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有了更多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欲望。去农村体验旅游,自己充当旅游模式设计者成了当下的一种时尚。然而,都市人们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农村进行长时间旅游。基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提出了在都市建设农业公园,替代都市人们的农村体验与旅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篇1:

成都市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新型旅游产业,是农业“嫁接”旅游業,通过第三产业来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从而促使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引发经济的乘数效应。发展农业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而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也应运而生了。 成都市的农业旅游开展得较早,但整体上来说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农业全球产业化的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以多样化的旅游,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来放松自己,减轻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这为成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关键词】体验经济;农业旅游;成都市龙泉驿区;对策 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首先,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发展农业旅游还能通过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不受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的严格制约,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扬长避短、就地取材,达到就业与增收的双重目标,还可以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文化发展。因此有理由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旅游最早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成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是全国最早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的城市。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体验农村生活、农业风情为卖点,对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造成吸引,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并以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核心,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综合农业旅游活动。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促进我国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早在2001年,国家旅游局便开始在全国推进“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由此拉开了农业旅游在全国蓬勃发展壮大的序幕。然而由于理论经验匮乏,农业旅游实践的效果不佳。 龙泉驿区农业旅游开发较早,然而在开发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在理论上,由于国内农业旅游起步较晚,才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而理论研究又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农业旅游的研究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专项研究。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旅游业与各产业部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旅游形式——农业旅游己经成为成都旅游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使成都农业旅游顺利发展,而且也可为成都都市旅游的大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2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 2.1区位条件具有优势 区位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可进入性、客源市场情况、该旅游资源与周围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条件等因素。 龙泉驿区区位优势良好,在龙泉驿区境内,有驿都大道(老成渝路)、成洛大道、成龙大道覆盖全境,区政府所在地龙泉街道距市中心12.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28公里。龙泉驿区是成都市正在实施的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主体区域。 2.2自然环境优越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品质,由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所构成。龙泉驿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温和,绿色城区和龙泉山生态屏障交相辉映。 龙泉驿区地处龙泉山西侧的浅丘地带,境内低山、浅丘、平坝兼有,以平坝为主,构成龙泉驿地貌的三大主要类型。龙泉驿区区人民政府驻地海拔520米。区内的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之界山龙泉山中段纵卧东南部。 龙泉驿区境内资源以动植物、矿产、建材原料、多种水果为主。区内盛产水果,以水蜜桃、葡萄、枇杷等最为著名,是全国惟一的“中国水蜜桃之乡”。茉莉花产量甚丰,制茶业发达;可供养殖水面42591亩,是成都市重要的鲜鱼生产供应基地。 龙泉驿区境内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 2.3旅游资源丰富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千年古刹石经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北周文王碑、明蜀王陵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有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果山、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兴龙万亩观光果园、成都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龙泉湖等景点若干处。 2.4经济基础尤其是农业基础相对雄厚 经济条件对农业旅游的开发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驿区抓住开发农业、建立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实施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几次跨越性的历史性机遇,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7.1亿元,绝对值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该区农业开发成效明显,以优质水蜜桃、枇杷、葡萄、梨为主的伏季水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2亿公斤,享“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先后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部优秀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国家财政部科技兴农追踪调查点”、“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区县”、“中国特产之乡”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3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劣势 3.1景区和农家乐档次较低 全区除了洛带古镇、桃花故里、国际标榜旅游区、休闲美食文化园四个国家A级景区外,其余景区软硬件条件差距较大。区内农家乐除斯蒂尔庄园、名雅山庄等少数农家乐档次较高外,多数农家乐档次较低,吸引力差。 3.2经营的季节性明显 旅游业的经验特点中包括旅游经营的季节性。对旅游业来说,比较平稳的、持续的需求是健康有利的。虽然对于旅游业来说,需求波动时不可避免的,然而过大的需求波动,对旅游业发展是不利的。一方面,农业由于受到农作物的成熟规律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人们的闲暇时间等因素影响,旅游业也呈现出显著的经营的季节性。农业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物,其经营的季节性也十分明显,需求波动较为活跃。 4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4.1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龙泉驿区的农业旅游起源于1994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春季赏花,秋季品果”为特色的以“农家乐”为主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群。龙泉驿区旅游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开拓时期、创业时期、发展时期、迈向高标准的奋斗时期,如今已实现了食、宿、行、游、购、娱的较高层次的配套。 龙泉驿区的农家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成片花园、果园、茶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品茶、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农家乐。第二类是以自身的风土民情、人文古迹为依托,以民俗旅游为主题,为游人提供农家风味服务的“古迹民俗型”。 目前龙泉驿区较为成熟的旅游路线有:踏青观花旅游线路(成都市区——龙泉镇书房村——山泉桃花故里)、夏秋赏果旅游线路(成都市区——山泉美满枇杷沟——万亩观光果园)、客家民俗旅游线路(成都市区——洛带古镇)、寻古探幽旅游线路(成都市区——明蜀王陵——石经寺)、湖光山水旅游线路(成都市区——百工堰——龙泉湖)、文化之旅旅游线路(成都市区——巴金文学院——沫若艺术院)、休闲健身旅游线路(成都市区——阳光体育城——金龙长城)等。 4.2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 龙泉驿区在产品类型上目前主要以“农家乐”型为主,伴有少量的“农业娱乐”型,而“体验式休闲型”还比较少。而一些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及的项目,如租赁果园、租赁菜地、租赁花圃,以及一些在我国国内也有一定发展的如民俗观光村等形式的开发还比较稀少。在体验性上,程度更加不足:耕作、栽培、驾船、捕鱼等带有浓郁农业特色的活动以及当地特有的民族资源、民俗资源的开发不够。 4.2.2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在龙泉驿区农业旅游经营过程中,多数观光性质的农业景点缺乏专业的导游人员和专门的讲解员,在其他的服务过程中,只能满足游客基本的需求,而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缺乏了解,服务不够主动热情。这些现象在一些农业旅游景区表现较为明显。 4.2.3 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不足 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模式,以及农民对于该旅游产品的自发性,对于这一旅游产品,经营者往往对其发展方向和模式缺少整体的认识和科学的管理知识。而在政府行为方面,当地政府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政策、管理体制,对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在旅游活动的经营管理中出现了许多随意、混乱的现象。 5 推进成都市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措施 5.1针对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发和改良旅游产品 目前,龙泉驿区开发农业旅游的主要任务是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而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龙泉驿区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因此,应当注重农业旅游产品的创新,并根据区情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魅力,优化品牌意识,以及根据旅游需求策划旅游产品等。以此确定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 5.2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行业管理 1、加强旅游监管,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龙泉驿区应当加大旅游管理力度,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对于现有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承载形式——农家乐的管理加强。 首先,提升农家乐整体档次。其次,提高服务水平上。最后,在农家乐的特色引导方面,龙泉驿区按照“突出农家特色,提供优质的宾馆式服务”的农家乐上档升级工作目标和“一地一特色”、“分片分区、片点结合”的发展原则。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旅游监督长效机制 对于旅游市场的监管,需要旅游、工商、卫生、质监、城管、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进行监督。如成立联合执法队,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力度,确保旅游环境优良,秩序井然,使广大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同时,也应建立旅游监督的长效机制,根据当地实际,以及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关规定,并且监督实行。 5.3加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由于龙泉驿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建设还刚刚起步,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而重视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加速发展龙泉驿区农业旅游的根本手段。为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政府组织建立专门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服务培训机构、培训班或者定期讲座等形式来普及农业旅游知识,对相关管理和从业人员进行旅游业务知识、服务技能、农业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其次,依托成都市的高等院校及己有的农技培训体系,或以地区为单位办专业学校或利用职业院校来培养农业旅游人才,形成以高校和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再次,加强对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建议经营者采取新的经营管理方式,为经营者注入新的经营观念,拓宽管理思路。 第四,加强对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专业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收集旅游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 最后,根据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需要适当地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通过以上办法,提供大量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从而使龙泉驿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6 结论与展望 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更是体验经济时代对农业发展、旅游发展的要求。本文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人认为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是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为核心客源,以保持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中心,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活动。通过对龙泉驿区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分析,得出,在龙泉驿区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陈世松,四川通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程道品,梅虎.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04,(10)。 [4]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1)。 [5]刘小龙,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天地一生态农业旅游[J].生态经济,2001,(8)。 [6]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作者:钟宇平

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篇2:

基于体验式旅游的都市农业公园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有了更多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欲望。去农村体验旅游,自己充当旅游模式设计者成了当下的一种时尚。然而,都市人们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农村进行长时间旅游。基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提出了在都市建设农业公园,替代都市人们的农村体验与旅游。首先分析了乡村农业旅游与城市农业旅游的历史演进,接着指出了在我国建设都市农业公园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一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都市农业旅游;都市农业公园;城镇化

1乡村农业旅游与城市农业旅游的历史演进

1.1乡村农业旅游的演进

随着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旅游消费观念也趋向多元化,特别对体验旅游的需求日益高涨。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和休闲化的旅游。因此,体验式旅游应运而生。体验式旅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的旅游,是继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旅游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旅游体验是旅游者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使其心理愿望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旅游者心理与旅游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旅游者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的综合性体验。这种体验式旅游的特点是: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旅游活动的体验性;旅游节目的观赏性。

体验式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城市居民渴望去乡村体验另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因此,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成为体验式旅游的基本形态。新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验式旅游的热潮”,从而使体验式旅游的方式、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验式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依赖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物为主的传统旅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而导致体验式旅游更偏好于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

乡村旅游作为体验式旅游的一种重要形态,满足了人们对旅游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和休闲化的要求。然而,由于乡村距离城市较远,以及乡村旅游项目较单一等问题,因此,都市居民更需要一种距离城市较近、旅游项目品味较丰富,体验性更高的新的旅游形式。于是,都市农业公园应运而生。

1.2都市农业旅游的演进

由于乡村农业旅游具有距离城市居民较远、旅游项目品味不高等局限性,因而随着农业的产业升级,以及都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都市农业旅游悄然发展起来。

都市农业是一种崭新的农业形态,它源于日本及欧美等一些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杜能提出的“农业圈”。20世纪50~60年代,都市农业受到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他们认为都市农业就是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伴随着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都市农业旅游也倍受都市人热捧。

1991年,上海举办“南汇桃花节”掀开了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自此,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在农业旅游日益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北京怀柔绿湖生态农业公园、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等一批农业主题公园的悄然出现,为我国都市农业旅游提供了示范效应。

我国都市农业公园的具体形态主要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它集观光、考察与度假为一体,人们来到这里可以赏花采果和购物娱乐,同时可以接受科普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都市郊区具有相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相对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公园更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综上所述,伴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自然生态旅游向生态园林旅游发展;乡村体验旅游向园区体验旅游发展;农业园区旅游向都市园区旅游发展。

2都市农业公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实际上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是相对匮乏的。特别是近几年来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害,许多城市近郊的“寸土寸金”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靠传统的常规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发展空间。因此,如何保护和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用地,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已成为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充分利用农业用地建立特色生态农业景观,并将高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现代都市农业园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建设都市农业公园具有高经济效益

都市农业公园的出现,吸引了大量都市旅游者,带来了丰厚的园区收入。与此同时,通过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由传统的种植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高科技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带来高收益,从而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北京怀柔区农业园的果品产业吸纳和带动农户达4万户10.8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近60%,果农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占农民收入的33%。由此可见,都市农业公园为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建设都市农业公园具有高生态效益

首先,都市农业公园的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与绿化造景过程的融合,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它的建设具有调节气温、降低蒸发、降低风速和改善都市小气候等作用,为城市建造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它在提高了都市绿化率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了都市居民居住环境质量水平,是农业、绿色生态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再次,依托于都市农业的高新技术,都市农业园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绿色的,生态的。更重要的是,在坚持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此外,都市农业公园的建设,拉近了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农产品关系链,缩短了农产品运输里程,减少了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2.3建设都市农业公园具有高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和社会下岗人员成为社会问题。然而,都市农业公园的建设,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个人技能,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由于园区距离市区较近,流通环节减少了,农产品成本降低了,市民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安全、绿色又鲜活的农产品,便利了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农业园还为城市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体验、实习和学习机会。都市农业园成为教育园区并不鲜见,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徒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以及北京的少儿农庄。此外,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运用和培训,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从而促进了科技对社会的普及。

3发展都市农业公园的建议

3.1坚持生态与旅游并举,创造环保特色

都市农业公园的主要客源,是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市民游客。“绿色、生态、环保”,是游客选择都市农业公园的主要原因。因此,园区应该坚持生产绿色农副产品,搞活农业园区观光休闲与改善都市人们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根据都市旅游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都市农业公园的形式、规模、布局和发展方向,建设绿色环保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如除了用太阳能发电以外,可以有效利用都市农业园产生的废弃物生产燃料以及用来发电,生产的沼气供给餐厅,生产的电力可以用于农业园区照明以及泵站提水,剩余的沼气残渣则是园区优质肥料。另外,都市农业园要坚持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以及绿色包装,努力通过国际认可的绿色标准认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园区产品绿色形象,以生态特色赢得更大市场。

3.2走“两栖”发展之路,创造体验特色

发展都市农业公园,要坚定不移地走“两栖”发展之路,即既要重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背景氛围,又要兼顾到都市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一方面,农业、农村背景满足都市人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渴望,这是都市农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吸引都市游客的最主要亮点。另一方面,都市人毕竟还是都市人,即使是去了都市农业公园体验生活,其都市生活习惯不会随之消失和淡化,他们还是会最求干净、时尚、自由。

目前,游客普遍反映都市农业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公园缺乏农业生产、生活特色,不吸引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公园管理者对农业公园的发展战略以及功能定位错误导致的。农业公园的本质还是要接“地气”,要给游客展示充满智慧的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所以园区内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不是作秀游客们一眼就能识别。农业公园经营管理者,必须清楚游客来农业公园的目的,更不能把游客当成“傻根”对待。二是公园内道路泥泞、垃圾无序。不能把农村和“脏、乱、差”联系在一起,现代化的农村是要“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特别是都市农业公园的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都市来自城市的居民,他们习惯了生活在干净的环境中,“脏、乱、差”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体验式旅游的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游客对旅游要素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游客既渴望获得新奇特别的感受,又希望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农业公园农业园经营者在营造农村气息同时,还要注意旅游项目的设计符合都市人的生活习惯。

3.3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创造服务特色

服务设施建设是都市农业公园能够真正走向市场、走进广大市民的关键条件,为更好地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园内服务硬件服务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设施建设必须齐头并进。就硬件服务设施反面来说,经营者应该加强园区水电、农村道路、指示标志以及停车场等方面的建设。没有高效率的道路和足够的停车场,便无法保障游客的顺畅流动,假如游客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交通堵塞的路上,那么在好的游乐心情也将会磨灭,将有可能使得公园带失去大量的游客。与此同时,还要建设与公园规模相适应的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等设施。除了满足游客游玩方面的需求外,还应该满足游客其它方面的享受。就软件服务设施来说,都市农业园应该注重人性化服务。应为游客提供从问询接待、存物、失物招领到残疾服务、母婴室的一系列服务。都市农业公园要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给游客带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徐林强,黄超超,沈震烨等.我国体验式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6,(12).

[2]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2007,(1).

[3]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04).

[4]安晓宁.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功能及其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明[J].调研世界,1998,(12).

[5]张蓓.都市农业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论坛,2012,(06):124127.

[6]张蓓.都市农业旅游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6):2427.

[7]陈文君.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05,(6).

作者:刘青青

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篇3:

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上海拥有丰富的顾客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但2006年上海农业旅游收入只有10亿,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不足2%。而发达国家的农业旅游收入已经达到其总收入的25%,因此。上海的农业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文章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上海厦中国农业旅游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业旅游;市场调查;休闲旅游;发展对策

一、引言

农业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和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早前也有研究,但多是理论或概念性介绍,我国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据新华社的消息,仅在2001年,法国农业旅游收入就达到140亿欧元,2005年增至700亿法郎,占法国旅游总收入的1/4;2003年,英国达102亿英镑;仅2004年夏季,意大利的农业旅游收入就达到12亿欧元;而2004年的奥地利,其农村旅游收入也占到了该国旅游总收入的25%。但拥有近1,800万固定人口、超过500万流动人口的上海市,2006年的农村旅游收入只有10亿元。因此,根据世界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拥有丰富农业旅游资源和顾客资源的上海。有着广阔的农业旅游市场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刚刚兴起的农业生产或旅游形式,上海的农业旅游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上海周边农业旅游的调查与研究,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上海及中国农业旅游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上海农业旅游优势

1 资源优势

首先,上海农业旅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上海西南郊区河湖密布,水域广阔。水乡文化资源丰富。颇具江南水乡风情风貌,适宜发展以“水”为旅游主题的系列农业旅游产品。二是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崇明岛大生态农业可开发成为上海农业旅游一大特色产品。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一批生态示范村是可贵的农业旅游资源。横沙岛拥有上海稀有的岛屿原生态乡村资源,是发展高品质岛屿自然生态乡村度假休闲的理想地。

其次,上海拥有丰富的都市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一是多种都市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和形态资源。二是现代农业科技资源。郊区有多家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农业科技实验与孵化基地,有12家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三是长江入海口独特渔业资源和水产捕养业,杭州湾海水虾类养殖区也是上海“十一五”水虾类养殖重点规划地域。四是有丰富的生态片林资源。

最后,上海拥有丰富的综合资源优势。上海郊区古镇古庙历史人文景观已有一定开发,沿海地区开发了崇明东滩、横沙海岛、奉贤海湾、南汇滨海、浦东华夏等五大滨海旅游区。未来上海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可考虑组合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另外,上海市规划中的绿地及林带也为上海的农业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市场优势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旅游高度活跃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仅市区外环线以内就有近1,300万常住人口。常年生活在喧嚣中的市民更加向往远离尘嚣的乡村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地,向往距离近、时间短,别于城市周边的农业景象、乡村风景。因此,双休日、节假日郊游正在成为上海市民经常性短途旅游越来越多的选择并成为一种时尚。

3 区位优势

上海农业旅游业地处国际大都市郊区。除崇明三岛外,郊区交通网络建设日趋完善,郊区短途休闲旅游越来越方便,便捷的交通易于激发城市居民的旅游欲望。另外,随着上海8个新城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城镇人口的不断集聚和相关产业城的发展,郊区区县内的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也在日趋扩大。

4 政策优势

为了充分开发上海农业旅游资源。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郊县已经制定了多项政策。2005年11月,上海市旅委和农委等部门共同拟定了《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农业旅游发展重点首先为加快发展“农家乐”,争取到20lO年,上海郊区“农家乐”旅游村将达到50个,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农户2,000户,床位2万至3万张,年接待能力预计达到600万人次,“农家乐”旅馆还将成为20lO年上海世博会富有特色的“民间宾馆”。“十一五”期间,农业旅游将成为全市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头戏。国家旅游局更是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

三、上海农业旅游现状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农业旅游市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2008年,上海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958.5亿元,比2007年增长7.1%。上海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20.11%上升至20.87%(数据来源:《2008年-2010年上海旅游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另据课题组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本文把当前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分为三类,即观光农业型、度假村型和农家乐型。观光农业型: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同时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度假村型:以度假为主要服务形式,住在宾馆或别墅,吃在饭店,娱乐配套设施高档齐全,服务周到,以休闲娱乐为主,并辅以有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有些地方可以让游客选择是吃住在农家还是吃住在招待所。农家乐型:以农民家庭接待为单位,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根据课题组调查与统计,目前上海已经开始接待游客和在建的农业旅游景点约42家,年接待能力近800万。已经形成规模的景点分布情况(见表1)。

四、上海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上海农业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丰富城乡居民生活、拓展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的上海农业旅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表现为景点过于分散。由于以往郊区农业旅游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因而造成郊区农业旅游总体发展目标模糊,区域间缺乏协调发展意识,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布局的自由化,缺少组团式、集群式的有序发展,这就为游客想在短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带来了不便,客观上降低了顾

客的旅游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顾客过于集中,根据调查,周末和节假日占到了全年游客的近90%,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又占到了其中的46%强,这就直接造成了旅游资源和设施的浪费,并间接降低了服务质量。这种顾客过度集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假期的客观愿意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科学,市场做的不好,没有把部分顾客进行分流。

2 缺乏底蕴和知名品牌

目前郊区部分农业旅游景点景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和形式相互模仿;另外,尽管现在上海的农业旅游景点已经不少,但缺乏名牌,行不成自身的特色文化,难以吸引国内外其他游客,比如广西桂林的阳朔,已经世界闻名。再者,各区县近年都较偏重于园艺场、生态林等景区景点建设,对开发利用农村原生态自然景观重视不够,旅游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3 旅游产品四季不均

上海农业旅游存在季节性的冷热不均,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较为清冷。例如上海桃花节景点景区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桃花花期的短短20天内、以及秋天的桃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一些封闭式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桃园内的设施基本闲置。

4 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一些景区景点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须设施与服务配套跟不上,某些景点景区与旅游公交和相关旅行服务单位沟通不够。既不便游客,又使旅游直接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休闲产品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一些景点景区又因交通的不便,影响客流量。根据我们调查,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20%的游客是自家车前往,但其中有63.7%的游客认为如果有更方便的旅游专线和公交,他们并不会开私家车。

5 营销力度不够

相当多农业旅游景点在市民中知晓度较低,绝大多数景点景区以散客为主。调查显示。在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中,46.4%的游客是朋友介绍来的。28.3%的游客是通过媒体广告获知的,另有11.3%的游客是通过网上获取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在营销和宣传力度上,上海旅游从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做的还远远不够。

五、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统一规划

发展农业旅游,应坚持政府规划先行,着眼长远。政府应该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把当地的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法规,做好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景区设计、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等,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施科学管理

完善农业旅游的标准化管理。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统一各类“农家乐”或“渔家乐”等产品星级服务标准,规范各类农业旅游景点及其相关综合配套服务如交通、餐饮、卫生条件等软硬件标准。定期对“农家乐”或“渔家乐”等各类农业旅游景点服务进行星级评定,加强监督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3 塑造旅游形象,实施品牌战略

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地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形象的感知,是对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特色的高度概括,能够给游客以遐想,诱发出新的欲望。上海郊区各农业旅游景点和景区应根据各自的地方旅游资源、产品特色、农业旅游历史等多种因素,通过对农业旅游产品差异性分析与产品独特性分析,设计和培育不同的区域农业旅游地形象,增加景区景点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从而形成自身品牌,提升竞争能力。

4 加大营销力度,实施资源整合

农业旅游从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应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回头客,通过游客的口碑,扩大游客群。另外,还应该加强景点广告宣传,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加强对郊区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聚焦两大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拓宽旅游客源市场㈣。农业旅游资源往往蕴涵着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等内容,我们应该以民俗文化为纽带,以人文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以自然资源充实人文资源的内涵,合理开发一起可以利用的农业旅游资源。即把当地的一些具有风俗人情的历史文化和以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农业旅游区的开发结合在一起,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5 加强创新。提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也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法宝。就农业旅游而言,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主要存在的形式就是前文所说的三种形式,即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述三种形式已发展相对成熟,此类产品也已经失去新鲜感,其对顾客的吸引力也大大减弱。因此,借助创新手段,不断推出新产品,是旅游农业进一步发挥经济带动作用重要方式。这也就要求,从事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企业抛弃传统的家庭作坊观念。引进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理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并保证新产品能够不断出现。

提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就必须坚持下述理念,①走特色路线:旅游农业发展初期,经营者相互模仿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在对上海旅游农业的调查中,农庄类所提供的服务几乎一致。但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经营者必须通过特色化的休闲娱乐形式吸引顾客,并深入挖掘所有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②坚持整体性、自助式的产品设计理念:都市游客对旅游农业越来越显示出整体性自助式的消费趋势,所谓整体性,是指产品在功能和内容上的多样组合,游客希望从中得到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餐饮、趣味休闲等多方面的体验;而自助式,是指游客能亲自动手采摘果蔬、捕捞鱼虾、耕田、加工农产品等。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农业的生态理念:旅游农业开发过程往往由于随意性而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减少这种破坏,旅游农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必须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否则,旅游农业的繁荣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六、展望

上海2,000多万人口资源和广阔的水域、原始生态资源为上海农业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努力寻求一种释放方式,农业旅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和旅游方式,上海在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及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即可以进一步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一种休闲场所。

作者:袁胜军 曾藓雅

上一篇: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师德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