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

2022-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

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研究

摘要:班级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均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在北京大学的讲话内容和自身工作实践,简要介绍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意义及思路、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建设;路径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最全面、创新思维最强,最富活力与朝气的群体,必须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教育载体”,社会的教育要求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均需通过班级去实现和完成。因此通过不断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来持续提升大学生个体以及高校整体的竞争力,对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化与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意义

1.引导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班级集体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学院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凝聚学生的前沿阵地。班级集体作为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所处的一个微观环境,具有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人际关系氛围和精神动力来源。通过班级这一平台,成员可以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日常事务,逐步培养起大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养成关爱、理解、宽容等必需品质,同时,提供学生施展才干、激发热情、自我提升的平台,使每个人都能发展自身的认知风格、个性特色和行为模式。这对于他们完成个体社会化、发展个性、形成成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健全人格,最终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扣好第一粒扣子”,起着最基础的作用。比如,一个有良好学习环境的班级,可以使班级成员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一个拥有强大凝聚力的班级,会培养出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拥有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学生;一个有积极向上氛围的班级,会使同学们正确看待历史、时代,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自信。

2.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基层是一切事业的基础,班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在整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它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中介,是重要的沟通桥梁,它在整个学校系统结构运行推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首先,具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可以增强学生“增益其所不能”的紧迫感,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在争论与比较中形成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产生创新超越的锐气、勇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为在学校内形成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提供坚实基础和现实依托。其次,班集体使大学生在主动发展、主体实践、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信、行诸心理因素的均衡发展,在提高德智体美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特长,成为具有鲜明个性与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创造型专门人才,为学校落实教学、管理各项任务、实现高校办学目的提供保障。最后,优良的班风是校风的微观体现,通过班集体这一纽带,在班级活动中感受班风,在班风的潜移默化中感受校风。通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践行中深入,在学生与学校的互动中,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学校体制机制。

3.有助于整个社会树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首先,班级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通过班级集体的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班级舆论、班级公约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班级集体氛围及其背后渗透的价值观念,通过有组织的政治学习,对每位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的个体行为得到调整,进而“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其次,通过班级组织,拓展实践教育范围,向生活社区延伸,向社团活动延伸,向虚拟网络延伸,向社会基层延伸,“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二、提高大学生班级质量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向全体师生表达节日问候的同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广大青年树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民族、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必须毫不动摇地在广大青年中树立和培育。价值观是在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過程”。大学生班级在大学生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必须让大学生班级成为推动树立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必须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到大学生班级质量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的提高。

1.加强班级优良学风建设。总书记讲话中说“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通过详细制定班级上课、晚自习考勤制度,加强对“学困生”的引导,完善监督制度建设,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通过班级集体的环境、文化建设,养成“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学风;通过开展优良学风示范班的评选、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等活动,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开展“我看……理论”等推动知识更新的活动,形成自己对于经典理论的见解;开展“社会问题理性看”讨论会、社会问题研究兴趣小组等活动促进学以致用,在专攻博览的同时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通过讲述实践经历、书写实践报告等活动提高实践技能,使同学们了解社会,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和不断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能力。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班级的力量来影响每一位同学养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踏实的学习作风,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提升,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2.加强班级思想道德教育。总书记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通过开展“时代先锋故事大家讲”、“我的中国梦”演讲、“国情大家谈”班会、“感动的平凡人”主题演讲等活动,帮助学生们明确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通过开展“诚信考试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爱心班级”评选以及爱护校园每一棵树木、每一寸土地签名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守公德的意识;通过卫生值日制度、“节约之星”评选、“感恩”主题班会、“我最喜欢的同学”评选、“我是谁”“你是谁”互动活动等,让同学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用班集体的力量来强化班级成员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每一位班级成员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出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同时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班委会成员对一些同学与道德相悖的行为正面引导,辅之善意批评;同时,通过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以弘扬正气,互相监督以改变不良习惯,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梳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

3.促进班级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们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首先,我们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阐述使学生提高对目标的认同度,激发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落实班级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自我教育的功能,让成员在参与班级事务的自我管理过程中,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又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形成班级集体文化的良好氛围。再次,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一个成员间团结友好相处的班级集体,必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培育优良的班风、端正的学风和健康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成长成才中的困难、挫折和成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营造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和媒体融为一体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氛围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受者,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受性,从而提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

总之,班级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在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增强班级集体建设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契合。需要我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升班级质量,这对于学生、高校、国家而言都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OL].(2014-05-0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2]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R/OL].(2012-11-08).

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作者:尹琪 张维静

第2篇: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的研究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培养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因而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的必要性,其次对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班级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为了更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必须提高大学班级建设的质量。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更加深入探讨,对于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的必要性

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网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日渐普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便利性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班集体疏于关注,甚至远离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班级作为大学生社交网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加强班级建设,才能够让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獲得关爱,不断成长,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有助于高校教学与管理体系的完善

班级是高校教学、管理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只有加强班级建设,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才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的策略

1. 加强学风建设

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累积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班集体的学风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为了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考勤机制,对大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起到监督作用,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和网络,在学习上表现出的积极性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强外部的监管。

第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围绕热门话题展开探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贴近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浓厚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

2. 提高班级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只有这样,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才能更快自我调整,避免遭受不良思想的腐蚀,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提高有以下途径:

首先,在班级内组织辩论、班会、评选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强化。

其次,大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提醒,从细节出发,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最后,辅导员、专业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在班级内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行为进行规范。

3.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应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管理的重任,只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大学生融入班级当中为集体贡献力量。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尊重大学生,将大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使他们从班集体当中获取温暖,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

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大学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彼此帮助。面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时,大学生能够共同克服,增强集体荣誉感。

综上所述,班集体是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形式,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学、思想道德教育都是通过班集体来实现的,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班级建设质量,就必须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誉嘉.基于大学生视角的班级建设质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0):135-136.

[2]杜琳.优化高校班级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2):6-7.

[3]周兰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加强班级管理的对策及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220.

作者:王旭

第3篇: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课题,但学风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分别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学校和社会方面分析当前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即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动学风;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制定良好的机制,营造良好氛围;严肃校规校纪,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学风建设。并进行初步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学风有广义学风和狭义学风之分。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份关于学风建设的调查报告表明[1,2]:只有19.9%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努力。认为不应该旷课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6.2%,有75%的学生对旷课现象表示理解。当被问及“加大开展学风建设力度”这一问题时,有68.7%的同学表示支持,只有5.2%的同学表示反对。从这些数据看,现在大学学风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学风建设成了学校最棘手最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就业压力大,学生心浮气躁

现在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大,一些学生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为了就业而开始思考,并进行四处奔波,致使学生心浮气躁,无法安下心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进入大学四年级后,许多学生根本无心上课,有时正常的教学活动都无法开展,结果等找到工作后,由于缺课太多,再想学习也没有能力了。近几年,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好的毕业生,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一进入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就到学校开招聘会,学校在就业率指标的压力下,也只能被动地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新“读书无用论”在作怪

第一种情形的人认为:现在流传着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往往有个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家长,毕业时就能替孩子安排一个好工作,所以只要能混到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第二种情形的人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关,所以学习不用那么认真,更没必要将课程都学习得那么好,只要能够顺利毕业就行了;第三种情形是:现在中国的高校虽然大多都施行了学分制,但我们的学分制都是基于学科完整性条件下的学分制,本身学生可选课的余地不大,真正能够选到自己喜欢学的课程的空间就更小了,所以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网络上的爆炸式的信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进入网络时代,爆炸式的信息给高校的学风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前几年,学生需要到网吧或宿舍玩网络游戏,观看网络视频、网络小说,进行网络聊天等,让学生沉溺于网吧或宿舍,就已经影响到学校的学风了;随着无线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身在课堂,心已经在畅游网络了,给课堂管理造成极大的麻烦。这些都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4大学生奋斗目标的迷失或不明确

一些大学生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考入大学后丧失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从而丧失了求知的欲望,认为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了,加之高中管理与大学管理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不适应,于是便把大学当成了“游乐场”,整天热衷于打牌、逛街、睡懒觉、上网聊天、玩游戏、沉溺于恋爱之中,甚至租住房屋,过起了小日子,把学习当成了业余生活。

5主业辅业分不清,学习时间不足

有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各种社团活动,造成主辅颠倒,有的学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社会兼职过多,学习与工作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学习跟不上,久而久之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标准要求低

有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模糊不清,缺少远大理想,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更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不能把它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的私事中去。

一些教师不懂也不研究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备课不充分,讲课照本宣科,上课用的PPT就是教材的电子文档,根本谈不上是多媒体教学;极个别的教师上课随意乱讲,语言逻辑性差,板书没有设计,胡写乱画,偏离了主要内容,讲课内容没有主次之分,重点不突出,教师不注重组织教学、更不注重管理课堂,上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我讲我的,你说你的,学生玩游戏、打电话、看小说杂志等,课堂上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老师却熟视无睹。

2教学能力与水平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一些教师受到现实功利主义影响过深,关注更多的是自己当下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而当今时代又是知识更新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师不能集中精力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和知识领域拓展,不重视充实自我、开阔视野。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学生,怎么可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毕业于工科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多数都不懂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些教师又不注意对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进行培养和改进,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满堂灌,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又怕和学生交流,只能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3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僵化

现在,最简单的考试就是靠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题型无非是概念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大多属于单纯记忆性的题目,就是计算题,也是考前划范围,定题型,给学生一种错觉就是: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致使学生平时不学习,就靠考前“临阵磨枪”;如果考试内容在教材上或笔记上容易找到,这种僵化的考试方式又促成了容易让学生产生舞弊的动机。

(三)学校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1学风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学风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事情,与教学无关,致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泾渭分明——教学工作管课堂,学生管理工作管课后,没有把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当作系统工程来做,出现了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两层皮现象。

2教学改革滞后且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的扩招而国家对高校投入的欠账,许多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把学校当作经济实体来办,提出要搞教育产业化,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教学改革无法深入进行,教学的中心地位也无法真正确立,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具体的措施,更缺乏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中国搞了几十年的精英教育,现在中国高校刚刚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与大众教育不相适应。由于教学经费的紧张以及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怕影响安全生产,国家又缺少约束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法律法规,所以,学生的实习实践性环节少、学时少,教师只能就理论讲理论,枯燥无味,进而影响到学风建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3网络信息繁杂致使学生是非难辨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健康且使人积极向上、对青少年发展有益的言论能够快速的向人们传递的同时,很多不健康的言论也会让青少年难辨是非,迷失方向,致使学习目的不明确,读书就是为了混日子,混一张文凭装门面,不能正确认识所学知识在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就自然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出现厌学、考试舞弊、主动退学等现象。

4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冲击学校的学风建设

现在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思想等影响着学风建设,社会也存在着利益分配失衡、腐败现象严重等消极现象,致使大学生出现了信念危机,引发了一部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一方面致使教师缺乏责任感,不能为人师表,却私欲膨胀,甚至道德沦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不追求上进,对学习采取放任态度,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致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学校创建优良的学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师德建设,以教风带动学风

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风带动学风。而加强教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中倡导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求真求实的学术风气、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精湛高超的业务能力,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树立教风典范。教师不仅要用知识的力量,更要用人格的力量感召学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要成为教师的座右铭。抓教风建设,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形成勤于施教、善于施教、乐于施教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我校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这些活动包括理论课教学大赛、实验课教学大赛、师德师风建设典型事迹报告会、多媒体课件大赛、教案评比、微课比赛等。

(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由于现在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理想、价值、信念、前途观念比较薄弱,所以应该把理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必须创新,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从内心深处触动学生,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2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

在大学时期,采用诸如《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定期给每位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通过家长告知孩子在校期间应该注意的一些事宜,要将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告知学生家长,以便家长随时可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遇到特殊情况,学校要随时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我校已经在材料学院等二级教学单位开始试点每学期结束后连同成绩单、学期鉴定寄给家长。

3围绕争先创优,加强对学生党员团员的全面引导

以大学生团建和党建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使他们成为带头创建优良学风的主体,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整体优势,让他们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潜能,逐步实现从制度管理向着自我管理的学习方式转变。

4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学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创建优良学风时,要注重发挥好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习优秀的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每人都联系一名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目标责任制[3,4];开展“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明星效应,以先进的事迹鼓舞学生,以优秀的典型引导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兴趣培养方面让有特长的学生开展“学生讲师团”活动[5],让大学生自己举办学术讲座及专题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一些事业上成功且有代表性的校友,通过“校友报告会”“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将事业的成功与在校的学习表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学生更加明确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如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这些事例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效仿的典范,通过宣传典型,在同学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我校每年都不定期地举办校友报告会、企业家论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目的性。

5开展诚信教育,以考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

考风不好,学风必差,所以,要杜绝考试舞弊行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不可少。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明确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大力倡导对学生树立自尊、自律教育,弘扬诚信考试光荣、违纪舞弊可耻的良好风尚。要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正直做人是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形成一个良好的考试氛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投机、侥幸、作弊心理,保持健康的考试心理,从而自觉地放弃考试舞弊的念头。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考试氛围,进行人性化考试,消除或减少考试焦虑和紧张情绪。我校每学期在期末考试期间都通过班会、团活、板报、条幅、签名等多种形式,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活动。

(三)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风的氛围和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让学风建设有法可依

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包括教学指挥系统、教学监控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系统,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掌握、管理、控制。构建完善的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要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综合测评考核办法、违规违纪处分条例、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课堂考勤及课堂管理办法等,要组织学生全面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严格贯彻落实,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各类荣誉的评审管理办法,注重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自我,以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为目标来展示学风建设的成果。经过多年建设,我校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已经日臻完善,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中涉及到学风建设的多达几十项。诸如学生考勤及课堂纪律规定、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参加晚自习的规定等。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通过开展诸如美术、摄影、绘画、舞蹈、书法以及各类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以此来充实完善自己。学校经常组织各类学术活动,聘请校内外名家,讲授各学科最新成果及研究进展,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演讲、讨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6—8]。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对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社团活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并加大支持力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在团委、学生处的领导下,我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多达几十个,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各种专项体育协会组织非常健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定期开展。

(四)严肃考风考纪,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

当今社会,关系网复杂,学生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时,往往通过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控机制,严肃校规校纪。当然最重要的是严肃考风考纪,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抓考风,正学风,因为考风是对学风和教风的最好检验,所以要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命题、监考、阅卷、录入成绩等管理制度。高校的考风考纪工作存在“上紧下松”问题,即学校要求很严,但在监考教师具体执行过程中,对考场不能进行严格管理,一些监考教师对已经抓到的考试违纪舞弊行为,出于同情学生,自作主张,私下处理,甚至有时对考试舞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助长了学生舞弊的势头,所以对于违反考场纪律的学生以及教师,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严肃处理。现在各校都在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上课出勤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院系及学校要成为采取集中与分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情况(包括迟到、旷课、早退)的检查,并及时公布考勤结果,使得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落到实处。自2009年我校每次期末考试时都组织专人深入考场,对考试秩序进行严格的检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经发现违纪行为一律严肃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公布处理结果,避免了“关系网”带来的干扰。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学风建设

优良的教风会促进学风的建设,优良的学风会促进校风建设,但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齐抓共管,是学校长期且永恒的重点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且要常抓不懈,不断研究学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要科学制定学风建设规划,并扎扎实实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目标,明确二级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并建立监督检查等考核机制,对教风学风建设效果进行监控和考评,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创造浓厚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结束语

学风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研究的课题,是一项周期长需要综合整治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虽然学风建设受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环境影响,但更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对于学校层面,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从教师层面,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风建设;从学生层面,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促进学风建设的各方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高等学校的学风一定会以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6):108—118.

[2]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74—77.

[3]孙宝成,王华.创先争优视阈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0—12.

[4]韩祥宗,杜维.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5):9—10.

[5]杨江水.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95—100.

[6]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7):77—78.

[7]阚宝奎.论高校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21—123.

[8]高圣涛,李颖,曹秀军,等.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8):4—6.

作者:周广林 陈娇 钱兵羽

第4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可是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育思想观念的陈旧,教师方法的老套,使学生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压抑甚至泯灭了孩子应有的灵性,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以至于学生厌学,逐渐成为学习后进生,那种教师拼命灌、学生拚命学,题海战术、苦学多练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观念及其课堂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改的要求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在这场变革面前我们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作出明确的回答。

3、现实的反思

新课程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农村小学部分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遥远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实际工作中应纠正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引导教师反思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观念更新

2、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后进的转化

三、理论与实践价值

当今社会,“发展”已成为衡量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标尺,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学校由过去的一统发展变为今天的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优化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研究教学质量,总离不开研究两个关系:即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教育质量的载体,学校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通过课程及其各种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教育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全面的教育质量是由这两方面的充分程度来加以表征与反映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我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了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提高教育,关键在课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小学要提高教学质量,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育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在更高的发展层次上体现教学质量的水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滋养理论。

和谐地处理上述的“两个关系”,和谐地促进上述的“两个发展”,正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分析教学质量,确定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的价值取向。

四、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质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活动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培养学生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

质量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质”是过程,“量”是结果,过程决定结果。“质”的过程性决定了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现质与量的统一,才能保证质量。

我们的教师树立“有效教学” 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这里说的“有效”是“教师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教学质量模型的构成是多维的,涉及的要素是多元的。所以,构建教学质量的大厦,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因素的。这就需要和谐地处理好各要素的关系。本课题研究范围就是在农村小学正常的教学时间里,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后进转化工作,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满意与肯定。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质量观 (1)质量是发展的

有三层含义:一是以教育发展为核心,为教育发展服务。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

(2)质量是多样的

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以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等。

(3)教育是适宜的

适宜性教育质量观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否则,无异于传统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彻底屏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媒体相互间的关系。使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助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是以上四大教学因素的作用和关系更加清楚、明确和稳定。 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和传统教学设计思想最大的不同是:传统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则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有效地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目的。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思考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六、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准确把握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明确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理解“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的含义;

(2)、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并真正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通过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学困难的教师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发展、进步的原则、方法,制定出转化的指导策略,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正确认识课程 正确认识教学 正确认识培养目标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学行为 转变教学手段 转变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评价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 (4)、后进转化的研究

转化途径 转化方法 转化策略

七、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正确认识课程,正确认识教学,正确认识培养目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2)、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师的自觉地教学行为上来,转变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评价。

(3)、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推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4)、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做好后进的转化。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转化的原则、转化途径、转化方法和转化策略。

2、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等不尽合理,教师需要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本课题研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进。

目前国内的许多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很少关注到农村小学。农村小学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局限,与城市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人否定孩子受到的是不平等的教育,农村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不切实际。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不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其被动地等待被人的研究成果,不如主动地参与到研究中去,研究成果不仅为我校教学服务,也为兄弟学校提供借鉴。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教育能够均衡发展,让整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八、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研究

了解国内外在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成果的现状、趋势,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本课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构建本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这种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3、教育经验总结

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使感性认识专为理性认识。

4、个案研究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收集相关个人资料,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或问题的症结所在,诊断形成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提出校正方案或提供正确的指导策略,帮助其解决问题。

九、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周期三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成立子课题组,并制订子课题组的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07年3月~2009年7月

其中(1)2007年3月~2008年1月

初步形成各学科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形式和手段。

(2)2008年3月~2009年7月

初步形成各学科在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3、第三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

总结验证试验成果,汇编本课题研究成果集,并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十、对课题是施设计划保障条件的论证

1、课题主持人与核心成员的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担任本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全部具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7人;全部具有大专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有6人;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1人,青年教学标兵1人,教学骨干2人。他们长期从事于课堂教学第一线,教学水平高,善于总结,勤于笔耕,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发表、获奖,层次高,数量多。

2、本课题研究有坚实的基础

我校十五期间承担市级课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于2006年6月圆满结题,并得到市、区专家充分的肯定。学校于去年进行了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的实验工作,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效果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参与,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研室专家的肯定与赞扬,也为本次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课题研究有充分的条件保障。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各科教研组长担任组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发挥专家组作用。积极聘请南京市教科所、区教科室、区教研室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指导研究、诊断教学以提高研究的水平。

(3)、合理安排工作量。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专长,合理安排研究人员的课时量,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参与研究工作。

(4)、增加实验投入。学校将尽全力改善研究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更新,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4、本课题研究有资金保障。

本课题研究初步预算16000元,其中课题组会议、培训学习费1500元,专家指导、咨询费3000元,开题、中期评估、结题等费用2000元,教学硬件添置费2500元,研究资料、材料等费用2500元,研究成果考核奖励费4500元。

5、实施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课题组的成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主要采取以下的学学方式:一是向书本学习,课题组的成员要以自学为主,并做好一定数量的资料摘抄;二是集中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以及本学科的管理办法;三是重视公共资源的学习与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新课改的动态、观点、案例。

(2)、立足课堂,事事研究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题研究指由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离开课堂,我们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课题组的成员要将平时的每一节课作为自己的试验田,只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点子,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敢于穿心,大胆探索。

(3)、及时总结,深化研究

总结时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手段的研究奠定基础,铺平道路,使课题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性论文

各子课题组成员针对教学中、研究中的所得所失,积极总结,感悟、反思,从研究者的角度撰写论文参加校内论文评比,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评比,向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投稿。

2、研究报告

课题组核心成员要善于用教学实践来验证研究目标,对各子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报告。

3、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及研究成果集

学校组织各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区课堂教学展示、评比,并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5篇: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研究

质量是衡量各项工作优劣程度的用语。纳税服务是一项工作,自然也有一个质量问题。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是优化纳税服务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是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要确切地把握纳税服务意涵

坦率地说,人们对“纳税服务”的诠释尚未一致、歧义颇多,对纳税服务的实践影响较大、值得关注。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很有必要首先回答何为纳税服务。笔者以为,纳税服务的规范表述就是“为纳税人服务”,也可延伸表述为“为纳税人的纳税服务”。

(一)纳税服务是多主体的服务。税收事业不仅是税务部门事业,而且是全民公共事业。既有必要、又有条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的各类公共组织都在纳税服务主体之列。其中包括国家税收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包括党政宣传、教育系统和经济主管部门,包括涉税社会团体和中介行业组织等等。实际上,多主体的纳税服务是社会分工、协作的反映,是必然现象。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税务机关是涉税政务主管部门,是从事纳税服务专门机构,因而是纳税服务众多主体中的基本主体。

(二)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纳税人。既然如前所述,纳税服务就是为纳税人服务,那么毫无疑问,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纳税人。不过应当表明,这里之所以将纳税人限指为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因为涉及理念问题:第一,劳动创造税收,直接地服务于纳税人,实际是间接地服务于创造税收的劳动者;第二,纳税人纳税,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的为纳税人服务,实际是间接的为人民服务。

(三)纳税服务的着力点是“纳税”。前文已述,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纳税人。然而,纳税人需要服务的事项众多,纳税服务的各个主体不能“乱打乒乓不着点”,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着力点,这就是“纳税”。可能有人认为这会使纳税服务作用受到局限,其实不然:第一,“纳税”是纳税人依法核算、扣除税收的过程,与纳税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与社会公正公平密切相关;第二,“纳税”是征、纳双方依法互动办税、最终实现税收的过程,与征、纳双方乃至全社会办税成本密切相关;第三,“纳税”是社会总产品初次分配过程,对社会再生产具有反作用,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将“纳税”作为纳税服务着力点,其意义既重要又广泛。

(四)纳税服务的功能取向是增进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指出,纳税服务的功能取向,不仅在于保护、增进纳税人的个别利益、即期利益。这是因为纳税服务的有否、优否,既关系纳税人财务损益,更关系国家财政损益;既关系个别税源增长,更关系宏观经济发展;既关系个别纳税人涉税负担,更关系社会的公平公正。所以,纳税服务的功能取向,是在依法保护、增进纳税人个别利益、即期利益基础上,保护、增进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亦即根本利益。

二、要更新纳税服务观念

纳税服务观念的正确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要保持纳税服务观念的正确与先进,就须不断自觉地更新它。当前,就税务机关而言,为了持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很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一)增强政治使命意识。这就是:通过优化纳税服务来践行党的宗旨。我们党是执政党,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税务是党领导下的工作,践行党的宗旨是既定的政治使命。纳税服务是一项经常性的税务工作,虽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纳税人,但最终的受益对象是广大人民。在这个意义上,为纳税人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优化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就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税收业务,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可以肯定地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地增强政治使命意识,就一定能够更自觉地开创纳税服务新局面。

(二)转变税务施政理念。这就是:通过为纳税人服务来践行“服务型税务”。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税务是政府的涉税政务部门,理应向“服务型税务”转变。在 “服务型”意义上,一切税务工作都有着服务属性,都是为纳税人服务,并通过为纳税人服务来实现为国家利益服务、为人民利益服务。这是合乎时代潮流和历史进程的、新型的税务施政理念。我们要牢固确立“服务型税务”这个理念;要以纳税服务为基本途径来践行“服务型税务”这个理念;要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来实现“服务型税务”这个理念。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点。前文已论及一个观点,即纳税服务就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里还要提出一个观点,即因“发展”为人民根本利益之所系,所以,纳税服务首先要为发展服务;又因“发展”必须是科学地发展,所以,纳税服务要为科学发展服务。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们应当坚持这个观点。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第一,要着眼于全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第二,要着眼于和谐,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第三,要着眼于长远,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总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盘筹划、分类安排、突出重点、精心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使之获得更广、更久、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用。

三、要健全纳税服务法制

毋庸讳言,我国有关纳税服务的立法工作迫切需要加强。目前除税收征管法对纳税服务有少量规定外,其他纳税服务规定多是见诸税务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或是会议材料,不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工作。不过,这里提出健全纳税服务法制,并非一定要就纳税服务单独立法,但以适当途径将其关键要素法定化还是必须的。

(一)将纳税服务意涵法定化。目前,“纳税服务”只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涉税工作语言,其内涵和外延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思的表达有失清晰和一致,易使实际工作限于茫然而难以形成正确思路。因而,急切需要深入讨论“纳税服务”定义,及时将其概念化,并提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层面的规范用语,以便有利于组织开展实际工作。

(二)将纳税服务主体法定化。前文已述,纳税服务具有多主体特征。只有多主体共同提供服务,才能满足纳税人多样化需求。但现行税法,包括程序类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内,或因管辖范围所限,或因所涉事项列举不够,清晰规定纳税服务主体的往往多是“主管税务机关”,尚不足以支持构建多主体纳税服务格局。因此亟需通过制定税收基本法来明确各个纳税服务主体,以便使纳税人获得更全面、更便捷、更有效的纳税服务。

(三)将纳税服务职责法定化。纳税服务之职责产生于纳税服务之需求。纳税人在纳税服务方面到底有哪些需求,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需求虽然有多方面的个性差异,虽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只要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总是能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从发展变化中找出规律性,并将其转化为相应主体的职责,再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相应主体的法定义务。必须指出,也只有在纳税服务职责成为相应主体法定义务后,纳税服务需求的满足才有切实保障。

四、要完善纳税服务组织

毫无疑问,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持。组织具有聚集、转换和释放功能。完善纳税服务组织,有利于聚集、转换、释放各个纳税服务主体的纳税服务功能,使之形成强大的合力来为纳税人服务。

(一)建立社会性的纳税服务协调组织。在纳税人如此众多、纳税服务需求如此多样的情况下,各种纳税服务力量需要广泛动员、全面运用,各个纳税服务主体需要有序分工、整体联动,各类纳税服务资源需要深入发掘、整合利用,建立社会性的纳税服务协调组织,不失为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这类组织宜由县级以上政府牵头、税务机关负责日常事务、所有承担纳税服务职责的主体参加,按某种章程或规则运作;其主要任务是统筹、指导、协调本区域纳税服务活动,努力实现目标一致化、分工清晰化、规划配套化、动作协同化、效应乘数化。

(二)健全税务系统纳税服务扎口管理组织。目前国家税务总局业已设立、省级国税机关正在筹建纳税服务机构,市县两级国税机关的纳税服务机构也在规划之中。如果地方税务系统也能普遍设立这样的机构,那么在税务系统就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纳税服务扎口管理组织。

健全组织,不仅在于普遍设立相应机构,还在于合理配置职能;只有合理配置职能,才能发挥组织功能。笔者认为,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7项,即:规划、创制、指导、协调、沟通、协作、实施。

所谓“规划”,主要是制作区域性和系统内的、近期和中长期的纳税服务规划建议案;“创制”,主要是创建本级机关有关纳税服务的各项规制;“指导”,主要是对下级机关纳税服务给予业务指导、技能辅导、理论引导;“协调”,主要是协调本级机关相关机构纳税服务类事项;“沟通”,主要是以调查研究方式与系统外的纳税服务主体、与纳税人沟通;“协作”,主要是受权与系统外的纳税服务主体、尤其是国、地税部门之间开展协作;“实施”,主要是直接办理职责范围内的具体事项,如运用自办的、或其他有权使用的信息平台对外发布涉税信息。

(三)扩大涉税中介组织。中介组织的涉税服务是国际通行的、有偿的、契约式服务,是社会化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为我国广大纳税人熟悉和接受。现在受权开展纳税服务的主要是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其中不少“年纪轻、个头小、体质弱”,服务能力不强,尤其与我国企业大量“走出去”投资后出现的纳税服务国际化情势很不适应,急需“强身健体”。为了助其强健,有必要推动执业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了推动执业竞争,有必要逐步、有序地扩大竞争主体,扩大从业者范围。可参照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让符合条件的境内注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和境外同业机构依法加入我国纳税服务中介组织行列,以促进我国纳税服务中介组织尽速发展壮大,在全社会的纳税服务活动中显现更突出的作用。

五、要改进纳税服务工作

纳税服务意义重大,纳税人期待也高,税务机关压力倍增。应该肯定我们以往做了大量工作,但审视过后也不难发现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统筹不力、合力不足、持续不够等欠缺,很有必要加以改进。

(一)加强统筹,努力使纳税服务与征收、管理、检查等税收执法活动一体化。首先,既应注意服务与执法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更要注重其密切相关性。要在统筹兼顾原则指导下通盘思考、统一筹划服务与执法机构的工作,使之保持协调、同步。其次,既要注意服务与执法具体目标的差异性,更要注重其总体目标的共同性。要努力寓服务意识于执法之中,使执法转化为服务;寓执法意识于服务之中,使服务转化为执法。如此,才能使服务与执法免为“两张皮”,实现“一体化”,事半而功倍。

(二)全面推进,努力使纳税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纳税服务是庞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提高纳税服务质量,需要全社会各个纳税服务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而为。就税务机关而言,日常的纳税服务工作可概括为5项,即税法宣传、政策解读、纳税辅导、办税支持、法律援助。“税法宣传”之重点,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税法遵从度,营建公开、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政策解读”之重点,在于发挥税收政策调控功能,培育税源税本,促进经济发展;“纳税辅导”之重点,在于提升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能力,以免发生涉税风险和损失;“办税支持”之重点,在于优化税务人员配置、场所设置、工具配备、程序构建,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和时耗;“法律援助”之重点,在于运用国际税收协定和跨国税务协作机制,为纳税人解决跨国税务纠纷提供支援和协助。以上各项工作各有所重、各有其用,只有全面、全力加以推进,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三)深化管理,努力使纳税服务工作上水平。建立税务机关纳税服务项目体系,并将项目分解到各级各类组织和各个岗位,使之转化为工作任务;建立与项目体系相配套的目标和责任体系,使项目进一步转化为各级各类组织、各个岗位的职责;建立与目标和责任体系相配套的考核、评价、问责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纳税服务的压力与动力转化机制。我们还要在推动建立全社会纳税服务协调组织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以便这类组织有效运作,并发挥应有功能。我们更要时刻关注国家宏观调控需求和纳税人有关纳税服务需求的变化,因时因事制宜调整、优化管理措施,使之成为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又一保证。

第6篇: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酒店服务质量的概述

(一)酒店服务质量的概念

酒店服务质量,即酒店以其所拥有的设施设备为依托,为顾客所提供服务在使用价值上适合和满足顾客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服务为销售商品或在商品销售中所提供的活动、利益和满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ISO8402:1992中的定义:服务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来讲,现在的服务质量要求将服务的客观现实和客人的主观感觉这两部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产物。酒店服务质量是指酒店服务活动所能达到规定要求和满足客人需求的能力与程度。鉴于酒店服务交易过程的顾客参与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酒店服务质量必须经顾客认可,并被顾客所识别。服务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第二,服务质量既要在客观方法加以衡量,还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加以衡量和检验;第三,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第四,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业与顾客交易的瞬间实现的;第五,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二)酒店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酒店服务质量包括技术性质量和功能性质量两个方面。

1、技术性质量是顾客在酒店服务过程“结束后的”所得,通常包括服务设备服务项目和服务环境等,这些构成了酒店服务质量的一个基本要素。

2、功能性质量是指顾客接受服务的方式及其在服务生产和服务消费过程中的体验,通常包括员工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程序、服务礼仪与服务技能等,这些构成了酒店服务质量的主要部分。

二、我国酒店服务质量的现状

(一)“重硬件、轻软件”倾向

我国大部分旅游高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己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高星级酒店的水平,但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素质、质量管理及服务水平却落后于同行业的国际水准。这一问题在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中一直以来十分突出,不少高星级酒店设备设施高档豪华,但服务水平差强人意。良好的硬件设施固然是高质量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组成部分,但若没有高水平人员服务,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毕竟,硬件设施满足的主要是宾客物质上的需要,只有人员服务才能给予宾客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例如,香格里拉酒店的一个服务特色是:真诚质朴、彬彬有礼、温良谦恭、乐于助人、自豪而不骄矜。“让客人喜出往外”,也是“好客之道”所追求的目标。香格里拉营运部门在集团内部倡导的“客人--总经理对话”沟通模式,是目前全球酒店业唯一的模式。这就是:在香格里拉旗下的38家酒店,每星期一至五的下午5时至7时,38家酒店的总经理都分别在自己的酒店大堂会见驻店客人,与客人直接对话交流、沟通。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却令管理者和客人收到喜出望外的效果。而中国酒店内的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界限似乎十分清晰,平时碰到客人时,服务人员要么会例行公事般地对客人打声千篇一律的招呼“您好!”,要么就匆匆地擦肩而过,一般除正常的服务工作外是不会主动与客人交流的。而酒店内的高层管理者一般更不会来到一线服务场地,因而也就更没有与客人交流的机会了。中国的高级酒店也应该更多的注重细节,更好为客户服务。

(二)服务质量管理效率低下

质量的基本要素是一致性。高星级酒店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与工业企业不同,高星级酒店很难对服务产品本身进行诸如颜色、尺寸、大小的控制,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是提高服务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的根本途径,制订科学的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规程,并以这些标准和规程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控制是保证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稳定性的主要手段。 员工在这些具体的标准和规程指导下所提供的服务就是人们熟知的“标准化服务”。 比如,在国际上,效率的具体化就是明确的时间概念,上菜是几分钟、叫出租车是几分钟内到、客房内设施坏了多长时间内维修好、总台结账几分钟内完成等大大小小的服务都有着定量的服务标准,尽管在具体数量上有所差距,但快捷简便是共同的原则。而我国部分酒店还未树立服务效率的意识,在最需要体现效率的地方往往是通过模糊的概念来表达的,诸如用“差不多”、“马上”、“很快”之类的不确定时间用语来表达。这必然造成对客户的不负责,也不能使得客户满意和认可其服务。

(三)工作满意度低,员工流动率高

员工流动率过高对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员工在决定离开而尚未离开高星级酒店的那一段时间里,工作不如以往认真负责;高星级酒店在员工离去后,不仅需要一定时间物色新员工、培训新员工,但往往由于培训不足,新员工各方面的素质难于满足服务需要,直接影响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员工流失还会影响士气,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影响。

多数高星级酒店尚未认识到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和激励功能,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十分有限。导致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首要原因是高星级酒店员工职业满意程度低。因此,酒店要适当提高员工薪酬,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当酒店与员工之间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时,将极大地提高员工对酒店的满意度,从而对员工队伍稳定和团队精神建设都有帮助,进而会对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带来正面促进作用。

(四)酒店部门协调性差

高星级酒店服务产品必须由不同部门、不同员工共同提供,具有综合性特征。由此可知,高星级酒店产品的质量也必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高星级酒店产品质量不仅涉及到高星级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而且取决于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高度协调。有些高星级酒店部门协调性差的首要原因在于员工缺乏协作意识、部门之间缺乏良好沟通。 如果高星级酒店所有员工,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服务人员,无论是客房服务人员还是餐改服务人员都能够以“全心全意满足宾客需要”为指导思想,高星级酒店的内部协调度将大大提高。员工因不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程序和规范是影响高星级酒店内部协调性的又一原因,轮岗和交叉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提高我国酒店服务质量的方法

(一)优质的内部营销可以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

“服务是酒店生命线”的理念,酒店内部营销对提升酒店的服务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建立了内部忠诚,才能有外部忠诚。

1、人才招聘要重策略

要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服务营销工作,聘用尽可能优秀的人来是关键。酒店人才招聘分为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要根据经营需求,结合酒店实际情况,调查各部门岗位分布、人员安置情况,制定出较为完善合理、科学的岗位人员编制,根据编制,采取不同形式的招聘方式,吸收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及有朝气的毕业生加入酒店。严把员工进入质量关,酒店的服务质量才有保证。

2、领导应当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

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量很大,领导对员工应该表现出充分的关心,使员工有家的温馨和依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多与员工沟通,在管理政策上要与员工相互理解和帮助。不断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员工熟悉酒店业务,并且通过他们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拥有升职的机会,则更会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

3、建立公正合理的员工报酬制度

薪酬水平是影响员工满意度的重要的因素之一。酒店员工都希望他们的辛勤工作能够得到认可,他们为酒店创造满意顾客、丰厚利润的同时,酒店也能给予他们回报,与酒店利益共享。因此,在酒店内部建立与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既是对服务员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工作的激励。

4、重视员工培训

酒店服务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服务员是酒店形象的代表,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服务质量的好坏。如果服务员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和指导,那么当服务出现差错时,他们就会缺乏信心,不知如何应对,即使拥有一定的权利,也可能不知所措,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因此需要对服务一线的员工进行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服务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5、培育企业文化

酒店服务质量的各种资源,是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的最重要内涵和外延。酒店文化的形成,它反映的是酒店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在其基础上,酒店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合作、团结的整体。好的酒店文化能够提升员工的服务意愿,发自内心为顾客服务,而消费者在接受这种服务、感受这种企业文化的同时会提升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认同感。

6、选择合适的考核奖励办法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考评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有透明度、时效性,并保证公平。应向员工解释所用的评估方法,其次要建立奖励系统。奖励系统应遵循以下准则:一是奖励要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奖励方法要多样化。物质奖励、货币奖励是基本的、必须的,但不是惟一的。企业可从情感、提拔、表扬、荣誉等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奖励形式。综上所述,先进的外部服务思想,优质的内部质量服务,是今天的酒店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一切从使宾客满意的角度出发,才能使酒店产生高质量的服务,使酒店的服务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客人需求。

(二)加强顾客管理

客人期望过高或过低对酒店服务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期望过高,容易造成客人的失望;期望过低,则对客人失去吸引力,导致无客上门。客人期望的形成主要受广告、他人口碑、企业形象和先前经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酒店可以通过强化对部分因素的控制来让客人对酒店的期望恰如其分。

酒店应建立顾客计算机数据库,存储每位顾客尤其是重要顾客和常客的客史档案。根据顾客办理入住酒店手续时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人员在顾客住店时的观察,把客人的爱好、习惯、消费项目以及旅游目的等信息储存起来,进行处理、分析,以便服务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超前服务,令客人满意。

(三)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 规范化服务,是指酒店为了满足所有来店客人都具有的共性需求所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它对稳定酒店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个性化服务,是指酒店为了满足不同客人所具有的个性需求所提供的针对性服务,个性化服务通常体现出服务员的主动性及发自内心的与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揣度客人心理。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很广泛,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更灵活的服务。这是最普通的个性化服务,即不管是否有相应的规范,只要客人提出要求,而且是合理的,酒店就应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们。 第二,意外服务。由于在旅游过程中难免发生意外,客人急需解决有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雪中送碳”式的个性化服务必不可少。

第三,心理服务。凡是能满足客人心理需求的任何个性化服务都将为客人带来极大的惊喜,这要求酒店服务人员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主动揣摩客人的心理,服务于客人开口之前。 规范化服务是酒店服务的基础,个性化服务是酒店服务的特色。只有基础扎实,特色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没有规范化服务的酒店是无序的酒店,是漏洞百出的酒店;没有个性化服务的酒店是呆板的酒店,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酒店。

总之,服务质量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酒店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将酒店服务的三个黄金标准即凡是客人看到的必须是整洁美观的,凡是提供给客人使用的必须是安全有效的,凡是酒店员工见到客人都必须是热情礼貌的真正做到了,做好且做出色了,才会有高的顾客满意度,酒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7篇:提高酒店客房服务质量的途径研究

【论文字数: 0 论文价格:0元(整套论文) 论文编号:未知】

提高酒店客房服务质量的途径研究

在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客房出租率下降、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酒店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减少服务补救带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形成较好的酒店口碑。服务质量已经成为酒店的生命线,也是酒店工作的重点所在。 3.1培养和强化客房服务员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指饭店全体员工在与一切饭店利益相关的人或组织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

(1)要培养客房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就必须先培养服务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只有真心喜欢这份工作,工作起来才会有热情,才会主动,才会有强烈的为客人服务的欲望。( 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

(2)要培养客房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就必须正确认识所从事的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做到敬岗爱业。

(3)要培养客房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就必须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情绪和误解,真正做到急客人所急。

3.2 设计和完善客房服务规程并严格加以贯彻执行 要想稳定和提高服务质量,就要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用定量化的方法给服务人员以指导。如客人的等候时间、上菜的速度和结账时间等。这些量化的服务质量规范、规章制度、服务程序和岗位责任制等根据员工的具体职责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员工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有标准可依。

服务质量存在不一致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服务没有标准化,员工的服务比较随意化。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服务标准。而服务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满足顾客的期望;②科学性;③严密性(定量化与具体化);④特色性和时代性。服务标准化主要包括: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方法规范化和服务过程程序化三个方面。酒店客房服务质量标准是服务工作应该达到的质量目标,它包括设施的质量规格和无形服务的质量标准(包括服务效率和服务效果)。服务效率是使无形服务有形化,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条件。而服务效果是无形服务质量标准的最终要求,是获得宾客满意的根本因素。为了达到酒店客房服务质量标准目标,服务方法可以是各式各样的,然而需要研究服务的规律,找到一套比较好的规范化服务的方法,也就是能满足绝大多数顾客需求的方法,服务人员都按这样的方法进行服务,既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又便于检查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差错和事故的发生,还有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的能力。为了达到服务的质量标准,不但要有保证服务质量的方法,还要在服务过程中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这些程序必须适合于正常服务的情况,这是服务过程程序化。每一项服务工作,无论是直接服务还是间接服务,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服务质量就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证。同时应注意服务标准化与服务个性化的结合。 3.3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供规范化的服务是保证客房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但不应仅仅满足于为客人提供这一类的服务,因为每一位客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才能使客人对客房部的服务有更高的满意度。 客房服务产品是无形的,服务质量最终是客人评价的,客人评价服务质量优劣的标准是能否满足客人的需求。而客人的需求又是千差万别的,既有共性的部分,又有个性化的部分,因此要使服务质量上个台阶,必须先满足客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此相适应,21世纪的酒店客房服务模式已从“标准化”走向了“定制化”。

标准化就是酒店生产什么,客人消费什么,以一种模式面对所有的客人。而定制化是根据每个客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生产不同的产品,强调客人需要什么,酒店就为客人做什么。因此,“定制化服务”实质上就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包括针对服务、灵活服务、超常服务及心理服务等基本内容。如果说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保障宾馆酒店服务质量的基础,那么“个性化”服务就是服务质量的灵魂。要提高客房服务质量,必须为客人提供更加富有人情味的、突破标准与规范的“个性化”服务,这是服务质量的最高境界,是酒店服务的发展趋势。[6]

服务个性化具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充分展现服务员的个性。每个员工都有自己富有个性的人格和素质,在坚持规范化服务程序的前提下,培养员工的个性化服务意识,发挥其创造性,在客我接触的真实瞬间,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客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超值服务,如员工的微笑服务、快捷服务、创造性服务等。

个性化服务的第二层含义是满足客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顾客提供为他们订制的高接触、高个人的服务,并为客人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酒店业的一枝独秀“金钥匙服务”更是把个性化服务演绎到极致。

国内酒店在个性化服务管理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学习西方成功酒店的经验,在保护原有的服务品牌基础上,采用“品牌延伸”策略,开发市场隔区,满足客人的多样化服务要求。当然,个性化产品的实施,上到酒店文化、经营者的管理策略,下到员工的独特素质和富有人情味的服务,需要酒店全体员工共同努力。 3.4 加强酒店客房服务培训

服务是无形产品,只有提供现场服务,其价值才能实现。因此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而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手段,饭店应把培训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来抓。培训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应该计划周密,形式多样,严格要求,注重实效,做到“六结合”,即: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管理人员培训与服务人员培训相结合,业务技能培训与服务意识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培训与“送出去”培训相结合,理论知识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经常性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4.1提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 培训工作是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酒店无论大小, 都离不开培训,现在几乎任何一个酒店管理者都认识到, 现在以及将来的酒店竞争, 实质上就是员工素质竞争, 谁能拥有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批人才, 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而获得人才的途径之一就是对现在的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对培训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重视培训工作,并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重新认识。( 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

3.4.2 丰富培训内容并加强软技能培训 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酒店的服务, 而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员工, 所以员工的培训内容决定着酒店的发展。要把员工培训成为“比绅士还绅士,比淑女还淑女”,就必须严格建立丰富而且全面的培训内容。丰富的培训内容应包括素质能力培训、工作技能培训、软技能培训三个层次, 并形成一个递进的关系, 使得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①素质能力培训。一个员工具备了良好的素质, 真正融入到工作中来, 在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创造有利价值。就目前酒店培训状况来看, 在素质能力培训方面虽认识到其重要性, 但并没有转移到实际工作中去。素质能力培训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法律知识、礼仪、安全知识、食品卫生几个方面, 其中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是基础, 其它几个方面是重要组成部分。②工作技能培训。工作技能培训是为了使员工更好地完成本岗位工作, 针对提高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而采用的提高该岗位工作技能的培训, 是现代企业培训体系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培训与特定技能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操作程序、技能、应变技巧等内容。特定技能培训即进行特色技能培训, 如酒店开展情感服务培训、化妆礼仪培训等等。③软技能培训。这其中包括: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精神的培训和创新能力培训。

3.4.3 建立和完善培训保障体系 培训者的选择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培训者能积极调动员工的学习激情, 对培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相当多的酒店来说, 培训者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要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透彻, 易做到对症下药, 但容易受到自身知识面及结构的限制, 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和大的进步。因此, 酒店一方面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 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 同时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 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者同样应不断培训,可让其参加高校学习, 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 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 掌握新的培训技巧。 3.5 加强服务督导和服务质量控制

酒店对服务质量的督导和控制主要通过强化检查来实现。一方面,我们提倡“走动式”管理,要求每一位中、基层管理者深入服务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酒店质检小组也应适时对质检工作进行调整,提高质检频率,细化质检内容,丰富质检形式,要求每天有质检。对质检内容不求大而全,但要发现缺陷和不足。对质检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与所在部门共同分析。无论是部门管理者的“走动式”检查,还是质检小组的强化检查,将检查的重心从对结果的检查转移到对服务流程的检查,质量并不是靠“检查”得出来的。服务操作流程一旦确立就很少有人再去考究其是否正确,但问题往往可能就出在流程本身设计的不完善上,所以我们应通过对服务流程的再造去改进服务质量。客房服务质量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3.5.1 二线部门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物品采购、设备设施完好、安全、资金、员工后勤保障、规章制度、培训、外联等,有效是指资源配置须具时效和实效。资源配置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原材料,原材料有质量问题,成品一定不合格。二线部门要把一线部门当成下道工序看,当成自己的客户看,要急一线所急,想一线所想。目前,很多酒店各部门之间、上下工序之间没有形成顾客关系,没有相互服务的意识。

3.5.2 控制过程而非结果 海尔集团提倡的“质量管理努力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将质量管理的重点由事后的检查转向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客房部的免查房制度提倡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都是自主管理的方法。酒店可将检查分为过程检查和结果检查,过程检查适于质量过程控制,结果检查适于整改和考评。各级管理者要加强产品生产和出售过程的检查、指导、修正,加强现场管理,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不偏离方向;要加强员工服务一次性到位意识的培养,培养员工将自己的服务工作做得准确、快捷、完整,不留尾巴,不留缺陷。

3.5.3加强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指管理过程中抓大不放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环节。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精细工程,各部门对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控制,彻底纠正“差不多”的思想。 3.6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客房服务不同于其它部门,客房部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干净,整洁的客房为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客房部的人员包括客房经理,主管,领班,服务员。服务员虽然是最基层的员工却是客房收入的直接主宰者。所以员工是否优秀决定盈利是否丰厚,也许这样说有些夸大其词,但事实也相差不大。对于首次入住酒店的客人客房环境是给客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服务员的服务态度,然而却常常因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协作不够到位而出乱子。

3.6.1 与前厅部的沟通与协调 与前厅部的沟通与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前厅部应将客人的入住信息及时准确的通知客房部,以便客房部服务员随时掌握房态。对客人的到店时间,人数,宗教信仰等方面做一定了解,从而为客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2)前厅部应将客人的换房,离店的信息及时通知客房部,而客房服务员应在客人离店时,及时查房,看看有没有客人遗留物品,房内的设备,用品有无丢失和损坏现象,有没有消费酒水并将检查结果立即通知前台。(3)客房部应将客房的实际使用情况通知总台,以便核对和控制房态。

例如:某日晚9点,花园大酒店某主管接到客房中心的电话,告知6楼有紧急情况要她前去处理。当她以最快速度赶到6楼时,看到60

3、60

4、605等几个房间的客人进进出出,本市市长、市旅游局局长和市接待处工作人员都在场。楼层领班简单地向她说了事情经过: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一行今天预订了60

3、605等几间房,但当他们一行进房时,603和605标准间却变成了大床间(预订的是两个单人床的标间),客人和接待处对这事意见较大。该主管立即向该主持人一行道歉,并立即安排服务员以最快速度将603和605改成标间。完成后,该主管再次向主持人一行道歉。事后,该主管向酒店领导汇报此事,表示将主动查明原因,并保证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经过当天调查,造成这一错误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日早上,前厅部下了内部通知,通知客房部在第二天中午12点前将603和605改成大床间,客房中心将事情通知楼层当值主管,当值主管考虑第二天客情较旺,人手不够,于是当天就将603和605改成了大床间,但改好后,没通知前厅。另外,总台于当日上午将电视台主持人一行当晚入住603和605通知了客房中心,中心服务员没及时将这情况告知当值主管,致使主管过早将这两个房间改成大床间,最后造成这一失误。这个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因信息传达不到位,工作安排不合理,造成严重失误的案例,其主要错误有两点:第一是主管将标准间提前一天改为大床间后没通知总台,自己也没了解清楚这两间房当晚是否有人入住;第二是中心服务员接到节目主持人一行当晚入住这两间房的通知后,没有及时通知当值主管[3]。从这个案例中,客房部接受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客房部作为一个直接对客服务部门,工作应该考虑周到、安排周全,保证每位客人住店愉快,更应加强重要客人的接待安排,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客房部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必须得到其他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做好客房部与酒店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是提高客房部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3.6.2与工程部的沟通与协调 与工程部的沟通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客房要及时向维修部提供客房设施的维修信息,并为维修人员进入客房进行工作提供一切便利;(2)向工程部提供客情预报,以便工程部对客房进行大检修。 ( 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必须不断探索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的忠诚。提高酒店客房服务质量就是提高整个酒店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使得寻求提高酒店客房服务质量的途径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8篇: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问题研究

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2009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提高民主的质量”。这要求我们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高度重视提高选人用人的民主质量。根据省委组织部的要求,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查找问题、寻求对策,市委组织部将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问题研究列为2009年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领衔,常务副部长担任课题协调人,并组成了由南湖区委组织部、平湖市委组织部、本部相关处(室)三个课题小组,通过回顾总结、座谈讨论、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调研,市、县两级共组织召开部分市级机关部门有关领导、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干部科长,县(市、区)机关部门有关领导,镇(街道)相关同志参加的4个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在综合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一、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的认识。

“民主质量”是两个名词概念的叠加。从字面上理解,“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表现为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质量”,是对客观事物状态的一种程度描述。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看,“民主”与“质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味的讲求民主,不一定能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干部。只有科学的民主或者说合理的民主运行机制,才能确保较高的质量。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度、合理、科学的民主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的关键。

(一)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对民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民主是要推动的,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需要外力加以推动,而这种推动的前置条件就是要解除思想禁锢。一方面,要靠公众民主意识的强化,参政议政愿望的增长来推动;另一方面,要靠官员正确对待权力,官本位意识的减弱来推动。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剃头担子一头热”,无论“热”哪头,都无法推动民主化进程。

2、民主是有缺陷的,必须做到扬长避短。民主绝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比如,民主重视过程和程序,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往往会增加诸多环节,使操作程序变得相对复杂,可能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民主也可能会被人利用,产生贿选、拉票等现象。民主甚至可能导致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3、民主是讲条件的,必须务实有序推进。推进干部工作民主,要坚持务实的态度,不能盲目。实现的民主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包括一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官员的道德修养、公民的基本素质等。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选举模式、也不能对不同地方的做法实行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在各种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二)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

1、要看环节构成。在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进程中,要把握重点环节,并形成一个系统的构成。一方面,要抓住提名、推荐、考察、决定等影响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环节都会影响干部选任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各个环节之间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构成体系,强化过程控制,只有确保每一环节都高质量,才能确保结果的高质量。

2、要看程序路径。扩大程序中的民主是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程序是确保民主质量的重要因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从程序上充分体现“从下而上”的民主化干部选拔路径,才能确保民主质量。特别是要杜绝领导有既定的特定对象选任意图,防止“轰轰烈烈走过场,不偏不倚意中人”。

3、要看竞争程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应当赋予每个干部群众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在各个环节上是否具有竞争性,或者竞争性的强弱,是衡量民主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4、要看选任结果。选任结果是衡量民主质量最直观的标准。也就是通过民主的程序选拔上来的人是不是真正优秀。如果说是“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或者说选任的干部在岗位上碌碌无为、表现平平,混同于普通群众,那就是低质量的民主或者说是失败的民主。

(三)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把握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1、领导观念是不是转变。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残余思想的影响,在少数领导干部中还存在揽权集权的情况,还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利益法则也会渗透到干部选任工作之中,使民主发生扭曲。因此,领导观念和作风是否转变,是否适应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是影响民主质量的首要因素。

2、群众参与是不是广泛。要确保选人用人民主质量,必须确保公民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选任工作。使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干部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到干部工作中来。群众参与的数量、参与的深度也是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关键因素。

3、干部信息是不是对称。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工作中的信息公开程度,包括职位情况、推荐情况、考察情况等,这些信息能否有效地为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干部群众所知晓,是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重要因素。

4、制度执行是不是到位。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在干部工作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有的相对抽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而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势必要求把握政策制定的精神实质。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是否能有效统一,也是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扩大民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的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我们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机制。人选怎么进入组织视野,是选人用人的关键。为规范干部提名制度,2008年7月嘉兴市委出台《关于重要干部人选民主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明确按照民主公开、群众公认原则,采取初始“海推”的办法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人选。对正处职后备干部初始人选名单由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县(市、区)、市级机关部门、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个人或群众等三条途径非定向“海推”产生,彻底改变了“由少数人选人”的状况,特别是赋予了群众“话语权”,在干部初始人选产生方式上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今年,对国资公司空缺职位实行公开预告和初步人选初始推荐。在本级各大媒体对市级国有企业空缺领导职位进行了公告,通过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四条途径,共推荐出185名初步人选。

(二)落实干部民主推荐机制。近年来,我们在干部选拔工作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民主推荐制度,将会议推荐和口头谈话推荐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二者相印证。对县(市、区)党政正职人选、重要岗位正职人选,由市委全会成员进行民主推荐。在届中、届末的民主推荐中,不仅将推荐对象扩大到下级单位的干部、群众代表,还注重邀请一定比例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等参与推荐。在此基础上,依据民主推荐得票情况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同时,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既充分尊重民主推荐的结果,又不简单以票取人。

(三)实行干部综合考察机制。近年来,我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2004年,我们推行“两圈”考察,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进行考察,对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领导干部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廉洁自律等真实状况。2006年,通过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意调查环节,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去年以来,探索实行了干部履历分析技术,从纵向更历史、客观地考察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一贯表现。今年,又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定期收集分析制度,对网民在网络论坛上对干部的反映及时进行梳理汇总,研究分析。对反映中涉及具体干部问题的,进行深入调查核实。通过“两圈”考察、民意调查、舆情分析等途径,做到对群众认可度较低的坚决不用、群众反映问题查实的坚决不用。

(四)推行干部任免票决机制。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用,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环节。2001年6月,嘉兴市委常委会通过了《中共嘉兴市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表决办法》,规定对市委提拔任用的干部进行投票表决。今年4月,市委出台《中共嘉兴市委常委会讨论任用市委管理干部实行票决制实施办法》,对票决范围作进一步扩大,明确除异地干部来我市挂职、团职军转干部安置、援藏援疆干部选派和以省有关单位为主管理的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等人事任免事项,仍沿用口头表决的方式表决外,其他所有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干部人选全部列入票决范围。根据投票、计票结果,当场作出干部任免决定。实行全员票决制,既充分体现了常委会任免干部的民主性,又具有较严谨的科学性。

(五)探索干部竞争选拔机制。1993年,我市第一次开展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到2003年10年间,市委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干部公开选拔,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但是,从以往传统的操作办法看,群众的参与面还不够宽、参与度还不够深,对整个公选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心存疑虑。为使公选工作全程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创造一个党委和群众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的民主机制和工作氛围,2008年4月,在新一轮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对诸多环节进行了创新改进,特别强调让群众看得见、信得过,注重过程的全面公开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公选前,举行新闻通气会,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公选中,新闻媒体记者实时跟踪报道,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和监督。在面试环节增加了群众评委。对1个职位面试进行了电视现场直播、6个职位面试进行了电视录播,并上传“红船网”,向社会各界公开。在今年的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中,在坚持原有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发布公告、群众自愿报名的形式,聘请了30名群众监督员全程参与面试、考察等环节的工作,有效地落实了社会各界对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健全干部选任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畅通“12380”举报电话、信访举报、网上举报等监督渠道。加强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审计、人事、信访等机关部门的协调,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合力。建立干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制度,注重做好信息的查核工作。为切实规范和监督组织选人用人行为,在市委、各县(市、区)委、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党委(党组)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每年由党委(党组)向全委会成员或机关部门单位中层干部和群众报告选人用人工作情况,主动接受测评、评议。

(七)完善选任信息公开机制。干部选任工作的不透明往往导致结果的不公正。为此,我市进一步打破思想桎锆,对干部选任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公开。在干部考察中,试行民主推荐情况在干部所在单位公开。完善丰富任前公示内容,增加干部照片、主要工作经历等,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干部的成长经历、能力素质,对拟任职位的能岗相适度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今年5月,市委组织部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向全委会成员通报制度,通过选任情况实时通报、试用期满函询评价、上门走访听取意见、重要政策意见征询等,加强信息沟通,切实发挥全委会成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履职效能。同时,市委组织部通过组工网、红船网、远程教育手机报、《红帆》杂志等,及时宣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公布选任结果,并依托红船网,建设综合性的“阳光组工”信息发布台,将干部选任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重大工作举措、近期干部任免等信息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布,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置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视线之下。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从我市的实践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民主质量不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力和准确度。

(一)参与主体意愿表达不够真实。从参与对象个体上分析,有的干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不是凭公心,而是凭个人得失,在民主测评、考察谈话时,简单应付,不讲真话、不说实情或做“老好人”,一味打满意、讲好话;有的干部凭个人好恶,对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投反对票。在民主推荐过程中,还存在少数干部书面推荐与口头推荐不一致的情况。个别干部为达到自己提拔重用的目的,采取打电话、发短信等手段,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也影响了民意的真实表达。从组织操作层面上分析,由于有时干部考察时间较紧,存在考虑工作效率,谈话不够深入的情况。在民主推荐、测评中,有时预留的时间不够宽裕,影响了民意的充分表达,影响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真实性。

(二)干部群众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干部工作的封闭性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范围还比较狭窄,往往是组织公布什么、提供什么,才知道什么。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的知情不够,对干部政策了解不多。对职位空缺、职位要求、选人标准、人选情况、选任程序等基本信息知之甚少。实际工作中,干部信息还受人缘地缘因素的影响。有些干部表现平平,上级不满意,但和和气气,人缘很好;有的干部组织上掌握有不少问题,但群众不直接接触,不了解。同时,一些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干部上级相识、同级了解、下级熟悉,人缘条件会比外地转任的干部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组织上提供的干部信息又过于简单,接触不多的同志主要凭感觉作评价。问卷调查显示,有2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干部选任工作“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所以,部分干部群众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活动中,“打勾画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参与对象层次范围不够广泛。目前,参与干部工作的对象,层次比较单一。比如,要提拔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是由本单位的中层科级干部以及单位班子领导参与推荐、测评和考察谈话;再比如,干部年度考核中,参与人员结构相对单一,群众参与不足,还没有很好地走出“干部推荐干部”、“干部评价干部”的工作圈圈,普通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参与机会少,即便参与也没有多大发言权。在考察干部时,也往往是在所在工作单位了解一些情况,很少涉及条线的上级单位、下级单位,参与的范围不够广泛。

(四)干部选拔竞争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集中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没有统一或相对成熟的遴选模式,全国各地均还处于摸索阶段,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周期,有的地方每年开展,有的地方3-5年开展一次,操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日常干部选拔的竞争性平台不多,干部缺乏公平展示的机会。

(五)干部选任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民主程序的执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不够到位的问题。比如在干部“两圈”考察的“社交圈”考察中,对“社交圈”的界定狭隘,一般情况下,考察组仅到社区或者家属单位了解一下情况,而了解情况的对象也仅限于社区居委会干部或家属单位领导,这很难了解到全面情况。同时,干部制度本身设计上也存有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尺度很难把握,一般只要干部没有违法违纪等明显的“硬伤”,就以票数作为标尺,在考虑综合素质、能岗相适等方面不够。

(六)公众主动参与热情不够高涨。民主不是党委政府替公民做主,而是让公民自主参与政治生活,因此,民主政治必然要求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从目前的情况看,公民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比如,去年7月18日,我们首次通过《嘉兴日报》、“组工网”、“红船网”向全市发出《关于正处职后备干部初始人选民主推荐公告》,而参与推荐的个人不多。今年开展的市级国资公司空缺职位预告和初始人选推荐工作中,有78名群众参与举荐,虽然人数大幅增加,氛围日渐浓厚,但从总体上看干部群众参与度还不够。

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组织上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影响到决策判断,有时只能完全唯票用干部,使得一些公道正派不怕得罪人、一些主流好但个性相对突出而又得不到高票的干部得不到提拔使用,进而影响到干部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推进与现实基础条件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民主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干部工作民主的推进不能超越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把握的依据就是现实的基础条件。民主的推进要有成本,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的推进要讲素质,需要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在一个帮派、宗族势力严重的地方,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可能被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

(二)组织意图与尊重群众意愿问题。干部工作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既要符合组织意图,又要体现群众意愿,两者不可偏废,否则就容易走极端。从理想的状态分析:组织意图,应当是一个相对原则的概念,就某个职位来说,体现的应当是担任这个职位的干部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条件,而不是明确的干部个体指向;群众意愿,可以是公众对担任某一职位领导干部的期望,也可以是明确的举荐个体。组织意图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任职条件来实现,而群众意愿则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来落实。但实际工作中又十分复杂,有时候需要考虑班子配备结构交流进来,有时候需要考虑优化班子结构交流出去,有时有比较明确的酝酿人选,有时则完全凭条件“海推”。因此,在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的结合点的把握上,实际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三)知情程度与权利充分行使问题。“知”而后“行”,“知”的程度决定“行”的效果。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在参与群体范围的把握上,必须要充分考虑知情程度的问题,包括民主推荐、测评,考察谈话对象等的选择,都必须要求对干部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并注意按知情程度赋予不同参与群体相应的权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在干部政策、干部个体、干部选任等方面着力畅通与公众的联系沟通渠道,充分保障干部群众的知情权,确保权力的充分、有效行使。

(四)利益趋动与真实意愿表达问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正确处理是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既保护个人利益,又促进公共利益,是一种理想的民主状态。但现实中,两者往往处于不相容的状况,实践的选择是排他性的。要么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要么则优先考虑公共利益。在干部工作中我们需要听到真实意愿,而这种真实意愿应当更多地倾向于公共利益的保护。如果多数人都站在个人私利的小团体位置上,真正的民主很难实现。所以,在干部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干部群众个体受利益趋动对真实意愿表达的影响。

(五)规范制度与有效贯彻执行问题。近年来,关于干部选拔作用工作的民主制度越来越规范,但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有效运转起来,使民主权利真正得以实现。所以,俞可平把民主喻为“陀螺”,只有按照其特有的规律转动起来的“陀螺”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干部政策,将现有的制度按照其制定的意图,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

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的对策和思路。

基于对民主的认识、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我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质量。

(一)把握关键,注重干部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一是要增加参与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面。比如,干部推荐中,可以原则规定一般推荐人数应不少于30人。如单位人数较少,可以从关联度相对较大的干部群众中去补充。二是要拓展参与层次。在市、县两级层面选拔任用干部时,除市、县级班子成员、全委会委员、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参加外,可适当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参加。在单位推荐、考察干部时,除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参加外,要邀请条线的下属单位或上级单位的领导参加,并适当增加部分群众代表。三是要搭建参与平台。要在干部推荐、评议、决策等各个环节搭建干部群众参与的平台。有序地安排干部群众参与干部推荐、民主评议、决策旁听等,注重干部群众在干部工作各个环节上参与的广泛性。

(二)体现公平,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竞争性。一是要改进初始提名。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而目前对如何进行初始提名缺乏具体操作性的规定,实践中要重点突出赋予各个单位干部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可以考虑不设定目标单位的 “非定向两轮推荐”办法,也就是由各个单位进行推荐,选择各单位选择票数相对集中的人选组成一个名单,再组织市、县级层面领导干部从这个名单中进行推荐。同时,大力实行空缺岗位预告制度,赋予广大干部群众初始人选推荐和自荐权。在初始人选推荐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可以加大有参考人选的定向提名,把民主基础和组织意愿结合起来。二是要扩大差额比例。通过探索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在干部选任的每个环节都按照多于拟任人选进行差额操作,在差额中进行比较鉴别,逐步增强竞争力,缩小人选范围,做到好中选优。三是要倡导公选模式。逐步完善和改进公选操作办法,探索视听问答、案例分析、驻点调研、竞职陈述、心理测试、廉政考试、群众评分等方式,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比如确定每两年一次的公选周期,明确公选产生的干部在整干部队伍中的占比不少于三分之一等。通过机制的完善,使公选干部成为干部选拔的重要途径和工作常态。

(三)探索方法,促进干部意愿表达的真实性。一是关联式参与。知情是意愿表达真实性的基础。要以知情程度为衡量标准,科学确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对象。重点选择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分管领导、下属等参加,确保对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书面张贴公告等形式,发动社会各界知情群众参与。二是署名式推荐。实践表明,署名推荐是强化干部群众参与干部工作责任的有效方式,可以使干部群众更客观公正地推荐干部,有效防止因个人感情、私人利益等因素对推荐工作质量的影响。三是量表式评议。要改变评议的空白表格模式,联系干部岗位、职责等情况制定共性和个性指标,明确评议的重点和方向,并对评议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尽可能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减少评价中人为因素和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的影响,增强评议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在推荐和测评操作方式上,要采取集中会议与分散填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供充裕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改进手段,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性。一是要改进考察预告的方式。对考察预告的内容要作进一步充实,增加干部照片、干部履历、家庭成员情况等基本信息。同时,要探索实行在考察对象居住地所在的社区进行预告。二是要注意印证反映的问题。考察谈话要有针对性,谈话前,要结合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考察组要制定初步的谈话提纲,避免被动倾听,要主动对有关问题加以询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民主测评和评议结果,对测评、评议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谈话中加以印证。三是要运用日常考核的结果。要对考察对象日常考核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特别是对考察对象近年来参加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情况,要通过查阅相关会议资料,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把握。四是要分析实绩关联的程度。在撰写考察报告时,要对考察对象个人工作总结进行认真分析,对工作成绩要进行客观界定,重点把握与考察对象的关联程度,区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五)双向选择,增强干部选任能岗的匹配性。一是要合理设置任职条件。对职位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认真分析,按照“共性+个性”的模式,科学设置任职所需的年龄、学历、专业技术等基本条件,充分体现特定职位人选的用人要求和组织意图。二是要允许个人自主举荐。在按照岗位设定任职条件的基础上,对空缺岗位进行公示,由公众推荐自己认为适合担任该岗位职务的人选。同时,允许干部个人对照自身条件进行自荐。三是探索副职不定向公选。在市、县两级层面开展副处、副科级领导干部定职级、不定岗位的公开选拔。对选拔产生的干部选派到重点岗位、重大项目、信访部门等进行一定时间的挂职锻炼,再根据干部个人能力素质条件,按照岗位需求进行组织调配,任命相应岗位职务。

(六)加强监督,力求干部选任监督的有效性。一是要细化落实干部任用工作责任。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以及责任追究的方式。比如,建立考察责任制和考察失误责任追究制,按照“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考察组及其成员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二是要建立干部工作全程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一把手”选人用人行为监督,实行讨论干部“一把手”末位表态。同时,要把握关键环节,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转变。比如,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对干部公开选拔工作方案的意见建议;聘请纪检部门、“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民主推荐记票;下一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同级党委向全委会年度报告干部工作。三是要加强干部监督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做到组织、纪检、信访、政法等部门科学分工、相互配合、渠道畅通、反馈及时、信息共享。协调相关部门对涉及个体的问题做到一事一通报,对拟提任或转任重要岗位的干部做到一人一征询。

(七)信息公开,推进干部选任工作的开放性。在内容上,要做到“三公开”,即政策公开,对历年来中央、省委、市委制定的有关干部政策文件,只要不涉及密级的进行全面公开;过程公开,对干部选拔任用整个过程,包括空缺职位、测评评议、考察情况、干部实绩等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或向社会各界及时进行公布。特别是要加大干部个体信息公开的综合性、全面性,为参与者提供更直观的判断基础;结果公开,在选任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公布选任结果。在方式上,要根据公开内容、主体,确定不同的范围,采取不同的公开形式和渠道。适宜在党内公开的,可以通过召开会议、编发简报、下发文件、内部刊物等形式进行;适宜在全社会公开的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平台、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特别是要注重运用网络技术,推进干部工作公开的经常化,提高公开的时效性。

(八)宣传引导,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要加强对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主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干部工作是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并积极发动和引导他们参与到干部工作中来。二是要赋予群众决策权力。真正赋予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四权”,使群众在参与干部工作过程中有地位、有作为、有影响。比如,在干部推荐过程中,要有群众票;在公开选拔工作中要聘请群众评委,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按照知情度、关联度赋予一定的权重。三是要建立干部工作反馈制度。及时、准确地将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和监督信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给建议者,以增强回应性来确保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要鼓励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进行监督,对干部群众的举报查实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教育引导、权利保障、适度奖励等措施,激发干部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热情。

第9篇:新时期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郑同彤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取决于国民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而中学美术教育则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美术课的艺术功能,完成“大纲”和“新课改”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字:新时期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 教学质量

绪论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指出“作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应该将美术本体知识与其意义系统相联,在美术的意义系统中,最本质和最普遍的应该是人文精神”,这是中学美术鉴赏改革的理想与目标。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体现了对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健康的身心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美术课的艺术功能,完成“大纲”和“新课改”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分析目前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 过45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 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

二.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的内涵

美术新课程提出:美术教学要渗透美术文化层面的内涵,这是把美术教学放在一个上位的层面来看待其学科价值的体现。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仅以技能、技法占主导层面的状况,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美术文化。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新课程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它更加关注人,因此美术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合作与和谐,在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之中交流互动,在情感交融和思想碰撞中加深审美体验。美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形成是双向的,它是建立在教师人文素养基础之上的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教师不但要挖掘美术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也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师生之间架起平等的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交流桥梁。作为教学平等中的“首席”,美术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成为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的人,使学生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教学氛围里提高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三.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现代美术学科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揉合两者来设定美术的学科目标。

(一)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

(二)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三)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四)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五)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新时期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和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取决于国民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而中学美术教育则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美术课的艺术功能,完成“大纲”和“新课改”的教学任务,新时期如何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本人提出美术教学的十点做法。

1、更新教学观念

过去,有不少美术教师把美术课上成单纯培养美术人才的技术课,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削弱了美术课的育人功能,降低了美术的教学质量。因此,目前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教学旧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心灵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用美术作品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去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有些美术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美术教学知识,特别是缺乏对“美术教学大纲”的细心学习和深入理解,在备课和上课中往往只重视课时教学的目的任务,而忽略了阶段性甚至整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缺乏教学上的节奏感,失去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因此,要上好每一堂美术课,首先要深入理解“大纲”的精神实质,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才能抓住根本,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3、熟悉教材内容

美术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授学科以及所授年级的教材内容,而且也要大致熟悉其它学科和其它年级的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分清楚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章节、各阶段的目的和任务,同时了解教材的丰富性和整体感,这样,才能把握所授教材的重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了解学生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辅导、家庭访问和社会接触等方式,对所授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对部分学生(尖子生和后进生)还要有较深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5、写好授课教案

精心设计教案,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所授内容加以透彻地分析,明确目的任务,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完成教学任务中的难点,而且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设计出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力求步骤清晰,教学内容力求充实,教学形式富有吸引力。

一般初教者应该写课堂教学的详细教案,甚至对课堂语言,板书的位置、教具的运用、各教学环节和时间的划分都要有具体的安排。老教师的教案也应该纲目明确,内容搭配合理,教学程序脉络清楚,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教材的变化而变化。

6、备好教学用具

恰当地利用教具,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课教学的教具不只是范画、图片、画笔、画纸等,更重要的是根据当地条件,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造出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教具学具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节约经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依赖多媒体教学。

7、选好教学环境

美术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写生画的教学,有时不只限于室内进行。因此,选定恰当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在进行这类教学时要求被画对象不但要大小适度,布局合理,光线适宜,而且要注意物象的外表美和内在美,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用语就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画出的作品才能体现一个“美”字,突出一个“活”字。并且通过作画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8、避免课堂僵化

造成课堂僵化的原因,一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师的范作水平不高,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灵活处理课堂教学遇到的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要避免课堂教学僵化除了教师本身需获取大量的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课堂的应变能力外,还需要加强教法研究和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驾驭教材和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是以引导学生走向创造的途径为主要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诱导,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的口吻代替注入的说教;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才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能力还必须鼓励他们用脑用手,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新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总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不断创新。

10、及时检查教学效果

教师要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和技能技法的实际运用,及时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这种检查力求在课时内完成,力戒突如其来的考试和考核时间的无限度延长,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检查、考核中要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的不足。在总结学生学习成绩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并注意树立学习中的典型。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的成效在第二课堂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总之,新时期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参考文献】

(1)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J].美术研究,2003 (1)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5)

(3)李思荟,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J].文教资料,2007 (11). (4)吴越滨. 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艺术教育,2007,(6). (5)付念屏.有关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美术,2004(7) (6)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上一篇: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赴北师大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