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教案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节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中秋节教案

《中秋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地区欢庆中秋节的习俗。

2、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新型月饼,发展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喜爱中秋节,感受中秋节到来时的喜悦气氛,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到海峡两岸同胞们的紧密相连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两岸人们的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观察月亮是怎么样的变化。

教学方法

激励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以图激趣,激发求知欲望。

1、谈话导入:

师:晚上,天空中都会出现月亮,你看见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就把它画下来。

师:(把学生画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月亮图片贴到黑板上):看这些月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有的月亮是圆的,有的月亮是弯的。 生2:我发现了月亮会变化。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跟圆圆的月亮有关的节日,那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

2、收集资料,开拓视野,增加知识积累。 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中秋节起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是从书上看到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 生2:传说唐明皇在一个月圆之夜到月宫里游玩,并学得一首《霓裳羽衣曲》,回来后他十分想念月宫里的生活,所以每年月圆的时候都要赏月,百姓也来效仿,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传统。我是听爸爸说的。

生3: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谷物成熟的时节,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我是在网上查到的。

师:说得真好,以后我们就应该养成这种主动从多方面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中秋节到了,人们是怎么庆祝中秋的?(出示图片1――城里的人们围坐在桌旁赏月话中秋)

生1:桌上摆满了丰盛的美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 生2:中秋节,全家团圆,他们都笑眯眯的,非常开心。

师(出示图片2――农村的人们,欢歌载舞迎中秋):他们又是怎么庆祝中秋的? 生1:小姑娘敲着锣,小男孩高举南瓜和白菜,老奶奶拄着拐杖,老爷爷叼着烟斗。 生2:他们笑眯眯的,手舞足蹈,中秋节过得很开心。

生3:丰收了,他们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手上拿着丰收的果实――大白菜和南瓜。 师:中秋节到了,人们欢天喜地迎中秋,他们不但庆中秋,同时也在庆丰收。那么祖国各地的人们是怎么庆祝中秋的?把你们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生1:我知道惠州的人们过中秋时,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还点孔明灯来庆祝。 生2:我知道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等烧红后,再放醋进去,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生3:(边出示图片边说):厦门的小朋友们每年中秋节用风筝、气球给台湾的小朋友送祝福。

师:是啊,隔山隔水隔不断我们的亲情,我们与台湾的人民永远心连心。大家收集的材料可真不少,在小组内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播放短片――东西南北中各地过中秋。 师:你们是怎么庆中秋的?

生1:我去爷爷家跟爷爷、奶奶一起庆中秋。

生2:我们全家买了好多好多月饼,我们边赏月边吃月饼。 生3:中秋节那天,我给爸爸、妈妈弹琴听。

生4:我从小喜欢背古诗,我会背一首唐朝的《中秋夜》给大家听。 生5:我也喜欢背古诗,我会背《静夜思》。(学生跟着齐背)

生6:我知道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我来给大家讲一段《月亮上的中秋》。 生7:我会背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我还会唱呢! 音乐声响起,学生跟着齐唱,载歌载舞,非常开心。

二、动手实践,团结合作,加深喜爱之情

师:中秋节吃月饼,我们也带来了好多月饼,仔细看看你手中的月饼,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生1:我的是黄色的,圆形的月饼。

生2:我的是白色的,方形的月饼,是用糯米做的。 生3:我的是心形的,德芙月饼。 师:看看上面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 生1:上面有字,旁边还有花边,很美丽。

生2:上面有一个漂亮的仙女,妈妈说她是嫦娥,住在月亮上。 师:尝一尝你带的月饼什么味道? 生1:甜的,很酥,很好吃。 生2:我带的是豆沙馅的,很甜。 生3:我带的是枣泥馅的,也很好吃。

师: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月饼,如果你是月饼设计师,让你来设计一款新型月饼,你会把它设计成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图案,什么味道的呢?可以小组合作共同来完成。(配乐学生制作)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生1(拿着图片):我设计的是彩色花瓣形月饼,你们看它多漂亮啊!它是蛋黄馅的,因为我喜欢。

生2(拿着橡皮泥捏好的月饼):这是我们小组的作品,我们做了一个三层的大月饼,一层一个味道,比汉堡包还好吃,希望大家喜欢。

生3(拿起用纸折叠的月饼):这是我们小组设计的五角星月饼,它像中秋节夜里的星星,每个角上都有一个字“中-秋-节-快-乐”,我们祝老师和同学们节日快乐!

师:你想把你的礼物送给谁呢? 学生互相赠送礼物。

师:让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这堂课吧!

第二课时

一、开展活动,搜集资料

1、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发现提出关注的问题,增强科学兴趣。

2、了解关于月亮的知识。

二、小组活动

1、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收获,展示作品。

2、教师巡视,予以指导、评价。

三、探讨研究

1、在观察月亮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指导儿童提出问题,把问题归纳整理,展示在黑板上)

2、儿童自由分组,关心同一问题的同学在一组,交流信息。

3、目前,解决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交流。

4、与其他同学交流,看看是否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他办法。

5、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怎么办?(问老师、上科技馆)

四、评价总结

1、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观察月亮的记录等,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第二篇:中秋节教案

花好月圆夜

一、 教学目的

1、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二、 教学要求

1、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掌握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的知识。

2、学生一定程度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了解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三、 教学方法

1、直观感受式

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在课前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对中秋节的认知状况,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访谈或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等)。课上通过课件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四、 教学重点

1、 了解中秋节是中国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2、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与习俗。

五、 教学难点

1、 感受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的美好气氛;

2、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内容讲解:

1、中秋节之简介

2、中秋节之由来

3、中秋节之传说

4、中秋节之意义

5、中秋节之习俗

6、中秋节之传播 正文讲解:

引言:

每一个古老的节日都会有一段传奇的佳话;每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习俗都有一段古老的渊源。流传至今的古老文化节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中秋节已经像一棵永不衰老的长生树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间,因为“团圆”自古至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信念! 正文:

1、中秋节之简介

以家人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八月节、八月半、仲秋节、拜月节、女儿节、追月节、玩月节。因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恰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畲、京等民族都欢度此佳节.

2、 中秋节之由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

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3、中秋节之传说

三个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4、中秋节之意义

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5、中秋节之习俗

赏月、吃月饼、观潮、燃灯、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6、中秋节之传播

在少数民族、各省、各国的传播。

文学中的传播: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结语:

月亮在空际上不知道悬挂了多少岁月,见证了多少的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的儿女私情。“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仲秋之夜,只身单人,期盼的是下一年圆月之夜,相聚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是多么的孤寂,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月圆之夜,身边没有一个亲友,浓情不尽,只有邀请明月与之同乐。诗人总是多情的,诗人们在用他们特有的笔墨诉说着这千百年来人类的思念之情。

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切的距离开始拉得更近,世界都变成了地球村。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电话、手机、网络视频把我们生活的空间缩小了。然而我们心中的那一份对于乡亲眷恋的感情,对温馨港湾的依恋,对情人间的缠绵,却是不减分量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物欲横流的潮流之中,人们站在繁华纷杂的世界里所要面对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金钱、名利、权势、小车、房子、头衔、证书,所有的这一切,追逐、得失错漏、成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的心灵总想回归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而对家乡的眷恋便是这样的一种情感,月依然,抬头望着星空,那头牵着思念的柔情。

参考文献:

• 萧放 《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 》 •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

• 廊坊市文明办等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系列丛书》 • 敦礼臣《燕京岁时记》 • 纪坤《花王阁剩稿》

• 严敬群 《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 •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 • 陈子厚《岭南杂事钞》 • 曹寅、彭定求《全唐诗》

• 吴之振 、吕留良 、吴自牧 《宋诗钞》 • 王文章 《中国传统节日》

• 宋兆麟,李露露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 • 吴自牧《梦梁录》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 靳海林 《中国传统节日及传说 》

第三篇:中秋节教案

中秋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由来,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

2、了解中秋节习俗,吃月饼等习惯。

3、引导学生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节日文化理念,弘扬节日文化。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节日文化理念,弘扬节日文化。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中秋节溯源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2. 介绍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国外的习俗。

3. 中秋节故事:玉兔捣药 4. 中秋节的诗歌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教师总结

第四篇:《中秋节话团圆》教案

《中秋节话团圆》教学设计

谢晓东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一)在活动中,学会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懂得关爱他人。

(二)通过活动,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二、知识目标:

(一)了解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与由来以及中秋节的习俗。使学生知道中秋节是我们秋季里的民族传统节日,知道人们是为了团圆而过中秋节。

(二)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三、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学会交流、分享,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传说。

二、难点: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谜语好吗?看谁的反应快!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

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猜一节日) 师:这首儿歌说到的“佳节”是什么传统节日? 生:(齐答)中秋节。

(板书 中秋节)

师: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中秋节,你们家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交流)

中秋节又是一个团圆节,其实亲人不在一起过也是常有的事,那么今天,咱们四年级一班这个充满温暖与友爱的大家庭,就集体过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好吗?板书(中秋佳节话团圆)

二、新授

师:首先,进入第一个话题:话中秋 活动一:神话中秋:

⒈同学们,关于中秋,你都知道什么?

⒉学生交流中,谈到了嫦娥奔月。让学生讲故事。 ⒊你还知道什么?

当学生谈到吃月饼时,关于中秋节吃月饼,也有一些传说呢。(视频)大家可要看仔细啊!

⒋同学们,看来庆中秋吃月饼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了,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

2 教师:“是啊,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披着神秘的色彩,蕴含着古老的中国文化,代表着人们追求完美、追求正义、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为传承民族文化,从2008年起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日。”

⒌同学们,你还了解祖国各地、各民族欢庆中秋是什么样子吗?(各小组汇报)

⒍领略了各地、各民族的中秋风情,你有什么感受? ⒎是啊,人们欢庆中秋的场面可真热闹,丰富多彩的各地中秋文化令人眼花缭乱。

活动二:诗意中秋: 圆圆月饼品快乐:

⒈孩子们,各地庆中秋都有不同的方式,大家想一想,今天,在咱们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你有什么好的主意来庆祝中秋?(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交流)

⒉我觉得大家的主意太棒了!我们就来个庆中秋联欢会好吗?

那就开始准备吧。请大家先在小组里研究准备一下,每个小组尽量推选出与中秋或月亮有关的精彩的节目,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到台前来表演。(3分钟准备)

⒊学生自由表演节目:

当学生表演到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同学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常以月亮的诗词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请我们一起来美美地

3 读一读,品一品。”(各小组展示搜集的中秋佳句)

出示句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师:中华诗文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些诗歌,让我们似乎看到一轮明月下浓浓的乡情和不尽的情思。

⒋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赏月对诗会友是必不可少的。咱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过过诗瘾,如何?

请大家开动脑筋,续编这首儿歌。看哪个小诗人能够续编的合情合理押韵,老师,先来续编一下,

现在请大家静静的想一想。谁先来? 出示大屏幕:

八月中秋月儿圆,--------------。

师:佩服,佩服!同学们还真有两下子,小小年纪就能作诗颂文,,将来肯定要成为小诗人!孩子们,你的心情怎么样?(板书:快乐)

⒌是啊,刚刚和同学在快乐中品味了中秋的诗情画意,品尝中秋美食也不容错过。

中秋团圆品幸福

4 ⒈拿出老师颁发的奖品,打开看看是什么?

⒉同学们,看到是什么礼物了吗?对,是月饼.爱吃月饼吗?你们都吃过什么口味的月饼?

⒊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现在,咱们就来一起品尝月饼吧。美味不可以多食,一人一块细细的品味,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品味的感受。

⒋请小组长将月饼均匀地分到每一个孩子的手里。 ⒌老师想随机采访一下同学,品尝的滋味怎么样? ⒍同学们,品尝完月饼,谁来说说你品味月饼的感受? ⒎是啊,月饼是圆圆的,吃到嘴里的感觉是香香的,甜甜的。我们这个大家庭在一起联欢,吃月饼,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板书(幸福)

甜甜月饼话感恩:

⒈同学们,今天,我们团圆了幸福了快乐了,你们可知道,在这幸福的背后,有多少人在我们默默付出。(出示图:各行各业的人们。)

⒉同学们,你都在视频看到了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⒊是啊,为了让我们过一个团圆祥和的中秋之夜,他们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过节和亲人团聚。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感恩、珍惜)

⒋是啊,我们应该心存感恩的心,好好珍惜拥有的这份幸福。(板书:感恩)

5 中秋佳节倍思亲:

教师:“孩子们,中秋夜,我们和家人团聚了,今天,咱们班级这个大家庭团圆了,幸福了,可是你们知道吗?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香港和澳门都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是我们的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还没有回来,你知道是哪里吗?”

生:宝岛——台湾!

教师:“台湾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秋节,是我们共同的传统节日。而中秋赏月是我们共同的中华风情。而中秋赏月时,台湾人又是怎样思念大陆的亲人的呢?我们来共同欣赏台湾诗人彭邦桢作词的歌曲---月之故乡。(播放歌曲)

教师:“孩子们,这首诗的意境美不美?感情深吗?让我们再来饱含深情的品味台湾同胞对亲人的思念吧!我们共同期望,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

活动三:送祝福

⒈同学们,刚才我们领略了我国千年的文化,体验了今人的情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就让我们把那美好的祝福送给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建设者,送给台湾的小朋友和世界各地的华人,送给灾区的孩子,送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吧。

⒉谁先来表达一下你的祝福?(板书:感恩 团圆 统一) ⒊自己制作一张寄托思念的卡片(形状、文字自定)寄给远方的朋友。

三、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

教师结语: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幸福,收获了快乐,懂得了感恩。最后,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份美好的祝福,祝福大家月圆人圆事事圆,祝福大家学习进步,梦想成真。

板书设计:

中秋佳节话团圆

快乐 幸福 感恩

团圆

统一

第五篇:中秋节教案--快乐的中秋节

中班中秋主题教案——快乐的中秋节

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有关习俗。

2、积极参与表达与交流怎样过中秋节。

3、体验中秋节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1、实物:关于中秋节的视频及图片、八月十五字卡、月饼若干。

2、经验准备: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传说。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1、播放关于中秋节的视频。幼儿欣赏。

师小结:嫦娥为了保护后羿才吃了仙丹,结果呀他们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只能远远地互相对望,互相思念。人们呀非常敬重嫦娥,为了纪念她,人们就把月亮又圆又大的那一天订位中秋节。

2、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师:你们知道是哪一天吗?对!是农历八月十五(出示字卡)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

二、知道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1、 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也都调查了中秋节想和谁过,怎么过,现在请你去和好朋友说一说吧!

2、集中交流。

师:现在请你说一说,中秋节你和谁一起过?感觉怎么样呀?

师小结:哦!原来中秋节呀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三、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习俗。

1、了解本地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

师:那你们想怎样过中秋节呢?你吃过什么月饼呢?你还知道月饼的馅是什么做的,还有什么馅的月饼呢?谁吃过和他们不一样的月饼?……师小结:原来月饼的馅不同,那月饼的味道也(不一样)。 师:你吃过什么味道的月饼呢?甜甜的月饼表示什么呀?还吃过什么味道的月饼?

师小结:恩!现在呀!还有各种各样口味的月饼呢!那月饼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月饼做成圆圆的呢?

师幼: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的在一起)。

2、学习有关中秋的儿歌《月姐姐》。

师:中秋节还会干什么呢?中秋的月亮看上去怎么样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关于月亮的儿歌吧。

师小结:中秋的月亮呀特别圆,特别亮,全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欣赏月亮,真幸福呀!

四、庆祝中秋节。

1、跳舞庆祝中秋节的到来。

师:中秋节的活动真丰富呀!中秋节就要到来了,我们也来提前庆祝中秋节,围成圆圈一起来跳月吧!

五、结束活动。

刚才我们小朋友还带来了月饼呢,我们一起去教室品尝月饼吧!

第六篇: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主题:中秋节

参加班会人员:初一七班全班同学,老师

班会时间:2016/9/

5班会地点:第七中学初一七班教室

班会目的:加强民族团结,使同学更加了解祖国传统节日

开场:时光的车轮展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收获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希望的种子播洒在7中的校园。今天,花好月圆,我们师生济济一堂,共叙思念之情。今天,中秋佳节,我们一起欢度快乐时光。今天,菁菁校园,我们在嘹亮歌声中把希望起航。今天,月夜良辰,我们在温馨笑语中让理想飞翔。

在这里,让我们激情歌唱,歌唱我们美好的未来。在这里,让我们尽情欢呼,欢呼我们在7中学习的愉快。在这里,让我们诚挚祝福,祝福7中全体师生中秋佳节快乐。在这里,让我们真心祈祷,第七中学明天会更美好!

中秋佳节,我们高歌一曲——放飞心中的歌,让我们心中的歌在7中的校园里放飞,2014年初一七班中秋班会,现在开始。

班会过程:

一、我们了解一下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二、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三、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淖鹁春桶?鳎?篝嗳⒘烁雒览錾屏嫉钠拮樱??墟隙稹:篝喑??蔗髁酝猓?杖蘸推拮釉谝黄穑?嗣嵌枷勰秸舛岳刹排?驳亩靼?蚱蕖?br>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四、问答题

一、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

A月饼节 B团圆节 C故乡节 D诗人节

二、元宵节和端午节与下面哪个节日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A春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D圣诞节

三、潮汐与什么有关?

A太阳 B星星 C月亮 D风

四、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A槐树 B桂树 C柳树 D杨树

五、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A唐 B宋 C元 D明

六、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

七、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八、以下哪个国家中秋节不吃月饼?

A美国 B日本 C意大利 D英国

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十、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

A仲秋 B月夕 C秋节 D追月节

十一、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

A唐朝 B元末 C宋朝 D明朝

十二、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五、说一说自己感受

闭场:

①无论在天涯,无论在海角,今夜有明月作证!愿我们初一七班全体同学以班级荣誉为重,努力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友爱,以良好的作风为班级集体做出贡献,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养育之恩情!同学们,我们的班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庆佳节。最后,祝福大家中秋快乐,往事如意!

②月是期盼,月是牵挂;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今夜,圆月如盘,看不见残缺的遗憾;今夜,月光如水,清澈着我们彼此的友谊;今夜,月华如歌,唱响我们心中的激昂。明明暗暗,圆圆缺缺的月亮告诉我们,人生有遗憾,耐住寂寞,坚持执着,去迎接新一轮的较量。同学们,我们的班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庆佳节。最后,祝福大家中秋快乐,往事如意!

上一篇:智能制造调查报告下一篇:中班语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