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发展探究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沿着兴起、破产、再探索、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艰难历程一路走来。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及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探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主政治发展探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主政治发展探究论文 篇1:

网络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探究

摘要:在中国社会加速进入网络时代的前提下,网络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课题,能否抓住发展的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它的负面影响,既有现实的价值,又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网络;民主政治进程;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期求日益迫切,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互联网在1994年4月20日登陆中国的十余年来,在中国得到了爆炸式的大发展,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中国社会正加速进入网络时代

1994年4月20日,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十三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并将中国社会进一步引入网络时代。

(一)互联网用户数目迅猛增长

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2300万,比1997年增长了近200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第二大市场,如果保持预期的增长速度(32%),那么,五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不再是科研人员和某一类人员的专利和特权,而已经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所使用。

(二)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宽带用户已经超过6800万,与之相应网速不断提高,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功能,而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从最初简单的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和软件下载,发展到网上新闻时政、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实时金融、远程教育、视频点播、异地办公、电视电话会议、远程医疗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应用,而且市场前景广阔。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信息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据统计,全球互联网正以每年10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未来信息社会的端倪。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加速进入网络时代的前提下,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课题,在未来20年内,互联网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是现实的,又是深远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必须认识到,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的真正原因,在于它的广泛运用。其基本特性包括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无时空限制、平等性、多媒体结合、数字化、全球化等,社会对互联网的认可和人们的广泛使用是它产生威力和影响的源泉。影响是双向的,互联网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反过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也作用于互联网,影响着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网络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同时,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形成挑战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造成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结构问题,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潜水艇夹三明治”,也就是国家上层和下层民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道,有利的政令无法遍施于民,而民生疾苦又难以为上层所知晓。历史发展到今天,政府和民众之间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沟通管道,那就是互联网,通过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互联网把政府决策层和社会公众联系在一起。普通公民获得了最广泛的信息知情权,对政府决策和社会事件直接发表意见,政府的决策意向也通过网络让公众进行讨论和选择,而民情民意能够更好地为政府高层所了解,为政府实践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现代化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方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它在促进信息发布的同时,大量用于商业目的;其次,大量利用互联网为政治服务,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用它为选举服务。尤其是美国利用网络技术干涉别国内政,传播西方价值理念等。而我国政府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则相对滞后,但网民利用其参与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积极性甚高。“孙大武事件”、“刘涌案”、“奔驰碾人案”、“最牛钉子户拆迁案”等热点事件发生后,网民均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为政府及时了解民意民愿,采取符合民众呼声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同时,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执政合法性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思想和制度也形成挑战。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对者,利用互联网平台有的是无中生有的恶意制造事端,攻击党和政府;有的是利用一些个别事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而这种攻击却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和欺骗性。如敌对势力和“法轮功”邪教组织、极端宗教组织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利用设在境外的服务器和网站、BBS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群发、新闻跟帖等各种方式直接攻击党的领导、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以民间舆论监督为名,否定党的领导,攻击我国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从社会稳定来说,互联网给予人类一个从未有过的自由空间,使它更容易成为泛自由和无政府主义的温床,特别是利用各种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来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甚至教唆搞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稳定。

(二)网络加速了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又对现行管理体制形成冲击

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将其作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政府网站;二是网上办公。公众可以通过登陆官方网站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而且网上办公业务提供了网上审批和纳税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大大提高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了政府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并使政府管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根据赛迪顾问统计,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投资总额538亿元,全年电子政务的市场规模达到680亿元左右。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要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以“三网一库”(即政府机关内部办公网、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料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信息化框架。下一步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使政府管理走向开放式和交互式。电子政务的开放性还将大大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有效堵塞管理漏洞,进一步密切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而更多的公众参与则有利于政府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下,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知情权,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使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但另一方面它对现行的社会结构和执政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发展对我国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法规、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的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说:“网络组织可以提供一种官僚制度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也就是说网络总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不是纵向发展。互联网本身的这种结构特性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并使两者相互影响、逐渐趋于一致,导致社会结构也逐渐扁平化,也销蚀着集权制纵向的权力结构,促进现实政治的进一步分权化:中央向地方分权、政府向非政府组织分权、高层向低层分权。在网络时代,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正在激烈地和国家竞争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不仅国际组织,甚至个人都有挑战国家权威的可能。

三、对策性建议

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互联网的挑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能否抓住发展的机遇,应对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这种全球性的科技成果挑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尤其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更是现实的挑战。继续沿用传统管理媒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体制和机制不作大的变革的情况下,就无法适应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一)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探索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我党八十多年革命和建设实践已经摸索出一整套对思想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管理方式,在今天仍然是我们要继续坚持的,但也有很多不能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观念上、方式方法上做大的改革,要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网上各类信息,要研究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关系和怎样使读者接受所提供的信息。大家都知道网上信息的虚假成分很大,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网上信息,这种现象值得深思。要由灌输式向引导式方向转变。在管理体制的设置上,彻底打破按现有部门划分职责权限的传统做法,要按照网络发展的自身规律设置管理机构和队伍。

(二)制定全面系统的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国家就已经制定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互联网发展十六字方针,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影响日益扩大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制定全面系统的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已经十分迫切。1998年美国就通过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法案》以保证对互联网研究领域的支持和拨款,从而保持了美国的领先地位。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和准确分析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着眼于互联网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规模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互联网发展战略与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鼓励、引导、禁止的主体和行为。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控制互联网参与民主政治的程度。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就很容易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将造成政府宏观失控,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一方面通过立法打击破坏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引导互联网上舆论导向来控制互联网对民主政治进程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要积极介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避免各种谣言满天飞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尼葛罗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2、http://www.5ilog.com/cgi-bin/bbs/club/v.aspx?j=0&id=3250693.

3、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上海三联书店,2001.

4、奈斯比特.大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

作者:陈 畅

民主政治发展探究论文 篇2:

探究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

[摘 要]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沿着兴起、破产、再探索、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艰难历程一路走来。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及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探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近现代民主政治;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政治改革

[作者简介] 荣海燕,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江苏 徐州,221008

一、民主主义的兴起和破产

近代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国家的挑衅和侵略,万马齐喑的天朝帝国那唯我独尊的美梦最终破灭,被迫向鼓吹民主、平等和自由的西方国家低头。这给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以沉痛的刺激,开始认识到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弊端,并尝试去接触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期望从中获得救国真理。从改良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成为那一历史时代的主旋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最具影响的意义是给国人带来思想上的解放,这促使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民心。孙中山提出实施三民主义,民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其旨在废除封建专制主义,赢取民主政治革命的胜利,最终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人士看来,中国两千多年来所奉行的君主专制政制,严重违背近代倡导的平等和自由的政制构建,是导致中国逐步滑向衰落危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要想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推翻封建君主制,实行民主立宪制。民权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呼声的集中反映,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愿望,赢得了资产阶级及劳动阶级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辛亥革命的成功,废除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遂告终结,这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胜利。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临时政府,并颁布实施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最终确立。自此,中国具有了属于中国人民的国家主权,实行政治平等,广大国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以及通信等民主自由权利,尽管最终迫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压力未能得到切实执行,但给广大国民带来了民主共和思想,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时国会立法权与临时大总统行政权的分立制衡,集中呈现民主政体的性质构成与民主政治的创试成效。辛亥革命既是一场反清革命, 更是一场适应世界潮流的共和革命, 它的宏伟追求是实现民主, 从政治到社会争取彻底的变革[1]。

历史的进步也存有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等均和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别,不具有近代民主主义的坚实基础,在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之下,民主精神要想深入民心站稳脚跟难度极大;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缺乏基本的经济基础,并且一些顽固派仍执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试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给民主政治建设设置重重阻碍。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1912年12月至次年2月,第一届国民会议召开,占据参议院三分之二人数的国民党取胜,袁世凯担心资产阶级议会势力扩大,会给自己的专制统治造成威胁,暗杀积极宣传责任内阁主张的宋教仁;还有之后的“洪宪帝制”、1923 年北洋军阀曹锟“贿选总统”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笑柄。孙中山等民主人士为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付出巨大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

二、民主主义的再探索和最终取胜

一战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进一步明朗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学习西方的治国道路,走上另一条不同的救亡图存之路,俄国取代欧洲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他们开始意识到,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俄国革命与之有极大的区别,革命的领导者由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取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奋斗目标由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属于是全新形式的革命。至此,资产阶级民主不再被奉为最高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开始为了新的奋斗目标进行艰难的探索。

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传播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从此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党,一方面,高举新民主主义的伟大旗帜,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之中,领导人民建立民主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成功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革命力量,成功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工农民主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取得胜利。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推行“三三制”。“三三制”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一个创举,其实质就是民主。在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人员分配基本原则上,即在政权机构人数的分配上,代表无产阶级以及贫农的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一由代表中等资产阶级以及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以及其他分子组成。这种政权机构人员的配置方式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理念,对于促进人民团结,赢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今后政权建设中的民主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三三制”政权体现了相当的民主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一种成功尝试,有力地证实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决心和诚意,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中的威信得到大大提升。

“三三制”所施行的选取政策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建设。只要是年龄已满十八岁的中国公民,支持抗日、拥护民主,不受性别、党派、信仰、文化程度以及民族的限制,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之下,不但建立起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权,而且还使人民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民主和自由。政权来自于人民,属于广大人民,人民理应成为真正的主人,施政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广大人民[2]。民主精神一方面体现在政权建设上;另一方面,还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创了团结一致、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建立起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至此,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相继建立和推行,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过渡到民主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近代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拿来主义的失败尝试转变为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实践充分证实,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和中国的发展阶段和进步要求相适应的,对全国各族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具有调动和激发作用,对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及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彰显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及强大的生命力。虽几经国内外政治动荡的考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旧保持稳健的步伐,几经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不断向前(下转第17页)

作者:荣海燕

民主政治发展探究论文 篇3:

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例谈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

“说课”是深化教育改革后,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下文以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例谈谈笔者对说课的认识。

课程标准解读:(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即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2)过程与方法:①情境再现,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②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规定,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整合课程资源,合理取舍,从而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难点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法、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展示古希腊各领域辉煌文明的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古希腊情境之中,激起求知欲。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古希腊如此辉煌的文明?由此引入课题并介绍民主和民主政治的概念。

第二模块:问题探究,知识内化。

探究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展示古希腊地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引导其归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城邦是孕育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公民是希腊民主的核心力量。

探究二:雅典民主政治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重点。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统治三个时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出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梳理民主政治的发展脉络,即奠基—确立—顶峰,使学生在理解重点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探究三。

探究三:分析雅典民主的特征和实质。这是本课难点,通过史料分析突破难点,培养能力。多媒体展示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一段演说,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第三模块:知识应用,深化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教学案例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创设情境并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进行探究,加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由苏格拉底之死引出探究四。

探究四:对雅典民主的评价。这是本课难点,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与交流,化难为易。积极作用:实现了轮流执政的政治设想,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文明中心。局限性:男性公民的民主;原始的直接民主,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或误用。

学习效果测评:设计三维评价目标(基础达标、能力提升、创新探究)进行测评。

当然,说课也有一定局限性,这毕竟是“嘴上读兵”,既看不到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也看不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效果和学生实际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把说课与集体教研、优质课等形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责编 庞丹丹)

作者:隋 玲

上一篇:大学团支书计划下一篇: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