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意境当代图形设计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着世界各地纸质书籍的生命力,书本阅读呈现出“电子化”“碎片化”的趋势,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也在数字技术革新冲击下逐渐蜕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画意境当代图形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画意境当代图形设计论文 篇1:

国画意境论对中国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伴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艺术的诸多方面保持民族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设计具有民族性与独特性,从而使其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展。国画意境论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图形设计要吸收传统美学中的精华,实现中国图形设计的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在中国设计方面,由于国际化的影响较多,使其设计逐渐失去了民族特色。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意境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样中国图形设计也要注重对其吸收,从而使其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传统韵味,本文将阐述中国意境论对中国图形设计的影响,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当代中国图形设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国画意境论和图形设计的概况

1.国画意境论的概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具有多样的品种、丰富的形式与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都是珍贵的财富。国画的精髓便是其意境,国画意境是指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将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融入到其画作中,进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在画作中体现了画家的情感、思想、愿望与心志等,让画作呈现出情与景的交融,体现出生动之美,结合了虚与实、有与无等,同时国画中蕴含着空白美学、气韵美学与笔墨美学等。在提倡民族艺术传承的今天,国画意境论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美学本质。

2.图形设计的概况

图形通过视觉及其生动的、具体的形象,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在平面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图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设计的目的,通过设计要实现信息的传递,传递信息是图形设计中最为基础的要求,也是其根本原则,因此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其二,设计的语言,设计的语言不仅包括信息,还包括感官艺术;其三,设计的形式,要保证其具有多元化、多样化与符号化;其四,设计的理念,其理念要不断创新,使其设计具有个性化与独特化,从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要保证其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其能够通过生产,从而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

图形设计作为文化符号中的一种,虽然在形式方面与国画有所不同,但仍需关注意境的问题。当代图形设计要根据国画意境论与图形意境论,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保证其设计具有中国特色。

国画意境论对中国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国画意境论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作画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中国韵味的国画。在画作中展现了景的美与情的真,将景与情进行了高效的融合,从而显现出了中国国画艺术的精髓,体现了意境美。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文化方面世界各国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国设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着不同的国际元素,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独特的魅力,即:民族美、中国韵。中国设计师逐渐注意到,在世界的舞台上,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魅力,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在设计界独树一帜。

当代中国图形设计要保持其传统的特点,使其设计的图形具有一定的意境,因此,要对国画意境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设计作品中不断尝试,将传统美与现代感进行有效的结合。中国设计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与认识,并在设计中融入其感情,使其作品富有活力与生机。

当代图形设计中运用国画意境论,其创作过程中要坚持结合意境与形象,坚持融合情与景,坚持结合虚与实。图形是意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的图形让人们感知其中的意境;设计师在图形设计中要注意意境的创设,将图形的相关元素进行组合与排列,从而刺激欣赏者的情感,在意境中生成形象。融合情景,便是通过图形传递设计者的情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明确其创作的意图,从而选择适合的图形开展其创作,不仅要使其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要让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结合虚实是创造意境最为重要的法则,在图形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图形的布局,突显象的实质;同时设计师要对接受的对象进行选择,使其意境符合对象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体现设计师的审美观念。

当代图形设计中运用国画意境论,其创作的主要途径有构图、笔墨与气韵,通过三者的有效结合,从而体现图形的意境。国画的构图形式是通过画面结构来体现意境之美的,主要的构图方法有散点透视与空白处理,在图形设计中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运用,将使其具有浓厚中国绘画艺术美感、东方传统意境与哲学韵味,同时还使其具有极强的现代感;笔墨在意境创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墨色的变化,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效果,在设计中运用笔墨,将使其设计更加简洁、丰富、大气,同时通过笔墨营造出的不同意境,将带来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结

综上所述,国画意境论对当代中国图形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图形设计中运用国画意境论,将使当代的图形设计具有民族特色与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才能提升其国际的影响力,满足现代人的视觉需求,从而让人们易于接受,并在世界设计史上留下辉煌的印记。

作者:王倩

国画意境当代图形设计论文 篇2:

书籍设计的书卷气息

摘要: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着世界各地纸质书籍的生命力,书本阅读呈现出“电子化”“碎片化”的趋势,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也在数字技术革新冲击下逐渐蜕变。书籍设计者作为“文化信使”,应思考如何体现书籍设计的“书卷气”,用易读性、独创性等方式来传达充满人文气质的、书卷气息的设计理念,并且把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通过具体物质呈现,重塑书籍的生命,让中国书卷精神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同行和读者翻阅。

关键词:书籍设计 书卷气 易读性 独创性 文化信使

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在数字技术冲击下产生了多种可能性,它需要设计与文本内容的高度契合,并且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以及独创性。当下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使得设计者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引起对“泛西方化”现象的反思。

在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下,读者可以方便地下载数字化的图书,储存大量数字信息。电子书籍的出现使传统书籍的阅读习惯、排版、功能设计等发生了改变,其信息量大,生动、直接地阅读等特点,导致其文字、圖片、信息的编排都是书籍设计需要重新面对的。而设计类软件的不断更新与开发,设计信息易以多媒体方式快速地获得,使过去通过手工无法实现的技术成为可能,这推动了书籍设计的发展和理念的拓宽。当代书籍设计的多元发展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演变为平面、互动设计等多领域,从而形成书籍的“视、触、听、味、嗅”五感,使读者享受到愉快的阅读体验。

无论是电子书还是传统书籍,这一由纸张、电子媒体的设计到文本与阅读所构成的文化有机体,它的传承最终还是要依靠设计者对书籍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因为它是整体、系统、立体和动态的,面对当代书本阅读呈现被“电子化”和“碎片化”蚕食的趋势,几千年来隐居幕后的“文化信使”——书籍设计者,正在被推上舞台。他们在书籍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且,当代书籍设计者需要思考如何体现自身民族的文化审美价值,也即“书卷气”,它能显现书籍美的文化本质。

一、书籍设计中书卷气的起源

“书卷气”是衡量中国画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绘画理论中蕴蓄浓厚的“书卷”之“气”,也称“士气”,最早由宋苏轼提出的“文人画”需要传达的“意气”之境中,至元代逐渐成熟,由钱选提出。在董其昌的《容台集》中记录这样一段对话:

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辩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士气”是中国画中体现出的生动“气韵”,以士气、书卷气、精神品格的形式表现文人士大夫人格的高尚品质。主张绘画要有“士气”,要有“关捩”,无求于世。文人特有的志气、骨气、士气表现在绘画上为静谧、空旷、萧索、荒寒的高古意境。“书卷气”指书籍设计中的文化性,即体现传统的审美性。当下书籍设计融合现代、西方的一些观念是常态,但是如何保留中国绘画的风格、民族的文化性是难点。有些设计者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绘画方面深层次的境界探索不深,流于设计形式,作品不耐人寻味,即画论中言“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过于追求跟风和形式上的张扬,缺乏内在文化意韵的展现。图书是文化的载体,书籍设计必须扎根于这种文化之中。对书籍设计师来说,不但要让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理念和技艺的薪火相传,更要通过书籍设计本身使文化、文明与记忆以艺术品的形式永久留存,成为值得珍藏的文化实体,就像一幅名画一样保存久远。

二、书籍设计中书卷气的再现

电子载体的盛行、吸引眼球的轰炸式设计带来了速度、效率感,却也使传统的审美性在现代中国渐渐失落,书籍设计师们已意识到这点。在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看来,书籍设计者的第一使命,“就在于吸引读者阅读,让他们投入文本,形成舒适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从书本到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书籍的未来会分化,电子书与纸质书将会并存,纸质书逐渐会成为可供收藏的“艺术品”。纸质书的文本、质感、翻动的触感、眉批所承载的记忆,笔迹留存的温度感令人怀旧,它具有的历史感,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而要成为艺术品,如何体现书的文化气息和返璞归真的书卷气,也即“古意”,是必须考虑的,同时又要把握时代精神,强调中国本土风格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简单的复古不能满足读者。如“世界最美的书”的标准其中一点就是每个国家都有本土文化,必须体现自身民族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的《学而不厌》一书使用宣纸材质来印刷中国画与书法,最大程度地模拟了中国画的手感与质感。部分画页左右、上下可翻折,如同中国绘画的册页形式,形成流动感,如中国画手卷般可供把玩。封面用裱画的形式制作,裸背装订方式便于翻阅,纸质柔软如同品读古籍善本。护封以中国画材料毛毡包裹,毡子下方印了印章。其东方韵味、中国传统的书卷气息在设计中贯通整体,文人特有的志气、士气在书籍设计上转化为静谧、萧索的高古意境。全书采用中式编排形式,从左往右翻阅的中文习惯,产生优美的韵律节奏感,用读者熟悉、亲切的充满书卷气息与新意的文本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治学风貌。

三、书籍设计中书卷气的传达

(一)易读性

书籍设计中书卷气的传达方式之一是体现易读性,在对书的内容深入理解后,进行概括和提炼,用相应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视觉元素。中国画笔墨语言应用到书籍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运用主宾、虚实、繁简、疏密、开合、奇正、纵横等章法形式来表现书籍设计中的编排,两者在形式美感上有相通之处,并通过中国画图形、结构、理法、文字、色彩、材料等各种视觉元素的融合来传达充满人文气质的、书卷气息的设计理念。“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疏密构图法则同样适用于书籍设计,大胆的留白与紧密的文字相问,疏朗的图文排版和强烈的节奏感丰富了阅读体验。易读性让书籍之美的“五感”从视觉扩展到触觉,多种材质、多种适合人们手感的开本,更加符合人们对当下电子时代纸质书的阅读需求。

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作品《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这本书回顾了中国五千年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图书的形式展示,让更多中国人和海外人士关注、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容量很大,其中的中国元素符合当代语境。柔软纸材极具个性,中国符号的巧妙运用改变了传统图录的习惯特征。传统纸张载体自身的魅力逐步地呈现出来,使此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书名字体选择雄浑、遒劲、敦厚的书法“中国记忆”进行重构,书画元素的充分应用反映了书籍設计者深厚的传统修养与在当下语境中的思考。虽用西方的语言形式,却创造出中国画空灵的意境。充满空灵的意境,恰当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书卷气息。

在电子时代书籍的设计注重触觉、翻阅的方便、纸张质感以及装订形式,追求书籍和电子载体之间的距离感。纸质书所创造的舒适、温暖的阅读体验,电子书无法企及。电子时代到来,给了书卷艺术一个机会:让纸质书更贴近读者,让更多人舍弃电子阅读器来阅读,书籍设计成为纸质书突出重围的一个方面。对于易读性的重视,与当下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有关系,现在,除了讲求愉悦眼睛,书籍也要有手感上的愉悦,笨重、花了大成本制作的“大部头”书籍并不适合读者的触感。读书不再是严肃的事,可以一掌在握的书更受欢迎,也更符合阅读的需求及时代趋势。

(二)独创性

书籍设计中书卷气的传达方式之二是体现独创性,这意味着不同的书必须有自身的个性,设计上不雷同,不抄袭,采取原创性元素。独创性凸显出中国书籍设计的内敛、淡雅的东方风格以及设计师的理念。因为读者对书有一种特有的心理——好奇心,独特性与这种心理不谋而合。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设计往往能够唤起阅读的愉悦性。独创性内容包括对编辑、编排结构的设计,在设计中经常运用的箱、匣、函、帙等多种形式,体现出书卷气之美以及书籍整体的审美。

当代中国的出版社出版的古籍、传统绘画类图书坚持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推出一批重大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和线装图书当代新善本,完美展现我国当代传统线装图书的风采神韵。在设计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和文化情感,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设计语言,使读者在电子时代能通过“一花一世界”的书籍设计,领略深厚的本土文化。由张志伟、申少君、高绍红设计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用现代的设计手段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形式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古籍的版面设计,古雅大方,书卷气十足。这种令人回味的线装古籍形态承载了中国读者对往昔的温存、怀旧感,余音绕梁。全书古简典雅,函盒用玄色丝织材料上压印戏曲人物,印章体现了中国元素,函背为中国红,封面为米色略带光泽的纸,纸质温润,雅淡简逸。版式采用传统中国典籍形式,图文外绕文武框。设计与工艺相融合,体现了书籍设计的整体性。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获“中国最美的书”的《中国美术学院2012毕业展优秀作品集》视觉表现上既有当代年轻书籍设计者的朝气蓬勃,又以西为用,同时加入了丰富的中国原创元素。全书采用经折装形式,仿佛舞台序幕一般有节奏地表达了优秀作品的展示方式。内容分割新颖,富有时代感。图形与内容合宜、富韵律感,具备音符的节奏,展示了年轻毕业生的探索,让读者阅读时感受到灵气与青

四、结语

在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着世界各地纸质书籍的生命力,怎样把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通过具体物质呈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合理传承,重塑书籍的生命,值得深思。纸质书有其自身的魅力,与电子载体互补,当今纸面阅读率的下降,对书籍设计者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他们通过传递信息,把文本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得更深入、准确,从纸张、视觉到感受呈现多元化、整体的设计,挖掘出真正值得人们去阅读、保存、珍视的信息,力求有书卷气息,亦有时代气息。

“合而不同”,是东方儒学力倡的,也是当下世界创新的潮流。中国元素的运用,只有符合当代语境才算是锦上添花,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的承继与延伸使书籍设计者在寻找本土文化回归的过程中,挖掘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元素。中国的书籍设计者已意识到传统是书籍设计艺术之本,它将使我国整个书籍设计者创造书卷之美时更具信心。让亚洲书卷精神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同行和读者翻阅,中国汉字文化立足于世界书籍艺术之林,这是当下的“文化信使”——书籍设计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作者:徐新红

国画意境当代图形设计论文 篇3:

工笔画元素与美学思想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工笔画元素;当代平面设计;应用

中国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并以其独到而又成熟的绘画体系和审美内涵,屹立在世界藝术之林。中国传统绘画按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而工笔画自诞生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绘画体系,细腻典雅、耐人寻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愈加的彰显出自身的独特魅力,不断为其它门类的艺术提供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尤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工笔画元素与美学思想也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工笔画元素解析

1.1线条

中国工笔画元素以其丰富而独特的线条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线条就是工笔画的基本骨架,支撑着其艺术形象的表达和精神气质的刻画,形象生动的阐释了中国画中“以线存形”的绘画观。中国工笔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线条都非常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刚柔兼济、粗细长短、浓淡干湿等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并且要用线条传达所绘物象的表情神态、体积厚度、节奏韵律、质感动态和空间等要素,从而达到以线塑形的效果。工笔画中的线条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十八描”,这些线条不仅简洁概括而且韵味十足,在工笔画中默默的支撑着、发展着,成为—代又一代艺术家抒发情感、状物绘形、表情达意的绘画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如唐代画圣吴道子所创的“兰叶描”,有起伏顿挫、错落有致的丰富变化,能够表现天衣和卷褶飘带的飞扬之美,动感十足,被世人称为“吴带当风”。还有北齐画家曹仲达,他用细劲的线条表现紧贴着身体的衣纹,给人一种刚从水中出浴的感觉,被称为“曹衣出水”。

1.2艺术形象

中国工笔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的幼稚发展到两宋的成熟,逐渐形成了精勾细描的绘画方式和写实雅致的艺术形象。虽然工笔画的艺术形象比写意画更倾向写实,但它也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所绘物象的概括和提炼,并不像西方绘画的那种科学的写实,因而也有一定的平面装饰意味。工笔画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透明清澈、亲近动人、细致入微,给人的视觉带来如甘露般的审美享受。把中国传统元素包括工笔画元素与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结合,这样就以另一种方式给予中国传统元素包括工笔画元素以新的生命力,从而也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视觉语言。

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师靳棣强,为香港荣华饼家有限公司设计的标志(如图1),就是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的牡丹和明月的基本元素很成功的一个案例,当然在标志中也运用了企业本来所拥有的方饼元素,并与牡丹和明月相交融。牡丹花寓意富贵吉祥,与明月搭配在一起有花好月圆之意。其中“荣华”二字是以中国书法的形式表现,多以不规则的弧线笔划组成,类似复杂的牡丹花瓣,正好形成呼应关系。

著名华人设计师陈幼坚,他为“Mr chan”陈先生休闲养生品牌茶馆作的标志设计(如图2)。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中佛手的线描图形,并拈一片叶子在手,也许是一片茶叶,也许是一片菩提树叶,或是二者相融。不禁把人带入一种禅味的境地,这一标志是为养生茶馆设计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与工笔画元素完美的相结合,在创意中不失精神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熟悉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递的火炬上的图案设计,就采用了中国传统工笔青绿山水中云的表现方式,即所谓的祥云。此外,在一些期刊或书籍的封面设计中,食品的包装盒等都会经常出现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艺术形象。

2工笔画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笔画中的线条在设计中的应用

线条作为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视觉语言之一,在设计中也常常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当代平面设计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因此,当代设计师们开始从中国工笔画乃至中国画的线条中汲取灵感,如著名华人设计师陈幼坚为香港国际机场设计的标识(图3),其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工笔画中的线条,标识以一笔勾画出香港机场建设的壮阔与雄伟的精神内涵,与“吴带当风”的线条风格一样动感十足,充满活力,也与机场管局所倡导的“未来机场,今天展现的理想”相契合。由当代著名设计师陈绍华设计的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成功的运用了中国画的线条美,并恰到好处的用写意的手法和奥运五环相融合,不仅生动的体现出中国画线条的视觉张力,而且很好的表达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也堪称设计界的经典范例。

2.2工笔画中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当代工笔画应用的多元化,工笔画的多种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仅吸取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融合了中国民间的一些形式特征。工笔画的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心境,工笔画理论的精髓是以形式表现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原则。用简洁夸张的线条表达神圣无形的境界,如民间的青花创作,无论是什么题材,其简洁夸张的表达都可以说是精辟且充满活力的。工笔画中的用色沉着宁静、典雅精细、透亮鲜艳,并且色调统一和谐,又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民族特色。现代的平面设计师们也从工笔画的设计色彩中吸收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如图4为工笔画花鸟图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3工笔画的美学思想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工笔画工细写实、雅致脱俗、意蕴宁静、有情有趣,并且也追求意境的营造。形成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独特美学思想,并影响深远。在创作中追求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并借助大自然的情趣美,来使画面的精神内涵更丰富,意境更幽远,且赋予物象以生命力。当代平面设计也追求简洁生动,用最简洁的造型、构图与色彩表现出无尽的意味,还要使主题鲜明,一目了然。工笔画在整体上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面化的空间,并且以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在加之留白和开合相呼应,有虚有实、有疏有密,以此来表达生动幽远、雅致脱俗的审美境界。

工笔画的这些审美因素为当代平面设计师的构思提供了灵感来源,如在当代著名设计师靳棣强的作品中就善于运用中国水墨画和工笔画中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审美,他经常喜欢用大面积的白色来衬托画面的主题,巧妙的运用墨和留白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作品灵动清幽,给人一种新的视觉享受,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从而到达一种知白守黑审的美意境。如在他为纪念澳门回归而设计的海报——《九九归一》中,整个画面简洁凝练,有大量的留白,并用水墨表现出像涟漪一样的两个“9”字,不仅寓意1999年的澳门回归,而且两个“9”的环绕又好似一个“回”字。其中又用澳门的区花——莲花做成一艘小船放在整个作品的中心位置,暗示着澳门的回归。作品中大面积的留白使整个作品宁静庄重、空灵动人,而又不乏欢喜之情,寓意深刻。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代表,其背后承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把它合理的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是永恒的,需要一代代设计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那么,我们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仅限于表面形式的套用,而应该深层次的挖掘本质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中国味道的作品。

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也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中国的平面设计正在发展,正在崛起,但要真正的做出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相信,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设计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笔者期望通过对当代优秀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工笔画元素进行分析,能够为当代平面设计提供一些新的启示,更好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灵感,吸收养分,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以推动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作者:李云鹏

上一篇: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