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JA79005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组织演进与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0BJL041)的研究成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 根据1990~2013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民社保体系、强化金融体系支持,加大财政投入以及加大教育投入等8个方面提出了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消费需求;收入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demand; Income

农村居民消费是指农村居民消费数量、结构和形式等的总和。就世界平均消费水平而言,我国居民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维持国民經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全面分析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探寻农村居民消费规律,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133.6元上升至2013年的8 895.9元,但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3年的收入水平(8 472.2元),落后将近10年,同时也说明农村居民将在消费方面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1]。因此,了解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对有效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着指导作用。

1.1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从食品、衣着、住房、家庭设备及用品、耐用消费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8大方面来分析1990~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1.1.1 食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人均343.8元增长到2013年的人均2 495.5元,其中粮食(原粮)大多数自给自足,对于这些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产品的消费量比较平稳,但是在另外一些食品的消费量上却有着较大幅度增长。例如1990~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猪肉、牛肉、羊肉的涨幅分别为36.62%、155%、135%;蛋及蛋制品、水产品等的涨幅分别达到143.57%、151.64%;奶及奶制品和瓜果制品等涨幅更是高达380.91%、287.27%[2],由此说明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越来越多样化,食品消费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1.1.2 衣着。衣着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人均45.4元增长到2013年的人均437.7元。但是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却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先由78%下降到5.7%,后又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6.7%,2013年又有小幅下降,降至6.6%[2],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衣着支出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对衣着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相信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农村居民也会逐渐对衣着方面有所重视。

1.1.3 住房。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住房消费支出、住房面积、住房质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大。人均住房消费支出从1990年101.4元增长到2013年的1 233.6元,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0.82 m2增长到2011年的1.30 m2[2],新建住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逐步增多,而砖土结构却在明显减少,居住质量不断提高。

1.1.4 家庭设备及用品。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由1990年的30.9元增长到2013年的387.1元,但是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先由1990年的5.3%下降到2000年的4.5%,2010年又回升到5.3%,2011年上升到5.9%,2012年和2013年均为5.8%[2]。这说明农村居民经历了对家庭设备及用品的不够重视到逐步重视的变化过程,未来在这一方面的消费还会不断增加。

1.1.5 耐用消费品。农村居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十几年前,农村消费的主流是自行车等低档消费品,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下,目前农村稍高档的消费品基本已普及,例如摩托车由1990年的平均每百户0.89台增长到2012年的每百户62.20台[2],洗衣机、冰箱、空调、计算机消费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

1.1.6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由1990年的人均8.4元增长到2013年的人均796.0元,支出比重也由1990年的1.4%增长至2013年的12.0%[2],说明农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将会给农村居民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1.1.7 文教娱乐。一般来说,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文教娱乐等精神消费会日益增加。很明显的一个数据就是,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的彩电由1990年的4.2台增长至2013年的116.9台,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由1990年的31.4元增至2013年的486元[2]。

1.1.8 医疗保健。医疗保健方面。1990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9.0元,但在2013年却增至614.2元[2],其支出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医疗设施不断健全,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心。

1.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析 1990~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小许上下波动,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0年为58.5%,2013年为37.7%。根据恩格尔定律,可以得知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上升,食品支出所占的份额在减少,其他消费支出如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非生活必须品所占份额在逐步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1.3 农村居民消费方式 农村居民消费仍以集市消费为主,超市消费为辅。农村依然以集市消费为主,超市消费为辅的消费方式,且农村超市数量远远达不到农村居民的需求,而集市上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假货真货掺杂售卖,物品种类也较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少农民都会选择在空闲时间到城市去购置物品。

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逐步向城市化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居民消费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2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方式的因素有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该研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收入因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1990~2013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为0.7~0.8,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边际消费倾向MPC平均为0.79,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波动状态;收入弹性MPC/APC有6个年份在0~1之间[2],在其余年份,均大于1。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缺乏弹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增加量小于收入增加量。

2.2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除了通过影响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外,还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影响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在农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而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对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又具有推动作用[3]。

2.3 消费观念因素 消费观念决定了消费偏好,消费偏好引导着农民的消费行为。长期落后的消费观念使得农民形成了以高储蓄、自给自足、勤俭节约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储蓄率非常高,大多遵循着“量入为出”的原则消费。这种简单求得“有吃有穿”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闲置。

2.4 消费环境因素 由于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不及城市居民,农村商品利润较低,企业的产品开发忽略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许多商品只是简单地从城镇运往农村,甚至是直接将城镇销量不好的商品运往农村销售。另一方面,城市消费市场重点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但是农村消费市场却关注价格。这种以价格为主的市场竞争,无疑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加之农村市场远离工业消费品集散地,商业流通成本高、体系不健全,又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组织,使得假冒伪劣商品进出市场时缺乏必要的质量检测制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受到严重制约[4]。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首先,农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农民可能面临重大损失;其次,农产品价格因为各种原因会有所波动,农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得到稳定的预期收益;再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的留守老人消费观念落后,留守儿童消费能力又不足。农村的养老体系不健全,青壮年由于养老负担重,储蓄意愿增强,制约了消费需求[5]。

2.6 農村金融因素 农村的金融机构除了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的网点十分稀少,造成许多消费渠道的局限[6]。农村消费信贷多以短期贷款为主,且贷款所要求的条件较高,手续较为繁琐,再加上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观念,使得农民贷款的选择受到一定阻碍。

2.7 农村基础设施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不足,比如一些农村交通条件差,在一些偏远山村,特有农产品难以运输出去,商品运输成本高,对农民增收和扩大消费十分不利。农村网络覆盖率也不足,许多地方信号很差,连基本的通讯都成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对先进的通讯产品的消费热情。

2.8 教育机制因素 在农村,许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而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农民能够掌握一定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帮助;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又有着巨大的推力作用。

3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使农业全面走向生产化的经营之路。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对于已经形成产业带的农产品区域,还可以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促进出口。其次,进一步加大农业院校与农民的联系,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得到迅速发展,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3.2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需求 首先,政府应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实现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其次,优化农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民创业给予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7]。再次,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3.3 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政府应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加大惠农政策,鼓励农民改善消费结构,完成多样性消费的转型。政府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财政补贴让农村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消费信贷业务,促使农民习惯信用消费,推动消费观念的彻底转变[8]。

3.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需求 首先,应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形成以零售网点为基础,超市和各类连锁店为中心的市场网络,最大程度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便利。其次,企业应充分了解农民的消费需求,开发价格便宜、功能实用、操作简便的适合农民的产品,调整市场供给结构[9]。再次,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让现代化的消费观念、流通方式和市场经营机制深入农村市场。最后,对于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严厉予以打击,建立相应的维权网络,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5 完善农村社保体系,提高农民消费倾向 建立并健全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拓宽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并加快建立农村系统的养老金管理体系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渠道。通过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消费倾向。

3.6 强化金融體系支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金融机构可增设农村网点,并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分析当地农民的消费心理,完善消费信贷的品种,合理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所需贷款,在政策上可提供最大的优惠,减轻农民工的创业负担。

3.7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合资入股等方式发展农业,确保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现代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提高粮食补贴、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另外,要完善税收机制,考虑多种税收优惠并存的形式,使税收发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杠杆作用。政府还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8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国家要坚持把科教兴农战略放在首位,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要加大,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另外,还需加强农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通过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现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民更新消费理念,过上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谢淑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74-77.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13.

[3] 杨中昭.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9):48-50.

[4] 罗剑.农村消费环境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 韩留富.扩大农村消费的制度性障碍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0(4):207-211.

[6] 梁莉.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消费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4):98-100.

[7] 焦方义,贾存菲.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63-67.

[8] 高志敏,彭梦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商业时代,2010(24):14-16.

[9] 刘敏,方亚峰,冯旭芳.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00-19103.

作者:王娜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JA79005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组织演进与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0BJL041)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解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基于变参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中持久收入比重较高且相对稳定,暂时收入的比重较低且变动较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始终大于暂时收入弹性。为此,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既要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短期政策,其中提高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应作为重点。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变参数模型

一、引言

消费、投资、出口构成的总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其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期的经济实践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易受到国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都对我国出口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引致经济增长的异常波动;增加投资能够有效抵消外部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增加投资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同时,政府增加投资的行为会给民间投资带来挤出效应,长期看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由此可见,扩大消费已经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必然优选途径。伴随国内市场由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障碍,迫切需要寻求有效的机制拉动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我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农村居民消费模式与城镇居民消费模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受农村消费习惯与消费环境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作为拥有9亿多农村居民的农业大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是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消费理论认为无论短期消费函数还是长期消费函数,收入水平都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凯恩斯 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短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前实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趋势,并且消费具有“完全可逆性”①。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到其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及消费和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即消费具有“示范性”;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到其当期收入水平的影响,也会受到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消费具有“不可逆性”②。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安排一生的消费,使其一生的收入等于一生的消费,因此,消费者现期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而且与消费者以后各期收入的期望值、初始时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有关③。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其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持久收入是其一生收入的平均值④。国内学者针对居民消费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减旭恒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对于持久收入的敏感性较强,而对暂时收入的敏感性较弱,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⑤。董长瑞、梁纪尧使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持久收入是影响我国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⑥。杭斌 假定我国城市居民把财富目标和持久收入作为其跨期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构建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随着财富目标的提高,城市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存在着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⑦。艾春荣、汪伟将农户的非农就业决策引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农户是否受流动性约束,农户的当期消费均由持久收入决定,但非农劳动投入依据流动性约束的程度进行调整以达到平滑消费的目的⑧。

二、农村居民消费与持久收入及暂时收入的动态关系变参数模型分析

我们基于持久收入假说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进行分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7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居民收入一般可以分解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两部分,居民对不同类型的收入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并将其收入中持久收入变动的大部分用于消费,暂时收入变动的大部分用于储蓄,其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增长使得他们的心理预期稳定,倾向于选择消费,而农村居民对暂时收入的增加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增加消费的效应不明显。弗里德曼给出现期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如下:

PYt = Yt-1+θ(Yt-Yt-1)

= θYt+(1- θ)Yt-1 (0<θ<1)(1)

其中,PYt表示现期持久收入,Yt表示现期实际收入,Yt-1表示前一期实际收入,θ是权重。θ值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了持久收入的大小。弗里德曼认为,θ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人们根据过去的收入变动情况做出现期收入的变动是否持久的预期,如果人们预期现期收入的变动是长期的,权重θ取值较大,反之较小,收入不稳定群体具有较低的θ值,而收入较高的群体权重θ较大。暂时收入是实际收入和持久收入的差额,我们采用弗里德曼的(1957)计算公式计算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计算公式为:

PYt=(Yt+Yt-1+Yt-2)/3(2)

Ys = Yt - PYt(3)

其中,PYt、Yt、Yt-1含义同(1)式,Ys表示现期暂时收入。

本文以1990年为基期、利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 1985年至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然后使用弗里德曼的计算公式计算出1987年至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再应用变参数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与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外部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系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变化是普通的最小二乘法等固定参数模型无法表现的,为此,本文采用变参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利用弗里德曼的计算公式分解出的农村居民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以及消费支出消除价格因素之后的数据,建立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CPt)、农村居民持久收入(INLt)与农村居民暂时收入(INSt)的变参数模型,其形式如下:

量测方程:CPt=119.25+a1t×INLt+a2t ×INSt+et(4)

(6.34)(42.27)(6.93)

状态方程:a1t=a1t-1(5)

a2t=a2t-1 (6)

其中,a1t、a2t分别表示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农村居民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常数项表示自发消费。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为-140.37,AIC值是12.38,SC值是12.48。表1给出了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在各年份的具体值,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与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趋势。

表1 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图1 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图2 农村居民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图1中a1t的变化趋势表明持久收入每变化一个单位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变化a1t个单位。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在0.63-0.72之间,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每增加1元会导致农村居 民消费增加0.63-0.72元。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在1987年至1990年间表现出较强的波动,其中在1988年达到最大值0.72。这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对持久收入增长拥有较高的预期,并且持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但是出于对土地政策连续性的担心,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因此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较为剧烈。1991年至1997年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缓慢的下降趋势,但仍然保持在0.69附近。这期间我国农村居民名义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农村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较小,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增长的心理预期较低,同期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且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以1998年为转折点,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急剧下降,1999年之后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维持在0.63-0.65之间。对于我国农村居民而言,不够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村居民在医疗和养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高校扩招和学费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的子女教育支出大大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从而使得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减弱,这得益于我国农村医疗与农村养老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1987年至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维持在0.63-0.72之间,这体现了我国农村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农村居民基于持久收入水平的消费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图2中a2t的变化趋势表明暂时收入每变化一个单位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变化a2t个单位。从图 2 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与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完全相反的趋势,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的是一个波动上升的过程,在2005年之后甚至达到了1.02-1.50。其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理念不断提升,在消费路径的选择过程中不仅考虑当期的实际收入,还会根据持久收入规划其消费的路径,此外,在必要时考虑借贷或者动用储蓄以满足当期消费;与此同时,消费中存在的“示范效应”也使得农村居民在消费时不仅考虑自身收入,而且会考虑周围其他人的消费状况。我国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87年至1990年间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在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达到最大值的1987年,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达到最小值-0.88。1991年至 2004年,农村居民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保持在0.49-0.83之间,2005年以后则以较高的速率上升,并维持在1.02-1.50之间。在1996年之前,我国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长期小于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相吻合。在1996 年之后,随着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和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渐高于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高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观点不一致。这是因为相对于持久收入稳定的上升趋势,我国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波动性。1996年之前,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均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而在1996年之后,暂时收入的波动性越来越大,呈现出一个急剧下降之后迅速上升的过程,从1996年的105.29元急剧下降到2000年的30.02元,之后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164.30元,而农村居民消费一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证实农村居民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是一种非同步变动关系,导致了农村居民暂时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另外,随着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及从事非农业的经营活动情况的大量出现,虽然这种隐性收入难以在农村居民收入的数据中体现,但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隐性收入极有可能影响到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由于我们采用弗里德曼的公式计算得出的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在1990年以后各个年份取值均为正,因此我们可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CPt)、农村居民持久收入(INLt)与农村居民暂时收入(INSt)三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建立变参数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量测方程:lnCPt=1.16+b1t×lnINLt+b2t×lnINSt+et

(5.39)(67.97)(6.36)(7)

状态方程:b1t=b1t-1(8)

b2t=b2t-1(9)

其中,b1t、b2t分别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持久收入弹性和农村居民消费暂时收入弹性,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为12.49,AIC值是-1.05,SC值是-0.95,表2给出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和暂时收入弹性各年份的具体值,图3和图4给出了b1t、b2t的动态变化趋势。

图3表示b1t的变化趋势,即持久收入每变化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变化b1t个百分点。从图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系数在0.62-0.82之间,持久收入每增加1%能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加0.62-0.82%;在1990年至1993年农村居民消费持久收入弹性波动性较大,1987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达到最大值0.81。1994年至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下降态势较为平缓,尤其是1998年至2003年间,年平均降幅仅为0.0018。这表明,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受1998年刺激内需政策的影响仅有小幅下降,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弹性对刺激内需政策的敏感性较弱,增加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政策对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性趋于下降。而在最近的2004年至2009年间,我国居民消费持久收入弹性呈现加速下滑的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与投资欲望增强是导致其持久收入弹性加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从图3的变化趋势中还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始终保持在0.74-0.79之间趋于稳定,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是十分稳定的。

表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和暂时收入弹性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图3 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

图4 农村居民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

图4表示b2t的变化趋势,即暂时收入每变化一个百分点位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变化b2t个百分点。图4中的农村居民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与图3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类似,在1994年之前,暂时收入的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波动较为剧烈,而在1994年之后波动较弱。相对于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幅上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1994年至2009间上升幅度较小,这期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为0.03-0.12,即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每提高1%能够带动农村居民总消费提高0.03-0.12%。在2004年至2009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暂时收入弹性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弹性值为0.065-0.117之间,这说明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增加对其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趋于增强,这与从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趋势得出的结论一致。进一步地,通过观察图4和图2比较农村居民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和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发现,虽然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持久收入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较大,而暂时收入的比重较小,所以我国农村居民暂时收入拉动其消费的作用弱于持久收入。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91年之前,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为剧烈,而在1991年之后,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趋于平缓下降,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上升,1996年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超过了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从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暂时收入弹性来看,1994年之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暂时收入弹性波动较为剧烈,1994至2004年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趋于平缓上升,消费的暂时收入弹性趋于平缓下降,而在最近的2004至2009年间,两者上升、下降的趋势均呈现加速的特征。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增加都能刺激消费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中持久收入比重较高且相对稳定,暂时收入的比重较低且变动较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始终大于暂时收入弹性。因此,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是既要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短期政策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但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应当侧重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方面。

首先,应当消除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不稳定因素,切实增强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不断完善农产品保护政策,降低自然风险。同时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减低市场风险。由于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十分谨慎,因此只有切实增加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其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补贴,增加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暂时性收入的增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可忽视。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覆盖率,搞好社会救济和扶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代际养老的困局,只有减少农村居民因不确定性预期而形成的预防性储蓄,才能有效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与消费欲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注释:

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8页。

② J. S. Duesenberry,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③ F. Modigliani, R.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④ M. Friedman,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⑤ 减旭恒:《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经济科学》1994年第1期。

⑥ 董长瑞、梁纪尧:《中国农民持久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第2期。

⑦ 杭斌:《基于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的跨期消费选择——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7年第2期。

⑧ 艾春荣、汪伟:《非农就业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和实证》,《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金春雨,女,1965年生,吉林梨树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程浩,男,1987年生,河南汝南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杨慧宇,男,1987年生,吉林四平人,中国建筑总公司二局职员,北京,100054。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金春雨 程浩 杨慧宇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3: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信息时代使得大众消费行为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在当前人们生活中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自媒体营销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在不断实现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社会体验;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进一步拓展了消费者产品的选择范围。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在新发展时代下,农村已经逐渐成长而已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市场,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消费结束直接关系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程度。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促销手段,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整体消费水平相对偏低,而且存在消费不合理的现象,要想实现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提升就需要积极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而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消费配套制度,农户消费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这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和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都有一定影响,电子商务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会有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及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1)互联网用户稳步上升

互联网接入端口、域名数都属于互联网基础资源,根据互联网基础资源能够直观反映出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前提。根据我国政府部门相关报告指出,近几年来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在稳步上升,截至2017年全部范围内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9377.3万个,增长速度非常迅猛,这也充分体现出农村地区在互联网物质条件方面正在逐步实现完善。而根据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报告可以看出,不过在2017年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5.8%,经济发达地区普及率更高,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已经足够支撑电子商务发展。

(2)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急剧扩张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了29.16万亿元,交易增长率整体呈现出波动规律,从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非常具有潜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不断实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公共服务也正在逐步实现线上化,这对我国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也催生了更多网络消费行为,对电子商务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1)农村电子商务意识薄弱

我国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存在偏差,严重缺乏发展意识,而且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也比较薄弱。将电子商务单纯的归结到互联网经营范畴,面对网络上复杂的负面新闻,企业对电子商务缺乏信赖和信任,大多数企业更愿意相信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而且一些企业对电子商务模式的认知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2)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信息化水平低一直以来都困绕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处偏远,经济水平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整个农村区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而对于电子商务发展来说,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其重点所在,从城市到县城,从县城到农村都需要构建起完善的物流信息化网络,这样才能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撑,才能积极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此外,建议当前网络诈骗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地区电子商务还需要建立起更具安全性的支付安全保障,增加网民对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

(3)专业化人才缺乏

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专业化人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种情况对农村地区电子商务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专业型电子商务管理人才缺乏,而农户本身对电子信息的学习缺乏途径,导致农产品现场销售并不乐观,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在逐步提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年均消费水平在2017年已经达到11,703元,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而城镇地区收入水平要远远超过农村地区,从而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落后,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消费具有更大潜力。自1990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更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生存型消费支出在不断下降,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等以及享受型消费占比在逐步增加[3]。这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居民享受生活的态度更加明确。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居民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更大便利。

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政策

强化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是电子商务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国居民传统的消费趋势,但是农村地区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需求力要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而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网络消费需求未被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要针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强化,在有效控制农村地区上网成本的同时,也要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上网速度,同时要从国家层面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逐步完善,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上网难、网络消费成本高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刺激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我国农村地区消費潜力巨大,但由于物流配送服务质量低、覆盖范围窄,使得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要想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首先要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两个层面逐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为农村地区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首先,要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地区应该合理的增加或用空机数量,要将高铁以及铁路的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公路网建设,实现物流配送资源的有效搭配。其次,要全面推动物流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借助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以此来促进物流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并针对农村地区物流配送最后一个物流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逐步拓展农村地区物流配送的覆盖面积,为农户网络消费提供更大便利。

完善消费配套制度

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增长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首先,我国应该针对网络消费信息安全制度体系进行逐步完善,政府部门应该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快速制定出相应管理办法,同时要构建起完善的协调机制,对各项监管责任进行清晰划分,同时对各参与企业要采取统一的管理办法,积极引导企业构建正确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来为消费者提供基本信息安全保障,让农户真正可以享受安心消费。其次,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支付管理制度,针对网络支付体系实施强化監督管理,将消费者网络支付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优良的消费环境。再次,要针对消费者监管体系进行逐步完善,不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经常会出现以假乱真以及诈骗等现象,这对于消费者积极性会产生巨大打击,同时也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着力构建起完整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监理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电子商务时代下的违法行为强化打击力度,全面推出电商企业信用监管,逐步推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消费市场趋于成熟。

加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鉴于当前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快速解决人才难题:首先,要针对当地农户制定出详细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全面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要让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要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培训。第二,要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学校要充分结合网商发展需求,来制定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实施定制化、批量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深入与企业的合作,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农村创业;第三,要加强外部专业人才引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引导性政策,来吸引外地专业化电子商务管理人才进入农村地区,以此来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电子商务能积极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消费结构,政府工作要做政策方面积极引导,同时加强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规范化。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湖南省休闲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作者:陈燕飞

上一篇:医生工作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晚会活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