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名著读后感

2022-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英美文学名著读后感

名著改编电影与英美文学教学的互动

内容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名著改编电影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及辅助手段。本文试从分析电影与文学作品在文学性与文化性方面的交叉点与分歧点,探索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意蕴,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与思辨能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 电影 教学 互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超文本模式的影响,以传统文本符号为主的文学阅读、教学活动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大纲》指出: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来”,并提议“在英语专业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中,要很好地发挥广播、录音、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把文学看成是大众娱乐与教育收的结合,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和理论。”[1]在此背景下,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便成了英美文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及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将电影视作为原作故事压缩性质的欣赏,放给学生看。学生亦将电影观看替代了文本阅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改编电影在多大程度上忠于原作成为了评价一部电影优劣与否的标准。教师在讲解分析作品时也仅仅满足于对影视作品与原作情节的“忠实性”分析以及“人物”性格等表层探讨,并未将电影视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与文化现象,进行理性与全面的分析,从而忽略了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本质区别[2]。

一.从文学文本到视觉影像

英美文学经典是英美思想文化的结晶,具有普适性的文学情感与体验,而电影以其具象化的影像传播优势无疑成为文学经典的有效解读途径。优秀的电影在艺术上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观看电影时,都应将其视作各自独立的文学形式,但两者在艺术生成与表现手法上并不是没有联系。

1.电影与文学的交叉点

电影和文学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应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我国古代文论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向形成与动笔之前。虽然文学形象最终只是物化为文字,但作家早就“内视”见了他所要描绘的人物和一切“活生生”的场景,所以,在笔下才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可感性。电影中的蒙太奇结构也早已从文学名著中寻得无数例证:艾森斯坦认为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来源于狄更斯的小说,同时又从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那里发现了中景、全景、远景的蒙太奇组接。他时而惊呼普希金是蒙太奇的大师,时而赞叹马雅可夫斯基“在他的‘切割的诗行’里,不是按照诗行的界限,而是按照‘镜头’的界限划分的”。在中国文学里也能发现蒙太奇的影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已被人们当成蒙太奇范例反复运用。

电影与文学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艺术方式。小说通过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一篇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则是通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在观众眼前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它们都是极尽所能在时间的流动线上进行某种叙述法国评论家埃马格尼在它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也正因为影视与文学在时间的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又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方法:托尔斯泰在本世纪初第一次看到电影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认为“电影给作家带来了一场革命,电影中场景瞬息万变,更接近生活,其伟大之处在于识破了运动的奥秘,要改变我们所积累的那种冗长拖沓的写作方式。”

2.电影与文学的分歧点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被称为“文本文化”,而电影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因图像符号特性被称为“形象文化”。文本作品是叙述的艺术,是读者私下阅读的个体化体验,阅读的主动权把握在读者手中;而电影是表演的艺术,观众的感受受制于导演对作品的解读及演员对作品的诠释等因素,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

从接受理论来看,文本的阅读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在引发读者思辨方面给予了读者充分的自由度;而作為视觉艺术的电影则是从感官上对观众进行的直接冲击,通过蒙太奇、闪回等艺术手法,在调节观众情感、情绪方面更胜一筹,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摄影形象以别具一格的布光和视角使观众迷醉其中,流连忘返,为银幕的画面美深深陶冶,移情忘怀。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其意义在于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而电影则是文学作品超越了时空与传统认知的表象,与现代技术实现的意象化的深度融合。尽管意象化的解读方式与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是电影对文学作品核心意蕴的挖掘与再现,始终如一。

从这点上讲,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形式与传统文学作品并非对立,也非依附关系,而是两种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补充的文化形式: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接受,而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改编电影与英美文学教学的互动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的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在当前实际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普遍遵循文学史与作品选读的模式进行编写。受学生词汇量、语法基础以及兴趣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教材与教学目标,多以文学史介绍与作品节选文本的解读进行授课,这样便造成学生被动地听讲,课堂氛围变得沉闷。经典文学作品从文本到影像,融合了“理解、阐述与再现”的建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改编电影是经典的传承与延续的重要途径与积极手段,其本质是将文学经典置于当下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与观众对话,从而建构文化经典的时代价值。改编电影也成为了解读原著的重要补充与作品背后文化价值呈现的重要载体,成为了英美文学教学的有益资源与辅助手段。

首先,选择合适的电影作品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电影的前提。优秀的改编电影一定是对原作进行的深入的解读后,本着尊重原作的态度后进行的重新诠释。优秀的改编作品一般会呈现出以下特点:(1)遵循作品原有的叙事框架。一般说来,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本身具备了很深的文学意蕴,拥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和影响力。原作的叙事空间,包括时间跨度、角色关系、情节发展等都构建地较为精准。所以,作品中的起承转合等大概的叙事框架都不会被改变。(2)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线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尽可能饱满地呈现在电影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润色,但不会被轻易篡改。(3)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是以生活为创作灵感,以时间发生为理念进行的自我创作。同时,因其不同的表现载体,文学作品在改编成电影时不会采用一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学创作是通过文字的组合来体现创作的魅力与艺术思维。[3]以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该作品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其中,2005年由乔·怀特执导的名著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不但保留了小说的文学性,还创造出电影作品的艺术境界与艺术价值,广受大家认可。与小说中人物化的叙事者不同的是,电影蕴含着一种看似虚无的“上帝视角”,隐藏于一幅幅光影交错的画面之中与情景之中,讲述着故事。电影开场,女主人公在晨曦中,和着鸟鸣在田野间散步,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古树、田野、农舍、家禽、弹钢琴的妹妹与读报纸的父亲,呈现了19世纪初期安逸恬静的田园场景。而这在原著小说的开篇并没有相应描述,伊丽莎白在第二章才出现。同时,小提琴和钢琴的演绎倾诉着电影的特定情境。电影会通过镜头的定格、放大等方式来处理人物内心情感。蒙太奇与镜头的使用让观众对空间的感觉比小说的叙事描述更加真实。

其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交流。通过将电影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英美文学教学成效。就课程设置,改编电影融入英美文学教学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1.互补式:教材+电影片段教学(比较阅读)

互补式指对照原著与相关教学目标,明确作品需要重点欣赏的部分,对体现作家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的部分,反映作品相关社会背景,尽量还原教材节选文本的部分进行影片切割,名段截取,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文本有侧重点地精读并分析。教师通过积极有趣的课堂活动,将动态电影与静态文学作品有机结合,并找到两者之间切合点,同时,具有一定内涵深度与思考价值的问题将二者进行串联,使其互相联系。在文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参加互动。通过文本分析,插入提问,小组展示,片段配音,戏剧表演等课堂活动,结合语言文字与图像符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融合文本叙述这种个体化体验与电影诠释、演员演绎诉诸于视觉的物质空间体现,使学生对作品的内涵理解更加丰富。

有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在观影后能回忆起新单词,会主动查阅或记录不懂的词汇;在观影时会主动模仿人物发音,重复人物对话,帮助提升发音水平和听说能力;并通过多模态的感官刺激,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语言输入吸收英美文化知识。[4]

2.外挂式:改编电影赏析教学(延展阅读)

外挂式是指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的基础之上,设置一堂该文学作品的改编电影赏析课作为课内知识的延展。虽然优秀的改编电影一定是尊重原著的,但毕竟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改编后的电影在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因素上避免不了有所改动。所以,在观看电影之前一定要让学生通读原著,让其中的重要任务、细节、情节等先入为主。当然,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电影素材,那么电影观看就会变成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一种用于放松的娱乐形式。学生在课前需提前观看电影。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作品和改编电影的内容,对影片的语言、文化和艺术表现手法形成第一印象。并根据其主题要求学生对边观看边做笔记(可将自己出现的想法,所评论情节出现的时间等记录下来)。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引导学生对电影的内容主題等以一定文艺理论视角进行评论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尝试引入中国相关主题电影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当下的英美文学授课主要以文学史介绍、作品文本阅读、从作家与社会背景的视角对作品赏析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这一现状造成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视角相对固化。而西方文艺理论为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评论视角。基于理论视角的作品赏析也更为深入。但抽象的文艺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但如果通过导演和演员对作品的解读与演绎,其意蕴得以多模态展现,再借助文学理论对其深入分析时,学生便得以沉浸于其中而体悟其内涵。

3.整合式:单元主题串联教学(补充阅读)

整合式指以改编电影、获得较高认可度的现当代电影为素材,以不同的主题为单元进行整合,设置电影文学选修课程。主题是电影的中心思想,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概括性观点,是电影其他元素,如类型、角色、叙述、风格等,都围绕展开的引力重心。常见的电影主题有爱情、人性、伦理、生存、哲学、宗教、历史、民族、社会、文化、技术等,关乎社会变革和未来走向。例如,罗马帝国是一个西方电影中常见的历史类主题,通过《罗马帝国的兴亡》、《埃及艳后》和《角斗士》等电影赏析,学生能够了解罗马帝国在西方发展过程中在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重要影响。电影是国家文化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向世界表达着国家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重构世界。美国奥斯卡奖便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例如,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影片映射出通过自我奋斗实现美国梦的民族精神,并推崇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碰撞与融合;而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绿皮书》《美国工厂》等获奖作品则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归与对国内政治的关注。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反映美国大众心理、时代精神价值、社会症候和意识形态的作品[5],引导学生在了解异质文化的同时强化自身对母国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具备一定跨文化能力,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如果说“文学文本的阅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改编电影也可以视作是“对原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甚至‘评论’”。一方面,通过对电影的欣赏与文本解读相结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意蕴,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两者在叙事方面、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与思辨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电影资源为英美文学教学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03):150-156.

[2]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9):21-24.

[3]朱峰.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的引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25-129.

[4]吴天昊,裴泽慧等.英美名著改编的电影对英语语言技能提高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43-48.

[5]刘恩东.从奥斯卡奖看美国的价值观输出及启示[J].对外传播,2021(06):27-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1694)阶段性成果;2021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21SWC-6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作者:宋铮铮

第2篇:英美文学名著

1.《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其他作品 《理智与情感》

2《鲁滨孙漂流记》/笛福3.《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4.《简·爱》/夏洛蒂·勃朗特5.《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6.《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其他作品《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

7.《德伯家的苔丝》/哈代 其他作品 《远离程嚣》、《还乡》

8. 《蝴蝶梦》/达夫妮·杜穆里埃 9. 《名利场》/ 萨克雷 10. 《蝇王》戈尔丁

11 《爱丽丝漫游仙境》/查尔斯•勒特维奇 •道奇森

12. 《金银岛》/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13. 《红字》/霍桑

14.《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15.《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其他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16.《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其他作品《野性的呼唤》

17.《嘉丽妹妹》/德莱塞其他作品《珍妮姑娘》 18.《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19《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20. 《老人与海》/海明威 其他作品《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太阳照常升起》 21.《白鲸》/麦尔维尔 22.《飘》/米切尔

23.《愤怒的葡萄》/斯坦培克24.《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25.《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26《隐身人》/ H.L.威尔斯 27《喜福会》/谭恩美 28《大地》/赛珍珠

29《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30《欲望号街车》/田纳西·威廉斯 31《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赫斯顿

32《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其他作品《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 33. 《小妇人》/路易莎·奥尔科特 34《爱玛》简-奥斯汀 35《茶花女》/小仲马

36.《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37.《基督山伯爵》/大仲马 38《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 39.《荆棘鸟》/麦卡洛 40.《红与黑》/司汤达

第3篇:英美文学名著

I.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美文学名著详注导读》2001年4月第1版

1.简·爱 Jane Eyre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2.隐身人 The Invisible Man赫·乔·威尔斯 H. G. Wells

3.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4.名利场 Vanity Fair威·梅·萨克雷 William M. Thackeray

5.汤姆·索亚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马克·吐温 Mark Twain

6.女人的肖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7.红色英勇勋章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斯蒂芬·克莱恩 Stephen Crane

8.马丁·伊登 Martin Eden杰克·伦敦 Jack London

9.金银岛 Treasure Island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Robert Louis Stevenson

10.黑暗的心灵 Heart of Darkness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

11. 瓦尔登湖 Walden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12.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D. H. 劳伦斯 D. H. Lawrence

13.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路易斯·卡罗尔 Lewis Carroll

14.小镇畸人 Winesburg, Ohio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15.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埃米丽·勃朗特 Emily Bronte

16. 双城记 Tales of Two Cities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7. 常识;理性时代 Common Sense; The Age of Reason托马斯·潘恩 Thonam Paine

18.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弗·斯科特·费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19.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简·奥斯汀 Jane Austen

20.汤姆叔叔的小屋 Uncle Tom’s Cabin斯托夫人 Harriet Beecher Stowe

21.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The Mill on the Floss乔治·艾略特 George Eliot

22.德伯家的苔丝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23.觉醒 The Awakening凯特·肖班 Kate Chopin

24.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25. 随笔 Essays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26. 自传 Autobiography本杰明·弗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27.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Tales from Shakespeare查尔斯·兰姆 Charles Lamb

28.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29. 认真的重要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

30. 论英雄和英雄的崇拜 On Heroes and Hero Worship托马斯·卡莱尔 Thomas Carlyle

II. 3000词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1)

1.飘 Gone with the Wind

2. 红与黑 The Red and the Black

3.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4. 三个火枪手 The Three Musketeers

5.儿子与情人 Sons and Lovers

6. 杨柳风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7. 化身博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

8. 永别了武器 A Farwell to Arms

9. 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tivity

10. 野性的呼唤 The Call of the Wild

11.鲁滨逊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

12.大战火星人 The War of the Worlds

13.巴斯克维尔猎犬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14. 时间机器 The Time Machine

15.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6. 彼得·潘 Peter Pan

17. 格列佛游记 Gulliver’s Travels

18. 黑骏马 Black Beauty

19. 海底两万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20. 白牙 White Fang

21. 地心游记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22. 小妇人 Little Women

23. 秘密花园 The Secret Garden

24. 少年维特的烦恼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25. 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ain

26. 白鲸 Moby Dick

27. 环游地球80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28. 圣诞欢歌 A Christmas Carol

29. 圣经故事 Bible Stories

30. 希腊神话故事Greek Myths

31. 吸血鬼 Dracula

32. 螺丝在拧紧 The Turn of the Screw

33. 摩尔·弗兰德斯 Moll Flanders

34. 密探 The Secret agent

35. 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36. 爱玛 Emma

37.卡斯特桥市长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38. 维尔德费尔庄园的主人 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39. 霍华德庄园 Howards End

第4篇: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01204013120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 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和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3.核心人物评价

简·爱——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年轻时他过着放浪的生活,后来决心认真生活,喜欢简爱并向她求婚。晚年时由于第一任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并且瞎了(后来恢复了一只眼睛的视力)。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

白茜——盖茨海德庄园的仆人,相较之下她对简爱很好,后来嫁给看门人利文,曾看望过简爱。

里德太太——简·爱的舅妈,曾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对简·爱并不公平。儿子自杀使她中风,临死前良心发现,告诉简·爱她隐瞒了她的叔叔的来信。(已死)

里德先生——简·爱的舅舅,对简·爱比较好,但过早离世。

伊丽莎·里德——里德太太的大女儿,精明有心计,习惯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规律如钟表般精准,因弟弟的行为和家庭的败落而痛苦,决心隐居,后当了修女,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她的修道院。

乔治安娜·里德——里德太太的小女儿,貌美如花,向往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常常沉溺在她曾在伦敦度过的那个出尽风头的冬季的回忆里,后来嫁给了一个年老力衰的富豪。

约翰·里德——里德太太的儿子,暴躁、惹是生非,小时候经常欺负简·爱,长大后将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后自杀。

海伦·布恩斯--简·爱在洛沃德慈善学校的好友,聪明好学。在罗沃德学校流行疾病时因为肺结核而死。(已死)

布罗克尔赫斯特——洛沃德慈善学校总管,虚伪且刻薄。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谭普尔小姐(玛利亚·谭波尔)——洛沃德学校教师,是简·爱的良师益友。后来嫁给了一个牧师。

圣约翰.李维斯——简爱的堂兄,英俊,有极高的信仰。向简求婚,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成为他的助手,被拒绝,后来一个人去印度传教了。

戴安娜·李维斯和玛丽.李维斯--简爱的堂姐,聪明善良且好学,戴安娜很活泼。(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丝·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

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旧情人(一个法国舞女)的女儿,沉溺于奢华的生活风,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在学校英国式教育下改变。(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布兰奇小姐——长得美丽动人的贵族小姐,罗切斯特先生的追求者,但不是为了爱,而是钱。

罗莎蒙德·奥利弗小姐——活泼美丽善良的贵族小姐,圣约翰教区内唯一一位富人奥利弗先生的女儿,她帮助圣约翰创办学校救济穷人,他们相爱却都不表达,圣约翰以她不适合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为由拒绝简爱撮合他们的好意。她最后嫁给了格兰比爵士。

简爱

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海伦

海伦主张凡事能忍旧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

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二.作品评论

1.作品现实意义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谢菲尔德是地名),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毋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2.个人心得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第5篇: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一: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篇二:匆匆读后感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用掉23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工作时间只剩1天,而你还要请这1天假。读完这则笑话,我不仅哈哈大笑起来,笑完又有一丝寒意,虽然这位老板计算时间的办法不一定准确,但是这足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呀。”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

篇三:红字读后感

《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加尔文者派统治下的波士顿,作者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入手,通过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悲剧来揭露当局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

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在婚姻上遭到不幸的女人,年轻美貌,却嫁给了身体畸形多病的术士罗杰*齐灵沃斯,夫妻间根本谈不上爱情,后来,罗杰又在海上失踪,杳无音讯,白兰>孤独的过着日子。这时一个英俊有气魄的青年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真诚的相爱了,度过了一段隐私但热烈的爱情生活。不久,白兰由于怀孕的隐情暴露,以通奸罪被抓,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小珠儿。

按照当时的教规,白兰只有交代奸夫的姓名才能获得赦免,否则将受惩罚。然而执行审讯任务的却正是他的情人。白兰宁愿独自忍受任何惩罚,为了把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深深地埋在心中,她坚强的挺住了。

海丝特*白兰受到了惩罚,她必须终身穿着一件绣着红色A字的外衣。字母A代表通奸(Adultery)一词。白兰带着小珠儿离群独居,在郊外偏僻的茅舍中过者孤寂的生活。而用心险恶的前夫罗杰发现了丁梅斯代尔的反常表现,利用牧师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不断地折磨他,终于丁梅斯代尔在他即将升为主教的前夕,当众宣布了自己的秘密,丁梅斯代尔向周围的人们展露了这首爱情的颂歌。当他把自己的胸衣扯开时,一个猩红的A字烙在他的胸前。他在自己的爱人身边离开了人世。

海丝特*白兰,他坚强,有毅力,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被统治者认为有罪,但她是清白的,纯洁的。她的精神不断上升,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她的举动是对封建政权与教权压迫下的爱情,人权和自由的充分肯定。

丁梅斯代尔最初与白兰产生了炽热的的爱情,虽然他一度退却了,为自己能够隐蔽的安慰,但内心的痛苦并没有因他的安全而平息,相反,越来越强烈。他与白兰的约会,他在枷刑台上的自我忏悔,他们的逃跑计划,以及最后的公开演说,都成为了丁梅斯代尔向着爱情的祭坛一步步走近的脚印。最后他扯开上衣,人们见到了烙在他胸口的红色A字。这个A字实际上是烙在他的心上的,这是爱情的升华。

作者用蔷薇花象征美与善,用监狱象征死亡,用一道光,一只鸟„„象征丁梅斯代尔与白兰之间的爱情的结晶——小珠儿,使作品充满着一股迷人的魄力。

在作品的最后,在白兰和丁梅斯代尔合用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片墓地上,刻着血红的A字。这句话不可谓不意味深长。

篇四:老人与海读后感

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看课外书写读后感。

闲暇之余,我选了几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看,其中美国十九世纪中叶伟大小说家海明威所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说刻画了一个古巴渔民桑提亚哥为维持生活,在海上连续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逮到的情况下,仍不甘心,最后独自一人驾船去大海深处终于捕到鱼,但却被鲨鱼群吃掉的经过。作品体现了桑提亚哥这个孤军奋战不怕失败的“硬汉子”的英雄形象。小说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尽管失败,但他坚韧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那种勇敢的态度却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很欣赏小说中流传至今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现在,我们每天能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虽然没有历经小说中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艰苦环境,但我们更应要养成“不怕失败,敢于面对失败”的硬汉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坚强、更成熟,将来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五:简爱读后感

刚刚读完《简·爱》这部>世界文学名着,我想任何认的心情都将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英国文坛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写的一个叫简。爱的女子的传记,也是作者自己的缩影。书中简爱从盖兹海德到慈善学校,又到桑菲尔德庄园,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曲折,最终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爱。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简·爱童年时逆来顺受,却得不到舅妈与表兄弟姐妹的好感。她的舅妈能容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错误,而简爱“竭力想赢得别人的好感也白费力气”。尽管她努力把事情做得最好。最终还是“像所有反抗的努隶一样,在绝望中决定豁出去”。看到这儿我又为简担心,她的舅妈会如何处置她?但简却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我从中感到简不愿听任命运的摆布,有与不公平作斗争的>勇气。也告诉我们不要惧怕社会的各种不公正现象,要敢于对其批评与打击。

虽然,简与罗切斯特的地位、财力、年龄相差甚远,但简不受习俗与常规的束缚,她敢于追求她的所爱。而并不对罗切斯特百依百顺。她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现在我是在用我的心与你的心交流。就好象我们已离开人间,平等同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就因为自己穷、低微、不美等各种因素而深深自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什么,从而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然而每个人的确都是平等的,正如见所说,我们的凡胎肉体是不同的,但在我们出生时,每个灵魂都是平等的。或许不平等的世界分出了所谓“低下”的人,但他们有一颗挚热的心,也有思想,也有自己的人格,他们不是与我们平等吗?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穷并不是一种过错啊。即使是囚犯,依然有善良的一面。正如有人所说的“我们所说的‘坏人’有时候是不善于隐瞒自己缺点的人,而我们所说的‘好人’,也无非是善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这句话也说明了,我们人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正视自己吧。

从整书中我得到的最大感慨是: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作出最大的努力,就会冲破重重困难,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我从简。爱身上,找到了现代女性所缺乏的种种精神:简。爱自尊自重,不懈的追求人格独立与自由;简。爱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

《简·爱》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到一丝温馥和慰籍,让人明白爱的真谛。也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来领略简那自尊、自强、自立、平和宽容和充满怜悯爱心的精神世界。

爱情、亲情和怜爱之心是人类最丰厚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缺了它,等于白活一世。学会爱人,感恩很重要。

《简·爱》这本小说是以简的性格为脉络的,这样的结局是为简的性格取向服务的。但是对于罗切斯特呢?简从前有的自尊与自卑难道罗切斯特先生就一点也没有吗?难道他就那么容易做到与简在一片纵过火的废墟上重新开始新的幸福生活吗?

作家是忽略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真实性或挣扎性的。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是为了成全一段纯粹的爱情的延续。如果让每一个古怪个性都不停地轮番作怪的话,生命哪里会留下爱情,只剩下争吵而已。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精彩的一面,让我们为简爱的美和爱而鼓掌,为夏洛蒂勃郎特的经典之作——《简·爱》而鼓掌吧!

篇六: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把人带到遥远的回忆里。似乎亲身来到了灰色、平静的边境小城,土得掉渣却如诗如画。旧时的景象和人物在灵巧别致的笔下活了起来:冻裂了一切的寒冬、卖馒头的老头、街道中间的深炕、后园子、爱看热闹爱传瞎话的小镇居民、大神、道士、小工、童养媳。

《呼兰河传》的结构是越轨的,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确定的主角,没有固定的主题,不是小说也不全是回忆,就这样散散乱乱、随心所欲地挥笔而去,却一路带着你走 进忧伤、敏感、无助而又凄美的女性世界。能一气读完的书已经极少,能一气读完的文学艺术品则少之又少,超越偏见读完《呼兰河传》是一种幸运。书中的人物定 格在脑海深处,超越时空他们仍然处处存在着,善良而冷漠的爷爷、开朗却无助的小团圆媳妇、勇敢而苦命的冯歪嘴、爱面子又委曲求全的有二爷。正是这普便的人 性描写,使《呼兰河传》历久弥新,位列《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九名当之无愧。

然而《呼兰河传》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萧红朴实、独特、细腻、真切的文笔,有什么故事能比作家的文笔更吸引人呢?受萧红影响而走向汉学之路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如此评价萧红:“萧红是一个好画家,她的 文字简单朴素,不华丽,但阅读她的作品仿佛身临其境,闭着眼睛就能看到她笔下描绘的那个地方,她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这位曾把萧红作为博士研究课题的 汉学家说出了我内心真实的感受。可惜的是这位极具天分的女作家命运悲苦,31岁就离开了人世。

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我为第二故乡哈尔滨的呼兰城曾经有一位这样独特的作家而感到骄傲,这位义无反顾追求女性自由的萧红值得被人们永远铭记。《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儿时后园子的描写似乎正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6篇: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

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 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 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第7篇:英美文学。

一、殖民主义时期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1.船长约翰•史密斯Captain John Smith

《自殖民地第一次在弗吉尼亚垦荒以来发生的各种事件的真实介绍》

“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 Since the First Planting of That Colony”

《弗吉尼亚地图,附:一个乡村的描述》

“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弗吉尼亚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2.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and John Winthrop

《普利茅斯开发历史》“The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3.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新英格兰历史》“The History of New England”

4.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

《开启美国语言的钥匙》”A Key into the Language of America”

或叫《美洲新英格兰部分土著居民语言指南》

Or “ A Help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ves in That Part of America Called New England ”

5.安妮•布莱德斯特Anne Bradstreet

《在美洲诞生的第十个谬斯》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二、理性和革命时期文学 The Literature of Reason and Revolution

1。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自传》“ The Autobiography ”

《穷人理查德的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

2。托马斯•佩因Thomas Paine

※《美国危机》“The American Crisis”

《收税官的案子》“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the Excise”

《常识》“Common Sense”

《人权》“Rights of Man”

《理性的时代》“The Age of Reason”

《土地公平》“Agrarian Justice”

3。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独立宣言》

4。菲利浦•弗瑞诺Philip Freneau

※《野忍冬花》“The Wild Honey Suckle”

※《印第安人的坟地》“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

※《致凯提•迪德》“To a Caty-Did”

《想象的力量》“The Power of Fancy”

《夜屋》“The House of Night”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

《战争后期弗瑞诺主要诗歌集》

“The Poems of Philip Freneau Written Chiefly During the Late War”

《札记》“Miscellaneous Works”

上一篇:不一样的什么作文指导下一篇:年度环境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