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

历史必修二复习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北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诗中所描写的农业部门使用的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水车

2. 荀况在《荀子€吠踔啤分兴担骸奥郯俟ぃ笫笔拢婀啵型昀惚赣茫沟褡痢⑽牟刹桓易ㄔ煊诩遥なχ乱病!闭夥从车氖堑笔钡?()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3.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说明当时长安的商业活动()

A.交易时间限制放宽

B.交易场所不受限制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

D.有政府管理的多处市场

4.电视纪录片《徽商》之四《无徽不成镇》中说:“由于徽商的奢侈消费,竞相争造私家园林,一方面抽走了大量可用于生产和交换的商业资本,也使部分徽商处于囊中羞涩的窘境;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整个扬州的繁荣。”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一社会现象最重要的影响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商帮的壮大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5. 明成祖时由政府发给日本来华船只“勘合符”(类似于贸易许可证),允许有“勘合符”的船队来华贸易,这种贸易称为“勘合贸易”。这表明明成祖时期()

A.中日之间的贸易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D.一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6.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当时是专业从事投机活动及长期从事公共当局的债务交易,后来才发展成主要从事股份公司的证券交易,主要是股份公司的集融资交易。该交易所成立于()

A.新航路开辟以后B.工业革命以后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垄断组织出现后

7.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①②③处的“商品”分别是()

A.工业产品、黑奴、原料

B.原料、黑奴、工业产品

C.农产品、矿产品、奢侈品

D.工业产品、劳动力、工业产品

8.英国出口的商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3/5。以上情况说明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包括 ()

A.英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

B.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C.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9.下列是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示意图,它反映了()

①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更为迅速② 两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③ 纽约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伦敦 ④上海和东京的近代城市化发展都是同时进行的

A.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10. 1900年,俄国巴库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石油产量的45%,亚速海€椂俸印⒐省⒘稀⒌朗さ劝思乙校刂屏巳凶时镜?5.7%。俄国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1.刘大白作词、赵元任作曲,创作于1928年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征是()

A.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B.外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占领中国市场

C.贫富悬殊现象严重

D.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2.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我国现有出版社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摇篮€梹椛虾5耍笔弊钣欣谄涞墓诨肪呈? ()

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13. 奕在同治六年(1867年)说:“自定约以来,……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欲图自强”

B.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C.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

D.洋务派的做法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具有进取精神

14.1920年,日本对华进口额比1919年下降7.2%,损失高达2915万美元,而其他国家的对华出口却增长了33.3%。这说明 ()

①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②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③五四运动的作用④群众抵制日货斗争的推动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15. 1897年张謇为开办“大生机器纺纱厂”发行了股票:“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行本不足,另集新股,一体分利……”据此判断张謇创办和经营的实业的特点不包括()

A. 带有现代企业特征

B. 以轻工业为主要行业

C. 对官府的依赖性

D. 属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

16.“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7~1936年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1927~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17.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适应 ()

A.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8.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飞虾I缁嶂窒蟆坊嬗小拔拿鹘峄橹虮恪币换骸白耘坊ィ话阈卵Ы缛耍砍缟凶杂苫橐觯脸泄墒被槔裰薄;ι纤睾趴ǎ菜轿拿鹘峄檎撸质幌省!辈牧现小胺菜轿拿鹘峄檎撸质幌省钡脑蚴?()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中西文化开始交流

D.政府政策的引导

19.1876年1月20日,吴淞铁路举行了铺轨仪式,此后不久,某家报纸的一篇报道披露了修建马路的真相,“上海吴淞火轮车路出现,三尺盖以备接铁条,此路在一个月内可以告竣,用工每人每天工钱二百文,百姓参与踊跃。”有关这段材料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

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

C.该报纸有可能是《申报》

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20.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的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这显示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

B.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

D.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

21.罗斯福总统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美国政府为此实行()

A.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B.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2.在20世纪前苏联的一部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征收的税额应当根据农户的收获量、人口和实有牲畜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或按份额扣除……”,由此判断这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C.农业集体化运动规定的内容

D.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

23.美国经济在1929~1933年间的走向可以说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这里其实指的首先是美国的哪一个经济领域 ()

A.金融B.工业 C.农业D.商业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这种经济是()

A.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

C.“混合经济”D.“新经济”

25. 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材料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否定市场和货币关系

B.利用工农业恢复发展生产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6.教育部社政司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认为:“赫鲁晓夫推行了以‘放权’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为主线的农业改革,和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的工业建筑业改组。……这个改革成效不大,并且造成了经济的混乱。”这里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的实质是()

A.废除部门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权

B.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C.改变传统体制下企业作为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地位

D.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政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仍没有太大的起色和好转,反而买东西的队倒是越排越长。我国建国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也曾出现过“排长队”购物的现象。这两种“排长队”购物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集体化方针B.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商业部门低价倾销D.公民文化素质提高

28. “在对输出和输入、有关输出或输入及输出入货物的国际支付转账所征收的关税和费用方面,在征收上述关税和费用的方法方面……缔约国对来自或运往其他国家的产品所给予的利益、优待、特权或豁免……”。这段规定应该出自 ()

A. 《布雷顿森林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

C. 《罗马条约》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9.2011年5月22日,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布了《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决定三国将在今年内完成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一旦达成自贸区协议,这将会()

①带动东亚乃至亚太经济一体化总体进程②对经济全球化起推动作用 ③体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④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组成部分

A. ②③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的称赞和社会的肯定,汉朝“举孝廉”的官职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的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二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的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的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梹椥禄暇?008年10月9日电

回答:

(1) 材料一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中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为什么非常脆弱?封建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应对?

(3) 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农民经历了哪些变化?

(4)如果就以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拟订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科学思想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从机械师、冶铁匠、化学工业家和工具制造家的名单和皇家科学院成员的名单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科学与实际应用有多么密切的关系。”

€梹椑费Ъ野捕佟?760~1830年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从1780年到1850年,在不到三代人的时间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改变了英格兰面貌。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

€梹椏濉·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三卷《工业革命》

材料三“英国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变革,但并没有获得人均收入提高的回报。……生产技术革新的进程十分缓慢,并且各部门发展不平衡。纺织业的巨大变化掩盖了其他部门的落后。工业革命时期的变革只是部分的、不完全的;工业的发展根本没有达到应该取得的水平。”

€梹椌檬费Ъ铱死蜃取豆ひ蹈锩逼谟⒐木迷龀ぁ?

材料四这场伟大的变革(工业革命)似乎不像前人所说的那样“以摧枯拉朽之势飞跃发展”。相反地,“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致使英国现代化后劲不足,失去竞争潜力。”

€梹椦罱堋队⒐执某跫督锥危汗ひ蹈锩?

回答:

(1) 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英国科学思想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说明工业革命对苏格兰和世界面貌产生的影响。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英国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变革”的表现。如果用材料三论证材料四,你还可以补充哪些史实?

(4) 综合材料二、三、四,请你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的空前统一。

€梹椝顾蚶锇⑴邓埂度蛲ㄊ贰?

材料二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中所酝酿出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彻底结束。二战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世界上两大政治军事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苏东共产主义制度的相继瓦解,阻碍两大阵营经济交往,特别是优势一方资本扩张的政治障碍消除,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重新开始。

€梹椪爬觥读酱问澜缇萌蚧?

材料三针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铁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现象。”

回答: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 ~1914年“全球经济的空前统一”的过程,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重新开始”的历史背景。

(3)针对经济全球化,克林顿与卡斯特罗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此差异?

【参考答案】

1. C2. B3. D4. A5. C6. A7. B8. D

9. C10. B11. A12. B13. D14. B15. D16. C17. A18. A19. A20. B21. D22. B23. A24. C25. C26. A27. B28. D29. C

30. (1)家庭是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子女孝顺,重男轻女;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

(2)脆弱的原因: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

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3)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4)中国农村状况的历史变迁;农民地位的历史变迁等等。

31. (1)机械师瓦特发明改良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苏格兰:工业革命首先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

对世界: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帷幕。

(3)资本家攫取巨额财富,而工人日益贫困;生产技术革新的进程缓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变革不充分。

补充: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产生经济危机;为了工业革命需要对外掠夺,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等。

(4)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与局限;英国工业变革中的得失探析等等。

32. (l)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随着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作用:使经济交往扩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先进科学技术得以传播;冲击了旧的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观念;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2)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渠道。

(3)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的全球扩张运动,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因而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作者:蒋玉平

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会考条目

必修第二册

专题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东汉)、铁铧犁、曲辕犁(唐朝)等得到推广。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又被成为“丝国”。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铁业管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唐三彩(陶制品)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代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 b)

唐朝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又远远超过长安,除了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经

“雄富冠天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以汴京为典型,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3篇:高中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井田制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南稻北粟,我国是最早培植稻和粟的国家

五谷:黍、稷、麦、稻、麻

第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耒、耜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 ②耕作工具的发展:

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发明,在长江下游出现(水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

曹魏:翻车

唐代:筒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

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重要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漕渠、白渠 第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

1.自耕农经济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私有土地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评价:

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第四,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

1.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3.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营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

(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 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

2.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3. 明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叫做“商帮” 商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逐步增多,发展繁荣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坊市分开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坊市界限打破, 唐宋时,沿海上陶瓷之路,出现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扬州

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 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

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评价: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海禁和闭关政策

评价:

①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 传统的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不平等条约冲击小农经济;中国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改变社会结构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 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

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一战期间

原因:①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

2、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3、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方式: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 处境:三座大山重压:

4、抗战前,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对民族工业予以排挤、打击。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

1、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 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影响: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了解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八字方针:(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6)文革十年(1966——1976年)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B 经验:经济的计划性有助于经济的稳步的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为经济建设确定了目标;稳步推进社会变革,如三大改造;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合理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方针,实事求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等。

教训: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人民公社化;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协调发展,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大跃进”等。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 开始地点:安徽、四川

主要特点:包产到户。 前提:土地公有制。 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强了企业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那些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 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 ①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的活力得到了增强。

②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起了重要作用。

③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4.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A 1.服饰: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建筑: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2.4.2

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A 1.辛亥革命后,结辫习俗结束,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2.大城市里,婚丧礼仪由繁入简,由愚昧到文明,农村变化不大。

2.4.3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B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府政策的推动(例:清政府、民国政府)

民主革命的发展(例: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传统习俗不合乎时代潮流等

2.4.4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A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2.4.5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 A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2.4.6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2.4.7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A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增多,报纸成为宣传政治主张的武器。

2.4.8

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A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

2.4.9

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A 自从1995年以来,因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网民数量剧增。

特点: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超越了空间、国界、种族的束缚,更方便、快捷、廉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影响: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 ①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② 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③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 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1487年

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 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抵到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

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 海上马车夫

时间:16世纪时,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18世纪下半叶(殖民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进行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影响:对英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对美洲——提供廉价劳动力

对非洲——破坏不可估量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 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工厂制度最为普遍。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管理者。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 电气时代: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表现: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到来

生产规模: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大企业控制生产经营,甚至掌握国家命脉和国家机器。 经营模式:高级人才管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趋势: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公司、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6.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A 股票投机过渡;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2.6.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A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2.6.3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A 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挽救危机

2.6.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 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6.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B 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2.6.6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B 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开辟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2.6.7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B (1)第二次大战后美国等国经济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战后各国进行福利改革。

2.7.1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A 内忧外患: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有国内战争爆发

2.7.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 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2.7.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 经验: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2.7.5赫鲁晓夫的改革

A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

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2.7.6勃列日涅夫改革

A 内容:重点重工业

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2.7.7戈尔巴乔夫改革

A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B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8.1“布雷顿森林体系” A 1.背景: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西欧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构成:制度+机构

①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②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①积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4.作用:

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经过了如下步骤: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②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8.3欧洲联盟

A 1.欧洲共同体出现

(1)原因: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2)过程: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2.欧洲联盟成立:

①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②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由经济实体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③2002年1月1日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3.影响: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8.4北美自由贸易区

A 1.背景:在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美国经济面临挑战

2.标志: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3.性质:单一的区域经济组织

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1.背景: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2.过程:1989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3.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APEC方式)。

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说明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也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北美、西欧和东亚三大经济力量相互竞争的局面,影响了世界格局。

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A

建立过程:

①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与会国建议建立贸易的国际组织。 ②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目的是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发展。

③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目的: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B 1.过程:

①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②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③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对世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8.9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B

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首先,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其次,世界贸易组织内容的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总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协议与规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潮流,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

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B 1.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原因: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①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3.影响:

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②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5.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

②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④中国当前正进行的对外开放,实质上就是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这一机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6.存在问题:

①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④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转移、资源开采等,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第4篇:必修二历史会考默写答案

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题

1、铁犁牛耕发展的几个阶段? 产生:春秋战国

主要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耦犁) 完善: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2、战国时期、汉朝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和龙首渠。

3、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4、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积极作用?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积极作用:生产积极性高、形成精耕细作

6、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官府控制、供应贵族、不计成本、产品精美

7、青铜铸造什么时候进入繁荣时期? 商周时代

8、水排是什么工具?谁发明的?南北朝发明什么炼钢技术? 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

9、列举中国古代瓷器在各个时期发展状况?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成熟的青瓷

北朝: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10、什么时候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瓷都是指哪里? 明宣德年间;江西景德镇。

11、哪个国家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什么时候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中国;西周;

12、唐朝、宋朝丝织品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13、民间手工业包括哪两类?各自主要目的是什么? 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

14、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5、什么时候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

16、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根本原因是什么?标志是什么? 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区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1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何时出现? 北宋时期的“交子”

18、市在什么时候出现了重大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朝。

表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9、商周实行什么土地制度?何时因何崩溃?被哪种土地制度取代? 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重农抑商”何时由谁首倡?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影响:保护农业经济,保证社会稳定 消极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必修2 第二单元检测题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是什么?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和“寻金”热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路线?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达伽马到达印度 哥伦布发现美洲

麦哲伦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政治前提、必要性?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必要性:手工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要。

5、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重大发明、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开始:珍妮机(纺纱机)

重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本质: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

6、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有哪些重要发明? 蒸汽机车、汽船。

7、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组织形式有什么变化? 从工场到工厂

8、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有什么影响? 开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9、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提出怎样的经济政策?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

10、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指什么?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有什么影响?

19世纪中期一个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13、工业革命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1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科技紧密结合;多国同时出现;重化工业为主;垄断组织产生。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电讯事业起步;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1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19世纪70年代开始至二战前

17、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为什么?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18、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他们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9、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

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0、简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显现 殖民扩展: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题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原因、表现?

答:时间:鸦片战后后;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2洋务运动出现的时间、背景、阶级、根本目的、代表人物?

答:时间:19世纪60-90年代;背景: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①打着“自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②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的代表?

答:军事: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根本原因?

答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6洋务运动有哪些影响?

答: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③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时间、原因、地点、代表企业?

答: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地点: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8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影响?

答:时间:时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9短暂的春天时间、原因?

答: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年;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张謇等人的“实业救国”思潮。

10短暂春天期间,哪个行业发展最快? 答:面粉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11春天为什么是短暂的?

答: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12。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原因是? 答:较快发展。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抗战时期、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答:抗战时期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必修2第五单元检测题

1.近代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②受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2.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衣:中山装、旗袍、学生装等。

②食:面包、咖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

约文明。

3.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农村与城市状况如何?

答:城市变化明显,但农村由于闭塞,传统的风俗习惯沿袭下来。

必修2第四单元检测题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哪个行业?有何成就? 答:行业:重工业

成就:鞍山钢铁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一五计划有何意义?

答: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3.三大改造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其本质是什么? 答:行业: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本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三大改造何时完成?有何意义? 答: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了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5.中共八大提出我国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中共八大有什么意义?

答: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背景: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内,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展开?如何展开的?时间? 答: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10.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影响? 答: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

1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两个地方试点的? 答:安徽和四川

1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②判断是非标准的”三个有利于”

③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的时间? 答: 21世纪初.

16. 我国经济特区有哪些? 海南经济特区设于什么时间? 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海南:1988年。 17.天津、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于哪年? 答:1984年。

18.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有哪些?

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19.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答: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20.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2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答: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必修2第六单元检测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产销矛盾:(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2. 有“黑色星期四”之称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先在哪爆发? 答:美国金融业(美国华尔街的股市)。

3.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特点?答:时间长、破坏大、范围广 4.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产生何种影响?

答: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特别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

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5.面对大萧条,胡佛总统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结果如何?

答:措施:“自由放任”政策。 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6.1932年,罗斯福总统是在何种情况下上台的? 答: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断加深且社会危机恶化。 7.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危机?

答:①金融方面: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⑤社会立法方面: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8.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什么?

答: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9.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答:①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但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④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0.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什么新变化?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11.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分析其原因?

答: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1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各国如何应对?有什么影响

答: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寸的“混合经济” 13“福利国家”的目的和评价?

答: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评价:利: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滋长人们的惰性。 14 “新经济”出现的时间和原因?

答: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年。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5. “新经济”现象呈现什么特征? 答: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必修2第七单元检测题

1.1918-1921年,苏俄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了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影响 特点:①战时②共产主义。

影响: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4.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本质) 用货币、市场等经济手段来发展经济

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何要过渡为新经济政策?

答: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6.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国家物理开发的,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废除实物分配制

7.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答: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必修2第八单元检测题

1.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是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出台的背景?

答: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②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国际复兴开放银行又被称为什么?有何职能? 答:世界银行

职能: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复兴 后来: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4.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积极组织在为成员国贷款上有何区别? 答: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 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 6. “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何种影响?

答:积极: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

了条件。

消极: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支配地位。

7.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意义: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8. 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9. 欧盟成立的时间、意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涵盖了哪些洲? 答:欧盟:1993年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PEC: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10.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有何特点?

答:特点:①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②成员国历史和文化差异最大。 1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答:官方论坛

12.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③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④两极格局的瓦解

⑤桥梁:市场经济体制 13. 经济向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答: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展。

14.如何评价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但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 拉大)。

15.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答:保持清醒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16.世界贸易组织何时成立?目的?中国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成立:1995年。目的: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中国加入:2001年12月。

1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区别? 答: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正式组织,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

18.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有什么意义? 答: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19.中国加入WTO产生什么影响?

答:对中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第5篇:张静高中历史会考说明解读(二)(上)

5月29日17:00播出

高中历史会考说明解读

(二)(上) 附录一 题型示例及部分题目答题思路

(高中近代现代史上册)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张静

一、开头语

在网上答疑时发现一些同学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史头绪多,感到很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本讲在进行会考说明解读时,也想渗透学习高中近代现代史方法,“授之以渔”。

高中近代现代史上册涉及这样两个阶段:近代前期-1840-1919;近代后期1919-1949。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要抓线索:

近代前期

列强侵华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层人民革命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足发展。

近代社会政治思想(新近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洪仁玕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早期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思想等。

近代后期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一、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为客观性试题,并不局限于对简单学习结果的测试。既能测试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又能测试大家的理解水平。至于它的特征等,我想同学们已经了解,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我们主要通过会考说明题型示例,一方面对高中近代现代历史进行复习,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样的变式进行实际练习。

会考说明中涉及《高中近代现代历史》上册的选择题共42个题目。下面我们从中选取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说明和解释: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鸦片战争前夕形势的是 ...A.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B.自然经济在中国仍然占统治地位 C.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在激增 [解释: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战争。但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资产阶级要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18世纪60年代后,情况有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发展,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形式随之变化,就是凭借技术、资本优势以和平方式大量输出商品,开拓海外市场。英国看好中国,但没想到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大量逆差。本题涉及入超与出超等经济术语,且又与世界史有联系,故高一同学可能觉得有些难度,关键是理解]

1 2.中英《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各通商口岸位于

A.长江口南北沿海地区

B.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 C.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D.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

[解释:本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清楚五口通商的地理方位,其意义在于了解五口的开放,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将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门户向西方资本主义敞开。随着近代史的学习,了解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同学们也会对外国列强对华侵略一步步加深有所了解。搞清楚这方面知识最好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图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释:以上除C外其他几个备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最符合题意、也就是成立的选项是C,理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地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4.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

A.使法国进入瓜分中国的行列 B.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C.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解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资产阶级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他们以为从此开辟了世界上最广阔的商品市场。殊不知,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增长势头仅保持了2-3年。英国商品对华输出额未能迅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此时正是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然而市场的扩大赶不上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要求,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努力扩大对华侵略,并扬言必要时将使用武力。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严峻形势,更没有认识到世界潮流的变化,仍然试图用传统的朝贡关系来处理中外关系。这样作的结果,不但未能阻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扩张,而且不能积极地处理中外交涉问题,给西方列强扩大侵略战争制造口实。]

5.下列条约中最早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望厦条约》

[本题的难度在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两个条约的内容。这一规定打破了清政府只在广东、上海与外国进行外交活动的做法,是外国世界可以直接与清朝政府进行交涉。] 6.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D.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2

7.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迫于形势《资政新篇》未能实施 B.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C.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D.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8.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特点 D.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解释:6-8题都是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的题目,包括,性质、失败原因、对其评价等。 第6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双重任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的失败说明,单纯依靠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产生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这一部分决不限于这三个题目,复习时应该按照运动的产生与失败的线索全面复习]

9.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姚莹

10.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是

A.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B.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D.启迪人们挣脱封建统治牢笼

[解释:这两题目涉及的是新思想萌发内容。从线索上看,属于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历史内容。在近代前期,进步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为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向西方寻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形成了几个环节,如林、魏,康梁、孙中山等。在鸦片战争时期,不管是林则徐组织人翻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还是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以及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如《康輶纪行》(姚莹),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核心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当然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也完整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涉及到西方的政治制度,但仅仅是开阔视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具有鲜明的在本主义色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没有成为核心] 11.下列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为李鸿章所创办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曾}

(左)

(崇厚) 12.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B.实现了“自强”的目的 C.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D.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解释:1112两题涉及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内容比较广泛,编练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军工和近

3 代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硬件”方面的举措,也包括确立新外交方针这样的“软件”举措。洋务运动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11题都是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他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 将大机器生产引入了中国。洋务派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都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还有李鸿章等人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军事方面,编练新式海陆军,1874年后组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规模最大。这些新式海陆军虽然因清政府的政治腐败而在各方面存在许多弊病,并且在历次抵抗外敌的战争中大吃败仗,但毕竟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还有文化教育方面,创办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翻译西书等。 12题知识点中都列出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实际上高一和高二教材叙述的角度各有不同,高二教材谈评价比较多,高一教材主要分析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但字里行间还有评价的内容,同学们要善于捕捉。此题取高一和高二学习内容的共同方面。] 13. 下列早期著名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包括 ...A.汉阳铁厂

B.上海发昌机器厂

C.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D.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解释:13题涉及中国近代化内容:19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这些近代商办企业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些企业是在外国资本入侵的情况下,直接引进外国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他们多数投资少、 规模小的企业,无法与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相比,这些企业多数是零星的轻工业和小型的采矿业、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为数极少,而且大豆设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布局狭窄]

14.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

A.外商的企业中

B.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中 C.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中

D.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中

[解释:一般来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时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同时问世的。但在中国,已有外国资本经营的近代企业和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工业,在这些部门里,已经出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以后队伍不断扩大。] 15.《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内容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被割让

[解释:15题是不完全的程度选择题目。正确项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仅仅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是资本输出的一条途径。外国人办厂,早在鸦片战争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但直到甲午战前,仅有80余家。以后列强有此权利,外商企业迅猛发展。1895-1900年6年间,有933家,为甲午战争前几十年总和的10倍多。] 16.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早期维新派主张“与外人商战”

4 [解释:16题涉及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内容,这也是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我们的理解是:甲午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输出的增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的上片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一部分官僚商人封建士大夫纷纷提出设厂开矿自办铁路,以抵制经济侵略。当时洋务派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无力投资兴办,而且由于《马关条约》办厂规定,它不再阻碍,允许民间自由设厂开矿。清政府工商政策的转变,进一步刺激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甲午战后数年间,中国兴办工业热潮初步发展。1895-1898 60多家。面对民族危机,封建势力压迫,要求挽救危机,改变现状,建立政治经济环境] 17.戊戌政变后,新政中得以保留的内容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京师大学堂

C.废除八股取士

D. 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解释:戊戌变法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5年春,“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接着,维新派组织学会创报纸开学堂,推向百日维新的高潮。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18.《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C.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解释:该题主要检测的是同学们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理解]

19.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

D.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

[解释:改题重在对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解。在此之前,兴中会,光复会等都是分散的革命团体]

A.封建统治的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度的破产

[解释:此题有些难度,解题时可采用逆推法,但更重要的是对该问题的理解,即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1.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主张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改革本国教育制度 C.改革本国政治制度

D.发展近代商业

22.中国近代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相同点是

A.私人投资兴办

B.受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C.都具有封建的管理方式

D.都适应了加强军事力量的需要

[解释:以上两题为比较题目,这是一种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运用。在解决这列题目时,要找关键点。] 2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解释:改题为基础题目]

5 24.下列对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导思想的表述,完整的是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平等思想 C.达尔文进化论 D.马克思主义 25.下列20世纪初期的文章,同“文学革命”有关的是

①《说孝》 ②《文学改良刍议》 ③《狂人日记》 ④《敬告青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解释:第

23、24两题为新文化运动内容,也是重点内容。25题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有关。]

26.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7.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 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山东 B. 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 北洋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巴黎和会上中国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28.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之处是 ...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是中国近代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③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释:就本题而言,D更合理] 29.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

A.领导作用

B.先锋作用

C.主力作用

D.核心作用

[解释:第27-29题检测五四运动内容掌握情况,涉及原因、过程、意义等方面内容]

以下各题答案为:

30.C 31.A 32.C 33.A 34. B 35.D 36.B 37.D 38. D 39.C 40.D 41.B 42. B 最后,总结解决选择题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对重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二, 复习中不要就题答题,要和知识点结合起来,按照历史发展的特点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 在复习中应合理安排,一般来讲应先就平时上课内容和看教科书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然后看会考说明中的知识要点,再作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把其作为练习、运用知识的过程。如果答题有误,要找原因,进行总结,查漏补缺。最后,看近几年的已经考过的会考题,进行实战练习。当然,还要总结。

第6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第7篇: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

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1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2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3

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

①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②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解体

③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近代城市的发展

④促进了近代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善、革新和变迁

(2)政治: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包括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3)思想:

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非课程标准直接明确规定内容)P39

(1)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阻力)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表现:)

A限制中国及其进口

B利用攫取的各种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输出资本

(如抗战胜利后美货大量涌入,几乎独占中国市场)

C侵华战争直接摧残

②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

A甲午战前未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

B地方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

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A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

B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吞并

(2)在斗争中求发展:

斗争表现:略

斗争特点: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即两面性

①革命性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斗争目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妥协性原因: 因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资和本封存在一定依赖关系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

上一篇:高校教师党员先进事迹下一篇:桐庐县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