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舞蹈艺术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舞蹈主要借助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肢体语言实现美的展现,其中舞蹈审美是评价舞蹈质量的重要标准,在长期的舞蹈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舞蹈审美标准。在舞蹈审美过程中会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此过程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满足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需求,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甚至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美舞蹈艺术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审美舞蹈艺术论文 篇1:

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

摘 要: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舞蹈艺术的进程中不断的融合,也就是形成目前我国多样化的民族舞蹈。但是每种民族艺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都保留了自身独有的艺术文化。我国民族舞蹈也就拥有着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本文将具体分析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族舞蹈;审美价值;艺术魅力

舞蹈是人们进行自身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舞蹈与其他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的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作为工具,通过对人的身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人情感表达的目的。我国民族舞蹈本身就是来源于人的生活,很多舞蹈都是在人们劳作过程中进行创造的,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人们通过舞蹈进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进行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创造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由于我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民族风俗,也就是使得目前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舞蹈种类,每个民族舞蹈之间表现力极强,在很多程度上都代表和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彰显出我国民族独有的魅力。

1 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每种艺术的发展和形成都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展现,而舞蹈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人形体的另外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更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代表,舞蹈艺术中包涵着独特又富有内涵的生活内容。在目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广大人民的审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使得我国各种艺术都面临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富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民族舞蹈更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很多優秀的物质文明都被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淹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舞蹈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经济越发达,人们对艺术审美价值就越重视,因为人们想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艺术的审美价值,需要停下脚步思考和研究艺术。

1.1 民族舞蹈中的情感渲染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两棵树》,主要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夫妻树和思念树。采用舞蹈的形式将这两棵树进行情感化,充分表达出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向往。通过舞蹈中赋予丰富情感化的肢体动作,使得观看的观众的内心更是受到了情感的渲染,充分感受到了人们对爱情的那种不懈追求。很多著名的民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人们对人生的某种追求。此外,在舞蹈大赛上,很多优秀的舞蹈表演着都能够利用舞蹈进行情感的诠释,特别是我国民族舞,更是通过他们流畅而有激情的律动,加上淋漓尽致的肢体动作,向我们传递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每个旋律和每个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的追求。

1.2 舞蹈具有的塑造艺术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艺术,从大众视觉的角度来看,舞蹈本身在形体上是极具流畅性的,而每个舞蹈动作之间又是间断的,也正是舞蹈这种相对平稳的短暂间断,使舞蹈具有可以塑造的特征。而舞蹈中的韵律美可以视为舞蹈可塑性的一部分。舞蹈家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是将舞蹈中每个动作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呈现给广大的观众,而这种可观可感的形象通过塑造再成为一个个完美的舞蹈,人们从舞蹈中获得深刻的感受。此外,舞蹈艺术本身对于雕塑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早期出现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服饰等都使得雕塑的作品更加的形象生动,早期很多的宗教和宫廷的壁画都是一个舞蹈动作的缩影,最典型和最有名的就是敦煌艺术。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伟大的艺术。

2 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民族舞蹈是丰富多彩和内涵深刻的,是各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体现,更是我国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其艺术魅力是非常强大的。

2.1 民族舞蹈的丰富性

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的种类是十分丰富多样的,高达上千种,接下来我国通过对蒙古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舞蹈的丰富性。

2.1.1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是我国著名的游牧民族,由于蒙古族生活地域的特点,使得我国蒙古族自身文化中具备强大和勇猛的特征,也就造就了蒙古族的舞蹈带有他们游牧和狩猎的特点。我国蒙古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生活中都形成了自身的图腾崇拜,体现在他们民族舞蹈中就是很多舞蹈动作带有动物的动作。蒙古族舞蹈动作豪迈和含蓄舒展这一特点以及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舞步轻盈的特点,都与蒙古族人民本身图腾崇拜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以蒙古舞蹈中著名的《安代舞》为例,《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也是最能体现蒙古族舞蹈特征的一个舞蹈,这个舞蹈是采用一人领唱,众人手持绸巾翩翩起舞的表演形式,很多情况是出现在蒙古族晚会上,蒙古人民为了庆祝而跳的一种舞蹈。同时《安代舞》以外,筷子舞、查玛舞等,

这些舞蹈中无不带有一些扬鞭、跳跃的舞蹈动作,而这些舞蹈动作又在侧面反映和表现出了蒙古人粗犷、勇敢、热情、淳朴的性格特点。

2.1.2 维吾尔族舞蹈

坐落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我国歌舞民族,维吾尔族人民世世代代都是运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维吾尔族中的男女老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动作都来源和继承了古代鄂尔浑河流域遗迹天山回鹊族“乐舞”的优良传统,并在“乐舞”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舞蹈的精华进行创作和演变而来的。维吾尔族舞蹈具有欢快和热情的特点,其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有夏地亚那舞、赛乃姆、萨玛舞、多朗舞几种。夏地亚纳舞,用维语解释说就是快乐的舞蹈,这是维吾尔族的一种集体舞蹈,通常是在一些盛大的节目上跳的。而赛乃姆是维族最为普遍的民间歌舞,一般流传于一些城镇和乡村中,主要是在庆祝节目时进行展示的。萨玛舞则主要是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萨玛舞主要是在过年时进行展示的,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而跳的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要求的作为身体部位和眼神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跳舞的过程中需要舞蹈者做到昂首、挺胸、直腰,通过移颈、翻腕等肢体动作进行舞蹈的展示,这样能够极大的凸显出舞蹈中所包涵的民族性的特点。

2.2 民族舞蹈的民族性

由于各民族之间环境、风俗以及历史传统的不同,使得各民族之间舞蹈也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相同的民族人在一样的环境中生活,接受相同文化和思想的学习,也就形成相同的民族心理特征,所以每个民族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民族性的特征。舞蹈中民族性的核心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它主要体现的是各舞蹈艺术的本质,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不同,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就有所不同。壮族人们的舞蹈本身就是带有较强的自娱性,他们的舞蹈不是以表演为主的,而是体现出壮族人民在与自然进行斗争过程的勇敢、勤劳性格的体现,并将其作为壮族舞蹈的主要内容。傣族舞中的优美含蓄,是用身体的曲线进行舞蹈内涵的展示,展示傣族民族的风情,傣族中有名的就是孔雀舞,孔雀舞充分展示出了孔雀温和的特性,这与傣族人的性情是十分相似的,也同时表现出了傣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性作为民族舞蹈的核心和精髓,是各民族精神和意识的体现,只有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的舞繁荣发展。

2.3 民族舞蹈的文化性

我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相同的地域环境能够培养出相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自身民族文化发展,其舞蹈也多多少少的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血液。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蒙古族是以狩猎为生,是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舞蹈动作中很多的借用了他们平时狩猎时的动作,集中的展示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3 小结

我国众多的民族舞蹈都是在人们生产和劳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目前我国人类历史发展中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舞蹈形式也不尽相同,多样化的民族舞蹈充分的展现出我国多民族文化和我国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魅力更是吸收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营养和精髓,集中的体现出了我国独有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韩珂.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大舞台,2012(9):102-103.

[2]伍建红.浅析舞蹈技巧对民族舞蹈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4(5):179-179,200.

[3]许乔贵.曲靖壮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及社会功能[J].艺术研究,2014(2):38-39.

作者:玛依娜·马那提

审美舞蹈艺术论文 篇2: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

摘要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舞蹈主要借助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肢体语言实现美的展现,其中舞蹈审美是评价舞蹈质量的重要标准,在长期的舞蹈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舞蹈审美标准。在舞蹈审美过程中会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此过程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满足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需求,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甚至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舞蹈 艺术 审美 标准

在人类文化起源之时艺术已经形成,而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远超于人类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作用,艺术是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产物,而舞蹈则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第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舞蹈出现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舞蹈作为一种准确体现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逐渐向着更高审美的方式演变。艺术审美属于价值分析的一种,即被分析的主体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价值联系,而审美价值的本质在于在审美实践中将客体主体化,而客体实际是对主体效能以及功用的具体说明。舞蹈审美的价值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体以及个体自我创造的基本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 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舞蹈作为一种由现实生活衍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内涵以及精髓得到了继承,到明清时期舞蹈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表现形式与戏曲割裂开来,表演者只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民众的现实生活,从而准确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寄托。我国当前的舞蹈表演都属于专业性的舞蹈作品,辅以我国多元化文化形式的融入,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舞蹈的专业性和可观赏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大量专业性舞蹈教育机构已经出现。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以生活为基础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一是对表演者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可以借助舞蹈艺术表演的各种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准确表现出来。舞蹈在实际表现过程中所使用的舞姿、具体动作以及步伐等都经过了特意编订和挑选,使表现出来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美感,最终实现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精神寄托的展现。现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来自于自然,而舞蹈动作也往往是对动物或者植物的模仿。舞蹈表演要求具有动作性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此同时,对于舞蹈动作的生动性、规范性以及准确性都具有较强的要求。除此之外,舞蹈还能够借助动作以及肢体语言传递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类情感。

二是通过舞蹈艺术的物质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舞蹈的具体表现特征为舞蹈的艺术性。当前来看,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一连套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蹈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而伴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展现出故事情节的变化,最终展现出人类情感情绪的变化,但是上述各种情感的表现都必须由舞蹈者的肢体语言加以展现。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动”是舞蹈的精髓和基本外在表现。

2 极强的抒情效果

进行舞蹈表演的目的在于准确表达人类的感情寄托,因此进行舞蹈艺术审美时其所能表达的抒情性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舞蹈动作不是简单的语言和舞蹈动作的结合,而是借舞蹈实现情感交流,而舞蹈艺术也已然成为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舞蹈动作并不是单纯的人类动作,更不是单纯的人类语言分析,而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展现,这也是舞蹈和体育运动以及其他人类动作形成差别的本质所在。

3 極强的节奏性和动作性

因为舞蹈和音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性,但是两者在欣赏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极强的节奏性是难以通过直观感受实现的。但是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其能够通过直观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极强的节奏感,而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则形成了多种节奏的舞蹈。

有人曾将古典芭蕾舞称作从台座上走下来的活的雕像,根据当前舞蹈所塑造的艺术造型分析,该种比喻极为适合。舞蹈者将自己的舞蹈能力和技能转化为各种肢体语言,虽然不同舞蹈动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都含有极强的韵律,而舞蹈动作所形成的节奏美感能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韵律节奏是人体各种肢体语言得以展现的基础,而在音乐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节奏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借助舞蹈艺术所展现出的节奏性和动作都是通过舞蹈的人体韵律实现的,其中蕴含了极强的个人感情。受到个人内在感情以及思想变化的影响,在进行舞蹈安排时会自然形成多种类型的肢体语言,保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准确感受到舞蹈者的思想内涵。而该种感情节奏和动作的需求必须经过生活积累才能实现,当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缺乏感情时,舞蹈动作就会显得生硬,从而使舞蹈丧失本质意义。

舞蹈是一种动作表演艺术,对于个人内在情感的表现则是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以及节奏变化实现的,而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则是舞蹈艺术成功的基础。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无论人物的感情变化和个人形象都必须借助舞蹈动作具体表达,无论舞蹈种类,只要和动作脱离则不可能称之为舞蹈。而就西方舞蹈表演来说,其舞蹈动作通常会呈现出放射性,即在舞蹈表演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身躯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芭蕾舞。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实际艺术表现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随着西方舞蹈和我国舞蹈的融合,我国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而西方社会也吸收了大量东方舞蹈艺术表演的精髓,最终实现了中西方舞蹈的互相融合。这种加强相互学习,不局限于最初的艺术表演形式,促进了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 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1 舞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舞蹈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展现,也是对人类思想感情的形象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舞蹈有着载体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发生了时尚性的转变和创新,然而舞蹈的创新需要尊重它的历史渊源,一切创新都要以史料为依据。另外,舞蹈除了能够反映其自身的艺术性外,还是社会生活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舞蹈都能够直观表现出世界各国以及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人文伦理、宗教信仰和风俗等。人们利用舞蹈而实现了对社会现象、人文素养等生活的多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这一过程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如藏舞《牛背摇篮》,从舞蹈中的造型和动作就能够感受到藏民、牦牛和大自然所构筑的相互依存的幸福画面,其中独有的藏族特色和鲜活的生活韵味是对西藏牦牛文化的概括。而在马背上生活着的蒙古族人民,其舞蹈中就展现着他们的民族气质。由于草原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们对山川、雄鹰的崇拜诚恳而真切,舞蹈就自然会对游牧生活的各方面有所表现,如骑马、射箭等动作就在蒙古舞蹈中普遍存在。

2 舞蹈应当迎合大众化的审美标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的实施,各行各业都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情况诱发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要求。处在当今这个时代,由于经济追求高效率,生活形成快节奏,每个人的身心都倍感疲惫,从而使得放松人们的身心、舒缓烦躁情绪的体育活动成为社会需求。而舞蹈这种活动,除能表现人们思想形态、生活喜好、审美标准外,还具有愉悦心情、强身健体、展现自我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宣传教育的社会价值。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舞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体验了热血沸腾的生命活力与激情,使烦恼情绪得到了有效蒸发,这也是舞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如众所周知的央视春晚节目,舞蹈《千手观音》,一群聋哑人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完美的舞蹈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诉说着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也正是通过舞蹈使他们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心,激发了所有观众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社会现状给大众积累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积累势必造成人们身心的崩溃,而舞蹈则刚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起着宣泄压力的作用,它能在人们进行审美的同时宣泄烦躁。在舞蹈的种类中,民间舞蹈主要是为满足大众受用的精神需求而打造的,但以快节奏著称的劲舞、霹雳舞等均是为迎合现代人生活节奏需求以及对现代舞蹈的审美需求而设计的。

3 加快舞蹈艺术的自身发展

人类的舞蹈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舞蹈表演过程中积累获得的。在舞蹈审美的同时,能够极大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人艺术的沉淀,提升舞蹈审美的趣味性,促进广大受众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大范围的舞蹈审美对于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南京军区的歌舞作品《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就是在我国观众对现代舞蹈审美能力提升之后,促进现代舞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在民族舞表演过程中应当促进虚拟写意和现代舞表演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舞蹈表演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当代现实意识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我国军人高尚品质中蕴含的人性美和情感美。在舞蹈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实现肢体表现和内涵表现的双重美感,充分揭示舞蹈中蕴含的人物性格,为以后的军事题材舞蹈创作和表演提供可以借鉴经验。

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在舞蹈审美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个人认识,增加个人社交和消费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首先,舞蹈审美对于文化产生经济价值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舞蹈比赛和门票收入方面,其对于文化传播和后期发展所形成的帮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伴随舞蹈艺术的广泛传播所出现的舞蹈培训机构和服装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也难以忽视。随着舞蹈审美的全民化,其对于社会就业率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次,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实现艺术表现的,根据舞蹈所展现出的表现力和张力实现不同情感的呈现,促使观众将舞蹈作者的个人思想和当前的社会精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民众的再教育。舞蹈《天边的红云》赞美了一群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选择前进,最终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可爱战士们。观众在欣赏该部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丽以及生命的珍貴,更懂得了现代幸福生活需要我们去珍惜。基于此,社会大众应当认可舞蹈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甚至可以在其他教育中将舞蹈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扩大,或者使舞蹈成为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 结语

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重要产物,舞蹈是人类的精神象征,受到文化观念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广大受众的舞蹈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对相关作品进行评判的意愿更加强烈,而随着民族之间融合的加快,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基于此,在舞蹈审美价值交流中能够促进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更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舞蹈审美过程中,广大受众应当根据自己对美感的认识实现舞蹈审美理念的构筑,以丰富舞蹈审美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盼盼:《论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审美特征》,《黄河之声》,2015年第3期。

[2] 巩丽美:《舞蹈作品审美现代性的呈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 郭静凤:《浅谈歌舞艺术的审美特征》,《戏剧之家》,2015年第15期。

[4] 仝妍:《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相宁,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作者:相宁

审美舞蹈艺术论文 篇3:

试论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

摘要 舞蹈学与美学艺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了舞蹈审美,它与族群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透过族群舞蹈我们可以发现它包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并从中体会到各个族群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审美。本文通过分析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说明了族群文化对舞蹈审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舞蹈审美又充分反映了族群文化的内涵,因此二者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 内涵 舞蹈审美 美学艺术

舞蹈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类族群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它表现出来的审美是舞蹈学与美学融合的结晶,而不同的族群都有着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通过舞蹈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历史、地域等,因此可以说舞蹈是表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而族群文化又对舞蹈艺术内容起着支撑作用。

一 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的关系

1 何谓族群文化

族群在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中是拥有独特文化及体质特征某一群体,具有缘性、文化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群体之间拥有或多或少的由血亲、姻缘发展而形成的关系,整个族群的结构由其自己的成员进行认定,并采取其本群体特定的文化形式来区别其他人群,不同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背景下进行族群范围的认定具有多层次性,其意义绝不仅是指亚群体和少数民族,是广义上被不同文化形式或者说由血统关系组成的某种社会群体。例如,可以把中国56个民族认为是56个小族群,而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上,他们又形成了一个中华大民族。但需要强调的是,“族群”与“民族”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别,“民族”的概念包含“族群”,就如上面我们所说的,一个民族可以是多个族群的组合,我们可以称山东为山东群体、东北为东北群体等,并且“民族”这个词汇倾向于政治,而“族群”则比较倾向于文化领域。因此,族群具有共同祖先的居住地、文化價值观以及风俗习惯,而且还包括共同的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

文化属性是除人们血缘之外的人类分群最关键的标准。长久以来,人们会参照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构建族群,并以各种文化形式来突出族群成员的凝聚力。如中国以汉语为母语,通过握手表达对对方的友善,当我们远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位中国同胞跟我们说着同样的话与我们握手时,我们会情不尽禁地从心底升起亲切感和归乡感,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共同的文化形式对民族同胞产生的巨大力量,它是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也是族群力量紧紧凝聚的根源。族群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族群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每一位族群成员生活的基础,有其独特的方言和说话方式及共同创造的文化范畴,艺术审美和思想方式具有独特性,使族群文化成为扎根在群体灵魂中的共同特征。

2 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

从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舞蹈在人类产生开始,就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手段,随着群体意识和认知模式的逐渐形成,舞蹈成了人类最早创造的审美艺术。出于相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体制,早期族群文化背景下舞蹈活动是无意识形态下形成的,它从某程度上表现了古老的人类文明蕴含着特殊的美,如从远古开始,舞蹈就成了宗教祭祀的一部分,以及上流社会寻欢作乐和底层社会自娱自乐的手段,至此舞蹈具有了审美艺术功能,尤其是那些表达个人情感的即兴舞蹈,更是充满了审美的魅力,舞蹈审美艺术进入有意识的文化范畴,基本上同一群体的人追求着审美标准是一致的,由此产生了不同族群的舞蹈。舞蹈作为文化的组成之一,其形式与创造审美跟人紧密相连,并渗透出他族群的文化气息。因此,受族群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对象、音乐节奏和服饰设计,处处彰显着族群文化的舞蹈精神具有了不同意义上的艺术审美。

从舞蹈起源的多种理论来看,最初是对于人体运动、各种动物的动作习性、大自然景物形态的有节奏的模仿。这说明起初的舞蹈只具备客观性,纯粹的以舞蹈的形式模仿外界事物,而随着舞蹈形式的发展,人们不只从舞蹈中得到快乐算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且观察这些舞蹈会发现,它其中蕴含着很多族群形为:即知识、技能以及舞伴之间协作的默契感。很多舞蹈起源于巫术活动,它证明了舞蹈与族群的图腾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侧面证实了族群文化的核心地位。人类情感表达、生产劳动都发生在族群生活,另外,舞蹈还用于表现情爱。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一切有重大意义的活动都有舞蹈的参与。中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舞蹈与族群文化中密不可分的。

二 族群文化对舞蹈审美艺术所起的作用

1 丰富的生活文化对舞蹈审美艺术的作用

由于各个族群生活环境不同,每个族群的服装特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其审美标准,身着不同特色服装的舞者往往带有族群特征,而衣服的款式也会对舞蹈审美艺术产生作用。如中国傣族女子传统习惯是穿筒裙,这种样式能表现女性的曲线美,而其舞蹈运用也由于其狭窄的裙摆限制,使其舞蹈的艺术形式大多运用跨步摆动。再如,苗族服饰配有整套银物,但由于银物比较重,这样舞蹈时头部摆动不大,这使得苗族舞蹈形态是从肩到胸到胯不同方向、多节奏的摇摆,别有一番韵味。所以,在舞蹈表演时,人们会利用不同服饰特色进行动作的设计,从而也于其他族群舞蹈有所区别。如中国汉唐时汉族衣服的袖子从肩到腕袖口逐渐宽大,身穿这种典型服饰的衬托下,用轻盈曼妙的袖,让人不得不赞叹袖舞飘洒的柔美,彰显了汉族女子温柔可人的气质,充分体现出了汉唐人民的智慧,书写出适于汉民族文化舞蹈的审美意蕴。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文化,这对于舞蹈的审美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节庆礼仪是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离开了舞蹈就不能很好地展开,尤其是很多活动是族群内部的礼仪活动,舞蹈在活动中也形成了自由审美样式,成为必不可少的娱乐角色。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是在朝鲜族表示丰收时的传统喜庆舞蹈,它表现了从春天开始准备耕种到秋收在各种劳动场合、内容,跳着不同的舞伴有朝鲜族民歌,及最大的特色是气氛生动活泼、热烈昂扬,是朝鲜民族审美艺术境界的集中体现。而许多舞蹈审美艺术形态恰恰就在这个交流中产生的。又如,彝族人热情好客、喜好歌舞,其最有名的当属烟盒舞,直到今天,还在广大的舞台上上演,极富审美意蕴,基最初源于青年男女相聚的“吃火草烟”风俗,借此抒发爱慕之情,主要是对异性表达爱意,充满幸福感,与彝族生活文化紧密相依。

2 鲜明独特的内心情感对舞蹈审美艺术的作用

族群共同的情感是族群凝聚的中心,而正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族群信仰,才使得所有族人可以遵守共同的规则,这种内心情感的差异是族群间最大的界限。而内心情感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舞蹈形态的构成,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舞蹈审美,由此奠定了族群舞蹈整体艺术审美风格。

族群群体的性格特征是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下慢慢形成的,舞蹈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必然渗透了族群群体性格,左右着舞蹈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说族群的性格决定了舞蹈审美艺术的风格。以芭蕾舞蹈为例,当它进入不同性格的国度,形式都有所改变,例如,在中国就注入了反映中国老百姓审美的新元素,《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族群在共同性格特征基础上所产生的共有思维模式使其成员看待事物、逻辑推理等会与其他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如中国人思维以圆为主,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非常直接,讲求直接切入主题,如爱尔兰的踢踏舞,线的质感在灵活的双腿制造了繁多的节奏。而中国古典舞蹈始终通过“圆”贯穿于舞蹈动态造型,暗含了中庸之道的审美。这样不同族群的性格造就的舞蹈审美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图腾文化是从原始人开始相信一些超自然力量,能对人类进行保护,是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如龙图腾对汉族人一直传承直今,因此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场合,当然也在舞蹈中出现,龙舞都是龙图腾的产物,通过舞蹈强有力的动感,使图腾更加震撼,是汉族的标志和象征。在中国各地,都有龙舞,其气势宏大,多以跑场的形式,极有力地表达了龙的雄壮之美。又如,哈萨克族人民对鹰舞的眷恋,也是图腾文化在艺术中的展现。而傣族人民对孔雀舞的钟爱则是人们心中的神在舞动。另外,宗教信仰對舞蹈审美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宗教信仰对自然和人类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宰作用,因此,宗教舞蹈以舞蹈美的特殊语言,表现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如满族人民信封萨满教,在他们的宗教里有一种舞蹈被称为“萨满舞”,其意为传达神的旨意进行驱邪,舞者仿佛被神灵附体,其舞姿极为夸张、各种丰富表情给观众创造了特别恐怖的氛围,似乎在舞蹈中实现了人神对话,充满了神秘性,符合族群观众的审美要求。

三 从舞蹈审美艺术演绎的族群文化

1 舞蹈美艺术内容演绎的族群文化

舞蹈的内容是舞蹈美的基础。充满勃勃生机、健康乐观内容的舞蹈自然能给予观众心灵上的美好体验,它是舞蹈审美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舞蹈内容是编者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以及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升华完成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可以让观者产生心灵美。编舞者、舞蹈只有和鉴赏者配合默契才会实现舞蹈内容审美的意义,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有共性的“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由于族群拥有共同的信仰、相似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审美追求,舞蹈内容就是族群文化的凝聚与精华。

舞蹈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美,是舞蹈作品要达到的真与善的统一。它能使观赏者从舞蹈内容美体会出它所要表达出的族群文化。如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编导通过舞蹈来反映在晶莹滴翠的葡萄园里维吾尔族少女活泼可爱、辛勤劳动的生活画面,表达了纯洁烂漫维族少女的欢乐情调。突出她们看到葡萄丰收时的高兴情景。而透过不同族群舞蹈美艺术内容的作品比较,能够进一步发现族群文化的精华。仍以前文所述的芭蕾为例,中国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其内容以“爱情”为主,其中的“翠竹掩月”、“彩云追月”舞场,都充满了富有中国山水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而西方芭蕾舞剧的典范《天鹅湖》则表现出了西方人浪漫主义情怀,使芭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

2 舞蹈美中艺术形式演绎的族群文化

在舞蹈中人体的形式审美不同程度上演绎了族群人民的思想,在以族群舞蹈作为创作基础时,首先要了解族群整体文化。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飘香》,表现了一群藏族姑娘载歌载舞的打酥油,它通过藏族女子体态语言表现藏族女子昂扬、向上的生活情趣,演绎全新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他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当然,舞蹈形式美的辅助艺术形式还包括族群的传统音乐、布局、服饰等,这些艺术形式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族群文化及其艺术的特征。例如,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是为其舞蹈伴奏常用的歌舞组曲,从侧面进一步提高了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又如,舞蹈服装,能够使观众了解不同族群着装风格,对舞蹈所属地域一目了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对族群文化的一种有利宣传途径。另外,舞蹈布局是增强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场景与族群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为突出舞蹈的意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审美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自己特有的动态形象、千变万化的美,表现了族群文化过程中的印记,包含了深厚族群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使族群文化更加灿烂,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丰富智慧。

参考文献:

[1] 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社会学人类学论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若望-乔治·诺维尔,管震湖、李胥森译:《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 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杨晓颖,女,1972—,湖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舞蹈,工作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杨晓颖

上一篇:餐厅经理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教务工作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