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南京工程学院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其他高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1:

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的意义重大,同时对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存在发展不平衡、数字化设备不足、经费问题突出、数字化人才缺乏、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为切实推进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央应对西南地区县级档案馆开展数字化工作给予经费补助;档案行政部门应完善馆藏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力度;县级综合档案馆应加强对档案数字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克服“畏难”心理;县级综合档案馆研究制定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规划,全面推动档案数字化战略实施;县级综合档案馆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化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10.017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把各种载体的馆藏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联,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借助于档案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快速检索与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传统载体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照片档案等。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的意义重大,同时对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也具有重大意义: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紧张的压力;对档案原件进行封存管理,从而减少对原件的磨损等各种人为损害或自然侵害,充分保障档案的安全。

在2012年底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同志提出了2020年全国档案馆档案数字化数量比2010年翻两番的硬指标。2013年10月在江苏太仓召开的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杨冬权同志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对馆藏传统载体档案全部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利用、县直机关以上档案室传统载体档案基本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利用的目标。在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督促要求和一系列政策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下,近年来,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发展迅速,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档案数字化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先进典型性档案馆,如江苏太仓市档案馆从1999年开始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目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和所有进馆单位档案室档案数字化“两个百分百”的目标。

在全国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笔者发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档案馆之间、省州市级和县级档案馆之间、同一省份内的不同县级档案馆之间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展程度不一、差距很大。东部地区档案馆、省州市级档案馆和重视数字化工作的县级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较早、进展较快,已基本实现目录级及部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档案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多数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1 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

课题组于2014年4月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每省15县、共45个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这45个县中,四川和贵州两省各选取4个县、云南选取5个县进行实地调研,其余32个县采用函调或电邮方式进行调研。课题组通过调查总结和对比分析,得出西南地区县级档案馆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方面的如下现状:

1.1 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发展极不平衡

目前,西南三省绝大多数县级档案还处于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阶段,文档资料本身并没有数字化,仍以纸质形式存在,其管理、查询与利用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手动的方法,工作水平较低。即使有部分档案馆针对本馆的民生档案和珍贵历史档案进行了扫描加工,其所占馆藏的比例也非常低,而且这项工作也仅仅在市级及以上档案馆中正在开展,绝大多数县级档案馆尚未开展或仅在筹备实施之中。有的县连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尚未开始建设,档案全文数字化更是一片空白。同时,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数字化工作与发达地区的县级综合档案馆之间、本地省市级档案馆之间、省内不同县份的县级档案馆之间相比差距巨大。

(1)同发达地区的县级综合档案馆相比差距巨大。截止2012年底,上海17个区县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完成率占馆藏50%以上,部分区县达90%以上,民生档案数字化率全部达100%;浙江全省有30%以上档案馆已完成一半以上档案数字化。而四川各市(州)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完成率为7.2%、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2.6%(以卷为保管单位,2013年6月底统计);云南各市(州)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数字化完成率约为7%(以页为保管单位,2013年底统计);贵州各市(州)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率为4.6%(以卷为保管单位,2014年4月统计)。

(2)同一省份内的省级、州市级和县级综合档案馆相比差距巨大。截止2013年6月底,四川省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13%,市(州)综合档案馆的完成率为7.2%,县级综合档案馆的完成率为2.6%;截止2013年12月底,云南省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30.3%,市(州)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约为7%;截止2014年4月,贵州省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约为10%,市(州)县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4.6%。

(3)同一省份内的不同县级综合档案馆相比差距巨大。就四川省而言,北川县档案馆借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档案抢救修复之机开展了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目前,除严重受损无法修复的档案之外,北川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已达到100%;截至2014年4月,双流县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60%,都江堰市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30%,会理县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10%左右,得荣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始。在云南省,截至2013年底,富源县档案馆的90%档案已完成数字化;截至2014年4月,昆明市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15%,大姚县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约为0.7%,永仁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始。在贵州省,截至2014年4月,望谟县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约为6%,贵州省兴义市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完成率为2%,普安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始。

1.2 新馆的档案数字化设备多未启用,旧馆的档案数字化设备配备不足

本文中“新馆”指的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建设完成的县级综合档案馆、2010年开始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中建设完成的县级综合档案馆、2000年及其以后由地方政府投资新建而成的县级综合档案馆;“旧馆”指的是西南三省中2000年以前建设而成的县级综合档案馆,其绝大多数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

近几年在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中,多数新馆在建设时都规划设置了标准化中心机房、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查阅场所并布设了标准规范的物理隔离网络,但在这些刚刚启用的新馆中,真正开始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全文数字化工作的非常少。近两年搬进新馆的单位多数正忙于新旧接替性工作,如将以前由于馆库不足而未接收进馆的档案资料接收进新馆、将馆藏档案资料重新整理上架,由于缺乏人力和时间,暂时无法进行数字化扫描和著录工作,以致大多数新馆的先进数字化系统设备被闲置。

而对于旧馆来说,数字化设施设备老旧、缺乏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比如:扫描仪老旧,扫描图片不清晰,一些大的工程图纸没办法扫描;没有很好的识别软件;缺乏音频视频采集设备和编辑设备;没有数据备份设备;网络及安全设备缺乏;等等。而县级档案馆没有经费对这些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新或重新购置,更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所需要软件进行升级或对系统进行调适,因而造成档案数字化所需的软硬件无法跟上工作需要的问题。

1.3 数字化经费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县级档案馆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只能用一些临时申请的资金进行建设,工作的延续性和配套性较差,甚至有的县级档案馆受经费的限制,至今无法开展数字化工作。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有的县级档案馆为建新馆已使地方财政投入了大笔经费,无法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来立刻解决数字化经费问题。课题组在云南省某县档案馆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5年前该县财政部门给县档案馆投资了3万元进行数字化建设,档案馆利用这笔钱对馆藏的极小一部分档案进行了数字化,至今再也没有得到过县财政的相关投入。四川省某县档案馆聘请了一个大学生对馆藏重点档案和民生档案进行扫描录入了10%左右之后,多次申请县财政的数字化经费支持而未果,数字化工作只好就此搁浅。

1.4 档案数字化人才缺乏

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扫描设备、图形处理设备、音频视频处理设备等把档案信息内容如实完整地录入计算机系统,只有能熟练操作这些设备、使用相关系统软件的人员才能胜任。同时,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在档案原件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的,它要求在如实转录档案信息内容的同时又要维护档案的安全、完整,只有具备了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档案数字化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而课题组在对西南三省45个县级档案馆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后发现,县级档案馆职工的平均年龄为44岁,档案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所占比例平均为7.8%,其中,56%的县级馆中档案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所占比例为0。而且,这些县级档案馆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既非档案专业毕业,也不具备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更没有机会参加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相关培训,因而缺乏档案数字化工作所要求的相关技能。而且,县级档案馆人员编制一般为6~10人左右,人员编制偏少,而档案馆工作量由于馆藏量的逐年增加和普通民众档案利用需求的增长而日益增强,加上国家规定近五年各单位人员编制只能减不能增,因而导致县级档案馆无法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现在有的档案馆把馆藏数字化工作外包给别的单位来做,但往往容易出现漏扫、不清晰、规范性不统一等问题,这是因为这些承包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档案专业基础知识所致。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县级综合档案馆实施档案数字化工程的一大瓶颈。

1.5 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畏难”心理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经济基础好、有条件进行数字化工作的县级综合档案馆和欠发达县的一样,其数字化工作处于刚刚开始阶段甚至有的还未开始进行;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工作却进展迅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一些县级档案馆对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存在“畏难”心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在2013年国家档案局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和县直机关以上档案室传统载体档案基本数字化的目标任务之前,各地档案行政部门并没有制定出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相关具体目标和要求,由于统一规划的缺失而使得数字化工作在多数县级档案馆处于不被重视、可做可不做的状态;第二,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县级档案馆认为数字化工作一需要专门人才、二需要大量经费、三由于涉及安全保密等因素而变得复杂化,因此对之抱有“畏难”情绪,不敢痛下决心花大力气来做这项工作,而在观望等待或按部就班中先做些小规模的条目的著录工作。

2 推进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对策

鉴于目前西南地区县级档案馆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以切实推进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2.1 中央对西南地区县级档案馆开展数字化工作给予经费补助

实施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持续经费投入,没有经费投入,就无法开展数字化工作,更谈不上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快速发展。目前,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工作一般是在省级档案馆的带动下,以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县级档案馆自筹资金的渠道一般为向当地党委政府打报告来获取,但由于纳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县级档案馆在建设中就已经获得地方政府的建设投资(约占建设总资金的20%~30%),多数地方政府无力也不愿再为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投入经费。而且,传统载体档案数量巨大,如云南省146个州市县级综合档案馆2012年底馆藏总量约15亿页,经估算,档案数字化扫描费0.55元/页,全省州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仅数字化扫描费用就需8.25亿元,平摊到每个州市县档案馆就是565万元,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县级部门而言,也确实无力从有限的地方财政资金中进行解决。

为此,建议中央将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项目予以支持,每年核拨一定专项资金,按馆藏量对西南地区县级档案馆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给予补助,并建立与数字化成本变化联动的补助机制。首先,对馆藏数字化工作中必需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扫描设备、安全设备、软件系统等给予补助,并逐步提高县级档案馆设备的配套水平。其次,建立与数字化成本变化联动的补助机制。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数字化成本会受物价上涨、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而逐年上升,建议中央随数字化成本的提高而加大补助经费投入,以持续地为西南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工作提供坚固保障。

2.2 档案行政部门完善馆藏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力度

档案数字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加工方式的选择、工作环节的确立、工作流程的优化、技术指标的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指导,则会导致工作的混乱。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已经开始实行数字化工作的县级档案馆购买使用的软件系统各不相同,导致馆与馆之间的很多数据不能相互兼容匹配,因此,县级档案馆对于统一数字化系统软件标准的呼声很高。建议档案行政部门在遵循《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和《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规范》两个档案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实情的馆藏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力度,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良好基础,以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些标准包括:为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传播提供标准化网络环境的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主要包括基础通信平台建设标准、网络互联通信标准等;为公众利用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提供良好应用环境的应用技术标准,包括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存储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输出标准等;保障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管理标准,包括管理制度、信息维护、人员管理等方面;保障网络运行环境安全、确保信息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安全标准,包含密级管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及数字签名等方面。

2.3 县级综合档案馆应加强对档案数字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克服“畏难”心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无限延伸,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说,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档案精细化、自动化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为人民群众便捷服务的最好途径,是大数据时代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把我国建成档案强国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在档案保护领域,数字化一方面可以保护档案原件、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方便社会公众利用档案,另一方面对档案馆的防灾备灾工作也意义重大。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县级档案馆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突破现实条件的束缚,把数字化工作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来做,而不是当成一件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来对待。

县级档案馆还应克服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畏难”心理,从案卷级目录著录开始,逐步向文件级目录著录和全文数字化扫描的工作目标迈进。在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可遵循“重要档案优先、查阅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的原则,逐步实现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目标。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同志在2013年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大会上对各级档案馆(室)的领导提出希望:“对传统档案数字化工作,一定要破除畏难情绪,敢下决心,痛下决心,没有开始干的一定要下决心开始干;已开始小规模慢慢干的,一定要下决心大规模加快干。”

2.4 县级综合档案馆研究制定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规划,全面推动档案数字化战略实施

在2012年国家档案局提出2020年全国档案馆档案数字化数量比2010年翻两番的硬指标以及2013年国家档案局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对馆藏传统载体档案全部数字化的目标任务之前,各地档案行政部门并没有制定出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相关具体目标和要求,县级综合档案馆在数字化工作方面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可做可不做、有条件的就做、等待观望的态度和想法比较普遍。但是从2013年开始,各省对照国家档案局的档案数字化量翻番的指标,结合自身实际,纷纷提出了本省的档案工作奋斗目标,如贵州省档案局提出,到2020年,全省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省、市、县三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分别达到馆藏档案总量的35%、25%和20%。此外,为了落实2013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提出的对档案数字化进展情况在全国范围进行通报的要求,各省、州档案局在档案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了对所辖范围内县市级档案馆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情况进行通报的规定。

在这些具体的目标任务的驱动和鞭策下,建议省级和州级档案行政部门借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到2020年档案数字化数量翻两番以及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馆藏传统载体档案全部数字化之机,要求县级档案馆制定适合本馆实际的数字化工作规划。各县级综合档案馆应准确掌握本馆馆藏情况和形成趋势,在统筹考虑经费、人员、场地、设备、技术、档案内容、整理与扫描及质检工作的匹配、档案和数据安全、备份载体、数据管理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阶段任务和实施策略并严格遵照施行。省级档案行政部门对各州、县的档案数字化进展情况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通报内容主要为各州县综合档案馆完成的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数量、约占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总量的百分比两个数据,并分别按完成数量和比例大小进行排列,以促进后进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工作。

2.5 县级综合档案馆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不同领域的人才和专家共同参与。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最大瓶颈就在于人才的缺乏。因此,要实施好档案数字化工作,首先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做好人才储备。

(1)重视人才引进。由于受传统的档案工作属于“冷门”行业的观念影响,目前我国县级综合档案馆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及学历背景比较复杂,多数来自非档案专业的其它各行各业,主要学历是大专,年龄偏大。课题组调研的西南地区45个县级档案馆中,档案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所占比例仅为7.8%;46.5%的职工为专科学历,41.5%的职工为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的职工仅占1.2%;平均年龄44岁。而如今,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转变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技术水平等。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对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它要求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与档案原件相一致。工作人员只有具备档案专业背景,才能更好地胜任档案数字化工作。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机构、招录、引进等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打造档案数字化专业管理团队,并为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以留住人才,为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鉴于档案数量不断增长、档案服务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国家应出台“随馆藏数量增加而增加档案人员编制”的规定,以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2)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档案数字化建设涉及诸多高新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它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信息处理、网络通讯、多媒体使用、数据库构建等多项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还必须能够熟练操作使用扫描仪、复印机、数码相机等现代设备。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积极组织县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数字化培训,使专业队伍能够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内容围绕提高其计算机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展开,提高其现代化技术能力,使其在熟练掌握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掌握档案数字化所需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加工方法。

(3)要充分借助外部智力资源,通过与企业、高校合作,整合社会人才资源为我所用,逐步构建与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档案数字化人才支撑体系。

作者:胡红霞 王俊程

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2:

南京工程学院纸质档案数字化实践及思考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南京工程学院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其他高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京工程学院;纸质档案数字化;实践;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扫描矩阵CCD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网络化、远程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利用的一种新方式,人们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早在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就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列入《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又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纸质档案数字化就是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图像,并按照纸质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目录数据与数字图像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DA/T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社会的要求,它有效地保护了档案原件,方便了档案的查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我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2013年才正式开始启动,刚开始的时候两年开展一次,通过对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2017年起,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纳入学校每年的档案工作计划,采用对外公开招标和档案馆自己加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新归档的新生录取名册、毕业生成绩单、学籍卡、毕业生验印名册、学位授予名册等由档案馆工作人员自己加工处理,其余的仍然采用对外公开招标方式。

我校非常重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成立了由档案馆馆长牵头、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的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小组,档案一室(主要负责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负责提供需要数字化的纸质档案清单,档案二室(主要负责电子档案和网络管理)负责纸质档案数字化项目的招标和组织实施、协调管理。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每人负责几个档案门类,从确定当年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范围,到图片扫描质量和数据挂接准确率的检查,全程跟进。历年来,我校已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10000余卷。现就我校在纸质档案数字化前处理、目录数据库建立、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等基本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讨论,希望集思广益,总结经验,让其他档案人在做纸质档案数字化时少走些弯路。

二、我校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正式启动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前,我校更新了档案管理软件,并就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际操作起来困难要多得多,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1.档案工作经费有限,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档案数字化建设人才缺乏

档案数字化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艰难,这是很多基层档案部门面临的共性问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为了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根据档案的利用率、亟待抢救程度、珍贵程度统筹规划,确定了分阶段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原则。首先是历年新生录取名册、毕业生成绩单、学籍卡、毕业生验印名册、学位授予名册等,这一部分档案是日常工作中利用率最高的。其次是建国前的老档案,我校馆藏中有不少新中国成立前的老档案,这一部分档案由于年代久远,纸质已经发黄发脆,使用档案原件会加剧档案的破损,亟待尽快抢救。再接下来是教职工人事任免、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和科研项目等,每年职称评审的时候,都会有很多老师前来查询。最后是其他档案,按照年度由近往前推,依次进行数字化扫描。

2.数字化前的准备工作

纸质档案数字化過程中,经常遇到案卷内目录与文件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尤其是老档案,经常出现题目拟写不全、页码漏编、漏文件等情况,因此一定要做好数字化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哪些案卷需要数字化,对需要数字化的案卷最好先检查一遍,看看页码编写有无错误,卷内文件目录与文件内容相不相符。页码编写错误或者漏编的要重新编写;对有文件而没有目录的要补充目录;对有目录而没有文件或者档案有所缺失、缺页的,要如实填写《馆藏档案卷内文件材料登记备查表》,经档案馆和立卷归档部门相关人员认可签字。在扫描时将《备查表》扫描在所缺内容位置,这样在查阅该卷档案时,其缺失、不完整等情况就一目了然。

其次对于涉密档案,要求在数字化前对档案全宗进行摸底,由馆长和部门保密员共同确定涉密案卷并进行详细登记,如上级单位下发的具有保密性质的文件和学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涉密文件等。出于涉密信息安全考虑,我校暂未对涉密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如确实需要数字化,待条件成熟时由档案馆自己来进行。

3.纸质档案数字化时扫描页的确定

我校刚开始纸质档案数字化时,不少档案都是挑扫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经费紧张的压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一是数字化加工从业人员对区分和剔除扫描或不扫描文件的界定能力有限,经常是该扫描的没有扫,不需要扫描的又扫了。二是时间长了,档案馆工作人员也不一定记得哪些扫描了,哪些没有扫描,以后想再补做数字化时只能整卷重扫,反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浪费。三是从长远发展要求来看,建设数字档案馆对档案的整体数字化程度有明确的要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如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一次少做点,但一次做全、做好。因此原则上应将确定为数字化对象的纸质档案全部扫描,不宜进行挑扫,如确有不需要扫描的页面应加以标注。

扫描时一般只扫描原文,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案卷的卷皮和备考表有时也有一定的信息量,这一类卷皮和备考表最好扫描。卷内文件目录也最好扫描,便于数字化图片合成PDF时参考页号起止。

近年来,随着大家档案意识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化,许多兼职档案员在立卷录入时就上传了对应的WORD、EXCEL电子文件,有的人认为纸质档案数字化时这一部分档案不需要扫描了,再次扫描是浪费时间。但我们认为WORD、EXCEL文件容易更改,而且很多时候这种电子文件是没有加盖公章或电子签章的,不能作为电子档案存儲,必须重新扫描。

4.历史档案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的著录

历史档案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中很多是手写的,有的是繁体,有的是简写,有的是草书,有的是自创体,总之是五花八门,在写的过程中,一笔画的增减,一个字的有无,都影响到档案内容的真实。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公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过系统档案专业教育的人员很少,有的人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加上有的人责任心不强,难免在实际著录工作中出现差错。对这一类手写的历史档案目录,我校采取组织档案馆工作人员集中著录的方式,著录人员遇到潦草难辨的手写体或者繁、简写字时第一时间跟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辨认,如还不能确认,再向退休老教师和写草书的书法爱好者请教。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著录的正确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约纸质档案数字化经费。

5.涉及人名的纸质档案数字化

有关学生的新生录取名册、毕业生成绩单、学籍卡、毕业生验印名册、学位授予名册等,要求挂接到人,一张新生录取名册上所有的新生名字都关联同一张数字化图片,输入“张三”,有关“张三”的新生录取名册、毕业生成绩单、学籍卡、毕业生验印名册、学位授予名册等都能一次查询出来并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打印。有关教师人事任免、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科研项目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我们要求数字化加工公司在文件标题内录入所有相关人员名字。

6.纸质档案数字化时是否拆卷

纸质档案数字化时是否进行拆卷,拆卷后是否需要重新装订的问题,从档案保护的角度考虑,反复装订本身就会对档案有破坏,加上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责任心问题,很难做到在原来打孔或者装订的位置进行装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档案寿命。但从扫描图片质量来说,拆卷后进行扫描质量要比不拆卷好很多,特别是对于一些装订线和内容很接近的文件,不拆卷的话很难把内容扫描完整。另外,拆卷后如果发现卷内有页码编错或者漏编的情况,可以及时更正,保证了文件的连续性,也避免了挂接的时候因为页码错误而导致PDF合成错误。我校没有实施立卷改革,纸质档案一直是以卷为单位进行整理,除了装订成书的,在数字化扫描前都要进行拆卷,拆除装订物,待扫描结束后再重新装订起来。

7.扫描设备的选择

扫描设备的选择应特别注意对档案实体的保护,尽量采用对档案实体破坏性小的扫描设备进行数字化。比如近期形成的纸质厚实、平整的A4纸大小的文件材料,可以用高速扫描仪;新生录取名册那种又薄又卷的纸张和发黄发脆的历史老档案必须用平板扫描仪,以免破坏档案;装订成书的拆卷时容易破坏档案,重新装订时也无法恢复原貌,最好用书刊扫描仪。

8.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验收

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验收包括扫描图片验收和数据挂接验收两个方面。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专项调研时,我们发现有的单位在实施数字化时对扫描图片分辨率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公司为了追求扫描速度有意降低图片分辨率,导致图片打印时失真、模糊。因此我校根据项目招标文件和项目合同,制定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规范,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确保数字化成果质量。一般文件的扫描分辨率要求不小于300dpi,照片和需要高精度仿真复制的档案,扫描分辨率要求不小于600 dpi。每天一上班,我们会安排专人把前一天扫描的图片全部拷出来,组织全馆工作人员进行完整度、清晰度、偏斜度检查,数字图像不完整、无法识别或图像失真度较大的图像和漏扫、重扫、多扫等情况,一一列表反馈要求调整或重扫并及时跟进重新检查。

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公司完成数据挂接工作后,档案馆工作人员对照纸质档案数字化移交清单,逐卷逐件检查,首先是看挂没挂,然后是挂了的能不能打开,打开以后再检查PDF图像合成正确不正确,并抽样检查打印效果。

9.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

必须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安全。一是确保纸质档案不受破坏,轻拿轻放。二是确保纸质档案实体不要丢失,档案领取、收回需要详细的交接清单,档案馆分管老师和数字化加工公司执行经理共同清点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进行交接出库、入库。三是确保数字化后的成果不外泄,与数字化加工公司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要求数字化工作人员不得携带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进入办公场所。四是确保档案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被计算机病毒所感染,加上恶意攻击等行为,需要对应水平的技术保障体系,并做好档案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对我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处于探索论证的初级阶段,为了有效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必须认识到目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加强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养以及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信息安全等措施来促进学校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我们要加强《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提高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和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将档案数字化纳入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等的对接,做好校内各部门(单位)在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工作,提升档案工作服务学校和社会的能力。

2.提升档案管理安全意识。很多人对档案安全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纸质档案等载体的安全保密上,对网络化中的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认识不足,以为信息没丢就是做好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了。我们要加强档案管理安全宣传,了解、认识档案档案管理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主动采取并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档案安全隐患,采用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以及数字签名等安全保障技术,提升电子档案安全性。

3.积极引进和培养档案数字化人才。档案数字化是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其安全管理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区别,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又要熟悉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图像处理等现代技术。

4.加强档案数字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软硬件设施建设是做好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匹配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照相机、翻录设备,拥有足够存储空间的服务器,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升级档案管理软件,保证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良成,马淑桂,郝晨辉 ,程春雨,杜琳琳,蔡 伟,宋 涌,王大众,田 军,曹 燕,李华峰.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档案局信息管理中心;国家档案局技术部. DA/T 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2]孟凡华 于佩兰.丰宁满族自治县档案局.档案馆(室)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办公室业务[J],2016

[3]彭荟吉.海南大学.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信息化建设[J]城建档案,2020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档案馆)

作者:王调江

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3:

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几个阶段的关节点

摘 要:高校档案数字化选择外包形式是最佳的形式,但要正确把握调研、招标、过程管理和验收几个阶段要注意的事项,才能保证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数字化;外包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得到大力加强,其中就包括对浩如烟海的实体档案进行数字化,以提供准确、快速、实时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就高校而言,受人力、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选择外包方式完成档案数字化是一种选择,但要注意把握几个阶段的关节点,才能保证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 调研阶段

1.1 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前,要明确档案数字化的形式、经费、范围

1.1.1 数字化形式。档案数字化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档案馆组织人员对档案进行数字化,一种是外包。前者涉及的档案数量不多,或自身数字化力量强大,不需要外包。后者主要是档案数字化的数量较多,难度较大,自身力量不足等。如果外包,就牵涉到经费、招标、与外包单位的对接等一系列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1.1.2 数字化经费。在高校档案数字化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学校下达的经费来选择档案数字化的形式和范围。选择档案数字化外包,要充分考虑是否包括档案管理软件、设备和数字化经费等,其中,档案管理软件是沿用原来的还是重新购置(或自行开发),设备是否购扫描仪、电脑等,都需要事先明确。

1.1.3 数字化范围。在高校馆(室)藏档案中,哪些类别的档案要数字化?哪些保管期限的档案要数字化?这些都要在档案数字化外包前确定。一般情况下,具有长期(或30年)及其以上保管期限的档案要进行数字化。但要根据高校档案的保存和利用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有些高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所有档案都可以进行数字化。有些高校受经费限制只能将利用率高且具有长期(或30年)及其以上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1.2 确定外包要对档案数字化公司进行资质、业绩等方面调研

1.2.1 资质调研。档案数字化公司的资质调研要考察其是否具备“四个专业化”,第一,是否具有专业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团队;第二,是否具有专业的文档、图纸、书刊扫描设备;第三,是否具有专业的数字化加工业务管理系统;第四,是否具有专业的质量标准、现场管理、安全保密等项目管理体系。

1.2.2 业绩调研。重点考察档案数字化公司是否具有档案数字化加工的经验和业绩。由于高校档案的类别较多,各个类别的档案数字化都能满足标的要求并不是每个档案数字化公司都能做到的。业绩的要求就成为调研考察的重要内容,缺少高校档案数字化业绩会影响高校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

1.3 调研的方式

1.3.1 实地调研。高校档案馆应会同校内相关部门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调研考察。考察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的高校,主要考察数字化公司对项目的执行力;二是已经完成档案数字化的高校,主要考察档案数字化中标单位、档案数字化质量和运行状态等,以此来提高招标阶段的判断能力。

1.3.2 通讯调研。除了实地调研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信函、QQ等通讯形式进行调研。一是通过上述途径调研有哪些档案数字化公司;二是对一些有影响、实力较强的档案数字化公司的业绩进行调研。通讯调研的好处是调研成本低,调研的范围大,选择的调研路径宽,但缺少感性认识,直观感不强。

2 招标阶段

2.1 选择招标方式

2.1.1 公开招标。在高校校园网、校报或其他媒体上刊登档案数字化招标公告,邀请不特定的档案数字化公司投标。这种竞争性招标,能够吸引众多档案数字化公司参加竞争,高校从中择优选择中标单位的余地比较大。缺点是由于高校校园网、校报的覆盖面不大,会出现流标,即投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过少导致无法开标。

2.1.2 邀请招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高校选择一定数量的档案数字化公司,向其发出投标邀请,由被邀请的档案数字化公司参加有限竞争投标,高校对其进行资格预审后再从中比质比价选定中标者。这种招标形式的特点是参与投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数量有限,但能够保证档案数字化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2.1.3 谈判招标。高校物色一至多家档案数字化公司来直接协商谈判的这种非公开、非竞争性招标或称指定性招标方式,适用于档案数字化数量不大、工期较紧、专业性强的档案数字化工程。其优点是可以节省时间,容易达成协议,迅速展开档案数字化工作;缺点是无法获得有竞争力的报价。

2.2 确定招标范围

2.2.1 整体招标。作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系统工程,购买硬件(电脑、服务器)、档案扫描加工、购买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网站等都属于档案数字化建设范围。整体招标即对上述所有项目或几个项目进行组合招标,这能解决档案数字化公司与软件供应商就数据挂接和利用等相互“扯皮”的现象。

2.2.2 单体招标。对硬件齐全、软件功能强大的高校,不必整体招标,只要对硬件(电脑、服务器)、扫描加工、管理软件、网站等进行分段招标,其中的档案扫描加工必须进行单独招标。

2.3 起草招标文件

2.3.1 招标内容及要求。要明确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内容及工作量,对提供档案管理软件、硬件(电脑、服务器)、档案扫描加工、目录数据录入、数据挂接、数据刻录光盘等招标的范围要界定清晰;对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图像扫描、分类、检索的要求均需符合《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等相关要求;对档案管理软件的招标要求要达到与OA系统无缝衔接的接口功能等。

2.3.2 提供资质材料。资质材料主要包括投标人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加盖投标人公章),投标人承接的地、市级国家档案馆、高校以及大型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单份合同原件等。

2.3.3 投标报价。报价应为完成招标项目范围内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全部费用。属于整体招标的要注明总投标价、分块投标价和免费项目。在扫描加工方面,不同型号的纸张、照片、图纸、报纸的价格是否有区别?实物与录像带、录音带的数字化如何报价?数据录入、挂接、刻录光盘是否包含在报价范围内?等等。

2.3.4 工期要求与付款方式。档案数字化招标范围内的各项内容要求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的工作日内要注明是否包含节假日在内。付款的阶段、比例、保证金都要在合同中明确。

2.4 评标与定标

2.4.1 组成评标小组。高校招标办要组织审计、档案馆、现代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评标小组进行评标,也可以通过地方招标办抽调其他单位的档案数字化专家参加评标,同时邀请高校纪委派人现场监督。

2.4.2 确定评分办法。档案数字化评分办法应包括评分内容、指标、得分标准等项目。评标时,评标小组有权要求投标人对其投标文件进行书面澄清、说明,投标人应派授权代表按通知的时间、地点接受询标。

2.4.3 签订合同。高校要与中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商定合同争议的解决措施、标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等。合同签订前,双方需共同审阅,仔细研读每一个条款,必要时请律师把关。

3 过程管理阶段

3.1 做好后勤保障

3.1.1 提供数字化加工现场。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配置相应的桌、椅,符合国家规定的档案保管场所和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的要求。

3.1.2 保证网络畅通。对分内外网的高校,要给数字化公司临时提供独立的网络用户名,供其在数字化期间正常使用网络。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程结束后,要及时取消。

3.2 组织数字化公司进场

3.2.1 加强人员培训。高校要对中标的档案数字化公司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尽快熟悉高校档案的分类体系,了解高校档案的特点,适应高校档案数字化加工需要。

3.2.2 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应列入合同条款,其内容要求数字化公司人员不论何时何地要保证对高校实体档案及其信息保守机密。未经高校同意,不得以泄露、告知、公布、发布、出版、传授、转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向对第三方泄露档案信息或带出工作场所。任何一方违约,另一方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其刑事责任。

3.3 办理档案进出库房手续

3.3.1 核对档案进出库房数量。高校档案归档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以卷归档,二是以件归档。无论哪一种形式,档案进出库房时都要认真核对数量,对重要档案不仅要核对卷数和件数,还要核对页数。

3.3.2 填写档案进出库房单。档案出库房前和档案进库房前都要填写进出库房单,其内容包括进出库房时间、档案类别、保管期限、数量以及双方责任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出库房单与进库房单要保持内容的一致性。

3.3.3 档案归位。对完成扫描加工任务的档案要按照原来的存放位置及时归位保管,防止错乱,影响实体档案的统计和利用。归位时间要计划好,原则上按全宗、类别、年代、保管期限等结合起来考虑。

3.4 加强数字化过程监督指导

3.4.1 安排专人管理档案数字化外包。安排专人负责答疑和协调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安排人员管理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二是安排人员分段负责管理,即在不同全宗或不同类别安排不同的人员专门负责管理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通过档案工作人员常态性检查、指导,保证档案数字化项目的有序进行。

3.4.2 制定合理的数字化业务流程。与数字化公司共同商定档案数字化的业务流程,使提卷、登记、检查档案、拆卷、组卷、整理、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扫描数据质检、修改、二次质检、著录标引、打印目录、装订(装盒)、还归、登记、归档、备份、抽检等各个业务流程有效衔接,确保各环节设计缜密。[1]

3.4.3 落实合同中的奖惩制度。按照合同的要求检查档案数字化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减少后续验收的工作量。对于合同中的漏项部分,要与数字化公司协商解决。对于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依据合同进行奖惩,通过奖惩建立起数字化公司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关。

4 验收阶段

4.1 确定验收人员

4.1.1 验收人员组成。档案数字化项目验收人员的组成应包括三方,一方是专家,聘请地方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有关档案数字化方面专家;一方是高校相关部门人员;一方是数字化公司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

4.1.2 验收依据。三方人员根据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法规、标准和双方合同的约定,进行最终验收工作,以保证验收的公正性、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4.2 确定验收方式

4.2.1 全检。对照合同要求和招投标文件的约定,对所有数字化的档案进行质量检查。这项工作的好处是能够确保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整体质量达标,使“质量控制深入到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2]但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人手不够,事实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4.2.2 抽检。选取不同全宗、年代、类别、保管期限、载体的档案样本进行抽检。验收小组对档案数字化成品数据进行一定的百分比抽查验收,抽验时主要对图像数据的亮度、歪斜、错页、重页等质量方面进行检查,确保图像合格率、影像(索引)数据匹配准确率、索引数据录入合格率等达到一定的比例。

4.3 确定验收内容

4.3.1 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对照合同要求逐项验收,检查档案数字化加工规范、标的技术等方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指标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对于未达标项目应予重新处理,直至达标为止。

4.3.2 软件的运行情况。对于档案数字化整体招标的高校不仅要验收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的质量,还要验收软件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软件是否具备与OA系统无缝衔接的接口功能,软件对多格式数据的容载能力,软件提供的数据转换功能可支持多种数据库,等等。

4.3.3 硬件的满足情况。硬件主要考虑服务器的配置情况,其技术指标验收的对象为品牌、CPU、内存、磁盘容量、网络及存储接口、操作系统和C语言开发包等项目。服务器的配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留足够的存储空间和满足后续指标升级需求。

4.3.4 扫描的质量与数量。从质量上来看,检查数字化加工过程有没有按照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进行,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著录过程、数据挂接、数据校对、光盘刻录、档案还原等有没有执行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对图像黑边、歪斜、修补、调整亮度等处理有没有到位。从数量上来看,有没有出现漏项或重项的现象,漏项即难扫描的页数“隔开”, 重项即易扫描的页数重复操作。

总之,外包只是高校进行档案数字化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唯一选择。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档案数字化,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3]在选择外包时,抓住调研、招标、过程管理和验收几个阶段的关节点,就能少走弯路,提高档案数字化的效率和质量,顺利完成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国文,童霞.提高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的策略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2(1):48~50.

[2]周玮,杨崇.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管理探析[J].兰台世界,2012(17):49~50.

[3]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待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J].中国档案,2006(3):17~19.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来稿日期:2013-02-20)

作者:卞咸杰

上一篇: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论文下一篇:纪检组长述职报告(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