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活动策略这里所说的“活动”和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活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含义的人类活动,它是属于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及塑造主体个性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所以说教育活动中的活动一定是具有主动性以及能动性的特点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篇1:

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的文本分析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在素材选取、价值导向、语言方式与教材类型各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变化。在素材选取上,从以往常见到的英雄事迹到以儿童为主体的生活事件;在价值导向上,摒弃了一贯的政治化局面,开始关注个体政治思想道德;语言方式,不再是成人化的教导模式,而是更儿童化的真实语言环境;课程类型上,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关注到体验真实的情感。就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具体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实践变革;文本分析

德育指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多方面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与内容。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对于稳固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也关系着国家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所以小学教师需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高瞻远瞩,以战略眼光来看待和重视小学思想教育工作,积极研究德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要求,在德育工作实施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影响,做好学生的榜样,以理服人,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为和思想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挖掘教材文本美感,渗透德育

语言是一切信息的载体,它相当于是思想的外壳。许多作家都以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和反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时,也应借助语言的表现力,在语言的感悟中渗透德育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小学阶段有很多蕴含着教诲人如何做人处事的哲理,还包括启迪人生的简显易懂的大智慧,教师在这些优秀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在富有哲理的词汇语句中融入德育思想,让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珍爱生命,用心生活。

同时,结合抒情文字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其他人的感受,缺乏对其他人的主动关心。例如在学习一些关于亲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对父母的爱的讨论,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纯洁的爱,对于我的自私和幼稚,母亲都会无私地包容,在生活中要被别人爱,就要先学会爱别人,先从爱父母开始吧!”很多情感丰富的文章都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光辉的美感,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德育的渗透。

另外,通过诗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很多诗词歌赋中蕴含着德育因素,小学教材中都是精选一些文体优美、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为教师施行德育工作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诗歌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感的体验,还能熏陶他们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德育

现在小学课堂也积极地引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其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起来,激发小学生的接受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开展遵守规则这类德育课程时,教师可以事先精心准备,制作具有代表性的PPT,在课堂给学生播放,让他们了解生活规则的重要性。明白面对不同场合不同事物,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这些规则具体起到哪些作用,再结合学生自身及其生活的环境,讨论如何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不遵守环境规则造成的影响,或是在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产生的事故和影响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触景生情,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实质性地帮助和提高变革中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三、以理服人,让学生真正感悟道理

在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常会有教师对学生单独进行训话的现象,一味的指责教训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做到以理服人,将简单易懂的道理剖析给学生,让他们心服口服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真正地领悟和改正。例如,有个小学生常在同学面前炫耀家庭条件的优越,自认为家里有钱可以不用将学习当作自己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为了避免此情况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常对此学生进行教育批评,但效果甚微。后来,教师改变了方法,说给他讲个故事,学生一听,一改常态,兴趣马上来了,于是老师说,“树上盘着一条大蟒蛇,松鼠看到羡慕不已,说要是自己像它一样就好了,啥都不用干了,蟒蛇说你也可以的,所以松鼠就坐在地上,一会儿就被大灰狼吃掉了。”讲完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其寓意,认真思考后,这个学生明白了自己就像小松鼠,爸爸就像大蟒蛇,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切的停滞不前都相当于坐以待毙,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强大得像蟒蛇才能获得生活的无忧。后来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了很多,开始努力投入学习并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给他们,帮助小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涵养。

总之,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十分关键和有必要,小学教师要具备深刻的德育观念,在平時教学工作中积极的研究探索,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性格特点,进行有机渗透,使小学生获得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建明.学科渗透德育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2]王海玲.立德树人观下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王红军.凸显教学本质功能增强学科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

作者:苏玉梅

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篇2:

分析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活动策略

这里所说的“活动”和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活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含义的人类活动,它是属于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及塑造主体个性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所以说教育活动中的活动一定是具有主动性以及能动性的特点的。

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都忽略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一直以来,在我国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以及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着学科的思维和方式。在这种基本理念下所指导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师关注的是考试卷子上的那个分数,以及教学质量还有就是年终的点评,完全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建构以及能力是否能提高的这一过程,不能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肯定会有活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本着教师说一不二的状态来执行的。他们就像是士兵,说走就走,说停就停,完全丧失了主动性,按着教师所布置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这种活动完全无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完全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局限性的。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种就是片面性的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只得到了间接经验而完全没有得到自己感官的直接经验。第二种就是被动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被教导,被演示,被告诉的去执行一些事情,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综上所述,传统教学就是一种被动参与,观念活动与实践完全不相符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活动”也不是本文当中所倡导的“活动”。为此我举例说明一下上述的问题。在《关爱残疾人》的活动中,宋伊雯扮演的是一个盲人老奶奶,石晓健扮演的是一个中年下肢残疾的男人,金嫣然扮演的是一个听力完全丧失的中年妇女。在公开课还没有开始之前,教师就已经做了一定的安排,什么台词以及怎么做到都告诉得非常详细。在公开课开始的时候宋伊雯因为过度紧张而张开了眼睛,石晓健因为害怕而站了起来。然而金嫣然却因为之前做了很多功课,演练了很多遍所以非常成功。在公开课结束之后,宋伊雯和石晓健因为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不得当被当众批评,然而金嫣然却被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了一定的奖励。我想在这次活动结束之后,宋依雯和石晓健应该是完全没有体会到这场公开课的主旨,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的。这样看来,这种活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会对学生产生一定有益的效果,相反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主体参与策略

小学德育教程实施活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是主体参与。我们所进行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因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开展活动教学也就是不存在的了。所以说,主体参与策略首先要明确地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思维改变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过程。在学生通过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的自我感受,以激发他们的情感、道德认识,在活动中更好地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能力的一种升华,实现自我发展。我们所说的主体参与策略就是要充分的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道德观念,尽量的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自然、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无数事实充分表明了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培养了很多学生的独立感、自信心以及创造性精神,所以说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所谓的包办代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仅没有正能量而且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以及创造性会被遏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勇于回答问题,充分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权。为了避免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造成盲目的这种误区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在活动当中积极的思考,发自内心的去领悟事实,经过教师的导入、导读,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还有教师对道德理念的引导和鞭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是小学教程实施活动当中的一个基本形式。在合作探究式教学当中会与老师融洽的交谈、与同学积极的合作,会让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容易形成开朗积极主动的品质。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共同进步有一定性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性的学习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内的合作,为了小组的荣誉必定会“荣辱与共”,进而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这就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再者说,它有利于个性化的培养,在各个小组各持己见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四、创新发展策略

小学德育教程实施活动中的灵魂就是创新发展策略,它强调的是在活动当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观念上。在多元化的社会,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而不是单一的选择。目前所处的多元化的社会,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单一的去根据某一个道德观念而判断问题。我国的青少年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共性化的,共性化完全不符合我国当前多元化局面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一代公民的发展与创新,更没有办法实现我们伟大民族的富强。所以说小学授课方式从单一的变成多元化的,从课内课外到校内校外的开放式学习彻底解决我国在小学德育教育理念中所存在的弊端。

结语

只有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只有青少年得到全方面高素质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才可以飞速的发展。所以说,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活动的建设,是我国发展必不可少的。

作者:叶长英

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篇3:

丽江小学“家、校、学三维德育课程”的实践分析

【摘 要】家庭、学校、学生的共同合作能有效促进德育目标达成。介绍了“家、校、学三维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结合广州市丽江小学的成功经验描述了三维德育课堂具体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关键词】家校合作;三维德育课程;课程设计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家庭承担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主要任务,学校承担着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开始重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作。尤其是在德育领域,学生情感、人际、公德、态度、价值观、美育的形成与其生活经验有直接的关系,在学校以外,学生还有广阔的生活空间,家校合作开展体系化的德育课堂就显得更加重要。基于家校合作的理念,我们在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开展了名为“家、校、学三维德育课程”的家校合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三维德育课程简介

“三维德育课程”理论认为,德育课程主要有三个参与角色,分别是教师、家长、学生,三个角色构成了德育课程目标的三维,简称“家、校、学三维”。三维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人际、美德的共识。不同于传统教师传授教化美德知识的品德课堂,三维德育课程强调三维角色平等与共同成长,教师是三维角色里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激发家长和学生思考德育目标,家长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实践德育目标,同时与子女获得德育上的共同成长。三维德育课程强调家长和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每一维角色在德育课程目标达成上都有同等的任务。由于强调了三维角色的平等性,三维德育课程的课堂观自然也作了相应的延伸,三维德育课程理论认为,与传统的“教室课堂”相比,德育课堂还应延伸至“家庭课堂”、“公共领域课堂”,只有空间上的三维相互合作,德育才能取得成功。所谓三维德育课程就是指家庭、学校、学生合作在各领域展开的德育课程内容,是家校合作理论在德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二、三维德育课程的设计

基于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三维德育课程理论,我们设计了三维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课程目标,我们根据这一目标重新确立了家长与教师在三维德育课程里的角色与分目标。与传统的课程目标不同,三维德育课程还确定了家长与教师参与课程的三维目标。

根据“家——校——学”这三个角色维度的目标设计,我们确定了课程实施的具体流程:

1. 学期开始前,由学校制定各年级的德育总目标。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段与教育部课程标准为各年级确立了本学期的德育重点。例如,一年级学会礼貌用语,二年级学会尊重同学,三年级学会帮助同学,四年级学会聆听他人等。

2. 由各班级执教教师根据年级目标和本班学生特点制定本班级学期目标。要求执教教师出具本班学生性格分析报告,明确一些不良习惯的改进目标。

3. 召开“家长——教师研讨会”,由执教教师与家长协商本班级德育目标的调整,确定本班学生本学期的德育方案。

4. 由执教教师将德育方案上报学校,学校组织专家对班级学期德育方案评估。

5. 执教教师根据评估方案再次召开家长研讨会,与家长共同确认本学期德育课程目标的角色分工。

6. 执教教师制定班级德育课程实施细节,明确教师、家长、学校的义务,分发告知各方。

7. 按照实施细则实施三维德育课程。

三、案例

三维德育课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结合实际案例来说明三维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以我校五年级(1)班为例:

2013年秋季学期,学校为五年级制定的德育总目标是:学生要了解公共场所的基本公德,学会欣赏与赞美他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沟通解决人际问题。

随后,五年级(1)班德育执教老师出具了本班学生性格报告,报告的大致内容为:(1)自我中心性格明显;(2)部分学生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针对同学有挑毛病、看不惯的现象;(3)存在嘲笑有缺陷同学的现象;(4)有打架、欺负女同学的现象存在;(5)本班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公共场所的一些基本公德,但尚未理解为何需要这些公德,还不能形成稳定的信念。

执教教师确立了本班的学期德育目标:重点是解决自我中心倾向导致的人际焦虑问题,让学生走出自己的世界,尝试去欣赏他人,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其次为理解公共场所为何需要公德,学会鼓励有缺陷的同学。

执教教师将德育目标细化为具体实施方案后,召开了家长研讨会。家长研讨会调整了目标,并协商确认了本学期的“家、校、学”三维角色的任务。其中,家长的任务为:避免溺爱和只关心自己的子女,本学期内,家长至少要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帮助其他同学3次;家长需参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形成家长学习小组,家长以身示范教育子女合作的意义;家长要鼓励子女与其他同学分享快乐;赞美子女的努力不赞美自己子女的天赋;带领子女体验公共场所的公德3次;帮助子女鼓励有缺陷的同学。

教师的任务为:利用德育课堂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帮助同学的机会;布置德育任务,组织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为家长和学生联系公共场所资源供家长与学生体验公德;营造鼓励有缺陷学生的氛围;讲解公德的基本意义;组织学生依次开展“认识自己”、“我欣赏你”、“给他掌声”、“谢谢你们”、“你是怎么想的”等小组活动。

随后,五年级(1)班设计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爸爸,送送我同学计划”,家长帮忙接送同学两次;

“做一天清洁工计划”,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清洁工打扫公共场所的辛劳;

“做一天小交警计划”,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交通引导员工作;

“一起画蓝天计划”,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家长小组与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画作;

“给同学的小礼物”,家长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小礼物,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缺陷的同学、值得鼓励的同学;

“认识自己活动”,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

“我欣赏你活动”,教师组织以鼓励为主题的班级德育活动;

“给他掌声活动”,每星期德育课堂引导学生表扬为同学和他人做出贡献的行为,表扬努力改进自己的同学;

“谢谢你们活动”,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恩身边的人的活动;

“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聆听他人,从他人角度考虑的小组活动。

实施了这一系列课程计划后,五年级(1)班的学生风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嘲笑有缺陷同学的现象基本上被杜绝,有缺陷的同学还得到了来自不同家长和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与家长共同体验公德之后,学生基本上能说出遵守一些公德的基本意义,并通过作文表达;帮助接送他人的孩子形成了班级风气,家长之间互相帮忙的平均次数超过了学期预定目标;学生能及时发现并说出自己的缺点,能说出其他同学值得欣赏之处。

四、小结

三维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是家校合作,课程理念认为,家庭与学校是学生德育成长的两个最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两个场所的优势,合作互补以达成德育目标。同时,课程理念认为,家长、教师、学生在德育目标完成过程中角色不同,但承担着同样的任务,课程设计要充分调动三个角色,使每一个角色在德育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教师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计划课程,组织实施,家长通过沟通与教师达成共识,将家庭课堂、公共场合课堂、传统课堂结合起来,设计能使三个课堂充分参与德育成长的任务,确保学生、家长、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方法上达到德育的共同成长。

[*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校本家长助教体系促进社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编号:12B83)的研究成果]

作者:蔡英

上一篇:学生期末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国培计划(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