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演讲稿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写演讲稿时,需要做到论据、论点明确,不能随意编写演讲稿。一份好的演讲稿,需要做到情感充分表达,真实符合常理。那么,你知道怎样写出优质的演讲稿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机遇与挑战并存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机遇与挑战并存演讲稿

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要:保险代理是指保险人委托保险代理人扩展其保险业务的一种制度。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现代保险代理制已成为各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我国保险代理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加入WTO后,对外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保险代理业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代理WTO

保险代理是指保险人委托保险代理人扩展其保险业务的一种制度。保险代理行为属于民事代理行为。保险代理人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办保险业务的公司或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权利依据保险代理合同中保险人的授权而定。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现代保险代理制已成为各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途径。目前,日本保险业共有保险代理网点约31万个,保险代理人将近107万,通过专业和兼营代理网点收取的保险费约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84%。美国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都是通过保险代理人为其发展业务的。

一、中国保险代理业的历史

保险代理业起源并依附于保险业,保险代理业属于保险中介行业。我国从19世纪初开始出现保险业和保险代理,但保险代理业发展缓慢,先后经历了外商垄断下的保险代理业、民族保险代理业和新中国人民保险代理业三个发展阶段。1980年,随着我国国内保险业的恢复和发展,保险代理也不断发展。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保险代理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管理和规范保险代理的专门法规,该办法将我国的保险代理机构分为专职代理机构和兼职代理机构两种形式。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其中规定了保险代理人的资格条件。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了《保险代理人管理暂行规定》,进—步明确了保险代理人的分类、组织形式和设立程序等,将保险代理人分为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三种形式。1997年,针对保险市场出现的《暂行规定》无法解决的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暂行规定》中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定和实践要求的部分,增加了大量的新内容,并将其名改为《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于1997年11月30日颁布实施。

二、我国保险代理业发展的现状

20年来,我国的保险代理市场不断发展,为适应保险代理市场的迅速发展,提高保险代理资格管理水平,保证保险代理人的素质,1996年,《保险代理人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考试,取得资格后,方可申请办理出事保险代理业务的有关登记。1997年11月颁布的《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强调保险代理人必须持证上岗。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保险代理已成为我国保险业良性运行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收取的保险费约占全国保险费的43%左右,保险公司都委托了大量的保险代理人拓展业务,有的险种(如农业保险和运输保险)主要由保险代理人承办。保险代理制度为完善保险市场,沟通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有利于保险业务的拓展。保险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只有服务周到,才能使顾客满意。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专业人员一般占总人口的1—2%左右,而我国的保险专业人员还不到总人口的两万分之一,发展保险代理制,是弥补专业保险公司不足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降低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人为委托关系,根据双方签定的代理合同,保险代理人凭承保结果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通常保险代理人的费用支付水平大大低于保险公司专业保险人员的费用水平。

3、有利于完善保险市场。从西方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成熟的保险市场应该具备买方、卖方和中介三个要素。保险代理作为保险中介的重要形式,是沟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关系的重要桥梁,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有利于发挥保险代理人的行业和个人优势。保险代理通常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具有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力,或在某个领域内具有良好的业务背景,或熟悉某些客户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或能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开展业务。

5、有利于提高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保险代理人相对保险公司而言,具有接触面广、信息量大而且快等优势,保险代理人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从不同角度、深度反馈市场信息,从而形成巨大的保险信息网络。这一信息网络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也有利于保险公司的调整业务、果断决策,还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我国的保险代理制度发展得较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不够完善,根据我国的《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我国的保险代理制度可以分为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三种形式:第一,专业保险代理。专业保险代理人是指专门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代理公司,即受保险公司的委托,以保险公司的名义专门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并获得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代理手续费的组织或个人。经批准开业的保险代理公司由国家保险监督管理机关颁发《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在获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后,保险代理公司应立即办理公司注册。保险代理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领取营业执照,获得法人资格,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方可营业。如果保险代理公司自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无正当理由未经营,国家保险监督管理机关有权吊销其《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第二,兼业保险代理。兼业保险代理人是指受保险人的委托,在从事自身业务的同时,指定专人为保险人代理保险业务的组织或个人。第三,个人保险代理人。个人保险代理人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办保险业务,并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的个人。个人保险代理人只能与一个保险人签订保险代理合同。

目前,我国的保险代理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许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保险代理业整体水平落后。由于1980年我国才开始恢复国内的保险业,虽然保费的年平均递增率为40%左右,但由于起点低,我国的经济水平低下,居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保险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从而也导致了作为保险业中介的保险代理业的整体水平落后。

2、保险代理市场不规范,保险代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保险市场本身处于成长阶段,保险代理市场很不完善和规范,目前出台的有关法律只有《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3、保险代理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的保险业起步晚,缺乏代理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保险代理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4、政府监管力度不够。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及其保险代理业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但保监会还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技术落后,监管能力有待迅速提高。

三、我国保险代理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的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保险代理的发展具有下面的趋势:

1、保险代理公司日趋规范化。保险代理公司逐步成为保险代理较规范的组织形式,随着保险代理公司独立法人资格的确立和业务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保险代理将逐渐摆脱对保险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独立的中介媒体。

2、保险代理人员管理日趋规范化。根据《保险法》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的规定,我国对保险代理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即保险代理人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获得国家保监会核发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

3、保险代理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成倍增长,人们对网络保险的认识逐步提高,通过网络进行投保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网络的发展给保险业提供了无限商机,而保险网站的出现不但使人们多了一条了解保险、购买保险的渠道,同时也给保险代理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商业空间。中国即将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保险公司和保险险种将会出现在中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个保险公司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更是每个保险代理人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网险”(www.Orsk.net)已经开发出保险代理人服务系统,旨在为传统的保险代理人提供方便的展业工具,使保险代理人在传统的营销中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传统营销。这套系统主要由十大功能组成,包括为代理人建立个人电子商务网站、客户资料托管、团队业绩管理、个人佣金管理、礼品在线订购、保障计划书定制、典型险种试算、常用保险字典、保险条款大全、保险法规政策。这套系统充分考虑了代理人在开展业务和售后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适用于任何保险公司的任意一个代理人或团队,具有注册方便、使用便捷、功能齐地全、价格合理的特点。保险代理人服务系统的推出,会有效强化传统保险代理人的开展业务手段,减轻代理人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烦琐劳动,从而使保险代理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四、加入WTO后对我国保险代理业的影响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签署了双边协议,进入WTO,对我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保险业以及保险代理业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997年12月3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轮金融服务谈判达成最后协议,共有70个成员国(包括欧盟15个成员国)改进了关于金融服务开放的承诺,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承诺开放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领域。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进入WTO后,我国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政策将会放宽,进入中国市场的保险中介结构将逐步增加,外资保险公司的经验业务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2000年12月,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明确表示,中国保监会对外资保险中介机构进入中国内地保险市场的积极态度不变,国内的保险中介公司必须放弃依靠政府扶持、垄断来求生存和发展的念头。外资保险中介将对中国的保险中介行业乃至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和重大的影响。外资保险中介有利于推动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的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将得到更优质、更周到的服务。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代理业的影响表现为机会与挑战并存。我不赞成外资保险公司将大量而迅速进入并占领中国保险市场的“狼来了”的说法。的确,加入WTO将给中国的保险业及其保险代理业带来巨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抢占市场份额。毫无疑问,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实力雄厚的资金、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外资保险公司必将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占领一定的份额,从而影响中国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第二,保险专业人才流失。毋庸讳言,面对优厚待遇,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和掌握市场资源的高级保险专业人才可能投奔外资保险公司,使本来就缺乏专业人才的中国保险业更加雪上加霜。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加入WTO给中国保险业及其保险代理业带来的机遇:首先,保险需求将大大增加。我们确信,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加迅速,根据美国高盛证券研究所的预测,加入WTO后,我国的GDP将可能增加两个百分点,在5年内,对外贸易总额将会提高至6000亿美元,并能促进外资的流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必需的资本。随着GDP的增长,保险需求会大大增加,为我国的保险业及其保险代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促进保险业及其保险代理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保险公司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外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营销方式、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再次,加入WTO,根据开放的对称性原则,将为中国的保险公司进入国际保险市场提供机会,有利于中国的保险公司走出国门,开拓国际保险市场。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贸学校国际贸易教研室)

(责任编辑蔡旭)

第2篇:企业反应: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公布的减排目标在赢得美誉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专家的担心:这样大幅度的减排目标,中国企业是否会为成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反而影响了发展?至于目标提出后如何实现,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定会有后续的政策出台。虽然目前各产业将面临如何的调整还不知晓,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将是中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与调整的契机。而企业作为减排的主体,必须“挺身而出”,从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如何通过战略转型实现绿色经济,这已成为企业未来10年要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所需解决的头号问题。

风险“试金石”

“气候变化对企业最大的挑战不是管理,也不是技术,而是战略。”上海国研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气候变化工作室负责人于宏源认为,气候变化真正考验的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就全球五百强前250个企业的调查,85%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都重点论述了气候变化的问题。一些大企业,如英国的BP公司(被认为是第一家公开呼吁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全球能源公司),早在1997年,当人们还在为《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而争论不休时,它就率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果人类事实上是在改变气候,那么能源产业必须是解决问题的一员”,成为石油行业首个对气候变化问题公开表态的企业。

为此,BP制定了到2010年要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降低10%的目标,并于2001年提前9年实现了这一目标。自2001年以来,BP已成功地将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幅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年减少约500万吨。

“坦率地讲,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此次哥本哈根峰会,因为嘉吉长久以来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在自身运营上的节能减排来实现我们的气候保护目标。”据嘉吉公关及社会责任经理郑泽群介绍,嘉吉早在2000年就制定出了2010年气候保护目标,即到2010年,能源使用效率比2001年要提高20%;所使用能耗中的10%要来源于可再生资源;温室气体排放比2006年要下降8%。与此目标相适应的,是企业的使用设备、生产工艺甚至整个运营模式的改变。

显然,对于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先进的跨国企业而言,它们早已“嗅到”未来的经济会是“绿色经济”。对于它们而言,“绿色经济”更多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发起,是对未来市场先知先觉的定位与判断。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引则更为直接、有效。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十一五规划里面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以2005年为一个基本年,在五年内实现能源强度降低20%。为了推动目标的实现,政府投入巨资,选择了1008家大企业,建立了千家大企业能源审计和管理项目,并制定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随着国资委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节能减排在央企发展战略中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响应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我就一直琢磨,2010年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怎么进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方案,就是2010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在节能减排。”天津市电力公司城西分公司副总经理高捷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回答。

“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其节能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据天津电力公司负责人介绍,2006年以来,天津市电力公司就深入开展替代发电,按照《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电厂排序原则,对调度范围内水电、燃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机组进行排序,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发电资源;在电网负荷出现缺额时,优先安排绿色环保、煤耗低的机组,实现了发电、调度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2009年,完成发电权交易电量11.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来自全球性的碳足迹研究显示,一个企业全部碳足迹的75%来自于产品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由此可见,节能减排最大的潜力来源于对低碳原材料的使用。而在所有原材料中,电能的消耗是最大的耗能。据统计,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是我国耗能排放最多的6大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近70%。

除了低碳原料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从企业内部的能源效率出发,从建设环保的办公大楼,到供暖、照明设备的管控,再到数字化办公等细节入手,尽可能减少自身日常运营对能源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两年来,我们真正切身体会到节能的好处。”西门子北京公司公共关系主管段伟说。2008年底,作为北京市第一座大型绿色智能建筑,位于朝阳区望京的西门子(中国)中心落成。该中心采用全套节能措施,如热能回收、免费供冷和冷梁技术等,使得西门子中心的能耗可以比普通建筑降低28%,从而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吨至1600吨,每年可节省能耗开支150多万元。

“2010年,西门子将继续通过开发高效利用能源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西门子制定了“2010加速度”战略目标暨2010年新订单额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规划,着重推行节能环保。”据段伟介绍,2002年-2007年,西门子为客户提供的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每年能够减少1.14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西门子也为自己设定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即到2011年,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

大庆油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但产能大户也是“能耗大户”,然而近3年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庆油田却做到年均节能25万吨标准煤,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十五”以来累计完成环保专项工程近300项,实现连续多年污水零外排,废气零排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100%,油田绿化覆盖率达到24%,在世界以盐碱沼泽地为主要覆盖区域的油田中居于前列。

另一个例子则很好地展示了在旧有格局中开创新局面所带来的竞争力,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业的央企,长期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专注于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专注于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业务,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集成服务运营商。公司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三大主业方向,重点强化工程服务、运营管理服务、装备制造和科技研发孵化与产业化推广四大支撑,各主业板块已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较大的产业规模。

这两个企业分别以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践行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存“分水岭”

此前,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一出,就有学者表示,担心此举会给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造成影响、带来危机。于宏源则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气候变化是危大于机,而对于企业来说,是机大于危的。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取决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等自我创新能力。

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张龙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可能成为优秀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分水岭。气候变化对于优秀企业而言应该是机大于危,企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直接实现碳减排、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相应的低碳技术创新可以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研究关注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获取企业最大战略利益。

如果企业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承受能力、明显的信息优势和超前的环保理念,尤其是行业中企业经营的佼佼者,他们最有可能率先尝试参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并从中获胜。企业应当顺应市场需求,为新的基础设施开发出更有效的低碳解决方案,提供新的低碳商品,如建造新型住宅、厂房或汽车实现的减排,通常比翻新改进现有资产实现的减排更为有效。

来自美国的伊顿公司是一个多元化的产品制造商,从空中客车A380飞机上的液压传动系统,到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不间断电源(UPS),从广州环保公交车中的混合动力系统,一直到电力输配电设备,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都是融入各种产品的核心理念,希望通过各种产品的使用帮助客户更高效地利用电能、流体动力和机械能。如可以帮助客户将能源消耗降低30%以上的照明控制系统、能使卡车司机在夜间行使时关闭发动机减少尾气排放的电气化系统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混合动力技术,可以降低汽车30% - 60%的污染排放及能源消耗。当然,伊顿在中国的发展也得益于这样的产品理念。2008年,伊顿与广州一汽签订协议,使用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在广州市大批量投入运营,为伊顿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后哥本哈根:绿色经济商机无限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0%,经济中的碳含量过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急需转型。值得期待的是,经济增长的彻底转型,会带动新产业的出现。

例如,通过向发电厂大规模供应生物能,或者以纤维素乙醇为基础快速降低能源成本从而带来运输燃料供应模式的重大改变,这些都将导致出现新的价值链。据世界最大的生物酶技术公司诺维信最新调查显示:到2020年,纤维素乙醇每年可替代3100万吨汽油,使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降低10%;每年带来32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在纤维素价值链上的中国公司将成为主要受益者,包括价值96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工程和建造市场以及潜在的国际市场;纤维素乙醇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00万吨,并创造有利的相关经济效益。

作为世界最大的生物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如今已拥有50%的世界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诺维信第一个将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乙醇带入中国,开创了中国生物燃料新纪元,也实现了诺维信近30%的销售增长。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于粮食危机的影响,诺维信投入巨大资金与人力,开始向以秸秆、树叶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乙醇展开冲刺。

“就在2010年,诺维信就能实现用于纤维素乙醇生产的酶的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诺维信将成为第一家能批量供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的第二代生物乙醇用酶企业,第二代生物乙醇在中国就能真正开始批量化生产。”诺维信沟通经理朱晓青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言语间透露着难抑的兴奋。

气候危机已迫在眉睫,需要人类共同面对,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这也是哥本哈根会议带给人们最大的启迪。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对企业的采访我们发现,“气候危机”早已被企业灵敏地感知,并开始从企业理念转向具体的行动。排除一些技术和政策上的困难与等待,不少企业已经做好迎接气候危机挑战的准备,并开始从中找到突破重围的“生存砝码”。

作者:张凌宁

第3篇:聚焦职业卫生 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5年9月15-16日,首届中美职业卫生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新加坡、芬兰、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政府官员、职业卫生专家、学者出席并演讲,共同探讨职业卫生工作。

为加强同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卫生工作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探讨推进中国职业卫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推进职业卫生相关产业发展,2015年9月15—16日,“首届中美职业卫生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聚焦于“职业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议围绕职业危害防控与监管新思路,全球职业卫生新进展和经验分享,职业卫生战略——暴露和风险评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与预防以及新兴职业危害预防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中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有关人员,上海市安监局相关负责人,美国劳工部副部长大卫·麦克,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美国工业卫生协会主席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各国经验及新进展

美国

美国的职业卫生工作经验丰富,建立了非常完备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颁布职业安全和健康标准,并依靠职业卫生师评估工作场所的健康隐患。美国已形成完整的职业卫生师培训和评估体系,帮助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的健康隐患并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OSHA监察员中40%是职业卫生师。美国在职业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全球领先。

美国劳工部副部长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局长大卫·麦克会上总结了美国在过去100多年的经验教训。他认为,保障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需要多方合作并且采取系统的方法。雇主、工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等四方,每一方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雇主的重视尤为重要。雇主有责任提供健康的工作场所,并建立安全文化。雇主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安全管理,他们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利润和产品质量。

对于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问题,应当尊重工人们的意见。只有当工人们真正参与到企业安全和健康管理体系中时,公司的安全文化才能成功创建。

政府要制定并执行标准,需要培训监察员。监察员需要有战略性思维和很强的执法能力。对那些超越法规的基本要求、制定并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雇主,要采取鼓励措施。

对于非政府组织,大卫指出,他们在外宣、教育和政策制定方面是重要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可以为专业人士、雇主和工人提供必要的培训。

美国工业健康和安全由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和环保署(EPA)共同负责。OSHA主要是在工作场所对工人保护,而EPA负责化学品暴露风险问题。

为研究新技术带来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挑战,解决传统和新型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美国政府建立了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NIOSH)。主要开展安全暴露标准研究,如工人是否因为在工作中有特定水平的暴露导致健康或功能能力受损、寿命减少;研究新技术带来的职业健康问题,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中采用的新技术水力压裂法可能会带来的新的化学暴露风险,如柴油燃烧废弃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硫化氢)以及灭微生物剂(醛)暴露,可能带来的化学暴露风险。

新加坡

新加坡人力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局(WSH)局长何祥兴分享了在新加坡推进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和健康的做法。他认为,社会人口老龄化、新生儿出生率低,导致新加坡社会劳动人口下降。推进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并延伸至公众安全健康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不仅是劳工部的工作,也需要联合卫生部门。为此,新加坡成立了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委员会(CWSH),多部门合作,创新机制,转换思维,提供服务,共同应对社会老龄化、劳动人口趋减的挑战。

德国

何祥兴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工伤和职业病的赔偿关注更多,而实际上复工同样重要。在这方面德国已有成熟经验。德国意外事故保险协会代表分享了保险协会对于发挥防治及康复职业病的经验。德国法定意外保险协会会员包括9家德国工商业意外保险机构(BG),26家德国公共部门意外保险机构(UK)。协会费用由雇主缴纳。保险协会的会员遵循“先预防后恢复,先恢复后赔偿”的原则,其法定使命是:预防职业事故、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的健康危害;在出现职业事故或职业病后,恢复投保人的健康和业绩;向投保人或其幸存家属提供金钱赔偿。

在工伤工人康复时,保险机构会协调和控制所有恢复措施,保障投保人在恢复期间的基本生活水平(福利金,如工伤抚恤金)。在职业恢复服务方面,会提供教育、培训措施,适应或维持以往工作或寻找新工作的措施,职业调整、进修、初级培训、再培训,加入残疾人讲习班,重返社会补贴以及援助等服务。

中国 任重道远 机遇挑战并存

中国有6亿多一线产业工人,在具有职业危害环境中工作的从业者数量巨大。中国有11 000个煤矿,580万名煤矿工人,每时每刻有近200万人在地下巷道里作业;中国化工企业数量大,但大多数规模小、工艺落后、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基础条件差;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从业者数量庞大。

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分析了中国的职业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一是分布广,涉及30多个行业,包括矿山、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电子等。二是接害人数多,职业病报告例数总量大,群发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范围广。2014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3.37万例,其中尘肺病75.03万例,占90%。三是职业卫生基础薄弱,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所测石英砂加工企业粉尘全部超标,最高超标1 240多倍;所测石棉采选企业粉尘全部超标,最高超标110倍;检测木制家具企业最多达31种化学毒物,超标严重;检测石材加工企业粉尘浓度大部分超标;检测水泥生产企业粉尘浓度大部分超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以传统的职业有害因素所致职业病为主;职业病潜伏期长,尤其尘肺病,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高发。

中欧高危行业职业安全健康(OSH)项目对工作场所危害监管与预防和新兴职业危害进行了专题研讨,为中欧政府职业卫生监管、企业OSH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来自欧方的专家分析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作为工业卫生师要加强与监管机构合作控制工作场所风险;关注工人的纳米材料危害防护,因为纳米颗粒容易被呼吸到人体内,并且很深地进入肺部,也更容易造成生理、化学和毒理反应;纳米颗粒更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暴露控制和医疗监测预防纳米颗粒危害。铟在三星和苹果公司工厂都会遇到,是一种纳米颗粒大小的微粒,要警惕铟锡氧化物生产和液晶显示屏等新兴科技行业的铟暴露问题等等。

作为中方代表,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分享了水泥生产企业粉尘治理预防与控制的经验;中国石化集团对员工进行了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将身心健康、职业健康状况加入调查内容,他们提出加强职业危害监测,开展职业危害专项调查,对职业卫生隐患进行治理等对策。

中国政府日益重视职业卫生工作,提出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2013年实施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病种由原来的115种调整为132种;部分省份实现地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和县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全覆盖。截至目前,职业病诊断机构604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3 438家。自2009年起,尘肺病、职业中毒、放射性职业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14年底已覆盖全国134个县3 617家企业,监测人群达17万人。

但是,对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方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研究院职业危害研究所所长刘宝龙认为,仍存在五个问题需要健全和完善。

一是防护设施设置的法规标准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是相关法规标准对防护设施审查与验收的范围应进一步界定。如ZW-JB-2014-002《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要求》中规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设计与审查内容应包括构(建)筑物、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辅助卫生设施等相关防控措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过于宽泛,缺乏实施对象的具体范围,用人单位和监管部门难以具体落实审查和验收。

三是防护设施设计的有关标准散见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缺少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

四是应明确对哪些防护设施应当进行维护与检测以及如何进行维护和检测等予以规定。

五是职业病防护设施相关人才的培养与人员资质管理亟待加强。美国规定局部排风系统的设计、操作、维护、检测等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或认证才有资格从事该工作。

实习编辑 秦运巧

作者:秦运巧

第4篇:慕课—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 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新兴的教学方法—慕课,阐释了慕课的定义、讲述了慕课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并为慕课的局限性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建议。对慕课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根据对慕课的预测结果和调查研究提出对未来慕课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慕课;传统教育方法;局限性;慕课发展建议

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1 引言 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随着人们对于教育的逐渐重视,人们对于学习的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就目前看到方法途径进行了不断地思考,许多新的教育方式应运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而生,其中得到了人们最广泛关注和应用的恐怕要数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慕课。慕课的出现是具有时代符号的,广泛普及的互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联网技术为它提供了技术条件,人们个性化的知识渴在线实现。 求推进了它的广泛应用。提到慕课两个字,或许很多2.2 慕课的由来 人并不熟悉,但是事实上很多人正在或曾经应用了慕慕课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08年,Dave Cormier 与 课。 Bryan Alexander 教授第一次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

将大规模、在线、开放作为慕课的三个主要特点。自2 什么是慕课 这以后,一大批教育工作者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结构,

在学校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20112.1 慕课的概念

什么是慕课?慕课[1]有这样的的定义:MOOC又年,当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Sebastian Thrun教授在被称为“慕课”。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网上免费提供了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课,成为了慕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课的先行者。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本以为注册的学生一门人数16万学生;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可能达到一万,然而实际数字确实估计数字的十六倍,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约16万人注册了这门课,这份经历也让他决定与同事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创建公司Udacity。一时间,慕课网站犹如雨后春笋,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为互联网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2012年,教育史上更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是迎来了慕课风暴,《纽约时报》的作者LauraPappano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2],这一年里,许多专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业的大型的慕课网站应运而生,为慕课的发展带来机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遇和挑战。慕课的发展历史如图1。

得到反馈。这一课程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

图1 慕课发展历史

2.3 慕课国内外发展现状

慕课这几年来正在全球范围内的升温。提及慕课,最著名的慕课平台当属Coursera。Coursera是一个大型在线教育平台,是慕课三巨头之一,也是发展最大的慕课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研发,目的是号召世界顶尖大学联合起来,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Coursera于2012年四月成立,首次进入平台的大学就有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项目首次实施就有68万学生进行线上学习。2013年10月,Coursera正式进入中国,为大量的中国网民提供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的注册学生有2/3来自海外,其中有41000人来自中国,占总人数的40%左右。可见国内用户对于慕课的热情度是十分高涨的。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该平台也推出了ios版本和andiord版本,为慕课的移动平台的是使用提供了可能。除了Coursera之外,edx、Udacity也获得了用户的大力支持。而除了美国,英国、澳洲、德国等地也都拥有了自己很有规格的大型慕课平台。

慕课的发展在我国国内也是如火如荼,不仅仅归因于大量的用户群体,也在于国内许多优秀平台的建立。两岸三地五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台湾国立交大精诚合作,推出了Ewant这样的慕课平台。Ewant在2013年开课,修课通过者可以得到交大学习认证,交大学习认证是国家认可的证书,它能为许多接受了网络教育的人提供一份学业证明。再比如慕课网,这是一门

主要教授IT技术相关课程的慕课网站,它在业界深受各位IT技术爱好者的喜爱。慕课网不仅可以提供线上视频学习,也支持在线编程,在线交流等服务,慕课网上热门课程的参与人数多达四千多人,虽然比不上国外慕课网站的参与人数众多,但是也为编程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展现出来了很好的发展潜力。另外,许多大学也正在慕课网站上传授部分课程,并使学生通过慕课学习获得学分成为可能。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学校就将部分通识选修课程设置成了慕课形式的,学生通过尔雅通识选修课平台,可以在线学习来自不同高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等等领域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选择了引入慕课,甚至很多的中小学校也试图把慕课元素加入到教学实践当中,究竟慕课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慕课的存在又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怎样的影响呢?慕课的未来又将怎样发展,走向何方呢?就让我们对于慕课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3 慕课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劣

毫无置疑,一阵慕课风波正在席卷全球,面对这炙手可热的慕课,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他的利与弊又该怎么去权衡呢?慕课的出现究竟会不会颠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呢?

3.1 慕课的优势

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慕课教育拥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慕课是免费平台,是经济的教学手段。根据国内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来看,每年的学费约为5500元,对于艺术等特殊专业的教学可能会收取更高的学费,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是个不小的开销。而慕课是免费的大型线上教育平台,对于所有的教学过程不需要任何学费,只需要学生在家中准备好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对慕课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平台对于许多家庭困难的,无法支付大学学费而又渴望学习一些大学中的专业知识的人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第二,慕课有自主性,可以提供个性化教学。慕课为学生提供了空前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学习哪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学习以及学习多少遍。另外,有些慕课网站还在视频播放中插入了给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某个知识点多多停留,以便于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当然知道,学生光靠被动地看视频是学不好东西的。”Coursera创始人的科勒说。因此,他们将问题和测验植入视频,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我们的大部分课程中,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停顿时间是 22 分钟——而我在斯坦福教书时,从没有给学生留过那么多时间。”[3]

第三,慕课提供了资源开放性。慕课让许多名校课程走到了普通学生身边,使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到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评价慕课为“三名”教育,即名师,名校,名课。慕课的“三名”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领略“三名风采”。第四,慕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现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慕课的学习将是一次学习方法的变革,慕课的学习将让学生习惯这样的学习方法,开启他们的新视野,增强信息搜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3.2 慕课的局限性

慕课会引起对传统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启示,他的存在会是一场关于教学的革命风暴,这毋庸置疑。然而,即使是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追捧,人们仍然对慕课教育代替传统教育一事表示质疑。

第一,慕课教学不能带给学生实时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慕课”的大量应用会改变学习态势,但无法取代校园教学。龚克指出,这并不会降低校园学习的吸引力,因为校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和同学们一起,和师生一起面对面的、共同的一种

锻炼,这不是网络课程可以做到的。大家共事的这种经历,离开自己的家庭过集体生活,自己管理自己,和素不相识的人一起共事,这些体验是在网上得不到的。[4]的确,缺少了和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将会是教学环节的缺失,这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据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效果是成金字塔形(如图2),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样的被动学习的知识留存率是很低的,互动中的讨论,教授他人这样的活动能大大提高学习内容留存率。增强线上交互平台的设计和线下的交流机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同学的探讨会增强慕课的学习氛围,让慕课不仅仅是教授课程,也能促进交流;和老师的交流可以让同学感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增强对于课程的喜爱,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图2 学习金字塔

第二,慕课的辍学率偏高。果壳MOOC学院在Coursera、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等机构支持下,对6116名网友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布了全球首份针对中文用户的慕课调查。调查显示,75%的中国用户上“慕课”是为了“更新知识”,但实际上课程完成度并不高,能把所选的课程全部完成的人数只占了6%。除了6%的用户表示完成了所有选课,15%的用户完成部分课程外,绝大部分用户都没有办法完成所有课程,甚至有67%的用户一门课程都没有完成。“没时间”“语言障碍”“缺乏毅力”是导致中文用户“辍学率”的三大主要原因。此外,“网络不畅”“无处答疑”“没有字幕”

等因素也打击了慕课中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5]

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不禁感到质疑,这样高的辍学率下真正能学到知识的能有多少人呢?这样自由的教学方式下,加上网络、语言、老师引导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辍学”行为必然是发生率较高,那这样的教育似乎不能够撼动传统教学方式的地位。要解决高辍学率的问题,就要让慕课机构正式化,变“无根”为“有根”,建立一个正规的机构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督促。

第三,慕课教学难以进行认证。许多人希望通过学习慕课得到相应的文凭证书,然而这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点。怎么样对网络另一端的学习者进行认证、考试,并且证明是他本人学到了所需掌握的知识,这一点单单通过网络是很难做到的。有人建议通过引进键盘敲击模式进行认证或者是组织考试点统一考试,但是目前慕课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的体质还不是很完善,规章还有被落实,技术还没有被实施,想要立即解决,现在还无法做到。

4 慕课发展的预测与建议

慕课的发展方兴未艾,虽然还并不完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未来的时间吸取更多的能量,有更进一步的辉煌。未来的日子里,慕课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随着慕课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参与慕课的学习,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名师乐意在慕课网站上进行教授,国内与慕课相关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慕课也将迎来专业化,会有更多的,更专业化的慕课平台涌现出来。未来的慕课可能会出现两个主要形式,一是作为关联慕课,与大学中的课程相结合,带来一个全方位的教学体验;二是会作为一个专门进行慕课教授的,自己作为一个学校的形式,这样的形式适合发展较快、更新较快的学科,例如IT技术就很适合放在这样的慕课平台上进行教学。慕课所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加严峻。要做好慕课,必须从现在着手,对慕课平台进行完善。参考文献:

[1] 钱钰,张骞,李玉.足不出户听耶鲁、斯坦福精品课[J].新闻晚报.2013-7-9(12) [2] 林莉君.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开放在线课程[J].科技日报.2013-10-15 [3]王奇婷,姚远.互联网上的免费大学[J].外滩画报.2012-9-20 [4]许雅宁.“慕课”有自身有点但是无法取代校园教学[OL].中国日报网.2014-3-12 [5] 马丹.中国学生慕课“辍学率高”[J].新民晚报.2013-11-27

以下是对于未来国内慕课发展的几条建议:第一,引入效果测试,师生交流,成绩评估等板块,系统的做教育工作;第二,将慕课专业化,建设专业的慕课团队(如图3),设置专业的慕课摄像师,慕课教学设备和慕课课程设计师等等;第三,完善慕课的规章制度,建立一个可以实施的慕课教育体制,解决关于慕课的学籍、证书、学分、学位的相关问题。

图3 慕课制作团队

第5篇:区块链,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实践进展来看,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大部分仍在构想和测试之中,距离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而要获得市场的认可也面临不少困难。

(一)受到现行观念、制度、法律制约。

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体维护的特性颠覆了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淡化了国家、监管概念,冲击了现行法律安排。

对于这些,整个世界完全缺少理论准备和制度探讨。即使是区块链应用最成熟的比特币,不同国家持有态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碍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解决这类问题,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在技术层面,区块链尚需突破性进展。

目前,区块链应用尚在实验室初创开发阶段,没有直观可用的成熟产品。

比之于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用浏览器、APP等具体应用程序,实现信息的浏览、传递、交换和应用,但区块链明显缺乏这类突破性的应用程序,面临高技术门槛障碍。再比如,区块容量问题,由于区块链需要承载复制之前产生的全部信息,下一个区块信息量要大于之前区块信息量,这样传递下去,区块写入信息会无限增大,带来的信息存储、验证、容量问题有待解决。

(三)竞争性技术挑战。

虽然有很多人看好区块链技术,但也要看到推动人类发展的技术有很多种,哪种技术更方便更高效,人们就会应用该技术。

比如,如果在通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发信息的方式是每次发给全网的所有人,但是只有那个有私钥的人才能解密打开信件,这样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会大大增加。

同样,量子技术也可以做到,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近年来更是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对于区块链技术来说,就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影响区块链采用的另一障碍就是管理层担心这项技术在试点项目与概念验证(POC)中尚未得到充分测试。那么最终,区块链的局限性又在哪里?早期的概念验证项目验证的是区块链的可扩展性,但这项技术在处理大量企业交易以及数据时又会存在什么样的局限性?随着区块链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采用,不同的应用程序将面临不同的可扩展性问题。

那么处理大量交易需要多少时间和算力?早期的概念验证项目还验证了区块链防篡改交易的安全性。

但是一些管理层关心的是,区块链中的非公开信息是否仍然可以在区块链之外共享。因此,就出现了有关于这项技术的信任问题。目前各类供应商都正致力于创建强大的加密和安全机制,而且多个区块链实体和联盟也正在评估不同的方法,以确保这项技术在保护非公开信息方面是可信任的。

如所有新兴技术一样,区块链也将逐步发展。但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对所有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力量,我相信它的发展会十分迅速。当然,服务供应商行业也将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区块链技术的采用。

微信群大全 https:///

第6篇:环卫改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

环卫体制改革宣传动员了好几年,人们在等待中已渐渐习惯了"改制"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6月30日,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整个系统而言,意义非比寻常。翻牌,即意味着两大基层正式由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摇身一变为独立经营、自主盈亏的企业。上千职工也由全额保障的国家人变为了企业人。长期在公有制宽大羽翼下受到保护的环卫行业,能否适应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职工能否接受这样的角色转变?特别是青年又有什么想法?我们团委对各个基层(运输场、街管所、服务所)的青年做了部分调查。

一 思想状况

50%左右青年认为环卫系统改革是好的积极的表现,对我们现阶段各方面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自己起到鞭策作用,使自己产生危机感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其中服务所青年就提出了“完善改革体制,激发自身活力”的口号。他们认识到环卫体制改革后必将带来新问题、新情况,他们将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发挥特长,突出个性。 35%左右的青年对环卫体制事业转企业不以为然,认为对青年人的冲击不大,只要服从分配,努力做好做精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

还有少部分青年对环卫改革还报观望态度。对自己今后的个人待遇表现出一定的担忧。

二 对策思考

面对改革,青年不能坐以待毙,基层青年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或许不成熟,或许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但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改革而言是一个好的开头。

一、完善体制,服务大局

1、环卫体制改革后必将带来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做出积极的应对,不被新局势所淘汰。

2、把环卫事业推向市场就会有竞争,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及奖惩制度,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充实我们,进一步完善改革后的各项体制。

3、以环卫事业的服务理念作引导,在满足物质水平的同时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发挥特长,突出个性

1、从实际出发,抓住环卫行业的特点,体现各作业队的工作特色,对工作中存在的鄙陋可提出有创新、有创意的方案。

2、在岗位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对工作中一些最熟悉、最了解的细节,进行思考和梳理,使其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强项。

3、参与学习技术理论、业务知识,并将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并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如:汽车维修(驾驶)、电脑维修、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等,还可定期组织进行小组讨论。

5、激发创新意识,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对现有设备或机械进行改进、改装,对丢弃物进行废物利用等等。

三、注重实践,发掘自我

1、对日常工作中的机修与机扫班加强技术考核力度,结合考评机制进行奖惩,力争在每年市环卫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工作上积极配合班组做好各项任务检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我所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3、对事业转制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的理解。事业转制后将创造出许多机遇与挑战,要抓住时机,发掘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7篇:普京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邢广程

2011-02-24 21:07:2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

普京胜利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这样的竞选结果在俄罗斯历史上是极少见的。不仅如此,联想到普京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平步青云,从总理位置一下子就跃到总统的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奇迹。但是,普京的胜利不仅仅是选举的胜利,他的成功恰恰表明俄罗斯民众出现了政治上的“饥渴”现象。这种“饥渴”表现为对领袖和强人的渴望;他的成功恰恰表明俄罗斯民众对现今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厌腻”了。俄罗斯政治精英群体中巨大的政治反差是普京成功的基本资源。有比较才有鉴别。普京的强人现象给俄罗斯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体弱多病的前任总统叶利钦相比,普京年轻富有活力;与幻想满腹的前任总理盖达尔相比,普京平华朴实,一步一个脚印;与唯唯诺诺的前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相比,普京的政治具有“棱角”;与职业批评家亚夫林斯基相比,普京少说多做;与活跃有余的前任总理基里延科相比,普京沉稳坚定;与红色满身的久加诺夫相比,普京所拥有的政治光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神秘”也成为普京一大政治资源。如果说其他重量级的政治家早早地暴露在俄罗斯政治的光天化日之下,普京则直到选举前仍然保持着神秘状态。

可以说,21世纪的俄罗斯有了一个好兆头,普京胜利表明,俄罗斯民众期盼国家强大的决心十分坚定。普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甚多,同时存有机遇。普京面临四大挑战和机遇。第一,普京能否使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变得比较和谐与稳定,自担任总理以来普京一直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目标。他对俄共及其领导人的评价同前任总统叶利钦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议会选举之后他越过“红色”政治界限,支持俄共人士谢列兹尼奥夫为议会议长。这在叶利钦时期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普京能否彻底地医治“车臣”这块俄罗斯流血的创伤。车臣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车臣问题最终需要通过政治方式加以解决。重建车臣政治秩序,恢复车臣正常的社会生活,消灭车臣恐怖分子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将是普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如果普京彻底解决了车臣问题,则他就将成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政治家。第三,经济是普京最大的政治难题和挑战。目前俄罗斯依然没有渡过经济危机,经济问题十分复杂。经济问题不同于车臣问题,不能通过大刀阔斧的方式加以解决。重要的在于,普京正在总结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教训,正在制定俄罗斯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第四,普京如何准确地确定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总之,如果说叶利钦时代是全面照搬西方模式的时代,则普京将更加注重于俄罗斯独特国情,挖掘俄罗斯内在的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找出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俄罗斯民众看来,普京时代是俄罗斯的复兴时代。

第8篇:机遇与挑战并存――论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疆平安网讯 中国保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炮声中重新建立,并快速得到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小窥的三个主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给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有利的稳定维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 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 (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上证所表示,随着行政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发展更加需要包括自律监管、行政监管和法制监管在内的强有力的证券监管体系和制度予以支持。上证所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效、诚信、富有竞争力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交易所的监管工作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强化上证所市场的社会公信力。

第9篇:中国农业大数据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向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生产转变,正是在这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举足轻重。2004年以来,中央多次在“一号文件”中强调“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而被认为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推手正是农业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决策者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农业大数据则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方面的实践,其涉及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等各环节,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我国大数据已经运用到医疗业、制造业、交通业、金融业等不同行业,农业大数据也开始试水。

4月20日,首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京召开,大会首次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分品种展望报告,这个报告生成的背后,农业大数据功不可没。

2013年6月18日,我国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据牵头成立联盟的山东农业大学的校长温孚江介绍,联盟将加强对气象、土地、水利、农资、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农业科研成果等诸多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新方法、新思路,这也标志着中国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了实质性突破。

今年2月24日,首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京举行,该会议以“科研a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为主题,研讨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管理、共享与应用的新趋势,并且专门特设“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分会场,围绕农业大数据,就农业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地收集宏观和微观动态农业数据,提高拥有农业数据的规模与质量,处理数据、发现知识和决策运用的能力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农业大数据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前沿技术,是新兴科技产业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反映。

“大数据给中国农业带来机遇,农业会在信息化方面实现飞跃。”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认为,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和省政府每年投资2500万元,形成吉林省土壤的‘大数据’,这些丰富的数据将为农民增收、粮食丰收作贡献。”据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介绍,吉林省自2004年逐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十年时间摸清了全省大部分土壤的明细账。目前,吉林省农民已经可以在自己的农田上,通过拨打手机接受适合其所在土地特定的施肥指导,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李国强表示,“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系统”就是基于近十年大范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形成的“大数据”,并结合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设计而成。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宝祝认为,农业信息化、农业大数据可将市场需求变化和先进品种技术传到田间地头,以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不仅能够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然而,与农业相关的信息、数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气象、土地、水利、农资、农业科研成果、动物和植物生产发展情况、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市场营销、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农产品加工等诸多环节,数据的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加上快数据流转的快速程度和数据体系的动态变化,这无疑都给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了许多诸多困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孙忠富带领他的团队,正在探索农业大数据如何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大数据在本质上不仅数据量庞大,而且还具有结构复杂、数据类型多样等特征,特别是其中蕴含巨大的应用价值,这类数据依赖传统技术难以处理应用。”孙忠富坦言,由于全国各地农业情况各异、数据收集情况不同、各类涉农数据资源也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等,所以中国农业大数据的形成和发展都将面临着数据获取、存储、计算和应用等许多方面的挑战。

面对农业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温孚江表示,农业大数据研究、建立、应用是一个整体链条,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除农业研究人员以外,还需要与计算机、数学建模等领域的专家协作,组建多学科团队,对数据进行挖掘、整理、甄别,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上一篇:选矿厂岗位职责下一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