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文专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从中文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该体系研制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多位一体的管理系统。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开启智慧为一体,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

第一篇:中文专业论文

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的关键

本文探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大学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指的新闻文体主要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

作者:陈寿江

第二篇:中文专业课高分谈

考生档案

陈奕颖,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报考南开大学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

总分352分,其中专业科目一133分,专业科目二125分。

 

2011年的考研战火已经尘埃落定,两年前的这个季节,我已经拿到了专业科目一133分,专业科目二125分,总分排名第二,专业分排名第二的成绩单。今年回到南方的本科母校,再次用足丈量以前来往的校园小径,微风拂过茂密的树丛,熟悉的风景唤醒了当年那个在考研征途上奋战的我。

 

战略

也许是家庭熏陶的缘故,我从小就对中文抱有极为浓厚的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的也全是中文专业,无奈造化弄人,最后调剂到一所连中文系都没有的理工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专业就业前景虽好,但终究非吾所爱。在大三上学期开始经贸课程的学习后,我最终毅然决定投向 “虽不能至,心向往”的中文怀抱,改行考研。

几经资料收集和院系对比甄别,最后我选定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作为考研目标。选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一是因为这个学科重点研究外国文学,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其二这个学科要求英语功底好,我作为本科专业是英语的学生有一定优势。后来才发现,选择跨专业考研,原专业与现专业的联系紧密又有所不同,使得我无论在复习过程,还是在复试阶段,以及其后的研究生学习阶段都有较大优势。选择南开大学自然是我内心的名师情结和名校情结了。

文学院研究生考试除了各专业通考的公共课政治,英语外,专业课考查内容为:专业科目一考文科综合知识,专业科目二考你所报考专业的具体内容。南开大学文学方向的文综考试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占30%,现当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占20%,文学理论占20%。南开的文综试题特点是考查范围广,难度一般,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在大致了解所考科目后,我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四个科目中,外国文学与本科专业关联较大,且是我兴趣所在。现当代文学属于与时代相关联较紧密的文学类别,也容易学习理解。而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应该是我的“弱项”,因为文学理论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我未系统学习。至于中国古代文学,高中的时候文言文功底就没有打好,我连看白话文成分较多的《柳毅传》都像看英语阅读一样连猜带蒙。分析好情况,确定好要强攻的碉堡,制定相应计划就能有的放矢了。

跨专业考上南开研究生的消息传开后,有大三的班级邀请我去做经验交流。当被问到我为了准备这次考研花了多久时间时,我掐指一算,回答道:“如果说是为了研究生考试,我从大三的寒假开始准备;如果说是为了进入文学的殿堂,我从小就一直准备着,这是我爱好所在,心之所向。”如果两年前我没有考上研究生,也许我会从事与外贸等和文学有一定距离的行业,但我也会一直考研,相信最后也一定能成功。

 

战术

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难啃的古代文学,刚巧大三那年寒假迷上了《仙剑奇侠传四》,我一下子对中国古典风情兴趣井喷,就借着这股“东风”的劲头,狂啃下袁行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大卷,这应该是“玩物不丧志”的一个正面例子了吧。在看书和资料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自己寻找乐趣:背诵熟记作家词条是文学中比较枯燥的,但也不乏有趣之处,如一次我看到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因贯号酸斋,故二人散曲,世称“酸甜乐府”。号甜斋、酸斋,适时张含韵的蒙牛酸酸乳广告大热,我便在这一词条旁边写下“酸酸甜甜两人组”,好记又好玩。

另外,我认为在兴趣之外,营造一种学科的氛围也很重要,兴趣固然起决定作用,但有时在考试的压力下,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看着书本上干巴巴的一个个方块字,看到两眼发直也看不进去,这时候我就索性把书一扔,找相关的音乐或电影,听一曲《二泉映月》再看古代诗词,自己RAP一段《上海1943》再看海派文学。在感怀《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再去体会《驯悍记》的精彩。这个方法是我在英语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在不想看但又必须学习英语时,我就会对照歌词狂听英文歌曲或看看只有英文字幕的英文电影,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纯英文的环境中,听着歌者用另一种语言演绎出那美妙的旋律。看着电影中另一个国度的喜怒哀乐,再碰上几个陌生的词汇,就更加主动地想要将这门语言拿下。而且擅长文科的学生多数是感官视觉记忆,在拿到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后,脑中会自然勾勒出一幅画面,这个方法有点反其道而行之,先看到电影中的画面,再有相似意境的文字辅佐,起到一种加深记忆的效果。其实这个方法也不一定只适用于文科,我有朋友一做逻辑运算就先看《柯南》,为枯燥的纸上学术找到现实对应模板,啃医药学前先看一集《实习医生格蕾》。

因为许多人不是为了区分能指与所指才去研究语言学,他只是对各国各地的语言中的规律感兴趣。也不是为了知道心脏左膜的厚度从事医学,他只是从小有救死扶伤的志向。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十年功”枯燥奋斗中,这些影片多多少少能唤起自己最初投入这项事业的热忱。

对于文学的兴趣爱好引领着我行走在考研路上,我会为了辛弃疾用五十干将闯敌营,不仅杀其头目,还带回五百倒戈于他的士兵拍案叫绝,也会在看到在“文革”浩劫中文学知识分子的处境而黯然神伤,更会为了发生在那片远离我们的土地上千百年来的种种故事时而思考时而沉默。虽然经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至今只能算是一个混学术的门外汉,但文学带给我的感动依然不变。

 

资料

经常听到考研的同学形容强调自己所报考的专业难度大,都是这样形容:

“这个专业开的书目有二十多本,怎么看得完?”

“我们专业不开书目了,连个范围都不知道。”

“我学校使用的教材是这个,报考学校使用的是另一套教材。”

这样的想法就自己先增大了考研的难度。其实校方开书目只是提供一个范围内的参考,在复习的时候就要清楚考研和高考的区别。作为进入针对大学的高考,全国基本都用统一教材,知识面较宽泛,没有专业性要求。而考研的专业科目是有不同大学的专业老师出题,作为研究型的学者,老师们自己都会有术业的专攻方向,这都会反映在该校的考研试题上。拿外国文学来说,如果该校侧重于苏俄和欧美方向的文学研究,在试题上会极少、甚至没有与亚洲文学相关的题目,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在考研书目中必然会有亚洲文学的内容出现,只不过以考研应试的角度,基本上可以忽略不看。对于考研目标学校不开书目的考生,可以找所报考学校教材作为参考,如果能找到该校学生的笔记便是再好不过。因为老师上课的重点即表示该老师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或很感兴趣,极有可能作为考研题目的重点。实在借不到不能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也不用慌,就找这个专业较为普遍使用,认可度较高的教材,通用的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类的如外研社、理科的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另外还有一些名校出版社如北大、广西师大出版的教材都可以考虑。不同的教材虽然在详略侧重上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大框架还是业内公认的。即使所用教材和所报考教材不一样问题也都不大,知识都是相同的。

要看的考研书目多否?作为专业科目要从零开始的跨专业考生,我只能自嘲一笑:“多乎哉,不多也。”南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只开了四本书目,但因为是跨专业,所以我不得不看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考研必看书目。记得当时古代文学的书目是袁行霈高教版的四大卷,现当代文学两本理论书和两本作品选,这些都是大部头,加上英语政治和其他的资料,笔记,打印的文档等等。看上去也还真是挺有分量的。考研结束后,我还特意把所有的书本都竖立排放在床上排了一张“全家福”,五颜六色的书脊像一把彩色的梯子,竟也差不多占满了两米长的床。连自己也大吃一惊。感觉复习看书的时候并没有很吃力。而复习安排好了,往往事半功倍。

 

 

复习安排

我的专业课复习是从大三那年寒假就开始有计划地看书,几门课程车轱辘转地看。到了暑假就相对集中地看:从八月份开始,基本上使用一个月看一门。九月看古代文学,十月看现当代文学,十一月看文学理论。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块是一直穿插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到十二月再集中看外国文学。每一个学科的复习都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读教材,基本上都是粗略浏览,作简略的重点记号和笔记,为的是对这个科目所研究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把书读薄。第二遍就结合所报考院校的考题设置有针对性的看教材。去粗取精,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这一步花费时间较长,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但如果这一阶段完成得好,对考前的复习和知识的长久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阶段就是在考前一周左右,每个科目只看第二阶段的笔记。书本放在手边只作为一个查阅材料了,记忆点和考点都在自己的笔记里。其实考研到后期更多的是考心态了。书读得越多,越觉得知识的庞大和无可驾驭。加上考研日期临近的那种“大限将至”的恐慌,很容易产生高山仰止的心态。这时候看书效率会比较低,所以不如索性不看书,只看笔记。笔记是自己辛辛苦苦总结记录的,再次背诵记忆难度不大,而且会更有成就感。我在最近看总结笔记时会不停地给自己心理暗示,看完了一题心里面就想着考试一定会考这个,我一定能答得很好。我还收集了南开近5年的考研有关试题来做,一是看看能否达到南开的水平,二是锻炼审题归纳能力,三是找找出题规律,把即将面临的考研放到一个宏大的学术背景之下。

另外,在考研路上是“独木成林”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问题上,是见仁见智。笔者建议不要走极端就好,不是自己一条路摸到黑,或是人云亦云,太关注别人的学习进程,依赖集体的激励就万事大吉。从个人经历出发,我在学习时不喜欢有认识的人在身旁,而常常独自去图书馆。但偏偏是一日不说话不安分的外向性格,而且在考研阶级也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焦虑。所以就大概了解了一下几位研友常去的教室和吃饭时间。有不懂的问题或者看书看累了的时候就找人在走廊上探讨问题,看看风景,也权当放松。

在硕士生涯已经渐入尾声的阶段再来回顾那一段考研的岁月,复习的苦闷与高分的欣喜都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突然想起以前摘抄过冰心的一句话,改动一下,也很符合考研人的心境:“爱在右,战略在左,走在考研路的两旁,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考研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笑有泪,也不是悲凉。”

 

作者:陈奕颖

第三篇: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从中文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该体系研制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多位一体的管理系统。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开启智慧为一体,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中文专业;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体验训练;立体施教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呼唤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我们人文基础学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过去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基本上属于知识传授型培养模式,往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学得少;死记硬背多,积极思考少;实践训练少,消化吸收更少。在课程构成上,通论性、概述性、通史性课程多,原典性、实践性课程少。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灌输知识,忽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往往长于知识的记忆,大多缺乏思辨的习惯、质疑的意识、运用的能力、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显然不适合当今人才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武汉大学文学院从改革培养模式入手,打破过去主要依靠课堂讲授的单一培养方式,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启迪智慧为一体。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压缩课堂讲授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文专业实践教学到底该怎么做?没有现成的做法可资借鉴。过去一般都是让学生做做作业、搞社会调查、开展演讲竞赛等一般性活动而已,但做法简单、零散,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统筹,尤其忽视与相关环节的协调、衔接和贯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我们于2005年酝酿建立实践教学中心,来系统设计、全面管理和具体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着力构建系统、科学的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大胆尝试,开辟了中文学科实践教学的新途径。2010年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荣获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框架、内容和主要做法如下。

一、确立了“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怎样才叫实践?这首先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中文专业学生的实践,就是要“三动”:动口、动手、动脑。这不同于理工科和应用性文科一般性的“实验教学”。要让学生“三动”,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动”的方式、条件和动力。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就是紧贴中文专业特点和时代需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的资源、条件和指导,辅以必要的实验室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智慧,全面成长。其关键是推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因此,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是: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

所谓一体双翼,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有机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以改变只重理论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局面。

所谓多层并举,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而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力避实践教学简单化和无序性。

所谓学生自主,就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大力推行自主学习,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同学互助”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学习和训练。促使教师由单纯地讲转向讲训并用、指导启发为主;促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学、能动地练和深入地思辨。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体悟和内化得到不断提高。

所谓立体施教,就是将课外与课内配合,校外与校内互补,传授与训练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体系,对学生实行全面培养。

总的目标就是努力打破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拓展教学空间,搭建多维平台,着力构建一个以素质提高和能力训练为主导,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开启智慧为一体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结合课堂教学来整体设计实践环节,整合课堂之外的各种学习活动于一体,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初步构建了一个理念先进、系统完整、功能多样、资源丰富、实施方便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体验训练。目标就是提高素质和能力。这个体系由六大模块构成:

(1)课程实践。针对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听的问题,要求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环节。也就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研讨性、训练性、互动性项目,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和训练,努力构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古代文学课为例:老师在讲授先秦文学时,要求学生动手广泛查找资料,为经典作品做“集注”,并自写按语。这种方法,既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弄懂了原著,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培养了研究能力。

再就是强化各门课程的“研究”色彩,着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术前沿,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促使学生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而且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和已有的结论进行“回放式”论证阐述,以强化学生研究意识,训练学生思辨思维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摸索研究的路子。

(2)实践课程。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需要出发,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性课程,如同理工科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有些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心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我们还重点推出了“语言文学名著研读”系列课程。这类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有助于阅读理解的相关材料,提出一些引导性的意见,尽量多给一些启发,少给一点成说。其目的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原典,共同研讨,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从而锻炼自我钻研能力,养成思辨习惯,培养扎实学风,打牢专业基础,熏陶思想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有的课程更是别开生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中国现代话剧名作研读”课程,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鉴赏、品味话剧名作,而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并邀请师生观摩和评议。

(3)活动与项目。结合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专门为学生课外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①增设“课外写作实践”项目。为低年级学生每人指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期间,坚持课外撰写文章,由指导教师批阅并具体指导学生修改。每生每学期完成2~3篇,两学年共完成10篇,由指导教师综合考核,记载成绩。这样就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日常化、制度化了,落到了实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②组建“专业研习小组”。 具体做法是:根据所开课程,在学生中组建若干“专业研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指派一位学有专长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参加其中一至两个小组。小组不定期开展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疑问切磋、专题研讨、信息交流、读书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通过这些学生自主的不拘一格的开放式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③成立专业性学生社团。如浪淘石文学社(全国高校十大文学社团之一)、青骑士剧社、科幻协会、拓荒者电影协会和凡人文学社等,教师参与指导,有组织地开展大量的活动。④主办多类型的学生刊物。如学术刊物《珞珈人文》、《文言》,文学刊物《浪淘石》、《星光》、《凡人》,院报《珞珈文镜》。这些刊物基本上都定期出版,从社长到主编和编辑,全由学生自己担任,老师参与指导,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锻炼。⑤举办各种学习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每年一度的 “樱雨春风”春季文化节活动,金秋艺术节,“红金龙”杯古典诗词吟诵会,“笔写青春”征文比赛,“长江文艺”古典诗词知识竞赛等。⑥举办系列学术讲座。⑦学生互访。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不同高校的特点,吸收不同高校的优长,我们先后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组织本科生互访,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相互随堂听课、举办学术论坛等。⑧设计专项训练项目,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心训练。如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研究能力训练、课件制作训练等,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4)社会实践。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提高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支教扫盲、文化宣传、科学普及、科研攻关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组织10余支小分队,深入全国各省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5)专业实习。根据不同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式上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为此,学院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功能各异的专业实习基地。

(6)毕业论文。我们把毕业论文写作当作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项目,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来发挥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选题研讨、资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训练、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写作技能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我们在进行这些板块及项目的设计时,比较注重其层次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一,专业基础性实践。这类项目主要是结合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实践教学中心的资源完成训练型的课程作业、延伸研读有关原著和研究文献,以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消化所学内容,思考一些问题,训练专业能力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综合应用性实践。根据中文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思”能力出发,开展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名著研读系列课程、成立专业研习小组、举办读书会、开展影视评论活动、举办辩论赛、进行写作实践训练、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古典诗词吟诵会、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社团活动等。

其三,创新拓展性实践。指导学生关注学术动态、研究专业问题、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文艺创作、进行创意设计(如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建设创意大赛)等。重点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辨精神和研究能力。

三、研制了海量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训练资源

由于我们构建的是以推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为核心的“大实验”教学体系,必须要有大量的学习训练资源相配套。然而与此相适应的学习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不多,因此研发配套的资源是当务之急。这几年我们花大力气调动全院教师来设计研制,并且投入了大量经费设立专门的研发项目予以支持。通过自主研发、购买和联系共享等方式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学习资源包括以下六大类:

(1)课程资源。针对各门主干课程开发了数字化的系列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训练,以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录音录像、习题与训练项目、试题库、专题文摘、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

(2)专项训练资源与工具。为了改变学生仅仅借助教材和课堂笔记来完成作业的传统做法,我们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必须借助实践教学中心资源、通过自己查阅大量资料和处理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和训练项目,使学生真正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例如思考性作业、文献摘要或综述、语料统计与分析、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写作训练等所需要的资料与工具。

(3)研究型资源。包括语料库、专题研究资料、学术信息等。

(4)文献资源。包括数字化的语言、文学、文化文献,工具书等。

(5)音像影视资源。包括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专家学者讲演的录音录像等。

(6)实物教具。如古文字样品、纸制教材、教学资料等。

(7)自主型创新性学习教材。为了把我们的教学改革思想充分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之中,我们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研究、设计、编纂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基础课系列教材共10种。本系列教材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设计,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研究,帮助学生拓展,强化学生训练,激发学生创新,着力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功能。体例上包括基础知识、研讨平台(问题概述、资料选辑)、导学与训练(关键术语、思考题、实践训练)、拓展指南(重点文献资料介绍、其他重要文献资料目录与线索)等,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此前还组织编纂了《语言文学名著研读系列教材》。该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上述资源大都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数字化资源全部都装入了自主学习中心局域网。学生既可以参考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训练和检测,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学习疑难,研究学术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四、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

过去,文学院基本上没有用于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要实施立体化的实践教学,配套的硬件环境必不可少。我们所确定的硬件建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符合中文专业特点、与我们所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为此,我们提出打造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即一切建设都围绕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亲身体验和情景感受来进行,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训练、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多维平台。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为主体的理念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多样、设备良好的实践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主要有如下组成部分:

(1)局域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源库。局域网以我们自主建设的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支撑,连通实践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训练室、自主学习中心,已开通,供学生全天候免费使用,并在不断充实完善。局域网的主页包括如下板块:中心概览、最新动态、学术前沿、训练项目、课程学习、研究平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互动空间、专家讲堂以及文献库等。

(2)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开辟专门的场地,成规模地配置网络终端,专门为学生利用实践教学中心内外的数字化资源提供场地和设备。

(3)语言实验室。主要供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学习、训练和研究使用。

(4)多功能演练厅。可用于演讲、辩论、表演、竞赛、教学等方面的训练、录制、编辑,也可以用于影视音像演播等。

(5)教学资源陈列室。展示实物教具、纸质资源等。

(6)学习资源制作室。用于研究开发和学生制作各种学习资源。

(7)学生活动室。供学生研讨交流使用,并可播放

 

 

影视音像。

(8)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外正式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7个。

五、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和项目,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办法。把必修规定与自主选择相结合、过程管理和效果检测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并把有的实践课程和项目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做了明确规定。例如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人文班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项目“能力训练”是这样要求的:“学生平时课外必须参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第七学期接受学院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一定分量的文章;院级以上科研立项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单位或组织认可的调研报告等成果(实习报告除外);其他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或获得的校级及以上的表彰与奖励(学校颁发的普通奖学金除外)。”

我们认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导、督促、激励学生参加实践,因此并不要求考核方式千篇一律,可以灵活多样,但都有相应的要求和制度,以确保考核的科学、准确和公平公正。

同时我们还健全了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六、建立了多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系统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专兼结合、集中统一、齐抓共管的组织系统和教师队伍,以具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督促考核实践教学工作。具体格局是:院长统筹,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配合,行政副院长负责硬件支持;实践教学中心负责统一设计、组织、协调和管理;教学秘书、辅导员配合;教师结合课程实施和指导,研究生助教辅导。这种全方位的管理实施体系,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有效落实。

 

[本项研究是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赵世举 赫琳

第四篇: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学生古文学习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以下也称“古文”)课程是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大多数学生也能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不过在实际学习中并不能做到自主的有效学习,学习效果也是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把原因归咎为理论知识枯燥,老师讲解乏味,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学生的古文学习现状调查予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从而提高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学生的古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学生;古文;学习现状;对策

笔者对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以期对现在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学生的古文学习现状有着真实的了解,进而为高职高专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调查时间、范围、内容及方法

1.调查时间:本次调查问卷时间为2015年6月,统计分析为2015年7月。

2.调查范围:川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学生层次比较多样化,主要有高中起点三年制语文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三年制”大专班)学生以及初中起点五年制文科班(以下简称“五年制”大专班)学生。本次调查有两个“五年制”大专班94人,一个“三年制”大专班34人,共128人。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对古文学习的认知、态度、疑惑,对古文知识的掌握,对古文教学方法的建议等。

4.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分析法等。

5.调查过程:由调研者向被调研者详细说明此次调研的目的和意图,统一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问卷。现场发放问卷全部回收,但部分问卷回答有遗漏,特此说明。问卷回收后,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收到了很多有用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重要性方面: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意识到古代文学课程在众多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61个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认为古代文学比较重要,占64.9%,13名同学认为非常重要,只有1名同学认为没什么特别。同样,三年制大专班有30名学生认为古代文学重要,占69.8%。同时,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还是有部分同学认为古代文学对将来的就业工作没有实质性作用,五年制大专班有18人,占19.2%,有2名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生也存在这样的观点。在被问及古代文学是否会影响其对人生、生活的态度时,总共有18名同学的回答是否定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14%。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古达文学课程在在校期间的学习十分重要,但部分同学认为古文在大学生涯结束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面对这样的答案,我想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深刻反省了,难道通过一年半或者两年的古文学习,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丝毫没有影响吗?

(二)课程学习态度方面:

1.阅读原著方面: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分析: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原著的阅读对于古文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主要集中在五年制大专班。同时,我们通过表2可以明显地看出,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还是存在着差异性,五年制大专生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经常阅读原著,而三年制大专生中也没有一个人从不阅读。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不同。总之,相对于三年制大专生而言,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简言之学习态度存在很大问题。

2.诗词背诵方面:调查结果见表3:

分析: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有必要背诵诗词的,通过学期末的测试来看,大多数同学也都能够对重要诗词作品熟练背诵,但也有个别同学试卷上该题为空白,可以看出平时根本不会去背诵诗词,不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积累,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学习自主性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而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是不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在大学阶段,很多老师都积极倡导要给大学生“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要教给他们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点,整堂课都在忙着抄课件,享受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后,更别谈什么自主学习了。我们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的古文学习调查来简要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不会经常问老师问题,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以及没有思考提不出问题是主要原因。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在课外也不经常与同学讨论课堂所学内容,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不够,在这一点上,五年制大专生和三年制大专生具有相似性。

(四) 教师教学方面

针对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反馈,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学生对于教师满堂灌和照本宣科最为反感,同时对于教师在课堂上不着边际地胡吹一通也比较反感。此外,尽管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听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比较反感只有文学作品的分析而无理论概括。在这一点上,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具有相似性。详见表7:

对于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粉笔板书如何有效使用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两者必须适当使用,完全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全部使用粉笔板书的效果都不太理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实践性学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比较大,比起板书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图像和声音适当地加入,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学术讲座以及相关教学视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古代文学教师如何上好古代文学课程这一问题,我们也向被调查者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第二,教师可以多介绍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故事,多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加趣味性;第三,老师不能太古板,教法要新颖;第四,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笔者发现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在前三点上具有共性,大多数学生都持以上观点,不过在第四点上,很少有五年制大专生提到这一点,主要集中在三年制大专生上,这也主要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差异有关。对于这一点,详见表8:

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3.9%的五年制大专生反映自己基础比较差,听不懂,加之知识比较枯燥,所以没有太大收获。而觉得自己基础差的三年制大专生只占到6.3%,这与我们向多位同时给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授课的老师们所了解到的信息是一致的。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数在初中阶段成绩比较差,没有考到理想的高中才选择这样的途径来获取大学文凭,进入学校后,大多数同学自制能力比较差,加上古代文学知识庞杂,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收获并不太大。作为教育者来说,面对他们基础知识差异确实存在的现实状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只能是因材施教,针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五年制大专生,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就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说,对于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还是有所区别对待的。被调查者的意见如表9: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三年制大专生认为这样子不同时间开设古文课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仍有41.1%的五年制大专生认为是不合理的。据笔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也是区别对待,开设时间有所不同,但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保持一致,因为古文课所囊括的知识点非常多,面非常广,四个学期的课程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三个学期所学到的知识更是九牛一毛了。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古文学习现状的因素既有来自學生的,也有来自教师的,当然也有古文课本身的特性有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深思的。正如学生们所提出的,传统意义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大学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注重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张克峰.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

【2】杨映红.高职院校中文专业师范生“古文”素养的培养——以调研为基础的探讨【J】.语文学刊.2010(3)

【3】葛慧.试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1卷第6期

作者:蔡德莉

第五篇: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思考

[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所需的语文教师。

[关键词]高师院校 中文专业 教育实习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肖灵(1972- ),男,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教育学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但通过近年来我校(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对部分毕业生任教情况的调查,以及一些中学反馈回来的情况,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毕业生,无论是专业思想还是实践能力,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还有很多不符合普通中学教育要求的地方。面对这种情况,除了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中文基础课教学外,还应加强教育实习这一关键的环节。

一、中文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些年来的调查,我们发现,中文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习时间太短,一般只有6周,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二是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学习其教育方法和教学中的各个注意事项;三是班主任工作做得不到位,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四是许多实习生讲授新课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学生的年龄不符合,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五是高师院校领导和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联系过于松散,不能反馈真实有效的信息;六是实习生的基本功欠缺,如普通话不过关,板书乱,学生看不懂粉笔字,语速太快,对课本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好等。

二、解决中文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对策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教育实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如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建构和落实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老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注重发展性评价等。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要自觉以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这些新理念来指导实习工作,并通过教学实践,用这些新理念来改造自己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使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①

2.拓展教育实习内容。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学语文新课程呈现出新的特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能在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给学生以有效指导;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研究者。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学语文新课程的这些新特点、新要求,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应进一步拓展教育实习的内容。首先,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其次,要将教育实习与教育调研相结合,重视教育调研。教育实习同时也是绝好的教育调研机会。教育调研可以从第五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开始,让学生对实习基地学校或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样本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这些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高实习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再次,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辅导、课外活动指导等活动,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这样,实习生才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锻炼。

3.调整教育实习时间。从目前教育实习的现状来看,多数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时间为6~8周不等。这样的时间安排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实习时间短;二是将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不利于实习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实习。第七学期教育实习期间刚好是考研的复习阶段,考研的那部分学生无法全力投入教育实习。第八学期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2~4月份,此时毕业生要忙于应对各种招聘会和录用考试,还要撰写毕业论文,不太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实习;各中学指导老师忙于中考、高考冲刺,难以集中精力对实习生进行有效指导。并且,如果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生即使全力以赴地投入实习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和改进自身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不足。

发达国家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长,时间安排较为灵活。美国的教育实践分为“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实习”三种,累计实践时间达一年;英国教育学院学生要参加约24周教育见习和实习;法国师范院校将教育实习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共4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时数的25.7%,还有一周不占课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实习”②;日本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时间为18周,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进行③。可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面对现状,我们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高师中文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做出如下调整:

首先,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加大教育实习在中文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教育实习时间以10~12周为宜。其次,调整教育实习的具体时间安排。教育实习活动可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五学期,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应由原来的第六或第七期提前至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为,观摩中学语文教学的公开课,初步体验中学班主任工作,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现状。第二次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为5~6周,其中校内备课、试讲1~2周,见习1周,现场实习3周。实习内容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研、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辅导。实习结束后,用3周左右的时间边上课边总结反馈。在这次全面实习的基础上,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模拟试讲,查漏补缺,全面提高。第三次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3~4周,主要内容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一次的教育实习,宜采用完全开放的形式,实习生独立地备课、试讲、上课、承担班主任工作各种辅导活动,指导教师只对实习的各项实习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实习结束后,由指导老师、“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任课教师组织实习生进行认真总结,进一步深化教育实习成果。这样,经过循序渐进的三次教育实习,学生可以较多地接触中学、了解中学、参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够真正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有利于毕业后快速、顺利地适应中学教学工作。

4.改革课程设置。我国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构成:普通公共课(大学外语、计算机、思想品德修养、哲学等)、中文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能训练、中学语文教学论、教育见习与实习等)。这三类课程对于培养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更能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更能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师院校盲目地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致使“专业课程占较大比例,某些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时比重占总课时8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综合大学相同专业的课时”④,教育类课程仅占总课时的4%左右⑤。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大体如此。并且,中文专业的中文学科主干课程的设置又过于强调中文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渗透;选修课程的设置大都因人(教师)而设,没能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不利于学生对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艺术的掌握和运用,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不能较好地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实际,从而导致学生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技能与技巧,教育实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必须改革高师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发展需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吸收最新科研成果。

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第一,调整课程结构,适当降低中文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增加教育类课程的课时。第二,根据中学语文新课程结构的变化,调整中文学科专业课程的结构,开设与高中6个选修模块相对应的专题课,注重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第三,重新定位教育类课程。(1)改革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着重增加现代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学教学管理等内容;(2)增加教育技能课程的比重,改革其教学内容。如增加“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课时,在本课程中增加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分析、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微格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内容;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开设包括“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等基本功训练的综合课、班主任工作技能辅导等课程。

5.改革教育实习模式。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教育实习的传统模式是:在毕业前夕,所有毕业生云集在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实习点,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进行大兵团式集中教育实习。这种传统模式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产生过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就业体制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日渐突出:(1)大兵团压境,中学难以接待;(2)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师院校中文专业难以派出足够的指导教师;(3)学生短时间内仓促上阵,难以全面了解中学教学实际;(4)毕业前夕学生要及时了解人才市场信息,无法全身心投入教育实习;(5)一些用人单位在第七学期末或第八学期初就开始了招聘工作,他们要求毕业生在洽谈就业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实习模式,已成为当前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教育实习的当务之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在教育实习组织方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第一阶段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育实习,宜在教学论教师指导下集中进行;第二阶段的教育实习,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定点实习为主,个别学生如有要求,可自由分散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得到必要的指导,初步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第三阶段以自由分散实习为主,部分能力、基础较差或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如有要求,可以在指导教师带领下集中实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也有利于部分学生与有意向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有利于全体学生尤其是落后学生的提高。

二是在教育实习管理模式上,实行自主管理与委托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自主管理是指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教育实习进行全权管理。委托管理是指将教育实习指导、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等工作委托给实习学校进行管理,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系)的带队教师只负责与实习学校的联络接洽工作及对实习生实习活动的检查、督促。

三是在教育实习操作方式上,将教学见习、模拟实习、现场实习相结合。教学见习是指观摩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它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习的见习阶段进行,也可在模拟实习、现场实习阶段进行。模拟实习是指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上,让学生模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它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及微格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现场教学的校内试讲阶段进行,还可以是学生自己随时进行锻炼。现场实习是指到中学去开展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和班主任管理工作。

6.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选择和安排教育实习学校是实习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因为这里面有双方选择的问题,我们看中的学校未必愿意接受实习生,欢迎我们去的,实习生又未必能够进去。仅就我们这一方面而言,如果实习学校更换得过于频繁,一则一些新学校不一定接受过实习生,中学教师缺乏指导经验,不了解实习工作;二则我们也不了解中学的情况,这样双方就很难较好地合作,势必会影响实习的质量。因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建立较稳定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对实习学校要精心选择。要选择那些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师队伍整齐,教学质量较高,学校管理好,学生思想活跃,学校环境好,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有接待实习的积极性,愿意为培养新一代教师做贡献的实习学校。

二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人愿,你所选择的实习学校未必真心愿意接受你去,因为这样确实给他们带去了麻烦,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为此,必须主动地与要去实习的学校建立起良好的互相帮助、彼此合作的关系。中学在办好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需要大学的支持和帮助。如师资队伍的补充,现有教师的进修提高,教学的参考资料和学科教改信息的介绍以及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等,这些就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我们应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帮助他们,建立互通有无、通力合作的关系。这样就可与实习学校签订长期互助合作的协议,把基地稳定下来,对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有很大益处的。

三是指导教师的问题。教育实习的主体应当是实习的学生。但过去,我们却普遍存在由指导老师大包大揽的情况。许多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质量,帮助学生分析教材、设计板书、修改教案、反复地听实习生的试讲,有的甚至一句话一句话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用心固然良苦,却没有发挥出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使学生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影响他们独立施教能力的形成。因此,指导教师应改进指导方法,既指导到位,又不大包大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注释]

①李人亮,宋立权.试论教育实习总体结构的完善[J].中国音乐教育,2004(8):32.

②④刘元根,季凌云,程小华.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孝感学院学报,2004(5):110,111.

③⑤郑群.高师院校教育实习问题分析及改革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46.

作者:肖 灵

上一篇:怎样写教育论文下一篇:信号与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