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导学案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长城导学案1

关于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比较分析

【摘 要】目前,导学案教学法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随机抽取几套导学案进行比较,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导学案教学法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深入理解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因此,它不仅是课标和教材的重要体现,也是高中化学教师展开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本文仔细比较、分析了几套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应用的导学案,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几条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供借鉴。

一、导学案教学法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概述

在对导学案进行定义之前,需要对学案的定义进行界定。有人认为学案就是案例、学习工具或者方案,其实学案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求、认知以及思维模式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而设计的教学指导性材料。导学案教学法主要强调的是对学案的“导学”功能,其定义有多种,但笔者认为所谓导学案,即是在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或者能力水平,于授课之前,将课程的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相关融合和设计,从而指引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汲取和建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三种。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又分为必修1和必修2,本文主要针对“苏教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展开。必修1在高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如果学生将必修1课程学好的话,将会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引入“导学案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当前使用的几套“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导学案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分析,发现它们在导学案的编写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笔者将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首先,部分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由于对导学案中的栏目功能不熟悉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编写的时候出现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导学案中栏目名称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如下导学案的截图:

可以看出,栏目的名称是交流讨论,学习内容为氯水的实验,如果仔细看,实验内容却属于探究性质,且在实验后没有交流讨论的问题,说明教师对栏目的功能并不明确,以至于内容与名称出现错位的现象。

其次,编写导学案时,对内容的选择不科学,尤其对化学学习方法的引导比较缺乏,甚至其中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过少都是较普遍的现象。同时,由于不同学校对导学案具体知识点的选择有所差异,也存在着对部分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过规定要求,以至于出现相应的偏差。

最后,虽然大多数导学案都考虑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但它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甚至一些导学案在对知识与技能的设定上明显超出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目标要求,不利于实际教学的运用。

三、优化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编写建议

面对当前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编写现状,本文建议学校和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加强教师对导学案的选择能力。在导学案的编写工作中,教师要面对诸如教材内容、学习方法和习题等多个方面的选择,而如何进行有效选择使得选择的各方面恰如好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也即需加强教师对导学案的选择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不断的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量使知识更加形象化,贴近实际生活。在选择导学案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当前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度,避免过度拔高要求;其次,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由于导学案突出的是一个“导”字,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尽量使得学习方法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课后环节设置“预习指导”等,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在习题的设计上,能注重为考核某些技能技巧而人为设置情境,避免导致习题与学生的体验相差过远的现象。从习题的功能看,应选择知识、方法、能力统一的习题。在习题中融入科学方法,关注学生通过习题的解答形成科学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引导”功能。由于导学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和习题案,在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要注重其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实践。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重要的是解决学生“是否想自主学习、是否能自主学习和是否会自动学习”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由选择,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交流、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学习活动结束后自我评价,并随时做出相应地调整,给学生提供发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还具有学科特色,实验仍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强调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育功能。由于课程标准是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同样,导学案的编写也不能离开这个依据而独立存在。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导学案的编写同样要以此为参考依据,不能偏移过大。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十分熟悉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的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归纳出所学的教学目标,再结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进行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栏目也可用“学习任务”栏目代替,因为学习目标虽然能够目标导学,但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如对学习任务的关注,学习任务的给出可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综上所述,导学案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对导学案中内容和方法进行仔细选择,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海霞.高中化学应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2]白静珠.学案导学下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3]任俞玲.基于高中化学“三大主题”的学案编制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4]党晓鸽.高中化学教学中“学案”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胡协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各栏目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编辑:易继斌)

作者:汤亚兰

第2篇:《长城》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

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指名自豪、深情地读课题,全班读。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再看第一幅图。

1.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讲。再指名读课文的相关句子。(像一条长龙)

2.出示文字: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补充资料:出示地图,长城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体会到长城的长。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5.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二)近看长城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出示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给我们介绍一下。(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4.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北方匈奴慢慢地靠近了我们的长城,企图入侵,请你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设计和建造长城的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聪明、聪慧等)

6.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1.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的劳动人民)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3)师:在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古时候。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吧:

出示资料:

公元607年,暴虐荒淫的隋炀帝杨广发动人民修筑长城,死亡人数多达六七十万人。当时隋朝总人口约4000万,筑长城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1.7%,也就是说,平均每百人死一个半。但杨广不管百姓死活,又在公元608年春天,“出塞巡长城”,并于当年七月再“发男丁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仅以明朝所筑的长城粗略估计,将“长城的砖石、土方来修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墙,则可环地球一周有余。如用来铺筑一条五米宽,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则可绕地球

三、四周”。

看完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

师: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配乐)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4.配乐,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读出自己心中的赞叹。

三、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学生写,汇报)

师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第3篇:长城和运河导学案

柳口小学三年语文下册导案 《长城和运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习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学习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学习过程

一、欢乐进课堂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 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我会学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柳口小学三年语文下册导案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我练习。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柳口小学三年语文下册导案

6.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 指名读, 生评议。齐读。

四、我成功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我知道!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我会学! 1.指名读第二部分。

柳口小学三年语文下册导案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我来说!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柳口小学三年语文下册导案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我成功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ɡ( ) 曲 qū( ) 折 shé( ) hánɡ( ) qǔ( ) zhé( ) zhē( )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

一、二行与

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柳口小学三年语文下册导案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第4篇:长城导学案第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通过学习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我争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在学习中我会激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想去了解更多中国的“世界遗产”。

学习重点:我要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 )和( )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深入地认识了解长城。

二、走进课文,了解长城

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写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仔细读一读课文,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1.品读课文,寻找“奇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我通过认真读文,知道长城很“长”。你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__”作者把“长城”比作 ,写得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长城的“蜿蜒盘旋”,在这里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________。从“一万三千里”我读出了长城 好长呀!好雄伟呀!

②我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长城这种雄伟气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我通过细读这一段,能把表现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这些特点的词句用“ ”划出来,如:巨大的( )和( )。也理解了长城的( )和( )。我觉得长城的设计实在巧妙,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 ②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能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么巧妙的设计能出自劳动人民,真叫人惊叹!我要和同学一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一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一段,我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我要把他们付出血汗和智慧的句子画出来反复品味,如:“数不清的条石” 等。

②每每读到这些话语,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想大声朗读,以此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叹,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

2、感情诵读,赞美“奇迹”

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我想带着感情认真地读一读,还要把我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三、学完课文,感受美:

我眼中的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中的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伟大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链接:

读外国名人参观长城后说的话,读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五、自选作业:

1、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长城。

2、我要搜集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合作探究】

阅读文本

建议:小组展开,采用多种形式,边读边勾画,要有感情、熟练。

文本探究

探究一:作者远看长城是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相关句子:

个人体会:

探究二:作者登上长城,看到长城有哪些构造? 列举具体构造:

解析指导1:它们的位置、样子和作用是什么?根据文字和图片画出示意图,尝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

解析指导2:你若是登上长城,目睹长城的雄风,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探究三: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导3:查找“奇迹”一词的含义,体会长城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到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

解析指导4:把在文中找到的相关语段,读一读,用双色笔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加以体会。 从“数不清、无数、一步一步、抬上”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

),表达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因而发出了(

)的感叹。

体会“凝结”一词,说说这里指的是(

)和(

)相凝结,凝结成了(

)。为什么用“凝结”一词。

探究四:

课文作者采用哪些观察顺序来描写长城?

解析指导5:

句段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句段2: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哟普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句段1中,表示角度的词语是(

),句段2中看出作者观察点的词语是上述两段,作者分别从(

)和(

)角度观察长城,所观察到的长城特点用句段中的词语表示是(

)和(

)。

句段2介绍长城的构造时,作者以(

)为中心,分别介绍了(

)、(

)、(

)上的相关构造。作者在这段中采用了(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部分)顺序来写。(正确的下面画横线) 综合探究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小组展开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解析指导6:第

一、从历史上说,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讲,这一工程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可以通过"孟姜女"的故事了解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个角度看,长城可以说使我们历史的屈辱,是古代君王残暴、懦弱的表现。

第二、从巨大的工程量来说,是个2000多年,劳动人民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了这样宏伟的工程,不得不让每个中国人深思,我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同学们还可联想一下汶川地震、甘肃的泥石流等等。来进一步体会我们民族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1、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崇(cïng)山峻岭

凝(níng)结

陡峭 B、堡垒

气魄(pî)

屯兵(bīn) C、嘉峪(yù)关

盘旋

打仗(zhàng)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美好

② 赞许

③ 地名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青年朋友。(

)

浙江嘉兴的南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

)

① 聚集

② 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三个年轻人报名参军。(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3、读课文中的段落,完成练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额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带点的词说明作者由(

)联想到了(

)。

②、用“﹏”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③、画“——”的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长城与劳动人民。

建议:可用积累到的名言警句或古诗词表示。

4、拓展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望断:望尽。 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你最喜欢那句?为什么?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2011-11-23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7、 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2011 年10月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

1、

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

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

凝(

)

杖(

)

魄(

)

峭(

)

蜿(

)

疑(

)

仗(

)

魂 (

)

俏(

)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第五组课文单元导学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以后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让学生充分感悟“世界遗产”的魅力。

第17课《长城》导学案

科:

级:

四年级

题:

型:

时:

两课时

间:

10月30日

主备人:

修改人:

审核人:

邹春莲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方法:

预习提示→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集体交流、讨论→朗读品味→反馈、检测

学习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预学案:

一、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预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布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1、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总体特点。

3、了解作者的观察思路和文章的整体脉络。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堂环节

我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3分钟)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1 、检查新词认读情况:

2 、强调字形难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师重点强调:

①容易读错的字:旋、隔、屯、垒 ②容易写错的字:崇、嘉、慧、魄

3 、解释新词: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4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1、用多种方式认读新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瞭望口、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血汗、智慧、凝结、气魄雄伟、奇迹

2、 ? 用熟悉的识字方识记生字。

3、 ?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4、选择喜欢的段落汇报初读情况。

)

三、自主合作,初识长城。

(20分钟)

1、让学生根据学案小组交流,完成自学。

2、汇报交流: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知名轮流朗读。

(2)说说整体印象。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独一无二。

(3)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四、检测、反馈。(7分钟) 我们来填一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练习: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什么意思? 本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

)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

),第二自然段(

)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

)。第三自然段展开(

)。第四自然段(

)。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1 、在阅读中深入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气势雄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长城。

课堂环节

我的想法

一、复习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汇报。

二、细读探究( 26 分钟)

出示学案,自主学习:

(一)、远看长城。填句子1,分析作者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写作。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二)、近看长城。交流问题

2、3

(三)、有长城想到。指导有感情品读重点句: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在 崇山峻岭之间 蜿蜒盘旋。从 东头的山海关 到 西头的嘉峪关 ,有一万三千多里。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说话训练(6分钟)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为什么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吗?

推荐一两名小导游介绍一下长城。 汇报交流

四、反馈、延伸,读写结合。( 6 分钟) 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17 长城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血汗智慧

伟大奇迹

第5篇:《草原》1导学案

玉门镇学区四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姓名:审核人:刘 进使用时间:年月日评价等级:()

《草原》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渲、勒、鄂、涯”,会读会写“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想一想,答一答:

1、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 (),再描写()和 ()的情形。

2、你读懂了什么? 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等词语。(重点)

2、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读一读。 【知识链接】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运用“五步法”自学课文 读一读,标一标:

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查一查,注一注:

通过查阅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 渲勒鄂涯 写一写,测一测:

毯、吟、迂、蹄、跤、涯、貌、拘、羞涩、渲染、勾勒、襟飘带舞 用最漂亮的字体抄写一遍:

---------------------------把最难记的字再写一遍并会准确默写:

划一划,问一问:

通过自主预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快标注在书上吧!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碧”是()的意思 。“千里”指

的是() 。“一碧千里”就是()。这句写出了草原()的特点。

探究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老舍先生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小丘线条的(),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探究三: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

土人情的句子,与同学交流。 【课堂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勾勒(lèlēi)渲(xuānxuàn )染

二、它们虽然长得像,但我能正确辨析。 涯()偏()羞() 禁() 崖() 编()差() 襟()

第6篇:散步导学案1

1、散步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 一霎( )时 拆( )散

áo ( ) 过

...委qū( ) 各得qí( )所 水波línlín( )( )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说说散步的人物、地点、季节;散步中产生分歧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

地点:

季节:

起因: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公认的美文,有许多的“美点”可寻,请同学们用笔在课文之中将它们划出,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散步》,美在 (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 (2)你对文中哪个人物印象深刻,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予以评价。 (3)这篇散文通过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这件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拓展延伸】

(4)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透着浓浓亲情的“小事”,请尝试将它们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们分享。

第7篇:英语导学案1

导学设计流程:

编号:009 个性化导学设计:

(包括导学更新、问题更教学目标: 课题

主备人:时间:

教师寄语: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目标导航:( 分钟)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分钟)

课前准备:

如需出示道具、挂图、资料等,备课教 师必须一一注明,如需要课件操作,指明文 件路径。

教学过程:导入语设计:(分钟)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分钟)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分钟)

三、归纳总结·训练检测(分钟)

测测自己本节课收获有多少?(教师出题要紧扣本课重点.)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分钟)(环节中备课教师要进行重点问题的方法引导,难点问题的过程突破。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设,以及预设性点拨等等。)

预设性问题:

预设性点拨:

三、归结归纳·训练检测(分钟)

四、本课设计思路略谈:

(谈本导学案的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授课方法,授课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新、习题更新)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 优() 良() 一般()

上一篇:心中的真善美下一篇:办公室收发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