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金融服务研究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4年12月,我和同事韦广云到宗地乡湾塘村韦起荣家去收贷款,可韦起荣拿出来的钱全是‘冥币’!他说是他儿子从外地打工回来时在安顺和别人换的‘美元’……”“2005年6月,宗地乡歪寨村一个农户到村里的‘老地方’取儿子从外地寄回来的钱,就在回来的途中被人麻醉,偷走了他还没捂热的一万六千块钱。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民工金融服务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工金融服务研究论文 篇1:

农民工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一、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的动因分析

所谓农民工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务大军,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民工经济链条的逐步扩大以及金融需求的不断延伸,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意义重大。

(一)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民工队伍不断扩大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1年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亿527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055万人,增幅达到4.4%,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工凭居住证和居住地已经就业的相关证明享受到子女教育、租赁购买住房、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此外,农民工还享受到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办法现在正在实施制定中。因此,配合我国实施居住证制度,解决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改善生活,需要金融服务。

(二)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服务。

(三)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这些问题,需要金融服务。

二、农民工金融服务现状及措施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积极改善金融服务环境。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金融知识匮乏,对银行汇款、通存通兑、电子实时汇兑、网上银行、信贷产品等金融业务不是十分了解,金融机构即使有针对农民工做的金融产品也无法顺利推广,经常发生农民工携带现金回乡途中丢失的情况。为此,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多种方式的金融知识宣传工作,派人员到建筑、家政等市场讲解新的金融业务,并在集市、广场设立金融知识服务站,发放资料和解答问题,让广大农民工群众了解如何享受到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同时,进一步提高传统金融业务服务效率,做好异地存取款、汇款业务,加强农民工工资发放使用银行账户的管理及银行卡市场建设,积极研究符合农民工实际需要的结算产品,拓宽结算渠道,推进农业银行“惠农卡”和农村信用社“信通卡”的发放工作,加大农民工持卡普及率和持卡消费率,改善农民工金融结算环境。

(二)制定政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由于农民工文化较低,人员流动较强,其合法权益常得不到有效保障,拖欠农民工工资已成为社会顽症。为此,有的地区联合各部门研发推出了“建筑劳务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实行了建筑劳务实名制“一卡通”。此系统不仅收录了农民工考勤信息,而且涵盖了工程项目、参建单位、施工合同、劳务合同、工资发放等内容。银行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并将工资发放信息及时反馈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凡拖欠工资的企业,一经核实,将被纳入不诚信单位“黑名单”,在地方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停止其招投标资格。有效破解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难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高。

(三)创新产品,切实解决农民工资金需求。农民工使用资金主要用途:一是参加技能培训使用资金;二是返乡创业使用资金。前一种使用资金一般不需要贷款(培训费一般由用工企业或财政补贴支付,如以上部门不支付,农民工也有能力支付)。针对农民工资金使用情况,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强化规范高效的服务理念,为农民工量体裁衣,合理设计,创新信贷产品。

三、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服务网点少,影响农民工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农民工选择金融服务时主要考虑老家是否有服务网点。然而在前几年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农村营业网点,与农民工联系最为密切的农信社,其结算手段单一,资金汇划渠道不畅,欠发达地区尚不能实现全国通存通兑。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已全部撤离乡村,农民工返乡后办业务的机构难以与在城里务工时衔接。为此,农民工希望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设网点,开办异地跨行通存通兑业务,加快汇款回乡速度,增强资金安全性。

(二)金融服务品种少,抑制农民工使用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着国内私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为富有阶层提供的投融资服务层出不穷,公众客户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却遭受异常冷落。目前,商业银行尚未开发出适合农民工客户群体特点的专项金融服务产品,外来农民工享受的金融服务品种甚少,与其收入情况以及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不相称。特别是外来农民工享受的金融服务品种与当地居民相比要少得多,一般只局限于存取款、电子汇兑等几项传统业务,甚至连一些存贷款业务开展数据也无法准确统计,商业银行没有开发出适合农民工客户群体特点的专项金融服务产品,这与农民工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工有贷款买房、种地和创业需求,但大多不愿意取得银行贷款,部分农民工而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并暗藏“潜规则”,民间借贷简便快捷。此外,农民工流动性大、收入偏低,目前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保险产品少,大部分农民工未购买任何保险产品。

(三)金融服务宣传少,降低农民工认知金融服务的意愿。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宣传工作重视不够,针对性不强,宣传内容流于形式,宣传阵地大多集中在农村集市,宣传活动往往“一阵风”,导致长期在外的农民工接受宣传的机会甚少。此外,农民工普遍存在流动性强、文化水平低、理财意识弱、信息不灵等弊端,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和机会接受金融服务宣传,金融知识匮乏,从而使农民工无法及时享受各类新的金融服务。目前还有部分农民工“不了解”或“没有使用过”银行卡终端ATM和POS机;多数农民工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股票等理财经历,不了解股票、基金、国债等新型理财产品,主要以存款为投资方式。

(四)扶持政策脱节,限制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再发展。各级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较少,缺乏有力的支持引导,也没有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农民工也由于自身知识文化的局限性,加之在外打工多年,对家乡的政策了解甚少。同时,农村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相对于城镇非常滞后,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业的弱质特征与农业生产保险的不足,加大了银行对创业人员提供金融支持的担忧,银行为了不担风险,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工创业,这样政府财政扶持政策与金融机构支持衔接的不到位限制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再发展。

四、制约金融服务的因素及消极影响

(一)制约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工“先天不足”,加剧金融需求满足难度。一方面,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为银行业务开展带来一些麻烦。农民工在办理业务中经常犯下简单错误,如把银行客服电话当成大额支付系统行号,甚至填好一张单据需要很长时间等等,由于客户金融常识的匮乏,加剧了银行柜面服务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两头在外”,导致金融政策难以惠及。农民工输入地的金融机构因对其户籍和信用状况不甚了解,难以提供金融支持,而输出地的金融机构又因异地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往往持有“可不贷就不贷”的态度。加之农民工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理财意识不强、缺乏有效抵质押等条件限制,金融机构仅能提供较低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是金融机构“用脚投票”,抑制金融供给广泛惠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资源配置的是经济有效性,而非社会合理性,规避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内在价值取向。商业银行对资金安全与收益的执着必然导致服务方向越发疏远“三农”,表现出城市金融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民金融服务的主要中介,甚至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唯一合法金融机构。然而,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服务环境落后、信贷资金不足,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一农”难支“三农”的困境。

三是国家政策“缺失缺位”,影响金融业务有效开展。一是支持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和金融教育的政策缺失,农民工综合素质难以提高,金融业务开展缓慢。二是针对农民工金融服务的监管体系缺位,难以对其运行框架和经营风险进行科学规定和及时监督,导致农民工金融业务风险大量存在。三是面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壮大,国家的金融管制过于严厉,缺乏疏堵结合、规范引导,导致非正规金融畸形发展,风险积聚。

(二)金融服务不足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是民间借贷“畸形生长”,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随着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农民工金融服务供求矛盾越发凸显。在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金融支持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民工的“救命稻草”,它以简捷、高效的比较优势赢得巨大市场空间。大多数农民工参与民间借贷,借贷利率高已成为诱发金融风险的“毒瘤”。

二是商业银行“嫌贫爱富”,不利社会和谐稳定。部分农民工对银行服务不满意,主要原因是银行服务态度不好,银行嫌贫爱富,埋怨存钱太少,导致农民工有钱也不愿意存银行,农民工过节返乡往往把钱攒在身上,路上提心吊胆,害怕被偷,由于持有一定现金,有的农民工难免吃喝赌钱、扰乱治安;有的农民工则不务正业,从事非法高利贷,债务纠纷经常发生,引发刑事案件,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农村经济“求贷无门”,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在很多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家庭用以交纳孩子学费、支付医药费和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经济来源,并对当地GDP的贡献呈增长势头。不少农民工积累一定资金和学到一定技术后,寻求当地创业或返乡创业,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然而农民工创业贷款环境不容乐观,贷款渠道少、额度小、手续繁琐,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严重受挫,不仅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将影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金融宣传“城乡差别”,阻碍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人均金融资产相对较低,但金融资产总量相当壮观。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加之亲缘、血缘和地缘的纽带作用,大量务工收入回流农村,农村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服务需求。然而部分金融机构错误的认为,农民工群体支付能力不强,信用意识淡薄,金融需求品种单一,因此将宣传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丧失了庞大客户群体和盈利空间。

五、改善农民工金融服务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建金融服务网络平台,有效化解农民工金融服务供求矛盾。一是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民工群体提供金融产品使用和注意事项等针对性的行前金融培训,银行还应组成理财服务团,从保险、储蓄、创业、融资等项目入手,通过集市宣传、送服务上门等方式,为农民工理财“把脉”。二是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基础上,为农民工提供代理业务、理财业务,帮助农民工合理高效利用自有资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适当降低对农民工服务收费标准及贷款利率,从而降低农民工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三是监管部门积极支持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机构健康发展,培育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竞争性金融市场格局。四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系统对接,增强跨行支付清算功能,打通城乡资金汇路。五是统筹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消除乡村金融“盲区”,还要在网点开辟“农民工专柜”,由专人指导业务办理。六是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经验,积极开发和推广贴近农民工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降低农民工群体异地跨行办业务的收费标准。

(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发展思路,不断丰富农民工金融服务内涵外延。银行业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服务跟着农民工走”的服务理念,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走出“柜台”,深入“工地”,为农民工提供跟踪服务。金融机构应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介,开展以“新农村、新诚信”、“金融知识进农家”等为主题,以金融产品介绍、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可在每年农民工集中返乡、外出打工期间,在车站、县城集镇等地悬挂横幅,设置业务质询台,向返乡、外出打工人员宣传金融知识,推介金融产品,使农民工逐步了解并运用银行的一些金融服务品种,真正享受到便利、快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全面实现农民工金融服务支农惠农。一是建立金融支持农民工激励机制,将金融机构发放给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贷款纳入信贷投放奖励范围。二是积极研究开发符合农民工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只要符合贷款条件,有技能、讲信用,创业领域有前途,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三是针对农民工众多、流动性大、收入偏低等特点,积极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四是针对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反假币和理财需求,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开发针对性理财产品,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五是落实信贷政策满足农民工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政策,将资金向农民工融资倾斜。切实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下岗再就业贷款扩大到返乡农民工。六是大力发展城镇住房贷款业务,将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业务向城镇延伸,适当降低门槛,延长贷款期限,帮助农民工在城镇“生根”。七是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可实施市场摊位使用权、矿山权、土地和山林承包权等权利质押。八是适当降低农民工金融服务收费标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金融服务费用标准,逐步降低农民工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

(四)切实加强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真正解决农民工金融服务后顾之忧。一是要着力构建互信互惠的长效工作机制。银行和相关部门应深入农户调查,将农民工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以及其他信用信息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归集范围,充分发挥个人诚信系统的警示和惩戒作用。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建立金融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披露机制,承担起当好农民工金融政策和金融法律顾问的职责。三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将欠发达地区小额担保贷款的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向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域延伸。四是建立农民工创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地方财政应参照农民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农民工创业贷款实施补偿,解决金融机构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后顾之忧。五是增加农民工贷款违约成本,必要时加以法律约束,巨大的违约成本必将减少违约动机,进而降低农民工金融服务的风险隐患。六是运用财政补贴等综合手段,引导、调动农业保险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在农民工信贷活动中引入保险机制,以解决农民工因无担保、无抵押而贷款难的问题。

作者:李东卫

农民工金融服务研究论文 篇2:

打工乡亲的主心骨

“2004年12月,我和同事韦广云到宗地乡湾塘村韦起荣家去收贷款,可韦起荣拿出来的钱全是‘冥币’!他说是他儿子从外地打工回来时在安顺和别人换的‘美元’……”

“2005年6月,宗地乡歪寨村一个农户到村里的‘老地方’取儿子从外地寄回来的钱,就在回来的途中被人麻醉,偷走了他还没捂热的一万六千块钱。”

这两段文字节选自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走出去的第一人周杰的日志。上面的故事发生在贵州省最贫困的县即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而宗地乡是这个县最贫困的乡镇。“门对青山岩石浪,蜂糖沾的包谷粑。”是对这里最多的传唱。因为贫穷,这里的老百姓多数都挤进了外出务工的队伍,踏上了异乡谋生之路。

这里的农民工把在外打工赚取的血汗钱通过传统的邮政普通汇款渠道寄回家后,再由邮政人员把钱送到地点比较居中而又交通便利的村组——也就是周杰笔下的“老地方”。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却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这几起案例不仅引起了当地派出所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贵州省联社安顺市办事处副主任胡良品的深入思考。

贵州省有6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对城市银行来说,他们是‘异乡人’,享受的金融服务品种比当地居民少得多。在家乡,他们是‘外出人’,家乡金融机构鞭长莫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空白。”胡良品这样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查缺补漏’,我就有了到异地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想法。”

这种把办公地点移到外省,让服务跟着农民走的工作模式,就是安顺农信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雏形。

这些闲事儿我们管定了

“我们最开始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希望保护老乡的血汗钱,挖掘存款资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面对的困难有很多超出我们的想象。”安顺市农村信用社外派人员肖刚介绍,不少外出务工的老乡朴实、本分,遇到诸如工伤、交通事故、受坑蒙欺诈时,不知如何维权,并且因表达能力欠缺,甚至不晓得如何与人打交道。于是,他们决定去管管农民工的这些“闲事儿”。然而,他们一开始并不被老乡理解,“你们这样的骗子我见多了”、“我们这里是小厂,没有名字”、“你们想干什么”……

在福建省惠安东园镇务工的老乡刘朝坤起初对这些外派人员顾虑重重,没有丝毫好感,但后来却真心接纳了他们。2008年5月,刘朝坤由于对农行存折保护不当,造成读卡磁条损坏,折上的1万多元无法取出,因为是用孩子小名开的户,也没有可出示的身份证更换存折。万般无奈,他想起了曾被他骂走的安顺信用社外派人员甘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找到甘斌,说了自己的困境。甘斌立即和同事肖刚一起,花两天时间跑遍当地农行的十几个营业网点,最终帮他把钱取了出来。

事后,刘朝坤开始相信金融服务中心是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帮助服务中心在老乡中开展工作,并把自己的3.5万元积蓄存到了家乡信用社。

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段应安告诉记者,外派人员已不再局限于手把手教老乡汇款、存款这样的常规服务,只要农民工老乡有事寻求他们的帮助,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地去帮。“发展到后来,农民工老乡遇到大事小事,最先想到的就是找我们帮忙想办法。”

为了帮助农民工维权,外派人员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乔装打扮成农民工“混”进厂里找主管负责人。“如果我们不亲自来到这里,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些农民工过得有多苦,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付出的决心!”一名外派人员说。

这些空白我们来填

在输出地,农民离乡离土外出创业,往往人和项目都在外地,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其信息;在输入地,农民工因没有户口,不是“本地人”,不能享受贷款服务,结果落得两头空,求贷无门。

从2006年“孵化”出走出去为家乡农民工服务的想法,到2008年正式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这期间一些基层同志不是很理解,很多县级机构认为这种做法不“实惠”,颇有争议。为此,安顺办事处专门组织了三次考察,和农民工务工的厂家座谈,和农民工座谈,和当地金融机构座谈。从座谈中了解到,外出务工发展得好的,身家已达上千万甚至上亿,但这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是在管理差、待遇低、环境恶劣的企业求生存,很多人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甚至有的农民工误入黑工厂根本没有收入和人权保障。

了解到的情况让他们理清了思路。2008年3月,安顺农村信用社专门研究出台了为农民工量身打造的“外出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困难救助贷款”信贷产品。

43岁的杨国忠1999年从天柱县到深圳务工,2006年投资20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微型企业——隆威金属材料经营部。2011年,企业订单增加,周转资金严重不足。服务中心与天柱县邦洞信用社联系协调,为杨国忠办理了20万元创业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现在,杨国忠的总资产已达90余万元,用工人数从4人增加到8人。

平坝县羊昌乡安落村的张书贵在浙江慈溪务工期间,孩子患上了肺积水,第一次手术就把家中积蓄全部用完,可手术没有成功。第二次手术又要交3万元,他向亲朋好友借,只筹到2万元。钱不交齐,医院不动手术。服务中心得知情况后,与平坝羊昌信用社取得联系,为他协调了1万元的困难帮扶贷款,孩子得以及时手术。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外派工作人员就这样成了外出务工老乡们的主心骨。”胡良品说。

截至目前,安顺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发放支持农民工外出创业贷款11528笔,金额2.42亿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15574笔,金额3.97亿元;困难救助贷款1329笔,金额1957.93万元;支持小微企业4209户,金额3.27亿元;直接解决就业人数3.5万人,带动就业人数8万余人。

是谁结了这些“陈年旧账”

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工作人员出门要背着笔记本电脑、驮着宣传资料、拉着装满换洗衣服的箱包,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

2008年8月,从深圳收集完农民工信息的韦文光、甘虹乘车前往惠州,与当地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其他成员会合。到了东莞市东南部樟木头,两人困极睡着了,笔记本电脑被“调包”,变成了与笔记本电脑大小相近的杂志。电脑丢了,辛辛苦苦整理的信息、资料也没了。从那时起,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逐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现在,他们已有工作笔记40本,记录日志3000余篇。

以下是农民工服务中心江苏服务点工作人员严生国的一则日记:

正如严生国日记里所记录的,真诚的服务正在逐步唤醒农民工诚信的意识,部分农民工开始主动归还“陈年旧账”。

1988年,平坝县齐伯乡家境贫困的杨怀超在信用社贷款98元,购买化肥发展烤烟生产,因缺乏种植技术,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背上了债,无力全额归还化肥贷款,还了70元,就背上行囊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2008年5月,安顺农信社在福建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正在福建打工的杨怀超看到工作人员主动为老乡分忧解难,不收分文报酬,他被打动了,于是来到服务中心,请工作人员将他欠了20多年未还的贷款本息98元,代还给齐伯信用社。

跟杨怀超一样,普定县猴场乡的蒙维权也被服务中心的服务所感动,主动偿还多年以前的贷款。十多年前,他在猴场信用社贷款200元,一直没还。十多年后,在浙江慈溪打工的他主动联系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把所欠的贷款本息一共830元钱交给工作人员,请他们带回去帮忙还给猴场信用社。

截至目前,农民工主动归还多年积欠的贷款千余笔,金额近1600万元。

“发酵”的效应

走出去,为农民工服务;迎进来,积极贷款帮扶。服务跟着农民工,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开辟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潮、致富道。

在安顺西秀区华西办事处小坡屯村,记者见到了现已是个体养殖户的范茂兴。2008年4月之前,他一直在深圳务工,学会养殖技术后,最高工资能拿3000元左右。2011年,范茂兴通过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获悉返乡创业贷款相关信息,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春节期间,他找到信用社了解情况,“没想一切都是真的!”随后,他决定留下来不再出去打工了。

在信用社的帮助下,他很快办理了返乡创业贷款,从最初的自有3万元资金、贷款3万元,一两个大棚、家庭式养殖,迅速发展到了40个大棚的养殖规模。按照目前规模粗略估算,范茂兴的养殖场年利润已在90万元左右。

小坡屯村养殖业协会现有的51个会员中,有35户是返乡农民工。范茂兴告诉记者,因为受到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感召,他熟悉的农民工近期就有十多人返乡创业。每隔10天左右,信用社就有专人到范茂兴的养殖基地了解经营发展情况,给予管理、技术上的指导并及时帮助解决资金等困难。针对养殖技术问题,信用社还邀请当地畜牧局工作人员一道前往。

让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时时刻刻感受到家乡农村金融机构的关怀,给返乡农民工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到位的金融服务,贵州农信社正在形成一种服务农民工的独特模式和机制。

“异地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方向是对的,方法多样,很有借鉴意义。”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经济学家、四川大学和贵州大学教授龚晓宽表示,贵州省农信社安顺办事处的创新做法,虽然直接导致了工作难度增大、负担加大,但对农民工的帮扶力度也更大了,和农民工的心更贴近了。

纵观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金融的需求就越强烈。自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对金融监管加强了很多,防范了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龚晓宽告诉记者,就贷款回收率和贷款风险来看,一向是农村比城市差、农业比工业差,这直接导致部分金融企业出于规避风险考虑撤离了农村。而从现实经济发展看,一方面农村经济需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萎缩,只剩下农信社孤军作战。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年农信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更好地帮扶农民工是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的事。今后,金融机构可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一前提下,加强各个省市、自治区、县(市)等金融部门的互相协调,相互支持,进一步探讨异地贷款协作,最终建立起长效机制。

“大家好才是好。”胡良品告诉记者,从促进农民工“人”的城镇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农村金融培育良好发展土壤等多个角度来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设立堪称多赢之举。但目前帮扶农民工的做法还处于一个人带动影响其他人,几个人影响带动一个团队的阶段,完全是出于一个团队的良知。从长远看,要更好地帮助农民工这一群体,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伸出援助之手,更好地协作,甚至是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合作。

作者:刘墨

农民工金融服务研究论文 篇3:

中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述评

摘 要:目前,我国关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学科已从社会学扩展到经济学、人口学、法学等,研究范围从宏观层面进入到微观层面,研究方法也从文献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但研究的系统性、规范性等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问题、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城乡统筹如何结合以及如何与地区资源禀赋、人文条件结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创业;创业人才;创业环境;城乡统筹

A Brief Review and Research on the Initiating Business of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fter Returning To Hometown

HAN Yu-huiab, WU Pingb

(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b.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initiating business after returning to hometown; talents for initiat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initiating busines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目前,不少学者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范围、内容、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有关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同时也可以给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涵义和现状、作用和功能及其促进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有关研究进行评述,并指出目前研究的基本特征、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涵义

在研究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的早期,大多数学者是在“农民工回流”问题中涉及。但是前期学者认为回乡创业是“民工潮”回流后的一种经济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农民工“创业潮”的到来,学界日益重视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这一现象的研究。国内较早研究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学者程春庭指出农民工返乡,并非指回到原籍农村,而是回到家乡所在的县城及其乡镇所在地;创业可以指大到投资数百万元开办企业,小到投资数千元开饭店、经商,或进入非农产业部门或从事非原来意义的农业生产活动等[1]。刘光明等人对“回乡创业者”的界定是指,回流后投资和外出前从业部门不同的行业或者经营规模有明显扩大的企业现任经营负责人[2]。李小建等人基于对河南固始县考察认为外出打工回乡者:以调查日为依据,在此之前有过三个月以上的外出打工经历,而且回乡时间超过一年,有长期在家乡发展的打算;创业者主要指回乡后从事自雇性质的经济活动[3]。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定义趋于一致,一般鉴定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到城市打工或经商至少半年,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本后又返回本县(包括县城、乡镇和村)创办工商企业或商品农业,这种现象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 [4]。韩渝辉,吴 平:中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述评

二、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

1.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原因

农民工回乡创业看似一种简单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但从外出打工到回归创业这一转变是农民工作为“经济人”对输出地和输出地投资成本和效益比较后的一种理性选择。绝大多数回乡创业农民工是在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下选择回乡创业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经济层面出发,农民工根据个人能力和投资率判断,认为创业预期目标要高于打工预期,在这一预期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5]。郑英隆等人研究发现相对于打工,回乡创业能取得额外经济价值:一是个人事业成就和经济利益的更大追求;二是对原务工环境改变的愿望;三是家乡创业环境的改善,创业的回报相对提高[6]。

从制度层面出发,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的创业环境稳定、优化和地方政府在市场条件下实施“回归工程”,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的一种积极反应[7]。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层性、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市对乡里人歧视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外出的社会成本、心理成本的增加(刘光明等人,2002)以及回乡创业能被当地社会人文环境认同,促使农民工回到家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赢得社会认同。

从创业背景出发,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升级,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8]。而农民工回乡创业正是顺应了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有利于消化吸收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装备和人才等要素,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9]。

另外,刘俊威对安徽庐江的实地调研后研究发现:技能、农民工家庭到城镇的距离、返乡前家庭年收入、本地城镇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及民间借贷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农民工创业返乡的关键因素[10]。

2.回乡创业的主体

尽管人们对回乡创业主体的表述渐趋一致,但有关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的特征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有不同表述。

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者林斐对安徽118名打工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进行研究得出,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的积累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中青年人[11]。王西玉等人发现,创业主体以有文化的中青年为主,并且学历越高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张善柱以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未来打算等因素为标准,将农民工分为永久返乡型、城乡徘徊型和坚决回城型后也得出类似的结论[12]。

另外,有学者将创业与打工时间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回乡创业农民工打工年限主要集中在3~10年[13]。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创业农民工大部是中年男性并具有1~2门技术;女性民工很少单独创业,但对配偶创业起到协作创业甚至是共同创业作用[14]。

3.农民工回乡创业选择

从创业时间和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起步较早,但到2000年以后中西部地区回乡创业热潮开始呈现,增速加快(韩俊,2009)。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规模都不大,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农民工创业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占大部分;从企业用工规模来看,企业雇佣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也占大部分[15];从企业年产值来看,年产值在5万以下的占49%,5万~10万元占14%,11万~50万元占25%,50万以上占12%(王西玉等人,2002)。

从创业选择行业分布来看,虽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要集中在创业门槛较低的产业,但是不同区域的农民工创业呈现不同特点。东部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集中在个体性质的服务行业,这得到了“农民流动与乡村发展”课题组的证实。他们对山东恒台县调研发现,回乡民工中做小生意(含开车跑运输)的占49.4%,创办企业的占16.4%(其中工业占16.2%,建筑业占14.9%,运输业占15.3%,商业占44.7%,服务业占4.5%),领办企业的占1.8%,搞农业开发经营的占16.6%[16]。刘唐宇对福建省农民工创业的考察,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回乡创业者多数以个体或私营的形式,选择农村服务业商业进行创业(刘唐宇,2009)。中部地区农民工创业大多依托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创办具有相对优势的食品工业、轻工业等。安徽省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有38%选择轻工业和食品、农产品加工业(林斐, 1999)。而河南省农民工创办的74家企业中属于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行业的有24家,属于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轻工业的为25家 [17]。西部地区农业资源长期低效率配置,因此当地农民工创业主要立足农业,把种植业、养殖业作为创业的起点和重点。根据徐邓耀等人对四川省南充市的实地调研得知,很多创业者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出有效的尝试。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对当地农业在各个层面上进行了资源要素重组[18]。这基本符合了早期回乡创业大多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如服务业、商业和农业中集约化高的果菜种植业、养殖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多选择轻工业行业进行创业的规律(郑英隆,2009 )。另外,创业选择的行业与打工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联系度,打工过程中职业经历对选择创业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创业的行业与最后一次打工所从事的行业是相同的(林斐,2004)。

4.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问题

与其它创业主体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多一些。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难

据许经勇研究发现,农村经济逐渐活跃,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特别在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加速的背景下,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的测算,2010年农村金融供需缺口达到5.4万亿,2015年农村金融缺口达到7.6万亿[19]。而调查显示,只有7%~10%的人在打工期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创办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的能力[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1997年在13县调查发现,在回乡创业的硬环境中有83.4%的农民工选择缺乏资金。因此融资难易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成效。刘俊威等人基于安徽庐江县调研数据发现在农村信用社贷款难易程度中,“很难”和“较难”的比例超过75.8%(刘俊威等,2009)。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农村抵押担保财产范围限制了农民的融资水平,并且目前政府机构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支持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回乡创业的金融优惠扶持政策一直是盲区[21]。

(2)政策缺失

尽管有60%的创业农户表示得到政府支持,但大多是技术、信息方面的支持,而资金、税收方面支持较少。丁孟春等人研究发现,部分县市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认识不足,表现为:扶持政策制定滞后,在政策上与外商企业区别对待,同时没有把服务农民工回乡创业与招商引资视为同等重要(丁孟春,李泓欣,2009)。虽然一些地区制定一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地方只是在创业前邀请、引进,而在创业过程中和创业后缺乏关注和帮扶 [22]。同时,在制定土地利用指标上,没有考虑不发达地区实际情况,使得农民工回乡创业上遇到用地指标少、规定的出让价格高的问题(卢春华,2009)。

(3)人才瓶颈

创业需要将创新、风险控制和信息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序进行,因此创业者要有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的能力(Venkataraman 2000)。目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但他们缺乏足够的和持续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 [23]。在已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接受过创业培训。66.5%的农民工创业者在创办企业以来没有进行进修和培训,同时在打工期间,基本做的都是技术工种,没有接触管理岗位[24]。总的来说,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还是不高,无法全面应对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产品研发、资金管理、市场开辟等挑战[25]。另外,农民工创办的企业用工主要是回流的农民工和当地农民,缺乏企业发展必需的现代产业工人。而当地农民工由于其自身既农民又工人的双重身份特征,没有对产业技术进步及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追求,更没有对企业的职业忠诚,因此难以与其他企业在较高的产业层次进行竞争(郑英隆,2009)。

(4)农村环境的制约

刘洪彪等人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创业环境有所欠缺,制约了农民工创业的成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地区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适合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环境,导致“三乱”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使得“审批难”依然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难题[26]。也有学者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发现由于农村中缺乏经商的文化从而当地人创业理念发展不完善,使得农村缺乏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27]。

此外,由于农民工选择创业的行业,大都是服务业、商业等技术门槛较低的行业,而农村的消费市场规模不大,因此,这些行业较容易形成过度竞争,从而易导致农民工创业的失败(刘光明等人,2002)。

三、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和功能

作为外出打工派生现象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对拓展农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改善农村的制度环境结构以及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就业角度分析,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而且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多人就业。调查表明,平均每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8人[28]。由于大部分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在农村,有利于拓展大龄回流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并且开辟不发达地区农村中年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回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高求不高的企业,吸引了一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又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29]。

从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角度而言,一方面,农民工回乡创业可以吸纳当地农民进入企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很多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采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模式,把农户组织起来,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辜胜阻等,2009)。据刘唐宇(2009)对福建省的调查发现,2007年回乡创业农民工家庭人均收入为21 443元,是福建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5 467元的3.92倍;回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雇佣的员工最高月薪为3 000元,最低是500元,平均月薪1 212元,大大高于纯农业的家庭收入。而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一般高出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年份两者差距甚至达到20个百分点。因此,因回乡民工创业引起农民收入提高必将大大提高全社会消费需求[30]。李小建等人基于资本的扩散效应角度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创办企业过程中,投入企业的建设资本在当地会产生2.9倍的扩散效应;在企业建成后,投入的生产资本回产生的扩散效应为4.96倍[31]。

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角度分析,农民工回乡创业顺应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延长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力,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型比较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农村转移。回乡创业农民工成为这些产业转移向内地的接力棒,促进产业移入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32]。而工业化又是城镇化的载体。辜胜阻等人研究发现农民工回乡创业加速人口的集中,可以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推动当地城镇建设,加速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在金融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表面是对城镇化趋势的背离,实则是新阶段城镇化的主动适应性调整,其目标是提高和巩固更高城镇化水平的能力[33]。另外,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改善了农村中的产业结构。调查显示,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农村服务业、商业、建筑建材业、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以及开发农业,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刘唐宇,2009)。不过刘光明等人对农民工回乡创业推动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产生质疑,他们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者的数量有限,在相关产业中所占比重不大,因此不可能成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另外农民工创业的产业选择也决定了他们对农村工业化影响较小(刘光明,宋洪远.2002)。

基于制度经济学角度而言,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的制度环境影响较大,已经刺激当地农村正式制度的变迁。同时回乡创业者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也促使了非正式制度的变迁[34]。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35]。

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外出打工本身就是一种投资(Galoro Starko 1990),在这一过程中,打工者获得了技术、知识、为人处世等各方面能力。时慧娜(2008)认为回乡创业是农民工获得较高人力资本主要途径,农民工所具备的企业家精神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工者出身的创业者的创业经历表明,通过非正式教育,打工过程中“干中学”能提高人们的人力资本,从而有利于我国教育结构改善和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的兴起(张显宏等,2008)。另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正好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所短缺的人力资本(一是企业家资源,二是经纪人或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三是农村基层干部资源)[36],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活力。

不过对于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本身来说,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业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农民工创业也不例外。部分学者对农民工创业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一旦农民工回乡创业失败重新回归耕地或者再次务工会加剧业已存在的“农民工潮”,甚至有可能成为无业游民增加社会安全隐患。另外,他们创业的失败会对未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导致信心的丧失[37]。

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促进机制

相对其他创业群体,农民工群体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创业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农民工本身能力有限,因此我们需要从各种途径来扶持农民工创业。 目前,国内学者在判断农民回乡创业的功能时,可能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在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对策探讨上,还是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1.培育多层次的回乡创业人才队伍

首先外出打工是回乡创业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科学规划外出务工活动,同时需结合各地实际,在促进农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致富的同时,合理有序地鼓励劳动力外出(时慧娜,2008)。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向农民提供劳务输出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有目的地输出,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对外出打工农民组织一些技能和法规方面的培训,增强本地劳动力在外地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潜在创业主体的规模的扩大(林斐,2002 )。其次农民工作为创业主体,其本身的创业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要鼓励与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关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多方参与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网路(韩俊,2008)。另外,通过各种机制、途径积极引导在外地的人才回乡服务,实现智力回流[38]。

2.构建良好的创业的人文环境,实现区域制度变迁

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创业者个体之间相互学习的能力。在政府和民间培养亲商氛围,活跃商业的氛围,发展商业文化,积极营造一种重视返乡创业才人、帮助返乡创业人才、向返乡创业人才学习的良好气氛。对回乡创业有突出贡献的农民企业家,给与精神奖励,增强他们为家乡建设得荣誉感(曾凡慧,2009)。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工创业融资问题

目前,资金短缺、贷款难成为农民工创业普遍问题,为此有学者(刘磊,2010)建议要加大金融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民工创业的金融环境,提高农民工的金融意识,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解决返乡农民工贷款难的问题。同时,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使之提高金融服务效能和水平。

4.各级政府加快制定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途径,并制定针对外资的优惠条件,而忽视当地的创业,特别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因此有学者认为,当地农民工回乡创业应与外地客商享受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为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再就业作出贡献的企业,比照城市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政策(柯健,2009)。在土地政策方面,要优先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问题,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整理折抵建设用地,并从中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39]。

5.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环境建设水平

阳立高等人认为一方面要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减轻创业者辅助投资的压力;另一方面提升内陆地区的人文环境,加大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制止“三乱”现象发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40]。郭志仪等人认为政府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并且加大对农村交通、信息方面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41]。

五、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的特点、不足与未来研究路线

1.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的基本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的研究,其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加强,整体研究状况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研究的学科已从社会学扩展到经济学、人口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象,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更加丰富了对农民工创业问题的研究。

(2)研究的范围从宏观层面进入到微观层面。早期研究主要着眼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趋势、国家扶持政策和创业背景等方面;近期更强调农民工的个体特征、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内容涉及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

(3)研究方法已经从文献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早期,学者们主要从农民工“打工潮”延伸到“创业潮”,从文献到文献。目前,学者们偏重于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比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这使得调查的资料更加丰满,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2.现有研究的不足

(1)学者们的调研对象皆是从一个省市或地区选取,难以从全国范围内显示农民工创业的区域性差异。研究者调查中的方法和选取指标都不同,结论缺乏可比性,其信度也难以准确说明,更难以解释对同一问题得出不同结论。

(2)对农民工创业的现状描述和困境解释多,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不够;研究结论定性化的、原则性的比较多,可操作性不强,研究成果能直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很少。

(3)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传统等硬、软条件紧密相关,但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研究尚不深入,在具体如何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如何指导农民工创业选择等条件等方面,还是缺乏足够的研究。

3.未来研究方向

(1)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与上一代的农民工创业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但是,目前学界尚未关注。因此,建立怎样的模式以更好的促进、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城乡统筹如何结合的问题。在我国的实践中,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分别作为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辅助政策来安排的,没有将其放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主导位置上。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服务农民工回乡创业,为更多的农民增收拓展新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集聚更多的力量?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3)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地区资源禀赋、人文条件如何结合的问题。每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人文传统文化不同,每个地区农民工回乡创业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应将农民工创业与当地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与结合起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春庭.重视“返乡创业”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能力[J].中国农村经济,2001(4):68-72.

[2]刘光明,宋洪远.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特征、动因及其影响——对安徽、四川两省四县71位回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3):65-71.

[3] 李小建,时慧娜.基于分子跃迁反应的回乡创业者“能量”扩散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固始县回乡创业者为例[J].人文地理,2009(3):5-10.

[4]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 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99-109.

[5] 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2):50-54.

[6] 郑英隆,黄振荣. 工业化变革中的农民工劳动形态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7] 孙远太. 回归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双向建构[J].前沿,2009(5):107-110.

[8] 曾凡慧. 金融危机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欠发达地区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9-20.

[9] 李翔.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多维分析和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09(1):45-47.

[10] 刘俊威,刘纯彬. 农民工创业性回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庐江县调研数据[J].经济体制改革,2009(6):85-89.

[11] 林斐.对安徽省百名“打工”农民回乡创业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3):72-76.

[12] 张善柱. 变农民工返乡潮为创业潮——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5-48.

[13] 刘唐宇. 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16-23.

[14]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15] 丁孟春,李泓欣. 吉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9(12):47-48.

[16] “农民流动与乡村发展”课题组.农民工回流与乡村发展-对山东省恒台县10村737名回乡农民工的调查[J].,1999(10):63-67.

[17] 村上直树.中原平原农区回乡创业的现状——对周口市回乡创业者的问卷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58-65.

[18] 李文辉,徐邓耀.金融危机下打工者返乡创业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6):90-92.

[19] 许经勇.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六十年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0] 卢春华. 关于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9(8):60-62.

[21] 刘磊. 金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探析[J].学术交流,2010,(1):112-114.

[22] 吴晓邦,李艳,唐雯.陕西: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N]. 陕西日报,2007-06-13.

[23] 邢中延.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J].人大建设,2009(11):27.

[24] 柯健. 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9(6):45-48.

[25] 刘云. 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9(3):102-103.

[26] 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11):3-8.

[27] 赵西华,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6(1):217-220.

[28] 辜胜阻,武克. 扶持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3):2-12.

[29] 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课题组.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民工回乡创业——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调查之一[E/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7-12-28]. http://www.drcnet.com.cn.

[30] 张显宏,陈家田. 两种乘数效应之比较:公共型投资与民工回流创业[J].特区经济,2008(3):121-123.

[31] 李小建,时慧娜.务工回乡创业的资本形成、扩散及区域效应——基于河南省固始县个案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9,(2):209-214.

[32] 黄振荣,郑英隆.农民工回乡创业: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扩展[J].学术研究,2009(9):72-80.

[33] 王展祥.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9(9):63-65.

[34] 时慧娜. 打工回流对农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新视角[J].经济经纬,2008(6):122-126.

[35] 凌斌,王勇. 回乡创业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J].特区经济,2006(4):355-357.

[36] 熊桉.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中部新农村建设——基于资源配置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196-199.

[37] 沈燕.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216-217.

[38] 彭文慧. 外出务工、智力回流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45.

[39] 崔传义. 进入21世纪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40-43.

[40] 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婧,李伟舵.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08(4):85-88.

[41] 郭志仪,金沙.中西部地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探索[J].中州学刊,2009(3):106-108.

(编辑:夏 冬;校对:朱德东)

作者:韩渝辉 吴平

上一篇:社会实践中心工作总结下一篇:建设局廉政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