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比较

2023-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词语比较

动物词语在英汉比喻修辞中的运用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语表达语言意义的差异性,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词语;比喻修辞;运用

[

[文献标识码]A

[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工具之一,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存在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语,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意想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但由于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不同的动物可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而同一种动物可蕴涵不同的喻义,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动物比喻词语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英汉文化的理解(何善芬,2002: 52)。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

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运用的对等性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中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对联想意义完全对应的动物词语在英汉互译中完全可以保留喻体,并用直译的手法。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汉语中有蛇行、龙蛇飞动、笔头走蛇、杯弓蛇影等。英语中有“snake its way through/across”,意为“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as slippery as an eel”比喻像泥鳅一样圆滑。又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就有了“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horsepower——马力,bull market——牛市,bear market——熊市等。

2.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运用的非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非对等性,是指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生活的地域差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及人们经验阅历的不同,作为反映这些内容的语言载体,也会对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语言中产生不同的比喻、象征、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时会不尽相同。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成利用其它动物名称表达的词语;而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在处理以上几种动物词的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尊重英汉动物词的习惯用法。对于这几类词语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法:

2.1 意译

英汉语言中都有具有文化形象、但形象有很大差别的动物词语。词汇通常由事物外形或性质以及相关的典故引发形象意义,而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词汇的形象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动物词语往往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于是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所持的态度就会形成一定的距离和差异。在处理此类动物词的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尊重英汉两个民族关于动物词的习惯用法。对于这一类词语通常运用意译的手法。“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如“as blind as a bat”;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英语中狮子为百兽之王,汉语里老虎为王,象征威武、威风,故有“虎威,狐假虎威”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说(陈定安,1998: 271)。凡汉语中用虎的词语,英语中多用狮子,例如:虎威/威猛——lion-hearted或as majestic as a lion,威猛如虎——as brave/bold as a lion,拦路虎——lion in the way,狼吞虎咽——make a lion’s meal of,摸老虎屁股——twist the lion’s tail等。

2.2 形象转换法

英汉语言中对同一意义表达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同一种属性或特征由不同动物联想而来,对于此类质同表异的动物名称我们通常采用形象转换法进行翻译。例如下列词语里: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杨自俭,2000: 357),chicken-hearted——胆小如鼠,a fly in the ointment—— 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while the cat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等(杨自俭,2000: 361)。

2.3 更换喻体或采用意译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历史传说等各方面的影响,英汉文化之间差异特别大,出现不少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空缺的现象。同一动物词在一种文化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没有任何联想,这完全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使然。因此研究语言特殊性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种只在一种语言中出现动物喻体而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动物喻体的空缺现象,翻译时可更换喻体或者干脆舍弃喻体,采用意译。

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体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拍马屁——lick sb’s boots;呆若木鸡——dumb stuck;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九牛二虎之力——kill oneself to等。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as nervous as a cat (kitten)——十分紧张;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pig oneself——肮脏、邋遢;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何善芬,2002: 152-155)。

英语里也有很多类似的动物名称的词语,如goat(山羊)便是其中之一(何善芬,2002: 152),它的联想意义指色鬼,淫荡的人,来自希腊神话传说。相传魔鬼创造山羊,而山羊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而对汉民族来说,它只是一种动物而已,不会引起任何联想。如:“He is a goat.”可译为:他是个色鬼。

总之,从以上的论述和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虽然存在着语言差异、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然而,由于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认知情感和思维方式导致大多数英汉动物词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不同,这些动物词语只能从其动物习性、特征以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动物的不同观念、情感认知方面去理解分析,从其内在蕴藏的深层文化喻义去领悟和认识。所以,我们对比研究英汉动物词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喻义,旨在揭示英汉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语言的得体性,才能减少交际障碍,在实际阅读或翻译运用中可少犯或不犯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的错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71 .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2,155-152 .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57,361.

作者:余丽华 黄红玲

第2篇:儿童钢琴教学须慎用词语

儿童钢琴教学用词的选择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语言问题,更是一个方法与观念问题。钢琴演奏技艺经一代代钢琴教育家口口相传至今,其间许多观念都在不断更新,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方法也随之改变。放松 、手型架子、坐直、不费力的弹奏、肌肉记忆、高抬指……一些看似正确却并不准确的语言描述,对儿童钢琴学习者非但没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反而会形成极大的误导,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对传统钢琴教学语言的甄别与选择就成了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我们必须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脱口而出的每一个词语。

在扬琴演奏中,关于左右手的倒换安排得是否合理、方便、科学,关系到演奏质量和练琴效率的高低问题。如果在演奏中,能根据乐曲的需要,对左、右两手的倒换安排得当,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助力空间

通常情况下,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或性格、思维方式的差异,同一课堂用语在不同儿童那里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会比较夸张,而另一些孩子则会比较保守。但这还只是导致钢琴教学中出现表达与接受误差的一方面原因,更多的问题出在钢琴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身。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演奏习惯,练就好的身体协调能力,美国的钢琴教师们越来越注重他们在教学时所用的语言,美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芭芭拉·利斯特辛科就曾在丹佛召开的2008年全美音乐教育学会上做了关于钢琴教学用语与理想键盘技巧训练的发言,强调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准确地使用语言来解释相关的钢琴演奏技术。以芭芭拉为代表的一批钢琴教师认为,钢琴教学用词的选择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语言问题,更是一个方法与观念问题,所以不仅对于儿童钢琴学习很重要,甚至包括成人钢琴教学如何在教学中选择和使用指导性的关键词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误导不知不觉地让习琴者养成了一些不容易改掉的老毛病,一旦这些老毛病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日俱增,深入到他们的钢琴观,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这里,笔者简单列出几组钢琴教师的常用语,说说为什么不能用这些词。

放松VS 轻松、柔软

“放松”几乎是最常挂在钢琴教师嘴边的一个词,然而为什么老师总在说放松,学生却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越让放松弹得越发紧。这正是因为老师嘴里的放松只是一个相对且意义模糊的概念,事实上作为演奏者,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放松,我们身上有很多骨骼肌支持着我们坐在琴凳上,身体的任何动作都需要我们的肌肉收缩拉动骨骼来完成;其次,我们的手指上并没有肌肉,它们之所以能快速运动,靠的是我们手臂肌肉的控制。因此,过于放松的身体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而影响演奏,过于放松的手指会导致其他部位的肌肉不得不代替手指工作,引起其他部位肌肉不必要的紧张,这自然会影响演奏的质量。

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在他们那里,放松的感觉就像往玩具大熊的肚子上一躺的感觉,所以对儿童过于强调弹琴时的放松状态,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对手指的控制,学习效果也会适得其反。而与“放松”相比,“轻松”这个词则有更进一层的积极意义,它允许部分肌肉适度紧张,而又不是无节制地一味放松。这样,以轻松为生理体验的追求既可以让学习者达到适度放松的效果,解放不必要紧张的肌肉,又可以防止因过度放松失去演奏的状态。

手型的架子VS 支撑

笔者五六岁练琴时放松的感觉一直很好,但有段时间常常为自己软塌塌的掌关节发愁。后来,我的乐谱上被老师写满了大大小小的“架子”二字,经过一年的努力挣扎,我的掌关节终于突显出一个个稳定的“小山包”,但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出现练习超过两三个小时小臂就隐隐作痛的症状,这当然是身体报警的信号。其实身体协调、健康的钢琴练习是不会带来任何生理上的疼痛与损伤的,然而,一些人至今还认为身体的疼痛是值得自豪的事,好像伤痛能证明自己的勤奋与功夫,认为这种伤痛是职业病。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世界顶尖的钢琴家一辈子也没有留下所谓的职业病,即使是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也没有让他们疼痛不已,所谓的职业病其实都与不良的演奏习惯有直接关系。

因此,“架子”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小臂肌肉紧张,肌肉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身体当然会发出警告了。事实上,架子的搭建并不需要多少力气,它自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只需要找到它、保持它就可以了。当我们完全放松时,手臂悬垂于身体两侧,这时我们的手就是一个完美的流线弧形,掌关节“小山丘”已经自然地出现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手在放松状态在琴键上保持住,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有支撑的意识,掌关节才不会坍塌。支撑意识控制下的手型不仅可以避免架子的紧张感,还能让学习者更好地找到手部轻松自由的感觉。

坐直VS 体态

每每看到孩子们在钢琴上坐成个“C”形,老师都会忍不住拍拍他的背说:“坐直。”可以想象,一些动作夸张的孩子一定会梦中惊醒般地一震,立即按照抬头挺胸两肩向后夹紧的标准翘着屁股坐在琴凳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人坐直了,身体却僵硬得没法弹琴了。

当然这是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过就一般理解而言,“坐直”这个概念主要涉及到上半身的姿态,再说具体一点,可能只涉及到背部脊柱的形态。而“体态”涉及的范畴就广得多,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调整一下体态,学生不仅会注意到自己的背有没有坐直,同时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双腿并没有放在可以支撑自己重量的位置上。因为当我们弓腰坐在琴凳上时,使用的是坐骨和尾骨来支撑上半身的重量,而事实上,尾骨是不应该用来承重的。所以在坐直的情况下,我们的双腿对于支撑我们躯体的重量、协调躯体左右移动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体态”则有助于提醒学生协调手臂和手腕在钢琴上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不少人练琴颈部和下巴长期处于不必要的紧张状态,导致颈椎病和牙龈肿痛等问题。这也是因为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体态,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正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并能及时调整,使脖子和下巴恢复到正常位置上,那么很多所谓的职业病也就不会发生了。

不费力的弹奏VS 高效的弹奏

我们在观摩钢琴大师的音乐会或录像时常常会发出感叹:“这么难的曲子,他弹得竟不费吹灰之力啊!”然而,这其实是对画面的误解。视觉表象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大师们确实弹得很轻松,可是这并非源自他们看似一点不费力的样子,而是因为他们具备了非常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可以高效地利用身体来完成高难度技术的音乐。这就像体操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轻盈无比,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这些动作的背后蕴藏着非常复杂的身体工学原理。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有效运用肢体协调来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而不是一味模仿看似不费力的演奏。

过分强调不费力的演奏而忽略复杂的身体协调过程的练习,也许会带来短时的轻松感,但对于复杂的音乐段落,演奏者终究还是难以胜任,或者不能获得稳定的表演状态,因为他无法完全避免因失去对手指的控制而引发其他部位紧张的可能。

这样看来,教师在表述大师演奏状态时,不能只强调不费劲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大师们运用和协调肢体的过程和高效的肌肉运动方式。

肌肉记忆VS 运动过程记忆

乐谱的记忆方法主要包括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肌肉记忆、分析记忆四种,我们在背谱时或多或少都会综合这几种方式来帮助记忆,而肌肉记忆几乎是每个钢琴家都会用到的一种背谱方式。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多动脑去深入理解音乐,会有意贬低肌肉记忆,认为肌肉记忆是靠惯性在弹琴,是一种非常不可靠的记忆方式,一旦在表演时出现卡壳,肌肉记忆就出现了断裂,后面的部分就很难再回忆起来了。

如果将肌肉记忆单纯理解成惯性,那么肌肉记忆确实有诸多弊端,不仅导致演奏者在弹断后很难接上,还会割裂演奏者于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使演奏变得千篇一律、机械无趣,钢琴演奏随即变成广播体操。

然而,肌肉记忆并非这么糟糕,而且我们无法否认肌肉记忆对于帮助我们背谱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其实,对肌肉活动方式的记忆也是我们对运动过程的记忆,如果我们把演奏中的每一个单一的动作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对身体活动的意识就会更清晰,肌肉运动就不会成为一种盲目的惯性,而是有意识、有方向、有距离的一次运动轨迹的设计。这样的肌肉记忆才会更为可靠、更为安全,因为它不仅运用到我们肢体的协调,更运用到我们大脑的支配作用。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如何科学命名的问题,用“运动过程的记忆”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不仅可以避免“肌肉记忆”容易造成的意义上的偏废,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由外而内的思考和改变自己的练习模式,从而更高效地背谱,而不是把肌肉记忆作为一种可怕的舞台障碍。

高抬指 VS 抬高到可以弹下

高抬指是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钢琴教学法。长期以来,对于高抬指的理解,钢琴教师们一直各持己见,且争论不休。其实“高抬”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到底多高才算高,是抬到无法再抬才叫高抬,还是抬到某一程度就算高呢?

芭芭拉·利斯特辛科认为高抬指会牵涉前臂上大量收缩肌紧张,而致使控制手指的肌肉得不到及时休息,所以高抬指的演奏在一些长时间手指跑动的曲目中甚至会给演奏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由此可知,高抬不高抬并不能达到高效率演奏的目的。陶伯曼钢琴教学法中对于抬指问题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抬指抬到可以弹下,这样的描述实际上给演奏者留下了很合理的理解空间。因为怎么抬完全取决于需要弹出什么样的声音,抬到可以弹下的程度,得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就是抬指的目的。与之相比,简单的描述为“高抬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抬指带来的多余的紧张,同时也让演奏者迷失了练习的目标。

传统的音乐表演艺术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口传必然会带来很多理解和诠释的差异,有时甚至是误解。所以,音乐表演艺术教学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反映出教师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决定了学生能否得到老师的帮助而获得观念上的启迪和技艺上的提高。另一方面,钢琴演奏技艺经一代代钢琴教育家口口相传至今,其间许多观念都在不断更新,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方法也需随之改变。因此,对传统钢琴教学语言的甄别与选择就成了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因为作为钢琴教学,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常常既是教学语言,也是钢琴教师教学法、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换言之,改变这些约定俗成的教学词语不仅是言语的改变,更是观念的转变、思考角度的变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今天的语境下对传统钢琴教学所用词语进行探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学语言改进本身。

(作者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音乐艺术博士研究生)

作者:姚紫津

第3篇:词语使用之张冠李戴

[靓题精讲]

1.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广东卷)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殊途同归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答案:C。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属于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考点分析]

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辽宁卷)“珠圆玉润”形容的对象是歌声优美或文字流畅,不形容人的穿戴。有些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就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正确使用词语的关键,在于搭配和适用的对象、场合和范围准确无误。

(1)词语

先看看搭配的不同。比如:开展-活动、工作,开发-项目、资源,开采-石油、原油、矿石。再如:发扬-成绩、优点、长处、传统、民主、精神、品质,发挥-作用、威力、优势、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接着看看适用对象的不同。比如:爱戴-老师、长辈、领袖,爱护-孩子、树木、公物、财产,爱惜-粮食、名誉、奖品。

(2)熟语(主要是成语)

①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②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2008年高考安徽卷)

①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②句中的“行云流水”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对象多指文章、歌唱等,而不能是时间。

[复习指津]

1. 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

2. 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侧重及与上下文的搭配。平时要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多整理,不放过所遇到的任何一个拿不准的成语,对多义成语尤其要注意比较分析,全面、准确地理解,既要掌握其常用义,又要了解其非常用义;既要掌握其常规用法,又要了解其非常规用法。

3. 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

4. 体察具体语境,应高度重视词语使用的对象、场合、氛围,要强调其感情色彩。

[专题突破]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 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体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 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 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 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2008年高考山东卷)

A. 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

B. 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整顿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

C. 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D. 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5.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庆长假期间,凡在本公司购买商品满1000元者,本公司将_________价值100元的礼品券。

②各大城市的城郊________部分往往是流动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治安状况比较严峻的地方。

③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___,而是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A. 惠赠 结合 中止B. 惠赠 接合 中止

C. 敬赠 结合 终止D. 敬赠 接合 终止

参考答案

1. C(C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2. C(C误用对象。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不修饰烦恼)

3. D(A中“药效”和“缓和”不搭配,应用“缓慢”。B中“整顿”和“家务”也不搭配,“家务”是“家庭事务”,自然不能整顿,只能“操持家务”。C中“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带有傲慢的神气,而语境是“神定气闲”)

4. B(A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用来形容古人刻苦学习显然使用不恰当。是张冠李戴。C句中“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用来修饰刊物决心“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显然不恰当。D句“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词;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说一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5. C(惠赠,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敬赠,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动。接合,连接使合在一起;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中止,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

责任编校彭琳

作者:林艺勇

第4篇:分类与比较——比较教案

《比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2、借助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3、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比较不是太难。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分类整理好了衣物(课件出示信息窗1),现在让我们把衣服放进衣柜里吧(出示信息窗2)!打开衣柜,你看到了什么?

2、探究 (1)比长短

那这两条裤子哪条长呢?(学生意见不统一)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比较出裤子的长短呢?想一想。(思考10秒钟,板书“比长短”)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大家可以在听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再选出一个好方法准备讲给全班同学听。(小组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模型一头对齐比;用尺子量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我们比较出:蓝色裤子长,粉红裤子短。如果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说,可以怎么说呢?蓝色裤子比粉红裤子长;或者粉红裤子比蓝色裤子短。

小练习:自主练习1(小老师开讲)

师总结:看来我们在观察时,不仅要看两边,还要看中间啊! (2)比高矮、轻重

下面大家再仔细观察衣柜旁边的博古架上有什么? 想想看,这些物体之间可以比什么?(学生发言) 小练习:自主练习2 师总结:说得真有道理!看来要知道轻重,不仅要会看,还要会思考。

(3)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学生交流)

3、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自主练习3:比一比,请按要求在书上画圈。强调“一一对应”。 自主练习4: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自主练习5——7

4、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么样?

第5篇: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四章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课程:中外文学比较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

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

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

一、背景

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 本特色。(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 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正如叶维廉所说,“事实上,在欧美系统中的比较文学里,正如威斯坦因所说的,是单一的文明体系。”因此,文明模式问题,跨文明问题,“在早期以欧美文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里是不甚注意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法、美学派不会,也不可能在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比较中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不可能去发现并创建系统的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然而,从整个世界比较文学发展来看,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浸透,对话与沟通,乃至重建文学观念,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我在《比较文学史·序》中曾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事实,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了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早期的法国学派,关注并执著于各国影响关系的研究,然而随着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随着文学视野的扩大,已不可能再将比较文学拘囿于“事实影响”的小圈子里了,美国学派树起了无影响关系的跨国和跨学科的平行研究大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比较文学已经面临着一个跨文明的时代,面临着东西方异质文明的跨越问题。著名比较文学家雷马克曾对比较文学的跨越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国别文学是墙内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越出了围墙,而总体文学则居于围墙之上。”如果我们同意这种“围墙”比喻,那么可以说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已经跨越了两堵“墙”:

第一堵是跨越国家界线的墙,第二堵是跨越学科界线的墙。而现在,我们在面临着第三堵墙,那就是东西方异质文明这堵墙。跨越这堵墙,意味着一个更艰难的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更辉煌的未来。实际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美国克劳迪奥·纪廉(ClaudioGuinen)指出“:在某一层意义说来,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是,或者应该是这么多年来(西方)的比较文学研究所准备达到的高潮,只有当两大系统的诗歌相互认识,互相观照,一般文学中理论的大争端始可以全面处理。’嗯西方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威勒克(Reu己wellek)、艾金伯勒(ReueEtiemble)、宇文所安(StephenOwen)等著名学者。然而,倡导最力,见解最深,并且为之献身的,应首推李达三(J。hnJ.Deeney),他将正在崛起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视为“比较文学的新方向”,并为“中国学派”的诞生而竭尽全力。李达三先生已经明智地意识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重任和辉煌前景,他说:“我用‘新方向’三个字,是因为我相信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处于转折点的十字路口。”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现任会长乐黛云教授则明确指出:“中国比较文学的觉醒无疑将对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伟大贡献。艾金伯勒教授几十年来一直研究比较文学,他是这一领域内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选择《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这个题目来作他的退休前带有总结性的讲演,正说明他以锐利的眼光洞察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预见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景。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主要成就在美国,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将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文学实践的复旧为主要特征,那么,它的主要成就会不会在中国呢?”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丰富实践,以其丰硕的成果作出了令人欣慰的回答。

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这堵“墙”,将比较文学推向又一个高潮,并在这种“跨越”之中创立比较文学的又一新学派这一历史的重任,似乎已经担在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肩上。想当年法国学派崛起之时,同处欧洲的德国、英国、意大利等虽然也曾有不少比较文学研究,但却并没有享受到创立学派的荣耀。其原因在于德、英等国没有总结出一套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今天,同处东方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等东方国家都有可能在比较文学发展的这第三阶段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在这方面,也许中国学者们已经先行了一步。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的初步勾勒,或许将宣告中国学派已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理论的制高点。这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同属于西方文明圈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把文明的差异推上了前台,担任了主要角色。从根本上说来,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在于“跨越”和“沟通”:如果说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沟通了各国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则进一步跨越了学科界线,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关系的各国文学,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明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可以说“跨文明研究,’(跨越中西异质文明)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美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特征。中国学派的所有方法论都与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密切相关,或者说是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具体化或延伸。

三、研究范式

由“跨文明研究”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出发,我们从中国比较文学已有的学术实践中,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1.“阐发法”(或称“阐发研究”)沼.“异同比较法”(简称“异同法”);3.“文明模子寻根法”(简称“寻根法”);4.“对话研究”;5.“整合与建构研究”。下面分别述之。

(一)阐发研究

尽管“阐发研究”是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于1976年正式提出来的,但“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或方法,早已出现在中国学者(如王国维、吴毖、朱光潜等)的学术实践之中。刘介民先生在他最近出版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一书的“阐发研究”一节中,甚至将张隆溪的《诗无达话》,以及我的《风骨与崇高》等论文都作为“阐发研究”的范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看来,连我也被拖进了“阐发派”的行列。然而,大规模的阐发研究潮流,是港、台及海外学者和留学生掀起的。在我赴美访问讲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华裔学者及留学生,绝大部分加入了“阐发研究”的队伍。正如余国藩先生指出:“过去20年来,运用西方批评观念与范畴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潮流愈来愈有劲。这潮流在比较文学中预期了许多使人兴奋的发展。”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派主要方法论的“阐发法”,正是在这种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中产生的。

“阐发法”虽然“不比较”或不直接比较,但却因“跨文明”(跨中西异质文明)而获得了与比较文学研究相一致的“效果”(杨周翰语),成为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台湾学者所提出的“阐发法”仅具雏形,还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使之日趋完善。在这方面,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例如,针对古添洪、陈慧桦二人否定中国古代文论的“一边倒”的片面性,大陆学者不但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陈谆、刘象愚在所著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提出了“双向阐发”,对古、陈二位的论点加以补救。陈谆、刘象愚指出:“阐发研究”无疑应该在比较文学的方法中占一席之地,但它所以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症结不在方法本身,而在台湾学者的提法尚有极不周密、极不完善的弊端。因为阐发研究决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如果认定只能用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和模式去阐释另一个民族的文学或文学理论,就如同影响研究中只承认一个民族的文学对外民族文学产生过影响,而这个民族文学不曾受过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一样偏激,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陈、刘二位举了钱钟书关于中西文艺思想的双向式阐发等若干例证,确实令人信服。此外,陈谆、刘象愚还将阐发研究从理论阐释作品的单一模式扩展为三个方面,即1.理论阐释作品,2.理论阐释理论(各国文论互释),3.其他学科阐释文学作品(如用画论阐释诗论,或用禅学阐释诗学)。中国大陆学者不但批评并完善了台湾学者之论,而且还维护、捍卫和深化了这一新生的理论。针对有人批评“阐发法”不比较或比较性不足的论点,杜卫撰文作了辩解和深入的探讨。杜卫不仅重申了“阐发研究”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且明确提出“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明的文学理解”。这样,就给阐发研究奠定了“跨文明研究”的坚实基础。笔者相信,随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阐发法”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完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异同比较法”(简称“异同法”,学界有人称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法”)的特征何在。如果说,“阐发法”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理论大厦的第一根支柱的话,那么中西比较文学的“异同比较法”就堪称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大厦的第二根重要支柱。如果将“阐发法”与“异同比较法”加以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征,从同的方面看,“阐发法”与“异同比较法”都是一种跨文明的研究(详后论述),从异的方面看,“阐发研究”是一种“开辟道路”式的研究,好比战场上的先头部队,担负着开辟道路,扫清障碍等任务,为后续部队打开一条前进的通道。阐发研究正是使中国文学真正介入国际性文学交流与对话,寻求中西融汇通道的最佳突破口,它创造了从术语、范畴到观点和理论模式等多方面的沟通的条件,扫清了中西方相互理解的一些障碍,为中西比较文学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通道。而“异同比较法”则是一种“正面交锋”式的研究,是文学对文学、理论对理论的互相比较和对照。它不以某方文学或理论为圭泉,而是以异同比较和对照为鸽的。这种“异同比较法”,是在破除了“西方中心”观念后的中西文学的平等比较。如果说“阐发法”是在中西文明发展不平衡,中西文明交流与对话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学者着眼于西方文论,在相对被动的文明境遇中引进外国文论以阐发本国文学作品的一种结果,一种策略和方法的话,那么“异同比较法”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学,以我为主地主动出击,主动将中国文学通过比较的方法推向世界。如果说“阐发法”首先关注的是西方文论的普遍有效性的话,那么“异同比较法”则更注重中华民族特色的探讨。最后,如果说“阐发法”以不比较或比较不直接不充分为特征的话,“异同比较法”则时时处处以“比较”为其显著特征。

(二)异同比较法

以上我们实际上已经道出了中西比较文学“异同比较法”的一些基本特征。当然,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跨文明”。这是“异同法与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最本质的区别在美国学派那里,尚未面临大规模的异质文明的挑战,所以雷马克(RenyRe-mark)在著名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中所开列的可供平行比较的作家与作品名单,全都是西方的。威斯坦因(uirichWeiSStein)甚至对东西方文学比较,即“对把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持怀疑态度。因此,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客观上不可能形成一种跨越异质文明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跨文明的(跨越中西方异质文明)严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威斯坦因的怀疑和忧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跨越中西两大文明圈的比较文学研究,确实非常棘手一些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异国研究的论著,之所以受到学界的批评和责难,多半是由于忽略了东西方异质文明差异这个根本问题。例如,袁鹤翔先生说,“以西方‘形上学’诗格或‘巴鲁格’格调用到中国诗的评论方面,究竟有点勉强。”因为“形上诗”是有其西方文明之根的,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宇宙观的哲学化,一是“生存伟剧”(greatdramaofexistenee)中人类精神所占的地位。袁先生指出:“中国诗中是否可以找出像邓约斡赫伯特、马尔维等诗人的作品,表现出对传统宇宙少生观的怀疑、仿徨和矛盾.是很有问题的。”同样,比较中西悲别,中西浪漫主义诗人‘歹口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如果不注意中西异质文明的差异,侧很可能成为袁鹤翔先生所批评的“浅度的”、“形似”、“貌同”的比较.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从反面证明了中西比较文学“异同法”的基础和特征,首先在于跨越异质文明。抓不住这一点,就抓不住“异同法”的灵魂,抓不住它与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的区别及其特征。这一点,中国比较文学界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刘介民先生在《比较文学方法论》一书中列专节讨论了“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法”(即本文所说的“异同法”),他指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法注重“文明模式”,这一点区别于法国派和美国派。西方有着同一文明模式,那就是希腊、罗马、基督教文明,因此西方比较文学涉及文明背景的探讨不多。而当比较文学接触到东方时,由于文明模式的殊异,给这种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研究者不得不考虑“文明的诸模式”(PatternsofCulture)等问题。

古添洪指出:“中国派之成为中国派,我以为除了对法国派美国派加以调整运用并创出阐发研究外,主要是调整背后的精神,那就是文明模式的注重。在欧洲比较文学里,无论是法国派或美国派,都没有特别注重文学背后的文明模式。”因此,“跨文明”奠定了“异同法”不同于美国学派的基本特征,使之在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另创出一种以跨文明为特征的类似平行研究的方法,即中国学派的“异同比较法”。“异同法”有一些什么具体的特征呢?刘介民指出:“中西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是发现其共同性,而探求其‘异’的价值则是它的主要精神。’,显然,异同的辨析是其主要的方法和特征。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是“异同法”的基本操作方式。袁鹤翔先生指出:“文学无论东西有它的共同性,这一共同性即是中西比较文学工作者的出发点。可是这一出发点也不是绝对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引我们进入一个更广的研究范围”,那就是进一步的辨异,“故而我们做中西文学比较工作,不是只求‘类同’的研究,也要做因环境、时代、民族习惯、种族文明等等因素引起的不同的文学思想表达的研究。”这种“异”与“同”的比较辨析,与美国平行研究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更注重“异”的探讨。古添洪指出:“美国派作类同研究(平行研究),其目的在寻求‘综合’,寻求所谓文学的共通性。”正因为美国派的平行研究注重于求“同”,所以才引起了威斯坦因对东西文学比较的忧虑和怀疑,他说:“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明范围内,才能在思想、感情、想象力中发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系传统的共同因素。”威斯坦因担心在中西方之间难以找到“同”,而中国的同仁们却更看重“异”,这正是中国学派对美国学派的修正。古添洪指出:把重点移于异而不限于综合(同),这在“中西比较文学”的特定领域里,我想是有此修正的必要。因为中西文明及文学传统的差异,综合(同)极为难得,“要避免外国学者动辄以‘综合’来责难,倒不如先声明‘综合’并不是唯一的量度标准。„„与其肤浅危险的‘同夕,倒不如坚深壁垒的‘异’。„„鉴于中西方长久的相当隔绝,中西方文明的迥异,中西比较文学毋宁应着重“异”,重“异”,还意味着对中西方文学民族特色的关注,对中西文论独特价值的探寻,其效果不仅仅是沟通和融汇,而且是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又是“异同法”区别于美国派平行研究的一大特征。国际上曾有人怀疑甚至反对我们对民族特色的探讨和强调,这是毫无道理的。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恰恰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沟通,寻求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明圈之间的共同之处,并使之融汇贯通;另一方面则是互补,探寻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明圈之间的相异之处,使各种文学在互相对比中更加鲜明地突出其各自的民族特色、文学个性及其独特价值,以便达到互相补充,相互辉映。绝不可想象世界文苑中只有一种色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学。而强调民族特色,恰是比较文学之正途。

最早倡导“中国学派”的李达三先生,一开始便明确提出民族特色间题。他所提出的中国学派五大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就是强调民族特色:“第一个目标—在自己本国的文学中,无论是理论方面或是实践方面,找出特具‘民族性’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以充实世界文学。’心大陆学者对“民族特色”的探求,更加注重。我在《中西比较诗学》一书中总结道:“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中国与西方文论,虽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民族特色,在不少概念上截然相反,但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这种相异又相同的状况,恰恰说明了中西文论沟通的可能性和不可互相取代的独特价值;相同之处愈多,亲合力愈强;相异之处愈鲜明,互补的价值愈重大。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价值,正在于它不但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似的理论,而且还提出了不少西方文论所没有的东西。而这些恰恰可以补充世界文论中的缺憾。”以上这段话,也可视为我对“异同法”的总结。

(三)“文明模子寻根法”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第三个方法是“文明模子寻根法”,简称“寻根法”,这个方法显然是“跨文明研究”这一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寻根法”的产生,既是在中西文明激烈碰撞中产生的,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就国外而言,文明模式的寻根,文明模子问题的尖锐化“是近百年间,由于两个三个不同文明的正面冲击而引起的”。就国内而言,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步阶段,由于没有注意中西文明根源的探寻,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浅度的,形似或貌同的比较研究。

如前所述,在海外,袁鹤翔先生曾严厉批评过有人将西方“巴洛克”格调用到中国诗评方面,得出了“浅度的”乃至错误的结论。在大陆,由于忽略了深层文明的探源,而出现了肤浅者居多的“X与Y模式”,谢天振指出:“对国内(其实国外也有)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牵强附会的X与Y比附模式,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人士,都早就表示了不满,‘危机’云云,即是针对此种情况而发出的警告。”当然,“寻根法”的提出,还不仅仅因为出现了“肤浅”的研究和X与Y模式的牵强比附弊端,更重要的还在于消除由于中西文明模式不同而产生的误解、隔膜与歪曲。例如,用西方悲剧观来看中国戏剧,引起了关于中国有没有悲剧等间题的论争,如果仅仅就作品论作品,就悲剧观谈悲剧观,自然越争越糊涂。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太多了,于是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只有用“寻根法”才能真正认识中西悲剧观的差异以及中西悲剧各自的特征。近来,这种文明寻根式的论文越来越多,显示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对“文明模子寻根法”论述得较为系统的,当首推叶维廉。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一文中叶氏指出,西方人“对中国这个‘模子’的忽视,以及硬加西方‘模子’所产生的歪曲,必须由东西的比较文学学者作重新寻根的探讨始可得其真貌。”这种“寻根”研究,不仅是为了纠正西方人的偏见和曲解,更重要的是推进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叶维廉指出:作为跨文明的东西比较文学研究,在适当的发展下,将更能发挥文明交流的真义,开拓更大的视野,互相调整,互相包容。文明交流不是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征服另一个文明的形态,而是在互相尊重的态度下,对双方本身的形态作寻根的了解。叶维廉认为,中西比较文学首先要求其“共相”,即“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和“共同的美学据点”。

然而,“共相”的寻求必须以文明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明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可得到两者的面貌”。叶维廉不仅谈到了“寻根”的必要性,而且论述了寻根的具体方法。叶氏指出,“模子的寻根的认识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去进行呢?’’他认为,首先应当认清文明模子的各种不同方式,举例说,有“观念的模子”,如宇宙观、自然观,有“美感经验形态”与“语言模式”,还有创作过程中的文类、体制、主题、母题、修辞规律、人物典范等等,各个模子有其可能性及限制性,我们如何将其轮廓勾出并应用呢?叶维廉认为,具体的方法与原则应当是不但从两个文明模子的叠合处寻求“共相”,而且更要从其不叠合处作寻根的认识,这样的寻根探源,方能穷究事物之本来面貌,而避免乱作类比之弊端。例如,用浪漫主义范畴来讨论屈原,因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相同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我们不能仅仅用表面的重想象、求理想等等判定屈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不能“把表面的相似性(而且只是部分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设若论者对浪漫主义的‘模子’有了寻根的认识,他或许会问更加相关的间题;屈原中的‘追索’的形象及西方浪漫主义认识论的追索,在哪一个层次上可以相提并论虽然屈原的作品中并无相当于西方的现象与本体之间飞跃的思索在这种情形下,‘模子’的自觉便可以使论者找到更重要更合理的出发点。”

叶维廉还提出,“模子寻根法”,不但可以运用于两个文明未接触未融合前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作品,而且同样可以运用于受到西方文明模子影响,甚至接受了西方文明模子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因为文明及其产生的美感感受并不因外来的“模子”而消失,许多时候,作者们在表面上是接受了外来的形式、题材、思想,但下意识中传统的美感范畴仍然左右着他对外来“模子”的取舍。一个最有趣的现象便是,五四期间的浪漫主义者,只因袭了以情感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却完全没有一点由认识论出发作深度思索的浪漫主义的痕迹。(除鲁迅与闻一多以外,但他们的起因与西方的认识论仍然相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因素使然,值得深思。

最后,叶维廉还指出,文明模子的寻根,还可以通过它国文明模子促进本国文明模子的改变与更新。各文明模子之间的互相介入与互相比照,很可能对促进新文明模子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关于文明模子寻根法,国内学者也有不少精辟的看法,例如乐黛云大力倡导的文明转型与比较文学研究。我本人这些年也努力作文明寻根式的研究,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四)“对话研究”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第四个方法是“对话研究”。显然,“对话研究”也是跨文明研究的具体化,也是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产物。这种“对话”,主要是指东西方两大文明系统之间的文学与诗学对话。“关于不同文明体系中的文学对话的研究,为比较文学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研究空间”。X寸话研究”的特征在什么地方呢?与“异同法”、“寻根法”相比较而言,“对话研究”更注重沟通,或者说对话研究的基本目的就在于沟通。面对中西文明的碰撞,我们不仅仅需要文学及文论的互相阐发,异与同的比较辨析以及文明模子的寻根探源,我们更需要沟通。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说:“多种文明相遇,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够相互理解。„„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有一种充满探索精神的平等对话,为寻求某种答案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反复对话。’所谓对话研究,就是探讨东西两大文明系统的文学、诗学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在对话研究上,大陆的学者正在积极探讨之中。我于199。年发表了《中西诗学对话:现实与前景》一文,谈到了对话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对话的基础,对话的意义及前景等问题。

乐黛云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1993年第1期上发表了《中西诗学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中发表了《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对“对话研究”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此外,钱中文先生发表了《对话的文学理论—误差、激活、融化与创新》,刘庆璋先生发表了《王国维与康德:中西诗学对话的范例》等。这些都深化了对话理论。具体说来,“对话研究”主要有这么几个研究层次:首先是话语问题。乐黛云先生指出:对话必须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这里说的话语并不单指语言,而是双方为达到某种共识和理解而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打排球就必须遵守打排球的规则,一方用排球规 则,另一方用足球规则,游戏(对话)就不可能进行。构成这种话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对自身文学体系的整理,术语的翻译介绍,双方历史发展的回顾,不同文明社会背景的探讨等等,因此,对话研究,首要的在于寻找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而又能相互解读的话语。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首先关注的还是处于文明中心的西方话语,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正是多年来发达国家以其雄厚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的“文明话语”。作为边缘文明的第三世界,不得不学习和掌握这套西方话语,以便获得与中心文明对话的机会,以及对中心文明进行批判和解构。在美国名气很大的爱德华·赛义德(Edwardw.Sald)就是这样一位熟练掌握了西方话语的东方学者。他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对西方的文明霸权进行了激烈地批判,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仅仅做到掌握西方话语是不够的。东方学者试图用西方话语来进行东西方文明及文学对话,恐怕终将困难重重。西方文论大师海德格尔(Ma卜tinHeideyger)曾明智地认识到,用西方话语进行东西方的对话,最终还是西方话语的独白。

的确,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危机,就在话语本身。东方学者如果仅仅满足于对西方话语的掌握,对话就很可能走向同一个语调,仍然是西方话语的独白,最多是补充了一些异文明的材料。因而,东西方的对话,必须寻求另一种话语,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而又能互相解读的话语。这种话语既非西方话语,亦非“本土”话语。但是,这很难。我曾提出,从一些文学及文论的基本问题入手,以讨论基本间题作为对话的中介,就可以用不同的话语展开中西诗学的对话了。这样,可以不必强求对话双方采用同一话语,两种不同的话语同样可以讨论相同的问题,例如,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中西诗学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

“对话研究”的第二个层次是平等或对等问题,即东西方文学与文论的对等性和对话的平等性。要做到东西方真正的平等对话,是很不容易的。对这一点,乐黛云教授提出了较好的见解。她认为,首先,如果对话双方都是从历史出发,从自己的文明传统出发,并不以某一方的概念、范畴系统来截取另一方。双方都是以对方为参照来重新认识和整理自己的历史,在这一重整过程中既能发现共同规律,又能发现各自文明差异,并使这种差异为对方所利用,以至促成其新的发展。其次,由于对话引入了时间轴而不只是共时性的平面比照,中西诗学对话就有了历史的深度。第三,由于历史的全面开放,中西诗学双方互相选择和吸取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一定新的就是好的,也许旧的倒能在某些方面给予新的启发。例如庞德从中国古诗中获得了新的启示,中国古诗为美国的新诗运动提供了新的契机等等。最后,乐黛

二、还指出,对话本身是一个复杂概念,它包含着多层面的内容和多元化的理解,平等对话并不排斥有时以某方体系为主对某种理论进行整合。它有时是有关重大问题的思考,有时也只是一些管窥盆测的意见交换。对话中也可能由一方提出某种设想以便展开对话。只要能成为一种富有启发性而对话双方都有话可谈的话题,由谁提出并不重要。狭隘虚假的妄自尊大或唯我中心,无论出自何方都是平等对话的大敌。另外,钱中文先生在对话中的误差、激活等方面,也作了富于启发性的论述。

(五)“整合与建构研究”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第五个方法是“整合与建构研究”,简称“建构法”。这种整合与建构,主要是指理论和文学观念的建构。随着东西方跨文明的文学与文论的互相阐释,异同对比,文明寻根与互相对话的一步步深入,将打破西方文论独霸的局面。东西方文学观念的互释、对比与对话,并最终导致一个重新建构世界文学观念的设想,已经展开在我们的脚下。“建构法”的提出,同样是由于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而产生的。美国已故著名华裔教授刘若愚在这方面较早地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在《中国的文学理论》(ChineseTheoriesofLiterature)一书中,刘若愚指出:他写这本书的“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出的文学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它传统的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刘氏认为,对于属于不同文明传统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文学思想的比较,则或许能揭示出某些批评观念是具有世界性的。对于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所有的文学。刘氏指出,提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观点,可能有人不以为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试验的方式,去建构一个比现存理论更富有启发性的、更完善和更能广泛应用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还指出:“我希望西方的比较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注意到本书提出的中国文学理论,而不再仅仅以西方的文学经验为基础去建构一般文学理论。”

刘若愚关于融东西方文论重新建构世界文论的设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着用各种方式与途径,走向世界文论建构之漫漫求索之途。寻求东西方文论的建构,首先自然是要打好地基,因为世界性的总体文学理论大厦,首先需要稳固的基础。在中国,我们欣喜地看到,不但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有了诸多文论选与文论史专著,而且东方各国的文论,也日愈受到重视。乐黛云等主编了《世界诗学大辞典》,融西方、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朝鲜等诗学条目为一书,给人一种正在进行世界文论建构的强烈感受。我本人也主编了一部《东方文论选》,选择了印度、阿拉伯、波斯、日本、朝鲜等国文论一百多部(篇),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译成汉语,填补了东方文论长期无文论选的空白。

在寻求具体的建构方法上,中国同仁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可以总结为“理论架构法”、“附录法”、“归类法”、“融汇法”等等。

以上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的步论述和粗线条勾勒,主要是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经验的括和总结。我相信,这套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东方国家之间的跨文比较文学研究,如中国与印度、中国与阿拉伯等(中日、中韩因属一大文明圈,又当别论)。同样,这套理论也适用于印度与西方,本与西方,朝鲜与西方等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思考题:

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文明考虑

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第6篇: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

1、《心动奇迹》(日本,写的狗狗在地震中救人的感动事迹)、

2、《艾玛》(一个小男孩和一头小豹子的故事)

3、《小狐狸海伦》(日本,讲一只耳聋、瞎眼、先天有残障的小狐狸的故事)

4、《象的故事》本来大象是个很善良的动物种群,会收养落单的小象,但有个旱季,连成年象都面临着死亡的危机,一直落单的刚出身不久的小象想要加入另一个象群,被象群无情的驱逐,还被踢进水坑,最后虚弱无力的它被一群鬃狼吃掉……(看的我心情沉重)

5、《白色星球》:北极熊养育子女的心酸故事

6、《阿鹦爱说笑》:一只鹦鹉寻找主人的旅途,用了一个小女孩变成美丽动人的女人的时间,有善意的停留,陪着一位弥留的老太太走完最后一段光阴,有悲惨的际遇,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孤寂沉默,而最后的相遇,让人心酸、心喜着落下眼泪

7、《零下8度》:我相信让狗狗活下来的原因不止是本能,还有他们等待主人的执着

8、《猫狗在说话》(2集):影子(金毛)、机会(斗牛梗)、莎莎(喜马拉雅猫)两次和主人分散重新相聚的故事,一次是荒郊野外,一次是城市里,但情节都让人感动

9、《万里狂奔》(约翰R26;屈夫沃尔塔主演):讲一只黑市赌场的斗狗受伤被抛弃,然后被约翰的女儿收养。约翰要躲避B社会追杀,就带着女儿远离,这狗就沿路一直追寻,最后找到女儿,特别感人。

10、《丛林赤子心》:一只小狗为了照顾和母亲失散的一窝小豹子,甚至放弃和主人重聚的机会,还好是大团圆结局。

11、《小猫历险记》、《灵犬莱西》、《豚鼠特工队》、《狮子王》、《众里寻她兜错路》、《导盲犬小Q》、《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别惹蚂蚁》、《小蚁雄兵》、《冰河世纪》、《神犬也疯狂6》、《新灵犬莱西》、《警犬追杀令》、《雪狗兄弟》、《大丹麦犬马默杜克》、《熊的故事》、《丛林大反攻》、《外星神犬》、《抢钱袋鼠》、《101斑点狗》、《102斑点狗》、《金刚》、《忠犬八公》、《马利与我》、《我不笨,所以我有话说》、《虎兄虎弟》、《熊》、《人狗奇缘》、《零下8度》、《狗狗心事》、《流浪狗之家》、《迁徙的鸟》、《丛林赤子心》、《我和狮子》、《野性的呼唤》、《黑熊维尼》

呼啸山庄 简爱 秘密花园(大力推荐 景色超美)

我觉得《燃情岁月:LEDGEND OF THE FALL》不错,美国西部田园史诗一般壮美的风景,非常煽情!而且剧情也很好,拿奥斯卡奖的影片啊。

《蝴蝶>>,法国的,很美

<月亮坪的秘密>有点奇幻,但风景绝对美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美得不可思议

《乖乖女是大明星》

《曼斯菲尔德庄园》也是简的,英国乡村田园风光

《恋爱假期》讲两个女主角交换房子度假一星期,一个在美国的豪华别墅。一个在英国的浪漫小村庄,在交换过程中她们互相在对方生活的城市找到了真爱,里面的场景很美

第7篇: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灵验?

http:/// 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灵验?

中国人喜欢佩戴佛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有近乎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人们相信佩戴佛像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可以帮助自己度过困难,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美好。特别是小时候,父母都会请来佛菩萨吊坠让我们佩戴,让我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如今佛像的佩戴更加流行,很多人士都佩戴本命佛,像一些明星都佩戴本命佛,本命佛已经成为全民喜爱的吉祥饰品。但在佩戴的本命佛之中,本命佛是要开光的,那么,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灵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本命佛的开光方法。

吉照堂打造的开光本命佛系列,涵盖所有十二生肖,在千年古寺天龙寺的大雄宝殿根据每个生肖的特征,利用天干地支五行方位,再由大德高僧主法举办开光法会开光,放置于天王殿加持七天七夜。吉照堂开光后的本命佛更具有灵气和灵性,使得每个生肖缘主奉请到本命佛后更加的贴合自身的磁场。正是此等用心之作使得吉照堂本命佛迅速在网络走红,成为大家争相奉请的本命佛。(天猫、京东均有吉照堂旗舰店)

http:///

尽管关于本命佛的开光,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缘主如果详细的了解过佛教寺院佛菩萨的开光,就是知道正宗的开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佛门法会开光。法会开光顾名思义就是在佛教举行的大型法会上进行的开光。吉照堂就是这种方式进行的本命佛开光,这种开光方式是在佛教的经书中有记载的,就连佛教中的大型的佛像的开光也会举行法会进行,因此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灵验?就是严格按照法会开光的步骤进行的吉照堂的开光本命佛是比较好比较灵验的。

http:///

我们知道,本命佛共有八位佛菩萨对应于十二生肖,而这八位佛都是佛经中明确记载的功德佛菩萨,也是佛教中比较出名的、地位比较高的佛菩萨,像华严三圣、西方三圣等等,因此佛教的佛菩萨当然需要佛教理论教义中的开光,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为本命佛开光的,只有正规的佛教寺院的法会开光才能称得上是比较好比较灵验的。缘主如果有缘可以到我们的开光寺院进行观礼,在新密的千年古寺天龙寺,在开光的当天,缘主可以感受开光的气氛和佛门洪恩,同时在开光的法会上可以为缘主进行祈福,缘主也可以在寺院的法物流通处结缘正宗的开光本命佛。

http:///

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灵验?,我们推荐佛教的法会开光本命佛,而开光的具体步骤也是比较复杂的,缘主如果中的希望详细的了解,具体可以参见《开光仪轨》的记载和说明,也可以在我们的开光寺院进行观礼礼佛。总之有很多的佛教理论和教义文化在开光的过程中,将本命佛赋予了独特的佛门意义和象征,因此我们才不推荐其他的开光方式。

以上就是小编对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灵验?的相关介绍,我们在奉请本命佛的时候,一定要奉请正宗开光的本命佛,如果您真心结缘正宗的法会开光本命佛,一定会为人生带来好运。

第8篇:如何开光本命佛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

http:/// 如何开光本命佛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

如何开光本命佛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本命佛开光较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寺院开光的方法,这是就目前而言比较好的一种本命佛开光的方法了,追求开光本命佛无非是一种对善的向往,气门生活在这俗世中,太多的变迁无法掌握,于是请本命佛帮助我们解决疑惑。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比较好的本命佛开光的方法。

吉照堂十二生肖开光本命佛,材质选取和田玉、黑曜石、冰种黑曜石,在历史悠久天龙寺的大雄宝殿举行法会,我们知道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特点,吉照堂在每月初一十五利用天干地支五行方位,经过大德高僧主法举办开光法会开光,然后放置于天王殿加持七天七夜。确保本命佛的灵气和灵性,每个生肖缘主奉请的本命佛都会贴合自身的磁场,具有化解财运、健康、爱情难题,使得缘主逢凶化吉,从官仕途高升,从商广纳财禄,得安康吉庆人生的功效。正是如此才使得吉照堂本命佛2016年成为大家争相奉请的本命佛,全网销量领先。(天猫、京东均有吉照堂旗舰店)

http:///

如何开光本命佛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如今网络流传了各种本命佛开光的方法,众说纷纭,都有自己为本命佛开光的道理。缘主在选择上也是不知如何是好,可谓是挑花了眼,心中起伏不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开光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可以赋予物件特殊的灵性。缘主在奉请到自己喜爱的本命佛之后,在没有开光的情况下本命佛无论是何种材质都不具有灵性,佩戴在身上的本命佛只能当做装饰品。自己要想办法为本命佛开光,一些开光方法中生称需要缘主提供自己的生辰八字,这样才能保证开光的本命佛保佑自己。这种方法是完全具有欺骗性的,开光是佛教意义上的赋予物件特殊的灵性,无需缘主的生辰。

http:///

由得道高僧为本命佛灵宝开光时注意不要轻言妄动,以免影响到开光的灵力。仪式结束之后要将本命佛用红布包裹起来,这样开光的吉照堂本命佛可以充分的确保灵性,佩戴开光的本命佛是有很多讲究的,在佩戴本命佛的时候缘主一定要怀着恭敬的心,佛教导众生向善,在佩戴本命佛的时候不要做一些恶事,影响自己的运势。

开光的本命佛是讲究缘分的,缘主在请本命佛的时候,不用刻意选择吉日,可以随心奉请,您第一眼看到就喜欢的本命佛就是与你有缘的开光物件。你有了请佛的念头,佛教有这样的说法,日日是好日。如果定要按照黄历奉请也是可以的。

http:///

开光的本命佛在佩戴的过程中有所损坏,也是可以更换本命佛的佩绳的。如果在佩戴本命佛额过程中不小心将本命佛打碎走了,不要过于紧张,这样本命佛是为你挡灾了。你可以重新奉请寺院开光的本命佛进行佩戴,也是奉请开光本命佛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了。

以上就是小编对如何开光本命佛比较好?本命佛怎么开光比较好?所做的简单介绍。当然是寺院为本命佛开光的比较好了,我们请佛就是一种向善的开始,这种善念会得道佛的保佑,寺院是个圣洁的地方,在寺院开光本命佛比较好。,这样的本命佛灵性才更加的充足,才能给我们带来好运。

第9篇:表示风的词语四字词语

突然,随着乌云铺天盖地的翻涌,一阵泼墨画似的狂风急速袭来,周边脆弱的树木立时被折断,相继传出震耳发馈的劈啪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表示风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表示风的词语1

1、飞沙走石:形容风刮得很猛烈火情景。例;“顿时狂风大作,昏天暗地,飞沙走石,路人掩面。”

2、大风:风力很强的风。

3、阵风:时起时歇的风。

4、旋风:打转转的空气涡旋,是由地面挟带灰尘向空中飞舞的涡旋,这种涡旋正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旋风,它是空气在流动中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旋风共有三个解释。1.作螺旋状的疾风。2.形容迅疾的动作。3.喻来势猛的某种运动或活动。

5、杨柳风:杨柳发芽的时候吹的风,指春风,风力微和。源自“吹面不寒杨柳风”

6、逆风:迎面而来的风。

7、轻风:风力很轻的风。

8、小风:风力弱小的风。与“大风”相对。

9、疾风:风速很快,风力大的风。

10、强风:风力强的风。例:“一场强风来临,立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路上的人们被吹得东倒西歪。”

11、狂飙:狂风。多用于书面语,本词还有其它意义。

12、风暴: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气象。也用以比喻规模大而来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

13、狂风:风势巨大,似发狂的风。

14、台风: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也就是说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高而气温最低。

15、暴风:风力很大,风势很强的风。

16、飓风: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飓风一词源自加勒比海言语的恶魔Hurican,亦有说是玛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

17、微风:风力微小的风。

18、烈风:风势很强的风,常用于形容一阵一阵的强风。

19、顺风:顺着人、车、船行走方向刮的风。也用于友人启程远行时的祝辞。如“一路顺风”。

表示风的词语2

1、春风风人:风人:吹拂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2、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3、风和日暖: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4、风和日暄:微风和畅,阳光温暖。

5、扶摇万里: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暴风从下而上盘旋很高,风势急且大。

6、风和日美:微风和畅,阳光明丽。

7、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8、狂风大作:刮大风,形容风很大。

9、狂风恶浪: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

10、飞沙转石:飞:使飞扬;转:滚动。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迅猛。

11、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12、打头风:指逆风。

13、风娇日暖:娇:柔媚。微风吹拂,阳光温暖。

14、狂风骤雨: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

15、狂风怒号: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表示风的词语3

1、骤雨狂风: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2、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3、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4、寒风刺骨:寒风通常是指冬天的风,寒风刺骨意思是说冬天的风吹透我们的骨头。

5、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6、春风拂面:春天的风。拂面:吹打着脸。表示感觉很舒服,像春天的风吹打着脸。

7、风流云散:犹如风和云一样自然的散开了。

8、风云变色:意思和叱咤风云差不多,都是形容威力巨大,让事物或人彻底改变。

9、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10、急风骤雨: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

11、风调雨顺:风的力度比较适宜,下雨的时间也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12、飞砂走石: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13、骤风暴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14、春风化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15、微风拂面:威风吹到你的脸上。

表示风的词语4

凉风习习:指微风从外面徐徐吹进来,给人以凉爽、惬意的感受。常指夏天季节中的风一阵阵迎面吹来让人体会到清爽舒服自如的畅快感觉。

不正之风:风指是社会风气,不正之风指的是不好的社会风气。

风娇日暖:娇:柔媚。微风吹拂,阳光温暖。

东风浩荡:东风大多指的是春风,因为一般来说只有春天才会刮东风。所谓的东风浩荡是形容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了。

通风报信:这里的风指的消息,风声的意思。所谓的通风报信是指把消息告诉别人。

暴风疾雨: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狂风怒号: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寒风凛冽:冽:寒冷。形容寒风刺骨,非常寒冷。②形容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风雨交加:1:交;相交融。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2:比喻不利的事碰到一起。

闻风而动:听见一点风声就开始行动。

春风化雨:春天的风带来雨。

八面威风:威风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指非常的强盛强大。

风和日暄: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乘风破浪: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表示风的词语5

斜风细雨:斜风:细细微微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秋风送爽:秋天的风带来一些凉爽舒服。

斜风细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风和日暖: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狂风大作:刮大风,形容风很大。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特别的大,可以让风云变色。

狂风暴雨:风刮的比较大,雨下的也非常大。

上一篇:湖北省综合应用能力下一篇: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