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大学生是主体。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兼论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

摘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因此必须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进行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本文主要阐述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方法,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

1.概述

道德教育应塑造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人们参与道德活动后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所获得的道德品质和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形象。通过道德教育,使大学生从其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实现中,在道德教育的完善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体验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感受到一种最高的享受。

2.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重要性

(1)高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增强德育教育效果。从教育规律来看,高校教育是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外部因素,而大学生的主观需求、认知和情感才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以及德育转化水平的内在动力。只有大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产生内在的需要,并在认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接受德育教育内容,才能有效增强德育效果。反之,如果大学生没有内在的接受需要,无论外界强加多少影响,德育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强化主体意识,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只有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道德教育中的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才能促进德育理论的自觉内化。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情境,激发参与意识,才能使德育教育内容的接受者才能主动认可德育教育目标,自觉接受德育影响,最终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道德品质。

(3)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要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的接受心理,把理论化的德育教育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逐步成为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逻辑起点,是检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决定因素。

3.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这是建构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关键。只有促使受教育者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性成长。大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每个自我都把对方的态度视为自己的态度,把对方的观点视为自己的观点,在内心深处与对方进行对话,设身处地预先考虑到将要出现的各种行动和社会性活动,从彼此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判断,并把对方的体验视为自己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情感互动,个体唤起了他们自己的各种情感规定和自我的各种感受,并且根据这种规定和感受进行活动”。

(2)培育教育者的情感人格,教育者的问题最终是关怀人、提升人的素质问题。教育中的关系主要是人的关系,而且是生命的相互创造和提升的关系。教育者主要通过情感人格素质层面去影响人、教化人,即通过情感的交往与影响,使对方情感发生变化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教育者自觉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人格是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因素。现代道德教育者要具备情感的沟通性。道德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都必须充分敞开,才能进行沟通。教育者要在道德教育中以心换心,以情育情,用自己的积极惰感去感染受教育者,方能引起共鸣。教育者要善于与受教育者沟通情感,教育者能够根据受教育者即景的情感表现状态,随时调整、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育手段的能力,能够分享和移情,善于欣赏、鼓励和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没有沟通,则意味着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就不可能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其次还要具有情感的丰富性。教育者本人情感世界及其情感经验的丰富性使教育者善于发现和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并且帮助受教育者分析、认识情感体验。教育者良好的形象感召和人格吸引使受教育者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向所信赖和亲近的教育者倾吐,以增进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使受教育者格外地理解教育者。

(3)创设开放的道德教育感染情境大学生情感接受模式更依赖于受教育者日常生活情境的改善。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优化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去建设和优化道德教育的微观环境。我们应将道德教育寓于一种感染教育情境之中。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也可叫做说理性教育,而后者由于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具有更为浓厚的情感色彩,一般称为情感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适应所有的教育对象,用于青年学生,效果更为突出。因为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加上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的集体化程度较高,具有激发情感的良好条件。

4.结语

綜上所述,本文的探讨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在对本校大学生道德情感通过深入思考,提出了当前应着重对大学生加强的几种道德情感和情感能力,并尝试从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构建了道德情感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力求通过这些探讨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起大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研究[D].冯倩.天津大学2015.

[2]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D].柯海莲.江西师范大学2015.

[3]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究[J].陈鹤松.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5).

[4]论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保障的必要性[J].吕洋,李晓兰.学理论2016(03).

作者:王乙力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文章根据笔者实际从业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意义、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提升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视阈;大学生;道德教育

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主要依托网络、移动、数字技术。手机、互联网、3G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具备中心化、参与性、自主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现代伦理意识、思想观念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新媒体的蓬勃兴起,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亦带来了挑战。新媒体视阈中,如何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移动通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蓬勃兴起,在思维方式、道德判断、现代伦理意识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而言,新媒体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新媒体视阈中,如何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论述了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意义;而后分析了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策略,旨在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意义

(一)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

新媒体的存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以往的道德教育理念、方式等受到了强烈冲击,其不再局限于“线下”,而是转变为“线上”,换句话说,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可随时随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交互性有所加强。以往的道德教育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方式范畴,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一味地传授、讲解道德理论知识,忽视了對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新媒体的兴起弥补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其教学的双向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新媒体具有广泛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1],其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优良平台。新媒體摆脱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并使得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发生了积极变化(动态取代静态)。此外,新媒体在为道德教育提供信息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选择更具多样性。

(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在改善大学生情感交流形式、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非凡的作用。新媒体视阈下,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等的积极变革,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颇有益处。

(三)推动德育现代化进程

新媒体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社会及教育环境、学生思维等。因此,我国高校务必要科学创新道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生构建了数字化虚拟空间,催生出网民、大V等新型社会群体。其中,大学生在上述社会群体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行为及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改革、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尤为必要。

二、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利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时并未主动利用新媒体,即教育者缺乏利用新媒体教学的意识[2]。新媒体视阈下,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且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由此可见,道德教育还是属于照本宣科范畴,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此外,教师应用新媒体的技能十分匮乏,在不理解、掌握新媒体技术基础上,无法正确、彻底发挥其的价值。在道德教育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其对新媒体了解甚微,因而缺乏利用新媒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更无法认识到道德教育对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非凡意义。

其次,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及形式单一。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及形式呈现出单一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单一的道德教育内容:教育者使用的教育内容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其除了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知识较为滞后,且缺乏整合新媒体资源有效手段。与此同时,道德教育内容在正面、系统引导内容方面较为匮乏,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因很多对问题而困惑;单一的道德教育形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各个角落。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道德教育依旧局限于课堂、教室,且教育形式及方法依旧沿用以前的。

最后,新媒体环境较为繁杂。毋庸置疑,新媒体既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又给其带来了挑战。由此可知,新媒体所构建的环境具备多元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此外,新媒体提供的内容良莠不齐[3]。当面临大量信息资源时,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分析、判断、选择而苦恼。众所周知,青年人好奇心、接受及学习能力较强,在各种诱惑的影响下,其极易形成扭曲的道德观,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三、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道德教育理念

理念在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新媒体视阈中,我国教育者须及时创新道德教育理念,也就是说,积极转变道德教育观。毋庸置疑,新媒体将会在未来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教育者须加大对其的关注、应用力度,借助微信、博客、飞信、微博等平台以开展道德教育活动[4]。然而,道德教育理念并未发生深层次改变,教育者对新媒体的利用仅流于形式。据统计,很多教育者将新媒体等同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只是简单的上传一些教育事例、文章、图片等。此外,大多数教育者就采用传统教育理念、方法,漠视了新媒体在创新教育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新媒体视阈下,教育者需将传统及新媒体教育模式、道德教育及新媒体思想有机结合,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对道德教育理念、形式、内容等进行合理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水平。

(二)创新道德教育模式

近年来,人们对新媒体的重视度愈来愈高,大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用户主要群体,其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交流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新媒体并不具备学校、家庭、社会所蕴含的教育价值[5]。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牵涉范围广,其与群体活动、实践教育、耳濡目染等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新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以往的道德教育,两者皆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须将传统及新媒体道德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以形成“两维一体”道德教育模式。所谓的“两维一体”道德教育模式指的是在实现基础道德教育目标之上利用新媒体对道德教育空间加以扩宽,从而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并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

(三)创新道德教育内容

内容质量对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至关重要。广大道德教育工作者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以丰富、创新教育内容。1.增强创新道德教育内容的意识,注重发展的正面性、多元性及个性化。与此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期望与现代道德教育理念有机结合,以提升道德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加强创新道德教育方式的力度。经研究发现,道德教育具备引导、传播的特点,为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以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四)创新道德教育途径

对于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重视并加大创新道德教育内容的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发展个性化,强化道德教育现代化意识,满足社会、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期望,以提升道德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注重数字电视、网络、移动手机等道德教育途径的应用[6],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手机APP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推动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加强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自古以来,教育者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的综合素质、执教能力等对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及适应新媒体环境,加强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可通过采取开设新媒体技术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组织教育者参观学习等措施以强化教育者主动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及提高教育者利用新媒体的专业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

(六)优化道德教育环境

就优化道德教育环境而言,笔者建议从以下内容着手:充分利用新媒体创设的机遇,勇敢面对其带来的挑战。优化道德教育环境的首要任务是避免大學生接触负面、消极信息,确保其道德教育培养、发展免受影响及制约。在实际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在道德教育中充分体现其注重创新、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政府联动机制[7]。另外,加强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力度,充分挖掘、利用其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以发展、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而提高道德教育成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高校教育者须积极转变道德教育理念、内容、形式等,在理解、掌握应用新媒体技巧基础上,通过采用创新道德教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创新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途径、加强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效策略,以满足大学生求知需求,进而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思勤途.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5,7:49.

[3]董志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52-53.

[4]任曉菲.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刘兴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4.

[6]张涛.网络视阈中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7]孟培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作者:蔺锐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3:

论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保障的必要性

摘 要:我国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存在着施教主体彼此分化、相互掣肘,教育内容滞后、方式僵化,教育过程缺乏规范性、具体性、可行性等问题。机制的构建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障,这既是道德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必要性

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既包括静态的要素结构、制度设计,同时也包括动态的运行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道德教育制度保障以及各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调,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机制的构建能够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优化内容方法。

一、机制的保障是弥补大学生道德教育缺陷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把树德立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平与良好道德风气的弘扬、“中国梦”的构筑、人民福祉的实现息息相关。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道德教育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僵化轨迹,学校教育教条化、社会教育空泛化、家庭教育无效化、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内容方式陈旧化等诸多问题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偏离初衷,收效甚微,这种无序而混乱的教育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机制的缺失。构建完备长效的机制有利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时效性。

(一)机制保障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营,但不是唯一阵营。当下,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担紧压在各高校肩头,家庭、社会、媒体等道德教育主体缺位,而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家庭培育、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锻炼、媒体引导,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联动与衔接机制,能够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媒体等担负的道德教育责任。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将各教育主体密切相连,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运作,如创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搭建学校与社会的实践平台,破除以往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相隔离的状态,令大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受到优良道德风气的熏染,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优化。

(二)机制保障能够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强调育人品行,虽然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教育内容匮乏、方式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内容上,我国的道德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但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方式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活动参与、实践教学边缘化,在应试教育的洪流当中大学生道德教育仍然深陷“育分不育人”的泥淖。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机制有利于推进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革新,例如通过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完善,强化“学生为本”的育人、服务意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使教育方法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沟通式的教学关系,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会见贤思齐,做到明德惟馨。

(三)机制保障能够凝聚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育人不仅要育人之智,更要育人之德。现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当中,其他学科鲜有涉及。除此之外,学校的辅导员、学生处、教务处、党团组织等也没有发挥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能够凝聚分散的教学力量,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机制的建立,将各教育教学部门、服务保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纳入道德教育的体系当中,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员参与,将道德的内涵渗透于各门学科当中,推进道德教育全面化专业化发展。

二、机制的保障是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

道德教育的环境是指对道德教育活动以及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好坏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成败有重要影响。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物质环境方面缺乏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在精神环境方面身处社会道德失范的漩涡,相关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弥补环境劣势,营造良好氛围。

(一)物质环境的优化

物质环境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外在支持力量,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注入,为道德教育搭建运行平台。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科学研究,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相比之下,高校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品格塑造居次位,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天平均倾向于科研方面,道德教育所得到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保障实现其教育目标。相关机制的设立和实施有利于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资源与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国家对道德教育的财政投入,在学校增加专业教育人员,完善各项道德教育的基础设施,在社会当中建立道德活动组织等,从而通过物质环境的优化为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二)精神环境的优化

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条件,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环境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供给精神养料。近些年来,道德失范的问题逐渐显现,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社会生活领域人情冷漠,网络虚拟空间杂乱无章,从食品安全问题到“彭宇案”再到“小悦悦事件”无不动摇着崇德向善的精神根基。毋庸置疑,精神家园的失落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落差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怀疑、困惑和迷茫。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如通过法律法规机制的完善,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在全社会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惩戒失德行为,树立道德楷模,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精神环境的优化。

三、机制的保障是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的执行力量

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一国发展的蓝图,唯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实效。相关机制的建立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能够保障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政策内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一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常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既要振兴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实现要求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相关机制的保障,文化强国可能无法真正得到执行。

二是弘扬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萃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德教育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弘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高尚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契合。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当中;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实践锻炼当中深化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教育内容的丰富还是教育方式的创新,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教学体系需要诸多系统机制、运行机制保障实施。

四、机制的保障是道德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助推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既属于社会范畴,同时也属于历史范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运动变化的,道德的发展规律决定了道德教育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调整。如同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道德教育也可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便需要机制的规划,促使道德教育符合道德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有利于抵制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道德领域发展相对缓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卷土重来,西方文化中的错误倾向侵蚀人心,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瓦解着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易性的特点,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很有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教育机制的保障能够针对市场经济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构筑道德教育的防护网,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例如构建动态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严格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能够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第二,有助于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浩渺无边、互动平台方便快捷、动态预测科学有效,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创造了可贵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筛选、隐私保护等挑战。此外,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资源和移动终端,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教育的相关信息,其中既有积极内容,也有负面消息,这在缩小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鸿沟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大学生信息甄别的迷茫,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学生道德教育要牢牢把握便利条件,化解危机难关,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网络教育机制,搭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借助QQ、微信等建立师生之间的网络沟通渠道,推进道德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A].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李明,完颜华.家校联动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管理,2014(21):77-79.

(责任编辑:宋 佳)

作者:吕洋 李晓兰

上一篇:职业教育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