又与商周文化最能代表王的神威的饕餮纹,有着惊人的相似。据有关典籍记载,商周饕餮纹,其源头就在齐家文化玉石器的纹饰。这件神入神牛复合体,与商周饕餮纹的某种相似性,或可是一个铁证,在等待着人们的进一步认定。

为了更有力地佐证人兽结合的史前神人文化特征,我们再来分析另一齐家文化古玉重器:“齐家文化四羊方琮”

该藏品材质为甘肃马衔山玉,立件,长方体,极为规范的玉琮形制,内圆外方。高15.3cm,宽9cm,射径7.3cm。棱角分明,工艺精湛。琮之四个侧而均浅浮雕有羊首,为半圆雕。虽属浅浮雕,但刀法娴熟,刻画生动,栩栩如生。

它与国家博物馆所藏国宝四羊方尊青铜器,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人所共知,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青铜器,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为祭祀用品。它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每边边长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边的中间。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国家博物馆十大传世国宝之第三位,曾多次出国展览,并作为中国古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而编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四羊方尊青铜器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但人们对它文化价值,一般都是这样认识的:

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谓。

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则更是寓意“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大吉羊(祥)”铭文,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羊的造物,同时还包含了对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观念。

以上,是文博界对四羊方尊青铜器及其有关文物的文化内涵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立足于先秦时期人们的认识观念的,明显有世俗化的时代印记。

但是,应该说,四羊方尊青铜器的文化信息远不是这些,它更是远古先民神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它源自于远古神灵观念。四羊方尊青铜器的文化源头,应在史前齐家文化中。北京古玉博物馆所藏的这个重器——齐家文化四羊方琮,则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明,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价值。

以古羌人为主的齐家人,虽说部落众多、氏族纷纭,但都以与其经济特征息息相关的羊为图腾。这不仅在史前玉器上留下了丰富印记,而且在陶器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齐家文化陶器典范的双耳罐,其齐肩的宽条幅(也称宽边)双耳,其实就是羊角的高度抽象;而抽象化的羊的图式,同时也是齐家文化彩陶上的主纹饰。即便是现在,生活在甘肃、四川等地的羌族人民,其民居上还在饰以夸张、抽象的羊首形象。可见,作为史前齐家人羊图腾崇拜的活化石,作为史前先民的文化心理积淀,其持续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北京古玉文化馆这一齐家文化四羊方琮,它将羊的形象,体现在作为重要祭祀礼器、用以敬天的玉琮的四个而上,其意义是耐人寻味的。其一,它昭示着这个羊,是已经拥有了神性的羊,标识着古羌人鲜明的经济形态和民族个性。其二,四个面的反复呈现,宣示着“羊”意识的广被天下。“四维”、“四极”都是古人的空间概念。而这一概念,在这尊玉琮上寻到了它的源头。其三,将羊图腾体现在琮之上,使这个敬天的祭祀重器,因通天而具有了更加非同寻常的巨大神力。灵魂不灭是齐家先民的精神寄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反复强调,意象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经由内心体验而产生的幻想,他指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对蝉这一独特意象的分析研究,来探究史前先民的灵魂意识,以及后来衍生出的古代文人思想的价值取向。

先民对梦境的集体无意识,导致产生灵魂不灭观念,认为“万物有灵,万物皆神”。这是远古时代,先民脱离原始混沌状态,初萌自主意识的体现。这一观念持久、强烈,因而势必要有它抽象的思想赖以栖身的形态化的具象。在长久的生活当中,蝉的奇特自然生态引起了先民极大关注。蝉在最后脱壳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正是因为蝉能人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复生。复生后更能振翅飞翔,直抵上苍,因而,在先民认为,蝉能死尔复生,且能通天。这样,蝉在先民心中,就成了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更成了灵魂不灭观念的最佳外化。由此,蝉,成了一种独特的史前文化符号。

“齐家文化和田青白玉三蝉复合琮”该藏品为和田青白玉材质,圆雕,体型硕大,高14cm,射径9.8cm。由三个瓦面相向的蝉形三面聚笼而成。纹饰为浅浮雕,工艺古朴而写实,蝉之内敛的甲壳、羽翅、头部及双目,无不栩栩如生。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蝉神为发祥于山西晋南陶唐氏部落的图腾,而陶唐氏部落,孕育了上古五帝之首的尧。

北京古玉文化馆所藏“齐家文化和田青白玉三蝉复合琮”,这个堪为精湛之作的藏品,让我们震慑于其承载的史前人类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更醉心于其重要而隐秘的史前人文价值内涵。

首先,三面蝉形聚拢合成的琮形,使我们对新石器时期先民祭祀活动的玉礼器——琮的认识更加丰富了一步。在人们的既有概念中,玉琮的形制多为外方内圆。方为主,圆为辅,共同体现天圆地方的认知。其方形,表达祭天的意愿,其圆状,表达礼地的愿望。

但这尊琮,则以圆的图式呈现,略去了礼地的成分。这不仅体现了先民头脑中天与地的先后、轻重意识,更体现了在特定时刻、特定场合的上天独尊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圆柱状这一特殊形制的琮,丰富并改变了我们对于玉琮既有的认识。

其次,三面,有了数字概念。“三”的数字意识外现于具体的实物,表达多的意思,既体现对上天的至上敬意,也表达寄望灵魂不灭的愿望的无限量反复强调。

再次,这个藏品的和田玉材质,再一次强调了齐家古玉材料来源的丰富。它多以地方玉(主要是甘肃境内马弦玉、酒泉及武山蛇纹岩玉)为主之外,还有少量来自新疆和田的玉石材。由此可见先民对于玉材的认知之丰富。这也不仅仅说明齐家文化玉石器用玉的广泛。更说明,在这一时期,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也开始被广泛运用。从而进一步佐证。齐家文化区域,有着与其他地区进行玉之商贸交流的久远历史,同时,该地区也成了西玉东输的重要通道和桥头堡。齐家玉文化,只不过是近水楼台而已。

这样,这个藏品作为玉石交流早于丝绸贸易、玉帛之路早于丝绸之路的重要例证,就有了它自身的特殊意义。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万物之性各异类,故蚕食而不饮,蟬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夏食冬蛰。”(《大戴礼记》)等等大量典籍中的类似描述,仅是后人对原始人类的蝉观念,在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中的文化解读。

沿着这个初始观念,文明之水滔滔不绝,渐渐流成了一条以蝉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之河,堪为浩瀚。其命意到后来,已演化为对长生不老的敬仰之上的人生苦短之悲秋情结、叹时伤逝的生命体验、孤独落寞的罹难、贬谪情怀、以及高洁品质的寄语表达。仅文学而言,蝉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里。《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这里的蝉就称蜩;《诗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里的蝉就称螗;《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再后来,《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的蝉就称蟪蛄。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这时的蝉就称为寒螀 。

总之,自《诗经》始,至汉乐府、唐诗宋词,与蝉有关的诗歌大观洋洋,此不一一例举了。

可见,当我们窥探了史前文明的任何一个角落,就都会找到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领域诸如哲学、艺术诸多方而的源头活水。

作者:薛庆余

第三篇:基于7P营销理论的蚌埠玉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该文首先对7P营销组合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介绍7P营销组合的研究过程,然后基于7P营销组合理论,针对蚌埠玉文化旅游产品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一、7P营销组合理论

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是公司用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营销目标所使用的一整套营销工具,这是由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4Ps产品营销策略组合。4Ps产品营销策略组合: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及渠道(place)是1964年由营销学家麦卡锡(McCarthy)提出的。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传统的4P营销策略并不能满足其理论需要,服务业的7P营销组合理论应运而生,并在1981年由美国服务营销学家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提出,即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 People )、过程( Process)、服务环境(Physical Evidence)。

7P组合介绍如下:

1.产品策略

产品的概念: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把产品分为五个层次: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指顾客真正所购买的基本服务或利益;基础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期望产品是指购买者购买产品是希望得到的一组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指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现在的通信市场,竞争主要发生在附加产品层次;潜在产品指该产品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将来会转换的部分。

品牌理论: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1960年提出:品牌(brand)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一个成功的品牌能表达出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

2.定价策略

价格是营销组合中最灵活的因素,是决定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竞争导向定价、心理定价、阶段性定价、产品组合定价、折扣定价、品牌定价,这是常用的6种价格策略。

3.渠道策略

渠道策略包括渠道设计和渠道管理。渠道设计是在创造新的营销渠道或提高现有渠道能力的过程中的决策。渠道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分析需求,即客户是否需要渠道,需要什么样的渠道,要了解客户对渠道能力的要求,包括产品的多少、购买产品时愿意付出的时间、位置是否便利、品种和服务支持。

4.促销策略

促销是指通过人员营销或非人员营销的方式,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帮助客户了解产品,启发他们的兴趣,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并达到最终的购买活动。其构成要素包括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其他促销活动。企业在选择产品促销组合时,一是要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考虑选择不同的促销组合;二是促销目标不同,会导致促销组合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应保持同样促销目标,而应选择不同的促销目标;三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应采取不同的促销组合;四是促销策略能否执行需要考虑公司财力状况及促销预算的影响。

5.人员策略

人作为营销活动的主体,扮演着传递与接受服务的角色。由于服务的产生和消费在同一时间进行,所以服务的营销过程,同时也是服务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服务人员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技术的好坏、素质的高低、服务态度的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因此,对于服务人员的挑选、培养、激励与控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此外,接受服务的不同客户对同一服务的认知,可能受到其他客户的影响。

6.过程策略

过程是指与服务生产、交易和消费有关的程序、操作方针,组织机制、人员处置权的使用规则、对顾客参与的规定、对顾客的指导、活动的流程等。[11]电信服务过程实际可分成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和延伸服务。要提高服务过程的客户满意度,就必须真正重视服务过程,把服务过程看做是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公共关系策略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营销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以交易为中心向以关系为中心转变。客户变成了伙伴,公司必须通过长期的质量承诺,持续的服务和不断的创新,留住这些客户。 据有关机构评估,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护一个满意的老顾客成本的5倍。对盈利率来说,得到一个顾客是丧失一个顾客成本的16倍,因此维系顾客(customer retention)比吸引顾客(customer attraction)更加重要。通信企业通过长期的质量承诺、服务创新等来实现关系营销,最终建立起企业独有的营销网。

二、蚌埠玉文化旅游纪念品营销组合策略

根据本文以上研究及蚌埠蚌埠与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现状分析,以7P营销组合理论为基础,提出符合蚌埠玉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期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

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7P组合策略的核心,玉文化旅游产品产品就是提供给客户满足其玉器收藏与佩戴、体验蚌埠龙子湖、怀远大禹等旅游景点的旅游需求和一系列附加服务的总和。

在蚌埠市场,玉文化旅游产品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等占有绝对的优势,且具有良好的口碑,具有旅游资源与玉器生产加工融合潜力。所以蚌埠玉文化旅游产品应利用各类资源优势,聚焦客户,主打玉产品旅游销售。

玉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是旅游、营销行为等服务的融合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蚌埠玉文化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成为营销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优化服务流程,关注服务细节

成立客户服务部,组建客户服务响应班:主要是建章立制,制定服务标准、客户满意度指标,并贯彻到位、执行到位,考核部门,前端各部门是服务的承接部门;

优化客服队伍,培养专职客服人员: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要求,学习其他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队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专业素养。能够有效识别服务问题——超出顾客服务预期;

执行“首问负责制”,建立反馈机制:第一接触面是服务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及时响应,权限内当时处理,权限外通过“内部电子流”及时反馈、专人跟踪结果。

2.以客户为中心,树立服务新观念

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把“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位,把真情融入到每一个细微服务之中,切切实实为用户解决问题;

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市场科学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满足不同客户服务需求,引领客户更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不仅仅可以赢得忠诚客户,同时可以开发潜在需求,赢得市场持续竞争优势。

重建受理流程,缩短受理服务时限:开发玉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的流程,尽量缩短客户在产品选择时的时限,提高“一站式”服务效率;

3.优化服务环境,设立服务监督体系

改善营业厅服务环境,建立环境标准,如窗明几净、整齐划一,给客户舒服、愉悦的感受;设立等待区,舒适的座椅、茶水供应、温馨的业务介绍等;设置业务体验区,优雅的导服人员、畅快的体验感受;设置客户意见反馈薄、邮箱、总经理服务热线等,方便、鼓励客户反馈问题,并及时跟踪处理、强化执行。

4.通过内部营销促进服务营销

满意的员工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内部开展一系列积极的、协同的活动去激励员工,满意的员工将会把这份满意体现在市场上或顾客身上;努力营造内部营销的大环境,培训内部员工服务意愿、服务技能,尊重员工,善待员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内部员工满意度。

作者:卢旖旎

第四篇:时尚语境下玉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从中国玉的审美特点入手,介绍了中国玉所具备的美学意义及文化内涵。分析了国内外不同服装品牌中玉的运用方式,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探寻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新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玉文化;服装设计;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Jade Culture in Fashion Design under Fashion Context

Key words: jade culture; clothing design; application

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中国风的再度盛行,不少服装设计师开始将玉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在时尚瞬息万变的今天,应该寻求新的创作语言,探求玉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新的运用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服装设计师作品中玉的运用方式,为时尚语境下玉文化的创新运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玉的美学意义及文化内涵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说:“玉,石之美。”这一注解从玉石的材质上和艺术上阐述了“玉”的内涵。玉有软、硬两种,硬玉主要指的是翡翠,软玉包括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酒泉玉等10多种软玉。玉石之美在于它的温润细腻,含蓄坚韧,象征着中国人的品质,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除了玉石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外,更主要源于玉的特质体现了中国人对君子品格的追求。例如,人们常说的“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瑜不掩瑕,瑕不掩瑜”。古人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赋予玉这样的含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之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转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洁之方也”。 古人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把它当作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致象征智慧,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真诚,它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玉在展现其美学特质的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佩玉的习惯,玉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高尚道德品格的追求。将玉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为现代服装设计增添了中国韵味和文化内涵。

2 玉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服装设计师们对玉的运用方式也进行了不少探索。玉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作为服饰配件直接运用到服装上,体现玉的造型美;另一种是运用不同的服装面料来展现玉石的材质、色彩和纹饰,体现玉的意境美。

2.1 作为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2.1.1 玉配饰的造型设计要体现时代特点

玉器从原始时期就开始作为配饰使用,历史悠久,造型丰富。现在市场上的玉石种类主要是项链、手镯、耳环,造型多为佛、观音、如意、生肖等,大多拘泥于传统的款式,选择的题材比较传统,造型上的创新性不够,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玉配饰的设计要结合时代特点并与现在的流行趋势相结合,并搭配其他玉石进行设计,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喜爱。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玉配饰主要是通过造型的变化突出其装饰美感,与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风格相协调,并要体现出现代感和时尚性。

目前,玉配饰设计不仅仅是首饰设计师的专利,不少服装设计师也将玉引入了服装的整体搭配中。夏姿?陈2010秋冬作品是以“玉”为创意主题的“珏心”系列,汲取中国玉的文化内涵,结合丰富多样的玉石造型对服装进行点缀,突破了玉石的传统佩带方式,体现雅致温婉的时尚韵味。夏姿?陈2010秋冬作品中的玉配饰造型一部分模仿了古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又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相结合,线条流畅,成为整个服装的视觉中心(图 1)。

一向致力于中国文化元素的曾凤飞也将玉文化引入其2012春夏男装系列作品中,融入中国美学元素的现代中式男装搭配造型不同的玉坠,体现了男性温润、内敛又不乏青春和现代的气息(图 2)。玉坠造型主要以几何形为主,简洁大气,符合现代男士对配饰的审美要求。

2.1.2 玉配饰的运用方式需要更加灵活

玉作为配饰的运用除了传统的装饰部位,如耳饰、项饰、腰饰外,与服装的搭配需要更加灵活。玉可以搭配其他贵金属做成胸针,或做成包、鞋子上的装饰,拓宽了玉在服装上的应用范围。由于大块的玉石价格昂贵,我们可以利用小块的碎玉结合金、银等贵金属和其他宝玉石的综合运用,使玉配饰的造型更加时尚,体现时代气息。也可以将低档玉石作为服装上的装饰元素使用,提高玉石的利用率,也为服装增添了东方气质和美感。

在Ralph Lauren 2011秋冬系列中,设计师除了把玉做成耳饰、项饰、腰饰等佩饰点缀到服装中,还把玉运用到包、鞋子和胸饰的设计中去,散发出浓郁的复古情调(图 3)。在胸针的设计中玉搭配其他贵金属,时尚且具有现代感。碎玉作为装饰元素在服装上运用,使服装华丽而有层次。在包带的设计上也采用玉石作为点缀,增添了温润和华贵的气息。

2.2 作为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玉作为设计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从玉石材质、色泽、纹饰等方面来表现,通过服装材料的运用把玉的意韵体现出来。

2.2.1 用服装面料来表达玉石材质及肌理

材料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材料选择的不同对服装的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使新面料层出不穷,面料的更新又为整个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可以运用服装面料来表达玉石温润细腻的感觉,也可以通过面料肌理的处理体现玉石的纹饰和色彩。因此,可以选择具有光泽效果的面料以突显玉器温润而泽的效果,比如丝缎、皮革、薄纱,甚至比较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透明的树脂材料表现玉的纯净透明。

在2012年11月发布的xuming?许茗高级定制中(图 4),设计师将玉与中国女性气质相结合,表达中国女性的温润而坚韧的个性。设计师用中国传统面料团花织锦和羊绒等一些柔软材料来表达玉石的肌理,所展现的纹饰也是中国玉器上典型的纹饰,如龙纹和云纹,立体感强。服装的造型借鉴了中国传统旗袍的式样,色彩采用简约大气的素色,彰显中国女性温润如玉的气质。

2.2.2 玉石色彩在服装上的运用

玉石的美不仅体现在质地上,同时也体现在色泽上。判断玉品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玉的色泽,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玉的颜色就有着深刻的辨别能力。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将玉分为白、黄、碧、墨、赤、绿、甘青、菜玉等 8 种颜色,并详细论述:“凡看器物,白色为上,黄色、碧色亦贵。”玉石色泽明亮、清透,色彩柔和,运用到女装设计中去,表现女性柔美优雅的着装风格。

玉石色彩运用到不同的面料上,由于面料肌理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夏姿?陈在2010年秋冬巴黎时装周上运用绸缎来体现玉的温润雅致的特点,颜色上选择了玉脂白、翡翠绿等色彩,绸缎光泽明亮,体现了一种高雅、华丽的着装风格。在2009/2010的秋冬巴黎高级时装周上,Chanel也将玉石色彩在传统的粗花呢套装和针织服装上进行演绎,由于材料肌理的原因,光泽更为柔和,给人优雅宁静的感觉(图 5)。

3 玉石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实践

在我国,传统上把新疆产出的“和田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称为中国四大名玉。独山玉又称为南阳玉,其质地坚韧致密,温润细腻,有绿、白、红、粉、黄、紫等色,色彩丰富。本文将南阳玉的低值玉料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提高玉的利用率,同时也拓展服装的创作语言(图 6)。服装主色调为红色和黑色,图案选择了我国传统玉器上的云纹和龙纹,并进行简化、重组和提炼,并运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组合形式,形成更为抽象的图案,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小点的玉珠作为装饰元素主要用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和群摆等处,大点的玉珠作为服装上的扣子使用,玉珠的使用为服装增添了几分古典和华丽的气息。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增强,国内外很多设计师都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设计灵感,探索中国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契合点。中国玉作为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历来被人们所喜爱,并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玉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色彩柔和,纹饰丰富,温润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将玉文化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能增强现代服装设计的文化底蕴,使我们的服装设计更具中国风格。目前,我国服装的品牌力量还很薄弱,与国外成熟的服装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一个品牌的价值来说极为重要,将中国玉文化引入到服装设计中去,对于增强服装品牌内涵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军.谈中国古代玉文化[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1):67-70.

[2] 奚源.先秦装饰类玉器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2.

[3] 张清波.美学视野下的《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 刘剑利.南阳玉雕艺术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东方艺术,2005(19):100-101.

作者:卢娜 董楚涵

第五篇: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 民俗文化也可以被称为民间风俗,主要指的是某个民族或者国家广大群众创造性地对生活、文化等进行传承,主要目的是为群众的日常生活而服务。民宿文化形成以后,能够对群众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等予以规范,同时还是群众积累与传承文化创造成果的重要手段。玉覆面即玉质丧葬面具,是古人对祖先、神灵崇拜的载体,是人与神的媒介。它的发展也反映了宗教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本文以楚地玉覆面为例,通过文献研究的手段,对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和分析,梳理出了国内与国外国内外楚地玉覆面中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结果总结出玉覆面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涉及到民俗、宗教、祭祀、审美等诸多面。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对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 楚地;玉覆面;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本文獻综述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楚地出土玉覆面的宗教民俗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概括地梳理学术领域该问题前人所研究发表的观点和方法,避免重复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不同的,创新性的研究。

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知网搜索的大众文艺、美术观察、中原文物及艺术理论等杂志期刊。还有《九歌》《楚辞》《荆州重要考古发现》及《中国面具史》等文献。

根据相关文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对楚地玉覆面的定名及功用进行了研究,也有对覆面中的宗教民俗文化有具体实例的研究,但至今以楚地的宗教民俗文化为背景来研究玉覆面的相关文章极少。

国外文献也有研究覆面的文章,但都是以“面具”的定名形式来撰写文章。有研究全球各大洲的面具功能的文章,也有探讨世界各国的传统信仰及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使笔者在研究楚地玉覆面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国内外楚地玉覆面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

(一)国内楚地玉覆面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

1.玉覆面的定名与功用

(1)玉覆面的定名。玉覆面流行于西周至汉初,是玉殓葬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用玉制度、丧葬礼俗和灵魂观念。迄今为止有且只有对玉覆面的产生、功用等做过初步探讨的文章,如马沙在《我国古代“覆面”研究》中梳理了各时期的覆面,其中涉及玉覆面。学者们一般称这种盖在死者脸部之物为“覆面”。此外也有称“面罩”“瞑目”“布巾”“布衣”“面具”“掩”的。其中,覆面、瞑目、布巾、掩皆出自《仪礼·士丧礼》,对于盖在死者脸部的覆盖物,以覆面或瞑目称呼比较准确。面罩和面具两词则出现得更晚。

(2)玉覆面的功用。玉覆面指的是玉质丧葬面具,这类面具通常是应用各种玉料将人体的面部以及五官等其他部位的特征制作成饰片,然后再将其缀饰于纺织品上,把它用在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可以将其分为缀玉面罩和整玉面具两种,其主要是在中国西周至汉代和古代玛雅得以流行,玉覆面是古人对祖先、神灵崇拜的重要形式,是人与神的媒介,根据《仪礼·士丧礼》的相关记载显示: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需要应用由丝织品制成的“冥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缀玉面罩较常见,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后来东周时又有玉衣。从有限的文献中得知,覆面是古代用于丧葬的一种物品,其形态根据古代每个王朝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礼仪的变化而变化,而玉覆面,则是以玉制其身。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什么等级身份用玉或者说用什么层次的玉,也都有其专门的规章制度予以约束。

袁胜文在《玉石覆面研究》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以玉制覆面,除了殓尸外,还与人们对玉的认识有关。古人对玉有崇拜和敬畏的心理,认为玉是神仙的食品,尤其是汉代,人们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用玉殓尸,也正是因为生者怀有不仅能为尸体防腐,还能让死者得到神仙的保佑,早日升天,或者直接成为神仙这些美好的愿望。而人对玉的崇拜和敬畏心理,已赋予了玉石人化的美德特征。如现代人常常劝就人才的箴言:“玉不琢,不成器”。就是玉石被人化了的品质美德。其已超越了咏物的范围[1]。

2.楚地玉覆面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楚人的祭祀礼俗。楚人信鬼神、好祭祀,并不是楚国全盛时期开始的。推崇祭祀之事还是在楚国先祖时期,除了典籍中有记载外,出土的楚简也有相关记载,所以,祭祀已经成为楚国的国家性活动,并且,楚人的祭祀对象并非只有单一的人,还有人鬼,天神、地神和五行等等。

在《楚人祭祀礼俗简论》的文章中,通过将考古和民俗事象的结合,对楚人祭祀对象,祭祀的主持者和礼仪规则、祭祀的情结以及信巫重祀的背景与原因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战国时期,楚国在众国间的地位并非首位,但国家的自豪感并未被削弱,并且楚人信鬼神,但不为鬼神之命,这点与宋、陈等国判然有别。并且,楚地的传统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了楚人信巫重祀的思想观念,每个国家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而覆面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已持续存在了数千年。到目前为止,仍有些地区与民族之中存在着这种文化现象,并可能持续存在下去。但研究古代的祭祀礼俗与覆面文化,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死亡观、灵魂观,以及帮助解开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许多谜团。通过对古代人的宗教和信仰观念,从而达到了解民俗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目的。

(2)覆面的民族崇拜和审美变化。董晓丽在《面具文化的审美研究》中提到面具文化能反映出本民族的宗教心态,民俗和审美,反映出自身的发展与变迁。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法术、巫术为手段,融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等内容。她也提到在巫术仪式中,在漫长的巫术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过程中,古代塑造了代表魂灵、先祖、英雄的面具,并希望通过它们使自己更快的解近神灵和沟通另外的世界,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中国人爱玉不仅是因为其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情怀,既对祖先的崇拜和对故乡的怀念。这种恋乡怀祖之情深深烙入中华民族人们的心中,直至今日,也培养了人们坚贞、正气和尊重他人等优良品格[2]。

3.玉覆面的发展

(1)覆面在古代的发展。顾朴光在《面具》中在商周时期覆面就开始广泛运用在祭祀、战争、驱傩、丧葬和乐舞等领域,在葬仪中使用缀玉覆面即为延缓尸体腐烂,又是权势的象征并且还含有宗教意义,在汉唐时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纷纷传入中原。佛教与道教的广泛传播也对汉唐时期的面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者指出,在宋元以后面具完成了功能上和艺术上的两大转变。总的来说其文章指出了覆面在商周丧葬中使用,在汉唐时期达到了成熟期,在宋元以后开始在功能和艺术上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覆面文化的发展一是一波三折,在發展过程中,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同时还运用于祭祀、驱傩、丧葬和乐舞等领域。正因其运用发展面的广阔,而导致了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从而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内容[3]。

(2)覆面发展的重要时期。顾朴光在《中国面具文化略论》中将中国面具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以及近代以来这五个时期。他拟对各个时期面具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和特征作盖略论述和分析。他认为玉覆面是在中古时期及战国时期使用于丧葬习俗中最为居多,在这段时期是覆面发展成熟阶段。中古后期也是覆面逐渐走向娱人化、戏乐化方向的转折时期[4]。

(二)国外玉覆面中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

1.世界覆面文化

《世界面具文化的功能和意义》一文中将面具分为丰饶祭仪面具,辟邪面具,神圣面具,医术面具,灵魂面具,战争面具,葬礼面具,入社面具,狩猎面具,图腾面具,祈雨面具,艺术面具等。在封建传统的社会中,面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特征。

在世界面具文化中中国的覆面文化作为世界覆面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起到了促使世界覆面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作用

2.中日覆面比较

中国的傩戏面具和日本的能乐面具,是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面具。这两种面具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在材质的选择、制作的工艺以及造型的设计方面都各有千秋,同时也蕴含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族习惯。《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傩戏面具作为傩戏演出所佩戴的面具,充分体现了傩戏世俗化和宗教化的精神。而日本的能乐面具作为能乐演出时佩戴的面具,充分体现了能乐贵族化和艺术化的精神,能乐面具作为日本面具艺术的代表,充满了禅的旨趣,它与日本的茶道、石庭、花道、棋道的精神是一致的[5]。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阅读与梳理,可对楚地玉覆面中的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覆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但其产生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成,和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也离不开人类早期的生产、战争、宗教等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原始狩猎、部落战争、巫术信仰、动物崇拜、头颅崇拜及祭祀仪式等人类学因素。而综合文献资料来看,迄今尚未有在楚人信巫重祀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玉覆面中的民俗文化。这也是需要去进一步探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九歌论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2]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3]顾朴光.中国面具文化略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4]田耕旭.世界面具文化的功能和意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

[5]顾朴光.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J].民族艺术,1994,(02).

作者:郑宇钦

上一篇:营销系论文下一篇:优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