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验收合同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水土保持监测验收合同

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书

合同编号:YNAF-SBJC-08-025

发包方: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承包方: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 . 昆明

二零零八年九月八日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甲方:保利云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为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对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技术管理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并满足本工程竣工验收要求,根据水利部令第16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水利厅公告第7号《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工作内容及要求

1.项目监测内容与要求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2.为配合甲方的时间安排,乙方应在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野外监测内容,并提交正式报告。

3.代甲方组织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现场验收工作。 4.乙方提交本项目正式成果包括监测报告和图纸,正式成果提交份数为10套。(含向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或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

- 12.按时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成果资料与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对甲方未执行乙方提出的整改意见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乙方概不负责。

3.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承担工作期间人员的安全责任。 4.代甲方组织项目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工作,并对监测成果负责。 第七条

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1.各项监测执行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2.最终成果报告必须符合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并在工程竣工验收中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的审查。 第八条

成果提交及要求

按合同规定的监测内容及要求完成监测任务,最终成果为《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 第九条

违约责任

除因国家政策决定工程停(缓)建和不可抗力外,签约双方不得无故擅自终止合同。 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因履行本合同双方发生争议,由当事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由昆明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仲裁裁决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在仲裁期间,除提交仲裁的事项外,合同仍继续履行。 第十一条

合同的生效、终止及其他

1.合同双方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代理人在合同协议上签字并经双

- 3

第2篇: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编制合同书

甲 方:

地 址: 电话: 乙 方:

地 址: 电话:

经双方协商,由甲方委托乙方编制黄梅橉矿开发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特订立本合同。

一、甲方义务:

第一条 甲方在合同签订之日起3天以内,向乙方提供所有与本项目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负责。

1.提供资料的内容如下: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工程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工程施工、监理情况。

2.在合同期内,甲方进行与本报告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应及时提供给乙方。

第二条 甲方应当负责保证乙方顺利进入现场进行工作,并对乙方人员的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条 甲方如在合同期间对项目工程提出重大变更,甚至原始资料、数据有重大变动,有可能导致乙方对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作修改甚至返工时,须经双方协商,对本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加任务变更附件,或另订合同。

二、乙方义务:

第四条 乙方全程负责本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编写和组织评审工作,所产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专家评审费由甲方承担。

第五条 乙方应在2010年12月25日以前,向甲方提交本合同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并对此承担责任。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的编写应符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符合评审要求。

三、其他条款

第六条 费用及支付条款

1.本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编制费为人民币 拾万元整,本合同生效之日,甲方应向乙方以现金付清。

2.甲方中止合同时,无权要求乙方退还费用。

3.乙方不履行本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时,应返还费用。 第七条 违约责任

1.乙方无正当理由不按合同规定的日期提交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时,每延期一天,按其所应得费用的0.5%,作为违约罚金。

2.乙方提供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出现错误,且此等错误系乙方造成者,应根据情况及时修改,不至于影响甲方工作的进展。

3.因甲方责任造成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重大修改,或返工重作,应另行增加费用,其数额由双方商定。

4.甲方超过合同规定日期付费时,应偿付给乙方以逾期违约罚金,以每逾期一天按合同规定费用的0.5%计算。

第八条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中如有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作出修改或补充规定。修改或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九条 因合同执行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可由双方协商解决,若达不成协议,双方同意就本合同产生的纠纷向有管辖权的机构给予仲裁。

第十条 附则

1.本合同由双方代表签字,加盖双方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即生效。全部成果交接完毕和编制费结算完成后,本合同终止。

2.本合同一式贰份,甲、乙方各执壹份。

甲方: 负责人:________ (盖章) 乙方: 负责人:________ (盖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委 托 书

***水土保持站:

现将我(单位)*****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委托贵单位编制,编制要求应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符合评审要求。

特此委托。

委托人:******** 二0一0年十二月九日

第3篇:水土保持监测论文

3S集成技术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摘 要: 结合云南省情况,分析了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述了3S技术(RS、GPS和GIS)及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并就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大量增加,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使地表植被受到严重扰动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引发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动态了解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省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已势在必行

目前我省对小流域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的水土流失监测,大多采用传统的常规监测方法,如设径流小区、控制站等地面观测以及调查监测等,这些方法速度较慢,监测结果精度较低,不能实时提供水土流失情况,不能有效地实现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利用3S集成技术,即GPS,RS,GIS相结合,可以实现重点时段对重点流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快速、适时地动态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为灾害的发生、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 3S技术简述 1.1 遥感(RS) 遥感(RS),从广义上说是指从远处探测、感知

物体或事物的技术。遥感一般选用卫星或飞机作为传感器的遥感平台。遥感探测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视域范围大,不仅可以获得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信息,而且可获得紫外、红外等波段的信息。因此,卫星遥感影像能够快速提供地球表面的信息。1999年、2004年我省先后利用遥感调查技术对全省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两次普查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多功能、应用广泛等特点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系统包括三部分,即地面控制部分、空间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1〕。GPSRTK技术是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测量系统,是目前实时、准确地确定待测点位置的最佳方式,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包括以一台GPS接收机为基准站,一台或多台接收机为流动站,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RTK定位技术是将基准站的相位观测数据及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方式及时发送给动态用户,动态用户将收到的数据链连同采集的相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差分处理,从而获得动态用户的实 时三维位置〔2〕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并存的特点,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迅速获取满足需要的各种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利用GIS可以建立图形属性库,对遥感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且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快捷的决策依据

2 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监测要综合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和地面观测、专项试验、调查统计、数理分析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监测对象、不同监测层次,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与技术。RS技术覆盖范围广,用于获取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信息;GPS技术数据采集速度快、精度高,主要用于确定和获得地理位置信息;GIS技术有优越的图形、属性数据处理的特点,用于编辑、分析监测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3S集成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为水土保持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方法。 2.1 遥感(R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的多传感器、多时相的特点,通过不同时相相对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能。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年度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可分析土壤侵蚀总量以及年度变化趋势、植被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工程措施及林草措施治理效益等。国内利用遥感技术,采用卫星影像已对黄河流域、长江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董敏等就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验收、效益评估、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地面遥感监测系统能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充分应用,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 2.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因遥感有一定的时间性,有时地面的变化,在影像上得不到及时的反映,这时即可运用GPS对其进行补充、校正。GPS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可分两个层次:宏观方面,针对大流域或一个区域可建立GPS控制网,在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像控点测量,为航空遥感像片的定向提供加密点,这样有利于区域内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和提取;微观方面,针对坡面、沟头和沟底可利用GPS技术监测坡面地形变化、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速度、沟缘线后退速度,甚至可以监测典型样点水土流失量(流失厚度),包括崩塌、滑坡及堆积。对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不仅可以定期观测开挖面、堆积面的变化情况,而且可用GPS现场测量挖填土方量、堆积量和弃土弃渣量。此外,还可用GPS在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确定扰动地表及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等。〔4〕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3S”技术信息处理中心。GIS可以通过某些已知相关的空间数据经运算得到新的空间数据,也就是可以对图形数据进行运算生成新的专题图件。GIS的DEM和DTM模型能大量 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DEM利用已知的等高线采用某种数学方法插值生成,DTM是由DEM产生的一系列与地形有关的空间分布特征,如高程分布、地面坡度和坡向等。通过扫描设备或数字化设备将地形输入微机,经过矢量化,通过DEM和DTM模型运算,即可得到全省的地面坡度分级图。还可把其它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因素图(如降雨等值线图等)矢量化输进微机。运用叠加分析模型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图叠加,输入适当的参数标准,GIS即可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布图等新的专题图件,通过该专题图即可以获取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动态变化情况,再通过一些其它相应的统计分析模型对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治理效益等进行分析预测,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科研业务部门治理、监督、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3 3S集成技术应用探讨

利用3S集成技术在我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地掌握各地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有关信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给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实用价值。但目前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3.1 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

为从遥感数据中精确提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有关信息,必须采用区域遥感信息多波段、多时相、多平台复合以及遥感信息与地图的复合,遥感信息与DTM的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 析与主导分析相结合,室内判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等办法,尽可能准确地获取水土流失因素等信息。3.2 3S集成与4D技术相结合GIS、RS、GPS三种技术逐步走向集成化和相互交融,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的GIS以矢量数据为主,与遥感数据结构不一致,从而限制了3S的集成。而以栅格数据为主,兼容矢量数据的4D技术为3S集成提供了最佳技术手段和途径。4D技术是指DEM(数字高程模型)、DOQ(数字正射影像图)、DRG(数字栅格图)和DIG或DTI(数字专题图)4种数字产品生产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拓出了一条高效率、高精度、简便易行之路。 4. 构建全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对重点防治工程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建立高分辩率的三维动态模型以及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结合3S集成技术,构建我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对我省范围内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现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应是我省当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势在必行的一项项目。 5. 结语

危岩体等类型的岩质不稳定体,其稳定性不仅受主要的不利结构面控制,同时所处的地质应力场及外部环境(如地下水、运行工况)也是较主要的控制因素。对其稳定性的评价,应在勘探清楚基本地质特征的前提下,确定其控制性的结构面后,提出合理的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利用适合实际模型的计算方法才能准确评价其稳定状态。本工程危岩体在基本资料的勘察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际地质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符合实际地质模型的SARM法评价计算,在分析计算成果的基础上,为设计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丰坪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 地质报告〔R〕1(2003.08)1 〔2〕 潘别桐1岩体力学〔M〕1地质出版社1北京(1988年版

〔3〕 刘 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 李 征,何良华,吴北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J〕.测 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 〔4〕 董 敏,李海宽,于亚文.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保持监测中 的应用初探

〔5〕.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63~64,93. 〔6〕 李雅素.GPS功能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7〕.陕西林业科技,2001,3:59~62. [8] 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9 [9] 郭索彦,姜德文,赵永军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51-56 [10] 李智广.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编制初探.水土保持通报,2005,25(6)91-95 [11] 李绅东. 西南山区水土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资源研究,2002(4).

第4篇:水土保持监测部分总结

我国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土流失点:水土流失面积广、分布广、危害重、治理难。

按照侵蚀强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

水力侵蚀区危险度:以当前水蚀速率发展,有效土层完全被侵蚀所需要时间,即,土壤层承受的侵蚀年限。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技术一门学科。

水土保持监测: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为国家生态建设决策 水土保持监测对象:

宏观(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北方风力侵蚀区、西南冻融侵蚀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水力侵蚀区(黄土高原) 中观:大江大河流域和荒漠化类型区 微观:小流域和荒漠化地段

目前监测重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土壤及地面物质组成、植被、水文、土地利用方式、开发建设活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

水土流失状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方式、程度、分布和流失量等,主要包括水力、风力侵蚀引起的面蚀、沟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水土流失灾害监测:主要水土资源的破坏、泥沙(风沙、滑坡)淤积危害、洪水危害,水土资源污染和社会危害等。

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值治理措施的类型、名称、规模、区域分布、保存数量、质量等级等。效益指水保、经济、社会、生态四大效益。

影响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因素:地质因素和地表组成物质、地貌因素、气候、土壤、植被、人为活动

年平均侵蚀量最大值出现在28.5°附近,坡度再大,侵蚀量反而下降。(临界坡度) 可蚀性降雨:产生地表径流而引起土壤流失模数不小于1t/km2降雨量

土壤渗透性:渗透性高而稳定的土壤,可以减轻土壤侵蚀,而土壤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渗透性因素:土壤质地、土壤结构(主要水稳性团聚体10~0.25mm)、土壤有机质、土壤湿度(与渗透性呈负相关)

植被对土壤水蚀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影响雨滴打击地面的过程

2.植物的根、径叶对降雨的拦截与吸收

3.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影响地表径流

4.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地面径流流速

5.枯枝落叶层的拦蓄径流作用

6.增加土壤抗蚀性能

植被对土壤侵蚀的间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植被对土壤透水性能的影响

2.植被促使土壤土壤腐植质和团粒形成,增强土壤保土蓄水能力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介于昆仑山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高盆地。气候干燥,风蚀和风积作用显著。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水平高。因此有“聚宝盆”之称。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与天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地处内陆深处,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冰雪融水滋润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 准噶尔盆地 :盆地位于新疆北部,介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盆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分布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降水稍多,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是一个典型的为群山环抱的盆地,是四大盆地中最小的一个,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为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之称。 四大盆地都位于构造上的断陷区域。除四川盆地以外,其余均地处西北内陆干燥气候区。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大致介于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之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是我国第二大高原。

黄土高原:除石质山地外,地面为深厚的黄土覆盖。黄土实际覆盖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云贵高原: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除青藏高原在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均位于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 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二)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水土保持措施:是指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流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等。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既能反映水土保持治理进度和地区差异,又体现出治理质量和水平,为宏观调控水土保持指出方向。 重点监督区: 1.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为密集和频繁。 2.工程建设和生产活动极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3.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在中度[土壤侵蚀模数为2500t/(km2·a)]。 4.一旦造成水土流失直接威胁大江大河的安澜,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 5.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0km2以上,有利于统一管理。 重点预防保护区:

1.水土流失轻微,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以下[东北黑土和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模数200t/(km2·a),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为500t/(km2·a),黄土高原区为1000t/(km2·a)]。 2.目前存在人为干扰和破坏现象,具有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 3. 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功能对国家影响较大,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 4. 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0km2以上,有利于统一管理。

土壤侵蚀分区的目的意义: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面监测的基本方法:

按照研究方法的性质分类:水文测验法、地貌调查测定法、土壤学法、新技术应用

测钎法调查步骤:

1、在淤积面上设若干测深断面,断面应于沟道垂直.间距约等于淤泥深2--3 倍.并考虑库区地形变化。

2、在每断面等距用测钎测淤积深度,若淤积很浅也可挖坑测淤积深

3、分别计算出各断面淤积横断面面积.求出相邻两断面平均面积并乘以断面间距.得该断面间淤积体积;

4、累加各断面间淤积体积得总体积,即集水区建坝后侵蚀总泥沙。

5、用集水区面积和淤积年限去除总泥沙量,得该流域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 有库区基本资料常用的方法:水沙量平衡法、地形图法、横断面法

标准小区:在我国,标准小区的定义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º或15º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 可蚀性指标: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渗透性 测定方法:小区测验法、查图法、直接计算法 抗冲性指标:冲刷模数、冲刷时间t、冲刷强度Kw 、抗冲力S 指标测定方法:崩解法和冲刷法 、小区测验法、土壤性质测定法 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影响入渗的因素:

1、土壤:渗透性、前期含水量

2、降雨:强度、历时、空间分布

3、植被:冠层、枯枝落叶、根系

4、流域地形:坡度、坡长、坡型

5、人类社会活动:双重性 流域雨量点密度:<0.2平方km 2~5个

0.2~0.5平方km 3~6个

0.5~2.0平方km 4~7个

2~5.0平方km 5~8个 观测场地要求及雨量点密度:

1.收集降雨的观测场地应避开强风区,建在周围空旷、平坦的地方,不使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观测质量造成影响。

2.在丘陵、山区,观测场不宜设在陡坡上或峡谷内,尽量选相对平坦的场地,并使仪器口至山顶的仰角不大于30°,还应考虑交通条件,保证观测方便。

3.小区径流场设置的降雨观测场,应距最远小区不超过100m;若径流小区分散,可增加观测点。安装雨量器中需有一台自记雨量计和一台量雨筒,以便分析校正。

小流域雨量观测点布设的要求是:流域地形及高程变化较小,且变化单一情况下,可以参考居民点均匀布设;当流域地形高程变化大地面起伏剧烈,可选典型地段布设,并尽量布设均匀。.观测场确定后,应加平整,地面种植牧草(草高不超过15cm),四周设栏保护,防止人畜破坏。

① 观测时段及要求:每天量雨筒观测的次数及其包含的时间称观测时段。水保部多采用2时段观测。即每天早8时和晚20时观测。若遇少雨或无雨天也可在早8时观测一次。 ② 按气象部门规定.降水过程有间歇时.当间歇时间超过15分钟后.间歇前后作为2次降水记录;若间歇时间等于或小于15分钟.则作为一次降水记录;

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灌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情况 植被盖度:是指林草地上林草植株冠层或叶面在地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林草标准地面积的比例。

植被覆盖度:是指林草冠层或叶面在地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比例。 林草植被保持水土的原理和功能:

1、冠层:截留降水、消弱雨滴能量

2、地被物层:截蓄降水、滞缓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消除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冲性

3、根系-土壤层: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蓄水量、增强根系对土壤的固持。 植被覆盖度调查方法:目估法、网格法、测针法、样线法、照相法 小区布设的原则: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尽量选取或依托已有径流小区 、监测结果的可比性 、小区建设应该规范化 、小区面积、交通便利、集中布设

微型小区:小区的面积通常在1~2m2之间。

中型小区:小区面积一般为100m2左右,通常被用于作物管理措施、植被覆盖措施、轮作措施和一些可以布设在小区内,且与大田里没有差异的其它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

大型小区:小区的面积在1hm2左右

集水区:几个km2以内,是由分水岭组合而成的天然集水单元。

按小区内措施划分:裸地小区、农地小区、林地小区、灌木小区、荒坡小区、草地小区 滤纸色斑法的具体做法是:取一张滤纸,在其表面薄薄地涂上一层水溶性的1:10的曙红(干时无色、遇水变红)和滑石粉的混合粉未,当雨滴落在滤纸上后,每一个雨滴就产生一个永久性的粉红色圆形色斑。 实际雨滴在滤纸上所形成的色斑直径与雨滴直径密切相关(窦葆璋率定):

d=0.365D 0.71

2 d为雨滴直径;D为色斑直径 断面测量法:是在小区内从上到下,布设若干施测断面,量测每一断面细沟的深度和宽度,测完每个断面后,绘制小区内细沟分布图,再计算细沟侵蚀量。断面的测定可以用照相法,也可以用直尺直接测定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套种、残茬及桔杆覆盖、免耕、少耕、有机农业、保水剂、土壤改良剂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带状间轮作、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牧草、水土保持灌木、覆盖、草被水道GWW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蓄渗槽、水窖、蓄水池、谷坊、淤地坝、骨干坝

按固体物质组成:泥石流、泥流、水石流 按泥石流性质:稀性、粘性、过渡性 按形成原因:降雨泥石流、冰川泥石流 荒漠化土地划分:

1、按造成土地退化的营力来划分: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

2、按土地利用类型来划分:草场荒漠化、耕地荒漠化等;

3、按荒漠化的发展程度来划分: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和极严重荒漠化。 干旱荒漠按其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为:沙质荒漠、砾质荒漠、盐质荒漠、石质荒漠和土质荒漠,与此相对应,荒漠化根据其地表组成物质及发展方向的不同,亦可分为沙质化型、砾质化型、盐质化型、石质化型和土质化型。 沙化土地程度分为四级:

(1)轻度

植被盖度>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50%(其他气候类型区),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少于20%)的沙化耕地。 (2)中度

植被盖度25%-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30%-50%(其他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一般20%-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3)重度

植被盖度10%-25%(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10%-30%(其他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10%的风蚀残丘、风蚀劣地及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缺苗率大于30%的沙化耕地。 (4)极重度

植被盖度<10%的沙化土地。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目的:

1、为国家生态建设服务

2、为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

3、为水土保持科学发展服务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1、水土流失因子:自然和人为

2、水土流失状况:反映水土流失的类型和特征,表征水土流失发生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提供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3、水土流失危害:随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行预测预警,防止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危害。

4、水土保持措施效果:对各项防治措施的保存量,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性,防护措施的拦沙、护坡、排水沉沙、改善生态环境效果等进行监测 不同类型工程监测对象:

1 线路工程:包括公路、铁路、灌(引)水渠系、电力线路、输油(气)管线等基建项目

特点:线长面窄、穿越的地形地貌复杂、行政区域多、挖填方数量大、监测距离长、难度大

对象:土、石方挖填数量;弃渣(土)、取土场;施工便道;土石方临时转运场;特殊地质条件地段;施工场地;交叉工程。

2 点面工程:集中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如工业厂房区、居住区、港口码头、机场等。

特点:占地面积少,相对集中。若在平地建设,对地形地貌影响不大;若在山丘山岗对原地形地貌破坏严重,可引起严重水土流失,易造成灾难。 监测对象:弃土弃渣场、开挖边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监测:

1、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

2、扰动土地整治率:项目建设区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3、土壤流失控制比:项目建设区内扰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强度之比。

4、拦渣率: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量与工程弃土(石、渣)总量的百分比。

5、林草植被恢复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类植被面积占可恢复植被面积(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宜于恢复林草类植被)的百分比。

6、植被覆盖率:林草类植被面积占项目建设区面积的百分比。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划分:

一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重大水土流失影响的,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一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二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省(自治区、辖区市)、地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较大水土流失影响的,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二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三级标准:

一、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区域。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项目类型及时段划分:

建设类项目:包括公路、铁路、水工程、电工程(水电、核电、输变电工程)、通信工程、输油输气管道等,国防工程、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地质勘探等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建设期的项目,其始段标准划分为施工期、试运行期。

建设生产类项目:包括矿产、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冶炼、建材、火力发电、考古、滩涂开发、生态移民、荒地开发、林木采伐等水土流失发生在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的项目,其时段标准划分为施工期、试运行期和生产运行期。 重点监测开发建设项目:采矿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冶炼行业、电力行业、水利行业、城镇化建设

第5篇: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址、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特坡度、坡长、坡形(凹形、凸形、直线型、阶段性等)。

地质(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近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内或内陆河直至最低一级支流),最低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水口的位置及其相关的技术参数。 植物介绍项目区所属植物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或郁闭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防止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从项目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附录A)。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2)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介绍项目所在(经)县(区)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产业结构等情况。

3)生态环境概况主要介绍项目区绿化情况,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预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工程征占地(行政隶属、性质和利用类型)、防治目标、措施布局、主要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等。 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示意图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的监测的目标和任务。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的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

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 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其他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一般情况,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主要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止责任区。 (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工组织和工艺提供建议,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护坡工程、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措施的数量、质量。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止目标。 2 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个监测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每项监测内容的具体监测指标。

针对每个监测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的方法、频次、必须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记录格式。对于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同时确定监测指标数据记录表、观测数据精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列表说明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对于设施复杂、需要安放设备的监测点,应进行设计,说明设施的规格尺寸、结构、施工布设要求,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及操作、维护程序。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对数据记录成册。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

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

2、重点监测图

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

1 )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2)附件

包括检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等级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第6篇: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思路

摘要:水土保持检测是对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等环境变化的监测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土保持检测的目的、重要意义、检测原则、检测内容以及其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总结了水保检测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土保持检测原则内容技术问题

1 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水土保持监测包括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监测。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广泛, 按侵蚀营力的不同, 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四种类型。其中水蚀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 风蚀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其次在黄土平原沙土区与滨海地带;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 重力侵蚀主要是山地丘陵区的山体自然崩塌、泻溜。我国水土流失以水蚀和风蚀为主, 其中水蚀的发生最为普遍且程度严重, 西北黄土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北方土石山区、南方丘陵山区和东北黑土地等地区是典型水蚀区。水土流失不同于自然侵蚀过程, 它的发生、发展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陡坡开垦、超载过牧、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植被的活动及开矿、修路、采石等随意改变地表面状态的不合理活动都可导致或加速水土流失。另一方面, 人们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采取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水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生产力。但是,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水土流失的形式、程度和范围等差异较大, 国家有关管理和决策机构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等难以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各种地理、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动态变化的数据缺乏。因此,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时, 定量化、系列化或较完整的数据资料不足, 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决策和规划、计划的准确性[1 ,2 ] 。鉴于此, 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根据国家、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经济发展状况, 定期调查、测量和记录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研究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为国家、地方(省、市、县、乡、村) 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制定政策、规划, 编制优化农林牧产业结构的计划,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现状,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本资料。

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及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预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2l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3]

为实现这一目标, 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任务: 一是定期监测全国和地方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强度,土地利用状况, 植被状况, 土地生产力状况和群众经济状况, 并适时提供有关数据、图件。二是定期监测全国和地方水土流失治理状况, 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河流含沙量、各类水土保持工程、植被覆盖率、优化农林牧(副) 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等, 并与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和前次水土保持监测结果对比, 向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定期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根据需要和条件, 定期提供全国和地方重点水土流失区或水土流失治理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和图件等。四是定量化分析多种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立各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型, 预测、预报水土流失及人为影响

因素的变化趋势, 并为有关重点地区或流域综合治理做优化规划分析, 为水土保持和区域发展服务。

2 水土保持监测的原则

2、1 检测的服务性

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向全社会提供不同尺度范围、不同信息细度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相关的基础数据,支撑主管部门制定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政策,支持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规划决策等,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此,水土保持监测必须根据行政管理用户、技术研究用户和一般公众用户等三类用户对监测信息的需求,确定具的监测对象、方法,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选定工作人员,配置仪器设备。

2、2监测的规范性

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技术方法、数据处理与整(汇)编和监测成果的公告等,必须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利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必须既注重数据采集和处理阶段的效率与时效性,又注重信息管理和应用

阶段的方便与可知性;技术标准必须既强调同一层次上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又强调不同层次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为了在技术方面保证水土保持监测的规范化,除遵循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外,还需要注意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

(1)认真做好数据需求分析

(2)数据与观测系统的标很化和规范化

(3)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

(4)数据文档的编制

(5)数据交流和发布

2、3监测的综台性

针对不同的水土保持监测对象和项目任务,不仅要直接监测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而且要选择与监测对象和项目任务育接关联的社会、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监测内容,从多个角度反映水土流失及其预防、治理的力法、措施和效益等状况。在水土保持监侧的方法上,既要利用现代先进的高新技术,也要采取常规方法;既要在广泛条f1下了解和确定区域的基本状况,又要实地观测和采集具体的指标,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使得监测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和可靠。水土保持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监测对象的完整性

(2)监测内容的全面性

(3)监测方法的多样性

2、4监测的动态性

单一的观测只能揭示系统在时间上静止、空间上固定的状态,而在时间上连续和在空间上扩大的观测通常会更加有用,前者揭示出的是在某种干预时系统所引起的变化,例如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后者揭示出的是观测到的可变事物之间有意义的相互关系,例如土壤类型与可获得的水之间的关系。

水土保持监测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开展连续定位观测、周期性普查和临时性监测,或定位观测、普查和临时监测相结合,以便了解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分析其动态变化、预测其演变趋势。在大量的监测、专题研究和调查的

基础上,综合开展物理过程分析、机理研究和数量统计等,建立各个监测指标、土壤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效益等预报模型,以期实现定位、定量的动态监测和预报。

2、5监测的层次性

水土保持监测的层次性既是监测对象、水土保持防治项目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4]

3 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

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因此,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应包括水土流失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一)水土流失四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

(二)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因此,监测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

主要包括降雨和风、地貌地势、地面组成物质及其结构、植被类型及覆盖度、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质量等。

(2)水土流失状况

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强度、程度、分布和流失量等,主要仪括水力、风力侵蚀引起的面蚀、沟蚀、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

(3)水土流失灾害

主要包括下游河道泥沙、洪涝灾害、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4)水土保持工程效益

包括实施的各类防治工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条件与生活水平的作用等。[5]

4 主要技术问题

近年来, 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水土流失治理监测和防护林效益监测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由于多种原因, 至今还未有成熟的系统性的和各方适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国外流域项目的监测方法是从产量指标、效果指标和受益指标这三项入手, 指标简明, 可操作性强。国内小流域治理监测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 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小流域立地因子, 水土保持措施, 社会经济状况, 土地利用状况, 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现状。对人口生产质量、文化、教育状况进行监测的不多。采用的先进方法是GIS 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 卫片、航片及各种专题图都能得到应用

[6 ,7 ] 。

4、1自动化地面观测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拥有100 多个地面观测、实验站和超过6 000 名技术人员, 但地面监测点的密度相对于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37% 的中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目前我们的地面监测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另外, 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监测还比较困难。扩大地面监测点的覆盖面, 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因此, 发展自动化的地面观测手段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当前地面观测的效率瓶颈包括取样、分析、数字化观测结果生成和地表量测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径

流、泥沙、土壤取样技术, 泥沙样品分析技术, 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技术,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跟踪测量等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都有所提高, 但大多存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技术也是监测部门普遍关心的领域, 自动化地面观测相关技术的发展, 不仅需要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 还需要考虑在人工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监测经济性的设计。自动化地面观测技术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包括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等。取样、样地和小区布设的设计等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中需要改进的。[8]

4. 2 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我国未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将基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开展网络化的综合监测。在全国监测网络中, 微观和宏观的数据将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管理和共享。届时全国数百个监测点将为各级监测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和完整的数据。新的信息网络专业管理系统, 将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数据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将决定我国网络化监测的总体水平。当前亟需根据各级监测机构的业务需求, 发展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物理结构是一个多层CöS 和BöS 混合结构, 在全国四级监测机构和监测点中的分布和数据发布、传输与共享需求较复杂, 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将有较大难度。而监测点内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监测点与监测分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则是难度较大的另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 不同环节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是不同的, 其分类对待对技术设计和数据收集、处理的经济性和总体效率影响很大。[9]

4. 3 调查技术

询问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和地面观测一样, 也属于常规监测方法。但相对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技术而言, 水土保持监测的调查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询问调查、典型调查和地面观测技术差异很大, 所使用的技术需要考虑较多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 调查技术对调查成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 从而影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评价, 但目前相关研究却甚少。著名国际水土保持技术合作组织——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揽(WOCA T) 设计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调查表(Q T ) , 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了评价世界各地水土保持技术的依据, 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典型调查参考。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设计标准化的调查技术还需要充分考虑水土流失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10]

5 结束语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领域, 要为全国微观、宏观的网络化监测提供有力支持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大量的工作。近年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监测工具和监测手段的改善和进步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 但监测的基础性研究, 包括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之缺乏, 限制了监测方法的发展。尤其是监测定量化方面的困难, 很大程度源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应用研究的局限。发展我国自己的侵蚀监测预报模型(包括区域监测模型) , 是监测领域最为急迫的需要之一。实施中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将成为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框架。监测信息管理技术、观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将与该项建设密切结合, 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业务的开展,更好地支持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规划、治理与监督工作,服务于各种公益性需求。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应取得如下成果:

(1) 全国三大水土流失类型区、主要江河流域、省、地、县、小流域(乡、村) 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数字和图片等信息。这些信息每隔3~5 年通过全国卫片监测成果进行控制修正。

(2) 重点监测和典型监测每年提供监测数据和图件。

(3) 在一定范围(全国、大流域) 建立通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并通过Internet 等手段建立信息网络。

(4) 每年提交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和专项(全面、重点或典型监测) 报告, 每5 年提交一次连续监测报告。

监测站报告由监测总站汇总, 由监测中心汇总监测总报告。

在设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基础上, 原则上每个大流域设置一个监测总站, 在各大流域的每个水土流失二级类型区设置一个监测站。各个机构的组成如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由专家咨询处、地面遥感监测处、气象遥感监测处、地面调查汇总处、计算与制图处和协调综合处等构成。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的构成与监测中心相对应, 根据本站监测对象的特殊性, 可在某些方面有所变化。监测站主要由负责具体工作的若干人员组成。

参考文献

1N. GIL , Watershed develop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FAO , UN , 1979

2 王礼先1 水土保持学1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 刘振主编/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中国大地出版社 , 2004.07

4 李中魁1 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与评估1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1966 5 水土保持检测理论与方法/郭索彦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

10、9 6 刘震,等.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 .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3. 7 李壁成1 遥感技术发展新动态及在土壤侵蚀监测中应用的探讨1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2)

8 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读本/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编辑/2003

9 庄逢甘主编/1997

10 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李锐等主编/2000

上一篇:个人党风廉政心得体会下一篇:李凭箜篌引上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