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强的学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密切相关,“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篇1:

刍议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教师师傅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评价体系,培养合格人才。采用这种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企业所需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高职高专

“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国家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是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在讲授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必时须以实践操作为前提,但高职高专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而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此时可将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和师傅的共同努力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包括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在内的所有技术类专业。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1 学校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为培养合格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学校应联系技术力量雄厚的相关企业并进行合作,根据口腔医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共同培养人才。在此过程中,双方应协商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通过调查社会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强化专业建设,合理设置和确定专业招生人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之符合社会需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一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校内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使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师傅的聘用和培训,使之巧妙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不能成为实践操作的机器人。二要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设置并编写适合招工企业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发展的课程,使之满足岗位需要。三要制定并不断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合理确定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增加近期和远期口腔医学技术发展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和占分比,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需求-培养-供给”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力资源平台,通过供给侧改革输送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1.2 优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融合并交替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时数足够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教学时数比例,使学生在教师和师傅的指导切实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设计时,应根据职业情景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根据岗位需求和发展适当增减课程内容。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共同探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参与到课程和教学内容增减以及教学方式等教育教学的研讨之中,在不违背国家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切实优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为培养应用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教师师傅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毋庸置疑,课堂不是理论教学的唯一场所,实训室和企业车间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场所;同理,实践教学不仅可在实训室和企业车间,也可将师傅请到课堂,通过教师师傅的努力共同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高专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师傅相互之间必须做到深度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这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施的关键。

第一,学校和企业要培训拟承担教学任务的技术骨干师傅,使之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时数等;第二,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指导带教师傅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使其掌握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师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学岗位需求;第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理论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深入实训室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较好地完成理论教学;第四,可通过一带一、一带多和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和带教师傅之间相互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不断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第五,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沟通交流藝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带教师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专业培养目标。

1.4 建立评价体系,培养合格人才

要培养合格医学口腔技术专业人才,为序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保证。这一体系的监控和评价应以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为基本原则: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联合监控和评价小组并切实落实主体监管责任,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时监控和评价教师理论授课、学生学习和师傅带教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要建立奖励机制,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评价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教师授课和师傅带教质量,通过奖优罚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和带教师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

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2.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在实训室或企业学习期间,通过实际操作操作和反复练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可以较好地掌握基本实践技能,为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其次,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掌握口腔医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其学习目的和学习意义更加明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促进有效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之中。另外,带教师傅通过运用各种个别化教学方式,可以在规定的时限内根据学生实际自主设置学习进度,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提供企业所需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如前所述,由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数量;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技术骨干作为带教师傅,企业和带教师傅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人力资源素质可以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通过带教师傅与学生积极沟通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不断认同企业价值观,学生以企业为荣,不断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切实解决企业招工质量不高的难题。

2.2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所出产品——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3年的学习能清晰认识行业发展方向,能较快融入企业之中。与其他应聘者比较,不需要入职培训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校学习-实训室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就业的有机过程,避免了其他应聘者的过渡适应过程,企业认可学生,学生认可企业,形成互利双赢,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在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必须遵循人才培养一般规律,必须充分体现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思想、基本内涵和教育特色,使之发挥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和震,谢良才.论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技能精英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5):142-147.

[2] 孟源北.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1-6.

[3] 吴呤颗,秦炳旺.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J].职教论坛,2016(29):5-9.

[4] 李政,徐国庆.现代学徒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J].江苏高教,2016(4):137-142.

作者:赵建明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篇2:

浅谈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摘要】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强的学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密切相关,“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双师”具有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双师”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提升“双师”的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科研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口腔医学;双师;专业实践

医学专科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现阶段一个不可缺少的层次,培养目标应遵循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基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高等医学人才。专科类口腔医学专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就业形势良好。专科层次的口腔医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社区,具有从事口腔医疗保健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口腔人才,更明确地说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人才。口腔医学专业是实践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完成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学校及系部一直在教学工作中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为顺利完成专业教学任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所从事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熟练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业教师。医疗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具有本学科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能力,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学科专业与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医学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简单相加, 而是应该既具备教师教学素质, 又具备临床专业操作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2多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

2.1入校以来,系部通过国际活泉基金会定期邀请港台知名口腔医学专家来我校开展多项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安排临床病例指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活动,通过各类培训,我们的实践操作理论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及时了解到先进的口腔治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2.2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在省立新安医院马鞍山路门诊部及芙蓉路门诊部口腔科的专业实践, 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此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经验带到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医学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出跟上时代发展、符合社会学要的人才。我们也将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更新观念, 掌握新技术与方法。

2.3学校及系部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鼓励开展新项目,促进教师整体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 如果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在课程讲解中只会将书中的内容生搬硬套,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讲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来验证书本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模拟临床工作情境,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由此产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3.2有利于开拓学生临床视野,培养临床思维。 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学生常感到十分困难。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即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特殊个例加以总结,开拓学生的临床视野,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启发学生,共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系部教师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专业实践点不足、教师缺乏医院脱产进修机会等,这也是系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总之,鉴于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双师型”教师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多加临床实践锻炼,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才能培养出符合医学岗位需求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映芬,刘红.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双师”型人才[J ] . 高教论坛,2003 (1) :88289.

[2] 万文涛.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育研究,2004,9:17-19.

[3] 谷群广,宋新书,等. 论“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内涵和特征[J ] .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 (4) .

[4] 吴萍,徐江. 提高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J ] . 农垦医学,2006 , (1) .

作者:倪成励周孟平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回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背景,针对2003~2009年评选出的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了2003~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并指出在申报过程中须注意的关键环节,旨在对未来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分析;思考

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背景的回顾

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计划用5年(2003~2007 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重点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重点建设3000种国家规划教材,以配合当前高职领域内的教学改革。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000门高职高專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09年,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共建成808门。

对2003~2009年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

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统计分析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和卫生管理类等专业。

从图1中可以看出,护理类课程的优势非常明显,共计17门,占全部精品课程数的44%,其次为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类和药学类课程,而卫生管理类课程目前尚没有一门国家精品课程。

从表1中可以看出,拥有2门以上(包括2门)医药卫生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学校共有10所,其中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分别拥有6门和5门精品课程;排名前四位的学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天津职业大学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

评选出的2003~2009年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包括的专业有护理、助产、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及眼视光技术等。

对2003~2009年高职高专国家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比较分析

2003~2006年,高职高专没有独立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院校精品课程采用同一套评审指标体系。

(一)对2003~2006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分析

2003~2006 年一直以教育部文件的精神为依据,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从表2 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学队伍”一直处于首位且分值保持不变,由此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04、2005年指标权重的分值完全相同,而在2006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分值最高。

(二)对2007~2009 年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比较分析

从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分别下发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版本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界定了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内涵,对突出课程的应用特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结束了长期以来两大类课程共用一套指标体系的历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2007年《评审指标》的制定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依据,进一步强调了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评审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同时兼顾职业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特别是含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现了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三项:内容选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规定了课程的开发设置选取要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三性,即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模式;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新变动是增加了一项一级指标“课程设置”且列为首位,增加了对应的二级指标“课程定位”和“理念与思路”,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细化了各项指标的观测点分布和评审标准,《评审指标》的设置更趋于完善和合理。课程要求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应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指标说明中突出了“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评审方法对综合评审和“特色及政策支持”项的比重进行了调整,由2007年的比例为80%和20%调整为90%和10%。其中,“特色及政策支持”项由原来的80分和20分调整为各占50分。

2009年继续沿用了2008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并且强调精品课程的申报对于教师的职称没有要求,但对于“共享型资源”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必须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对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关键环节的思考

师资队伍教育部文件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从某种角度来看,师资队伍强弱直接决定了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精品课程负责人不一定是教授,但应在课程涉及的领域有很强的实践工作背景,要紧跟医药卫生类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教学团队要有相当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要求教师医德、师德高尚。

教学内容课程定位要体现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医药卫生类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医学素质(医技水平,医患关系调节)、医学人文(医院文化,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环境(实验实习、技能鉴定)和医学经历(医院运作概念程序),课程设计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医药卫生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根据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见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灵活运用病案分析、分组讨论、医患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医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条件要加强院校合作,使医学专业的学生较早步入职场,尽快了解医院实际工作情况和岗位流程,体验医院文化,以满足教学要求。

教材建设要与行业、医院专家共编教材,定位准确,符合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特点,以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内容为重点,并注意与相关执业考试(护士执照、助理医师执照等)的考试大纲相对接。

教学录像40分钟说课是对专业和课程的整体认识与设计、教学队伍组建、教学实施、教学条件的创建、实践场所的建设与使用、教学改革成果以及取得的教学效果的介绍。教学录像中要有更多的教师正面特写镜头,不能使用远景过多,实训指导录像参与的学生要多;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着装规范,给评审专家一个良好的印象。

网页制作和网站运转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利用网络和现代技术手段,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提高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建设要重视网页制作和网站运转,实现网络化共享。要求网站界面友好,导航要清晰,要让评审专家能够立即找到想要看的内容;应使用方便,保证网络畅通无阻,随时监控网站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更正,保证网站综合性强,资源丰富,系统全面,互动效果好。

七年来,已评出的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不仅在专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育信息化实践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而且通过这些精品课程建设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国开设医药卫生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蓉.2003~2006年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展望[J].江苏高教,2007,(4):66-68.

[2]谢一风.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2-74.

[3]李贤政.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基础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作者简介:

邢琳(1982—),女,天津市人,同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卫生职业教育和现代教育信息化。

作者:邢琳

上一篇:资产清查报告下一篇:运动人体科学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