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会计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实证研究已成为当前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范式,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各有所长,且互相渗透,纯粹规范化或纯粹实证化的研究是不可能。规范与实证研究应该优势互补,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研究方法应该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

关键词:会计方法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一、引言

会计理论研究是以20世纪初斯普拉格的《账户原理》(1907年)和佩顿的《会计理论》(1922年)的出版为标志,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传统的研究时期,这一阶段所采用的方法称为“规范研究”(NormativeStudy)。规范研究通常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标准作为分析处理会计问题的标准,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实证研究”(Positive Study)异军突起。经济学成为实证理论的主要推动力量,实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金融经济学和金融理论进入会计研究领域。1968年,鲍尔和布朗关于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的研究可视为实证研究的萌芽。1976年,詹森(Jensen)发表《罗切斯特学派宣言》。反对以特定价值判断为指导的传统会计研究方法,提倡要建立实证会计理论。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于1986年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经典之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实证研究方法已成为西方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主流派。美国会计学会权威期刊《会计评论》(AccountingReview)刊发文章的基本标准是“该成果是对会计思想做出重大贡献”,该期刊偏好具有实务相关性的论文,“纯规范性或描述性的论文一般不会被接受”。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会计类期刊如《会计纵横》(Accounting Horizons)、《会计和经济学月刊》(Journal ofAccountingand Economics)、《会计论丛》(Issues in Accounting)也不接受纯理论性的文章、论述方法论问题的文章或论述不使用大规模样本检验的文章。

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休谟在《人性论》(1739)中指出,人们不能从“是”的命题推断出“应是”的命题,这一论断被布莱克贴切地命名为“休谟铡刀”(1970),并成为人们公认的区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标准。

(一)规范会计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规范会计研究是探讨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方法论,它通过一系列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践应该是什么。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一是研究方法成熟。归纳法或演绎法是规范会计研究主流方法,这两种方法历史悠久,逻辑性强,容易掌握,易于理解。二是适用范围较广。规范研究可以不受预定模式的束缚,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该方法既能适应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也能适应会计基本概念及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既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三是研究结论针对性较强。规范会计一般围绕确立的会计课题去搜集相关资料,继而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范会计研究的缺陷:一是价值不中立。规范会计研究强调价值判断,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偏好会影响所搜集的资料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二是逻辑前提缺乏检验。规范会计研究强调证实性而不强调证伪性。但为证实论点所依据的逻辑起点假设却未经过验证,很多理论仍属于学术上的推论。推导结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前提假设,如果前提假设错误,则结论就成为“空中楼阁”。三是定性描述难以识别会计问题的本质现象。规范研究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事物间微妙的区别和联系,难以深入剖析各种会计现象的规律性,其结论因不具备可检验性而降低可信性和可操作性。

(二)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是描述关于会计现象“是什么”的方法论,它为解释现行会计实践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一是精确具体。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突出数学在建模和数据分析中的作用,通过定量深入剖析各种经济现象的规律性,既能使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具体化和精确化,又可减少由于概念、运算手段等方面的不确切而产生的无谓争论。数学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超越现实的观察,并推导出新结果,发现直觉无法获得的关联关系,从数据中最大程度地吸取有用信息,减少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从而提升会计学理论的科学性,特别是其具体论断的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基于此,使得监管部门有可能摆脱会计寻租、政治游说等道德观念的外部性困扰,在会计理论的许多论断上达到某种一致性,并且在其立场上保持某种中立性。二是拓宽会计研究领域。实证会计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大量引进经济学研究成果,如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供新的概念框架,把会计研究领域扩展到研究资本市场,如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行为研究等,从而使我们对会计理论的认识又进一步。三是遏制学术腐败。实证会计不做重复性研究,每项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所研究领域增添新内容、创造新理论。实证研究为防止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扭转不良学术风气提供平台。四是突出预测功能。实证会计得出的结论不仅阐释观察到的会计现象,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现象以及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搜集、分析获得系统性数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实施会计预测。五是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证会计从会计假设人手,对规范会计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进行检验,进而证实或证伪规范会计研究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研究目标侧重现实,而不是理想,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实证会计研究的缺陷:一是经验检验与理论分析脱节。任何经验研究的设计都要求理论构建,实证理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包括理论假设,而很多理论假设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中,决策者通常被假定为效用最大化者,并且其行动被置于一个竞争性市场系统内。这些假定(Assumption)成为公式化可接受实证检验的假设(Hypotheses),在研究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决策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是经济理性(Economic rationality)观念。虽然经济理l生观念为严谨的数学分析提供出发点,但是经济理性的基本条件已经成为争论的主题。作为行为动机基础的“效用最大化”观念和作为交易发生的组织场所的市场理论是植根于经济理性的两个基本条件。现有大量的经验证据显示,个人不具备边际分析(效用最大化的条件)理性,完备的有效市场也不存在。二是核心论断的或然性。在实证会计的结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关于会计问题的预测论断,预测是面向未来的,而经济活动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因此,会计理论的预测只能说明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是概率极大的,但它仍是或然的、应然的。“事实本身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马歇尔语),“事实自身不会说话”(萨缪尔森语),若想要事实说话,就必须对其加以说明或解释。

而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学者,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解释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掺杂其中。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客观独立的经验证据,一切经验证据都是受评价者的背景知识或世界观的影响。于是对同一事实往往会有不同的说明或解释。如wimes(1994)以澳大利亚7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与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非审计服务收入与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呈负相关。Barkess和Simnett(1994)也以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样本,经多元回归分析,却得出“非审计费用与非标准意见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三是论证工具缺陷。数学的优势以及数学大规模运用依然不足以消除会计学科属性上的困惑。严格地讲,会计是一门问题导向的学科,问题的惟一来源只能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数学方法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经济理论本身。经济是一个数据生成过程(Data GeneratingProcess),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逆的非实验系统。无法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多次重复的实验,从而得到多组随机的实现值。而实证会计在运用数学分析时,只能将某个确定的经济变量值看成是某个随机过程的一个实现值。作为会计研究工具的数学本身也具有先天性理论缺陷。从2500多年前芝诺悖论引发第一次数学危机起,到非欧几何、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罗素悖论,经历数次灾难性打击之后,数学理论自身缺乏坚实的逻辑基础以及某些核心范畴难以严格定义的事实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家承认。运用抽样方法采集数据时存在抽样误差:运用数学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说检验,推断总体时存在推断误差。因此,有限的样本很难充分模拟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四是有些研究对象难以量化。数学的用途是广泛有效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实证研究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经济规律和模拟经济运行,但经济规律本身也是相当复杂,将经济规律简单化、公式化,其运行结果往往有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有时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则与实际运行结果不相符合。会计问题涉及经济制度、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变量因素,这些变量因素含义比较模糊,性质难以准确界定,因而难以量化。而现在的实证会计往往利用替代变量来表示。如独立性以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意见的数量为替代变量,审计调整作为审计师应有职业谨慎的替代变量。这样的模型将会计非人性化,将经济活动中人的活动机械化、程式化,其效果可想而知。五是时间上的滞后性。实证会计必须等到某一会计问题出现很长时间,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才能得以实施。

三、我国会计研究范式的选择

实证会计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是不争的事实。规范会计没有能够取得与实证会计相比肩的地位,然而,它的顽强存在和自主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基于中国国情,本文认为,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近代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尼尔斯·玻尔曾经说过,站在一条深刻真理对面的往往是另外一条深刻的真理。既然规范与实证各具特色,那么偏废任何一方均非善策。理想的选择是消除两者之间的对峙状态,承认彼此的存在价值,并促进两者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经济活动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主观性的一面,二者缺一不可。会计实践规律的刚性制约,又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会计学要对具有如此双重属性的经济活动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就不能不既具有实证性,又具有规范性。从认识上看,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对会计问题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质和量的关系来看,事物的质和量是密不可分的。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量是表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的数量的规定性。质是量的基础,并对量起制约作用;量是质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都有其数量界限。实证会计侧重定量研究,规范会计侧重定性研究,定性分析是基础。在研究中起预见和指导作用;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精确化,在研究中起着证实和纠错作用。会计理论研究应该是两种方法的统一,这既确保了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实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规范为主,实证为辅 回顾我国会计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规范理论一直是主流范式,实证研究居于从属地位,以假设检验型为特征的实证会计文章在我国会计研究的权威期刊上并不多见。本文认为,这种状况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主要原因: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实证会计必须以经济理论和运行机制及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基础。离开了理论分析的指导,会计研究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理论不仅指西方经济理论,也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运行中一些重大问题尚未最终讨论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目前的实证会计大都是建立在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所谓“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虽然有些西方经济理论假设适用于改革时期的中国,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直接将西方现有的模型应用于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忽略了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也就忽视了实证分析完整的理论基础,致使对经济行为的解释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甚至得出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结论。其次,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比弗(Beaver)认为,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化,机构投资者比重较大,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反观中国的公司治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阶层,股权交易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尚不发达。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监事会职能缺位。大股东根据上市公司业绩状况,决定给予“抽血”或“输血”。从实证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上市公司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从方法论上影响实证会计研究的可信性。第三,我国企业经济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准确、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实证分析的精确性。目前,由于我国统计水平不高,不仅可供直接使用的数据很少,口径不一的现象多,且已有的数据的可容性、连续性和可比性都存在较大问题。我国会计规范变迁较为频繁,加之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明显的“政策市”,股价变动多与政策出台有关,这些情况也严重影响数据的可比性。在问卷型调查中,非应答(NoResponse)问题可能严重,有40%的应答者就算幸运。由于保密性质,有些数据只能以高度加总的形式公布,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微观单位的情况,而这些才是研究的目标。一些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受利益驱动,以权扰数、以数谋利等违法行为滋长、漫延,加之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一大流弊,会计造假前仆后继,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折扣。把虚假的数据放进即使正确的模型中,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可信的。第四,实证研究型会计人才匮乏。实证会计不仅需要扎实的财会知识、经济理论知识、较完备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技术,同时还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历史的和学校教育专业设置等原因,当前在我国这类文理渗透、经济与数学皆精通的人才仍是凤毛麟角。在1997年之前,我国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引进、介绍西方成果,此后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模仿,真正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模型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更有甚者,为显示自己研究水平之高深,一些学者刻意采用一些形式上看似完美的数学模型符号或是把简单的会计理论数学模型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附庸风雅的风气对我国的会计研究百害而无一利。第五,实证的现实预测效果不尽人意。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都尝试采用实证模型进行经济预测,但预测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仅以股票价格的预测为例,股市可以说是数据资料很充分,很准确,也很有条件根据各种资料拟合计量经济模型的场所。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试图运用高深的随机微分方程和非参数统计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问题,但至今收效甚微,另外盛行于股票市场的股市行情分析软件,始终无法准确预测股票市场走势。

(三)量体裁衣,确定对象

研究方法只有能否解决问题之分,而无优劣之分。既然规范和实证都有优缺点,那么以何种方式实现二者的结合呢?本文认为,选择以哪一种为主的研究方法应当根据会计研究的对象确定。一般来讲,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如为了验证事务所变更是否会影响审计意见,就宜采用数理统计模型,收集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验证,而无法单纯用归纳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而对会计假设、审计假设、审计理论结构、会计和审计定义、本质等问题,则不易采用实证为主的研究方法。对过去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之时的研究宜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性效应十分明显,非会计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较大,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故而数理统计研究意义不大。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出台、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的环境和实践条件日趋成熟,实证研究的数量也应该逐渐增多。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高素玲 张玉兰

第2篇: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综述

摘要:本文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历程及成果,科学方法教育存在问题,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建议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问题;原则;建议

文献标识码:A

仔细研究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不难发现。每个知识点或者物理规律的获得都伴随着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我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科学方法,并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众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1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历程及成果

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科学方法教育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1978年我国制定八年全国科技规划时把“自然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教育工作者才开始对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缺乏相对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体系。

1995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国首届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讨会。会议引导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后期工作中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对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质、内容、体系、途径等做一些尝试性的总结。

自此以后。关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和各种论坛层出不穷,围绕“用什么方法研究物理现象”“怎样描述物理现象”“怎样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如何检验物理规律”等话题的争论引起了物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不难看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将课程具体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并且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引导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1.2教科书的编写

随着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教科书的编写在不断革新科学内容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突出了“学习科学方法”的相关内容。

教材内容倡导科学探究。关注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探究质量,重视科学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创造条件。现行教科书已然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例,并且巧妙科学地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旨在让学生从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好铺垫,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3教学实施

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教科书为蓝本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突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呼声最高。而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采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很多,包括设疑提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物理假说、科学想象等,其中,数学方法是核心,观察实验方法是基础。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学评价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高中物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在内容和形式上,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了上述政策性的理论指导,实际教学中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落实得怎么样呢?

调查显示。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得比较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效果非常一般。为什么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没有取得我们预想的效果?

2.1教师在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方法论的系统性研究。只能在研究生课程中学到。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教材、教参、教辅书或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研究,由此造成教师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不清晰、不系统:教学设计无法做好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而且现今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评价标准不够明晰,不能很好地监督、促进教师在科学方法教育的专业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

(1)大部分教师认为物理科学方法就是观察实验法;

(2)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测中对科学方法教学的考查力度不大。考试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3)教师备课时,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对科学方法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

(4)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在教材以及教学案例中体现得还可以。但在教辅用书的习题训练以及考试中体现得比较弱;

(5)只有一部分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置问题,注重思维训练,其余教师仍然主张要多讲多练。因为现在高考还是指挥棒。而且大多数教师都还是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

(6)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调控时间,探究过程用时过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7)实验器材陈旧或者欠缺,给学生的实验探究造成困难;

(8)大部分青年教师知道新课程理念,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它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

2.2学生在接受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而科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给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还要在课余时间上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没有时间深入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独立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参加一些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思维面比较窄,不利于科学方法的掌握。

3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3.1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

3.1.1初中学生的认知不够成熟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所以,思想方法上带有很强的片面性及表面性:人格特点上。比较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比较欠缺。

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帮助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培养他们在充分直接感知(观察)或间接感知(接受描述)的基础上准确概括物理表象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由其他科目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形成了大量所谓的“物理表象”。我们称之为“前概念”,而这些“前概念”大多是片面的或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鉴于此,教师应尽可能正视而不是回避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在比较科学的物理表象和“前概念”的差异的基础上,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其克服思维定势。

3.1.2高中生认知结构趋于成熟

高中学生已经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这为开展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已具备以理论模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表现在: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进行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尽可能多地突破原有思维的限制,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思考。同时,高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能给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制订达标的措施,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学习策略。鉴于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要依据物理教学要求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能孤立于学科内容之外,如果脱离物理知识单独介绍科学方法,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科学方法的内涵。更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地推进科学方法教育。

4 对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建议

4.1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

实际教学中,重难点知识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科学方法,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多讲习题、让学生熟能生巧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错过很多给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机会。

教师就要加强科学方法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学习,以敏锐的视角及时捕捉一切能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做好学生在科学方法研究道路上的引路人。

4.2课堂教学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资源

当今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都是从传授知识内容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样学生也能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他们对科学方法的理解比较肤浅,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

科学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背后。所以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思路去挖掘教材资源,安排教学进程。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可能会不一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领略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提高综合能力。

4.3业余时间给学生提供发现、学习科学方法的机会

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能接触到科学方法的途径,例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找到失败的原因,感受科学方法在探索中的魅力;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专题讲座等。

4.4合理安排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教学

4.4.1对出现频次比较多的科学方法进行重点教学

科学方法的掌握比物理知识的学习困难。它不是经过一两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频次比较多的科学方法,教师要进行明确的、有计划的教学,循序渐进地讲解。逐步深化。随着同一科学方法的多次出现,学生才能领会、运用。

比如说“等效法”。学习串、并联电路时,学生知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的阻值之和。这里所谓的总电阻就是与原来所有的电阻等效的阻值。学生学习“等效法”,为他在后期学习“二力合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学习二力合成时,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也是用到了“等效”的方法。

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4.4.2对出现频次比较少的科学方法也要给予足够重视

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型较弱。进行科学方法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其思维特点。采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滞后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应在现有思维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科学方法内容的设置与传授有一定的层次,当然也不能忽略出现频次比较少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教学。

例如,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的科学方法,比如“归纳与演绎法”“物理假说”“科学想象”“理想化方法”等。只能让学生进行渗透式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要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多次地引出获取知识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的程序及方式,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反复体验与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4.5注重习题教学和考试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实践表明,教师的讲述,只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达到理解的水平,只有让学生本人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使其达到运用的水平。

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精选典型习题或试题。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对其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重视学生领悟、体验、形成思维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

4.6学校要给予必要的硬件支持

如前所述。物理科学方法中。数学方法是核心,观察实验方法是基础。而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现行教育模式下,观察实验方法要正确实施,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观察实验环境,所以。学校要给此方法的施行提供大力支持。例如投建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及时更换该淘汰的设备、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等。

5 结语

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物理科学方法的演化史。那么。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究过程。

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开展“物理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并结合物理教学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在严格的科学条件限制下,通过严密的观察实验(观察与实验方法),严格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数学方法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内各部分之间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确定由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形成规律性认识。

(栏目编辑 陈洁)

作者:曹兴辉

第3篇:我国物质流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我国物质流分析都以研究对象为主体,而未具体到研究方法,介绍物质流经济应用方法有助于认清我国现有物质流研究水平,正视研究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里主要介绍物质流分析框架、生态效率评价、环境压力方程等方法。

[关键词]物质流;分析方法;环境与经济

[作者简介]康雨,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广西桂林,541004

[

我国物质流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物质流分析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在研究对象上基本集中在国家尺度和特定区域层面上,其他方面如企业、微观方面的物质流分析正在时兴。按照我国主要使用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分类,大致归类我国物质流研究成果,见表1。

可以看出,在研究方法上,国家范围内的物质流分析基本沿用欧盟分析框架;在区域物质流分析方法上,多采用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模型上基本环境压力方程分析了物质输入对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物质流研究成果,介绍我国研究物质流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基于国外研究框架的物质流分析

Bulk-MFA分析基本沿用“欧盟指导原则”,或是根据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物质流账户体系方法,都是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依据,从实物质量出发,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量等于物质输出量与储存量之和。

将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分为非生物物质、生物物质、水和土地的搬运4种类型,其中土地的搬运是人类利用前三种物质活动中的物质环境,称为隐流,虽然隐藏流并不直接服务于生产和消费活动,却成为自然环境的生态包袱。物质需求总量为直接物质输入与生态包袱之和,则物质总需求相应受到物质循环利用技术水平的影响,因为减少物质提取过程中产生的隐藏流数量的途径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技术的进步。

直接物质输入指直接输入到经济系统中用于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物质流,国家层次的物质流包括国内开采和进口物质。即直接物质输入又包含国内直接物质输入和进口直接物质输入。物质需求总量=(国内直接物质输入+生态包袱)+(进口直接物质输入+生态包袱),它是衡量经济系统物质需求总量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把物质流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合可构建出衍生指标:物质消耗强度=物质需求总量/人口数,是衡量经济系统某一年人均资源的消耗量的指标;物质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物质需求总量,是衡量经济系统某一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物质需求总量和物质消耗强度的数值越大,经济系统越背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数值越小,则越趋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物质生产力的数值越大,经济系统越趋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数值越小,则越背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物质使用强度与物质使用也是度量物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关联作用的有效指标:物质使用强度=单位经济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单位经济产出;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投入所创造的经济产出/单位物质投入;

物质使用强度与物质使用效率互为倒数,能量化物质使用情况。因为天然资源的有限性,且在开采中会产生环境负荷并最终成废弃物,所以应提高物质使用率,在较少的投入量的情况下高效地创造经济价值。

二、生态效率评价

生态效率评价是MFA研究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在最大化价值的同时最小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涉及到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两个方面:生态效率(EEF)=产品的经济价值(ECV)/产品的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ENP)。

经济价值的核算由市场货币价值(EMV)表示,有效能值产出(EMO)表示物质能量值相当于多少货币值,引入物质能量价值货币比率(t),即EMV=t×EMV。

物质流分析的基本观点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的数量以及从经济系统排入环境的废弃物质数量。前者对环境产生扰动,引起环境退化;后者直接引起环境的污染。系统排出的废弃物质虽然仍有其能值所在,但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有效利用而具有负效应,需要从总能值中扣除才是有效能值。相应的,物质流分析中以直接物质输入(DMI)来表示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数量,而以生产过程排放(DPO)表示从经济系统排人环境的废弃物数量,直接物质输入和生产过程排放的数量表示环境压力。

EEF=ECV/ENP=EMV/(DMI+DPO)=t×EMV

/(DMI+DPO)

其中,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无法像经济指标那样可以直接相加,物质输入与废物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核算时需使其标准一致应分别赋予权重;区域生态效率还包括外部物质输入部分带来的间接环境影响,如进出口物质的影响;为全面地揭示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更应在生态效率评价中考虑生态包袱的因素,所以能值产出集成之前也需赋予相应的权重。

三、环境压力方程

利用对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结果,结合环境压力方程,可以进一步分析物质输入对环境的影响。

IPAT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思想家们关于环境影响因素的思考而引发,Ehrlich认为人口基数和增长率是IPAT方程最主要的因素,Barry认为,特别是二战以后生产技术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IPAT现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口、经济增长、技术变革相互关系的主要方法。

IPAT是简单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环境影响的方程,但是说明了环境影响因素:人口(Population,P),富裕(Afluence,A),技术(Technology,T)。方程表达式为:I=P×A×T。

其中环境负荷或环境冲击(Impact,I)可用物质总需求(TMR)表示;A可用人均GDP表示;T可用TMR/GDP表示。

IPAT方程分析了人口增长、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根据3个因素的变化判断人类发展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这为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转化为政策提供了基本的途径。但IPAT模型的量化分析是在保持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决定性因素来分析问题,仅能得到对因变量的等比例影响,这成为该模型最大的局限。

为了克服该模型的不足,Dietz等建立了IPAT等式的随机模型——STIRPAT模型,即:I=aPbAeTe。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方程:lnI=lna+b(1nP)+C(1nA)+d(1n)+lne。

其中,a为模型的系数,b、c、d为各自变量指数,e为误差。指数的引入使得该模型用于分析人文因素对环境的非比例影响。修改后的模型比起IPAT更能表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弹性关系,而非等比关系。

四、结论

除以上三种物质流的研究方法外,在区域研究模型上还有三维物质投入产出表(PIOT)、巢式等级理论等比较趋于环境工程的研究方法,在此不做逐一介绍。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都是直接借鉴国外法则及换算系数,但不同国家或地区隐藏流系数都不一样,简单套用他国的隐藏流系数将给实际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偏差,不能完全反映研究实地的实际状况。“欧盟导则”为各国的物质流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框架,且国家层面或某特定区域的数据较易收集,使得我国物质流分析基本集中在这两个范围,在物质流分析在方法上也得不到突破。尽早建立统一的分析和计算框架以及具体系数的估算方法才能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便利,为我国制订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提供更直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名升,佟连军.基于能值和物质流的吉林省生态效率研究[J].生态学报,2009,(11).

[2]魏婷,朱晓东.厦门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J].生态学报,2009,(7).

[3]黄晓芬,诸大建.上海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

作者:康雨

第4篇: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阅读综述

题目:《极重度聋及其听力康复技术》

王树峰博士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20期67 方向:

1、研究了极重度聋的特点“极重度聋的个体差异较大,其听觉能力主要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

2、本文分别从“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极重度聋”的听力学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听觉识辨能力”的4部分相关内容“频率择取,频率分辨,时间整合和时间分辨”。

观点:作者总结出“当前‘极重度聋’的听力康复技术主要有:

1、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

2、 触振觉辅助装置

3、 移频技术

4、 模式言语助听

作者认为:基于言语的特征,可相应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

的模式言语助听装置,应用于极重度聋人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

评论:本篇学术论文首先剖析“极重度聋”的特点“个体差异大”解析了听觉能力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并从“极重度聋听力康复技术”方面分析了对三个决定性因素采取的不同措施:针对“听觉损失”采取“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触振觉辅助装置”;针对“听觉动态范围”采取“移频技术”;针对“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采取了“模式言语助听技术”。为“极重度聋人”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措施。

题目:《聋儿听力康复设备的研究》

章苇

江西红声器材厂

声学技术期刊

方向:

1、本文通过分析“全国采集人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到我国现有2000多万听力障碍患者,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有171万,7岁以下的约有74万人。同时每年平均有2~4万新生聋儿,这些聋儿中绝大多数均存在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尽早对他们进行听力-语言培建训练,就完全有可能使这部分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2、本文对聋儿听力损失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概括了小儿听力损失特点:其听力损害的严重程度各异,但双耳多对称,通常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小儿一旦致聋,基本上无法治疗,并由此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3、由此作者认为:小儿如不及时进行听力康复培建,将使聋儿终身丧失语言交往的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

4、作者通过“现状调查”发现: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不少聋儿听力康复中心,目前,大部分中、 小城市和1/ 3左右的县都设有聋儿听力康复点(班),但其使用的听力康复设备却千差万别。

观点:

1、作者首先对现有的听力康复设备进行了分析,指出问题。

2、为此作者设计了这个“听力康复设备”方案,选定了聋儿听力康复设备有两部分构成“聋儿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选配工作用助听器选配仪来完成,助听设备则借鉴德国森海泽尔公司最新开发出的红外助听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3、该设备的拥有关键技术:提高系统的信噪比,降低红外幅射声传输过程中的失真率改善感应拾音线圈的频率响应、提高其拾音灵敏度等。

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中听力障碍的人数,各年龄阶段聋人的分布现状作出了分析;重点对幼儿听力康复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的听力康复设备”。为幼儿听力康复提供了设备、技术支持。

题目:《应做好早期听力康复的干预工作》

黄志物

常伟

吴展元

陶泽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2月25日第8卷第4期 方向:

1、早期听力康复的干预

2、听力普遍筛查工作逐步张开后,听力损失评估及随后的干预存在着严重的干预程度不够和质量堪忧的问题提醒我们早期听力干预应该倡导系统性和制定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和提高干预的程度和质量。婴幼儿和小龄儿童助听器验配是早期听力干预的重要环节,但因其无语言基础和交流能力,验配师对其助听效果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准确评沽,因此,为获得最佳验配效果需要耳科医生、听力学家、聋儿家长等通力合作,更需要遵循助听器验配原则和规范化方法。

观点:

1、助听器验配 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②遵守助听器验配原

③效果评估及追踪助听器功效的确认,尤其是 对言语感受的益处,应该在婴幼儿特定的听觉环境中加以检验。

④个体化训练的指导及交往能力的评估早期 干预计划最基本的重点是支持听损伤患儿或聋儿家庭发展其交往能力,为此,应遵循以家庭为中心的训练原则。

2、更好开展“早期听力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①建立诊疗和干预基地

②我国听力学起步较晚,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应尽快确定和完善听力诊断评估的系列检查模式、方法和规范化操作并加快加大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 ③确定早期干预模式、原则和方法

④有必要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一套“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科普及指导丛书,并利用各种方

式加强科普宣传。积极开展更广泛跨学科研究和经验交流。

⑤做好以家庭为中心的语言康复训练。 ⑥建立“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网站,成立全国性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及学术团体。

评论:本篇论文对我国听障残疾的早期干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早期干预的缺点所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助听器验配”到“开展早期干预工作”的建议,为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依据。

第5篇: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综述

“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综述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孙朝仁

自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数学教学中如何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在近10中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潜心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从93年初就参与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简称为“MA”课题,“MA”是Mathematical Accomplishment的缩写)的教学实验研究工作,与课题组的老师们一道“抗战”了8年,进行了两轮的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于2000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结题鉴定。现笔者结合“MA”课题组的研究所得,以及笔者所收集到的从1996年至2001年数学期刊上所刊载的160余篇直接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章,对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作粗浅综述。 数学思想方法概念的界定

要想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先搞清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1 文[1]说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文[2]一说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指导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观点、策略、指导原则。”应该说,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从狭义来理解,中学数学思想往往是指“数学思想中最常见、最基本、较浅显的内容”、“这些最常见、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出来的认识结果或观点,并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和证实”(文[3]),而从广义来说数学思想泛指“某些有重大意义的、内容比较丰富、体系相当完整的的数学成果”(文[4]),对“数学思想”这一术语,目前还未形成精确的定义,综上所述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数学思想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基本看法。

1.2 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是实施有关数学思想的技术手段。”(文[1]),而与之相一致的说法是“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文[2])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特点。

1.3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其差异性表现在“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方法’指向‘实践’;而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它指导方法的运用”,“数学思想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而数学方法则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数学思想是内隐的,而数学方法是外显的;数学思想比数学方法更深刻、更抽象地反映数学对象间的内在关系,是数学方法的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文[1])。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思想相当于建筑的一张图纸,而数学方法则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数学思想比数学方法在抽象程度上处于更高的层次,难怪说“数学思想是一般哲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在对数学知识做进一步认识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文[5]);其同一性表现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同属方法论的范畴”,它们有时是等同的,人们往往把某一数学成果笼统地称之为数学思想方法,而当“用它去解决某些具体数学问题时,又可具体称之为数学方法”(文[3]),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般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以及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2.1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近年来的数学期刊上所刊载的相当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第一类是策略型思想方法,它包括化归、抽象概括、方程与函数、猜想、数形结合、整体与系统等;第二类是逻辑型思想方法,它包括演绎、分类、特殊化、类比、归纳、反证等;第三类是操作型思想方法,它包括构造、换元、待定系数、配方、参数、判别式等。上述三种类型中的各种思想方法的顺序是按在教材中出现频数的高低来排列的。

2.2上述所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多数没有给出具体的名称,只是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应用了或隐含着这些思想方法。比如,在初中六册数学《教师用书》中,涉及数学思想方法就高达450次之多;再如,化归思想在初中六册教材总共210余节中,出现的总频数约为108次,占总节次数的50%左右。可见,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善于发现或揭示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文[6]给出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某个知识内容直接反映了某个数学思想方法”;其二是“某个知识内容隐含着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其三是“在某个知识内容中明确提出某一数学方法”。文[7]则从叙述方式或明显程度这两个方面,将数学思想方法呈现方式分为四类,“第一类,实话实说,标明名称;第二类,‘埋伏线’很长、须前后连贯方能领会其义,也须前后照应整体实施的思想方法;第三类,是带提示性的、或启发式或综合性的表述;第四类,采取隐晦的暗示的说法,看似没有却用意尽在其中”。所有这些都可为教师们所借鉴。 3.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目标设制

3.1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的研究,从1997年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数学教学》G35复印转载或索引的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共76篇文章来看,诸如“浅谈××思想的教学”、“××思想的应用”、“例谈××思想方法在解中(高)题中的应用”等的文章就有60篇,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没有就数学思想方法本身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因而就不能较好地发挥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文[3]论述了数学思想的四种基本特征,可供学习。这四种特征是“

1、导向性。它是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数学思维的策略。数学思想的导向性表现在它既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又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还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向导’;

2、统摄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数学知识结构,二是发展数学认知结构;

3、概括性。„„数学思想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概括性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数学思想有层次之分,概括化程度高,其‘抽象度’大,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揭示的越深刻,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愈透彻;

4、迁移性。„„这种迁移性表现在数学内部: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这是数学知识迁移的基础和源泉,是沟通数学各部分、各分支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数学理论的基石”。由此可见,只有了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

3.2我们知道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较长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宏观上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渗透孕育期、领悟形成期、应用发展期、巩固深化期。数学思想从孕育到形成、发展,一般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往往不明确,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大,缺少计划性、系统性。既然数学思想方法被纳入数学基础知识的范畴,那么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文[8]中设制了如下的数学思想分层教学目标: 层次

数学思想领域

认知领域

教的目标

学的目标

教的目标

教学目标

初期

蕴含

感受

渗透孕育

识记了解

中期

揭示

领悟

领悟形成

理解领会

后期

激活

发展

应用发展

掌握应用

并给出设定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几点:“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陈述的主语应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2、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用学生的行为学习成果加以表述,即用那些可以外观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

3、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有多少个目标样本组成,要依据课时内容而定;

4、数学思想方法目标的设定或陈述不能也不可能很具体,要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目标的模糊程度,使得目标陈述既能从总体上指导教学,又不过分限制教学活动;

5、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层到深层渐增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常常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重要环节相匹配,形成知识目标与思想目标的有机整合。” 4.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和教学基本途径

4.1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笔者认为,文[7]的四点建议“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前提——不断强化教师的意识;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启动——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

(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关键——抓准抓好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结合点;

(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点线面’教学法”,对我们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很有启发。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的,而它又不同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它除应遵循通常的数学教学原则外,还应遵循如下原则“目标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文[9])、“计划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重复性原则”(文[10])等。 4.2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途径问题,近年来有多篇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述,笔者概括一下有以下4条,供教师们参考,“

1、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⑴不简单下定义,⑵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过早给结论;

2、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3、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激活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文[11])。 5.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游离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不能离开活生生的教学活动。那种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成空洞的说教,变成华丽的名词、术语的堆砌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而,有必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的模式,依据课型的不同,文[2]给出“观察、猜想——探究式、比较、归纳——探究式、抽象、建模——探究式、化归、转化——探究式”,而文[1]则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设计的“四环节教学结构”理论模式,具体为“概念课: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动机,蕴含数学思想;

2、揭示概念背景,了解合理性和必要性,渗透数学思想;

3、暴露形成过程,概括本质属性,揭示数学思想;

4、拓展概念教学,深化理解定义,激活数学思想。规律课:„„。问题课:„„。综合课:„„”。没有模式,就没有特色,当然,不能为模式为模式,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僵化的模式操作。

6.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的设制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应该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数学思想方法仍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完善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评价检测、育人功能等体系,笔者提出一些选题,愿与有志于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朋友一同探航。 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选题

⑴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内涵及外延体系;

⑵数学思想的教学体系(目标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 ⑶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体系研究; ⑷学生数学思想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⑸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功能探讨; ⑹数学思想、方法的解题功能研究;

⑺试论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 ⑻数学思想方法的素质教育意义;

⑼试论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要素; ⑽发展学生数学思想,夯实数学文化底蕴。 [注] [1] “MA”课题组“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学实验研究报告《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8期。

[2]

李丽娟“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验研究”综述《中小学数学·教师版》2002年第1—2期。

[3]臧雷试析数学思想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年第5期。 [4]张奠宙《数学方法论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朱银坪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初探《数学教学研究》(兰州)1997年第3期。 [6]汪立爱也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小学数学·初中版》1997年第6期。 [7]满小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探微及教学探讨《教学与管理》(太原)1999年第5期。 [8] 臧雷试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1997年第4期。 [9]孙朝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2000年第3期。 [10] 臧雷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原则刍议《中学数学》1997年第4期。 [11] 孙朝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1998年11期。

第6篇: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1、前言

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阐述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的研究现状。

2、主题

研究方法,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分为两种:其一,对要解决的问题扩展到他所隶属的领域,对该领域做一广泛了解,研究该领域从而实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讲究广度,从对该领域的广泛研究收缩到问题本身;其二,把研究的问题特殊化,提炼出要研究问题的典型子问题或实例,从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出发,做深刻的分析,研究透彻该问题,再一般化扩展到要解决的问题,讲究研究深度,从更具体的问题入手研究扩展到问题本身。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一、结构模拟,神经计算,就是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即人工智能。结构模拟法也就是基于人脑的生理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从微观上来模拟人脑,实现机器智能。采用结构模拟,运用神经网络和神经计算的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生理学派、连接主义。

二、功能模拟,符号推演,就是在当前数字计算机上,对人脑从功能上进行模拟,实现人工智能。功能模拟法就是以人脑的心理模型,将问题或知识表示成某种逻辑网络,采用符号推演的方法,实现搜索、推理、学习等功能,从宏观上来模拟人脑的思维,实现机器智能。以功能模拟和符号推演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心理学派、逻辑学派、符号主义。

三、行为模拟,控制进化,就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性。以行为模拟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行为主义、进化主义、控制论学派。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已从“一枝独秀”的符号主义发展到多学派的“百花争艳”,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又提出了“群体模拟,仿生计算”“博采广鉴,自然计算”“原理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理解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智能系统及行为,而这样的系统在实在世界中是以分层进化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谱系,而智能作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其表现形式又具有多样性,人工智能的谱系及其多样性的行为注定了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对象的多样性。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使人工智能的研究日趋多样化。

3、总结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很多新名词还会被提出,但研究的目的基本不变,日趋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追根溯源也就是研究问题的两种方法的演变。对人工智能中尚未解决的众多问题,运用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结合先进的技术,不断实现智能化。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密切联系,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必然日趋多样化。

4、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技术导论 廉师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8

(2)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及途径 熊才权 2005年第三期

(3)人工智能学派及其在理论、方法上的观点 蔡自兴 1995.5

(4)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学派及特点 黄伟 聂东 陈英俊 2001第三期

(5)人工智能研究对思维学的方法论启示 尹鑫 苏国辉 2002.10第四期

第7篇:博客备份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讨论了博客备份的重要性,并对常用的博客备份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探讨了新的博客备份方法,即利用博客备份 工具BlogDown来实现博客备份,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自动制作博客电子书,是博客玩家的必备工具。本文作者九丁软件,欢迎提供意见和建 议。

关键词:博客备份; 博客备份工具; BlogDown; 微博备份;

作者:九丁软件,专注于精品软件的研发、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实用软件产品,涵盖的作品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博客和微博备份工具BlogDown,九丁英语点读软件系列,各种网站相册下载工具系列,图片搜索批量下载工具等。

0 引言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写博客,博客是现在人们网 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把自己的工作记录放在博客里,以免遗忘。把自己的心情日志放在博客里,用于回忆备份。把一些学习日志放在博客里,用于温习巩固。所 以,博客已经变成网络生活的必备产品了。但是,大家写了这么多博客,如果有一天由于不可阻挡的客观原因博客被关闭,或者由于自己的疏忽,密码被丢失了,或 者被误删了,等等。那么丢失的博客无法找回,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所以,及时备份博客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备份博客呢?有很多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 方式,你能事半功倍。

1.博客备份

什么是博客备份,可以引用百度百科里面的介绍, 他说明了博客备份的内容。大家可以过去详细看看,在这里不用多赘述。归根结底,就是把自己的博客文章或者博客评论,备份到本地,永久保存。当然,备份的最 终文件,最好容易阅读和查阅,推荐电子书chm格式,因为他是微软最常用的电子书格式,方便阅读,而且查询也很方便。对于大量的文章,是很方便的电子书格 式。

2.博客备份方法

博客备份方法有很多,但基本上有以下几种:

2.1 网站自带的方法

有些博客网站自带文章导 出功能,这个就是博客备份方法之一了。但是,有些博客网站就没提供这个功能,例如新浪博客,就没有提供此功能。有些虽然提供了功能,但是导出的格式非常简 单,或者是xml格式,或者是html格式。但他们无法导出博客中的图片。所以这种方法如果只是备份文字,还是可以的,但是图片是无法备份的。网站自带的 导出,其格式不容易阅读和检索,也是其弊端之一。

2.2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有些人可能喜欢自己动手,一篇一篇的手工复制和粘贴, 这样进行备份当然可以,但是如果文章太多,就非常麻烦了,这种苦差事可能无法坚持到底了。这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一般人可能是无法完成了,看着成千上万 的文章,只能望洋兴叹了。即使手工复制,但最后复制到哪里呢?如果复制到文本文件里,那么只可能保存文字,无法保存图片。当然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里 面,但是word里面的图片是连接地址,无法实际保存图片。当然,可以直接用浏览器的另存为保存,但是那样的话,就可能有一个文件和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 夹里有一些辅助内容,包括图片和css等文件,但是这种方式很不方便,你需要把文件和文件夹都保存和拷贝了,不方便管理。

2.3 借助工具BlogDown

如 果不想自己动手来备份,可以直接利用博客备份工具BlogDown来备份,他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博客备份工具,利用BlogDown可以方便的备份博客,而 且备份后可以导出各种电子书格式,推荐使用chm电子书格式,他可以方便阅读和查询。BlogDown具有很多功能,例如查询功能,可以根据关键字查询博 客,然后把查询后的文章导出为电子书。BlogDown可以导出任意指定文章,只需要把博客添加到临时文章列表里,然后导出临时文章列表即可。当然, BlogDown还有很多有趣的功能,等着您去发现呢?BlogDown由九丁软件出品,可以随便试用,大家可以下载。

3.BlogDown使用方法

由于BlogDown提供的功能非常强大,在这里只介绍几本的功能,此功能就可以完成几本的博客备份了。

3.1 基本的操作方法

step1: 首先添加博客用户,在工具栏里选择“添加博客”按钮,然后弹出对话框,在这里选择要备份的博客网站,然后输入用户名。输入用户名必须根据用户名规则输入, 每个网站的用户名规则是不同的。需要根据用户名格式说明进入输入。举例说明:例如如果需要备份新浪博客,李承鹏的博客地址为lichengpeng,则输入lichengpeng。

step2: 然后点击软件左下角的按钮“开始备份“,就开始备份博客了。不出意外,此时会自动下载博客文章,在博客文章列表里,会出现博客文章。如果没有出现,请点按 钮”重新备份”,多试几次,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还是无法备份,可能网站改版了,需要升级软件,BlogDown会根据博客网站改版,进行不断升级。所以 请尽量使用最新版软件。

step3: 博客文章全部备份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左下角按钮“导出文件”来制作博客电子书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博客电子书格式,然后软件就会自动制作博客电子书,如果这个电子书需要图片,软件会先自动下载博客文章中的所有图片,然后再制作电子书。

step4: 电子书完成之后,可以点左下角按钮“查看文件”来查看导出的电子书。导出的电子书可以放到其他任何电脑里阅读查看,也可以放到手机和平板里。

3.2 常见问题

3.2.1 为什么无法备份

可能是操作步骤不对,请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特别是添加博客用户的时候,有些人没有严格按照用户格式说明来进行添加。这样是无法备份的。所以严格按照博客用户格式说明进行添加博客用户,每个网站的博客用户格式说明都是不同的。

3.2.2 如何导出指定文章

博 客里有太多文章,如果想导出指定的文章怎么办?可以先现在全部文章,然后再导出的时候,先把要导出的文章添加到博客文章列表了。具体操作就是,在博客文章 列表里选择

指定的文章,可以多选,然后点“添加到临时列表”,然后在临时文章列表里,导出临时文章列表,就可以导出指定的文章了。

3.2.3 软件如何注册

在获取注册文件后,先把注册文件放到电脑里,例如放在电脑桌面,然后就可以在软件里点

【软件注册】,然后点按钮【导入注册文件】,选择此注册文件打开,这时软件会重新启动,然后在软件的主界面可看到【软件已注册】字样。此时表示软件注册成功了。

特别注意:注册文件名不能改动。

4 小结

博 客备份是一个博客玩家必须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困惑大家的一个问题。大家经常在思索,如何方便的备份博客呢?经过分析比较,利用博客别分工具 BlogDown可以方便的备份博客,而且可以制作电子书,方便阅读和查询。本文讨论了一些博客备份的方法,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对大 家博客备份提供帮助。

第8篇:文献综述撰写方法

案例一: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的文献述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文献搜集的途径

1.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六五”至“十五”立项课题找到5个相关课题;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中找到10项相关课题。

2.电子资源。以“早期教育”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在1999-2008年的“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3篇;在1999-2008年的“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30篇;在1999-2008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检索到400篇。在上述3个数据库中以“早期教育师资培训”作为主题次进行二次检索,只搜索到1篇论文,但就内容来看,与其直接相关的论文共有3篇。

3.专著。在各大专院校图书馆及网络检索到相关专著9本。

(二)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1.关于0-3岁早期教育的研究

0-3岁早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一定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①0-3岁儿童发展研究。

婴幼儿发展研究是0-3岁早期教育研究的基础研究。此类研究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主。如庞丽娟、李辉编著的《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一书,根据婴儿心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婴儿大脑形态与功能的发展,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心理发展的组织功能,婴儿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编码加工能力等的发展,婴儿的早期气质及其对婴儿亲子交往、心理发展的影响,婴儿的早期情绪表现、分化和不断社会化,婴儿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发展,婴儿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与特点,以及母婴交往、父婴交往的不同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讨论。此外,还针对婴儿对象的特殊性,语言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指导语,不能确切用言语报告其反应与内在感受,觉醒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心理状态易变等特殊因素,分析、介绍了婴儿心理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方法,以及各种经营采用的测查量表。

在一些早期教育专著中,则综合性地探讨了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如徐云主编的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一书,就首先研究了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然后针对每一个发展方面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方

1 法和途径。其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涉及运动、语言、认知、生活自理、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再如,美国儿童教育学者克莱尔著的《婴儿学习活动指导手册》(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丛书,也系统介绍了婴幼儿听说活动、肢体活动、创造性活动和探索活动等的发展情况。

此外,在一些早期教育专著中,则着重探讨婴幼儿的潜能发展,尤其是脑力潜能的发展。如鲍秀兰主编的《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一书,以大量神经生理学研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0-3岁婴幼儿的脑力潜能发展过程。又如楼必生著的《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也涉及到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潜能开发、先学前期儿童智力潜能发展问题。

②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

就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此类研究往往是基于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研究来论述教育问题。如焦健、胡华主编的《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与教育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首先介绍了0—3岁儿童发展特点和需求,再接着论述0-3岁儿童教育服务机构的创设及可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以及基本具备开展0-3岁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工作应有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又如张民生主编的《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一书,就有对婴幼儿身心发展专题研究,如语言环境对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医教结合的环境创设对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的干预研究、0-18个月龄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2岁左右幼儿移情反应的特点与自发帮助、气质、亲子互动的关系、2岁左右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和功能、早期养育经验与母子依恋水平的相关研究、1-3岁幼儿自主性萌芽发展的抚育策略研究、2岁左右幼儿延迟满足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2岁左右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等等,也涉及对机构教养理念、教养特点、教养方法和机构教养活动案例的研究。

虽然当前大多数研究都提倡通过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但早期教育是否真正具有促进发展的功效,也有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有些早期教育研究者和早期教育实践者拿脑科学的研究结论来演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论证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由此提倡早期教育。此类论文如卢英俊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来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幼儿教育》,2005年Z2期)有些研究者在基于脑科学的新发现阐述早期教育,如王成刚的《脑科学视野中的儿童早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有的研究者则指出了在早期教育中滥用

2 脑科学的情况。如乔文达的《神经神话与早期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5期)一文就指明了这种现象。

总之,就上述研究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研究不足:(1)已有锝0-3岁婴幼儿发展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且已有的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成果;(2)早期教育的学科视野还比较狭窄,主要是依据心理学视野,尚缺乏人类学和文化学视野。

(2)0-3岁早期教育实践的研究。

一是关于0-3岁早期教育目标的研究。在这方面,以有人着手对中西方早期教育目标做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西方那种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孩子,并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相比,我国的早期教育则过于注重智力开发,具有违背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片面求快求优求全功利性倾向。相关研究论文有李龙梅的《美、日、英早期教育的启示》(《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二期)和刘利丹的《家长关于早期教育相关问题观念的调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二是关于0-3岁早期教育内容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松散,所涉及内容繁杂,如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对婴儿进行感觉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对婴儿进行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主要训练婴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及教师自编的一些游戏都成了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联系,对此尚缺少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但张民生主持的“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 从动作、情感、健康、认知、阅读、艺术、入园等多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早期教育的内容。此外,美国教育家克莱尔的《 0-3岁婴儿学习活动指导》(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6月)一书以手册的形式,提出了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是关于0-3岁早期教育方法、手段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多,一些研究课题,如张民生主持的《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杨卫国主持的《 0-3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方法的研究》都较为系统地探讨过0-3岁早期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再如,华爱华、黄琼主编的《托幼机构0-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一书,在上海市提倡托幼一体化,并颁发《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了托幼机构日常的教养实践问题,包括婴幼儿教养环境的创设、婴幼儿作息时间的安排、婴幼儿教养活动的各类计划与记录、婴幼儿的日常教养活动等多个方面。此外,一些研究论文也从某个侧面探讨了这类问题。相关论文有:马淑英的《早期教育中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傅敏敏的《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 等。

总之,虽然关于早期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如对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指导问题,早期教育的特有目标问题、早期教育的课程体系问题、早期教育的特有教学法问题等,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2.关于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

与0-3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在实践中尚未起步相对应,目前在这方面的已有课题研究还较少,只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研究课题1项,即成都市第三幼儿园东升分园曾琴主持的《促进婴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园本培训的研究》。相关的研究论文也较少,只有少数论文在探讨这个问题。陈佩枫的《建构有效的早教师资培训模式》(《幼儿教育》,2004年第21期)对有效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模式问题进行畅想。杭梅的《南京市育婴员队伍建设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一文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育婴员队伍建设问题。张振平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一文则指出了幼儿园建设低幼儿童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由此可见,有关0-3岁早期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培养问题,还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三)对已搜集研究文献的简要评析

上述有关0-3岁早期教育和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已有文献,对本研究的有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成为本课题的立足点。但就已经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已有相关理论研究不系统。对于0-3岁婴幼儿的发展问题,涉及心理研究的较多,涉及其他生理发展的研究则较少;文献性研究较多,实证性、实验性研究较少;译介的研究较多,本土的研究较少;而且,总体来看,关于0-3岁婴幼儿的发展研究和教育研究存在脱节现象,已有的发展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成果。如在西方早期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还没有能够我国0-3岁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已有相关实践研究不严谨、不系统。一些研究者或早教实践者,为了商业利益,鼓吹某些早教课程和早教方法,但这些课程和方法可能由于经过科学研究的检验,也不一定真正能够有效促进0-3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侧重某一个方面的早期教育课程,由于缺乏系统性也很难保障婴幼儿早期的全面发展。

其三,0-3岁早期教育为系统工程,涉及家庭教养指导、机构教养指导、师资培养

4 和培训、事业发展和规划、质量监控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但已有这些研究却层面不全。如对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

案例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自发性学习与指导策略研究》的文献述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的有关研究

纵览国外教育家的著述,有关儿童学习的研究一直就没有间断。在《爱弥尔》一书中,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就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且自己能够学会那些对其生长有用的知识经验。

卢梭的这个论点得到后世儿童教育家的一再证实。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生而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使他们可以本能地吸收对其发展有用的文化信息,从而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瑞士的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皮亚杰,他不仅揭示了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也剖析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作为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思想的追随者,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艾尔金德指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对应,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包括“运算的学习”、“形象的学习”和“内涵的学习”。由此可见,蒙台梭利、皮亚杰和艾尔金德等人的研究使卢梭有关儿童学习特点的见解进一步得到丰富。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前苏联的儿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孩子都热爱学习,也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的学习规律,在正式的学校学习开始之前,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过渡期。为此,他曾经为学前班的孩子创立了一所蓝天下的快乐学校,让他们继续使用自身学习方式,并为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

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幼儿具有适合自身天性的学习方式,他们是游戏文化(儿童文化)中的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者。

美国的儿童教育家霍尔特也曾经深入地研究过儿童的天然学习方式。在《儿童怎样学习》一书中,霍尔特详实地描述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从而指出儿童生而具有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使他们能够在上学之前学得最好——这种学习效果超越了人一生的其他的时段。

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综合了关于儿童学习的各项研究后,也肯定学习是人类一项

5 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他们近期宣称,婴儿和幼儿并非是被动和无知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他们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是主动的自我发展的个体。

综合西方学者的上述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幼儿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

2.国内的有关研究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也有很多人在关注并研究儿童的学习。由于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近年来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关于这个方面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学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以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素质品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除了提倡“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提出了其他的替代性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等。简而言之,这类研究的思路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即:改变当前灌输性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时机和条件。这类研究对学前教育研究者具有启示作用。

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有关研究,就数量来看,目前这类研究还较少。就内容来看,有对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有对幼儿体验性学习的研究(如“基于体验性学习的社会教育实践研究”),也有对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如“可操作性材料引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研究”),以及对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探索(如“在结构游戏中发展幼儿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诸如此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某个侧面认识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幼儿从事某种学习所需要的外在环境和条件等问题。但是,就总体来看,对于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目前还缺乏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思考,因此也就缺乏对幼儿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全面性的整体研究。

案例三: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幼儿自发性学习与教师指导性学习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有关幼儿自发性学习的研究

纵览国外教育家的著述,有关儿童学习的研究一直就没有间断。在《爱弥尔》一书中,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就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生而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且自己能够学会那些对其生长有用的知识经验。卢梭的这个论点得到后世儿童教育家的一再证实。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

6 儿童生而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使他们可以本能地吸收对其发展有用的文化信息,从而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瑞士的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皮亚杰,他不仅揭示了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也剖析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作为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思想的追随者,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艾尔金德指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对应,幼儿主要通过“运算的学习”、“形象的学习”和“内涵的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前苏联的儿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孩子都热爱学习,也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美国的儿童教育家霍尔特也曾经深入地研究过儿童的天然学习方式。在《儿童怎样学习》一书中,霍尔特详实地描述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从而指出儿童生而具有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使他们能够在上学之前学得最好——这种学习效果超越了人一生的其他的时段。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综合了关于儿童学习的各项研究后,也肯定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他们近期宣称,婴儿和幼儿并非是被动和无知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他们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是主动的自我发展的个体。

综合西方学者的上述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幼儿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

(2)有关教师指导性学习的研究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这类研究的思路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其基本主张是改变当前灌输性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时机和条件。由于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近年来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关于这个方面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学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以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素质品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除了提倡“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提出了其他的替代性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等。

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有关研究,就数量来看,目前这类研究还较少。就内容来看,有对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有对幼儿体验性学习的研究(如“体验式学习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也有对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如“可操作性材料引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研究”),以及对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探索(如“在结构游戏中发展幼儿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诸如此类的研究,均从某个侧面探讨了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行为。

(3)有关幼儿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比较研究

7 就文献搜索结果来看,除了本项目负责人的一篇研究论文外(参见“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幼儿教育,06第5期),还没有其他有关幼儿的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比较研究。本项目负责人初步概括了幼儿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特征,并论述了教师指导性学习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本项目负责人的这个初步研究也重要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文献做出的,思辨的成分较多,还缺乏实证性。

综上所述,幼儿学习问题是当前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幼儿园教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但是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对于幼儿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比较研究还几乎没有,本项研究愿意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第9篇: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在写作科研论文时,都要在序言中写一段文献综述,以提出自己的论题。 文献综述的写作需要作者阅读大量的有关论题领域的文章,包括经典的和最新进展的。写好综述所需的阅读量

一、两个月是远远不够的。写好文献综述有最基本的两个条件:(1)综述中出现的文献必须与你的论题相关;

(2)综述远远不是你所阅读文章的简单列表。说得通俗些,综述不是平时在超市促销手册中所列的商品目录,面面俱到。

撰写综述文章的基本目标为:

(1)论证和支持你的论点。

(2)把你的论点与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

(3)尽力阐明你对本领域的研究发展见解。

(4)展示你对本领域研究的熟悉程度。

撰写综述文章需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1)你千万不要向读者炫耀你的阅读量。

(2)你千万不要在你的论文中无序散点分布各种各样的引用作者姓名

和引用句子。

(3)你千万不要忘记你引用他人文献的目的。

(4)你千万不要标错文献的出处。

撰写综述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展示作者是用具有洞察力的眼光来研究现有的文献。换句话说,作者必须带着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计划来向读者展示与论题相关的文献,体现出作者的敏锐的眼光和学术积累的品质。良好的综述文章能让读者对本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大致写作步骤为对现有所阅读的文献按研究角度进行分类,简洁地提出各个角度的研究动向,阐述作者的评价,提出前人研究的缺陷,以确定作者本人的研究论题的创新性。

上一篇:音乐课堂律动下一篇:菜鸟职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