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魅力

2022-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批评的艺术魅力

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

The art criticism of media age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mass culture and the tendency of maketiz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art criticism has built unprecedented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media because of the critics’ dependence on the internet tools, the writing habits computeriz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identities of the critics. A more remarkable phenomenon is that both the artistic critics and the artistic media practitioners are required to have academic ability and media ability. He or she must not only be a reporter, editor and observer, but also a critic and spokesperson. The critics become the leading roles of the artistic media increasingly, catching highlight in public platform and the academic field. In this cultural context, on the basis of an active orientation, the artistic media should strengthen its supervision function consciously in the hope of offering a positive guidance to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artistic products consumption of the public.

在全球一体化现象日趋显著的今天,传媒时代已经从一种抽象的概念,成为形象地、立体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现实和文化图景,并空前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表达。在纷繁琳琅的艺术界,艺术批评在传媒时代的复杂语境中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艺术批评的新旧对比,正如亨利·吉罗等西方学者所描述的:传统评论式批评往往依附于创作而存在,总是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从而沦为创作的附属品;新时代的传媒批评并非传媒实践的附庸,它与传媒实践之间,应该是一种“文本间性”(intertextual)的平等“对话”关系,而不是从属于传媒实践。1批评家愈来愈倾向于某种媒体姿态,而媒体也不断寻求着一种独立的评判视角,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语境中,真正的批评家面临着新一轮的文化使命,即积极进行避免乃至挑战霸权的思考实践,为建构一个传媒时代中合理、有效的公共批评话语空间而贡献一己之力。

一、艺术批评的“媒体化生存”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与现代媒体的形成和发展相伴相生。公共媒体在资本主义早期,作为知识分子介入社会、推动现代性发展的公共舆论平台,特别是近代以来传媒作为文化资本和代表某一社会利益群体、调节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工具,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传媒与批评家的关联与互动,也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而愈显密切。

艺术批评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1824年的巴黎,已有二十家报纸开设了美术批评的专栏,此外还另有十余种专门报道美术沙龙展的杂志和传单式手册,而在此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艺术批评已经成为很多文化学者关注或研究的文化时尚。19世纪早期的哲学家和作家对当时的美术批评家颇为重视,因为批评家自身还常常是重要的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正如作家罗斯金、诗人波德莱尔对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美术批评曾做出过无与伦比的贡献;正是从彼时开始,正在崛起的西方现代艺术与公共媒体的结合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并在20世纪发扬光大,《新法兰西评论》对立体主义,《纽约时报》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宣传与支持,加速了现代艺术的发迹进程,而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批评家愈来愈擅长运用现代传媒的手段将现代主义艺术推广到大众视野。其后,在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发表批评文章的艺术批评家的数量急速递增。仅据设在美国的“国际艺术批评家协会”(AICA)2006年的声明,其已拥有70个国家的四千多个会员。

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发展,经过上世纪80年代美术讨论的热潮和90年代艺术市场的活跃,在新世纪初期伴随着各种艺术研讨会的盛行和批评家年会的召开,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近来二十余年,传媒时代的一切文化特点、价值标准与生活节奏,及其对于文化艺术的影响已经渗入各个层面,在其快捷的、平面化的、片断化的传播过程中,拷贝与经典并存,娱乐的消解严肃的,大众的压倒精英的,种种文化症候已然映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渗透到对于艺术的思考研究与审美判断中。本来,传媒时代以及它所衍生的诸多现象,比如本文提及的艺术批评的媒体化和艺术媒体的批评化倾向,都应有一个相对标准、清晰的肖像,可这个肖像现在呈现出的是混沌而“多元”的面容,就像一地镜子碎片中的不同脸孔,映射出欢快、忧患、愤怒等各种难以形容的表情。

艺术批评的媒体化,首先表现在其遵循普适性的价值标准,重时效性、话题性与批评话语的公共性。艺术时评的盛兴,使众多批评家关注社会与艺坛事件,更使活跃在纸媒体和电脑网络上的“写手”们精神亢奋,趋之若鹜。批评与批评家的“媒体化生存”,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表征,已经渗透到思想文化界的各个层面,依靠媒体传达自己的思想声音,成为各领域知识分子立足于专业领域乃至介入整个社会的重要甚至唯一有效的途径。而大众文化作为文化艺术各学科门类的显学,对于批评的要求使其必须在一种普适性的审美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约束下,阐述批评家的个人主张,这就要求批评家充分考虑并适应受众群体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或发起热点问题,并围绕着一个共通性的公共话题展开讨论。福柯在其《知识考古学》提出的话语理论认为,正是由于话语“采纳”了某些特定方式谈论一个话题,限定一种可接受的和可理解的“方法”来谈话、写作或为人;由于限定,话语同时也“排除”、限制和约束了其他的言谈方式、与该话题有关的为人方式或建构有关其知识的方式。2公共传媒所遵循的普适性价值标准,正是这种限定和约束,同时也建构了批评的“方法”。

第二,媒体化的艺术批评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因素和市场化倾向的影响。正如文化研究学者凯尔纳所说,“每一个社会的具体斗争都在媒体文化(特别是在文化产业的商业性媒体)的文本中搬演出来;这些商业性媒体如果要变得受人欢迎和有利可图,就必须制作那种同人们的所思所想相共鸣的文本。”3围绕着对于艺术品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评估,传媒时代的批评家与艺术品创作者往往易于陷入一种“共谋”关系,甚至更为市场化的供求关系。在艺术市场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艺术家与批评家之间的“订单文章”,以及某些艺术家利用艺术批评的“学术”手段完成自我商业炒作的现象,正使本来严肃的艺术批评面临着沦为变相广告包装的危机。

第三,写作思维、书写习惯的电脑化对于艺术批评家的潜在影响,使得批评家愈发依靠网络载体查找资源线索,这种发散性思维和键盘书写的习惯,使媒体时代的批评无限接近媒体的运行和操作方式。同时,这种新型的写作方式反过来又戏剧性地催生了批评风格的网络化,各类网络论坛、个人网络空间、博客、微博客等Web2.0展现手段的盛行,以及因特网上呈现的诸如跟帖、匿名发帖和“灌水”等互动现象,一方面使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更为明快迅捷、犀利直截和充满挑战,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批评的泛化、价值标准的混乱无序和语言的暴力化等问题。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虚实相间、“点击率制造明星与富翁”的新型关注度测评标准,实际上完成了对于传统意义上艺术批评的严肃性的消解,及对于审美同一性和经典价值观的解构,同时更导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艺术本体性与其社会功能的混杂和失范。这些现代媒体互动性特质的衍生问题,同样深刻影响着艺术批评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能性。

第四,批评家群体的身份建构意识,也与传媒时代的影响密不可分,一些艺术媒体的专栏批评家开始出现,批评家们越来越在意其在公众视野中的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并愈来愈倾向于传媒型知识分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前些年美术批评界提出的“社会学转向”可看作是此趋向的先导,而实际上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由人文科学向社会科学的转向,恰是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推波助澜者,又是其中的浪潮本身。以2007年11月在北京通州月亮河度假村召开的“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为例,该届年会宗旨为“致力于中国艺术批评的学术建设,促进批评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出美术批评新人,关注和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成立这一组织的学术旨意,“是要从内部检视艺术批评,回到艺术批评本身”。事实上,批评家的“行会组织”的出现,正标志着批评家这一特定群体自我身份建构意识的确立,和面向媒体的郑重发布。

然而无论如何,媒体化了的艺术批评正面临着一种潜在的普遍危机,这种危机正使它本应具有的效力逐渐被削弱,而且容易沦为文化批评背景上朝生暮逝的喧嚣,或者仅仅作为一种“产品说明书”或价值认定书成为艺术市场上的筹码。与这种无奈相对应的,是艺术批评“写手”与文章数量的增加,高质量的彩色印刷发行、日趋快捷的讯息传递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也使艺术批评的地位空前提升,艺术批评界呈现出空前的“一片繁荣”。令人隐忧的还有,媒体化的艺术批评可以被大量炮制,甚至有人总结出其写作模式和套路;而针对某些艺术家和作品的过度炒作,甚至打着艺术批评的旗号进行自我宣传推销,也使艺术批评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公信力和严肃性。

二、艺术媒体的“批评化”趋向

依据传播学的研究,任何一种媒体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报道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和娱乐功能,观察当今的诸多纸质和网络形式的艺术媒体,其对于展讯事件的敏感程度和新闻嗅觉毋庸置疑,导向功能也不存在消退或减弱,除了它的监督功能总是被淡忘甚至缺席之外,最为强化和兴旺起来的是它的娱乐功能,即对于艺坛热点人物、事件的报道与评述。事实上,艺术媒体的导向功能和娱乐功能主要依靠更具学术质量和专业趣味的艺术批评得以完善和发展。

艺术媒体的“批评化”趋向,首先体现在:艺术媒体评判倾向的建构与媒体的总体定位,依靠其对于批评权与话语权的掌握来实现可能产生的导向功能。艺术媒体不只是一个客观展示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平台,同时更有树立其自身新闻立场的责任和明确其受众群定位的意识。力求客观并不等于“不作为”,相反,一家好的报刊或网站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声音,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过度滥用“该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的免责声明。尤其在电子媒介日益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的今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影响人们视野和思考的重要日常资源。网络所以能成为把个体构建为公众的力量,表现在这种媒体具有其他大众传媒所没有的迅疾特性和离散特性。这种新媒体的媒介形式与其他大众传媒的根本不同,根据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它被表述为“由所有人面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4,而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的方式与理念。

与网络型艺术媒体相关的事实是,在社会分工的制度模式下,专业知识的纵向积累和横向分割造成了知识增长与信息壁垒的同步延伸,隔断了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形成了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专家文化”和“知识精英”。互联网则为一切公共领域的讨论与表达提供了这样一种技术可能性:在不破坏甚至有助于专业分工的前提下,以快捷方式和廉价手段为大众提供接近各种专业知识的机会,其意义不仅在于“公众理解科学”,还在于知识走进生活、科学接触人文、技术贴近生命力的感受,从而实现知识民主化的人文精神价值。当电脑与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人们习惯了用电脑处理文档、存储资料,使用搜索引擎获取经过摘录、消化、诠释和演绎的知识,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传播与分享信息,当互联网技术日益实现了用最为迅捷有效的方式准确整合特定资料,公共知识平台就由原来的一方专业知识阵地扩展为空前广阔的空间。由此,“信息爆炸”已经不只是一种隐喻,而成为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事实。

麦克卢汉1964年提出的“媒介即信息”这一现代传播学的革命性原理,预见性地揭示了媒介不仅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信息的内涵。5信息的发布、报道和传播,本身即是媒体行使其导向权力的过程,加之媒体对于发布信息的相关反馈和讨论的管理(特别是对于电子网络媒体而言),更需要编辑去甄别和引导。这一点在艺术媒体领域显现得尤为典型,任何一个艺术展览、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展示,都召唤着受众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一方面媒体自身的评价可能引导着受众的感受,另一方面受众的评价又构成了媒体内容的重要部分,媒体的“意义通过在场者和缺席者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来;表征既通过展现而运作,也通过未展现而运作。”6而背后隐在的控制之手,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媒体手中,至少阐释角度的选择会最终决定媒体报道的效果与导向。

如今,网络型艺术媒体与纸质艺术媒体的共存,呈现出一种延展与互动的态势。正如尼克·史蒂文森所指出的,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关注是印刷文化的产物,而并不是电子文化的产物。7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正在被各种不同的介质的媒体所实践,在他看来,伴随着公共领域的发展,个体向公众的转变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大众传媒,也因此,他强调传媒研究对分析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重要性,把传媒力量看作是一种新的影响范畴,认为它既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又统领了公共领域。8批评化的特征并不是网络型艺术媒体的新创,早在纸质艺术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例如艺术媒体积极组织、参与批评活动的现象,在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美术界已经非常普遍:五、六十年代《美术》杂志曾组织过数次美术界讨论,虽然受到当时的政治时局与文艺政策的影响,但这些讨论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空气,激励了美术界的创作热情;新时期以后,《美术》《江苏画刊》等杂志都积极组织当代艺术的研讨会,《美术译丛》、《世界美术》等积极引介西方现代艺术,一些刊发作品和讨论话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艺术发展的趋向,为“新潮美术”推波助澜;新世纪以来,虽然艺术类期刊杂志也出现了学院类、商业类、时尚类和收藏投资类的分化,艺术媒体的批评化倾向并未因此停滞,《美术研究》等杂志举办了多期“当代艺术与批评”研修班,主办艺术批评研讨会并出版文集,一些专业的艺术网络媒体也开始组织批评家论坛等活动,以艺术媒体之力带动艺术批评的成长,9艺术批评也日渐成为艺术研究领域的显学。更具典型意义的是,这些在美术界产生重要学术影响的杂志的主编,其学术身份大都为批评家,并在刊物中以批评家的趣味建构着艺术媒体的主题与内容。

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批评家愈来愈成为艺术媒体的中心和主角,在“眼球经济”盛行的传媒时代,他同时担负着挑起话题、搭起擂台、毁誉评判的使命,以艺术媒体为阵地,针对艺术创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现象,提出论题引发争论,鼓励学术上的交锋与论战,以积极拉动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活力。这种挑起话题以引起共鸣的能力,需要敏感的新闻嗅觉、深厚的学术思考能力和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一家艺术媒体想要葆有鲜活的生机,往往需要一个批评家式的主编或总监来鉴别、整合已经发生、正在进行或即将发生的艺术现象,做出具有预见性的决定和与众不同的创意。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艺术媒体还是大众传媒都依赖或呼唤着一个思想精英的角色,他既能把握多数受众的普适性价值,同时具有深入学术思考的能力和态度,真正可以完成一种“引领”,而非迁就投诚的“迎合”或曲高和寡的“独语”。正因如此,传媒时代对于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家的要求,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苛刻和全面。

如果说在批评家的职能与权力方面,大众媒体和艺术媒体有着相似的要求,那么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是,艺术媒体还经受着双重行规的约束和作用,即传媒与艺术两个领域的规律和规则。这就对艺术媒体从业者提出了学术能力和传媒能力的双重要求,需要他既是一名记者和编辑,同时又是批评家与发言者。近年来,艺术媒体尤其是艺术类网络媒体编辑团队的年轻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为艺术媒体带来了活力和激情,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媒体缺少前瞻性和规划性,易被一些艺术现象和时新热点吸引,又找不准它所在的文化坐标。这就使得一些报道流于空泛化、新闻化和市场化,而缺少应有的力度与深度,其背后欠缺的正是批评家的视角与思考维度。

事实上,艺术媒体“批评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国内艺术媒体经过多年来成长与磨砺之后的一种进步。但同时,这种倾向的背后也存在着批判多于建设,或过于偏向商业价值而忽视学术原则的缺失。艺术媒体的监督功能的普遍缺席,有待于艺术媒体力争做到动态范围内的相对公正。相关法律、规章的不完善和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所产生的艺术市场中存在的恶意炒作、虚假成交、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倒挂等现象,都使当下的艺术媒体担负着主持公道、去恶扬善、引导监督的使命。因此,一家成熟的、广受认可的艺术媒体,一定是靠其内容质量来说话的,其内容质量正反映在它的学术性、贡献力和公信力等方面。

三、关于媒体与批评关系的反思

近五年间,在文化界已有许多学者都论述过传媒时代媒体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如“余秋雨现象”、周国平的“学者散文”、《百家讲坛》的“学术超男”“学术超女”、学者名人文化畅销书现象等都曾启发了激烈论辩。曾有一种形象而刻薄的比喻,称传媒时代的媒体和知识分子就像“互搭梯子攀援的小偷”,或者是“跑接力赛的选手”,其背后的巨大动力是诸如广告费、畅销书再版稿酬等商业资本与电视媒体收视率的攀升。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戏剧性的微妙关系在艺术界同样存在着某种对应:

一方面,艺术媒体为批评家提高自己文化资本、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提供了场所,为艺术家展示作品与成就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批评家的参与又有效提高了艺术媒体的传播效果与学术质量。无疑,这是艺术界又一个时代的新蜜月。然而面对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媒体的联姻,我们并不能简单推论出艺术的走向功利甚或堕落,相反,如果不是让市场价值遮蔽或取代学术价值,而是为了学术价值的积极实现,那么批评家利用媒体的话语权力,未尝不是一种参与精神消费的积极姿态。依据这样的前提来看艺术批评,媒体化批评或媒体的批评化,乃至艺术批评的文化化和消费化,都应该是一种合理的、健康的、需要不断成熟的开端,同时也开启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亲密接触并相互博弈的新一轮较量。

如果我们审视艺术批评的现状,看看它的生存危机,及其对艺术家群体、收藏群体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就会强烈地感到一种新旧反差: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是在用一种“反传媒”的形式,消极地对抗着已经悄然到来的传媒时代,并呈现出个人化的、日记体的、独语式艺术评论的典型风格。作为一种参照,文化界关于批评的讨论近年来一直持续,如2007年在学者童庆炳与陶东风之间,就发生了一场有关文艺批评“边界”的论争:前者固执于文艺批评的“文艺”疆域与属性,后者则认为文艺批评在当代社会情境中理应“越界扩张”,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批评”。10这种讨论与思考在艺术批评界也存在过,而在今日的国内艺术批评界,我们很难辨析所谓“学院派”艺术批评与“媒体派”艺术批评的界限,因为二者几乎已经合一,大多数艺术批评家都身兼学院教授、媒体主编或展览策划人等职务,直接参与学术问题的思考与媒体内容的设定。当然,艺术批评界有识之士的自我“批评”与反思也从未中断,如对于艺术批评的“失语症”“西语化”“广告化”等的指责,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艺术媒体与批评的合流现象的存在。事实上,如同一件艺术作品最终要进入美术馆面世一样,艺术批评同样需要一个平台,接受受众的检验与共鸣,而不是在自闭的书斋或三五好友的小圈子中自娱自乐。当然,正在兴起的媒体化的艺术批评也应有意识地更正自身的陋习,在赞颂艺术家与作品时不应该失去自己的批判力与独立性,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力与学术良知,并自觉地与艺术市场和商业操作保持适当的距离。

还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当下的媒体化的艺术批评尚未建立起良性的运作机制,还不能对艺术圈之外的公众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消费构成强大的提升力与牵引力,同时,艺术批评本身的学科特性与规则尚有待进一步建构与调适。因此,艺术批评的形象建立,重要的不是称颂与献媚,而是质疑和反思,不是逢迎或盲从,而是批判与剖析。艺术批评家在行使话语权力的时候,应始终持有审慎态度,而不是仅仅作为媒体的从业者与市场的配合者。这也正是媒体人兼批评家,或即所谓“媒体型”知识分子需要警觉的潜在危机。

当批评与媒体之间的距离缩短为电脑键盘与液晶屏幕之间的守望,当媒体成为“一种隐蔽的却是强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的“巨大的隐喻”11时候,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家应该成为反思型的学者、“抵抗的知识分子”12,艺术媒体也应在保持其积极的导向功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化监督功能。当下的艺术批评家已经不仅是书斋文人和传统意义上的画论家,也不完全是思想的产出者与传播者,同时还应是艺术界的仲裁者、阐释者、反思者和社会观察者。

注释:

01 亨利·吉罗、大卫·季维、詹姆斯·索斯诺斯基等:《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抵抗的知识分子和对立的公众领域》,黄巧乐译,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02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03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04 转引自胡泳:《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2年第12期。

05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周宪、许钧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06 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07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08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09 关于新中国美术期刊与美术理论、批评的渊源,参见《画刊》2009年第1期“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专稿,尚辉、靳卫红、殷双喜、曹意强等回顾介绍各重要美术刊物的文章。

10 关于文学艺术的“边界”问题的讨论,参见《文学评论》自2004年第6期起开设的“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讨论”专栏;另见2002年以来《文艺研究》发表的多篇关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章,也都涉及文学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边界问题。

1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 见同注释1

作者:于洋

第2篇:关于当代艺术批评的批评

艺术批评失语了。

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十多年了。成功者需要颂歌,攀登者更需要颂歌。不论成功者還是攀登者在希望成功路上的艺术家们,听到不说好话的批评大都是老大不高兴、甚至因此结仇,心中希望的是免费的雪花般飘来的颂歌……这样的批评失语有什么不好吗?!

但问题是:批评成了艺术市场成功的艺术家的“特贡”。策展批评、个展批评、博物馆专题研讨会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批大红大紫、同时又在拍卖价格“屡攀高峰”的一群人身上,批评在此等于“挖掘颂歌”的一场演出,是成功艺术家的标配。

实质上说,这是“伪批评”,根本性质上是“活动推广”的“御用写作”。我这样说,没有丝毫贬义,它是艺术产业必须的配置;这股力量如此之大,势不可挡,大有把谋生的批评家群体一概囊括其中之势。“批评失语”云云,是把这种写作方式当作了批评。

所以,颂歌满满的艺术家还会获得潮涌般的批评颂歌,而指斥批评失语的同行们不知何时会赶上一场批评“约会”?

“语境”和“失语”找到病根了。

那么,批评还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可能做些什么?还是根本就做不了什么?下面的五篇文章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第3篇:剪纸艺术的魅力

摘 要:传统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基本源头的文化根基,也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藏。而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积感、空间感对立体剪纸又有着引领式的启发作用,二者相互借鉴,使剪纸艺术更加多元化。如果单纯的将民俗剪纸艺术与二维平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可以更好更有创意的弘扬传统剪纸艺术,也可以将平面设计创作的更具视觉传达性、民族性、世界性。当代的立体剪纸即传承了传统剪纸的精髓又借鉴三维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各个元素和形式,开拓了剪纸艺术的新天地。

关键词:传统二维剪纸 现代三维剪纸 平面设计 立体设计 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前言

剪纸艺术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符号,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统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基本源头的文化根基,也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藏。而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积感、空间感对立体剪纸又有着引领式的启发作用,二者相互借鉴,使剪纸艺术更加多元化。本文着重阐述传统剪纸中的蕴含的平面元素及其对二维设计的影响,并结合现代社会形势浅谈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剪纸艺术

(一)我国剪纸艺术

华夏文明五千年,灿烂历史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剪纸艺术正是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是一种视觉传达的手段,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再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样式多样、形态各异,其中民俗剪纸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的象征,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追溯剪纸艺术的来源和时间,距今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传统剪纸艺术不受任何的经济利益的影响,是最基层的劳动者自发的艺术成果,生存于“原生态”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艺术审美标准,具有鲜明的生活品味的艺术风格。“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1]尽管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剪纸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剪纸已经逐步的在减少,而新兴的当代艺术品则成为当代消费市场改造后的商品。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当代剪纸艺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既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了传统民间、原始乡土的造型语言,成为新时代的民俗剪纸;又破坏了传统民间剪纸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目前传统民间剪纸的现状很不乐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剪纸艺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传承艺人正在大量减少,很多传统民间剪纸正在濒临灭绝。而当代的艺术剪纸正在处于一个孕育的萌芽状态,正在探索一条融入经济社会的新道路。

(二)欧美国家当代剪纸艺术

欧美国家的剪纸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早期的传统剪纸艺术,而另一类则是当代的创新立体剪纸艺术。

1.欧美国家早期传统艺术特点

欧洲传统的剪纸艺术最开始产生在18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的犹太人将剪纸运用到婚姻合同中,作为一种装饰,而后流传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剪纸模板被用来装饰哥特式教堂中墙画的边框,而农村的工匠则将这些模板用来设计装饰在木质的家具中。就连铁匠和锁匠也利用剪纸模板而实现了门环、门盘子、和铁制品的对称设计。德国的早期剪纸艺术则是将雕绣和油漆结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来装饰一些个人信息的文件和一些官方的证明,比如说出生证明、结婚证和新年贺卡。

在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种叫多彩剪纸的剪纸艺术,不仅仅是黑白的剪影剪纸,他们常常将那些不同色调的纸,通过覆盖、创建、拼贴等手法来设计剪纸作品,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他们也会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中,尤其是圣诞节和复活节,用彩色的剪纸装饰窗户、搁栅和其他房子的部分。现在很多圣诞节的装饰图案可能是起源于波兰的季节装饰剪纸。

总而言之,欧美国家的早期传统剪纸艺术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一些相似之处,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装饰和祈福,表现手法上也多偏向于平面剪纸。(图1)

2.欧美国家当代创新立体剪纸艺术特点

当代剪纸艺术的利益正在复苏,无论是古董艺术还是创新商品。模板和证书的剪纸装饰时代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过去,大多数作品都被私人和爱好者所收藏。“据我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职业艺术家的个人剪纸很多国家都有,但群众性的传统民间剪纸就没有了。”[2]通过靳之林老师对剪纸艺术的考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独特性,国外群众性的民间剪纸很少,尤其是欧美国家。欧美当代的剪纸艺术家融入了很多现代立体设计的元素,比如说材料和肌理的运用,力学和造型的考虑等等,更趋向于立体剪纸艺术。立体剪纸艺术将立体设计中的力学和造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结构上符合力学和造型的要求,以体积的厚度、空间的质感、形式的美感来塑造立体的形态。

纸张作为最常见、最简便的基本材料在立体设计中极为常见,比如工业设计中的纸膜,建筑设计中的纸膜,服装设计中的打板等,都会利用纸张来表现设计中的空间立体感。而剪纸艺术中的材料大多是以平面纸张为主,但是为了弥补平面纸张无法表现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缺陷,欧美的一些剪纸艺术家们会利用一些其他的材料来辅助。如改变纸张的色彩、形态或肌理,来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图2就是利用纸张的色彩和肌理来体现空间感。“肌理是指物质材料表面的质感,是材料表面的纹理、构成组织给人们的心理感知反映。”[3]在立体设计中设计师们很重视肌理美的作用,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创造新的材料,比如说雕刻家在材料上敲凿、打磨、抛光,为的是将内容与材质的统一更好的体现。人们一般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这种肌理的存在。

欧美国家的立体剪纸艺术同样很注重肌理的运用,经常会通过判断纸张的物理特性和独特创作手法来实现光滑与粗糙、轻与重、软与硬、疏于密等表面肌理,以激发人们对剪纸艺术的冰冷与温暖、鲜活与沧桑、轻快与笨重、精致与粗犷、华丽与朴素等心理效应。三维剪纸艺术中肌理的运用,从源头上增加了剪纸艺术的立体感,让整个画面更活泼灵动(图3)。欧美国家的当代艺术剪纸是从当代的立体设计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创作剪纸作品,传统剪纸的意象性、寓意性和群众性正濒临消失,而另一种特殊的创新艺术剪纸正冉冉升起。

三、传统剪纸艺术中蕴含的平面设计元素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因地域的差异、风俗民情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民间艺人用提炼、加工、夸张、变形等方式再加工再创作的结果,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中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这种形意上造型的裁剪理念是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如果单纯的将民俗剪纸艺术与平面设计进行对比和研究,可以更好更有创意的弘扬传统剪纸艺术,也可以将平面设计创作更具视觉传达性、民族性、世界性。

传统的剪纸艺术跟随历史,并在新的设计理念和意识的冲击下不断的发生质的转变,不断的创新和延伸拓展,而保留下来的精髓和无形文化则是民族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国粹”。因此,中国平面设计要在现代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设计师们就应该在传统图形艺术上取其精华,传其寓意,更深层的解读和传承传统民俗艺术。

四、传统剪纸艺术中形式美

(一)传统剪纸艺术中最基本的平面设计元素——点、线、面

传统的剪纸艺术,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艺术,以点、线、面为基点形成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任何风格的传统剪纸艺术,其传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形态,这种最基本的形态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点线面的多种表现形式(图4)。而传统剪纸艺术是二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图形高度的概括,这种特有的艺术设计形式,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美的法则和新的创作形式。传统的剪纸艺术虽然大多数是民间艺人的自由创作,但其无形和有形中却包含很多平面设计的元素,这说明从古至今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平面设计对形式美感的认同是一致的。以点、线、面存在与二维空间中为基点,采取各种表现手法来抒发其美感,如,意象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

(二)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均衡之美

对称与均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对称是一种等量等行的平衡,就是以中心点的四周或中心线的两边,出现相等、相同或者相似的画面内容。对称在剪纸艺术以及在整个中国传统艺术中都是很常用的传达方式。对称指图形或物体相对的各个单位,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图5)

力学上的均衡定义是指点左右不等的力,通过选择连接杆上相应的支点,以求得左右稳定。而在平面构成中,均衡并不是以实际的重量和体积来来衡量,主要是应满足视觉上的均衡,让整个画面的色彩、形状、大小、轻重等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对称形式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井然有序,展现出宁静和谐的画面美感。均衡的图案给人视觉上的平衡但又具灵性,生动活泼,富有律动的变化美。由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造型基本都遵循了对称,在视觉上给人一目了然、简单明了的感受。均衡是从对称中发展分离出来的,因此传统的剪纸艺术在对称中寻求不平衡,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增加整个画面的趣味性。

(三)传统剪纸艺术中的重复、渐变、发射之美

在平面构成中,重复就是构成形式的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形态和骨骼,在排列时允许方向、位置的变化,有规律、有秩序、连续地反复出现。任何一项艺术的创作都是来源生活,取之于生活的。传统剪纸艺术中的重复构成同样来源于生活,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的美感,加强对剪纸艺术的视觉记忆。

渐变是以基本形或骨骼为单位,在空间上、色彩上和视觉上有规律性的循序渐进的变化。随着传统剪纸艺术渐变的发展变化过程,渐变使剪纸艺术增强了视觉上的空间感,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传统剪纸艺术中的渐变形式给欣赏者视觉上的牵引与指导,不仅加深了思维上的记忆,还刺激了感官上的视觉。

发射是以中心圆点为起点向外发散或向内集中的系列活动,发射的形式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阳光四射、波浪涟漪、花朵绽放等,传统剪纸艺术从自然中和生活中吸取元素,将发射的形式利用其中,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能给人很强的吸引力。发射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发射中的点和线在面中的不同位置的变化和方式的变化,让画面具有很强的聚焦感和深邃感。(图6)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特点就是平面构图、表现技法独特、装饰性强,巧妙的将点、线、面相结合。传统的剪纸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传达的手段,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历史的再现,正由于其独立的文化内涵,为平面构成及二维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五、剪纸艺术发展

传统民间是一种生活文化,先人们透过剪刀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生活、童年等,让人们从中寻找宁静而悠远的心理归宿。传统民间剪纸中蕴含了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带来了深刻的本土意识和自豪感。而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的今天,迫使剪纸艺术走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来扶持和激励传统剪纸艺术的相关从业者,并保护其利益。使传统剪纸意识在一个合理舒适的环境中传承和发展。第二,任何的传统剪纸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这种民间的视觉艺术品,是各种生活百相的再现,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和生活模式。因此传统剪纸艺术的原产地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三,传统剪纸艺术除了常规的保护手段以外还应该加强宣传与展示的力度,比如举办交易博览会、民间艺人节、修建主题公园等,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第四,将传统的剪纸艺术运用到各个设计行业中,将平面的静态剪纸变成立体的动态剪纸,比如说以剪纸为主题举办服装秀,不但展示了民间剪纸的魅力,也为民间剪纸走向产业化拓展了发展方向。第五,把剪纸做成产业化,既给人们带来丰厚的收入又为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第六,将当代的设计理念不断的融入传统剪纸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剪纸艺术从平面发展成为立体的装饰。第七,将剪纸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不仅能为剪纸艺术提供永久的储存空间还能加大对剪纸艺术的宣传力度,将剪纸艺术推向国际。

六、结语

剪纸艺术是中国的瑰宝之一,传统的民间剪纸传承历史而当代的艺术剪纸开拓市场,我们既应保护传统的民间剪纸又应合理发展当代的艺术剪纸,传承历史、融入当代,又应不断改良自身的表达形式,并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载体,在政策的保护、政府的介入、大众媒体的宣传下,成为新的民间语境中的民间美术样式。并研究市场规律,实现剪纸艺术的实用与审美、使用价值与精神体验相结合的经济价值,将其打造成为科学产业化的民俗产品。

注释

[1] 吕胜中.再见传统4[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05.

[2]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01.

[3] 李梦红.肌理设计[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04.

参考文献

1 吕胜中.再见传统4[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05.

2 徐时程.立体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3 李梦红.肌理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04.

4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01.

5 朱晓红.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08.

作者:杨鹏菲 乔洁

第4篇:批评的艺术 艺术的批评

周家村小学张越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是教师指出学生错误、促其积极纠正的有效教育方式,也是教师搞好班级工作、抓好学校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 毛泽东深明批评三昧,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同步成长。在班级管理中,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常用的一种手段,而且,批评和表扬经常是结伴而行。虽说近几年,因教师批评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出走、弃学甚至自杀等过激事件时有发生,致使部分教师不再敢使用批评这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过激事件的发生,应该说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学生自身心理不健康、忍受挫折能力低下、家庭的过渡保护和社会不良影响等,但也与教师的批评方法不当、滥用批评、不讲求批评艺术有关。因此,作为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在日常教学中讲究批评艺术和批评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批评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呢?才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

这里的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是教育者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乃至对社会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有意识地加以改正。很明显,这种方法、手段必须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明

确的教育目的,批评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试想,如果教师是把学生当作出气筒,不分青红皂白,严厉训斥,以发泄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的怨气、不满,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甚至大打出手,这些做法,不但对学生改正缺点、错误无益,反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怨恨心理、逆反心理,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教育者应该时刻铭记:批评只是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批评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认清自己的缺点、错误,并有意识地加以改正,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二、讲求批评的方法。

1、关怀批评

当学生有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单刀直入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关怀,使之在感受爱心的同时受到教育。例如一位学生在课间打闹时摔伤了,教师就不要急于批评学生不遵守学校日常规范,而是应该关心学生的伤势,严重的立即去医院,以免延误病情。教师不用多说话,学生就会在爱心的感激下,自觉认识到错误。再经过教师的耐心说服,相信那位学生一定会慢慢改正自己的错误。

2、微笑批评

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该心平气和、面带微笑地进行教育,这样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不安,使批评教育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例如一位学生不讲卫生、随地吐痰,教师不要急于马上批评,而是可以面带微笑地询问他:“痰里面有哪些成分?”“随地吐痰有什么坏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我们的地球会成

什么样子?”等等,教师只要点到为止,心照不宣,使学生明白教师与之谈话的目的,从而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

3、暗示批评

当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时,教师可以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利用眼神、手势等进行提醒和暗示,让学生心领神会地接受批评。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开小差,教师不要放下课本、立即训斥,而是可以通过眼神或手势,提醒和暗示那位学生。当那位学生感到老师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自己,自己也会觉得羞涩和惭愧,并且马上改正错误。这样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对那位学生进行了批评,而且也能保证课堂秩序正常地进行。

4、渐进批评

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犯了错误,教师都不要急于一股脑儿把批评的信息全部传给学生,使他们感到巨大的恐惧和压力,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要注意批评的层次和角度,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外犯了错误,教师不要马上在课堂上大声宣布、点名批评,而是应该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含蓄婉转地可以通过举例、听说某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使那位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倾听其他学生对这件事的评说,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而且也借此影响、教育了全体学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表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不选择场合,不注重方式,那么批评则完全不同,除了讲求方法之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要就事论事。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还是有所认识的,犯错误不过是由于缺乏自控力、意志力等,对这类错误,教师要就事论事,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不能纠缠老账,不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已对他丧失信心,否则, 批评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2、要注意场合,要给学生留“面子”。学生犯了错误,有的教师不分场合,丝毫不留情面,便在班里公开、严厉、点名批评。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效果往往不佳,可能会造成有的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有的甚至干脆破罐子破摔等不良结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性质、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性格、受挫能力等,选择适当的场合进行批评,其原则是能私下进行的就不公开,能不点名的就不点名,能轻度的就不严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出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这会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要注意语气、态度。有的教师一见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叫过来大声斥责,虽然从主观上讲是为学生好,但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内心深处往往不服气。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说话的语气,态度要和缓,语气一般不能过于严厉,要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愿意同你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4、要注意频率。一个教师如果不论学生所犯错误的大小、严重程度如何,每次都大发脾气,严厉批评,学生就会习以为常,批评的效果就会趋近于零。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手段时,尤其是严厉的批

评,必须注意频率,决不能乱发脾气。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偶一为之,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使其更好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5、要抓住问题的重点。教师批评要批到“点”上,抓住问题的根本,直奔主题,不能泛泛而谈,使学生不得要领;同时,是非观点一定要明确、中肯,既讲正面的合理,也讲反面的不合理,使学生心服口服。 总之,教师在运用批评教育手段时,要合理地选择各种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地因时而异,要慎重运用批评,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人格,要从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要讲求批评的艺术,只有这样,批评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只要灵活处理、综合运用,相信一定会熟练自如、得心应手。

批评的艺术 艺术的批评

周家村小学

张越

第5篇:艺术的魅力

各位同学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果说春天的第一朵花开是人间最美的画卷,那么明媚阳光中的第一声鸟鸣便是世上最美的音符!春天,似乎注定就是属于艺术的季节。

那么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能使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大地重新为艺术张开怀抱,艺术的魅力又在于何呢?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绝非只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 它是大众的,只要是真心追求真善美、敞开心扉欣赏艺术的人,艺术的大门始终为他们敞开着。艺术不该让人望而生畏,更不该让人不屑一顾,艺术更应该真实地走近每个人的身边,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成为心灵与心灵沟通的语言,成为感悟生活、体验成长的工具。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美的代表,是生活的延伸。它是生活中提炼出的精髓,正如矿石中千锤百炼而得的精钢一样。故而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美是不纯的、分散的、平淡的,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艺术中的美是纯粹的、集中的、强烈的、理想的、令人难忘的。这让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亲近艺术呢?

艺术的魅力,还在于其内在的深刻。艺术家们的创作绝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通过感性的创造表达对宇宙、历史及人生的深度诠释与意义重建。正因为如此,我们欣赏艺术品时,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个性心理与文化修养,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社会、政治及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看到艺术家对宇宙、万物及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到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对于我们自身学业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艺术对于文科生来说,这种相辅相成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理科生,艺术的熏陶不但有利于细腻情感的培养,还有助于缜密逻辑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给我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挑战。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学习美术的好处:

艺术是修身养性的东西,当然可以陶冶情操,大的方面有两点: 一,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提高个人素质. 美术是追求美并表达美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如果没有美术,世界就会变得简陋而枯燥

任何东西和事物在最原始状态下经过人为的修饰和装潢,它将变得光彩夺目,令人赏心悦目. 所以美术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将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升华为美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物质的改造来达到服务于人的精神意识享受的目的

说通俗一点,美术可以让事物变得美丽,让人们生活的变得更加美好如果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学好了美术可以让你在这个竞争激烈又极为残酷的社会有了更多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学好美术后,你既可以从事平面设计类工作又可以做一些室内装潢或者是游戏开发方面的事情,如果会一点机械方面的知识

你还可以搞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前途不小哦.... 而且美术这个东西的覆盖面很广,渗透力也是相当强

无论是商场的大小商品还是繁华街市上的广告招牌都多多少映射出美术的魅力

兴趣这个东西是可以培养的

多看一些名人名家的艺术作品

还有要多留心你身边的东西,哪怕是别人送给你的一个精致小巧的礼物

你都不要错过对它的察看与鉴赏

因为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你对自己要有绝对的信心,这样干什么都不会很累的

而且你会尽快的挖掘出你的艺术潜力. 画画使人聪明,增强了理解力.可以提高人审美能力,生活到处到是美的,自然就陶冶了情操,人就变得快乐,变得乐观.通过画画可以看透生活中很多东西~~~ (三)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美术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想象到没有美术会是怎样?所以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月重要的地位,美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巨大潜力,与无限的可能性,并且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美术与我们的工作 ,学习 ,娱乐,其他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由于在科技发展是呈加速度发展的,所以只有学习才是跟上时代步伐的方法,在未来也不例外,在那时候,人们一觉醒来,也许世界将会变一个模样,这不奇怪,所以人们对于学习的习惯是不经意间形成的,所以在美术 上,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将会受到欢迎,这样将会在内容新、奇、巧上下功夫,这在现在好像比较容易,在未来就很不容易了,因为在那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能够敏锐的洞察这些变化,然后学会再教给自己别人,这就需要付出比一般的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那个时候也可以借助软件来进行整理,这种科技的发展也是整体性的推动,不仅仅是在某一个方面进行发展,在学习上的发展也是同样要能够跟上,我们高中的学习很重要。

第6篇:批评的艺术

浅谈批评

华宁一中马世宣

批评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职教育的老师,必须学会批评。如果该批评不批评,会放纵学生,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如果该批评重的批评轻了,则会让学生轻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不以为然,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学生的小错误只应点到为止。批评重了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批评的时间长了会让学生觉得罗嗦。对学生严重的错误应在批评的同时加上思想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的错误好比蔬菜上的病虫害,而老师的批评好比农药:使用农药要根据病虫害的类型、轻重来决定。如果农药用少了,不能杀死病虫害,用多了则会伤到蔬菜;农药用错了,病虫害得不到治理,反而会有其他副作用;用早了或是用晚了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也是如此。要掌握分寸;要恰倒好处;要掌握时机;要抓住重点。

学生犯的错误分为无意识的错误和有意识的错误。无意识的错误没有诱因;有意识的错误存在诱因。如睡过头来迟到了、上课睡觉、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忘了交作业、把课本忘在家里„„,这些错误属于无意识的错误,对于这一类错误不必小题大做,大吼大叫地批评一通,或是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一通。对于这一类错误只应提醒几句让学生以后注意。如老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上课睡觉,老师如果老师非常单调地大吼一声:不要睡觉,甚至用书猛敲学生的头。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等不良情绪,接下来的时间即使他(她)醒了也没有心思认真听课。这样的情况只须将学生轻轻弄醒后和他(她)开个玩笑,提醒不要睡觉即可。同时老师还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讲的课太难了,或是太枯燥了,课堂气氛太沉闷了。自己注意改变自己讲课的方式方法。或是幽默一点,讲一个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当然并不是凡是睡觉都这样处理,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某个学生是节节课都睡觉,天天睡觉。这可能是这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这种要配合家长和班主任来深入地做思想工作。 有些错误是学生有意识的错误,凡是有意识的错误都有诱因。有意识迟到是因为贪玩。上网玩游戏是因为电子游戏有很大的吸引力。逃学、缺席、偷东西都有诱因对于这一类错误老师发现后要及时批评教育,一般情况,这种批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了解阶段

首先要确定学生犯错误的详细经过、起因和动机。要对犯错误学生周围的人、同桌、舍友、要好的朋友进行暗访、询问,并且这个过程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不能让他们串通,统一口径。对情况有所了解后不能马上盖棺定论,还要对该生作定性分析:是乖的学生还是不乖的学生是偶尔犯错误还是惯犯,将要批评的学生是倔强的还是顺

从的,是老实的还是狡猾的,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二、谈话了解批评教育阶段

当各方面了解了差不多后,就直接找该生谈话,谈话最好在一个没有人打扰的空间进行。谈话时老师提头让学生陈述事情的经过。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避重就轻对自己的错误轻描淡写而找许多客观原因。老师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指出学生犯的错误,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在当事人面前落实。确定学生犯的错误后,老师抓住重点掌握语气的轻重进行批评。指出学生犯的错误是不能犯的,为什么不能犯,犯了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批评时适当揭露学生的弱点,但不应太多。可以适当放重语气。但不能过度的讽刺挖苦,更不能牵扯家人,特别是父母。在狂风暴雨后应该有适当的和风细雨,在大声呵斥后应该循循善诱地根学生讲道理,进一步强调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老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情绪一直讲下去,要边讲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看自己的讲话有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果学生不说话,老师就很难掌握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心里的想法,只有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老师的批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老师才能引导学生,批评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道路。当然,再好的批评时间都不能太长。老师要掌握时间的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长的讲得太少,效果不佳。如果批评的时间太长,就显得罗嗦,让学生厌烦。就像浇花水:浇的太少了,花不能健康成长;浇的太多了,花也不能健康成长。批评结束时让学生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将怎样处理。

三、跟踪观察阶段

批评教育后要特别注意这个学生,一方面是要监视他(她)有没有再去犯错误,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在监督他(她),让他(她)提高警惕,克制自己不要再去犯错误。同时如果发现学生有所改进。应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进步给以肯定。

学生犯的错误有小错和大错,上课睡觉、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属于小错;抽烟、喝酒、谈恋爱、打架、破坏公物、„„属于大错。许多小错是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坏习惯、坏毛病,犯了小错不应该批评得太重,批评得太重作用不大,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在短时间是改不了的。就象一棵小树某根树支长时期以来长弯了要在短时间弄直是不可能的。要把坏习惯改掉必须要慢慢来。所以小错误只能适当的批评或提醒,但应长时间跟踪批评,如果一个学生迟到了适当批评几句后让其坐下但要告诫:如果再迟到怎么办,告诫之后必须严格监督,发现迟到就适当的惩罚,如果告诫之后不惩罚,不但告诫无用,还会导致整个班的学生对这个老师的告诫都不放在心上,老师就很难真正去管理学生纪律。

当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应该严厉地批评,但应以思想教育为主,如果仅仅是批

评而没有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

然而,直接严厉的批评,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适得其反。倘若在对学生运用批评手段时我们注重批评的艺术,尽量不采用简单粗暴的语调训斥学生,而是换种方式来代替直截的批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妨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批评:

1.旁敲侧击。

在批评某种错误的认识、看法、做法时,在批评某种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嗜好、不良的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方式可称作旁敲侧击。

放学铃声响了,课还没有讲完,但学生坐不住了,于是就跟学生讲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讲完后学生笑了笑,继续坐着听课。

2.寓庄于谐。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板着面孔说教,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突然见有个学生将头发染了色,(学校严禁染发)。老师惊奇地问道:你的头发怎么长着长着变成了黄色,明天还会不会长回原来的颜色?以后再也不见该学生染发。

3.以退为进。

对于某些学生的偶尔犯错,老师退一步,给他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这对他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老师大声训斥、严厉批评要好得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学生,老师应适当容忍学生犯错误。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老是找旁边的同学轻轻地讲话,我暗示他两次也没大效果。在课上,我并没有与他较劲。但下了课他主动找到我说,老师你批评我吧。我不但没有马上批评他,而且跟他说“你能来找老师认错,这很好,我想老师可能也有责任,如果我的课能讲得更精彩生动一些就会吸引你听课了,……好吧,以后我们一起来努力。”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听课都很认真。

4.欲抑先扬。

当老师发现某个学生的缺点时,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如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些成绩好的学生不关心集体、比较自私或骄傲自大,不尊重老师、同学,心胸狭窄等等。面对学生这样的缺点,教师找学生谈话时若开门见山指出缺点,让学生认识这样的缺点有什么不好时,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既没影响老师的教学,又没影响班集体,更没有违反校规校纪,老师似乎多管闲事。但

这些缺点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将来是很不利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批评之前,先对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充分肯定,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境,再提出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让他知道若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或缺点,他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更受大家欢迎、尊敬的人,那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讨厌他的缺点,而是为了他好,为了他的成长,他会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利用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时老师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的缺点对自己和别人的危害。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去克服、改正缺点。

5.故意沉默。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保持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批评方式。班上有一个同学特喜欢吃零食,经常偷偷在校门外的小店里买了吃。一次,其他同学告诉我他又在买东西了,我赶忙过去,发现他的确在小店里。我一言不发,只是用严肃的目光默默地盯着他看。他见到我后,感到尴尬,心里发虚,闷声不响地跟着我回教室去。路上,我们两人谁也不说一句话。以后的几天里,我也没找那位同学谈话。可是一个星期后,这个同学自己憋不住了,他主动来找我:“老师,你批评我吧!”我说:“我发现你现在不去小店买零食了,让我批评你什么呀?”这时学生才如释重负地笑了。

突然发现一男生的耳朵上穿了个洞,老师什么话也不说,盯着耳洞看了一会儿,学生脸红了,解释道:明天我去处理。

在老师的沉默中,学生感觉到了老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中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正话反说。

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故意正话反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

正在讲课时发现有个学生在睡觉,一声把他叫醒并称赞道:你睡觉时的样子更好看,全班同学发笑,学生再也不睡觉了!

7.以鼓励代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我班一名班干部,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学生工作做得很不错,深得老师赞许和学生认可。但有一次,他因为意外的原因,在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时,搞得很糟,部分同学对此表示不满,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再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找他谈话:“你以前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是大家公认的,但不能因一时的失误就变得灰心、失望,只要今后在工作中更认真、

细致,把事情考虑周全一点,你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此,这名学生又开始积极主动进行班级工作,成效一直不错。

8.合纵连横。

“某某同学上课听讲非常专心,发言踊跃,作业做得也很细心、认真,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在班级中,我经常采用指名道姓表扬一些同学好的事例,在班级中树立发扬正气。在表扬中,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强化了学生的是非观念,也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有悖于集体利益的思想行为在集体中没有市场,会受到斥责。这样,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在集体教育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由过去被动受教育逐渐变为自我教育或自觉教育。

批评是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变得更有道德和教养,批评的同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爱心和诚恳作为前提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心,含着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才易于接受,同时老师还要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批评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和责备,不是为了把学生搞得灰溜溜的,而是师生之间思想上的互相沟通,所以,要有善意,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多肯定、少否定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不能”,否定式语言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三、用赞扬代替批评

老师不能只看得到学生的缺点,还应该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指出学生的优点,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你的字写得不错”,“你的歌唱得很好”,“你篮球打得太好了”,“你太能理解别人了”„„„。“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学生多数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心理逆反。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与值得骄傲的闪光点。 在批评的同时也要学会赞扬。

比如我班的扬敏同学,他人聪明、酷爱体育活动,就是管不住自己,上课爱讲话,尤其是英语课,老师想使他全面发展,于是就经常批评他的缺点,却忽略了表扬他的长处,结果引起了他情感上的对立,不但不改,而且愈加变本加厉,直到运动会时他两次打破校纪录时,我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真棒!为班级得到这么高的荣誉,争了那么大的光,真了不起,其实做人,学习都像田径场上一样的,只要对自己要求严格,那你是我们班上的最最出色的学生。”从那起,他完全判若两人,成绩也进步神速,再没有违纪的现象了。

四、巧妙地指正“美中不足”

少用“但是”,有的同学一听前面表扬,来个“但是”就反感,认为老师讲的前面的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让学生误认为虚情假意。

如果不用“但是”这一转折词,效果就可能不同,例如教育有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老师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直接批评的效果更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五、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习惯上总是把批评看作贬义,所以受到批评后感情上不免发怒、不平、焦虑,所以,老师要注意做好善后工作。

有一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各科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在课堂上出现违纪现象,为了整整他的傲气,在班上当面批评了他一顿,但没有做善后工作,没有抚慰引导他,在心理跟他抗衡,结果成绩一落千丈。

总之,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掌握恰当的批评艺术,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改正缺点,积极上进。

参考书目:

1.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长沙:岳麓出版社,2008

2.陈友松主编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第7篇:批评的艺术论文

批 评 的 艺 术

[内容提要]批评,以善意的说教为基础;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以包容的胸襟去施教。

[关键词]班主任 批评 艺术

俗话说:“人无完人”、“手指也有长短”。一班学生是一个集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大矣,不同家庭的学生,因家庭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原因,其差异甚远。学生犯错误在班级工作中屡见不鲜。“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于是,教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就少不了“批评”。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事理、知己过、知己过、思悔改、学做人。如果表扬奖励有轻重,那么批评也应该有分寸,应讲艺术。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对批评的艺术有以下的认识和体验。

其一,批评,以善意的说教为基础

热爱学生,是教育者的工作原则。做为班主任,要有对学生一言一行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所以批评的出发点是爱;是晓之以理、指出其过;是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是现实而具体的信赖他(她)、指导他(她),令其思考悔过。故而,这种善意的说教,与和蔼的态度、文明的语言、感情的交流是分不开的;也与为师者的知识素养、人格风范、行为表率分不开。这样的说教,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推心置腹,而达到情感交流,有互爱效应,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其二,批评,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学生犯错误,大都是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或一时冲动或明知故犯,不是没目的就是目的不明确。为师者一定要客观地认识、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过错和缺点。缺点要慢慢去改正,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挑剔,不能憎恨,不能厌恶,更不能小题大做,言语过极。要用“大错小看”的心理去区分“错误”性质,要耐心地寻问,仔细地分析,细微地体察,把握学生心态,掌握其本质和错误程度,考虑其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教育批评。内向的学生,老师应多交谈,肯定其成绩和优点,鼓励其闪光点,来鼓其勇气、增其信心,达到与其情感交流,再委婉教导,性格爽快的学生,老师应引导其自我反省,引发自我认识,再去指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其做到自我批评。

其三,批评,以包容的胸襟去施教

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诸如有坏习惯者,有心理疾病者,家庭不完整者,特困生自卑者等。要视其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环境,把握机会,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师生思想交流,掌握其所思所想,先扬后抑,逐步消除他们的消极不良情绪。在生活细节中,趁有利机会,侍机诱导,旁敲侧击,良言告诫,进行批评指点。使其自觉地发挥特长,健康成长。对鲁莽的学生,屡教不改者,亦可耐心说服,用无声语言暗示。并留出时间,让他自省自悟,来唤醒学生的自知之明。

总之,批评的目的是育人。为了育好人,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批评是一种育人的技巧,是一种融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素养于一身的经验艺术,掌握和积累这些育人的艺术,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而有效地教书育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批评也需要艺术-

【摘要】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但在现实的教师批评学生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误”。带着这种观点,在批评学生时,常常采用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反感、憎恨,以至酿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则会有失威严。所以,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含义、方式方法、批评艺术

【正文】俗话说:“人无完人”、“手指也有长短”。一班学生是一个集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大矣,不同家庭的学生,因家庭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原因,其差异甚远。学生犯错误在班级工作中屡见不鲜。“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于是,教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就少不了“批评”。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事理、知己过、知己过、思悔改、学做人。如果表扬奖励有轻重,那么批评也应该有分寸,应讲艺术。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对批评的艺术有以下的认识和体验。

一、正确的理解批评的含义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低,可朔性大,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引导和及时表扬固然重要,但批评决不可少。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说,批评也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挫折教育。教师对学生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批评看作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良药,科学地运用批评这一手段去教育学生。

3、批评必须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弄清错误事实,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片面之辞枉下结论。

二、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

由于学生的家庭、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犯错的原因也大相径庭,所以,采取批评的方法也应因人、因事而宜,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达到教育效果,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1、个别批评:这种批评方法是采取单独谈话的方法进行。这也是教师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自尊心强、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采用这种方法。

2、当众批评:这种批评方法适用于犯错的性质比较严重、影响范围大,并带有共性的问题。这种方法威力较大,不仅能使当事人受到深刻教育,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这种方法除了犯错的问题严重或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外,一般不宜采用。

3、商讨式批评:这种批评是带有商量讨论性质的,用温和的口气进行的批评。这种方法适用于脾气暴躁、个性和对抗性很强的学生。此方法可以造成一种商讨式气氛,逐步地引导犯错的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消除对抗心理,使之能虚心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4、即时式或延时式批评:也称热处理或冷处理,采用这种方法要根据错误的性质,犯错学生当时的情绪和学生的性格而定,要么“趁热打铁”要么“适当冷却”,实际情况中一定要准确把握火候,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准,批评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5、含蓄式批评:这种批评也叫旁敲侧击式。它是一种含而不露、柔中带刚的影射批评。当发现学生有某种错误苗头,但还不能确定时,采用含蓄暗示,提醒学生注意的批评方法,以打消学生的某种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

6、幽默诙谐式批评:幽默诙谐式批评,是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巧妙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改正,这种批评方式不但不会让犯错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反而会使其在愉快中自责,心情舒畅地接受了批评,提高了批评效果。但严重的错误,不宜用这种方法。

三、学会批评的艺术

选择了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并不表明批评会取得预期效果,要达到批评的目的,关键还在于批评进行得是否顺利有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批评的艺术。

1、先表扬后批评:在批评前,教师要找到犯错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再指出其问题.这样,犯错学生往往易于接受批评。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批评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师要以关爱学生的目的出发,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语气温和;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确引导,多加鼓励和希望;要注意语言分寸,留有余地;要换位思考,切忌讽刺挖苦,枉下结论。

总之,批评的目的是育人。为了育好人,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批评是一种育人的技巧,是一种融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素养于一身的经验艺术,掌握和积累这些育人的艺术,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而有效地教书育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8篇:作文批评的艺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文批语的艺术

新城学校

魏朝明

时正假期,翻看故事集,有这么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清朝光绪年间,阿城街里有一个秀才叫傅雅韶。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善书法,只是怀才不遇,屡试不中。有一次适逢大比之年,傅雅韶在参加乡试中,因考卷上的署名潦草一些,把傅字的一个点和一横连在一起了,冷眼看好像缺少一笔,结果主考官就没录取他。不过,在考卷上写了一个批语,“字写得好,文章做得好,傅字缺一点,中不了。”真叫人啼笑皆非。笑过之余,我在思索,反省自己作为语文老师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虽说不是决定学生命运的一次批语,但每次作文后的批语有没有起到好的效果,真正让学生有受益匪浅。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作文批语虽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因为它直接面向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给予切实的指导,所以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我们教师必须用好的评价手段,给予学生自信与快乐,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发展性课程的永恒追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在作文批改中,有可批才批,无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批改不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叶老先生道出了习作批改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习作批改中应该多批少改,改进批改语言,讲究批语艺术。教师的批语要建立在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上,是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的欣赏,是在与孩子共同感受生活,是心灵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恰到好处的批语才会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产生喜悦、自豪之情,更加努力写作,从而促进师生交往,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首先,习作批语应注意什么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作文批改要因年龄而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生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其知识经验等方面不足,思维方式相对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就这个阶段的学生,写作功底还较薄弱,无论是记事写人,说明抒情,思路都比较狭窄,观察事物不够细致入微,联想和想象也不够丰富形象,这这件事说理时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够丰富确凿。所以我们老师批改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其次要求更多的技法如,布局谋篇等。所以作文批改得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才对找准批语的定位。

第二、 作文批语因性别而异

初中阶段男女生的心理差异也非常明显,表现在作文中也是如此,例如:在文体上,男生比较喜欢写说理性的文体,逻辑性比较强,而女生偏好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重形象性强;在取材上男生胆大,取材广泛,而女生心细则多取材身边的日常生活。此外,女生文章以长见称,且辞藻华美,内容丰富多彩;男生的文章则偏短却有力,言辞质朴,见解深刻。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两性的差异的实际情况,在作文指导中要正确区分,分别对待,且不能强求。且由于女生对老师的评语更敏感,所以老师在指正时就应该以肯定鼓励为主,男生就可以直接建议主,保有鼓励,强调指导性。 第

三、 作文批语因材而为

作文批语是专门写给学生看的,不是写给领导检查的,也不是教师自我欣赏的,它应该以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确有所得为目的。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给学生以实实在大的帮助。而学困生最大的问题是作文上的心理障碍,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无论作文写得如何,教师最好是从激发写作的角度多加勉励,尽量挖掘出学生作文上的一点闪光点或是进步,并且及时给予热烈的赞扬。这样他们的自信就增强了,以后的作文就会越写越好的。

当然作文的好坏应一般总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那么作文的批语是不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写就行了呢?不,其实批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了有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所教班级我曾经有过一次关于作文评语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反感的评语是“优(A)、良(B)、中(C)、差(D)”或一个简单的“阅”字;多数学生不希望在评语中看到过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语句通顺、字迹工整”之类的套话,希望在评语中得到教师适当的鼓励和中肯的批评。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第一、要亲近自然而不失温馨:

“新课标”指出:应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近年来,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有意识地采用第二人称方式和亲切温和的语言写批语,学生读了这样的批语,就像春风拂面,心里产生共鸣。我称这样的批语为“温馨批语”,如《童年趣事》批语 丽娜同学:读了你的文章,感觉你的童年过得是丰富多彩的,你真幸福,你写的事情很详细,说明你是一个心细的人,但是,此文你只要选择一件事,并且突出一个字“趣”就行了,记住了,作文里写的事情不于多,在于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把中心突出即可了。老师相信一个细心的人作文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此这们同学记住了我写的评语,后面的作文她就不再出现类似问题了。

第二、批语不要概念化,不可笼而统之: 象常见的批语“语言不通顺”“结构不严密”等。应该把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一一写清楚。如一篇作文出现了病句:“在参加科技竞赛颁奖大会后,对我们启发很大”,批语不是笼统的说“此句不通”而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缺主语。‘在······后’是介词结构,不能做主语。改法有两种,一是把原句改为‘······我们受到很大启发’,二是删去‘在参加’和‘后’让‘大会’作全句的主语。希望你再看看自己的作文,是否有类似的毛病。”这样的批语,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巩固了旧知识。

第三、用赏识的眼光批改,鼓励为主。

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一篇几百字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是努力写出的,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是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人们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鼓励的艺术,有时候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是鼓励出来的,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第四、批语要考虑到课程标准对本年级学生作文教学的要求; 批语要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还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感到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如,七年以叙事为主,八九年级,要求继续培养记叙能力,学习在记叙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有位老师给学生的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写了这样的批语:“文中三次写到自己的心情,分别表达了惊讶、激动、感激的感情,一次比一次细致。但文中小女孩的神态写的没有变化,三次都写了瞪大的双眼。试着多想一想,把后两次的眼神写出来。”学生读后,明白了主要优缺点,也懂得了怎样提高,这样的批语针对性就比较强。

学生的作文犹如一架古筝,当你拨动它的琴键时,它就会发出悠扬的琴声。但愿我们语文老师都能深谙乐理,真情投入,用作文评语这双春风化雨的手把它弹起来,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

第9篇:批评教育的艺术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下,受当今社会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学生犯错误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因此,我们提倡对学生要以表扬为主的同时,面对犯错误的问题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也是必须的。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和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做的事,要获得批评教育的最佳效应,教师就一定要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批评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使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骤然紧张。我觉得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批评学生要做到精确无误,“批”与“评”有机结合。批评之前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所犯错误的实质。精确的沟通会使你的批评转化为一种改善关系的机会。批,是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予以指出、纠正。评,是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评论、评判。批是评的前提,评是批的深化,二者是因果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批评的目的在于通过批评达到纠正、帮助、指导的目的,使被批评者找到差距,明确事理,避免重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不能简单地一批了

事,把批评完全等同于否定,那样师生关系不会和谐的!教师应该以“批”为切入点,以“评”为落脚点,不要只“批”不“评”,或重“批”轻“评”,而要“批”与“评”有机结合。

二、让学生在批评中感受到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教师对犯错误学生的态度影响着批评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心理上接纳犯错误的学生,关心、尊重和宽容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只有这样,教师的批评才容易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乐意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在批评学生时得到学生积极配合,就必须做到在任何时候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沟通。相反,如果采取讽刺、训斥、挖苦、罚款、体罚等极端措施,让学生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怨恨心理的孕育,逆反心理的滋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酿成悲剧。

三、批评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情理相融,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的批评语言要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刚柔巧妙结合。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刚,而缺少必要的柔,只注重批评语气的严肃、严厉,而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抚慰,则学生会认为教师不近人情,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造成逆反心理;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一味地体现

柔,而缺少必要的刚,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只作过分地宽容,而缺乏严肃认真的批评,则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软弱可欺的错觉。这样学生往往不惧怕教师,教师的真诚帮助,热心开导就会付诸东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晓以厉害,提出要求,限期改正;同时,也要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批评。

四、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情感变化,批评要适时适度。

在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要根据其态度与心理变化而适时调整批评的策略,不能将准备好的方式、方法和语言一成不变地进行下去。要以变应变,灵活准确地把握批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批评取得最佳效果。

五、教师要善用无声的批评当教师认为必须批评一个学生的时候,因为他犯了错误或者是学习态度很糟糕的时候,你可以先平和的称赞一下他的某一优点,使批评的意见变的柔和并且易于听取和接受。如果学生情绪比较激动的话,这样柔和的夸一下他的话,他也会由“老虎”变成一只可爱的“大猫”的。在批评的时候建议多用建议性的语句,比如“如果我是你,我会„„”也多用眼神、手势等无声的语言可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所乡村学校请到了一位女省特级教师来上公开课,当特级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扫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子上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绕到前面,背对着学生,面对着黑板,轻

轻吹去桌子上的粉笔灰。片刻的沉静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教师非常懂得“批评”的艺术,面对教室糟糕的卫生环境,她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满,只是“用目光扫视一周”,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同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宽容赢得了学生的掌声,从而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的最高境界。

总之,批评有法,而无定法。批评学生的艺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讨的教育艺术。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场合,讲究批评的艺术,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上一篇:中学教师赴英学习体会下一篇: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