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写演讲稿时,需要做到论据、论点明确,不能随意编写演讲稿。一份好的演讲稿,需要做到情感充分表达,真实符合常理。那么,你知道怎样写出优质的演讲稿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

用科技引领未来发展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后盾

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4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科技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发展,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科技难题,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學、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等一批新兴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之下,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着固有缺点: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条块分割导致科研机构设置重叠,存在“大锅饭”现象,难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些弊病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1978年春召开的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极大地焕发了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科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大会还提出了科学院研究所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等制度,开启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建设时期。随着国家战略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发生历史性转变,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开始向经济建设调整。

从1978年到1984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性时期,国家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明确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从1985年开始至今,科技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1985-1994年,改革全面启动。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2)1995-2005年,科研院所调整。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技兴国战略”,并确定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科研院所结构。1998年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9年开始以“创新、产业化”为指针,推进各部委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转制。(3)2006-2011年,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指针,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2012年至今,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突出了确定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之后相应出台一系列关于科研计划和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科技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201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2015年,国家科技计划改革,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已成为科技投入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在一系列强有力科技政策及措施保障下,中国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1.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使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403.4万人年,是1991年的6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长7.1%。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2.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时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按汇率折算,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并于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目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超过六分之一。

3.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 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资金对科技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7761亿元,是1980年的120倍,1981-2016年年均增长14.2%。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实施效果凸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570亿元和1062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1倍和3.4倍,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主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自1999年启动以来,累计安排资金约35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5. 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973计划)、高技术研究(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顺利实施一系列发展计划,建立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推动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使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形成了包括大科学装置和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数据库文献库、行业技术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较完备的科研条件。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科研硬件设施得到持续改善。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与艰苦拼搏,中国科技产出水平实现较大跨越,科学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迅速扩大,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中國科技发展进程已经由过去的难以望科技发达国家之项背到如今的“三跑”并存。

1.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49.4万篇,是1990年的5.5倍;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中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2. 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7年,中国专利申请数为369.8万件,是1991年的74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长18%;中国专利授权数为183.6万件,是1991年的75倍,年均增长18.1%。在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38.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7.4%,比1991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率得到提高。

3. 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17年,中国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74.8万件,注册量居世界第一;著作权年登记量突破274.8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00.2万件和74.5万件。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先后出台《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设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了19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76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4.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2017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为975.5亿元,是1995年的54倍,1996-2017年年均增长19.9%。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下,中国基础研究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5. 高技术领域成就斐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的支持下,中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神舟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实现平稳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科学探索和知识创新的骨干,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服务组织日益壮大,区域创新空前活跃,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是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2017年,中国日均新增企业1.7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5.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6.6%。截至2017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市场主体9815万户,中国新三板、创业板企业分别达到11630家和690家,独角兽企业164家,越来越多的创客、创新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

2. 企业创新蓬勃开展。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据对74.9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调查显示,2017年有29.8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39.9%。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50.6%和29.3%;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50.8%和39.9%;分登记类型看,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及外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38.9%、50.4%和50.7%。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各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3. 产学研合作明显加强。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乃至千家万户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中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融通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在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20.1万家企业中,将高等学校作为合作对象的企业占20.3%,将研究机构作为合作对象的企业占12.1%。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外部研发经费支出合计为342.6亿元,比2012年增长35.7%。

4.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技术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多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组织不断加快发展。截至2017年底,经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达5739家,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700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活跃了技术市场交易,极大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36.8万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成交总金额达13424億元,是1991年的142倍,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65万元,是1991年的80倍。

5. 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建设不断加强,高新区数量已由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16年的146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家增加到9.1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互补、互联互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外又一区域创新的典范。

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实力、能力、活力稳步提升的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愈发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1. 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中国在质检、气象、地震、海洋和测绘等领域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不断完善,水平逐渐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35000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01个,已累计完成对140250个企业的产品认证。2016年,中央气象台和省级气象台共发布气象预警信号8551次,警报6069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668个,区域地震台网32个;共有海洋观测站(点)124个;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513种;全国共有各类科技馆近600个,每年为5000余万人次提供科普服务。

2. 科技创新保障重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效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应急救灾、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据测算,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从2005年的43.2%提升至2017年的57.5%,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稳步推进。

3. 科技创新推动对外交往。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与中国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国家达158个,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112个。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启动,使各个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成为常态,科技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

4.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2017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5.8%,年均增长9.3%,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3183亿元,比2012年增长83.6%,年均增长12.9%,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是工业平均水平的1.9倍。

5. 技术革新为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创造了条件。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逾四成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共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9.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9%,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项目中,以开发全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功能质量为目的的研发项目占比达到82.4%。科技创新成为改善供给质量的重要手段。

6. 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新动能。随着“互联网+”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突破,催生出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独角兽企业。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兴起,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众获得感。科技创新引领新动能发展,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天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科技进步的40年,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40年。改革开放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科技创新赋予改革开放更强动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这一真理。

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从“基本跟踪、快速追赶”到“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渐多”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仍属于后发国家,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勠力同心,奋勇向前,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作者:孙传分

第2篇:信息支撑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和信息化支撑、引领着规划国土事业向前大步迈进。城市仿真、交通仿真、遥感、规划辅助编制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城市规划的手段、方法;无线网络、移动巡查、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测监管体系;地形图、地下管线、遥感影像、电子档案等组成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规划国土工作的基石。

不进则退。上世纪90年代,在规划国土无纸化办公、信息化建设方面,深圳曾独领全国风骚。今天,一些内地核心城市已经大踏步走在前面。

借力科技信息手段引导、提升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深圳再次腾飞的必然选择。

昨天,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召开全系统科技与信息化工作大会,吹响深圳再立规划国土科技和信息创新时代潮头的号角,将倾力推动科技和信息化在规划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标准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基础调查创新五个方向的全面突破,开启信息支撑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创新之旅。

8月9日,市规划国土委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工作大会。一份题为《关于加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 全面提升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意见》的文件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意见”提出,牢固树立“深圳质量”新标杆,进一步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对规划国土事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市规划国土委主任王芃指出,这是我市规划国土部门历史上第一次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大会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发展大会精神,以“城市发展质量”为参照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提升管理效能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打一场以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的攻坚战。

王芃说,目前,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数据准确统一、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支撑及整体统筹等主要问题。为此,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策略。

借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意见”认为,加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要求。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圳城市发展大会提出了“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理念,要求“科学发展、以质取胜”,通过一流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魅力,以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重任在肩,承担着服务城市发展大局的历史使命。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管理效能,推动规划国土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我市已进入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转型期,规划国土领域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为此,必须把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贯穿于规划国土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努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推动实施,全面提高规划国土管理水平。

推进五大创新工程提升管理效能

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市规划国土委“十二五”期间将开展规划创新、管理创新等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规划国土工作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对内提升行政效能,对外提升服务水平,使科技发展水平居于国内同行领先地位。

实施规划创新工程。加快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建立适应新时期规划国土管理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效率、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以城市发展单元规划为抓手,探索适应城市整体开发建设新模式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机制。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和信息化手段在管理中的转化应用,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大规划国土“一张图”建设力度,促进信息整合和业务融合,为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技术平台。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加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立体化应用研究,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和节约集约利用。以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房地产市场动态监管,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工程。持续跟踪支撑性关键技术研究,结合深圳实际,建立具有深圳地方特色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体系、国土房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系统开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土地管理、房地产、地质矿产、测绘、地理信息等标准研究,通过标准实施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行政管理和技术成果应用。

实施信息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以“一张图”为核心的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与空间相关的业务100%落地,实现所有业务数据100%动态更新。加强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应用,推动全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全面整合提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工作流程再造。加强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服务,推动信息公开、便民服务和公众参与。

实施基础调查创新工程。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测绘基准建设,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的现代测绘基础框架体系。创新规划国土房产信息统一调查机制,开展集土地调查、建筑普查、交通调查、住房调查、地名普查等为一体的统一基础调查,建立统一调查制度。

打造四大信息体系提升保障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运用信息化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深圳市历来重视信息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深圳,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任务。规划国土信息化是深圳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基础支撑地位。市规划国土委提出,未来五年,将倾力打造决策、业务执行、综合监管、公共服务四大信息体系,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以全面提升规划国土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信息化的决策支持体系。逐步建立面向规划、国土、房地产等多项业务的分析模型与决策支持工具。完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部、省、市、区四级规划国土管理部门之间的非涉密信息传输和远程会商。完善城市景观仿真系统、交通仿真系统,建设市政管线、地质环境仿真系统,实现三维立体化城市设计和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业务执行体系。建设既统一又有机联系、图文一体、人性化设计的规划国土政务管理信息平台。以重大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为突破口,优化流程,推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掌握规划国土资源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实现对规划国土资源现状的及时、准确分析和研判。以土地利用、土地房产市场、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储备、地质灾害、矿产资源、测绘行业为主要监管对象,建立“发现-核查-指挥-监督-评价”的统一业务模型,实现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用地保障、市场有序、资源安全和审批过程的集中监督、集中决策、集中指挥和集中评价。

建立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和在线办事,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一站式”门户建设,提升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服务水平,促进与港澳及珠三角城市信息合作。整合网站群,提高网上服务能力和网上办事效率,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信息化催生服务型部门

市规划国土委信息化進程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20年坚持不懈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我市规划国土部门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助推其由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加速转型。

市规划国土委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3年至1996年,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各处室主导的独立系统建设为主,“数据孤岛”和“系统孤岛”普遍存在。1997年至2004年,处于发展阶段,基于统一的系统框架,先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后分步实施,基本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覆盖。2005年至今,处于巩固提高阶段,该阶段以拓展业务范围、技术升级、资源整合和平台重建为主要特征,应用整体推进。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为契机,着手推进各门户网站从技术导向型向内容导向型的转变,确立了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为主的内容建设模式,加强“场景式”服务栏目的建设,提高在线办事效率。信息公开力度显著加强,网上办事服务逐渐规范,互动参与机制日益完善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承建的各门户网站在部委、市政府举办的网站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第3篇:科技驱动绿色革命 创新引领行业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的意识逐渐加强,处于第三产业的会展行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绿色发展理念也逐渐引起重视。为深入探讨处于会展产业链下游的展示设计领域中的环保绿色发展问题,在第六届中外会展项目合作洽谈会期间,《中外会展》杂志社特别策划了“会展展示设计论坛”。

本次会展展示设计论坛于7月28日下午,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312室成功举行。主持人由北京优逸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穆桦担纲,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与专业观众,可谓各具代表性,既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又有会议展览业界翘楚,更有会展专业教育人士。

商务部:推动展览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推动展览业绿色发展领域,在现场所有的嘉宾观众中,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会展服务业促进处副处长张哲最有发言权。因为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绿色会展发展研讨会上,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会同会展主办单位、展览服务商、会展中心和管理促进机构等共52家会展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会展联盟。张哲向与会嘉宾观众介绍,绿色与创新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 号),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在推动展览业低碳绿色、环保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依据,在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加强会展从业者的环保意识,从而逐渐培育绿色发展市场。

张哲还透露,商务部拟将推动展览业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商务部今后支持展会的评审要素,从而引导展会主办方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积极贯彻展览业绿色发展的理念。

VR: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的互动体验

在展示设计领域的末端,展台的搭建与拆卸,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物料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在展览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展台材料的组装重复使用,相较于国内展商的一次性投资现象,更加具备环保性。然而,发展绿色展览业,既离不开会展从业者环保意识的加强,也离不开展示领域内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会是一种线下活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北京笔克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麒,向大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VR在展览展示行业的运用情况与数字营销概念。李麒总经理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运用VR技术,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接近真实的互动体验,但同时他觉得VR的这种线上体验技术,不会取消线下活动,反而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加真实的线下活动,进而增加更多的体验感觉。

对话嘉宾: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减少能耗

由于VR技术在展览行业中的应用愈来愈广,在展示设计论坛的对话环节,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了自己对VR技术,以及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真知灼见。

点意空间国际展览集团副总裁吕玉忠认为,面对VR技术改变了传统展览形式,作为会展企业要秉持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更要学会融合这些新科学技术,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与互联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

创E汇发起人及常务理事罗锐锋则认为VR技术在近期内很难完全取代线下活动,但可以减少一些能耗;在布展期间使用互通性的模块,则可以实现展具材料的循环使用。

苏州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世海认为VR技术可以弥补一些体验者体验不到的东西,但是成本较高,因此使用绿色环保型搭建材料就非常好,这方面国内的发展程度和补贴政策有待提高。

华毅东方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燕举例说,布和纸都可以作为绿色材料,VR技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其成本一般的企业接受不了。

针对现场一位教育领域的观众关于展示设计专业前景的提问,江西省外贸广告赛维展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宇认为,要高度重视培养人才,才能应对时代变化,“展示设计专业很有前途,因为展示设计是一种视觉认知和眼球艺术,好的展示设计能更加突出展品的特点。”

在本次论坛上,《中外会展》编辑部主任陈猛现场发布了《展示设计行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综合而言,在会展展示设计领域,科技进步是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创新则引领着会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会展经济的基础。

作者:查章维

第4篇: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

科学启迪智慧,科技引领未来,现在你要为科技节开幕发言,下面请看小编为你带来的科技引领未来主题演讲稿吧。

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一

在场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预备一班的xx,今天,有幸在这里作题为《科技与未来》的演讲,我既十分的骄傲,却又有些不安。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这让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记得很久以前,手机的用途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电话,可是前几年,手机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外观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可以用手机拍照、开会、上网、发短信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这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也让我更加领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不过,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对“科技”二字的内容还知之有限,我无法用一些很深奥的理论来阐述科技的玄奇,也无法对各位走上工作岗位的长辈们承诺我所能实现的科技蓝图。但我愿意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畅想科技与未来。

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不断有新的科技在诞生,每一个新科技的发现都会让人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就近期而言,中国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非典现在是全球公认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可是为什么别的国家不能首先完成,而我们国家就偏偏完成了呢?很简单,这说明了我们国家不比别人落后,不比别人差,回头看看我们祖国的此文来源于过去,从曾经一个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的国家到现在的拥有领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国,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多少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的祖国还是挺过来了,因为我们的祖国坚信——科技不仅改变命运,还可改变未来。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普遍感觉是竞争意识强了,学习劲头足了。科普知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我们已经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

虽然科技创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的。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新的机遇总是伴着风险与挑战,但是,我们不会轻易地说放弃,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向前辈们发誓:决不辜负前辈们对我们的希望。

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们的创造力将我们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二

在场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有幸在这里作科技创造未来的演讲,我感到十分荣幸。前不久,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在上海科技馆拉开了序幕,这让我了解到近几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科技事业正迅猛发展。记得很久以前,手机的用途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电话,可是前几年,手机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外观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手机可以用来拍照、开会、上网等等,这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也让我更加领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不过,我只是个刚出茅庐的学生,我对“科技”二字的内容还知之有限,我无法用一些很深奥的理论来阐述科技的玄奇,但我愿意用一个刚出茅庐的学生的角度来畅想科技与未来。

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不断有新的科技在诞生,每一个新科技的发现都会让人们欣喜若狂。当非典成为全球公认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而我们中国则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使得我们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也让我们祖国更加坚信——科技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

对于时常忙碌于学习的我们,科普知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我们越来越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因此也时常会有科技小发明在我们的校园里出现。

科技创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暇思,令人神往。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希望;是科技支撑了文明,是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让我们用创造力将我们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姹紫嫣红,生机勃发的季节,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院第八届“动力之源”科技文化节的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今天到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在座的所有嘉宾,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是以能动学院优秀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开幕式的,这不仅代表着你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更说明你们在今后将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你们个人的命运、学院的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我衷心的希望通过科技文化节这个平台,同学们能够努力的承担起这个责任,不断向着成长为卓越人才的目标而奋斗!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动力之源”科技文化节是我院一直以来的一个大型科技文化活动,该活动的举办,旨在坚持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统一,为我院各领域科技实践、创新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提升学院科学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注本院学科前沿等筹划。

回顾起来,该活动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七年以来,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一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取得成绩。积极的意识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我院努力打造了以“动力之源”科技文化节为主体的一系列创新平台,大力宣传科技赛事,表彰在创新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先进个人、先进团队,积极引导我院学生关注关心科技发展,体会体验创新活动。二是在科技创新方法方式上取得成绩。近几年来,经过科协等部门的不断摸索以及改善,逐步形成多种创新形式齐头并进的局面,既有个人创新又有团队创新,与此同时,在创新政策的帮扶下,我院积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创新途中得到学校以及学院的资助和老师的指导,保障创新工作顺利完成。三是在科技赛事方面取得成绩。在学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学生科技比赛捷报不断,先后在“挑战杯”、“节能减排”创新

大赛、“创新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并涌现出胡骅、何攀、陈松、王立志等一大批创新人才。

目前,我能动学院科技文化活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在这期间,我们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使发展迟缓的诸多因素,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和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身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二、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新发明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你们要积极关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科技创新作为你们的兴趣,为你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打下基础。同时,进行科技创新,必须要勤于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这也是研究的前提所在。

三、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团队意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你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而是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战能力。在一个创新活动中,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重中之重,没有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你们很难一个人出色的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大学生也要加强同学之间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同学们,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在这里,我引用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句话作为对大家的勉励:在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祝愿同学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谢谢大家!

第5篇:学校科技引领未来演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谈到科技,人们首先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原子弹等这些似乎离我们遥不可及的事物上,她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技与生活是早已是密不可分的,科技无处不在。

暑假里,我随团参加了小记者北京采风夏令营活动。在远离父母的几天里,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向家长通报活动情况。入住到北京的酒店,由于人地两生,又不能随便活动,找公用电话便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临行之前准备的 ic 电话卡也经常失去用武之地。这时就会特别地羡慕那些有手机的“团友”,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手机带给人们的方便。

在中国科技馆里,我们看到了在电视和老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老式的手摇电话,也了解到更久以前,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人们用原始的方式联系是多么地不便。每当看到电影中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接头送情报、战斗中失去联络信号等镜头,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时如果有了手机,不就避免这些无谓的牺牲了吗?每每这时,我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几年前,人们还把手机称呼为“大哥大”,传呼机称呼为“bb 机”,能够使它、拥有它,是件多么值得令人炫耀的事情,似乎这就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是“大款”和“时髦”的代名词。而在今天,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公司白领,到普通菜农,甚至是废品收购员,对它的依赖都是

与日俱增。它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沟通的重要手段。大家有目共睹,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到彩屏,视频移动电话,它使人们生活的色彩变得五彩斑斓。看到这些,你就不能不为科技的发展之快而扼腕感叹。

作为一名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应该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从小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学好科技知识,创造新生活。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大概都有共同的梦想,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多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为人类文明作贡献。这是远大目标。实际上,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还不仅仅是为了当科学家,也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学好各门文化课,多阅读一些科普书籍,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无论是美国的挑战者号爆炸,还是全球计算机病毒的升级,从来都不能阻止人类的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

谢谢大家。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同学们,让我们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用科技的神奇与伟大创造人类美好而精致的生活。让中国科技之星辉映五千年光辉文化,让华夏文明之火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6篇: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引领未来”主题班会的策划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科技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旋律。通过科技引领未来主题班会的开展:

(1)促使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创造精神、科研能力等,以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2)促进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应用,促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3)促进学生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的发挥,以利于科技知识的发展、创新。

二、活动主题:科技引领未来

三、活动时间:2012年12月9日晚8点整

四、活动地点:教310

五、活动对象:

11级市营2班全体学生。

六、前期准备工作:

1、关于科技的资料准备

2、科技给我们生活的影响

3、科技对学生的影响

七、活动流程:

1、有班长宣布本次主题班会开始

2、有科委对本次班会作简要概括分析

3、由班长作总结

4、班会结束

5、宣读结束语

八、活动内容:

1、科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2、科技在现在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

3、树立“科技是时代的精神系统”的观念

4、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科技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九、后期工作安排:

1、安排人员对场地进行打扫

2、班委开总结会,对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不足进行改正

十、注意事项:

1.突发性--组织人员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发生 2.分工--各班委分工要明确

3.有序性--组织人员要注意进场退场人员有序退场

经管院11级市营2班 2012年12月9日

第7篇: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定稿)

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3班的张婷楠。今天,我国旗下发言的题目是《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伟大祖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十几年前,手机的用途几乎只有一个,就是打电话。可是几年前,手机有了很大的发展,外观漂亮,用途也多了,不仅可以拍照、发信息,还可以开会、上网等等,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也让我领略到了科技的力量。虽然,我只是个中学生,对“科技”二字的内容还知之有限,我无法用一些很深奥的理论来阐述科技的神奇,也无法勾勒未来所能达到的科技蓝图。但我可以用一个学生的视角来畅想科技与未来。

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不断有新的科技在诞生,每一个新科技的发展都会让人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赞扬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中国屡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造成了我们被动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的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

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属于我们广大青少年的,面对广阔的明天,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打破思维的禁锢,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创新总会伴着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就能不断创造奇迹。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未知的道路上拼搏,用我们的创造力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第8篇:文化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

——记中航文化成都所戴亚隆书记创新文化交流讲座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一号楼报告厅举办了“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专题讲座,特邀请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戴亚隆书记回母校讲学。五院飞行器制造工程全体同学及南航学子慕名而来参加此次讲座。机电学院党委陈书记,团委左彤云书记亦出席了此次会议。

戴亚隆书记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即611所)书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地区校友会会长、中航飞机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讲座期间戴书记主要介绍了611所基本情况及其未来计划研究方向,就何谓创新文化,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怎样成就创新型人才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主要讲述了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建设实践、创新文化成就成果。戴亚隆书记渊博的知识,详细的讲述,耐心的解答,充分的显示了大师风范,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了学校文化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侯博林

第9篇: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承载梦想

1.航母入列近些年,中国对原产于乌克兰的瓦良格航母进行改装,称为航母“辽宁舰”,并于2012 年9月25日正式入列,实现了中国海军里程碑式的跨越。“辽宁舰”除了航母平台这个外壳,其他所有的

“瓢”都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

2.歼一15舰载战斗机成功完成起降实验2012年ll月24日,歼一l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

功完成起降实验,中国航母训练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一15拨开神秘的面纱,第

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歼一l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

产权,可执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 能力。

3.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l月18日,2012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京揭晓,郑哲敏院士和王小、谟院士

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加冕”。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

和开拓者之

一、著名力学家。王小谟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

专家。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

已有22人先后获得这一荣誉。不过这一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影响仅限于国内,国际科学界最受尊崇的诺贝

尔奖,迄今尚未授予任何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4.实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房展方式

部署的突出位置,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提得更高,适应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将严生深远的影响。

“辽宁舰”入列

1.“辽宁舰”入列,有哪些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2)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3)有利于

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4)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请分析我国在航空母舰发展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鼓励科技创新。(2)科技工作人员勇于创新、迎难而上、无私

奉献、团结合作。(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4)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6)我国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作为中学生,你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罗阳”们学习? (1)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珍惜受教

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3)大胆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4)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5)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努力奉献社会。

4.看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顺利交接入列,你的心情和感悟是什么? 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繁荣富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我们要更加热爱

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 志成才,报效祖国。

5.我国发展航空母舰的意义有哪些? 我国发展航空母舰,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第

一艘航空母舰顺利交接入列,是我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航空母舰发展建设取得了 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标志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对于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对于振 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重奖科学技术家

6.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3)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

术不断发展。(4)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体现。(5)有利于形成重视科技、重视人

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6)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是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早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7.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给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 立志成为祖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和 人民利益相统一;培养和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牢记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

任,从祖国需要出发,选择成才目标;培养团队精神。

8.党和国家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有什么意义? 党和政府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 创造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鼓励创新

等;有利于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体现公民权利与义

务的一致性原则;有利于推动我们经济科技进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

9.青少年应怎样向获奖科学家学习,为我国科技的发展作贡献? (1)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能适应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3)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勤动

手、勤动脑的习惯。(4)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把自己

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早日实现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0.两位老科学家身上有哪些精神令我们钦佩? 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11.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励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说明了什么? (1)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国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

创造的良好氛围。(3)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我国鼓励科技创新。(5)我国大力建设创 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2012年,我国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说明了什么? (1)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某些领域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2)我国实施科

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3)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4)我国的自主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13.我国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4)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5)鼓励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薪。(7)发挥团结 合作的精神。

14.请你为河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1)重奖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2)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强省政

策,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3)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使全省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氛

围。(4)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5)必须深化教育和科技改

革,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6)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7)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

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15.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河南的小主人,你准备怎样做?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等。

16.青少年可以通过开展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举行科技知识讲座;参观科技展览;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等等。 17.青少年应怎样适应科技时代对我们的耍求? (1)我们要以获奖科学家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树立崇尚科学意识,关注科技发展。(2)珍惜受教育 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大胆质疑,尝试一题多解。(3)动手搞些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积极参加各种

科技实践活动,把自已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8.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请你

简要谈谈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

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必然产生巨大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

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造财富。 19.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说明了什么?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我国坚持依法治

国,依法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我国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0.国家需要怎样做才能增强创新驱动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造就创新型人才?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加大科技和教育的

投人,鼓励科技研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

人才强国战略;依法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

21.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有何重要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

人才竞争。(2)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创

新,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3)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少年。提高青

吵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

22.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

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

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

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2)劣势: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

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

较匮乏。②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23.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2)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

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3)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

才。(4)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5)坚持对外开放。在自力邋生的基础

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6)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24.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1)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等。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世界第一;歼一20研制成功;“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 接。(2)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25.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

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2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21世纪的新型人才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立、自强、自信,坚强的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法律意识;等等。

27.中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我们中学生应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奋斗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

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

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

精神;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自己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

用之才,为建没创新型国家丽奋斗。 28.列举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成就。 (1)新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成为新一代主导品种,“酉

农矮抗58”推广面积已跃居全国第一。(2)王码五笔字型被称为汉字信息化的革命。(3)“神七”出舱宇

航服面窗、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板、钢化异型玻璃等成果应用在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 项目。

1.材料一:2012年3月6日,在郑州召开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为给中原经 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我省将每两年选拔培养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

150名,逐步建立省辖市政府、县(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开展新一轮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积极

实施“81 1青年人才工程”。今年将开展首届人才选拔工作。

材料二:2013年的“两会”上,河南省政协委员们提了不少“揽才”的点子。河南省政协委员肖群兰建

议全面实施“兴豫人才”计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另外,提高本地高精

尖人才的待遇,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省重视人才培养;我省坚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劳

动的方针;我省坚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我省大力建设创新型河南。 (2)河南省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河南省高度重视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

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②河南省积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必然要求。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

大动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⑤科技创新是河南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重要支撑。

(3)请你为做好当前的人才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②要建立健全人

才选拔培养制度,使人才选拔工作公平、公正、公开。③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创

新,实行公平竞争。④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

⑤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积极引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⑥媒体

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其中。

2.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舰载机起降训练,然而天妒英才,歼一15舰载机研制现 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劳累过度英勇牺牲,于2012 年11月25日殉职,享年51岁。

(1)罗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答案】无私奉献的责任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祖国。 (2)向罗阳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成才打算?请你给同学们谈谈。

【答案】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我们青少

年学生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③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

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④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⑤要使自

己早日成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上一篇:广州广告公司简介下一篇:项目转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