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仪式献词

2022-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升旗仪式献词

升旗仪式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为明确升旗仪式对小学生德育的作用、提升现阶段小学升旗仪式的德育效果,本文就升旗仪式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展开研究,从规范升旗仪式的程序、丰富“国旗下讲话”的内涵、注重旗手与护旗手的选拔三个角度,阐述了进一步增强升旗仪式德育作用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受到的德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升旗仪式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熏陶小学生的德育水平,推动小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加强研究升旗仪式对学生德育水平的影响,采用有效的策略提升升旗仪式在德育方面的作用。

一、升旗仪式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有助于创设德育情境,唤起小学生内心共鸣

升旗仪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育实效,沂水松峰小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升旗仪式的形式、内容和过程进行改革创新,使升旗仪式成为学生锻炼身体的舞台。奏国歌、升国旗是升旗仪式最为重要的环节。当国歌响起时,全体师生都会怀着庄严、崇敬的心情注视国旗升起,在肃穆的氛围中,受到升旗仪式为身心带来的震撼作用,从心底升起一种浓厚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升旗仪式能够创设出具体的德育情境,引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共鸣,这种影响作用是小学中其他德育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学校的升旗仪式以年级为单位,选拔和训练学生,设立国旗班,每周轮流升旗。充分调动各班组的合作精神,展示每个班组成员的良好素质。将升旗仪式变成一个舞台,通过升旗仪式锻炼每个队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每周升旗的新面孔,每周展示不同的面孔。从体验理论上来讲,升旗仪式以唤起小学生直接的情绪体验为先导,带动学生进入到一种想象式的体验之中,让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中逐步深入体会自身的情感,最终将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深化、内化到内心世界之中,持续稳定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升华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国旗下讲话”内容能够对小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国旗下讲话”是升旗仪式的重要环节,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演讲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不同的主题,但总体都对学生的德育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意志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是学生审美感、认同感、忧患感、责任感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例如,以“講文明懂礼仪”为主题的演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明礼仪的更深入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讲文明懂礼仪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形成在生活中严格遵循礼仪规范的意识与习惯;再例如,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能够为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带来良好的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在生活中不断地践行感恩。总之,“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渠道。根据实际工作,设计升旗形式,实施主题教育。典礼由学生主持,由师生代表共同发言、宣誓、演唱励志歌曲,创造师生互动,调动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每周的改变和创新。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活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主题教育。

(三)有助于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培养集体精神

民族主义教育将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开拓的精神。因此,在广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忽视。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热爱国家、服务国家,在了解祖国、学习爱国知识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人生目标。努力学习,理性表达爱国主义。升旗仪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例如,负责升旗的班级,为在升旗仪式中展现本班级的团结、纪律与精神面貌,师生会提前准备,精心完成每项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担任旗手的学生、选择演讲稿与演讲者、在课余时间完成排练等等。在准备升国旗时,班主任会提前带领学生统一着装、戴好校徽,提前完成整队,等待向全校师生展现本班级的训练成果,在国旗升起时,全班同学纪律严明,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等待全校师生的检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对班级的自豪感与荣誉感,都会得到良好的熏陶。由此可见,升旗仪式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参与升旗仪式的形式众多,例如有演讲特长的同学可以担任升旗仪式中的演讲者的工作,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担任升旗仪式中的指挥者、音乐演奏者的工作,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可加强发掘在升旗仪式中表现出才华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才华,展现自身的个性,释放自身的热爱,助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要把爱国热情体现在建设、发展、创新的使命中,把爱国热情凝聚到社会稳定、民族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爱国主义需要智慧和远见。充分发挥爱国热情,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增强升旗仪式德育作用的策略

(一)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程序

由上文可知,升旗仪式能够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熏陶,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由此可见,升旗仪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堂庄严的“必修课”,对于其严肃的程序,学校必须严格规范,以程序严明的升旗仪式,实现对学生的熏陶与教育。一般来讲,学校的升旗仪式程序分为出旗、升国旗、奏(唱)国歌、国旗下演讲等几个步骤,学校在设计时,应当重视凸显多个程序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密不可分的关系,力求以流畅的程序,将学生带入良好的情境体验之中。对于出旗这一环节,应当具体划分旗手、护旗手所负责的内容;对于升国旗这一环节,应对全校师生的礼仪做出规定,例如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敬礼等;对于国旗下演讲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应当重视突出计划性与针对性,计划性即是指对于每周负责国旗下讲话的教师或学生的选拔,应具有严谨的计划。针对性即是指对于国旗下演讲的具体主题,应结合学校的办学、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而提前制定,例如三月是“学习雷锋月”,国旗下演讲的主题就可与乐于助人、乐于奉献有关。总之,学校应当加强规范升旗仪式的程序,以此保证升旗仪式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升旗仪式,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升旗仪式,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丰富“国旗下讲话”内涵

“国旗下讲话”这一环节,对于小学德育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把握这一时機,加强丰富“国旗下讲话”内涵,保证其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能够最大化发挥。具体而言,学校应结合小学生的德育成长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演讲主题,教师也应当针对演讲主题,合理甄选演讲内容,例如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演讲,教师可在演讲稿中增添一些古今中外具有教育意义的爱国故事,感染学生的身心;对于“乐于奉献”方面的演讲,教师可在演讲稿中增添宣传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内容;对于“时事教育”方面的演讲,教师可在演讲稿中列举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时事,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不断探索,丰富“国旗下讲话”的形式,例如对于一些值得讨论的话题,可安排优秀少先队员在旗台上做出观点发言;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国旗下演讲,可组织学校参与艺术节、科学节的学生发言,等等。总之,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环节,完成对学生个性的综合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踊跃地展现才华、发挥特长,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此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注重旗手、护旗手的选拔

榜样模范对学生的德育成长具有良好的带头作用。在升旗仪式中,旗手与护旗手的工作,具有一定荣誉性质,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当严格、仔细地甄选担任这一工作的学生,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学校可进一步完善班级轮流升旗制,加强对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突出进步的学生的关注,让其担任旗手、护旗手,这对转化后进生、鞭策全体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后进生会受到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同时对班集体产生一种温暖、感激的感觉,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总之,学校与教师应当注重旗手、护旗手的选拔,让优秀学生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地促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借助升旗仪式来提升德育实效的创新途径

基于升旗仪式在小学生德育中的显著优势与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升旗仪式的创新,以此来提升德育的实效。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在创新升旗仪式时以落实德育时,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一)彰显出“国旗护卫队”的重要性

在小学的升国旗仪式中,要注重“国旗护卫队”重要性的彰显,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更加靓丽动人的风景线。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国旗护卫队”的评选中来,并最终选出最佳人员,让这些学生可以齐聚于国旗下,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使命与责任。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可以由“国旗护卫队”来肩负起光荣使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对国旗进行庄严的宣誓。不仅如此,“国旗护卫队”还应该将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和引导起来,努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升国旗仪式中来。相信通过发挥“国旗护卫队”的引导作用,能够让爱国主义教育蔚然成风,不仅在升国旗仪式中存在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遍布于校园。

(二)由“国歌示范团”来唱出爱国情

在升国旗仪式中,为了让国歌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学校要注重“国歌示范团”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国歌示范团”的作用,让全体学生可以唱出自己的爱国情。在升国旗仪式中,“国歌示范团”需要去带领全体师生来唱国歌,人数可以控制在30人上下,重点起到示范性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说,通过成立“国歌示范团”,可以让唱国歌更加具有示范性意义,升国旗的隐性功能可以很好地挖掘出来,此时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德育,更容易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因此可以说,小学在创新升国旗仪式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国歌示范团”的建设,让“国歌示范团”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染与熏陶,让德育的开展更加具体,示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在诵读中传承中华情

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中,学校要组织全体师生去诵读国学经典,打造出更为浓郁的书香氛围,并让师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感悟。以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例来说,主持人要带领全体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考虑去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全体师生全身心参与到诵读中来。可以说,全体师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较为自然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包括文字的精炼、思想的博大、意境的深远、韵律的优美。更为关键的一点,长时间开展这样的诵读活动,学生可以形成很好的文化自信意识,愿意去“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这可以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以升国旗活动为中心所开展的德育成效会更佳。

(四)在感恩活动中凝聚正能量

为了进一步创新升国旗活动中的德育途径,学校可以考虑在升国旗活动中加入“感恩点赞台”这一活动。具体来说,在升国旗仪式的最后,可以由学生独立发言或联合发言,共同去表达自己对某一位老师的热爱之情与赞美之情,比如可以在国旗下对自己的英语老师点赞,说一说英语老师在立德树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通过设置“感恩点赞台”,教师可以收获到更多的成功体验,职业幸福感可由此而得到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更多的正能量在国旗下凝聚与传递。除此之外,可以将校园中的感人事件放在“感恩点赞台”上来讲解,让师生可以共同接受德育知识,也可以将国旗下一个个“暖故事”讲解出来,让全体师生受到“暖力量”的召唤,继而在校园中营造更多的温情,凝聚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正能量。

综上所述,升旗仪式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开发、运用升旗仪式的德育价值,加强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规范升旗仪式的程序、丰富国旗下讲话的内涵,并从旗手、护旗手选拔的角度,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推动学生德育水平的成长,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以主题升旗仪式为依托实施小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088)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

作者:周德志

第2篇:从“传播仪式观”看2017年媒体新年献词

摘 要:新年献词是媒体充满仪式感的新闻实践。而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理论,为新年献词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本年度媒体新年献词做出解析和点评,一方面便于受众深入把握文本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新年献词写作者避免“模式化”或“平庸化”的误区。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新年献词;意义;价值空间

新年献词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仪式性书写。从1949年开始,《人民日报》在69年的时间里坚持发表新年献词的传统;而在千禧年前后,《南方周末》极具特色的新年献词传达着温暖人心的时代强音。到今天,元旦当日各媒体隆而重之推出的新年献词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仪式”和“景观”。基于此,将每年度国内主要媒体的新年献词置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加以观察,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传播仪式观: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1]。对照长期占据美国传播学界主流的传递观,凯瑞指出传播仪式观“并非指信息在空中的传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1]。凯瑞把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隐喻为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并最终判断“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

关于仪式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指宗教活动中“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是对信仰表达和强化的手段[2]。广义而言,人类社会一切能够传递信息和意义的,具有特定规范的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纳入仪式范畴。

换言之,传播仪式观就是把人类的传播行为视为一种仪式,人们通过参与这样的仪式完成意义的分享、情感的共鸣和身份的确认,公共空间的秩序也由此得以确立。

至于研究方法,传播仪式观强调的是一种阐释的方法:它阐释传播活动的实践,实践所设定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3]。由此,笔者参照传播仪式观的理论,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考察了2017年35家媒体的新年献词。

二、共享的意义:砥砺前行

在仪式观的语境下,传播的核心不再是信息在时空内的传递和发送,而是强调“参与仪式”的受众对共同意义的认同。新年献词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中突出的主题和关注的问题是建构共享意义的基础。

回顾过去,媒体新年献词的主题总是跟随时代的脉动而转换。2013年,“梦想”在“中国梦”的助推下成为当年新年献词的最高频词汇;而到了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改革”则成为了比“梦想”更热的词汇[4]。

梳理2017年国内媒体新年献词的标题,“前行”一词成为热门词汇。具有风向标地位的《人民日报》新年献词取题《不忘初心,逐梦前行》,在元旦当日即被超过100个地方报纸转发(经“搜报网”搜索结果);新华社的标题为《稳中前进,扬帆驶向新航程》;《法制日报》的标题是《胸怀梦想,追随法治砥砺前行》;《中国教育报》的标题是《初心是我们前行最深沉的力量》;《三湘都市报》的标题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部分媒体虽未在标题中直接使用“前行”或“前进”的字眼,但新年献词的标题也明显与“前行”相关:《解放日报》的标题是《坚毅奋进,何惧迷茫》;《新京报》的标题为《2017,没有未来不可到达》;澎湃新闻网的标题是《不畏巨变,澎湃向前》。“江河是不辍的旅人......大地用辽阔的胸怀、用不竭的雨露,滋养江河。江河用不忘的初心,用不懈的奔腾,回报大地。”在“央视”这篇题为《唯有大地蓄江河》的新年献词中,作者通过“奔腾的江河”作比喻,同样把主题立在了时代和个人的“砥砺前行”上。

描绘未来,鼓励奋进是媒体新年献词的写作初衷之一,也是读者对在这类文本的仪式化阅读中经常收获的意义。本年度“前行”一词在热度上领跑,还有一层原因:刚刚过去的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9篇文章中出现)、英国脱欧(在10篇文章中出现)等“黑天鹅”事件让国际局势更加复杂,以人工智能(在6篇文章中出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改变甚至颠覆着诸多行业形态......发生在许多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增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比以往更需要信心和动力去迎接挑战。这样,“砥砺前行”的意义在新年献词这场“媒体典礼”中被鲜明地提点出来,参与仪式的读者虽未获取新的信息,但原有的特定的世界观却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三、新年献词文本中的情感传递

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抵达往往需要诉诸情感。仪式化传播对情感作用的发挥则更为强调,英国人类学家布朗在其著作中曾指出:“仪式赋予感情神圣统一的表现形式,从而修正、补充和加强了社会稳固所依赖的情感体系。[5]”新年献词主要通过文字作为符号承载情感,“凝聚共识”、“温暖人心”的力量都来自于字里行间。

《解放军报》的新年献词这样开头:“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回首过去,我们秉承初心,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壮怀激越、铿锵前行。”标点的妙用将38个字化为一段激昂的誓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分外有力,传递出了军人特有的豪迈气概。

“中国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意味着综合国力宏观指标的向好,还意味着中国人民获得感的提升,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每个老人都能安享天年,每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多元的发展机会、都能迈向出彩的人生。”《经济日报》的新年献词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和细致的个体诉求结合了起来,文风亲民,体现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接地气更是都市报的风格。《楚天都市报》的新年献词这样写道:“这是第21次对您说新年好!......无论您身在何处,心向何方,请收下这声来自楚天都市报的‘新年好’!无须讶异,无须郑重,收下就好。”对话式的风格拉近了文本同读者的距离,“在您身邊,为您服务”的情感和理念自然凸显。其他都市报如《华西都市报》的新年献词《一起打开时间的封面》,《半岛都市报》的《你是你的诗和远方》,《燕赵都市报》的《愿你千帆过尽,仍是少年》等,仅仅从标题上看,第二人称代词结合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让文章有了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在其各自的文本中,隽永朴实的文字更是将“亲切”进行到底。这并不奇怪,都市报的定位就是“做老百姓都爱看的报纸”。

就2017年的新年献词来说,无论是军报的豪迈、党报细腻的人文关怀,还是都市报的亲切可感,都表明了仪式中情感因素的加强。这种情感因素帮助共同意义的分享更加自然,也更容易得到受众群体的认同。

四、认同与确认:新年献词营造的共同价值空间

詹姆斯凯瑞对传播本质的理解深受杜威的影响。人们由于拥有共同的事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即是他们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这种共同的事物包括:目标、信仰、记忆、知识——一种共同的理解[1]。作为“仪式”的传播最基本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确认。定期去教堂参加弥撒仪式,是对基督教信仰的确认;观看春晚某种程度上是对春节到来的确认[6]。而阅读新年献词,感受文本中营造的共同价值空间,也是读者对自我身份和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再确认。这样的仪式稳固和维系着社会群体的和谐,增强了受众对社会的认同感。

《广州日报》的新年献词取题《广州好故事,你我齐续写》。“医疗更好了,教育更优了,养老服务也更加扎实。超过50家三甲医院,9家医院进入中国前100强、28个专科进入中国前十......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共创这座城市的精彩。你在广州,真好;广州有你,真好。”文章紧紧围绕“广州的成就”和“广州人的生活”展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属于广州人的值得奋斗的未来”。《晶报》这篇题为《祝愿我们深圳,有更美好的未来》的新年献词同样为深圳人搭建了一个共同价值空间:“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不仅是一个落脚城市,更是一个容易安顿身心的城市……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深圳人能够成为有勇气和锐气的人……一起以自身的进步丈量城市的进步。”通过阅读文本,该报的受众——深圳市民很容易想象出一个文明、进步、温暖的共同体,并在其中找到归属和荣誉感。新年献词的写作,应当有这样的目标追求。

除了共同生活的城市,职业是另一个可以想象的价值空间。行业报通过梳理过去一年发生在本行业的重大事件,唤起受众的共同记忆;同时,强调新的一年全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奋斗目标,激发受众的价值认同。当然,这些都要依赖于行业报在新年献词的文本中“说内行话”。从这个角度评价,《中国教育报》《人民法院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也都贡献了新年献词中的佳篇。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播仪式观理论关照之下,部分媒体的新年献词也是存在问题的:如东部省份的一家晚报将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国际局势的分析上,忽略了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本报受众生存状态的关注,显得“立足不准”;中部省份一家知名都市报2017年中断了刊发新年献词的传统,显示出对新年献词仪式性认识不足,难免让人失望。当然,考查和评价媒体新年献词,可以也应该有多元的维度,本文谨提供一种可参考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英)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晶.传播仪式观研究的支点和路径——基于我国传播仪式观研究现状的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 赵振宇,刘义坤.新媒体和改革语境下的“新年献词”[J].中国记者,2014(2).

[5]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6] 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8).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王尚武?

第3篇: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历史演进及其规整化研究

[摘要]庄严的升旗仪式,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宣示国威、展示国家形象、提振民族精神等作用。人们对国旗的崇敬、对升旗仪式的敬重,也凸显了一个国家公民意识不断提高、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仪式至今,我国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历经了一个由不够规整到逐步规整、由国人不太关注到极为关注、由极少数人参与到全民参与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看是国人对待国旗及其升降仪式的态度问题,实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发达与否的表征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更关注物质层面的满足,还是已经摆脱了物质欠缺的束缚、上升为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及其持久效应的问题。当前,大多数人,尤其青年人对这一历史过程不太了解,原原本本地把这一历史演进过程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今昔变化的对比中,了解一个伟大民族的奋起过程,增强他们的爱国之心,以及民族自豪感,意义重大。

[关键词]天安门;升旗仪式;历史演进;规整化

[

[文献标识码]A

[

今天,我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国内外人们的眼光,争相观看。观看之后,他们都能感受到这一升旗仪式传递给他们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奋起的民族的威武雄姿。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并不像今天这样规范和整齐、庄重和威严,而是几经变化,才演进成今天的强大阵容和雄壮气势的。

一、开国大典:新中国的第一次升旗仪式(1949年10月1日-1949年12月31日)

1949年,为了隆重庆祝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另外,为了使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中共中央还与北平市委、市政府一起成立了一个由齐燕铭(时任政协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张致祥(时任华北军区宣传部部长)、薛子正(时任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组成、负责国庆大典的筹备组。

8月9日到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会议的一项议程就是讨论筹备国庆庆典的仪式,主要任务是整修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而且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这项工程必须在9月完成。随后,在北平市政府的动员下,全市人民参加北平市市区彻底的大清理和大扫除,使北平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动员令发布后,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干部群众,以及多所大学、中学的共青团员、青年学生立即行动起来,用锄头、铁锹除草铲土,用双手搬动石块,填平路面上的坑坑洼洼,很快就将广场西侧的垃圾山清理得干干净净,天安门广场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专业人员进入天安门,进行更为专业的清理、修缮工作。其中最典型的是北京市建设局,组织了五百多人对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清理和修缮。他们清理了天安门城楼顶部琉璃瓦上的灰土、瓦片之间的蒿草;修补城楼剥落的墙面、坑坑洼洼的地面,整修破败的门窗、廊柱和装饰物,并重新上漆粉刷;修补、铺设、整平城楼两侧的坑洼步道;修理金水桥桥面,清理桥栏,清除金水河的淤泥,再注入干净的水;移植树木、栽种花草,美化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环境;在天安门城楼下的东西两侧搭建临时性观礼台和步行道。同时,找到过去宫中曾经制作过大型灯笼的能工巧匠赶制装饰天安门城楼用的八盏大红宫灯(大红宫灯每盏高2.23米,直径2.25米,周长8.05米,重达80公斤,每盏灯的里面可以坐四个人,足见宫灯之大、制作之难);打算悬挂于天安门城楼正面上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两条巨幅标语和悬挂于天安门城楼最高飞檐之下正中央(即后来悬挂国徽之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巨型横幅也在设计、赶制中。9月30日,当时全国最大的国旗,也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长460厘米、宽338厘米(长度与宽度是根据旗杆的高度按比例计算出来的。1991年旗杆高度改为30米,国旗改为长5.00米、高3.30米,無风吹拂时下垂长度5.8米)已经由赵文瑞亲手缝制完成。其他各项与开国大典有关的准备工作也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着。

在诸多筹备工作中,升国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升起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不仅是开国大典活动中最吸引人、最打动人、最具亮点、最有经典意义的瞬间,也是具有重大宣传作用的政治事件。然而,在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的工作,在当时却给筹建人员出了不少难题。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国旗杆的焊接高度达不到原设计的要求。在国旗升旗仪式的规划中,参考天安门的高度等多种因素,国旗杆的最初设计高度是33米,大体与天安门城楼的最高点等高,但将当时能找到的四根不同型号的自来水管按照由粗到细的顺序焊接起来后,其高度最高只有22.5米,竖起来大致只能达到天安门城楼第一层飞檐的高度,想再高一点都焊接不出来。要是现在的话,这本不是什么难题,但在当年,焊接技工所掌握的技术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焊接技术可以把不同粗细的管子焊接在一起,却焊接不了相同直径的管子。况且,当时整个北平市只有4个型号的自来水管,相继焊接起来最长也只能达到22.5米,这是当时国旗杆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实在没有办法再做哪怕一点点突破。国旗旗杆结构的设计负责人、北平市建设局电力工程师林治远只好将这一情况如实上报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再向上级请示、汇报。最后国庆庆典委员会经过讨论,同意旗杆按照22.5米的最高高度修建。

国旗杆的高度问题解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升旗时的人旗协同问题。由于升国旗是新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所以中央当时决定,这面国旗由全国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手升起。但是按照当时的设计,参加国庆庆典的领导人都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上,宣布升旗时,毛泽东主席本人应该也在城楼上,而国旗杆却在天安门广场上,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有两百多米,况且还有天安门城楼的高差带来的不便等现实问题,这都给国旗的庄严升起、大典的庄严举行带来了困难。而如果让毛主席在升旗之前,来到旗杆下,既打乱了既定程序,也不现实,更重要的是失缺了开国大典的庄严感。那么,如何让毛主席很方便地亲手升起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呢?

大家冥思苦想之后,这一问题在“在天安门城楼上设一个电动开关,让毛主席按电钮自动升起国旗”的方案中解决了。依据这一思路,林治远将电线穿过整修长安街道路工程时预埋的钢管,然后跨过金水河,沿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向上,再拉到天安门城楼中央,与控制开关连接在一起。这样的铺设满足了既不破坏城楼结构,又顺利穿过金水河、长安街,还隐蔽又安全的要求,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这些问题解决之后,难度最大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国旗的自动升降问题,即如何使国旗实现自动升降,如何使国旗上升的速度与国歌演奏的时间能够高度契合,也即如何使国歌演奏完毕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的顶端,并自动停止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确保在升旗的过程中不出任何故障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次商讨和调试,林治远和助手最终设计出了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来控制国旗的升降速度,就是在升降和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接一个钢球,用钢球控制升降旗的开关。升降旗的过程中,如果钢丝绳任意一端的钢球碰到升降装置,就可以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自动升降。经过试验,大家都感觉这个方案可行,然后上报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得到同意批复后,随即进行安装。到9月30日,电动升旗装置全部安装完毕,而且经过反复调试,运转一切正常。让大家没有料到的是,当天夜里大家预演升旗时,国旗升到旗杆的中间竟然停止不动了,这一故障让林治远他们紧张得不得了。经过维修、改制和反复调试,到10月1日清晨才彻底调试成功。为确保万无一失,设计人员在拟定了两套供电装置之后,又根据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之一聂荣臻的建议,制定了一套人工升旗方案,作为突然停电或是电动装置失灵时的救急之用,让林治远的助手、建设局机电技术员梁昌寿提前守候在旗杆下,一旦庆典时毛泽东按动电钮之后,国旗升到了旗杆的顶端仍不停止,梁昌寿就立即手动切断电源。同时,还安排华北军区二纵队干部学校通信班的学员李元谱也守候在旗杆下,一是要保证国旗安全,二是一旦升旗的电动装置出现故障,要确保在两分钟之内以手拉钢丝的方式将国旗升到旗杆顶端。这一安排使得他们两人有幸成为新中国成立时仅有的两名不是护旗手的护旗手。

说到护旗手,除过这两名因以备升旗时意外事故发生而被凑巧安排的人员之外,在开国大典当天还有一个国旗护卫方方队,而且这个国旗护卫方队早在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的半个月就进行了训练等工作。这个国旗护卫队是由中央团校的400名学员组成的,而这400人又是通过个人报名、班级推荐、学校选拔等程序,从全校1260名学员中精选出来的,个个都很优秀。“为了在短时间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他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晚上6点收队,不停地练习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等动作,力求达到‘横看成列侧成行,角对间匀阵自方’的效果。”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训练,终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10月1日上午10时,他们身穿灰色中山装,头戴解放帽,从大华女子中学出发,步行来到金水桥前国旗的四周,在有30万人参加庆典的天安门广场上,护卫将要升起的五星红旗。

所有准备工作到位就绪之后,10月1日下午3点钟,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登上天安门城楼,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壯旋律,毛泽东声音洪亮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然后亲手按动升旗电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下冉冉升起。当国旗升到旗杆顶端的那一刻,礼炮齐鸣,万众欢腾,掌声久久不息,欢呼声跌宕起伏,人们用激动的心情、满眶的热泪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二、业余人员“兼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1950年1月1日-1977年11月25日)

由于国庆庆典前夜预演升旗时发生了意外,筹备委员会意识到,要把国旗顺利升起来,电力技术保障非常关键。但在当时,电工并不是很多,而旗杆下的电机归北京市供电局所有,所以在开国大典之后,组织上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之后的升旗任务交由北京市供电局负责。但移交之后,天安门广场上并没有“专业升旗手”,因此,升降国旗任务一直由北京市供电局电工师傅“兼职”。他们默默无闻地在业余时间升降国旗将近三十载,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国旗升降史上的奇迹,演绎出了一个由“业余人员”承担、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传奇故事“一个人的升旗仪式”是由两个人演绎的。最初两年,主角是北京市供电局的工人陈鸿年。当时既没有护旗手,也没有观众,更没有今天这么隆重的仪式。1950年1月1日,陈鸿年一个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后来,升旗仪式就由他一个人承担,即使是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阅兵式这样重大的节日,升旗仪式也是由他一个人承担的。开国大典之后的将近三十年里,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升,只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或者国内召开重要会议、举行重大外事活动、国家治丧时才会在早晨升起,晚上降下,其他时间一般不升旗,所以“兼职”升旗的工作量不大。

两年后,这一任务由陈鸿年的新来同事胡其俊接替。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6年,传奇故事“一个人的升旗仪式”被他演绎到了极致。

1951年,胡其俊22岁,刚到北京市供电局担任电工工作不久。9月30日,他接到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通知:从第二天起,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将由他升降。当天下班后已是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管委会领回国旗后,心里七上八下的,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能亲手升起共和国的国旗,那可是全国最大的一面旗;害怕的是万一出点儿差错怎么办?一个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一遍一遍地思考、预演升旗的程序。当时家里没有表看时间,他估摸着天快亮了,就爬起来拿着旗子直奔天安门。

当时的旗杆基座是用一圈1米多高的汉白玉栏杆围起来的一个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平台,跟现在的旗台不一样,没有预留旗手的出入口,升旗降旗进出都要爬上爬下。旗墩长宽都只有60厘米,但却有两米多高,升旗时必须踩着电机箱子上去才能够得着旗杆。另外,旗墩上面除去旗杆的位置,留下的空间非常窄小,小得连一只脚都放不下,升旗时只能勉强踩在旗墩的边沿上。胡其俊到了旗杆下之后,需要先翻过一米多高的汉白玉栏杆,然后踩着电机箱子盖爬上两米多高的旗墩,抱着旗杆,把国旗绑在绕在旗杆上的钢丝上,然后跳下来,再按动电钮将国旗升上去。升完旗,他不放心,担心国旗没有升到旗杆顶端,先是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看了看,仍不放心,又爬到天安门城楼,确认国旗升到顶端了,才放心地去上班。

在其后的26年里,一旦有升旗的任务,胡其俊就在前一天下班后,先从天安门管委会领回国旗,然后回家;第二天清晨,他又骑着自行车,从位处右安门的家里出发,经过菜市口、宣武门和前门,骑车大概半小时到天安门广场去升旗。他每次总是在太阳升起前把国旗升上去,然后照常上班;下班后又把国旗降下来,还回管委会,然后才回家,26年风雨无阻。有几次碰上升旗的开关电钮坏了,电动机械不能工作,胡其俊就只能用尽全身的气力把国旗拉到旗杆顶端。“要是碰上有行人凑巧来到周围,胡其俊还得一边升旗,一边回答他们好奇的询问。行人间得最多的问题是:毛主席当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怎么能把国旗升那么高?”那个时候,升降国旗没有的固定时间,只能靠他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遇到雨雪天气,就只能凭自己的感觉。

在不规范的一个人长期升降国旗过程中,胡其俊竟然探索出了降半旗的规范与标准。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去世,胡其俊接到通知: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要降半旗以示致哀。这给胡其俊出了一道难题,他不知道这个半旗该怎样升:是直接升到旗杆高度的一半,还是先升到旗杆顶端,再降下来?降的话,是降到旗杆高度的一半,还是降到旗杆的三分之一?因为之前胡其俊没有降过半旗,前面也没有人做过。第二天升旗时,他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先把国旗升到旗杆顶部,然后再按动电钮把国旗往下降,大概降到旗杆的上三分之一处停住。这样合不合适呢?他心里没底,特意跑到远处看了看,感觉满意,才放心地离去,降半旗的任务也算是顺利完成了。从那以后,每逢需要降半旗时,胡其俊都按第一次的标准来执行。想不到的是,胡其俊的这次降半旗做法沿袭至今,后来竟然被写进了《国旗法》,成为我国降半旗的标准。

26年间,升降国旗其实只是胡其俊工作的一部分,他的本职工作还是个电工。除此外,他还要负责天安门广场周边和中南海内的“电保”工作。每当有重大政事活动,他一般都带着保密任务,到各个会场或外事活动场所保障电力供应,有时候离家长达一个月之久,也不能随便同家人联系。有时候他也会负责驾驶、看管天安门城楼上的小电梯,确保其正常运行。

1977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奉命从胡其俊手中接管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任务,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才告别了“业余”的时代,也结束了由一个人升国旗的时代。

三、专职人员负责:“两个人的升旗仪式”(1977年11月26日-1983年2月28日)

1977年11月26日,根据新的分工管理规定,胡其俊一人负责了26年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任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奉命接管,升降国旗的具体任务由卫戍部队的两名战士承担。从这一天起,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升降不再是节假日或重大外事活动时才有的惯例,而是每天都必须进行的仪式。

每天升降国旗时,由两名战士一人扛旗、一人护卫,并肩而行,齐步走过金水桥,然后穿过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和来往疾驰的车辆,走到广场上的旗杆下,两人相携,爬过汉白玉栏杆,将国旗升上去或者降下来。经过金水桥走道旗杆下时,遇到行人多的时候,为了安全,他们还不得不躲让过往的行人和车辆,甚至停下来给他们让路。那时,升降国旗时依然不奏国歌,旗手们穿的是的确良布料制成的国防绿解放军军装,头戴饰有五角星的军帽,二人都腰扎一根武装带,佩戴着手枪,还没有专门的升旗制服,场面也不像現在这么肃穆庄严,所以升旗仪式依然没有成为首都亮丽的风景,也吸引不了人们来观看。升降旗的时间依然凭靠战士们的肉眼观察,早晨按估计的日出时间升旗,傍晚按估计的日落时间降旗。由于当时没有专门存放国旗的地方,所以每天傍晚降旗之后,旗手把国旗扛回驻地,放在所住房间的屋檐下,任由风吹日晒雨淋。这种不规整的状况持续了6年,直到1983年正式成立“国旗班”之后,才有了明显的改观。

四、“国旗班”的组建:“三个人的升旗仪式”(1983年3月1日-1991年4月30日)

1982年12月28日,北京市武警总队成立后,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任务转到了武警部队北京总队的肩上,标兵班——第二师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后来编制改为十四支队二大队六中队五班)担负起升降国旗的任务。

在没有对升旗仪式做出规范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按照原来的升旗仪式升降国旗。即两名战士一人扛旗、一人护卫,每次都并肩从天安门城楼走出来,走到旗杆下时仍然要躲避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每次升降旗时,战士们都是先要跳进栏杆,然后顺着为了便于上下而放置的梯子爬到2米高的旗墩上,挽好国旗,再回来扳动升旗的电闸,将国旗升上去。时任班长董立敢一直觉得这样的升旗仪式不正规:一是缺乏庄重感,也起不到展示国家精神、宣传国旗知识、感化和教育人民的作用;二是由两个战士升降旗,在天安门广场广阔的背景下显得不够有气势,也没有很强的仪式感,更不能充分显示出在天安门广场上升降共和国第一旗应有的尊严。

于是想到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规范形式:升旗队伍的阵容像三军仪仗队那样,一人擎旗,两人护旗,统一着装,平时齐步前进,遇重大节日正步行进;服装也采用警察当时的统一服饰橄榄绿,帽子采用大盖帽,领章上的红旗饰样不变,肩膀上多了一块盾牌,护旗手的手枪改为冲锋枪。由于这一规范从1983年3月1日开始试行。这种规范后的升旗仪式较之以前更为庄重威严,整个升旗过程也显得更加威武、精神,有气势。另外,以往升旗手扛着国旗到达旗杆下时需要避让行人和车辆,现在的仪式是金水桥到旗杆下的东西两边设置隔离栏,升旗时过往的行人车辆必须停下来,为昂首阔步穿长安街而过的3名国旗护卫战士让路。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为“国旗班”,董立敢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新中国第一任国旗班的班长。

三个人的升旗仪式较之以前规范多了,但是其气势依然不够恢宏,影响依然不大,所以,国旗班的同志一直在思考比较成熟的升旗队伍阵容。后来,他们又构想出一个由12人参加的升旗方案:前面一排是擎旗手和两名护旗手,其后紧跟1名带队警官,再后面是8名战士排成两排的护队士兵。他们练习之后,将此新的方案拍成录像,呈送中央领导审批。没想到他们的方案很快得到批准,并且提出了更为详尽、规范的完善意见:一是将平时升旗时“国旗班”行进时的齐步走改为正步;二是建议多增加一些护卫队队员;三是建议组织一个军乐队,升旗时现场演奏国歌。根据上级的意见,经过设计与构思,将“三个人的升旗仪式”改成了最多百人参加的升旗仪式阵容:即平常由36个人组成升旗方队,前面是1名擎旗手、2名护旗手和1名带队警官,其后是32名护旗手,排成4列8排,同步播放国歌录音;在每月的1日、11日、21日,升旗就显得更为隆重,除过36人的升旗方队,还有62名军乐队队员跟随国旗护卫队队员一起从天安门城楼下出发,行进时演奏《歌唱祖国》,升旗时现场演奏《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改进,升旗时的阵容更为强大,形式更为规范,仪式感也更强。

规范升旗仪式之后为了使国旗升降与太阳升落同步,象征祖国与日月同辉,战士们记录每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从中分析、总结、查找规律,最初确定了1份每隔10天变换1次升降旗的时间表。后来又想到了天文台可能有更为精确的太阳升落时间记录,就多次跑到北京天文台查阅相关资料,查知天安门广场上每年5月1日这一天太阳升起最早,时间一般在清晨4:35分;1月1日(元旦)这一天升起最晚,一般在7:36分,最早最晚大致相差3个小时,每天平均相差两分钟多一点。经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仔细观擦,又得知,太阳从上端轮廓线开始滑出地平线,到整个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之上,下端轮廓线刚好离开地平线的时间是2分零7秒。根据这些资料和数据,国旗班战士编排了非常精确的“国旗升降时刻表”:在太阳升起时太阳的圆盘面刚刚露出,且与地面相切时启动国旗升降按扭;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太阳圆盘面下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的顶端。有了这个时刻表,每天国旗的升降就有了准确时间,不论遇到雨雪天气,还是大风大雾,都能确保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随后,将此时刻表上报北京市天安门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对他们的规划高度重视,对电动升旗的装置做了重新设置,确保国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间也正好保持在2分零7秒。后来,为了计算更为精准,北京天文台的科学家帮助国旗班战土计算、设定每天国旗升降的时间,提前做好1年的规划,在每年12月25日这天准时将经过认真研究、仔细制定的《国旗升降时刻表》送到护卫队,为护卫队的队员升降国旗提供更为科学、更加精准的时间依据。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升降仪式规范了很多,也更庄重、严肃。从1984年1月1日起,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全过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片头,整整播放了1年,升旗仪式的庄严感和国旗护卫队队员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从此以后,到天安门看升旗仪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成为到北京的每一位游客的必备、首选项目,甚至有不少人为了能在观看升旗仪式时站在观众墙的最前面,彻夜坐在天安门广场上,静等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这一经过初次规范的升降旗仪式前后施行了整整8年,到1991年4月底被更为规整的升旗仪式所取代。

五、国旗护卫队的成立:“三十六个人的升旗仪式”(1991年5月1日-2017年12月31日)

1990年10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旗法》,不但使国旗的升旗仪式更为规范和严肃,也推动了升旗仪式的新一轮改革及其规整化进程。

首先,对原有国旗杆及其基座进行改建。原来的国旗杆四周都是被汉白玉栏杆围起来的,是封闭的。升降国旗时,战士们不得不跳进去又翻出来,既不方便,更不雅观。另外,国旗杆护栏的外围也没有围栏等阻挡物,观众可以随时近距离触摸国旗杆;由于没有严格的规定,人们规矩意识不强,对国旗的态度也不太尊重+严肃,升降国旗时经常有人随意交头接耳,甚至还有人坐在地上;人们在拍照留念时,经常有人随意靠在国旗杆上,需经护旗战士多次提醒才会离开。鉴于此种情况,为了严肃、规范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及其仪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1991年2月23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杆及其基座的改建正式破土动工,修缮、改建工程全面鋪开。

当旗杆及相关附件铸造完成之后,4月15日傍晚,旗杆进入正式的安装程序。两台重型吊车开进国旗杆天安门广场,用于安装新国旗杆。吊装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仅仅用了40多分钟,旗杆就准确安装到位。另外,修建新的旗杆时,还专门配套安装了先进的升降机电装置和同步播放国歌的扩音设备,使升旗、配音都更方便。

改建之后,新的国旗杆基座不但更加宏大壮观有气势,而且更加人性化,同时确保了旗手的进出方便。新国旗杆基座在平面上共分3层:第一层,也即最内层,是边长6米、高45厘米的正方形汉白玉平台,其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平台每一边都设置了2米宽的出入通道,便于旗手进出;基座正中央是30米高的银灰色旗杆,顶端为黄色;第二层,也即中间层是环绕基座2米多宽的褚色花岗岩带,围绕在最内侧平台的四周,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也即最外层,为5米宽的绿化带,种植有四季常青的绿草,象征祖国欣欣向荣的前景。另外,国旗基座四周设置56个黄色铜质隔离墩,用链绳连在一起组成护栏,象征我们祖国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紧紧地团结、护卫在国旗下。

其次,对国旗的规格也进行了统一。将原来长宽比例不太规整的国旗予以规范,设计为长5米、宽3.3米的特号旗,拉展铺平有一间屋子那么大,连同旗杆重约30千克。

再次,统一了国旗护卫队队员的着装。1991年4月组建国旗护卫队时,护卫队队员的服装统一为老式的马裤呢礼宾服。尽管统一了国旗手的服装,但国旗手的服装是参照部队的着装配备的,夏天可穿短袖衬衣,冬天可穿制式棉衣。夏季穿的衬衣风一吹下摆会飘起来,显得极不庄重;冬季穿的棉衣又太臃肿,显得很不精神。在国旗护卫队的建议下,遵循“夏不穿单,冬不穿棉”的原则,这次也对国旗护卫队的着装作了改进,即夏天国旗护卫队员要着礼服、扎腰带、穿皮鞋,冬天则不穿棉衣、不戴棉帽、不戴棉手套,以使护卫队员有精、气、神,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1993年10月1日,国旗护卫队又更换了新的服装和设备,“帽子换为武警校官大檐帽,帽檐上镶嵌银灰色金属橄榄枝花纹;上装外沿领口镶嵌红色牙线,上衣与裤子的装饰线及武装分别加宽;统一着马靴穿马裤;领队指挥员佩带指挥刀;护旗队员一律使用特制的镀铬礼宾枪。”变更后的着装和服饰使国旗护卫队员看上去更加英俊威武,气宇昂扬,精神抖擞。

最后,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为了更加规范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天安门管委会和国旗班成员在原有仪式的基础上,就升旗的程序、队列、人员的配备、服饰、饰物等都作了新的规划,经过多次讨论,先后五易其稿,最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升旗仪式方案,层层上报国家领导人审核。之后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拍板定案,形成了新的规范。“199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旗班,扩编为‘国旗护卫队’,5月1日正式开始启用新的升旗仪式。国旗护卫队由36名武警官兵组成,其中擎旗手一名,左右是怀抱冲锋枪的两名护旗兵,后面是一名佩戴指挥刀的带队警官,其后是由32名肩扛56半自动步枪的护旗队员,负责每天的国旗升降”。每月的1日、11日、21日和重大节日,武警军乐团现场演奏国歌,其他时间播放录制的国歌。国旗的升降时间与北京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升落时间同步,国旗升至旗杆顶端的时间为2分7秒,采用的都是董立敢他们当年制定的标准和测算的数据。

按照这样的升旗仪式实施13年之后,按照上级的要求,国旗护卫队对升旗仪式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即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将原来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改为每月1日进行一次大升旗,这次大升旗同以往的大升旗一样,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列队走到国旗杆下,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其他日期播放国歌录音。新的改制要求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四周观看升旗仪式的各族同胞必须驻足立正行注目礼,特殊人群如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这是表示对国旗的崇敬。这一要求,不但增强了升旗仪式的庄严感,也教育了人民,必须对国歌、国旗爱护、敬重。

改进后的升旗仪式一亮相,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天安门升旗仪式很快就成为首都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国内外游客每到北京必看的景观之一,平均每天到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有好几万人,遇到重大节日,人数甚至达到一二十万,场面极为壮观,气氛异常热烈。

这一规整化的升旗仪式一直持续了26年7个月,直到2017年12月31日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番号被取消,原有国旗护卫队人员(连同武警部队礼炮部队)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又被新的阵容、形式和人员所替换。

六、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接任:“六十六个人的升旗仪式”(2018年1月1日一现在)

经过不断的演变,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精神和形象的象征,教育意义和影响力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形势的不断发展,适应于国家管理体制转变的需要,承担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人员隶属关系和升旗的阵容、方式都随之作了调整。这一次调整,是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做出和批准的,即自2018年1月1日起,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番号取消,原隶属于武警部队的国旗护卫队和礼炮部队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天安门升旗仪式、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等任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接手和承担。

中国人民解放军承担天安门升旗仪式后,在人数组成、升旗仪式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变化。首先,增加了护旗队的人数。即平日升国旗护旗队员人数由之前的36名增加至66名,每月第一天比较隆重的升国旗护旗队员也由之前的36名增加为96名,人数增多,整容扩大,声势更为浩大。其次,调整了军乐团出场、奏乐的形式和位置。过去,军乐团是跟随护旗队出场、演奏和返回的,现在改为提前从广场西侧进场,在护旗杆基座南侧区域演奏,实现了与护旗队出场和返回的剥离。另外,在每月第一天比较隆重的升旗仪式上,不但增加了号手和礼兵的迎旗环节,而且军乐团礼号手(由8人组成)改在天安门城楼上演奏,而不是以往的在旗杆下演奏,象征吹响的是新时代的奋进强音。他们也有了专门的演奏乐曲——《升旗号角》,一切显得都更为正规,也增强了升国旗仪式的神圣感与仪式感。再次,调整升旗人员组成和护旗队员动作。升旗组人员由原来的4人调整为3人,分别穿陆、海、空三军礼服,代表全军官兵;护旗方队先是齐步从天安门正中央券门走出,到金水桥南侧时变换为正步,礼枪也由以前的肩扛改为手端;走在国旗手与护旗队中间的分队队长,由之前的1名增加到3名,分别身穿陆、海、空军礼服,配挂指挥刀,代表解放军全军,负责国旗升起时发出“向国旗——敬礼”的口令,同时行举刀礼,增强了我军的威武气势;展旗任务由穿陆军礼服的升旗手执行,另外2名穿海军和空军礼服的护旗兵握枪行注目礼。最后,调整了升旗的时长。为了让国旗升起的时长与太阳经过地平线的时长相一致,原来升国旗时需要演奏三遍国歌,用时正好2分7秒。现在根据《国歌法》的规定,完整演奏一遍国歌,升旗时间长度也缩短为46秒,同时,将原来国旗护卫队出场行进时演奏的歌曲《歌唱祖国》改到升旗后返回时演奏,护旗队出场时不再演奏音乐,全场保持安静,更能凸显出护旗队员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声,也能更好体现出仪式的肃穆和庄严。

70年来,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经历了一个由“一個人的升旗仪式”到“两个人的升旗仪式”,再到“三个人的升旗仪式”“三十六个人的升旗仪式”(重大节日为“百人升旗仪式”),最后升格为“六十六个人的升旗仪式”(重大节日为“九十六个人升旗仪式”)的演进过程,其影响力也历经了由国人不太重视到人人关注过程,表面上看是国人对待国旗及其升降仪式的态度问题,实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发达与否的表征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也是民族的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今天,我们站在巍然屹立的国旗杆下,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更应该为我们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分子而骄傲,更为天安门国旗见证的我国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作者:哈战荣

第4篇:升旗仪式献词

调整状态,笑面高考

刚刚结束的高一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对我们开学来几个月的学习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然而奋斗并未结束,高考马上就要到来,对于高三级的同学们来说已经进入了考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奋力一搏,此刻以待。

高考,一个动人的词汇,两个诱人的字眼,他仿佛昨日还有些隐约,而今日则已在人潮涌动中独放光辉。倏然间,高三年级备战高考已经进入状态月。所谓状态月,即是调整状态,轻松应战之月。在这仅剩的24天里,我相信已经做好了十足准备的你们最需要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做到轻松应战,平和地面对这人生中一个小小的转折,这样会帮助你们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甚至会做到超常发挥。那么,我谨在此提出些许美芹之献,希望可以帮助高三的学长们调整状态,在高考的博弈中取得完胜。

首先,我们在这临近高考的一段时间里万不可有一丝急躁的情绪,要将自己的心态放稳,尽可能全面地进行最后一次的系统复习,一定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这也是具备良好状态的基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只有不断地将我们的基础打得牢固才能有进一步的飞跃。

其次,临近高考,我们也要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最好能够做到早起后晨练二十分钟,这是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清晨的新鲜空气也会帮助我们保持大脑的正常运用,为我们发挥出更高的水平提供一定的条件。

最后,欲成事,先正身。我们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高三的同学们马上就要离开母校,携着自己的未来飞翔于外面世界的天空,但是在最后的这些天中,也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要求,依然做到不打架、不骂人,按时到校等这些基本的要求,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能够在一高中这片热土上播洒热血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虽然时间短暂,,但如果保持良好的状态,充分,合理地安排与利用时间,你们定能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的你们每天都面对着学习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激烈的竞争, 繁重的作业以及高考这面战鼓的擂响可能都会让你们身心疲惫,但如果此时松懈了,便是功败垂成了。

你们已然奋斗了三年,在学习上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高考的那一天,希望你们珍惜这仅剩的二十几天的时间,不要让这三年的汗水白流,不要让自己的高中生活留下任何遗憾。请坚信:长风破浪,直济沧海;蟾宫折桂,舍我其谁。愿你们披荆斩棘,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2012-5-14

一年十二班

第5篇:升旗仪式献词

(男领)晨曦(xī)下,蓝天、白云、飘扬的红领巾、庄严的队礼,我们在这面鲜艳的国旗下,又一次举行庄严而又隆重的升旗仪式。

(女领)眺望着国旗冉(rǎn)冉升起,耳畔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国歌,我们为这一庄严的队礼而自豪,我们因站立于国旗下而激动。

(男领)生活中最庄严的时刻是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男齐)每当这时,一种庄严肃穆,自豪喜悦的激情就会充满心间;(女齐)每当看到国旗在珠峰雄傲世界时,你能不热泪盈眶?(男齐)每当看到体育健儿高举国旗让世人仰慕时,你能不欢呼雀跃?(女齐)每当国旗连着中国人的气魄走向世界时,你能不感到民族的自豪。

(男领)愿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滴春雨,为神州增几分绿意;(女领)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一支花蕾,为祖国增添几分娇美!

(男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次在升国旗的时候,雄壮的国歌总是激励着我们的心:(合)“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它像一声声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呼唤着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

升旗献词——当国旗升起的时候

第6篇:升旗仪式献词

安全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灯塔市柳河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2010年1月15日

我校在上级各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以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和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现阶段,我校积极响应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创建“平安校园”的号召,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的精神为指导方针,以维护学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教育事业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创建“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任务。全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显著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良好,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现将本学期安全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方面:

为贯彻上级各主管部门关于创建“平安校园”的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创建“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我校设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其具体措施分层落实,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责任制,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整个创建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层层落实,奖惩分明。校领导小组通过教职工大会、全校校会等形式,让全体师生知晓创建“平安校园”的重要性和整个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措施、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全体师生意识到:创建“平安校园”既是预防、发现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优良校风和学风,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有效措施,更是造就遵纪守法、奋发向上的新一代公民的重要途径。调动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整个创建工作中来。领导小组还加强对内对外联系,对内收集全校师生对创建工作的建议、看法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专题,定期在学校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及管理办法;对外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联系,定期邀请学校法制(综法)副校长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士到我校作专题安全教育讲座,以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安全管理方面: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如教学环节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等,所有制度均形成书面并上墙,对其负责人均定期进行培训,也要求其其在管理过程中做好相关记录,由创建领导小组实期检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定期查找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安全隐患,如定期检查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各类基础设备是否完备;定期检查学校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用气排污等安全设备是否齐全;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安全及校园环境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和病毒、传染病的传染等等。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派专人进行整治。加强学生集体活动和外出活动的管理,做到活动有计划、外出有审批,并在活动前做好全面安全教育工作,坚决贯彻就近、徒步、安全原则。与当地公安机关紧密联系,以便发生案件时能及时上报公安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我校历来注重对师生的安全和法制意识的教育,开办以来从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或群体性安全责任事故。

三、安全教育方面: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重于防患、杜绝隐患,定期聘请我校法制(综治)

副校长曹文良同志给师生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和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全体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开学初、重大节假日前和寒暑假前通过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广播等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节前安全教育,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学校,形成家校联系,共同督促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还积极开展反邪教、禁毒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专题讲座,印发相关宣传材料和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教育学生远离毒品和反对邪教,目前,学生没有吸毒和参加邪教组织活动。加强对师生的普法教育,认真宣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社会治安的有关法律、法规。全体师生遵纪守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学校领导廉洁自律、民主管理、依法治教,从未出现师生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后进生”教育和“苗头性”问题的处理。制定后进生转化措施,专门针对严重心理障碍、经常违纪、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促其转变。引导其摆脱低级趣味,追求真、善、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发展个性特长,到目前,没有出现学生因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而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学校还积极提供一切优惠政策,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使其无后顾之忧,安心学习。

四、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方面: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部门关于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会议精神,把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我校的工作计划。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进行全面的排查。将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形成书面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协同整治、清理。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全体师生对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状况整治的建议和看法,并了解师生对其治理成果的满意程度,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治安秩序较为稳定,绝大多数的师生对其表示满意。加强对校园外来人口的管理,防止一些不法人士混进校园,不给为非作歹者有可趁之机。

五、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方面:

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协同总务处定期分析、排查、掌握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存在问题限时整改,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积极开展各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师生反馈上来的意见和问题,学校领导及时给予解决、处理,从未发生过上访或个人上访的事件或行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加大检查、督促整改,认真执行学校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大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创设良好的教育发展内部环境,不断推动我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7篇:升旗仪式爱国献词大全

升旗仪式爱国献词大全

(篇一)

你听到了吗?是雄壮的国歌在布满朝霞的天际回响;你看到了吗?是夺目的国旗在清晨第一缕风中飘扬;你感到了吗?是自豪与肃穆之情在我们的心中激荡。

你可曾想过,在人类的精神宝库中,什么东西可以历经千载而永葆青春?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时代而生生不灭?什么东西可以深入人心使一个国家威力无比?正是“爱国”。爱国是一个人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兴旺的动力,是力量智慧的源泉。

国旗,是凝聚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结晶。同学们,当你看到我们的国旗在国际体坛上不断升起,凝集各国人仰望的目光时,你能不热泪盈眶吗?当你看到我们的国旗在珠穆朗玛峰上迎风招展,威风地雄视世界时,你能不激情满怀吗?当你看到我们的国旗在祖国第一位宇航员手中展开,与联合国国旗并肩时,你能不欢呼雀跃吗?

在没有硝烟战火,没有敌国入侵的今天,一腔爱国的热情要如何去挥洒?我要说,老师尽心上好每一堂课,农民勤劳耕好每一块田,工人严格造好每一件产品,交警坚持站好每一班岗,清洁工细心扫好每一段街道,而我们学生全力以赴学好每一点知识,就是最好的爱国。爱国不需要空洞的口号,不需要华美的词语,不需要信誓旦旦的宣言,要的只是每个炎黄子孙踏实地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

同学们,请你再仰望一下那鲜艳的国旗吧,请你再轻唱一遍那肃穆的国歌吧,请你再重温一次那心底的爱国激情吧。就在今天,让我们告诉自己,为了祖国的明天比今天更好,我就有决心全神贯注地听好每一节课;为了中华民族这条巨龙飞得更高,我有决心攻克遇到的每一道题;为了让日本美国及全世界都景仰中国,我有决心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次作业!此时此刻,让我们暗暗握紧拳头,在国旗下下定决心,为了我的祖国,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搏击高三!

(篇二)

五千年的风诉说着你的辉煌,一百年的尘痛诉着你的沧桑,滚滚长江代表你的奔腾,巍巍昆仑象征你的雄壮。蜿蜒的长江是你曾走过的路途,残破的圆明园是你曾受到的创伤。

荆棘中成长,花丛中绽放,民族的奇葩历久弥香。

忘不了秦始皇一扫六合,忘不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忘不了鉴真六渡东瀛,忘不了郑和七下西洋。也忘不了戚继光扫除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忘不了孙中山驱除鞑虏,关天培血染疆场。五千年的历史灿烂辉煌,无数仁人志士是民族的脊梁!

更忘不了柳条沟头被炸的列车,卢沟桥畔哭喊的爹娘;南京城中惨死的忠魂,太行山上血腥的扫荡。

历史我们不能遗忘,明天由我们共同开创。迎着希望的曙光,伴着初升的太阳,我们群情激昂,把五星红旗的名字刻在心上,为祖国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要用血与火铸就祖国明天的辉煌,我要用光和热奏响东方奋起的绝唱!披荆斩棘我中华赢富强,斩风浪复我台湾统国疆!让霸权主义永远灭亡,让xx分子不在嚣张!

美哉,我中华民族,雄踞世界!壮哉,我中华民族,万寿无疆!

让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以飞鹰和高山的形象在世界之林中闪光!

(篇三)

迎着晨风,伴着朝阳,我们又一次围绕着在你身旁。大地茫茫,江河沧沧,你飞扬在神州的上方。茫茫五千年春秋,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的记忆,而短短百年时光,却带给我们难以抹煞的屈辱。

对于那一幕幕屈辱的情景我们不忍在回顾,对于那祖国一次次被践踏的遗恨,我们也不愿再追忆。但,百年的历史,我们将牢记。

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凄风惨雨。脑子里只有“祖国”这个概念,却很少有人真正将“祖国”根植于心中。

曾几何时,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沉醉,我们不曾真正走出父母的保护伞,不曾真正为自己思考过,更没有为祖国的前途作出些汗的努力.

在我们很多人的的印象里,似乎学习只是为自己,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很少有人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可是,后来我们知道了周总理在十三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大志。而我们也是中国人,也处在人生的花季,而我们中有多少人像周总理那样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奋斗!和许多前辈一样,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也拥有青春:一生的黄金时刻,前辈们用青春的奋斗创造了人生的价值,为祖国做出了贡献,而我们为什么不能?何况我们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责任,更没有理由虚度青春。

同样,我们有的是机会,但却要抓紧。在花园般的校园里,在这花一般的季节里我们拥有一切,更重要的是拥有青春。每当“十七岁的雨季”的旋律响起,相信,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激动。每当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向我们召示他们的存在时,我们就觉得生命到处是阳光。的确,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但青春却又是一阵仓促的风。我们唯有抓住青春的每一分钟,为祖国奋斗!不要用平凡将我们定义,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

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请跟我宣誓:我是中国人,为了祖国,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篇四)

清晨,在万众瞩目中,你冉冉升起!

那是从朝霞上采下的一抹风采,绚丽多资;那是从赤日上撷下的一片鲜红,激情燃烧;那是从皓月上摘下的一种神韵,风姿绰约!

仰视着你,遥想五千年长途坎坷。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驶近现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同仇敌忾。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猛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

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于是,你揭开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又是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你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崛起,腾飞!

历尽沧桑,你依然昂首向前,为中华儿女指明方向,坚定信念,开拓道路!

今天,在你面前,又一批莘莘学子许下誓言:为中华之振兴而奋斗!

(篇五)

流云在天边,行囊在眼前,历史的长河无边无沿。

荆棘中成长,花丛中绽放,民族的奇葩历久弥香。

忘不了秦始皇一扫六合,忘不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忘不了鉴真六渡东瀛,忘不了郑和七下西洋。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国多么灿烂,多么辉煌,像那万道霞光,让我自豪,令我景仰。

也忘不了戚继光扫除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忘不了孙中山驱除鞑虏,关天培血染疆场。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总有一群人,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更忘不了柳条沟头被炸的列车,卢沟桥畔哭喊的爹娘;南京城中惨死的忠魂,太行山上血腥的扫荡。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再一次唤出民族的脊梁,带领我们打鬼子,逐老蒋,得解放。她,就是我们的党,给我们带来民族的希望。

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广场,社会主义的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迎着希望的曙光,伴着初升的太阳,我们群情激昂,把五星红旗的名字刻在我们心上,让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篇六)

长城蜿蜒,烽火狼烟,号角声声走过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雁塔巍巍,梵文经卷,佛乐阵阵奏响繁华似锦的隋唐盛世;西湖旖旎,莺歌翠柳,吴音袅袅逝去平静温婉的两宋江南;泰乐冲天,碑文石刻,游人络绎化作皇权隆重的明清岁月。

八千里秀美河山,孕育中华儿女水般柔韧。

五千年峥嵘岁月,铸就炎黄子孙火般热情。

潮气潮落,风云际变,赤县人杰地灵亘古名传。

云卷云舒,沧海桑田,神州钟灵毓秀光耀千年。

在那风暴肆虐的艰难岁月,在那雷雨交加的黑暗时代,侵略的枪炮让中华大地火光冲天。

硝烟滚滚中,井冈山上燃起星星之火。

炮声隆隆,南泥湾中传来号子声声。

波涛汹涌,渡江战役革命之势终可燎原。

凤凰涅磐,睡狮苏醒,中华巨龙一飞冲天。

放眼国际,看似平静的政治环境下暗流汹涌,不利于我国的局势浮出水面。台湾形势严峻;日本政界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美国对中国时时变化的战略定位,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前方的路还很长。夸大威胁,强调困境,研究失败——某些国家的这种“偏爱”,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闻鸡起舞,让我们用辛勤创造梦般未来。

映雪囊萤,让我们用拼搏织就锦绣中华。

在这天高云淡的日子里,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奋斗的汗水向五星红旗致意,用青春的无悔向共和国敬礼。)

第8篇:植树节升旗仪式献词

“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收获希望”庆祝植树节升旗仪式 同学们,你们知道本周三,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这一天是一个属于春天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绿色气息的节日,那就是——植树节。初春是植树的最好季节,3月12日,是我国政府规定植树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树木抽出了嫩芽,又是一年春草绿,正是绿化好时节。植树节,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白杨的挺拔,垂柳的柔美,松树不屈的风骨。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广场。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校内保护花草,给花坛里的小花浇一点水,不践踏小草,保护花草的幼苗等等,只要我们都能够做到爱护花草、保护树木,我们的校园就将成为一个天然的氧吧、一块花香的净土。

同学们,在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倡议: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保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共同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收获希望。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将我们今天倡议的内容牢记心间并落实到行动到中,真正树立“保护绿色家园、建设绿色校园,从我做起”的理念,

做到人人营造绿色、人人宣传绿色、人人保护绿色、人人拥有绿色,保护和美化我们的家园,让绿色生命激活我们热爱的生活,让我们人人都成为美好祖国的建设者吧!

第9篇:升旗献词

一段:合:金秋十月,稻花飘香

我们第一次跟着老师走进课堂。

女:教室里的窗户是那么的明亮,

女:在这里,我们才知道学习原来是这样。

二段:合:金秋十月,百花争放,

每天我们都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女:漂亮的女孩子,

就象这花园里的小雏菊。美丽而又芬芳。

女:这里是成长的彩虹谷,

每一朵小花都有自己的模样。

三段:合:金秋十月,天高气爽,

我们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妈妈还长。

女:老师慢慢有了妈妈的光芒,

女:她认真的帮我们整理衣裳,

合:现在我们要大声的说一句,老师你辛苦了!你的付出我们永记心上。 四段:合:金秋十月,神采飞扬,

祖国的六十华诞,让我们新潮激荡。

女:成长在繁荣昌盛的世纪中,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女: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伟大的祖国。

合:金秋十月啊,歌声朗朗,

普天欢庆啊,共谱华章。

金秋十月啊,其乐洋洋。

山河壮丽啊,国富民强。

一段:合:金秋十月,稻花飘香。

我们第一次跟着老师走进课堂。

男:教室里的桌椅是那么的整齐。

男:在这里我们开始人生的第一堂课。

二段:合:金秋十月,百花争放。

每天我们都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男:调皮的男孩子,就像这花园里的向日葵,帅气而又倔强。 男:这里是学习的百花园,每一朵小花都有自己的个性。 三段:合:金秋十月,天高气爽。

我们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妈妈还长。

男:老师逐渐变成了妈妈的脸庞。

男:她耐心的教我们坐立行走。

合:现在,我们要大声的说一句,老师,你辛苦了。

你的付出,我们永记心上。

四段:合:金秋十月,神采飞扬。祖国六十华诞,让我们新潮激荡。

男:生活在这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无比幸福,无比欢畅。 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伟大的祖国。

合:金秋十月啊,歌声朗朗,

普天欢庆啊,共谱华章。

金秋十月啊,其乐洋洋。

山河壮丽啊,国富民强。

上一篇:国内哪家银行信用卡好下一篇:创业园区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