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药物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降血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现状及血脂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他汀类药物使用及血脂管理情况,为指导临床更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30例ACs患者,调查他汀药物使用情况,其中随访资料完整198例,根据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他汀治疗组(103例)和较大剂量组(95例),并采用sPssl6.0统计学软件,对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血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急性期未启动大剂量他汀治疗,45.65%患者采用相对大剂量他汀治疗,强化他汀持续时间为1-2个月(2)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较大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在降低LDL-C更显著[1.59±0.55mmol/L比1.95±0.53mmol/L,P<0.05],首要达标率、总达标率更高[71.57%比45.63%,75.79%比48.54%,P<0.05]。(3)治疗6个月血脂监测显示LDL-C(1.82±0.42)mmol/L,首要达标率43.24%,总达标率44.59%。结论ACS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低,强化持续时间短,未根据血脂管理调整他汀类剂量,低剂量他汀达标率低,较大剂量他汀降低LDL-C更显著,达标率可观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他汀类药物:血脂管理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i.issn.1009-816x.2016.01.2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最终改善预后我国ACs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低,为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2014年我国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ACs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及血脂管理情况,期望能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确诊为ACS的患者230例,男156例,女74例,年龄40-78岁,平均(57.81±7.83)岁。入选对象均符合ACS诊断标准,治疗超过6个月,ACS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在治疗前4周均未服用降血脂药物,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重症感染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等: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他汀类药物过敏:原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肌病和免疫结缔组织疾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

1.2方法:回顾分析,230例ACs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其中随访资料完整108例,根据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他汀治疗(低剂量组,103例)和相对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组(较大剂量组,05例)

较大剂量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有限公司生产)40m。/天,或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生产)20mg/天:低剂量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天,或瑞舒伐他汀10mg/天。分析治疗前、后血脂情况,进行各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观察.低剂量组103例,男73例,女30例,年龄40~78岁,平均(58.19±8.9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糖尿病23例较大剂量组95例,男68例,女27例,年龄44~70岁,平均(57.16+7.3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例47例,合并糖尿病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具有可比性,相关定义:血脂首要达标率指低密度脂蛋白(LDL-C)<70mg/dl,总达标率系达到任何其中一项:LDL-C<70mz/dl或LDL-C降幅>5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6.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他汀药物使用情况230例患者急性期未启动强化大剂量他汀治疗,相对大剂量他汀治疗比例为45.65%(105/230例),其中阿托伐他汀63例,瑞舒伐他汀42例,持续时间为1-2个月,后改为低剂量他汀维持治疗。急性期54.35%(125/230例)患者采用低剂量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72例,瑞舒伐他汀53例,低剂量组在长期治疗期间未根据血脂管理情况调整他汀剂量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水平及达标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1月后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无明显变化(P>0.05):较大剂量组较低剂量组LDL-C降低更显著,首要达标率总达标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6个月血脂水平及达标率情况:ACs患者2月后均改为低剂量他汀治疗并维持,6个月血脂水平监测显示TC(3.41±0.49)mmol/L,LDL-C(1.82±0.42)mmol/L,首要达标率43.24%,总达标率44.59%。,4不良反应:23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未过正常值3倍,其中1例系瑞舒伐他汀20mg另一例系阿托伐他汀40mg,均减停药后好转.未见肌痛横纹肌溶解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强化他汀类药物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肯定,机制考虑与ACs患者疾病特殊性和他汀类药物特点相关ACs罪犯病变为易损斑块的溃疡或破裂,合并血栓形成,ACs患者常同时并存多个不稳定斑块,因此ACs患者再发缺血事件和急性期死亡风险增加而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同时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和抗血栓等多效性作用,在急性早期迅速起效,大剂量他汀起到稳定斑块抗血栓等作用从而能够预防围术期心肌梗死保护心肌更早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死亡率等,长期强化他汀能够降低近远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本研究显示ACs患者急性期未启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采用相对大剂量他汀治疗,而较大剂量他汀治疗比例低,仅45.65%,且强化持续仅1~2月,《共识》要求强化3~6个月,而低剂量他汀达标率低,本研究显示治疗1个月6个月时总达标率均<50%,在强化他汀治疗期间未根据血脂是否达标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主要原因是源于临床医师缺乏强化他汀治疗的理念,同时可能考虑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安全性及经济原因

同时本研究发现相对大剂量他汀调脂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LDL-C,达标率可观,治疗1个月总达标率达75.79%,疗效明显优于国外研究,同时安全可行可能与我国血脂基线低,本研究显示治疗前平均LDL-C水平为3.34~3.43mmol/l,同时与他汀类药物的代谢酶及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种族差异等有关

本文显示目前ACs患者急性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且强化持续时间短,强化持续期间未根据血脂监测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故应加强推广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理念,明确强化治疗目标。

作者:陈亚娣 周建庆 葛世俊

第2篇:他汀类药物对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致血脂异常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討他汀类药物对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致血脂异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以两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及住院单用奥氮平治疗、符合《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统计与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在奥氮平治疗前(基线时)、第4周末、第12周末分别测定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治疗第4周末将其中符合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患者72例,按奇偶数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研究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对照组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线时及治疗第4周、第12周末对所有患者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z,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定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TC、LDL-C)异常的疗效与奥氮平治疗精神症状的疗效(PANSS减分率)的相关性。 结果 PANSS评分:12周末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12周末均低于4周末、低于基线时(F=4.82,P<0.05;F=8.75,P<0.05)。TESS评分:4周末两组无差异;研究组12周末低于4周末;对照组12周末高于4周末;12周末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TC、LDL-C浓度:基线时、4周末两组无差异;12周末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12周末低于4周末,4周末高于基线时,12周末低于基线时(F=16.65,P<0.05);对照组12周末高于4周末,4周末高于基线时,12周末高于基线时(F=24.42,P<0.05)。PANSS、TESS评分与TC、LDL-C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安全有效,并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密切相关。

[关键词] 奥氮平;精神分裂症;他汀类药物;血脂异常

[

Effect of statins on dyslipidemia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olanzapine

HAN Cuilan1 CHEN Shoulin1 GONG Jian1 WU Xiangping1 BIAN Guolin1 QIN Wengang1 TAN Songtao2

CAO Jianwei2 HUANG Jinhuan2 SONG Laiyun2

1.Department of Psychiatry,Ningbo Kangning Hospital,Ningbo 315201,China; 2.Jiangme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Jiangmen 529000,China

[

[Key words] Olanzapine; Schizophrenia; Statins; Blood lipids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1],但近年渐渐发现奥氮平可能引起包括血糖升高、血脂异常、泌乳素升高等内分泌代谢障碍[2-4],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奥氮平的临床应用。虽然高血糖、高泌乳素血症[4-6]已经引起精神科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并达成共识,且已有相应成熟的处理措施,然而,血脂异常通常因缺乏临床症状,体检或因心脑血管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故血脂异常很难引起精神科医生的注意,甚至基层精神科医院没有测血脂的相应检查项目。血脂异常属于代谢性疾病,容易引起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5-6],如何处理血脂异常对奥氮平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降低尤其降低LDL-C,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药物[7-9]。本研究通过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的疗效,并比较血脂浓度的变化与奥氮平治疗精神症状疗效的相关性,以寻求处理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的有效途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宁波市康宁医院、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单用奥氮平治疗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奥氮平治疗前(基线时)与治疗第4周、第12周末分别测定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第4周末将其中符合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患者72例再按奇偶数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研究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对照组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诊断标准[10]:TC临界值200~239 mg/dL,异常值≥240 mg/dL;LDL-C临界值130~159 mg/dL,异常值≥160 mg/dL。研究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6~65岁,平均(25.0±12.5)岁,体质量35~60 kg,平均(35.0±10.5)kg。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16~65岁,平均(35.0±11.5)岁,体质量35~60 kg,平均(45.0±12.5)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宁波市康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开展前及进行过程中均获得患者本人或其法律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或不稳定的心、肝、肾、内分泌、血液等躯体疾病者;有癫痫病史者;(2)既往及入组前有代谢指标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包括临界异常值);(3)有肝功能结果异常(ALT、AST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且具有临床意义者;(4)入选前4周内曾服用过奥氮平或降脂药物治疗者;(5)无监护人或不能按医嘱服药者。

1.1.3 终止标准 不遵守试验方案服药(依从性<80%);失访者;撤回知情同意书,不愿继续接受试验治疗者(注明原因);患者因奥氮平疗效不佳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不适宜继续应用该药治疗者。

1.2 方法

1.2.1 量表测量 对所有受试者在基线时、4周末、12周末均采用PANSS评定疗效;4周末、12周末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TESS包括奥氮平的不良反應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中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肝酶(ALT、AST)一过性升高[10],本研究未发现类似不良反应。两单位医疗组间量表评分一致性Kappa值0.83~0.91(P>0.05)。

1.2.2 血脂浓度测定 所有入组对象在应用奥氮平(治疗剂量为5~25 mg/d)治疗前及治疗4周、12周末,分3次采集其晨起空腹外周血样本(采血前1 d 20∶00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8∶00采静脉血)送检验科。应用日本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测血清TC,匀相测定法测血清LDL-C水平(相关试剂盒由奥林巴斯公司提供)。

1.2.3 体质量测量 对所有受试者在基线时、4周末、12周末测量体质量和身高,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同时进行相同内容的健康饮食宣教。

1.2.4 治疗干预 奥氮平治疗: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单用国产奥氮平治疗,开始剂量5 mg/d,根据疗效和反应调整剂量5~25 mg/d。血脂异常治疗:针对奥氮平治疗4周后出现血脂异常(TC≥240 mg/dL、LDL-C≥160 mg/dL)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治疗,起始剂量10 mg/d,根据疗效和反应调整剂量10~40 mg/d。

1.2.5 量表评分与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周、12周末将两组量表(PANSS、TESS)减分与血脂(TC、LDL-C)浓度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F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量表评分比较

基线时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末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PANSS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12周末低于4周末,4周末低于基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2,P<0.05);对照组12周末低于4周末,4周末低于基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5,P<0.05)。

TESS评分比较,4周末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2周末低于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周末高于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

组间比较,基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12周末低于4周末,4周末高于基线时,12周末低于基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76,P<0.05);对照组12周末高于4周末,4周末高于基线时,12周末高于基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8,P<0.05)。见表1。

2.3 两组血脂浓度比较

TC、LDL-C浓度: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末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12周末低于4周末,4周末高于基线时,12周末高于基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65,P<0.05);对照组12周末高于4周末,4周末高于基线时,12周末高于基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42,P<0.05)。见表1。

2.4 兩组量表评分与血脂浓度之间相关性分析比较

PANSS评分与TC、LDL-C浓度呈正相关,TESS评分与TC、LDL-C浓度呈正相关。见图1、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高致残性重度精神疾病,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8]。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途径[1,8]。新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1],然而,众多研究已经证明奥氮平所引起的糖脂代谢障碍及激素内分泌紊乱,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7,16]。其中奥氮平治疗所继发性的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13-16],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12,17]。探索合理有效的处理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所致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做了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尝试。

研究发现,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60%,比正常人群血脂异常整体患病率40.4%[10]高20个百分点,与吴延海[2]研究结果接近。

研究发现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至12周末,血脂(TC、LDL-C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同时不良反应分最低;而对照组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2周末血脂值高于4周时的最高值,同时不良反应分最高。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肝酶(ALT、AST)一过性升高[10-13],本研究未发现类似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分主要因肥胖等体象和体重改变、活动量的减少及食欲增加而加分。故他汀类药物治疗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疗效肯定、安全有效[11-14]。

研究发现,体质量指数的变化与血脂(TC、LDL-C浓度)值相平衡,呈正相关;即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与肥胖,与以往研究部分相同[15-17]。

量表评分发现,奥氮平治疗开始到4周末,两组PANSS、TESS评分比较无差异。从4周末到12周末,研究组PANSS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ESS评分研究组降低而对照组反升高;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奥氮平所致血脂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精神症状改善更明显。

量表评分与血脂浓度相关性研究更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血脂(TC、LDL-C浓度)降低,不良反应(TESS)减少,精神症状改善(PANSS减分)更突出。此研究中他汀类药物剂量不大,自身的不良反应很少,对TESS评分没有影响;而是因为对照组没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血脂值升高,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与肥胖,出现体象和体重改变、活动量的减少及食欲增加,使TESS评分增高,从而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导致奥氮平治疗精神症状的疗效降低。

综上所述,奥氮平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浓度升高,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其血脂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疗效佳;他汀类药物本身不良反应很少,相对安全[18,19]。同时因其降低了因体重增加与肥胖、体象改变、活动量减少及食欲增加等不良反应,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增加,导致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此研究并未将与之密切相关的血糖[20-22]、泌乳素等代谢内分泌因素一起综合比较,是为不足,将在以后的研究设计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Komossa K,Rummel-Kluge C,Hunger H,et al. Olanzapine versus other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for schizophrenia[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3):CD006654.

[2] 吴延海. 精神分裂症相关代谢综合征[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33-35.

[3] Masoura C,Pitsavos C,Aznaouridis K,et al. Arterial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wall thickness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familial combined hyperlipidemia and the effect of stat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therosclerosis,2011,214(1):129-138.

[4] Liu MZ,He HY,Luo JQ,et al. Drug-inducedb hyperglycaenmia and diabetes:Pharmacogenomics perspectives[J]. Arch Pharm Res,2018,41(7):725-736.

[5] 龙彬,易正辉,朱丽萍,等.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血清催乳素和血脂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6):405-408.

[6] 张蓓蓓.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β胶原特殊序列代谢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4.

[7] Camnitz W,Burdick MD,Strieter RM,et al.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on circulating CXCL12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J]. Clin Transl Med,2012, 1(1):23.

[8] 曹宏波,刘忠纯,付艳梅,等.奥氮平、辛伐他汀联合用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6):985-988.

[9] 刘一,张春燕,陈月,等.辛伐他汀对比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5, 22(18):2513-2517.

[10] 陈濠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45-1055.

[11] Gao S,Hu Z,Cheng J,et al. Impact of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polymorphisms on risperidone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 and its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J]. Clin Biochem,2012,45(10-11):787-792.

[12] 陳昌云.奥氮平服用后对肝功能、血糖及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51:168,170.

[13] 程德君.奥氮平联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5):583-585.

[14] Baigent C,Blackwell L,Emberson J,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2010,376(9753):1670-1681.

[15] 王章元,贾小玲,张青青,等.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9):2242-2244.

[16] 赵晶媛,李文强,顾小静,等.低剂量阿立哌唑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25(12):929-934.

[17] 侯云跃,陈黎明,范林钰,等.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和糖脂代谢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6):843-846.

[18] 纪家武,蒋昕,陈家华,等.奥氮平与利培酮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和脂代谢影响的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25(12):997-1000.

[19] 邓旭瑶,卓恺明.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对血糖血脂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 45(13):1580-1582.

[20] 朱文标,朱弈璇,陈策,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情况及奥氮平治疗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1832-1834.

[21] 赵芬,杜哲一,陆惠洁.精神分裂症罹患药源性代谢综合征患者护理干预及对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2):297.

[22] 蔡丽莉,钟远惠,王昭.三种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 7(4):96-98.

(收稿日期:2019-07-26)

作者:韩翠兰 陈寿 林龚坚

第3篇:3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指标、血脂指标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3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指标、血脂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奥氮平组(A组)、利培酮组(B组)和阿立哌唑口崩片组(C组),每组各40例,分别口服對应药物治疗,治疗周期1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入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并统计分析。 结果 治疗前后B、C两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三酰甘油(TG)指标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治疗后的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时,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口崩片对糖脂代谢影响较小,奥氮平可显著升高血糖、血脂水平,临床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血糖;血脂

[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three antipsychotics on the indexes of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XU Xuewen WU Xiangping MA Hong WENG Jinli HU Changzhou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Ningbo Kangning Hospital, Ningbo 315000, China

[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Antipsychotic drugs;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且病因未明的慢性和致残性精神疾病,以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特征,病程多迁延,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重大影响[1-3]。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自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其典型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阳性症状(如精神功能的异常或亢进、明显的思维障碍以及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等)和阴性症状(如精神功能减退或缺失、情感平淡以及注意障碍等)[4-5]。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精神分裂症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0.28%,最近国内学者发现,我国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75%,30 d患病率为0.61%[6]。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AAP)作为目前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线用药,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更低的副作用和更优异的功效。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AP由于多受体作用机制多会引起患者体重增加、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7-8],虽已有不少研究但多为短期治疗[9]。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分析了奥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口崩片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根据诊疗知情同意原则,通过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奥氮平组(A组)、利培酮组(B组)和阿立哌唑口崩片组(C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30~50岁者;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0]者;③病程迁延2年以上且住院时间不少于1个月者;④在入院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他可能对血糖、血脂有影响的药物者;⑤入院检查血糖、血脂水平无明显异常者;⑥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1]:①合并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有物质依赖病史者;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入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入院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A组予以奥氮平(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81002)治疗,初始剂量为5 mg/d,治疗1周后将剂量逐渐增加至5~20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20 mg/d;B组予以利培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80623676)治疗,初始剂量为1 mg/d,1周后逐渐增加至2~6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6 mg/d;C组予以阿立哌唑口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81001)治疗,初始剂量为5 mg/d,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至15~20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20 mg/d。3组患者每天在医护及其家属的指导下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餐后2 h再次采集静脉血检测餐后血糖水平(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并于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再次采血检测上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购买IBM公司SPSS 24.0(IBM,Chicago,IL,USA)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樣本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二分类变量以频率和比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前后B、C两组患者FBG和2 h PBG水平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A组患者FBG和2 h P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显著高于治疗后的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前后B、C两组患者TC和TG水平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A组患者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高于治疗后的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精神疾病,绝大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并最终导致部分患者精神残疾。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ina Mental Health Survey,CMHS)显示,全国在七大类36小类精神障碍中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痴呆)终生患病率为16.57%,12个月患病率为9.32%,其中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75%,30 d患病率为0.61%[6]。同时与无严重精神疾病的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期寿命减少了15~20年,且只有8%的患者能够在社会上正常就业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12-14]。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既往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线抗精神病药[15],由于氯氮平在美国的引入并发现其比氯丙嗪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更少出现运动障碍,促进了非典型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16]。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比,AAP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5-HT2)受体阻断作用,为多巴胺(Dopamine,DA)/5-HT受体拮抗剂,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作用更具有选择性,这也使得AAP比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更少,由于这些优势,AAP已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线治疗[17-19]。

但多项研究发现,AAP常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相关[7-8],本研究选取常用的AAP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口崩片探讨AAP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未引起血糖和血脂的代谢紊乱,而奥氮平治疗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相关指标的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已有的研究报道结果一致[7,20]。有研究报道[2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20%,是一般人群的3倍,且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因其所用药物类型而不同,奥氮平和氯氮平可提高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利培酮和喹硫平风险相对较低,而氨磺必利、齐拉西酮[22]和阿立哌唑[23]均未报告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并改善血脂相关指标[20]。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的风险增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有一定关系[24]。此外,特定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加剧血脂异常的发生。既往有研究报道,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可增加血液中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而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血脂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2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最近的研究表明,与其他AAP类药物相比,阿立哌唑引起机体的代谢异常更少[26]。而当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另一种AAP药物转换为阿立哌唑治疗时可出现总胆固醇和体重的显著下降[27]。因此,在临床上可以优先为具有以上风险因素的患者选择阿立哌唑作为首选治疗。

综上所述,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口崩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谢均无明显影响,而奥氮平可导致血糖、血脂代谢的异常。因此,在临床中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警惕可能造成的风险,尤其是针对合并糖尿病和(或)血脂异常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风险。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精神分裂症的不同分型进行相关讨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就该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Zhang W,Amos TB,Gutkin SW,et al.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nd health economic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in privately insured 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Clinicoecon Outcomes Res,2018,10:309-320.

[2] Jin H,Mosweu I.The societal cost of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J].Pharmacoeconomics,2017,35(1):25-42.

[3] Chong HY,Teoh SL,Wu DB,et al.Global economic burden of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6,12:357-373.

[4] Margariti M,Hadjulis M,Lazaridou M,et al.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Ⅱ): Community service-level interventions and the role of primary care[J].Psychiatriki,2018,29(2):118-129.

[5] Margariti M,Hadjulis M,Lazaridou M,et al.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Aims and limitations(Ι)[J].Psychiatriki,2017,28(4):301-305.

[6] Huang Y,Wang Y,Wang H,et al.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The Lancet Psychiatry,2019,6(3):211-224.

[7] 劉珺,管娟,周聪.3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糖脂代谢、肝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1):61-64,81.

[8] 李桂兰,周有才,文艳,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情况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3):8-10.

[9] Jeon SW,Kim YK.Unresolved issues for utilization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schizophrenia:Antipsychotic polypharmacy and metabolic syndrome[J].Int J Mol Sci,2017,18(10):2174.

[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 34(3):184-188.

[11] 李冠男,崔洪梅,李丹,等.精神分裂症稳定期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对精神症状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44(4):24-28.

[12] Barnett R.Schizophrenia[J].Lancet,2018,391(10121):648.

[13] Keating D,McWilliams S,Schneider I,et al.Pharmacological guidelines for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irst episode[J].BMJ Open,2017,7(1):e013 881.

[14] Chong HY,Chaiyakunapruk N,D BCW,et al.Global economic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J].Value Health,2014,17(7):A767.

[15] Komossa K,Rummel-Kluge C,Schwarz S,et al.Risperidone versus other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for schizophrenia[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CD006 626.

[16] Kane J,Honigfeld G,Singer J,et al.Clozapine for the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c: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with chlorpromazine[J].Arch Gen Psychiatry,1988, 45(9): 789-796.

[17] Sweeney S,Air T,Commentary on Galletly,et al.(2016).The Roya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disorders[J].Aust NZJ Psychiatry,2017,51(3):288-289.

[18] Grover S,Chakrabarti S,Kulhara P,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J].Indian J Psychiatry,2017,59(Suppl 1):S19-S33.

[19] Bastiampillai T,Allison S,Gupta A.NICE guidelines for schizophrenia:Can art therapy be justified[J].Lancet Psychiatry,2016,3(11):1016-1017.

[20] Reynolds GP,Kirk SL.Metabolic sid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J].Pharmacol Ther,2010,125(1):169-179.

[21] Ulcickas YM,Delorenze GN,Quesenberry CP,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and newly diagnosed treated diabetes mellitus:Does the effect differ by dose[J]. BMC Psychiatry,2011(11):197.

[22] 潘虹,趙林,陈冬梅.齐拉西酮与氨磺必利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影响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7):3-5.

[23] 薛冬丽.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92-93.

[24] Casey DE.Dyslipidemia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J].J Clin Psychiatry,2004,65 (Suppl 18):27-35.

[25] Yogaratnam J,Biswas N,Vadivel R,et al.Metabolic complications of schizophrenia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an updated review[J].East Asian Arch Psychiatry,2013,23(1):21-28.

[26] Moteshafi H,Stip E.Comparing tolerability profile of quetiapine,risperidone,aripiprazole and ziprasidone in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s:A meta-analysis[J].Expert Opin Drug Saf,2012,11(5):713-732.

[27] Stroup TS,Byerly MJ,Nasrallah HA,et al.Effects of switching from olanzapine, quetiapine,and risperidone to aripiprazole on 10-yea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status: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chizophr Res,2013,146(1-3):190-195.

(收稿日期:2020-05-22)

作者:徐学文  吴向平  马宏  翁金丽  胡长舟

第4篇:第三十二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三章 影响其他代谢的药物

第三十二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三章 影响其他代谢的药物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INSULIN AND ORAL HYPOGL YCEMIC AGENTS 糖尿病:

综合治疗原则:饮食疗法,药物治疗,体力锻炼。 胰岛素Insulin

来源:由β细胞分泌、为51个AA的小分子蛋白质。由A、B链,为二硫键以共价键相连。65年我国首先合成牛胰岛素。多由猪、牛胰岛提取,也可通过DNA重组技术利用大肠杆菌获得。

体内过程:口服无效。iH 正规胰岛素可iv,余不能。T1/2 9-10',作用可持续数小时。为延长时间,用碱性蛋白与之结合,再用少量锌使之稳定,注射后→沉淀→缓慢释放吸收。为混悬剂,不能iv。

药理作用:调节血糖,促进合成代谢。

1.糖代:1)促进组织对糖的转运与摄取;2)加速糖元合成,抑制分解;3)加速糖的氧化;4)抑制糖元异生。

2.脂代:促进合成、贮存、转化,减少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 3.蛋代: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分解。

作用机制:胰岛素受体由2个α,两个β亚单位构成,为跨膜糖蛋白。α亚单位在膜外,含胰岛素结合部位。β亚单位跨膜,有3个结构域,N端在膜外,C端在膜内,为蛋白激酶结构域。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激活β亚单位上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胞内活性蛋白的磷酸化级联放大→生物效应。

临床应用: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效佳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损伤所致。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者。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胰岛切除后。4)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5)细胞内缺钾,心梗心律失常的防治。

不良反应:1)过敏: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可用猪、高纯度或人胰岛素代替。2)低血糖:极易发生的并发症,短效类多见,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意识模糊、昏迷以短效类多见。3)胰岛素抵抗(耐受性),无酸中毒及其内分泌疾病引起继发性尿糖情况下,胰岛素用量超过200μ者。原因复杂:①血中抗胰岛素物质↑,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皮质素↑,酮体妨碍了组织对GS的摄取和利用。②抗胰岛素受体抗体(ALRA)。③受体数量变化(受体下调)。④靶C膜上GS转运系统失灵。4)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与局部吸收不规则有关,更换注射部位。

赖氨酸脯氨酸胰岛素Insulin Lysine Proline 通过重组DNA技术合成类似物。将氨基酸顺序颠倒,将原β键中28位脯氨酸变为赖氨酸,29位赖氨酸变为脯氨酸。具有明显的胰岛素类似物生物效应。为速效类制剂,作用同胰岛素。随时调整剂量。防低血糖反应。

口服降血糖药Oral Hypoglycemic Drugs 磺脲类:根据发展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强数十倍)。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胰岛素增敏药。餐时血糖调节药。

1 磺脲类:

本类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基本相似,但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不同。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胰岛βC上有磺脲受体。D+R→DR→阻滞ATP敏感钾通过,阻止钾外流→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内流↑→触发胞吐作用,↑胰岛素释放。

1.降血糖作用:对正常人及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者均有效。1)刺激胰岛βC释放胰岛素;2)↓肝脏对胰岛素的水解速度;3)增敏胰岛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4)胰高血糖素分泌;5)↑靶C对胰岛素的敏感性;6)↑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

2.抗利尿作用: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分泌,对尿崩症有效。 临床应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饮食控制无效的轻、中型病例。不宜用于依赖型。 不良反应:

1.低血糖:长效者多见,注射GS。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不用氯磺丙脲。

2.消化系统:胆汁淤滞性黄疸。肝损、少数、定期检查。 3.造血系统:WBC↓多见,定期复查。 4.皮肤损害:过敏性皮炎等。

5.CNS:氯磺丙脲大剂量时,精神错乱,嗜睡,共济失调等。 双胍类

二甲双胍(甲福明) metformin、苯乙双胍(苯乙福明) phenformin。

机制:1)糖元异生。2)↓肝内葡萄糖的生成。3)↑组织对G.S的敏感性。4)组织对G.S的摄取。5)↓肠道对GS的吸收。

临床应用:单独用于II型糖尿病、肥胖者,与磺脲类合用于对磺脲类疗效不满意者。对I型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明显不稳定者,可加用双胍类。

不良反应:1.胃肠道:有金属味、注意缓慢增加剂量,餐时服,发生率可↓。2.过敏。3.乳酸血症:少见、严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阿卡波糖Acarbose、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作用:弱。在小肠粘膜刷状缘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延缓葡萄糖的生成及吸收。作为辅助用药。

应用:1)轻II型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加用;2)采用磺脲类治疗,餐后高血糖控制不理想的II型者;3)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波动大的I型者。 胰岛素增敏药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环格列酮 ci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对II型及心血管并发症有较显著效果。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作用:↑外周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为细胞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r)选择性激动药。药物与该受体结合后→激活胰岛素反应基因→调节基因活化:①↑胰岛素的敏感性;②↓肝脏葡萄糖生成;③↑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和摄取。

应用:用于有胰岛素抵抗者,II型患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合用,6-12周产生最大效应。

不良反应: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明显↑者禁用,应经常监测肝功能。

2 餐时血糖调节药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特点:快,15'起效,1h达峰值。T1/2 1h。餐前用药。 应用:II型,老年人,但18岁以下,75岁以上不用。

思考题

1.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作用机理的异同点有哪些? 2.肥胖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宏灏主编.药理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向继洲主编.药理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杨世杰主编.药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芮耀诚主编.现代药物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5.叶维高主编.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

第5篇:体检报告怎么看血脂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体检报告怎么看血脂

血脂广泛存在于人体中,血脂高低普遍发生于中老年人。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那么,体检报告怎么看血脂?

林阿姨最近心里有些烦,最近检查身体发现血脂偏高了,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甘油三酯2.1mmol/L。本来就高血压的它,这回就更加郁闷了。

血脂是血浆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包含磷脂、糖脂、固醇和类固醇等类脂的总称。但是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因此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所以,血脂异常,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脂蛋白按密度分类,可以依次分为密度最小但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其次是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因此,临床上依此进行分型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而高胆固醇血症又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总胆固醇升高,如果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升高就是混合性高脂血症。

血脂并非所有的项目越低越好,所以严格地说法不叫高脂血症,而是血脂异常。因为,脂蛋白里有好也有坏。比如,低密度脂蛋白,它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多余的会沉积在血管壁,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当然高了不好了;但是,高密度脂蛋白却相反,它可以将外周组织包括动脉壁在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也称为“胆固醇的逆转运”,目前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当然低了不好了。而甘油三酯由于与脂蛋白结合形成的是乳糜微粒,颗粒较大,无法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但是水平过高,却极易引起急性胰腺炎,所以也需重视。

一些人身材均匀适中,平时经常大鱼大肉,但他们却甘油三酯偏低。这也是身体代谢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有这些情况的人士,当务之急就是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并且加强锻炼。

本文来源:北京体检中心http:///010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第6篇:《血脂异常指南》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血液中含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CM)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D.高密度脂蛋白(HDL) 2.血液中含甘油三酯最多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CM)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关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HDL是结构复杂的巨大分子,体积最大.密度最大; B.颗粒大小.组成.功能极不均一;

C.50%蛋白质.30%磷酸.25%胆固醇.5%三酰甘油; D.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4.关于载脂蛋白AI(Apo AI)和载脂蛋白B(apoB)叙述正确的是()

A.血清apo AI可以反映LDL水平,与血清L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B.血清apo B主要反映HDL水平,与血清H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C.两者都正确; D.两者都不正确。

5.我国成人血清胆固醇(TC)水平约()mmol/L A.3.24

B.4.68

C.5.46

D.6.10 6.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脂

A.3

B.4

C.5

D.6 7.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导思想: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作为首要目标

A.甘油三酯(TG)

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脂质代谢异常按照起因分类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 )。 A.继发型高脂血症

B.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C.混合性高脂血症

D.高胆固醇血症 9.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始于高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糖化; B.巨噬细胞进入动脉内膜,吞噬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泡沫细胞;

C.泡沫细胞坏死以后,形成胆固醇的晶体;

D.脂蛋白颗粒沉积,诱发瀑布炎症反应。

10.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叙述错误的是() A.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必备因素; B.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罪魁祸首; C.LDL-C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无关联; D.LDL-C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线性相关。

11.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总胆固醇(TC)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5.18 mmol/L为合适范围

B.5.18~6.19 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

C.≥6.22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2.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3.37 mmol/L为合适范围

B.3.42~4.20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

C.≥4.22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3.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1.15 mmol/L为合适范围

B.<1.20mmol/L为降低 C.≥1.55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4.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甘油三酯(TG)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1.70~2.27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

B.<1.70mmol/L为合适范围

C.≥2.28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5.一患者LDI-C≥4.14mmol/L(160mg/dl),无高血压,但吸烟,且有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综合评估该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

A .低危

B .中危

C .高危

D .极高危

16.一患者TC≥6.22mmol/L(240mg/dl),且有高血压与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综合评估该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 A .低危

B .中危

C .高危

D .极高危

17.关于高密度脂蛋白(HDL)抗栓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

B.抑制前列腺素释放,松弛血管平滑肌;

C.下调细胞粘液因子,抑制血栓形成;

D.促纤溶。

18.目前临床用药中,()是最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药物

A.他汀类

B.贝特类

C.烟酸

D.以上都是

19.降低()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治疗的重要靶点。

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C.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

D.甘油三酯(TG)。 20.高脂血症膳食治疗的目标是()

A.降低血清胆固醇

B.保持患者营养平衡;

C.降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D.以上都正确。 21.关于他汀类药物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的活性

B.加速血浆内LDL的分解代谢

C.是目前降低LDL-C的主要药物

D.以上均正确。 2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中度危险患者需达到的目标治疗值( ) A .LDL-C< 160 mg/dL

B .LDL-C< 130 mg/dL C .LDL-C> 160 mg/dL

D .LDL-C> 130 mg/dL。 23.以下关于对HDL叙述正确的是( ) A.HDL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

B .HDL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C .以上两者都对; D.以上两者都不对。

24.对于糖尿病患者脂质异常的干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 )。 A .甘油三酯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D .总胆固醇。

25.在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仅仅包括冠心病和( )。 A .缺血性脑卒中 B.糖尿病 C.动脉瘤 D .症状性颈动脉疾病 26.关于对代谢综合征的血脂异常表现特征叙述正确是() A.TG水平高 B.HDL-C水平低

C.sLDL增多

D.以上都正确 27.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A.年龄与性别

B .饮食习惯

C .遗传因素

D .以上都正确。 28.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叙述错误的是() A.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总量;

B .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 C .一般情况下,LDL-C与TC相平行;

D .不能用LDL-C取代TC作为对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29.影响HDL-C水平低下的因素有()

A.严重营养不良者

B .肥胖者

C .长期吸烟者

D .以上都是 30.下列关于我国血脂异常的分布特点哪项是正确的() A.血清TC和LDL-C升高率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

B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

C .TC和LDL-C升高率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 D.以上都正确。

3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应该每()个月测定 1 次血脂。 A.1-3

B.3-6

C.6-9

D.9-12 32.关于血脂异常的分类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型法

B .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C .高脂血症的临床分型法

D.高脂血症的基因分型法。 3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核心思想不包括() A.确定治疗目标

B .强调将升高 HDL-C 作为首要目标 C .强调在进行调脂治疗时,使用合理的药物

D.强调将降低 LDL-C 作为首要目标 34.下列不是引起心血管病疾病的因素( ) A.血脂异常

B.低血压

C.吸烟

D.肥胖 35.下列关于对HDL 与 HDL-C 的叙述不正确是() A.HDL 是高密度脂蛋白颗粒,是体内抗动脉粥样硬化物质; B .HDL-C 是HDL 颗粒中所含的胆固醇;

C .临床上易于测得 HDL-C ,用 HDL-C 间接反映 HDL 水平; D.HDL-C等同于 HDL。

36.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 LDL-C 可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B .降低 LDL-C 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C .LDL-C 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D.LDL-C 的降低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不能逆转。 37.对于甘油三脂增高的患者,我国的治疗策略是()

A.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多运动.减少热量摄入等;

B.对甘油三脂 2.26-5.64 水平,首先降低LDL 水平,然后用贝特烟酸来降低甘油三脂;

C.TG≥5.65mmol/L者,使用贝特类药物迅速降低TG水平,防止胰腺炎的发生; D.以上都正确。 二.多选题

1.关于血浆脂蛋白描述正确的是()

A .乳糜微粒(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因而其密度最低; B.乳糜微粒(CM)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都以含甘油三酯(TG)为主,故将其统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LDL) 由VLDL转化而来,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其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HDL)是颗粒最小.密度最高的的脂蛋白。由于HDL颗粒中所含的脂质.载脂蛋白.酶和脂质转运蛋白的量和质均不相同,故其功能也不相同。 2.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

A.总胆固醇(T C)

B.甘油三酯(T G)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影响血液总胆固醇(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A.年龄与性别

B.饮食习惯

C.遗传因素

D.身体活动 4.导致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的因素有()

A.严重营养不良者

B.肥胖者

C.吸烟

D.少量饮酒。 5.下列哪些疾病是冠心病等危症()

A.糖尿病

B.缺血性脑卒中 C.腹主动脉瘤

D.肾病综合征 6.代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结局是以下哪些疾病()

A.糖尿病

B.脑卒中

C.症状性颈动脉病

D.冠心病 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除血脂异常外,用于评价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因素还包括下列哪几种()

A.高血压[血压≥140/9OmmHg

B.吸烟

C.肥胖

D.糖尿病 8.血脂异常的病人分为( )。

A .低危

B .中危

C .高危

D .极高危 9.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主要内容有() A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B .选择能够降低LDL-C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

C .减轻体重;

D .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

10.在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中,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多的药物是( )。

A .烟酸

B .树脂类

C .贝特类

D .他汀类

11.对血脂异常的高危患者,TC和LDL-C开始调脂治疗的值和目标值是()

A.药物治疗开始时,TC≥4.14mmol/L(160mg/dl); B.药物治疗开始时,LDL-C≥2.59mmol/L(100mg/dl); C.治疗目标值,TC< 4.14mmol/L(160mg/dl); D.治疗目标值,LDL-C< 2.59mmol/L(100mg/dl)。

12.对血脂异常的极高危患者,TC和LDL-C开始调脂治疗的值和目标值是()

A.药物治疗开始时,TC≥4.14mmol/L(160mg/dl); B.药物治疗开始时,LDL-C≥2.59mmol/L(100mg/dl); C.治疗目标值,TC< 4.14mmol/L(160mg/dl); D.治疗目标值,LDL-C< 2.07mmol/L(80mg/dl)。

13 对血脂异常的中危患者,TC和LDL-C开始调脂治疗的值和目标值是()

A.药物治疗开始时,TC≥6.22mmol/L(240mg/dl); B.药物治疗开始时,LDL-C≥4.14mmol/L(160mg/dl); C.治疗目标值,TC< 4.14mmol/L(160mg/dl); D.治疗目标值,LDL-C< 3.07mmol/L(80mg/dl)。 14.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原则是()

A.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首要目标仍是降低LDL-C,并使其达到目标值;

B.TG水平在1.70~2.25mmol/L者,主要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 C.TG水平在2.26~5.64mmol/L者,非HDL-C成为治疗的次级目标,需要药物治疗,加用烟酸类或贝特类;

D.TG≥5.65mmol/L时,首要目的是通过降低TG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治疗选用贝特类或烟酸类。

15.下列哪些措施对升高HDL-C具有重要作用()

A.减轻体重

B.适量运动

C.戒烟

D.适量饮酒

三、是非题

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的含义:既是指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所导致同一疾病的危险总合,又是指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总和。( ) 2.血压大于等于140/90毫米汞柱,或者正在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而且合并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因素可定为冠心病和冠心病的等危症。( ) 3.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 4.由于TG主要存在于CM和VLDL中,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清中无CM,此时TG的水平则可以反映VLDL的多少。()

5.血脂异常治疗的主要目是为了防治冠心病,所以应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6.由于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7.在血脂异常患者决定采用药物进行调脂治疗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患冠心病及伴随的危险因素情况,并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首要目标。()8.对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5.65mmol/L(5OOmg/dl)]患者,为防止防治糖尿病的发生,首先应积极降低TG水平。()

9.贝特类调脂药物的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10.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效果可与他汀类药物相媲美,因此,无论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TLC均应作为所有血脂异常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

11.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伴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调脂治疗时仍以LDL-C水平达标为首要的治疗目标。()

12.对高LDL-C伴显著HDL-C降低的患者,调脂治疗应以升高HDL-C水平为首要目标。()

13.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冠心病高发而脑卒中发病率较低。()

14.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15.血脂异常是脂质代谢障碍的表现,也属于代谢性疾病,但其对健康的损害则主要在心血管系统,导致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四、简答题

1.请简述代谢综合征的含义。 2.请简述我国人群血脂的合适水平。 3.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4.简述血症异常的概念?

5.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CADB.6—10 CBAAC.11—15 DACBA.16—20 CBCAD 21—25 DBCCA.26—30

DDDDD.31—35 BCBBD.36—37 DD 二.多选题

1.ABCD.2.ABCD.3.ABCD.4.ABC.5.ABC.6.AD.7.ABC.8.ABCD 9.ABCD.10.ACD.11.ABCD.12.AD.13.AB.14.ABCD.15.ABCD 三.是非题

1—5 √×√√√ 6—10 √√×√√ 11—15

√××√√ 四.简答题

1.请简述代谢综合征的含义。

答: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证候群,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具备以下的三项或更多者判定为代谢综合征:(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Ocm,女性>85cm。(2)血TG≥1.70mmol/L(l50mg/dl)。(3)血HDL-C

(1)合适范围:TC<5.18 mmol/L;LDL-C<3.37 mmol/L;HDL-C≥l.04 mmol/L;

TG<1.70 mmol/L。

(2)边缘升高范围:TC 为5.18~6.19 mmol/L;LDL-C为3.37 ~ 4.12 mmol/L;

TG 为1.70~2.25mmol/L。

(3)升高界限:TC ≥6.22 mmol/L;LDL-C≥4.14 mmol/L;HDL-C≥1.55 mmol/ L; TG≥2.26 mmol/L。

(4)降低范围:HDL-C<1.04 mmol/L。 3.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答:(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4)有皮肤黄色瘤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4.简述血脂异常的概念?

答: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5.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选择能够降低LDL-C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

(3)减轻体重。

(4)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5)采取针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措施如戒烟.限盐以降低血压等。

第7篇:血脂检查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胆固醇(TC) 指血清(浆)中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量。TC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含量越高;女性稍低于男性,月经后超过男性;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TC含量上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正常参考值:2.8~5.7mmol/L(110~220mg/dl)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0.56~1.70mmol/L(50~150mg/d1)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

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1.68~4.53mmol/L(64~174mg/d1)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女性0.85~2.00(34~80mg/d1)因各地区检验条件、设备、试剂等不尽相同,因此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不同,请以您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为准!

第8篇:血脂异常发病机理研究论文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久则精微不化而致痰湿内生;或反伤脾胃,或进一步阻滞脉络,血脉受损而为病。《世补斋医书》云:“自逸病之不讲,而世但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为病,正不小也。……安逸所生病,与劳相反。经云:劳者温之,逸者行之。行谓使气运行也。……华元化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否则五禽之戏,熊颈鸱顾,何以可求难老也?……夫逸之病,脾病也。”可见,过逸少劳可致脾气虚弱,全身气血运行减慢,水谷精微化生乏力,津液不归正化,清浊混淆而发为痰证(血脂异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言道:“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机体”,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脏腑,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百病始生。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横逆犯脾,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津聚成痰,浊脂内生,阻碍脉道,而引发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病机主要与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脾失健运、肾气亏虚、肝失疏泄导致水谷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及,痰浊内生,痹阻脉道而成血脂异常。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说明摄入的水谷精微主要经脾主升、主运化、主输布而被人体消化利用的过程。若脾虚运化失职,则导致津聚成饮,饮凝成痰。正如张景岳言:“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清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亦言:“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主水,为先天之本。《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逆调论》谓:“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影响机体津液代谢的整个过程。肾失气化,清从浊化,痰饮乃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津液内停,而为痰为饮。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灼伤津液,炼液为痰,蓄积于体内而成血脂异常。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之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可见肝郁不畅,克伐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气逆乱,肝阳妄动,气滞血瘀,脉道闭阻,痰浊不化;肝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内热,炼液为痰,痰浊内聚,皆可引起血脂异常。

综上所述,血脂异常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脾虚运化失司为其病机核心,同时又与肾之气化、肝之疏泄功能密不可分。饮食不节、过逸少老、情志不遂为其主要致病因素;痰浊、瘀血为其主要病理产物,同时又是继发新的病变的病理因素。

上一篇:家庭财产下一篇:净化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