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文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则是孩子进校之前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然而,纵观当代家庭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存在着许多误区。认清这些误区,进而走出误区,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是成功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家庭教育的四种误区

经过对部分中学生以及相关资料和研究的调查、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四种误区。

误区一:过分的爱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爱,尤其伟大、崇高、无私,本无可非议,孩子理应得到父母的爱。在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尊重,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和快乐,从而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也包括学业成绩的提高。

然而,这种爱应当有度。超过了限度,便成了过分的爱,过分的爱给了孩子便不再是爱,而成了“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读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人人都背着旅行袋,陆陆续续,兴高采烈地登上游轮。可是有一家人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夫妻二人带着四个孩子,一女三男,都是中学生的样子。女孩是个跛足,而且跛得厉害。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女孩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背包,显然背包里装的是她的日用品。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女孩身后的兄弟个个身强体壮,轻松地背着自己的背包,坦然地跟在后边上船,再看她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帮她的意思。女孩背着大背包,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走着,但没有丝毫的埋怨和沮丧,相反,她的脸上流露出的是自信的神情和愉快的微笑。

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如果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那个大背包绝不会被放在这样一个叫人顿生怜悯之心的女孩身上。细想,这就是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区别:父母是否能让孩子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过分的爱就是溺爱,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会把孩子毒死的。”一位中学生也如是说:“妈妈对我的爱无微不至,可感觉并不舒服。就如同当我想喝一杯苦咖啡时,她非要给我一杯蜂蜜。”

当“爱”成“害”,这是天下父母的莫大悲哀,毕竟孩子的路要靠他们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

误区之二:过高的期望

现代的中学生家长,是在改革开放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青春献给了“广阔的天地”,学业未尽、理想难成。因此,他们把自己的理想、愿望,通通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越来越高。孩子便成了各自父母的“圆梦者”,成为必须成才的一代。父母不惜代价,不计付出。他们督促着,驱赶着孩子,一旦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闪失,少得几分,“今夜必有暴风雨”,要么拳脚相加,要么讽刺挖苦。用深知父母期望的中学生的话来讲:“回到家里,如同被绳索捆绑着”“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过高的期望,会使“爱”变得畸形。

误区三:过头的管束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便自以为有权干预孩子的一切。儿时,今天穿什么衣服上学,明年考哪所学校……父母替孩子管理一切,学习、课外阅读、娱乐、书信、衣食住行,甚至来了电话也要问个究竟。

在家庭中,孩子要求平等的权利、独立的人格。然而,一些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过头的管束及随之而来的适当的行为,扼杀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扭曲了孩子的健全人格,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这一误区里,孩子的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的孩子因此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甚至是外表坚强,内心却畏畏缩缩。

有个孩子形象地表达了他回家的感觉:“像进了监狱,大铁门、小窗户,没有自由。”还有一个孩子说:“我们的家,爸爸是地雷,妈妈是线儿。”这一误区,管掉了孩子的自尊,束缚了孩子的人格发展,看似一时一事沉默平静,其实孩子为此付出的心理上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误区四:过度的放纵

与过头的管束相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父母只知道挣钱养家,稍有时间顾及孩子,也只是问下“最近学习进步了吗?”“零花钱用完了没有?”“有没有和同学打架?”……而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思想、言行、品德、毅力、信心、理想等方面的问题,却置之不顾。也就是说,孩子的一切基本素质的形成没有得到他们的最亲近的人的指引,只能在暗中独自摸索,幸运的从此学会自强自立,不幸的从此掉进深渊。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就像一条小溪、小河,任其自流而不加疏导,便会流淌四溢,甚至危害四方,也就不会有让人羡慕的大江、大海出现。孩子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孩提来到这纷繁复杂的世界,对于真、善、美,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于零,他需要父母的正面指导,从而逐渐形成明晰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上四个误区,是较为普遍的家庭教育误区,危害极大。要走出这些误区,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二、家庭教育中,家长可行的几种方法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影响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是家长素质,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教育观念决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影响其管教子女的方式、方法。至今,一些旧观念、旧传统仍然残留在部分家长的大脑中,比如家长权威至高无上,孩子毫无发言权,棍棒之下出人才等旧观念严重干扰了家庭教育的发展。

家长应参加家长学校、社区市民学校等的学习培训,还可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以适应新时期家庭教育的需要。

2.适当调整期望值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应当要适当,并根据孩子的进步发展及客观条件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家长想要自己的期望得以实现,首先,应立足于孩子的实际;其次,家长应放眼于社会;第三,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志向、特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子女的潜能,父母也不至于失望。

3.为孩子减负、松绑

当代孩子的发展遇到了一个较大障碍,就是来自于家庭中的有形无形的压力和束缚。被压和被缚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独立人格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当代家长应当提高认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创建民主平等、温馨和平的家庭氛围,形成父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真正当好孩子的监护人、导师和朋友。

4.当好真正的引路人

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最疼爱孩子的也莫过于父母,但是正因为了解,所以孩子的缺点毛病被父母视而不见了,正因为疼爱,所以孩子的不足,坏习惯被父母熟视无睹了。

父母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影响甚大的人,也是在生活上、思想上搀扶孩子上路直至真正独立的引路人。孩子的明天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父母的指导。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希望广大父母们不吝指教。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一中)

作者:罗文洪

第2篇: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会

父母——孩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于今天下午召开了本学期第一家长会。这次家长会的我定的主题是:父母——孩子心中最好的榜样,主要内容包括:

一、期末考试结果汇报、总结;

二、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分科情况说明;

三、目前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家长的几点建议;

五、对本学期学校收费情况的说明;

六、家长意见建议及交流。

具体内容:(前两方面略)

第三方面,目前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上课不够专心,喜欢讲闲话,甚至玩手机,展示部分班干平时纪律记录;

2.部分学生晚自习后有出去上网的习惯,提醒家长引起重视;

3.个别学生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密有早恋倾向,提醒家长注意;

4.个别学生不听老师劝告,甚至顶撞老师,违纪过多影响班级形象。第四方面,对家长的几点建议:

1.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成绩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比较,不要只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一面而忽视其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劝告家长善意的鼓励胜过一味的批评指责;

2.不要让孩子变得太富有。部分家长溺爱子女,每月给孩子的生活费过多,这样往往适得期反,不仅不能让子女安心学习,反而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进而无心读书;

3.慎重给孩子买手机,最好不要买。大多数孩子都不能正确运用手机,要么听歌,要么玩游戏,要么和其他同学相约出去玩的时间地点,要么和异性同学交谈助长早恋倾向;尤其严重的是很多同学上课也玩手机,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效果;

4.多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联系。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很少过问,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学校,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学生不敢把在校的表现如实告诉家长,特别是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甚至不敢把家长的联系电话告诉老师,有时老师想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现告诉家长却没有办法,只有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才能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家长和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5.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做孩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很多家长喜欢打牌玩乐,平时言行举止粗鲁,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告诫父母即使做不了孩子学习方面的老师,但永远是德育方面的影响者,是孩子心中为人处事的榜样,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家长要明确一个孩子只要思想品德优秀,为人处事方法得当,即使不能考上理想大学,将来同样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3篇: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

孩子来到人世间最先认识的人是爸爸妈妈,孩子最早学会说的词汇是“爸爸妈妈”,孩子出门在外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孩子是看着爸爸妈妈的脊背长大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上学„„都会使爸爸妈妈由衷地高兴。在这无数个“第一次”中,孩子小手拉着爸爸妈妈的大手走进了人生世界。所以孩子的最直观的榜样也是爸爸妈妈。

家庭教育,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有意的和无意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家长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四川人说四川方言,河南人说河南方言一样,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作用大得多的本质教育。意志、胸怀、品德、习惯的形成,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一个好人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位好的长辈给过他终生受益的教诲;一个坏人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终生难以摆脱的误导。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使父母留下终生的遗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家长有目的的同孩子谈话时才是教育孩子。家长在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孩子。家长在上班前怎样检查自己的 着装,迎送客人时怎样和来客握手,怎样对待朋友和坏人,在客厅里以怎样的姿势跟别人谈话、说话时的表情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不过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正是家长的形象。

有些父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们却深得孩子的敬重,那是因为他们那种正直、忠厚的为人,勤劳勇敢的行动,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那些讲究公德、富有教养、心胸豁达、处事公道、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充满爱心的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航标。

优质的家庭教育,不是优在“说”,而是优在“做”。家长对的人格感染和习惯影响,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马宇歌同学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在学校她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是出了名的。老师们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为什么这么懂事,这么优秀?”后来人们知道了他的父亲马弘毅送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的故事,大家心里就明白了: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马弘毅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散会以后,其他父母领着孩子走了,马弘毅却让马宇歌留下来,父女俩一起把开会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孩子上了入学后的第一课。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洒大地,自己便学会了吃苦耐劳;老百姓的女儿每天看到母亲缝补浆洗,日夜操劳,便学会了关心体贴,勤俭持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有些父母的形象是光辉的,高大的;但是,有些父母的照片却不那么“光辉”,不那么“高大”。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呢?一些年轻的父母,一下班回家便只想着疯狂地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当牌桌,把客厅当赌场,全然不顾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难怪有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进取。这些能都怪孩子吗?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看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不时发出开怀的大笑,这能让孩子安心看书吗?

当你自己一边玩着麻将一边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你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有的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半躺在沙发上,两脚放在茶几上。你注意观察一下,这很可能就是他爸爸坐沙发的姿势。

有的孩子爱说脏话,出口成脏,或许那些刺耳的字眼就是父母的“口头禅”,孩子还以为说起来很酷。

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诚然,教育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讲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种知识,大道理讲多了,孩子便充耳不闻了,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心目中,你成了一个罗嗦爸爸或罗嗦妈妈。

爱讲大道理的父母,若自己与这些大道理背道而驰,比如,你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而自己却整天在麻将桌上混日子;要求孩子大公无私,而自己却爱占小便宜,那最后的结局便会有两种:一种是孩子瞧不起你,另一种便是接受你言行不一的“身教”。

言谈举止的行为习惯也是很容易被“世袭”的。

父母身上不良的品行,诸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容易被继承,因为“坏品质”总是更有活力和传染性。

孩子的眼睛是一架照相机,它会把看到的一切都拍摄下来,留在大脑的底片上。 或许大家都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经常播出一则公益广告,给人印象深刻:一个年轻妈妈,在床前给自己已经年老的妈妈洗脚,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傍边看着。一会儿,这个孩子也端着一盆水,喊道:“妈妈——洗脚——”

它告诉人们,家风是代代传递的。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着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生活中真正做好一个榜样。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让每位爸爸成为孩子敬仰的英雄;让每位妈妈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教养方式

(1)父母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2)父母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3)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5)父母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6)父母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

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第4篇: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孩子来到人世间最先认识的人是爸爸妈妈,孩子最早学会说的词汇是“爸爸妈妈”,孩子出门在外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孩子是看着爸爸妈妈的脊背长大的。所以孩子从小学做人的最直观的榜样也是爸爸妈妈。

一个好人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位好的长辈给过他终生受益的教诲;一个坏人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终生难以摆脱的误导。

一个孩子成了好人,社会受益,人民受益,集体受益,邻里受益,但受益最大的还是好人自己和他的父母;一个孩子成了坏人,社会受害,人民受害,集体受害,邻里受害,但受害最重的还是坏人自己和他的父母。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了家庭的和睦美满,我们每一位家长理应承担起家庭教育的神圣使命。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但是,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父母的照片都那么“光辉”,都那么“高大”。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洒大地,自己便学会了吃苦耐劳;老百姓的女儿每天看到母亲缝补浆洗,日夜操劳,便学会了关心体贴,勤俭持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呢?一些年轻的父母,一下班回家便只想着疯狂地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当牌桌,把客厅当赌场,全然不顾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难怪有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进取。这些能都怪孩子吗?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看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不时发出开怀的大笑,这能让孩子安心看书吗?

当你自己一边玩着麻将一边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你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的目光像永不停息的雷达,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孩子自身也每时每刻在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家长有目的的同孩子谈话时才是教育孩子。家长在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孩子。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和来客握手,怎样对待朋友和坏人,说话时的表情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不过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有些父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们却深得孩子的敬重,那是因为他们那种正直、朴实的为人,勤劳勇敢的行动,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

有一位农民父亲,将家里五个孩子全都培养成了大学生。记者去采访这些孩子,问他们的父亲是怎样把他们培养成才的,孩子们说:“身教。父亲从不讲大道理,他为我们制定一份计划,早晨五点起床,锻炼身体,包括他自己。每天早晨,父亲总是第一个起床,敲敲我们的房门,不多说一句话,我们便很自觉地爬起来。十几年如一日,父亲从未间断过。我们的毅力便在这十几年间一点一点地沉淀下来,成为一棵不倒的大树。每个孩子从跨进小学的第一天起,父亲便发给我们一个脸盆,一个搓衣板,意味着以后我们要自己照顾自己了。我们的独立性便从这一个脸盆,一个搓衣板开始了„„”

诚然,教育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讲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种知识,大道理讲多了,孩子便充耳不闻了,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心目中,你成了一个罗嗦的爸爸或罗嗦妈妈。

爱讲大道理的父母,若自己与这些大道理背道而驰,比如,你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而自己却整天在麻将桌上混日子;要求孩子大公无私,而自己却爱占小便宜,那最后的结局便会有两种:一种是孩子瞧不起你,另一种便是接受你言行不一的“身教”。

据说,有一位老师发现班上有一个同学特别擅长于“国骂”,张口闭口“他妈的”,多次批评,不见成效,于是决定到去家访,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做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谁知老师一进门,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孩子的父亲就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他妈的,在家里就他妈的捣蛋,光知道他妈的看电视,什么活也他妈的不干,不知道他妈的在学校怎么样。我跟你说,如果他妈的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你尽管他妈的给我揍。”

老师目瞪口呆。原来根源在这里!

我们的孩子对哪些父母有意见呢?只图享乐、不关心孩子的父母,心胸狭窄、处事不公的父母,缺少教养、不讲公德的父母。 请看江苏省某县一名初一学生写的一篇周记《打麻将的妈妈》: “三万„„八条„„”妈妈又在客厅里打麻将了。此时,我已无心再做作业了,一股无名的怒火从胸中升起。我气!我恨!我恨这个爱打麻将的妈妈!

一次考试,我得了个满分。我欢天喜地把试卷带回了家,想让妈妈也高兴高兴,也表扬表扬我。但我把试卷递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竟不屑一顾地说:“满分能值多少钱,也值得炫耀!”她一看我不高兴了,就随手递给我一张10元钞票说:“这是我昨天打麻将赢的,给你做个奖励吧!”我气愤地把钱撕成两半,伤心地哭了„„

笔者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读到这样的作文太多了。有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写到爸爸常常在客厅里与一帮人抽烟、喝酒、打麻将、说脏话,而把孩子关在卧室里做作业。最后,喝醉了,喝吐了,还要孩子出来“打扫战场”。每写到这里,孩子都无一不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气愤、厌恶和无奈之情。

每一位父母怎样为人处事,是对是错,孩子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有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在姥姥那儿总是笑脸如花,有什么好吃的总让我给姥姥送去。她还常常陪姥姥说话、散步。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脸就拉得好长,连话也说不上几句„„ 孩子的眼睛是一架照相机,它会把看到的一切都拍摄下来,留在大脑的底片上。

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这些妈妈,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称孩子的奶奶叫“老太婆”,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太婆”,到那时,你的儿子也会觉得理所当然。“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德性是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会的!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2007年前后,中央电视台经常播出两则公益广告,给人印象深刻。 一则是:一个中年妈妈,在床前给自己已经年老的妈妈洗脚,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傍边看着。后来,这个孩子也端着一盆水,喊道:“妈妈,洗脚。”

它告诉人们,孝敬老人的美德是代代传递的。

另一则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手拿一张奖状,在兴奋地等待着爸爸的归来。几次听见响动跑出去开门,都不是爸爸。深夜,女孩手握奖状睡着了,梦中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突然,有一点响动,小女孩赤脚跑出去开门,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但爸爸仍然没有回来。小女孩手握奖状,泪流满面。

它告诉人们,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赞赏啊! “家长行为”,说到底是“社会行为”。

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着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目前,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坏的不良行为有:

1、夫妻吵架,互相谩骂。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在学校喜欢打人骂人的孩子,他们打人的动作和骂人的语言和家长打骂人的动作、语言竟一模一样。

2、公共场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长带孩子一道出门,在公共汽车上抢占座位,在公园攀折花木,在大街上跨越栏杆,在剧院乱仍垃圾„„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便埋下了损坏社会公德的“种子”。

3、邻里相处,言行不当。有的父母不能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因小事而指桑骂槐,恶语相对。并向孩子暗示“咱不怕他”。孩子慢慢便学会了出言不逊,欺凌弱小,霸道无赖。

4、不满一切,埋怨社会。有一些父母,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大谈“有钱有权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恶人被人敬,善人被人欺”的论调,这些思想一旦进入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促使孩子“弃善从恶,改正归邪”。 可能有不少事实告诉我们:正直人吃亏,小人得利。说假话,钻空子,打哈哈,偷鸡摸狗能得到便宜,实话实说,实事实干,一是一,二是二的人反而一无所有,一贫如洗。对此种现象,我们必站得再高点,看得再远点。我们应该看到,不管任何历史时期,我们的国家都不乏正直之士,在封建社会中,有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清官”,出现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出现过剪奸除恶、扶危济贫的“侠客”;在现在社会更出现过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出现过铁面无私、大义灭亲、敢于激浊扬清、扶正去邪的优秀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高尚与卑鄙、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从来没有混淆过。要相信“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正直之士会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自己的形象。“好人”的丰碑自在老百姓的口上和心上。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奸佞之辈,贪婪之徒,龌龊小人也在不断繁殖,不断孽生,种子绵延不绝。但它们从来没有改变其被人民群众唾骂的历史命运。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必然还是这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每一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神圣职责。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材,需要很多条件和因素,但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示范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成才,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充满希望的家庭,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

第5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第1章 孩子为什么生病及治未病

1.1 孩子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生病

孩子很单纯,一般不会出现心理、情绪方面的致病因素,健康的孩子一旦生病,第一个可能就是孩子的饮食出错了,孩子受凉了。你首先要找到孩子患病的原因,再配合有效的治疗。如果在孩子生病时,不去设法寻找患病的原因,只想到吃药、打针、输液,那算是一个原本健康的孩子,也会让你带得浑身是病。

如果孩子总是早上起床后流鼻涕、打喷嚏、胃口不好、吃饭后易吐、肚子痛、流鼻血、咳嗽,那么多数是孩子晚上睡觉时受凉了。你一定要给孩子睡睡袋,并注意被子的厚度,不能再冻着他,同时给孩子增加营养,孩子的这些不适会慢慢减轻直至消失的。

如果孩子白天或晚上不舒服,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吃了寒凉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你要回想今天的饮食有什么与平时不同,先将那些寒凉的食物去掉。慢慢找出你的宝宝不适合吃的食物,将这些及时停掉,再按后面教你的方法处理,看看孩子是不是很快病情就好转了,同时记住以后尽量不要给宝宝吃这种食物了。这种因饮食出错而患病的孩子,在突然生病这种情况中占80%,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学会细心观察、总结。

一个朋友的孩子扁桃体发炎,我让朋友在孩子的日常饮食中寻找原因,结果发现孩子只要一吃鱼,不论河鱼、海鱼,都会引发扁桃体发炎,吃河鱼的时候更重一些。我说既然你的孩子不适合吃鱼,就别再吃鱼类,多吃其他肉类,等孩子体质增强,很少犯病了,再每周吃一次海鱼试试;如果没事儿就每周吃一次,如果还是犯病,那以后就不要吃鱼了。

还有一个孩子动不动腹泻,后来找到原因,是吃一种补锌的营养品造成的。家长说看别的小朋友也在吃,都是好好的。我说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自然对各种食物的反应也会有差异。停掉这种营养品,孩子并没有接受其他的治疗,腹泻很快就痊愈了。

有一个孩子已上小学六年级,瘦瘦小小,脸上还长了不少小痘痘。家长说孩子近半年来胃口、睡眠一直不好,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较以前吃力了许多,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孩子和家长都很着急。我问孩子,你是半年前出现这些情况的,那你半年前是否生病,或者是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孩子想了想说,自己的不舒服是从参加学校的短跑集训开始的。从这个孩子的手纹看,他的身体素质不好,胃肠功能比较弱,特别是额头上长了许多的小痘痘,代表肝血不足,气血两亏。这种身体状况是不适合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的,只能适当地锻炼身体。如果孩子因运动后胃口不好而体质下降时,家长一定要劝孩子减少运动量,并及时地给孩子吃炖得较烂、易于消化的牛肉——牛肉是恢复体能最快的食物。 1.2 九看一摸——孩子有病早知道

1.看笑容:爱笑的孩子,不论是小婴儿还是大一些的孩子,都是代表身体内部的平和与协调,只要是身体内气血两亏、寒湿重,身体总会有这儿或那儿的不舒服。小婴儿只能用哭声来表达,动不动就哭的孩子身体肯定有问题,大一些的孩子也很少能准确表达身体内哪不舒服。所以,只要这个孩子吃饭、睡觉能保质保量,而且这个孩子整天都很开心、爱笑,这就是孩子身体健康的标志,如果一个爱笑的孩子慢慢变得不爱笑了,说明这孩子最近身体出现了不适,父母就要注意了。

2.看眼神:气血充足的孩子眼睛明亮,有神、眼神专注;眼睛不明亮、目光散乱的孩子则说明气血不足。

3.看皮肤:健康的孩子皮肤应该是淡淡的粉色,富有弹性、光泽,这是气血充足的表现;如果孩子脸色发暗、发青、发黄、发白,则代表孩子身体内寒湿重,胃肠功能差,消化不良,贫血等。

4.看头发:健康的孩子头发乌黑、浓密、柔顺;头发稀少、发黄、竖着的、不服帖,则说明孩子气血不足或营养失衡。

5.看耳朵:耳朵形状完美、圆润,摸上去肉多骨少、柔软的,代表孩子先天肾气足,而耳朵的形态看上去不太漂亮、骨多肉少、较硬的孩子则先天不足,说明在整个怀孕期间,母亲身体内气血两亏、寒湿重,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

6.摸小手:气血充足的孩子,小手随时都应该是温暖的;那些整天小手冰凉的孩子则气血不足、身体内寒湿重。

7.看手指的指腹:小孩子与大人一样,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身体内气血不足及寒湿重;而手指的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代表身体健康,气血充足。

8.看青筋:鼻梁上出现青筋或眉尾出现青筋的孩子体内寒重,消化不好,气血不足。

9.看睡眠: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无声响、一觉睡到天亮的孩子气血充足;那些入睡困难、易惊易醒、睡不安稳、翻身频繁、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多是气血不足的孩子。

10.看锻炼:运动后胃口大开、食欲大增的孩子气血充足;反之,运动后不想吃饭、食欲变差的孩子则气血不足。

第6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近来我读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书中讲到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无与伦比的聪明,但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正确对等问题、如何聪明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父母教育的根本。

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自信面对挑战,远离恶习,主动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这样为孩子铺下一条成功的路,赢在起跑点!

我们不可能像我们自己的父母那样,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中积累经验。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孩子不成功,还可以指望另一个。因为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我们只能“孤注一掷”。我们只能一边学习做父母,一边教育孩子;一手培育着自己的未来,一手塑造着孩子的明天。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输不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功成才。但是作为家长怎样去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呢?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良好的环境,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在的我们,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又有多少家长没有像“孟母”那样呢?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现在有好多家长会在一起谈论自家的小孩,看到人家孩子补课,就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可有的时候,孩子确不喜欢,往往达不到家长预期的效果,我们重视培

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东西去发展。

从小就应熏陶孩子的品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要尊敬长辈,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东西都是孩子们第一,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觉得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我在第一个,家里有了好吃的,我要先吃,我要干嘛,你们都得配合我。其实,这些都是家长自身造成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要学会感恩。

我们当家长的要用心的去和孩子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些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孩子是我们的希望,用心去教育孩子,用心去关爱孩子,相信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三年二班

家长:李宝瑞

第7篇: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读《父母课堂》有感

通过对《父母课堂》的阅读,感受很深,启发较大,也有很好的收获,对我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帮助特别大。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的言行将影响着孩子。自身的感受是,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帅先垂范,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语言要严谨,行业要规范。严守信用,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只有通过自身的典范才能对孩子起到学习的作用。 作为父母,要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行为习惯,切实与孩子交“朋友”,把自己与孩子平等来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有错时,不能用强硬的语方和粗暴的行为,要寻找最佳的方法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力做智慧的父母。(读《智慧的父母》有感) 要培养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不能让孩子的学习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父母要建立孩子学习氛围,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有快乐感和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订立近期和远期学习目标。(读《孩子在学习上爱跟父母讨价还价怎么办?》有感)

民建小学六年级四班 赤惹龙滆家长

上一篇:创一流工作汇报下一篇:环境保护生态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