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风俗礼仪

2023-03-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俄罗斯的风俗礼仪

俄罗斯风俗民情

一、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

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俄罗斯人交际时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你”:

1、对16岁以下的儿童;

2、近亲之间与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

3、年轻人对年轻人。对老年人、陌生人(儿童除外)和领导人则称“您”。对儿童可直呼其名,而对老年人、陌生人和领导人则应呼其名字加父称。目前在俄罗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种称呼并存。一般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中人们习惯相互称“先生”;以前在苏联时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现在仍然在国营企业、军队、公安部门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场所使用,比如:火车站、商店等。在公开发言时,一般在发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应职称“教授”、“工程师”等,比如:“现在请扎罗夫教授讲话”。在写公函时,一般写收件人名字加父称;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应加上“先生”或其相应职称。

二、“面包和盐”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俄罗斯人捧出 “面包和盐”,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面包上放一小纸包盐,是向客人表示最高敬意和最热烈欢迎的方式。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

三、亲吻

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四、餐饮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现代俄罗斯菜肴通常多由小吃冷盘和三道大菜组成。第一道菜为汤类,第二道菜多为鱼类、肉类和面包、面条、通心粉等面食,最后一道菜是甜食。

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一般而论,俄罗斯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黑面包之外,俄罗斯人大名远扬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很能喝冷饮。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们最爱喝的酒。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克瓦斯”的饮料。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吃西餐,请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面包用手拿,一般只有在使用久时才把刀放下。举杯饮酒请用右手。嚼东西时把嘴闭上,不能嚼出声来。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

通常,他们吃饭时只用盘子,而不用碗。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应邀做客时,进屋先脱衣帽,向主人及其他人问好。在主人家里,先向女主人鞠躬问好,坐在主人让给的位置上。在宴会上须“绅士”一些,照顾身旁的旁的妇女。

在服务性场所,如饭馆里,一般给小费,也叫荼钱。可以付的时候酌量多付一点儿,然后说“不用找”,就行了。

俄罗斯民族饮食特点:

酸:面包、牛奶是酸的,菜汤也是酸的。

冷:午餐时多数是冷盘。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 蘑菇、酸黄瓜、凉拌菜、奶酪等都凉吃。冷饮吃得很多,零下30多度照吃冰淇淋。 汤:午餐必喝汤。有各种肉汤、鱼汤、酸菜汤、白菜汤等,夏天还有冰汤。“红菜汤”是一道有名的风味。 酒:俄罗斯人喝啤酒用以佐餐,爱饮烈性酒,特别是伏特加,酒量一般都很大。对中国烈性酒也有兴趣,不爱喝葡萄酒。

荼:喝红荼,加柠檬片和糖。倒荼时,先从荼壶里倒出一些酽荼,然后用水冲淡。 主食:以黑麦、小麦面粉制成的面包,黑面包是俄罗斯人爱吃之物,并常以此为待客的食品。粥是各种麦子煮的,或者用荞麦煮。荞麦粥里往往放有鸡蛋、洋葱、蘑菇、原汗汤、鸡肉 或别的肉类。

副食:主要爱吃鱼、虾、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汤、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肠等。

蔬菜:黄瓜、西红柿、土豆、萝卜、生菜和洋葱。但俄罗斯人不吃某些海物(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

五、套娃: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象征

俄罗斯套娃(матрёшка或матрешка)是俄罗斯特产木制玩具,工艺品。一般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最普通的图案是一个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叫做“玛特罗什卡”,这也成为这种娃娃的通称。

木质的俄罗斯套娃源自于古老的俄罗斯。犹如中国的唐三彩、瓷器一样,因其造型质朴自然可爱,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是旅俄人士之首先旅游纪念品。 俄罗斯套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桦木、椴木等精制而成。大的套小的,小的套更小的,最少的有三层、五层、七层、十层至六十层,甚至更多。俄语称为“玛特廖什卡”,现在的套娃继承了传统的可爱的小女孩和农妇的形象,后来也有用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做的,又出现了新的创意,如政界名流、各界艺人、著名建筑、民间故事等等。近些年来,戈尔巴乔夫的形象也被做成套娃娃,后来发展到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斯大林甚至列宁也成为套娃娃的形象。所谓套娃,就是娃娃套娃娃,一个套一个,外面的大,里面的小,最大的有一尺多高,最小的像黄豆粒一样大。一般是7-8个娃娃为一套,最少的有3个,最多的有30来个。有的套娃从里到外,从大到小,每个图案都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有的一套里外娃娃的图案可谓百花齐放,绝对看不到重样。

俄罗斯套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还是俄罗斯文化的沉淀。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纯真善良的民族,在旧时俄罗斯农村,Matryona和Matriosha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妇女的名字。学者们认为,这两个名字中含有拉丁词根“matr”,意思就是母亲。听到这个名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大户农民家庭里的母亲,通常是一个健壮能干、略有些肥胖生了许多孩子的俄罗斯妇女形象。而胖嘟嘟的木娃娃肚子里又藏着这么多小娃娃,于是套娃(matryoshka)就自然而然成了精雕细刻、色彩鲜亮的木娃娃们的名字了。

六、习俗禁忌

俄罗斯人有些习惯值得注意,否则在交往中会使对方产生不愉快。 在与俄罗斯人的交往中切忌不要问及对方的年龄,尤其不能对女性提及这一问题。有时确有所需,则必须以委婉的方式提问,如:请问您的出生年月?一般情况下,可以向孩子提出“你今年多大了?”的问题,但目的不在于想知道孩子多大,而是引出话题,让孩子注意到你在关心他并与他交谈。俄罗斯人通常不喜欢人家问他工资多少,收入如何,也不喜欢谈论他的职业等方面的话题。俄罗斯人同情弱者、失意者和病人,会在交谈中主动关心谈话者的病情,热情提供医疗信息和其他方面的帮助。

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

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

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俄罗斯人主张“左主凶,右主吉”,因此,他们也不允许以左手接触别人,或以之递送物品。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要用左手抽考签等等。俄罗斯人讲究“女士优先”,在公共场合里,男士往往自觉地充当“护花使者”。不尊重妇女,到处都会遭以白眼。俄罗斯人忌讳的话题有:政治矛盾、经济难题、宗教矛盾、民族纠纷、前苏联解体、阿富汗战争,以及大国地位问题。

除了对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外,了解一点俄罗斯人的心理、性格,会有助于与俄罗斯人的交往。

俄罗斯人聚会时,常常谈论严肃沉重的话题,这些话题往往是涉及政治、文学、电影等等,不宜谈论饮食,很少谈论天气。俄罗斯人喜欢谈孩子,家庭事务,在谈到子女成绩时会很自豪。俄罗斯人一般不随身携带亲属的照片,不把照片摆在办公室的桌子上。 在与俄罗斯人的交往中,适时恰当地讲一些恭维对方的话,会起到加深交往的作用。对俄罗斯妇女可多讲一些恭维的赞美之言,如赞美她的新裙子,发型、首饰等;对俄罗斯男子则尽量少言恭维之辞。应当注意,在讲恭维话时,不要太严肃,应带着微笑,似在开玩笑,以免使听者感到窘迫。最典型的恭维话常常在对方休假归来时说起,常说,"变得更漂亮了、晒得更健康了、气色不错"等等。对俄罗斯的男人则多赞美他的气质,工作能力等方面。

在俄罗斯不流行赞美住房、居室和市内装修。俄罗斯人以自家拥有丰富的藏书、油画而自豪,前往俄罗斯人家作客,可夸奖主人藏书之丰,对家具、地毯、吊灯等则不必有过多的溢美之辞,否则显得市民气过重。

俄罗斯人喜欢文学,酷爱读书,在汽车上,地铁里,你随处都可以看到利用分分秒秒认真读书的俄罗斯人。因此,有人称,美国因电脑而强盛,俄罗斯的强大则因其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俄罗斯人聪明智慧,富有想象力,但同时又僵化,有惰性,不善于从事实际性的工作;俄罗斯人性格开朗、豪爽,又富有韧性、耐力,但俄罗斯人随意性强,时间观念差。这些矛盾的特征你可以在与俄罗斯人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体会。

第2篇:俄罗斯餐桌礼仪与中国餐桌礼仪的差别

摘要:餐桌礼仪是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关键词:餐桌礼仪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越来越多,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增进两国进一步的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餐桌礼仪是也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一、两国在座次安排上的差异。

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是饮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对空间的观念是经过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习得的,其中文化因素尤为突出。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以及有关空间的价值观念也就有所不同。俄汉民族对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具有明显的差异,我们不可忽视。中国人一贯重视“座次”。《礼记 》中讲 “天地位焉, 意即天地万物各有其位,马虎不得。在中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 ,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高贵或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高贵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在首座的左手或右手就座 ,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坐或者买单的人坐,因为这样买单时出出进进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而在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国家,排座次的做法跟中国传统排法正好相反。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右为尊,左为次。这是因为在古代西方社会,人们习惯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边的人。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位置上,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宴会上刺杀这一古老现象近乎绝迹。今天,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是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而是出于心理保护的需求,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 ,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在西方和俄罗斯,“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这是因为他们信奉基督教,玛利亚是他们尊崇的圣母。在西方和俄罗斯的宴会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同时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即使是夫妻也是如此,并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不但如此,男士还要替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这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

三、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面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座上都算失礼。如果是长条桌时,主人常常坐在上方横位,客人分坐两旁,女主人则多坐下方横位,以便照顾客人和招呼上菜。有一点不同的是,在俄罗斯的一般生活中对席间座位的安排无严格规定,不太分上座和下座。主座一般是邀请人。需要注意的是,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因为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只有不速之客才会这么坐。也不要坐在桌角,按照俄国人的风俗迷信,

坐在桌角的人要倒霉,如果是姑娘的话,那她就会嫁不出去而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正式的宴席上根本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从而也就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两国在餐具使用上的差异。

俄汉民族在使用餐具时与我们中餐及西餐礼仪均有不同的规范。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和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托住。需要注意的是,手指务必持在匙柄上端,而不是匙柄下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 ,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宜。只有在无需用刀切割食物时,即无需刀叉并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帮助将食物米饭等拨到叉上,但千万不可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侍者就知道可以撤盘了。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那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表示用餐尚未结束。而中国人吃饭的工具是筷子,不像俄罗斯人吃饭那样麻烦,餐桌上的摆放也没有刀叉那么复杂。可以说“筷子”是老祖宗为我们传下的一件法宝,简单、方便又实用,除了喝汤,细细的两根竹筷 ,拿在手上,运用自如,能戳、能挟、能撮、能扒,神乎其技。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 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同样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三、两国在就餐氛围的差异。

俄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另一大差异,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俄罗斯餐桌上的“静”。中国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因此,不论是迎新年、过生日、办喜事,还是请朋友吃饭,只要是宴席,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中国人讲求家庭观念,注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中一起分享各种食物。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中国人尽管平日好静,但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一片热闹喧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这大概源于 “饮食所以合欢也 ”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当然这种边吃边大声地交谈,旁若无人,哪怕所谈论的东西让几米远外的人听去也满不在乎,更不注意大声说话和喧闹会给餐厅其他客人造成干扰,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俄罗斯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最普遍的盘式服务是将餐食在厨房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迅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双手放在桌面以上,胳臂肘不能搭在桌面上,更不能翘二郎腿。俄罗斯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与左右客人交谈。如左右客人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用餐时他们从不高声笑谈,一般是交头接耳,像说悄悄话似的,更不会在咀嚼食物时说话,音量保持在对方能听见的程度上交谈。俄罗斯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尽管俄罗斯人特别喜欢喝酒,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很好的酒量,但他们敬酒从不劝酒。他

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态度热情、话语简短、幽默诙谐。所以在俄罗斯无论餐厅大小,就餐时没有任何的喧闹,大家都是低声细语,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同时表现出他们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俄罗斯人的独立意识,诸如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等。这和中国相比,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从表面形式上看这种就餐方式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分餐制还可以体现适度节俭、合理饮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缺点。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的,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的自助餐、冷餐也都体现了这个宗旨。

四、结论

总之,餐桌礼仪在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孕育着不同的餐桌文化,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是当今国际交往的一条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礼仪, 同时也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礼俗,做到因人施礼,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2] 崔卫.当代俄罗斯流行音乐文化及其语言表达[J]. 俄语学习. 2007(01)

[3] 陈君.宴会上的餐桌礼仪[J]. 秘书之友. 2010(03)

[4] 陈惜姿.餐桌礼仪[J]. 跨世纪(时文博览). 2008(06)

上一篇:七年级重点课文练习题下一篇:化工年度安全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