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点面结合 精准施策 迈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新征程

发展冷链物流是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消费安全、畅通城乡产品双向流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紧密围绕冷链物流体系、产地冷链物流、冷链运输、销地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服务、冷链物流创新、冷链物流支撑及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等方面,对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针对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等行业难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指导方案。《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规划》对推动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规划》符合基本国情的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痛点问题亟待解决。《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多维度分析冷链物流行业痛点、难点及卡点问题,精确判断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走势,做到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立足可持续性,全面指导“十四五”时期我国冷链物流健康有序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科技赋能,统筹东中西部、南北方和城乡协调发展,顺应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趋势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

(二)《規划》指明了冷链物流新形势新格局下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恰逢“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新消费新零售时代开启等多重因素影响,《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冷链物流网络,统筹区域冷链物流协调发展。同时推动冷链物流绿色化和智能化建设,强化冷链物流风险预警机制,适应国家“双碳”战略和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规划》为国内冷链物流的未来,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

(三)《规划》是新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冷链物流贯穿第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发展潜力及空间巨大。但长期以来,国内冷链物流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区域发展失衡和物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冷链物流发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总体规划指引。《规划》为进一步纾解冷链物流现实难题,推动新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径。

二、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需要“点面结合”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为保障冷链物流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提出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网络和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总体目标,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冷链物流发展做出了“点面结合”的总体部署。

(一)规划合理,全面布局,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立“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健全冷链物流服务和监管体系,从设施建设、网络布局、行业监管、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新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物畅其流,紧扣三大关键环节,构建冷链物流“产—运—销”新通路

其一,完善田间地头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布局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健全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推动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其二,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强化冷链一体化运作,推动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升级,发展冷链多式联运。其三,完善销地冷链物流网络,加快商贸冷链设施改造升级,鼓励城市冷链“近城不进城”,健全销地冷链分拨配送体系,通过发展中央厨房、夜间配送等新模式优化冷链配送资源,助力解决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服务为先,围绕细分品类,优化冷链物流服务

提高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以及医药产品等“6+1”品类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重点关注多品类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和配送体系建设,提升冷链物流全品类、全链条服务保障水平,减少冷链流通损耗,强化多品类冷链物流质量管控。同时,进一步加强商品化处理、保鲜加工、检验检测检疫、渠道拓展、应急物流等多方面建设,综合提升全品类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增强产品商品价值及安全保障。

(四)技术支撑,针对冷链物流智能化、绿色化,提出“五点新要求”

其一,开展数字化冷库试点工作,构建全国性、多层级数字冷库网络。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通冷链物流行业信息数据壁垒。其二,加强智能分拣、智能温控等冷链智慧技术装备应用,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三,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绿色装备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改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四,完善高品质农产品上行通道和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行通道,改善城乡冷链发展不均衡局面,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其五,打造冷链产业生态圈,创新“冷链物流+”新生态和新场景。

(五)监管有度,强化冷链物流配套管理措施,完善冷链物流监管和支撑手段

推动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落地实施,健全政府行政监管手段,严格执行冷链食品溯源凭证制度。借助全程温控设备、智能温度感知等手段实现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创新冷链物流监管手段,充分发挥信用体系、舆论监督和行业组织作用,进一步规范冷链物流操作,确保行业规范发展。

三、现代冷链物流体系重点环节发展更要“精准施策”

《规划》在明确了未来冷链物流建设方向的同时,还重点针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骨干企业发展、人才梯队搭建及落地实施保障等关乎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作出要求。

(一)《规划》要求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作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支撑

加快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发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的基础性作用,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构建起连接各城市群与重要主产区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推进形成冷链物流产业走廊,实现冷链物流高效化、智慧化、绿色化运转。

(二)《规划》要求持续推进产地和销地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实现冷链物流提质增效

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结合实际需要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仓储设施。面向城市“最后一公里”消费需求,引导农贸市场、商超等企业完善城市末端冷链物流设施。伴随着新基建政策的逐步深入,冷链物流两端的各类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逐步向体系化、系统化方向沉淀,推动冷链物流产销两端基础设施供需平衡化及结构合理化发展。

(三)《规划》要求培育并支持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冷链企业网络化专业化发展

培育冷链物流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满足冷链产品个性化物流需求。鼓励冷链产品生产、流通和物流企业跨界融合,创新业态模式,优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标杆企业。增强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国际化竞争力,构建国内外衔接的冷链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境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发展。

(四)《规划》要求加大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组建冷链物流人才梯队

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开展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或课程,鼓励高等院校深入对接行业需求,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多层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院校和冷链物流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通过实训基地、订单班等多种方式,强化冷链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供应链运作经验的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为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五)《规划》要求将各项行动落到实处

冷链物流行业具有上下游产业覆盖范围广、涉及相关主管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等特点,为此,《规划》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冷链物流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重点工程落地,完善支撑政策,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问题,保障规划有序实施。同时,在资金渠道、土地使用、“绿色通道”、用电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各项便利政策落到实处。为广泛调动社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规划》中鼓励冷链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开展行業调研,强化冷链物流理念的宣传引导,树立行业良好风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在2010年专门成立了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在推动《规划》落实过程中将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主动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反映企业诉求,为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者:崔忠付

第2篇:阔步迈向“中国之治”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的主题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

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治理是制度的有效运用、功能发挥和实践拓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作用。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統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这些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展开,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围绕这些方面,《决定》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作者:本刊评论员

第3篇:迈向全球服务外包强国的新征程

“十二五”期间,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依托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本、广阔的市场空间等综合优势,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4年,中国货物贸易超过4.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超过6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服务贸易大国。同年,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额达到559.2亿美元,相当于服务出口25%以上的份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这为中国对外经济领域指明了未来五年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适应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我国货物贸易优势,大力挖掘服务贸易潜力,着力实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轮驱动战略,协同建设货物贸易强国和服务贸易强国是贸易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顺应生产组织方式新变革,发挥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多重支撑作用,加快建设服务外包强国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中国服务外包大国地位确立

2006年,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历经“十一五”“十二五”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黄金十年的跨越,奠定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大国地位。2014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072.1亿美元,执行金额813.4亿美元。其中,承接离岸合同金额718.3亿美元,执行金额559.2亿美元,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持续提高至约30%。按照当前发展速度,预计全年将超过《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十二五”末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将达到850亿美元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稳居全球服务外包第二承接国的基础上,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道路。

在经济增长方面,据测算,2014年服务外包产业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4%,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0.63个百分点。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1~11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112.3亿美元,执行金额803.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6.5%。新常态下,服务外包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2014 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约为16.2%。服务外包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服务业整体发展速度,2014年服务外包产业增速2.86倍于服务业增速。从发展趋势看,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在创新驱动方面,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发挥技术溢出、关联产业带动、示范和学习效应,集聚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8~2012年的五年间,10家领军型服务外包企业就获得各種专利及著作权1872件。据统计,我国服务外包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按照信息技术外包(ITO)、商业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三大类业务划分方法,以知识流程外包(KPO)为例,2008~2014年我国知识流程外包(KPO)合同执行金额由15.1亿美元持续增长至186.7亿美元,占比由10.9%提高到33.4%。

在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方面,2014年服务外包产业相当于服务出口的25.17%,3.05倍于服务出口增速。服务外包产业成为综合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外资外贸结构,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的新途径,成为新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在就业创造方面,截至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近607.2万人,间接带动2016万人就业。2014年新增服务外包就业人员110.7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5.38%。其中,新增大学生就业67.8万人,约占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9.3%。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新渠道。同时,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就业增长,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海内外知识型人才的最大“容纳器”,就业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信息化,正在引领和推动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形态,形成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此外,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与印度还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通过对比中国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在全球市场份额上,印度占比是43%,高于中国28%市场份额的15个百分点;在服务外包人均产值上,印度服务外包企业是人均营业额是 3.7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3万美元;在服务外包企业规模上,虽然中国企业数量超过印度,但在企业规模上,印度最大的败家服务外包企业人员和营业额规模均远高于我国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

因此,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和印度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还仍然面临有很多的艰巨任务,追赶的目标远未完成。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迈向贸易强国的奋斗目标,贸易强国必然涵盖货物贸易强国和服务贸易强国两个方面,服务贸易强国中服务外包强国必定是重要内容。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分离出来的服务外包业务将持续释放,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从服务外包大国向服务外包强国迈进,既是服务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物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因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应该走出一条有别于印度的发展新路径。

总体来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是依托中国经济社会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实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目标,迈向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台阶。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即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制造业位居全球第一位,我国货物贸易将持续超过美国成为出口和进出口双向的第一大国,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赶超任务。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首次超过工业,2014年占比提高到48.2%,2015年1~9月份占比已经超过 50%。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第二大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一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必然将分离出大量公共服务的外包业务。

二是依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生产型服务必将是支撑服务外包发展的强劲动力。三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围绕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大量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将持续累积并释放,给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四是随着服务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保障、金融、新型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也将分离出更多的专业性服务,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性服务需求将是支撑我国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经济社会自身发展的综合优势,新时期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呈现出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迈向服务外包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托三大新路径,着力实现六大重要转变。三大新路径指的是新时期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就要离岸与在岸并举、接包与发包并举、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着力实现六大转变是指进一步提升服务外包产业水平,就要在发展理念和重要举措等方面实现重要转换。一是由学习模仿到培育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高度契合了服务业、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实践,而创新是其中最核心的发展理念。二是由先前以人力资源大国为基础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向以人力资本大国为出发点,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提升服务外包产业水平。新时期,提升服务外包产业水平必须要加快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三是由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到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同步提升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和效益,就要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协调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并积极研究制定和推行标准化战略,培育和扩大在行业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决策权和领导力。四是由单向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由以往注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向服務外包业务的承接与发包大国并重发展。五是由注重打造硬实力到硬实力和软实力相互结合,由以往偏重于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向专业服务能力和企业文化建设协同推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打造硬软实力接合的综合竞争力。六是由促进外贸外资到产业与贸易投资协调发展,由以往偏重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向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同推进,同步筑牢产业和贸易投资的强国之基。

提升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是核心

建设服务外包强国,就要加快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此后不久,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文),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产业规模与结构、市场布局、促进政策体系以及服务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发[2014]67号文件精神,2015年商务部开始实施“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工程,即“55311”工程。该项工程主要内容是扶持5家国际竞争优势突出、行业带动力显著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培育50家集成服务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支持300家“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同时重点支持100个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支持100 家专业资质好、教学水平高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机构。

同时,在“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方面也明确了重要任务。一要发布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指导目录;二要《服务外包产业“一带一路”合作指引》;三要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知识、业务流程外包等高附加值项目,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外包产业平台;四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五要挖掘国内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六要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七要强化财税、投融资的便利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政策支持等。

“十三五”期间,我们期待“55311”工程和服务外包专项规划密切衔接,持续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由服务外包大国迈向服务外包强国进程中走得更好、更快、更稳,真正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并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作者:李钢

第4篇:广州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18-01-06 06:50:54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粤芯项目将有望打造成 中国的德州仪器 。”日前,粤芯芯片项目暨广州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园在中新知识城动工,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底气十足:该项目填补了广州芯片产业空白,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千亿元产值。

除了粤芯半导体,去年以来,海尔金控、GE、富士康、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产业巨头项目相继布局广州,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羊城,成为广州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注脚。

这些创新型、枢纽型项目将带动区域上下游企业形成千亿元产值的完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广州将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IAB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NEM产业。按照计划,广州力争到2022年IAB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建成影响全球、引领全国的IAB产业集聚区。

当前,广州抓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性,强化改革创新开放支撑作用,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创经济效率优势。

1 动能接力赛

前沿技术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广州汽车产业又添新动能,东部将崛起一座全新的大型汽车产业基地。日前,宝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动工。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首期规划产能5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达产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该项目将对广州巩固提升汽车产业优势,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去年11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和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便跨界合作,联合发布智能网联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全球首发iSPACE智联电动概念车。“BAT纷纷加快对汽车产业的布局,传统车企是主角,我们是配角。”马化腾如是说。

去年10月,日立汽车马达系统开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签约仪式在广州增城区举行。该项目同样剑指新能源领域,将在广州形成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研发到销售的全链条,对抢占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系列新能源、智能网联项目落地,为广州汽车工业注入新动能。

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方案(2017

- 1 家以上,其中估值过亿企业3家以上,研究院及培育企业至2020年底前收入超过5000万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

当前,广州正在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其着力点就在于培育壮大IAB、NEM产业发展。去年底,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关于构建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意见》,首次构建市层面“1+1+N”政策体系,将加大对IAB、NEM价值创新园区等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而作为N个产业政策之一,广州将尽快出台实施《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以广州“一江两岸三带”中的科技创新带和经济带为支撑,集中打造IAB科技创新带与IAB高端制造带。

同时,以应用端和市场端吸引世界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价值创新园区,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串起中小企业,形成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同的开放式产业枢纽网络,力争到2022年,全市IAB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建成影响全球、引领全国的IAB产业集聚区。

万亿雄心如何实现?抓实体产业发展、抓科技产业融合、抓产融深度结合、抓产业人才集聚、抓产业集群建设、抓企业主体培育都是广州给出的答案。多项政策支持下,广州IAB、NEM企业强势突起,磁极效应不断显现,高精尖企业、项目加速集聚,并涌现出不少IAB、NEM产业的“独角兽”。

1月4日,全球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与金域医学共同宣布,双方将利用Illumina的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共同为中国患者开发肿瘤及遗传病检测系统,专门用于分子肿瘤及遗传性肿瘤检测。总部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金域医学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先者,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临床质谱检测中心,出自其中的年均170万例的数据梳理发布,推动着中国精准诊断的进程。

同样在国际创新舞台上“刷脸”的还有广州奥翼科技公司。作为国内石墨烯应用开发的先行者,广州奥翼科技公司在2016年研发出了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并于2017年入选国际会计权威机构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明日之星”榜单。 3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全球城市引领湾区产业创新

“我们要在这里打造一个辐射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聚落,产业链每一环的发展都离不开珠三角。”在粤芯芯片项目动工仪式上,李海明透露,粤芯半导体除了带来总投资70亿元的12英寸芯片制造项目外,15家上下游企业随之而至。明年还将有400多名来自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的顶尖技术人员扎根广州开发区。

芯片被喻为“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集合全球顶尖技术团队的粤芯项目,可以在12英寸的晶圆上“切割”出90—180纳米级的芯片,月产量达到3万片,产能是8英寸晶圆芯片的2.25倍。

在李海明看来,无论是广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车等领域的布

- 3 广州应顺应趋势,以智能化、融合化、平台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等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构筑创新价值园区等,为打造全球城市提供战略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的现代工业一定是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和基础。制造业是超大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首要条件。国内外研究显示,制造业贡献了98%的创新专利,是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对广州而言,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与优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人口的大都市区,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5篇:肩负新使命 迈向新征程

肩负新使命 迈向新征程(社论)

——热烈祝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21日

03 版)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3月20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建言献策、依法履行职责,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们向与会代表致以崇高敬意,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是一次体现人民意愿、凝聚新时代共识、鼓舞亿万人民朝着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大会。大会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总结了过去5年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明确了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大会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大会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使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必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大会选举和决定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结构更加优化、活力更为增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大会审议通过的监察法,为构建集中统

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深情讴歌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勉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鲜明的执政理念,深厚的人民情怀,极大鼓舞了亿万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2018年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各位代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坚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相信,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能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充分发挥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优势,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谱写新时代人大工作新篇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新时代的气象更加恢弘,新时代的征程更加壮阔。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第6篇:迈向新征程(元旦献词)

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2011年元旦献词

朱友彬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寒梅傲雪,岁月如梭!满载收获和喜悦的2010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011年正信步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代表学校党总支和校委会,向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新年的祝贺!向勤奋好学、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表示良好的祝愿和亲切的问候! 天道酬勤,汗水凝金!回首2010年,在教育局、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每名学生都成人,让每位教师都发展,让每个家长都放心”的办学理念,大力坚持“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一味向时间汗水要质量到向教科研、向管理要质量转变”的发展思路;倾力打造“管理科学、环境优雅、师资过硬、质量上乘、和谐平安”的祖楼初中。 全校师生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投资280多万元,启动了实验楼、宿舍楼扩建工程,完善了校园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健全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明确了各处室和年级组职责,为学校各项工作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切实提高了管理效能。积极推进学校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了教育、教学、管理等项制度,确保了学校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效,推动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教育科研理念得到更新,业务水平有效提高。坚持德育为首,多措并举,全方位育人。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信心教育、理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2010年中考,考取省示范高中63人,其中600分以上人数和百分比全县排名第四;被评为“宿州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在萧县教育局开展的“互查互学”活动中成绩突出,并在我校召开了现场;萧县西南五个乡镇“中华魂”演讲比赛中,男、女生均获第一名的好成绩,郑佳楠同学获县一等奖第一名,市三等奖;在2010年秋季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得了团体总分第四名;我校第三次被评为“萧县文明单位”;在镇中心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学校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光荣属于我们祖楼初中,荣誉归功于全体师生!我再次代表学校党总支和校委会,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2011年是我校优化管理、丰富内涵、提升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的一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征程就在我们脚下,只要我们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祖楼初中发展的新跨越,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最后,衷心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身心健康、阖家幸福!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祝愿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业绩辉煌、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2010年12月29日)

萧县祖楼中学2011年元旦文艺汇演程序

一、 升国旗,奏国歌;

二、 领导讲话

三、 开幕词

四、 文艺节目

五、 闭会

第7篇: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3

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中水而努力奋斗

中水镇党建办:田付华

自今年以来,中水镇在县委、政委的领导下,市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突出重点,以“多办实事、争创一流”为目标,推动了我镇统战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我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中水镇经过24年的艰辛探索,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镇以发展工业、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三项为重点,同时大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抢抓发展机遇,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成为毕节试验区、威宁试点的新增长极,为全镇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中水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是威宁西大门,距县城威宁102公里,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距昭通市昭阳区城区中心1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103°48′,北纬27°03′——27°17′,东西长16.5公里,南北长13.8公里,总面积103.07平方公里,辖4个党工委,1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总人口48240人,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51.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

中水镇平均海拔1853米,呈立体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2.9℃,大于10℃的活动积温3376℃。年降雨量在886.4毫米。全年无霜期194天,年日照总时数1436小时。土壤保湿力差,不耐干旱。中水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大镇,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农业,有土地资源31300亩。其中,耕地28608亩,田2300亩;森林覆盖面积为12668亩,森林覆盖率仅为8.19%,生态较为恶化。

中水镇交通便利,内昆铁路穿境而过,102省道横贯全镇东西,途经龙塘、银厂、瓦厂、花桥、建山、友光6个村。是贵州进滇入川的交通枢纽。

中水镇因地处温和半干旱河谷地带,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的独特特征,小区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产品不仅品种多,产量高,而且品质优,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有名的“蔬菜水果之乡”。特色产业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蔬菜、大蒜、黄梨、苹果、烤烟等,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

五、六中全会,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毕节试验区”、“威宁试点”和“两年提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自治县县委“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为指针,以我镇“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的发展思路为导向,团结和依靠全镇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战略定位准确,工作举措有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紧紧依靠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真抓实干,扎实工作,乘势而上,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使全镇上下呈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身以及周边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中水镇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凸显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二、二十四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统战工作概括

统战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做好统战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2012年2月21日在中水镇人民政府五楼会议室召开民族宗教暨民间人士工作座谈会,镇长马建云同志在会上要求,镇统战、民族宗教干事和全镇宗教人士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加强民族团结,坚守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要充分认识到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镇民族宗教人士要发挥在本民族群众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这一先天优势,动员引导广大信教群众亮明思想、表明态度,提高警惕、强化责任,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

⑴、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① 指导思想:我镇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信访条例为先导,以关注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主线,以夯实基层信访网络为基础,以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政务、村务公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教育管理为手段,以深入推行视频接访视频听证、超前排查预防、定时接访消化积案为抓手,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统战促维稳”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基层预防、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②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原则;坚持分级负责、有访必处原则;坚持事要解决、注重预防原则;坚持提高效率、注重效果原则;坚持因事施策、调处与查处结合原则。

⑵、明确领导责任,实现重心下移 ① 畅通诉求渠道,确保群众诉求从速处理

加强对镇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监管、投入,让群众的诉求有地方可讲;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联系各村制度,落实各领导的工作责任;根据责任属地原则,进一步落实各党工委、各村村干部责任。

② 各项工作共同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确保问题在一线处理

为务求接访工作取得实效,除镇维稳工作站安排专人接访外,镇党委、政府领导组织不定时的走村入户,慰问群众,在群众中排查不稳定隐患,积极推行“领导在一线直访、信息在一线直传、问题在一线直解、矛盾在一线直控、情绪在一线直导、民

怨在一线直述”的“六个一线”接访工作机制,案件处置中做到不回避矛盾、不遮羞、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

③落实责任,强化指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为抓好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张立俊同志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的工作开展。工作小组要重心下移,加大力度,把重点放在突出实践特色上,深入基层一线,及时了解情况。各党工委及各村支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不出偏差,真正取得实效。

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集中处置了一批涉诉求,使得民间矛盾纠纷得到到有效抑制。

二是通过“统战促维稳”创建活动工作的开展,干部作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干部职工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使命,明确职责,深入群众,用道理说服、用心灵交流、用行动感化、用精神鼓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增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营造起全镇安定团结、经济良性发展、家庭和谐美满的良好局面,做好了我镇进一步构建“和谐中水”、“确保大稳定、培植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保证。

(二)、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整个肌体中最基本的细胞,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我党的执政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执政环境和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中水镇党委下辖2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01名,总体来说全镇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整体发展能力偏低,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村级公益组织、人民调解等群众机构建设不健全,或者是有机构无人员,或者是人员由村组干部兼任。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

2、基层党务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紧迫感、危机感,谋划和落实能力比较弱,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比较缺乏。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滞后,党员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展。

3、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发展能力较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

最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问题突出,直接限制了

本村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活动经费无法保障,党员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

(三)、经济社会发展困境

中水镇作为西南山镇的代表型民族乡镇,农业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流,第

二、三产业发展薄弱。我镇民族经济发展瓶颈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一方面农村耕地条件、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限制,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中水镇地处滇黔川交界,全镇国土面积仅为101.7平方公里,且山地、荒坡面积大,可耕种土地奇缺,人口总数48618人,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全镇80%以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几乎都是劳动力较低的“老、弱、妇、幼”,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困难,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农产品加工贴标跟不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另一方面,产业“低、小、散”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是:“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倚靠我镇接滇入黔的地理优势,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大蔬菜、烤烟、苹果等基地的规模化培植,虽在规模化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要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种植还有较大

的差距。目前全镇农民生产经营都是零碎、分散,不易形成规模化。这对产业开发、科技推广等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也会因为“低、小、散”而提高了成本,同时管理较为粗放,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

最后,农业基础设施欠账依然较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五乱”现象突出,“四在农家”建设任重道远;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人口和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碰撞明显,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难度大;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样,各种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维护稳定的压力增大;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增多,信访维稳工作面临新困难;资源相对缺乏,工业化起步困难。

(四)、人口与计生工作

(1)人口出生情况。2008年10月1日至2012年1月30日止,全镇共出生1578人(其中流出外地生育31人),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2.1‰,自然增长率9.29‰,计划内出生人口813人,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51.52%,一孩出生773人,其中政策内一孩541人,政策外一孩率为14.7%;二孩出生369人,其中政策内二孩268人,二孩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72.62%;多孩出生436人,其中政策内多孩4人,政策外多孩率为9.12%,死亡366人,死亡率2.81‰。

(2)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情况。全镇共落实“四术”1137

例,其中结扎391例,上环445例,人流引产15例,皮埋1例。目前库存总数为323例,其中一孩25例,二孩204例(其中二女户123例),多孩94例。

(3)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全镇共出生人口1578人,其中男性798人,女性780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3。

(4)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全镇累计征收社会抚养费133.7万余元。

(5)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情况。全镇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7户(其中农村独生子女户共24户),放弃符合政策二孩生育17户,保健费1760元,已全部兑现给独生子女户,并且政府为计生两户交纳新农合3550元。

(6)兑现奖励扶助政策情况。全镇共有36户对象符合威宁县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救助条件,奖扶资金达3.024万元,已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

(7)二女户结扎完成情况。本镇自2008年10月至今已完成10例二女户结扎,兑现帮扶资金9.5万元。

(8)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情况。近年来,中水镇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摸式,严格按照五条禁令、七不准的要求开展工作,群众的生育意愿大大改变,过去生多孩,现在只生一至二孩,党员干部,职工没有政策外的生育,没有恶性案件的发生。

(9)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情况。中水镇成立了出生

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关爱女孩行动为契机,切实开展打击“两非”活动,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对胎儿性别技术的管理,加强终止妊娠药品和终止妊娠手术的管理,建立对B超等设备的登记备案制度,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

(10)信息化建设情况。中水镇计生办对人口计生信息PIS系统能正常熟练运行,对今年将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村进行业务培训,村级操作人员能掌握人口计生信息的收集、录入、上传。

(11)宣传教育情况。中水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广大干部及村两委学习有关计生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对实现人口“一升双降”目标的认识。近年来通过广大干部、职工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育龄群众的生育政策知晓率已达95%以上,优生优育知晓率达80%以上,育龄群众的避孕方法知晓率达90%以上,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85%以上。

(五)、集镇建设情况

我镇集镇建设经过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大小街道11条,农贸市场建设基本骨干架初步形成。但是,我镇小城镇建设功能不够齐全,规划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我镇积极整合本级财政资金并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快建设步伐,集镇规划建设、通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建设项目、一事一议等民生工程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都得以重大突破。

1、项目建设目标

抓住“威宁试点”“两年提速”和我县把中水作为次中心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毗邻昭通市区优势,穿境而过的进滇入川内昆铁路、威昭高速、102省道等地理和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建设项目在加快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对已实施的项目,如水利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环卫设施建设、校安等工程,加快实施进度,加大项目建设督促检查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抓好威昭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普及通组公路建设。落实村级公路养护责任,优化路网结构,进一步加快镇村油路建设,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做好街道的绿化、亮化、美化,加大“整脏治乱”工作力度,全面提升中水集镇形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镇村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

2、建设规划

(1)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改建标准化的镇敬老院1200平方米;规划建设垃圾处理站1个;规划建设公共厕所3个;安装路灯100盏;购置微型垃圾车2辆;增设垃圾箱150个,街道改造以及绿化、美化5万平方米。

(2)道路交通建设

中水镇通村公路建设17公里;通村油路建设38公里;通组公路建设176公里。

(3)水利设施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40平方公里;建小型蓄水池2个;主管道76公里;分水管道190公里;规划实施4000口小水窖建设(每口容积30立方米,保证6亩粮食作物“三湿”播种用水需要)。

(4)电力保障与电网改造

为保证我镇人民的用电需求,我镇还需添加30KVA变压器32台;5000米绝缘线路改造、通讯改造,以此达到每家每户用电通畅的目的。

(5)文明新村建设

完成全镇19个行政村庄治理整顿,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一个生态小公园和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村寨绿化;庭院、主干道路、河岸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连户水泥便道;

(6)管理配套建设

集镇三分建、七分管。创新集镇管理手段,加大环卫、城管大队建设,为使我镇集镇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实效,内容包括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力保障与电网改造、文明新村建设和管理配套建设。

3、项目建设效益

完善集镇功能,改善集镇环境,解决群众生活实际困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带动

二、三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发展思路

根据威宁县委、县政府将中水定位为威宁西部次中心城市的

发展定位目标,以及中水镇特殊的气候、土壤和地理环境,中水镇党委、政府的发展定位目标是: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全力打造云贵高原特色果蔬之乡,把中水建设成为云贵边境商贸物流大镇,实现中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为保障全镇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求,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镇将从以下方面着重加强工作力度: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加大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镇村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

最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发挥农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创新发挥作为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推行党员承诺制度,为每名党员设岗定责。

(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是贵州省毕节试验镇建设三大主题之一,是促进地镇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各级部门在加大对毕节试验镇的资金、技术帮扶的同时,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彻底摈弃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我镇党委、政府将特别的加大对民族村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民族村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极力改善农村交通、教育、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我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解放思想,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我镇地处西南山镇,思想还不够解放,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镇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想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因此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彻底摈弃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改变面对落后心安理得,面对差距怨天尤人,面对竞争不思进取,面对困难畏惧退却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激活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把群众的“被动致富”的观念向“主动致富”的观念转变。

(四)推动土地流转,加强农业产业化

一是通过市场的配置,将仅有的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向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农民,向具有一定农机化水平的农民,向具有一定市场意识的农民转移。使他们实现规模经营,使土地的产出

效益大幅度增加。

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以前河村合作社为典型,立足现有,充分发挥我镇优越气候条件,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按照资源优势和镇位优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五)强化培训吸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要在民族村中把年轻的、责任心强的、思想追求进步的那部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的队伍中来,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村级班子建设培养后备力量。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公务员以及事业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加强对民族乡制定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近、中、远期培养规划,确保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得到重点任用,加强外出锻炼和学习考察,使之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地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通过落实各项规划任务,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把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全力打造云贵高原特色果蔬之乡,把中水建设成为云贵边境商贸物流大镇,实现中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工作要求,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农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工程性缺水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是基础水平差,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面广量大。 二是城镇供水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三是防洪减灾基础薄弱。 五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六是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经费。

七是地方匹配经费到位率低,导致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八是工程建后管护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九是全镇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各县水利部门尤显突出,多年来基本上进不了急需专业的人才和学生,这种现状无法适应日趋繁重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主要打算

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水、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威宁试点”工作为契机,以县委“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为指针,抢抓机遇,立足开发开放,紧紧围绕“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的发展目标,将集镇建设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创造性地开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审批,严谨管理,形成建设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的新型集镇,现将我镇集镇建设工作

规划项目如下:

(一)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配套服务平台,推进农业扶贫开发进程,加大对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投资,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推进耕作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升级,集中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优势产业。三是着力打造优质烟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烟水配套工程管护制度,确保烟水配套工程的正常使用和效益发挥。积极引导合作社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扩大烤烟服务设施集约化程度。强力推进马铃薯产业,继续巩固马铃薯种种植面积,建立良种马铃薯生产基地,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四是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环境等优势,着力打造毕节地区生态优质果蔬基地建设,建设优质烤烟、大蒜、苹果、蔬菜四大基地。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前河、新光、新街、中河、出水、友光、建山、银水等村为重点,建设优质生态万亩蔬菜基地。争取落实大棚蔬菜1500亩。建设冷藏保鲜库2个,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以精品苹果、优质黄梨和核桃板栗为主的优质干鲜

经果产业,切实抓好中水优质经果基地建设。建设28000亩优质烤烟基地,建设5000多亩精品苹果基地、10000亩核桃和板栗干过基地、30000亩早洋芋、大蒜、莴笋、辣椒等蔬菜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花园村和银厂村建设以羊和养牛为主的养殖基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争取引进苹果包装、果蔬冷藏保鲜、核桃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升级,增加农业产值,实现“三化”带“三农”的目标。以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引领群众致富。

1、我镇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

我镇紧紧抓住威宁“两年提速,三年交卷”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依托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在优质化和特色化上做文章。依托区位、水源、土肥条件等优势,以建设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栽培和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发展中水紫皮大蒜、香葱、黄瓜、生姜、辣椒、莴笋等蔬菜。重点打造中水果蔬之乡品牌。把我镇建设成为威宁县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大镇。

2、重点项目建设

(一)现代烟草业

规划基本烟田2.8万亩,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85%以上,烟叶等级合格率80%以上;每亩产值2200元以上,亩用工20个以

内。烟叶质量特色满足卷烟工业企业需求,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二)特色农作物

1、大棚蔬菜。建设大棚蔬菜2000亩。提高我镇淡季蔬菜周年供应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2、反季节蔬菜。建设夏秋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其中喷(滴)灌设施基地建设1万亩。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蔬菜产品预冷库以及配套分级包装车间1个。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个。

3、精品苹果。新建精品苹果生产基地7000亩,苹果老果园改造3000亩。

4、优质核桃板栗干果基地。建立优质核桃干果基地10000亩,板栗2000亩。

(三)马铃薯产业

(1)中水镇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建设,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建设200亩。

(2)中水镇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2万亩,预计年产优质商品薯1.5万吨;配套建设商品薯暂存库1500平方米。

(四)生态畜牧业

(1)牛、羊品种改良点建设项目。牛冻精补贴,羊品种改良点基础设施建设及种羊补贴。

(2)生猪奖励项目。在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同时,稳

定全镇的生猪生产,借国家农业部进一步加大对威宁喀斯特地区支持的机遇,2010年起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补贴,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主要对生猪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生猪良种、动物防疫等进行补贴。

(3)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2011年建设人工草地5000亩,2012年5000亩,2013年5000亩,2014年5000亩。按每亩草地配套养羊1只的标准,配套羊2100只。配套圈舍建设1.2万平方米。

(五)、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效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解除城乡二元结构和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我镇要在反季蔬菜上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上项目、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填补我镇反季节蔬菜周年供应的空白。重点打造中水果蔬之乡品牌。力争在三到五年把我镇建设成为云贵高原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六)、生态环境建设

中水镇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山坡大多已经被开垦种植,导致生态恶化。为此,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一要加大石漠化治理,二要退耕还林。在条件比较适宜、土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地方,做到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板栗、花椒种植基地,建立一个或几个集中连片、种植规范、管理科学、效果明显的示范样板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种

植。

(七)、以水利和通村油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二期安全饮水、威西灌区、石板河水库建设和赖苗冲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好前河河堤治理项目,争取实施中河、后河、银水小河河堤治理项目、实施好现代烟草农业项目。加大通村油路建设,争取在前实现村村通油路。

2015年

第8篇:新时代 新气象 林业迈向新征程

新时代

新气象

林业迈向新征程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目标、擘画了新征程、作出了新部署,赋予了林业新的使命。毕节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更应该牢牢把握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毕节试验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征程。

回顾过去,毕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开启了试验区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森林面积从试验区成立之初的601.8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212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52.8%,森林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479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三个同步增长;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减少到11544.2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362.17平方公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牢固树立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弘扬试验区精神,全面加快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充分发挥林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支撑作用,积蓄新能量,明确新方向,谱写林业生态建设新篇章!

生态环境更加改善。坚持以主干道路两侧、城镇园区周边、景区景点周围、重要水源河流等区域为重点,以城乡通道、路网为轴线,统筹推进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低效(质)林改造、石漠化治理、森林抚育、绿色通道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强化措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补齐森林资源短板,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发展更加壮大。坚持把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创新林业发展方式,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多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林、林药、林菌、森林康养和景观利用,积极推进油茶、核桃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林木种苗、花卉培育,大力培育大径级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生态旅游。努力构建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林业产业体系。

资源保护更加严格。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层级责任管理,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利剑,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实行分类管理,统筹抓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扩大护林员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织密森林管护网络,着力构建生态基础稳固、生态内涵丰富、生态容量逐步提升的林业生态体系。

林业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引导农户合法有序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积极发展林地林木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完善企业联林带户机制,确保林农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完善森林保险制度,降低林业经营风险,争取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财政扶持制度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有创新。通过机制的完善,有力破解林业发展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第9篇:中国正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

转眼又到年中,中国经济的“中考”成绩单即将公布。

透过前5月的中国经济数据观察,究竟经济运行情况如何,又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增强,转型升级成效突出,新动能茁壮成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6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如是说。

新动能快速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前5月的主要数据中,投资增速放缓最引人注意。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比1—4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回落了3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要观察旧引擎,更要关注新动能。“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新产业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带动引领作用增强。”宁吉喆说,“分拣机器人、无人机配售、面部识别支付等新技术逐步崭露头角,‘互联网 ’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网络购物、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高速增长,直播教学、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悄然兴起,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主体、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日益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1—5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265万户,同比增长12.3%。而科技创新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又促使发明专利数快速增长。1—5月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6万件,授权量达13.9万件;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17331件,同比增长10.5%。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8个百分点。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5.1%和10.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8.2和3.2个百分点。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促进新产品大量增加。1—5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5.8%,工业机器人增长33.7%,智能电视增长23.2%。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1—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7%;完成快递业务量178.5亿件,增长28.3%。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行业收入高速增长。1—4月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信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3.8%,其中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增长40.4%。

含金量明显提升,企业、政府、个人收入均增加

实际上,纵观前5月的经济数据,有些指标的增速确实在放缓,但事关质量效益的指标表现良好,企业经营的含金量持续上升,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夯实。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宁吉喆说。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企业发展向好。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4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营业利润增长8.4%。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宁吉喆介绍,企业效益改善,进出口增长较快,有力支撑财政收入增长。1—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650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76810亿元,增长15.8%,加快5.2个百分点。从主要收入项目看,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9.0%,上年同期为下降1.9%;国内消费税增长2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8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增长20.6%,加快2.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继续快于人均GDP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1元,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元,实际增长6.8%,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证明我国就业形势向好,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补短板成效初显,三大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木桶效应,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迈向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补短板、强弱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中央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的要求,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宁吉喆说。

潜在风险隐患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宁吉喆分析,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为2.7个百分点,比2012—2016年年均上升幅度低10.8个百分点。从今年情况看,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持续整顿规范,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持续保持低位。

脱贫攻坚取得积极进展。通过扎实推进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脱贫成效不断显现。一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增速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2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宁吉喆透露,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015年不变价)能耗同比下降3.2%。空气质量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1—5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1%,比上年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PM10浓度为85微克/立方米,下降2.3%。

上一篇:弘扬雷锋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