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全市有水面积4万hm2,其中宜渔水面积2.53万hm2。2015年,全市养殖利用水面积1.37万hm2,水产品总产量61121t,养殖单产243kg,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省第六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5.76kg,名特优新养殖面积0.07万hm2。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篇1:

泥鳅养殖技术六问答

1.泥鳅人工养殖的市场前景如何?

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市场的泥鳅价格及出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出口量及出口价格也逐年攀升。泥鳅在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韩、日主要从中国进口泥鳅。韩国每年要从中国进口泥鳅3万吨,日本也高达数千吨。在日本,泥鳅的价格接近河鳗,是黄鳝价的4~5倍。在韩国,韩国人崇尚的“三汤”中,第一汤即是泥鳅汤。近年来,江苏连云港市每年出口至韩、日的泥鳅总量均在1.5万吨以上。在国内外的巨量需求和逐年攀升的价格等因素的刺激下,泥鳅已成为特种水产养殖领域的一个新兴品种。目前,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泥鳅养殖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如江苏赣榆县墩尚镇,在赣榆县政府的倡导下,已发展泥鳅养殖面积近1300公顷,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发展泥鳅养殖,泥鳅养殖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泥鳅养殖户6000余家,其生态养殖园区内的667平方米平均利润超4万元。目前墩尚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和集散基地,呈现出“买全国、卖全球”的局面,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90%以上。全镇泥鳅产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人均6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6%,养殖户平均收益超过6万元。泥鳅养殖和出口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泥鳅的生活习性怎样?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到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泥鳅即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所以可高密度养殖和长途运输。据称,泥鳅耗氧量的1/3可由肠道呼吸取得。

3.泥鳅的食性是怎样的?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小型甲壳类、丝蚯蚓、摇蚊幼虫、水生和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类、螺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幼体,同时摄食丝状藻类、硅藻、水陆生的碎屑及种子;8~10厘米时主要摄食藻类,植物的茎、根、叶、种子及有机残渣、碎屑等。因此,人工饲养泥鳅可以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4.目前泥鳅人工养殖有哪些模式?

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泥鳅池精养模式、网箱养殖模式、稻田套养模式、混养模式(与莲藕、茭白、荸荠、芦苇等水生作物套养)、水泥池养殖模式等。养殖户可根据当地及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养殖模式。当然,不同的养殖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养殖效益。但现在被宣传得最多的是一种“暂养模式”(或“屯养模式”),也就是在野生泥鳅大量上市价格较低的时候购进,集中暂养在池塘中,在春节前后价高时售出,从而赚取季节差价。这种模式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存在诸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因素,不属严格意义上的人工养殖,不应提倡。

5.泥鳅成鱼的养殖过程中应怎样管理?

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投喂技术。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至40%,动物性饲料占60%~70%,但是,不要连续多天投喂高蛋白质的单纯动物性饲料,因为这样会使泥鳅过于贪食,而造成肠道充塞度过大,肠呼吸不能正常进行。

敌害的防治。放养前彻底清塘,以每667平方米10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在养殖期间,特别是在鳅苗阶段,要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对水蜈蚣、蜻蜓幼虫等,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晶体敌百虫的标准配制成药液,全池泼洒。也可以在水蜈蚣等聚集的水草、粪渣堆处加倍用药;对于鳅池中的水蛇,可用硫磺粉末来驱赶,效果明显,方法是在鳅池附近撒硫磺粉,每667平方米用2千克左右;对水鸟要随时驱赶,在鳅池中每2米设置一根透明的细线,可有效防治水鸟对泥鳅的危害;对于黄鳝、乌鳢等凶猛鱼类,要在进、排水口处绑上铁丝网或塑料网,防止它们进入养鳅池。

病害预防。泥鳅的疾病也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常见的病害可以大致分为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有烂鳍病和打印病,真菌性疾病主要为水霉病,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和三代虫病等,针对以上不同疾病,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6.目前,部分养殖户养殖泥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泥鳅养殖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养殖户投身其中,但不少从事泥鳅养殖的人却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回报,甚至损失惨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发展泥鳅养殖不熟悉,没有突破这个新兴产业的五大瓶颈:

规模化亲本培育技术。亲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商品泥鳅的品质和产量,亲本的培育是发展泥鳅养殖最重要也是最前端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炒种公司”,他们在一些媒体上发布公告,宣称研发出了泥鳅“新品种”,将从集贸市场上收购上来的野生泥鳅当作“种泥鳅”高价卖给养殖户,这种质量低劣的“种泥鳅”肯定会造成引种户未养先亏。实际上,我国目前尚无一个通过鉴定、批准并命名的泥鳅新品种。

工厂化的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苗种繁育是目前泥鳅养殖的最大瓶颈,是关乎养殖成败的最关键环节,是降低生产成本最直接的因素。不掌握苗种繁育技术,就谈不上“人工养殖”。

配合饲料技术。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饲料投入是最大的生产成本。要实现当年上市或5个月内上市,就必须采用泥鳅专用饲料投喂。因此,良好的饲料系数是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一般而言,饲料系数越低,成本越低,效益越高。泥鳅饲料的饲料系数应低于1.5,也就是说,出产1吨泥鳅,所需饲料不足1.5吨。

科学投喂。在生产中,养殖户在投喂量上不好把握,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不加控制地、不限量地投喂。这种方式在无谓地增加了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泥鳅也不见得就长得快,反而更容易患病,导致间接的疾控投入,得不偿失。另一个极端是被不科学的宣传所误导,曲解了在野生状态下泥鳅“食性杂”的特性,过分迷信和依赖天然饵料,不进行饲料投喂或少量投喂。泥鳅吃不饱,必然生长缓慢,甚至一两年都达不到上市规格,当然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要缩短养殖周期(也就是投资周期),就必须在兼顾商品泥鳅品质的同时,投喂人工饲料。

有效的疾病控制技术。疾病控制技术是关乎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人工养殖环境下,泥鳅在其各个生长周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疾患,必须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作者系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师)

作者:苏应兵

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篇2:

无公害泥鳅养殖技术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全市有水面积4万hm2,其中宜渔水面积2.53万hm2。2015年,全市养殖利用水面积1.37万hm2,水产品总产量6 1121 t,养殖单产243 kg,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省第六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5.76 kg,名特优新养殖面积0.07万hm2。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沟河拦网、网箱养殖、湖泊养鱼等;养殖模式主要有肥水养鱼、半精养、精养及草料结合等;养殖品种主要有白鲢、花鲢、草鱼、青鱼、鲤鱼、鲫鱼、泥鳅等,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其中,泥鳅养殖成为周口市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一、池塘养殖

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建池塘,面积为30~100 m2。池塘四周有高出水面40 cm的防逃设施,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网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网布下埋置硬土层,水深40~50 cm即可。池底铺20~30 cm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30~40 cm,比地面高20~25 cm。在池内近出水口处设一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20~30 cm。进水口要高于水面15~25 cm。简单说就是进出水口必须设有拦鱼网。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低于池底30~35 cm。池中投放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一)常规清塘

泥鳅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泥鳅苗下池前10 d,用生石灰20~30 kg/100 m2,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用30~45 kg/100 m2的腐熟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 cm。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 cm后,即可投放泥鳅苗。具体操作如下:每100 m2水面撒8~10 kg生石灰,2~3 d后加水。7天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 cm。再施沼液,每100 m2约5000 kg,培肥池水。

(二)培育鳅种

泥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当饲养3~5 d体长7 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泥鳅苗的放养密度以1000~1500尾/m2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增加。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 cm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

(三)成鳅养殖

1.消毒。鳅种放养前可用8~10 cm/kg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 ℃时浸洗20~30 min。每平方米放3~4 cm的泥鳅种50~60尾。在泥鳅池中可适当培养草鱼、鲢鱼、鳙鱼等中上层鱼类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鱼、鲫鱼等。

2.投饵。刚下池塘的泥鳅苗,需投喂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合口味的饵料,同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豆饼等精食料。泥鳅苗体长达1 cm时,已经可摄食水中昆虫、有机物碎屑等,可投喂煮罗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每日2~3次,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泥鳅苗总体质量的2%~5%,后期为5%~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经过发酵的鸡粪、鸭粪等有基肥,每次用量为50 kg/100 m2。

3.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解水质。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 cm,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当水温达到30 ℃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4.养殖管理。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 cm)。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 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泥鳅苗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渐改为白天投饵,08:00、14:00各投1次。日投量占泥鳅体质量的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竹篮沉到水底,泥鳅吃完后提出篮子。

5.病害防治。烂鳍病(赤鳍病) 主要流行于夏季,泥鳅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 mg/kg的氯霉素溶液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 min,每天1次,连用5 d;或用10 mg/kg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 h,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 h后换水。泥鳅打印病流行于7—8月,泥鳅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 mg/kg,或用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 mg/kg。泥鳅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 mg/kg,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 mg/kg。

二、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即和其他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的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他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三、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喂猪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四、稻田养殖

我国南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发展高效农业较好的种养模式。

五、网箱养殖

网箱分为苗种培育箱和成鳅养殖箱两种。苗种培育箱采用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25 m2。成鳅养殖箱采用3 m×3 m的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为0.5~1 cm,面积约为50 m2。网箱可置放在池塘、河边、水渠、湖泊等水体。箱底着泥,网箱必须铺上10~15 cm的泥土或适量的水生植物。

(一)放养量

苗种培育箱每平方米放养体长7 mm的泥鳅苗约3万尾;成鳅养殖箱每平方米放养体长为34 cm的泥鳅苗1000~2000尾,体长为5 cm的泥鳅苗50~1000尾。另外,根据网箱设置的水体肥度适当调整放养量,水肥的放养量可以增加,水瘦的放养量可适当减少。

(二)投饵

网箱养殖泥鳅基本上全依赖人工投饵。泥鳅食性广,可投喂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豆豆粕、菜粕、麦麸、谷物等植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配合体质量4%~10%的投饲料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 ℃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 ℃时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 ℃或低于12 ℃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投喂饲料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与池塘养泥鳅的方法相同。

(三)日常管理

勤刷网衣,保持网箱内水体流通、溶氧丰富,并使足够的浮游生物进入箱内,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天然饲料。经常检查网衣,防治泥鳅逃逸。

养殖泥鳅投资小、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且雌鳅的怀卵量会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加,可见养殖泥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另外,在泥鳅生产过程中,还要加大养殖管理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从主观上杜绝不安全因素的生产。

作者:刘娜娜

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篇3: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摘要:泥鳅,俗称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其中普遍养殖的品种是真泥鳅。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是南方淡水养殖名优品种。本文简要探讨池塘泥鳅的养殖技术。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

1 形态特征

泥鳅的体形在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黑斑,尾鳍和背鳍具黑色斑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因生活环境及饲料营养不同体色有变化。

泥鳅皮下粘液腺发达,体表黏液丰富,脊椎42~49节,鳃耙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孔小,距咽喉齿1行,胃壁较厚,呈“工”字形,其内部左侧卷曲呈2~2.5圈的螺纹状,肠短,为直线排布,其壁薄而富弹性,螺小,呈双球形,前部包裹在骨质囊中,后部细小而游离。

2 池塘的建造

为有利于泥鳅管理着想,用于养殖泥鳅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应根据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如土地面积、资金等)进行规模设计,或进行单池建造,或进行连片建造,或进行苗池、种地、成品池配套建造。初期养殖泥鳅应尽可能低的利用原有塘、坑、洼地等,对这些地方稍加改造,便可进行泥鳅养殖,起到减少基建投入的作用。鳅鱼苗池、鱼种培育池与成鳅池面积不同:兼为产卵、孵化池的泥鳅苗池每口8~12平方米;鱼种培育池每口20~50平方米;成鳅池每口200~1000平方米。上述数据只是一般情况,具体可根据地理环境、生产规模等灵活设计泥鳅养殖池的面积。

土池挖建宜在保水性能好的黏土或壤土地进行,池壁要有一定的倾斜,最好用水泥、砖、石护坡勾缝,夯实池底及四壁,以防泥鳅逃逸。池深0.6~1米,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

水泥池建造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地下式、地上式和半地上式。用砖、石砌池壁,水泥光面,壁顶约12厘米设防逃倒槽。水泥池池底先打一层三合土,为防渗漏,要在上面加垫一层油毛毡或加厚的塑料膜,然后再浇一层厚5厘米混凝土。有土饲养时,池深为0.7~0.8米,无土流水饲养时,池深为0.5米。最好用壤土回填到池底,不能用黏土。

每口土池或水泥池均应设独立的进排水口和溢水口。为了使池水能够排尽,池底应有1%~2%的比降。进水口要比池水水面高,在池底集鱼坑的底面设排水口。根据池子大小决定集鱼坑大小。有土饲养时,应在集鱼坑四周设挡泥壁,并在泥面水平处增设一个排水口,进排水口及溢水口都要设防逃栅罩。

要做好泥鳅池的清塘消毒工作,必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池塘的清整工作;第二是药物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一般在鳅苗放养前15天左右,先排干池水,堵塞漏洞,修筑堤埂,铲除池坡杂草,疏通进排水管道。将池塘暴晒4~5天后再用药物消毒。常用的清塘除野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三氯异氰尿酸和茶粕。一般用生石灰清塘,具体作法是:池中留5~10厘米水,在池中挖一些小坑,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公斤。泼浇生石灰后第二天用铁耙翻耕池底淤泥。放养前在池底铺10厘米厚的软泥,然后放些竹筒或砖瓦石块搭成洞穴。每平方米鱼池撒100~150克生石灰,7天后加水30~50厘米深,泼施沼液适量(透明度30厘米左右),培育水生动物和培肥池水,池水pH值保持在6.5~7.5为宜。

3 养殖管理

池塘处理10天后投放鱼种,一般水泥池每平方米水面投放体长6~8厘米的健壮鱼种50~60尾,小土池每平方米投放20~30尾。

鱼种放养数量视技术而定,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厘米左右的鱼种50~350尾,3~5厘米的鱼种放50~100尾。

鱼种刚下池要投喂蝇蛆、熟猪血、蚯蚓、禽畜内脏、螺蚌肉等共10天,以后逐渐减少动物鲜活料,过渡到喂全价塘角鱼配合饵料或七星鱼配合饵料为主。每天早、晚投喂1次,投料量以鱼半小时内吃完为合适。饵料先用清洁水按料水1:1对水软化后投喂,以利于鱼消化和预防肠胃病。投料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冬季可喂适量饭米粒。

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水体透明度降低,有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时,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

在养殖期间,应保持微流水,定期泼施沼液。高温季节,1/3水面种植水葫芦供鱼栖息,池面搭遮阴棚(可种水瓜、丝瓜等,占池面积1/2),避免阳光直射,抑制蓝绿藻繁殖过盛,同时可降低水温,为鱼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鱼病防治

定期消毒池水和投喂药饵,做好防病工作。鱼病多发季节,每半个月每立方米水用30g生石灰化水后或EM菌液每立方米1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水体和调节水质。每公斤饵料加土霉素或呋喃唑酮2~3克,做成药饵,每天喂1次,连续喂3次,也可按说明投喂用EM菌做成的药饵预防鱼病。

参考文献

[1]金可选.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2年05期.

[2]刘孝华.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3]徐国成,朱忠琴,丁成曙,陈飚.池塘网箱养殖泥鳅高产高效技术[J].渔业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4]江霞,刘先俊.泥鳅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6期.

作者简介:潘军伟,男,江苏常熟人。常熟市渔政监督大队水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渔业。

作者:潘军伟

上一篇:证券投资安全论文下一篇:车库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