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2022-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与大学管理革新:组织适应的理论视角

摘 要:加姆波特和斯波恩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大学与环境关系的组织适应理论。从组织适应的观点看,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因素的变化给大学带来了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和扩大机会等新要求。组织适应学派学者认为,处理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要以开放系统理论为支撑,以权变的视角,协调好影响组织变革的资源依赖关系,推动大学管理人员在组织适应过程中的角色更新。

关键词:大学与环境关系;环境变化;组织适应;管理革新

大学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对大学的影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话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布泽曼(Buseman, A.)和波普(Popp, W.)等人就试图建立一门探讨学校教育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教育环境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学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多变,有关环境变化对大学的影响,以及大学如何应对环境变革的讨论前所未有地兴盛了起来。在这当中,英国学者阿什比(Eric Ashby)提出的“高等教育生态学”、“遗传环境论”观点[1],科尔(Kerr, C.)对大学传统与时代变革的探讨[2],迪尔(Dill, D. D)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后工业时代大学环境变化特征的概括[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纪初就高等教育政策及拨款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的影响研究[4],在高等教育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加姆波特(Gumport, P.J.)和斯波恩(Sporm, B.)等人提出了大学变革的组织适应(institutional adaptation)理论,为认识大学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

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罗夫在谈及英特尔的成功之道时说,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组织或个人要想赢得安身立命之所,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就大学而言,经济、政治和技术的变化,是对大学发展影响最深的几个外部因素。

1. 经济方面的因素

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拨款的减少和大学面临的财政压力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世界性经济紧缩的冲击下,在新保守主义思潮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各国政府开始大幅度削减其教育经费,高校则开始告别曾有过的“黄金期”,进入到资源紧缩时代。在澳大利亚,1990年的联邦政府拨款占高等教育总收入的69%;1999年该比例降至47%;2001年再降至43%。在美国,政府拨款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比例从1989~1990学年的42%降至1995~1996学年的38%。政府投入落实到每个学生的生均经费也在降低。在瑞典,1994年至2001年间的高等教育生均拨款减少了17%。在爱尔兰,相比1989~1990年度,1999~2000年度的高等教育生均拨款增长不到4%,考虑到物价上涨、教学成本增加等因素,实际上也是在减少。[5]

2. 政治方面的因素

政治方面最大的影响因素源于国家政策层面。在预算压力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政府选择了走“第三条道路”。免费、开放、独立、自由等概念正逐渐被责任、绩效、效益、评估、监管所取代,绩效管理和自由市场理念日渐成为通行标准。

师生来源的多元化是另一个影响高等教育环境变化的政治因素。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年龄、种族和文化背景正变得多样,需要大学设计新的入学和培养方案,建立新的研究机构,以及新的招聘和晋升制度。

全球化也影响着大学的政治环境。跨国师生交换项目、在不同国家建立分校的跨国大学、国际合作科研等新的组织形式,要求大学制定新的管理政策,设置新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处理相关事务。

3. 科技方面的因素

科技革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方式、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通过电子邮件之类的在线交流手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正在改变,教室不再成为师生唯一的教学场所,现代信息技术甚至可以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学与指导方案。对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远程教育项目和虚拟大学将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巨大的方便。

现代科技进步也影响着教师的科研活动。产业部门、大学和政府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料收集和分析上的便利,电子出版的兴起也改变着学术期刊和大学出版社的角色。

科技革命还催生了一些新的大学组织类型。以菲尼克斯大学为代表的网络虚拟大学,以阿波罗国际公司为代表的跨国教育集团,这些新兴组织正改变着人们对大学的传统看法。此外,借助信息管理手段,大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过程可以更加透明,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环境变化对大学的新要求

大学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的内部运行。组织适应学派学者认为,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大学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成本、质量、效益和机会问题。

1. 控制成本

高校组织成本和开支的增长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强调责任至上的年代,随着政府资助的日益减少,控制成本的需要将更加迫切。OECD的研究显示,所有的OECD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都在减弱。而资助的“减少意味着组织需要向学生收取新的或更高的费用,从商业和产业部门那里获得研究资助,为不同的群体提供特殊的训练项目……以此筹集到更多的资金”[6]。

在控制成本的压力下,大学将被迫调整原有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小班教学、导师制、考察实习以及基础科研等资源耗费项目将首先受到冲击。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各国政府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有目的的、短期的拨款方式,传统的“一揽子”拨款正在被基于项目的资助所取代。大学需要适应政府拨款方式的转变,调整内部资源分配方式,尽量控制成本。

2. 提高质量

20世纪末期,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和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理念被引入到校园,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注。厄威尔(Ewell, P. T.)认为,考虑到大学公共形象在许多国家正日益恶化的现实,TQM和CQI可以看作是增进组织责任,推进组织重建的有效机制。[7]在英国,随着高等教育市场重建运动的兴起,“质量支持中心”得以成立;在美国,为奖励优秀公司而设的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也在1999年引入到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大学管理领域引入TQM和CQI理念的回应。

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关注将影响到大学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方式。范富格特(Van Vught, F. A.)认为,对学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将改变大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影响到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认证形式,在大学规划和资源分配过程中更多考虑质量因素。[8]

3. 增进效益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特·德鲁克认为,具有战略眼光的组织需要在效益(effectiveness)与效率(efficiency)之间展开抉择。效率指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注重内部系统流程的合理化,而效益则需要权衡系统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在强调组织责任的时代,大学的关注点将更多地从效率转向效益,更多地关注顾客和消费者的需要、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关系等问题。

卡梅隆(Cameron, K.)等人在研究了后工业社会环境和美国大学组织效益的关系后发现,尽管资源缺乏、竞争激烈、秩序混乱等特征对组织的效益有负面影响,但通过引入参与性的决策体制,把大学中的各利益主体都吸纳到大学的决策过程中来,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管理可以有效地缓和这些负面影响。[9]

4. 扩大机会

伴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兴起和人力资本理念的流行,各国政府开始把扩大入学机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和“肯定性行动法案”的颁布,美国中下阶层家庭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人群开始大规模进入大学。特别是佩尔奖学金等联邦资助项目的逐步实施,为低收入家庭子女进入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但随着高等教育财政紧缩时代的到来,扩大入学机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美国,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更多地转向了贷款,这将削弱那些最需要帮助人群的入学机会。在欧洲,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深入推进,跨国学位认证和免费自由转学政策对入学机会的影响也有待检验。

三、组织适应理论的核心观点

所谓组织适应,就是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整体或组织子部门的相关调整和变动,其目的在于让不平衡状态恢复平衡”[10]。组织适应学派的学者认为,研究组织与环境的适应问题要以开放系统理论为支撑,以权变的视角,集中关注影响组织变革的资源分配问题。[11]

1.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所谓“开放的系统”,指的是在众多相互独立部分所组成的集合体中,各部分通过与其他单位的互动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由于各单位都有自身的选择和目标,能够自我决定自己的行为,合作只限于一定的限度之内,因而这一集合体总是呈现出松散结合的状态,表现为由有着不同利益需求的群体组成的松散的连结。

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时常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内部松散,且又不断与环境保持互动的开放系统。一方面,大学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以减少组织的不确定性。同时,大学又需要协调内部众多利益主体的复杂利益需求,使大学运行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由于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维持功能,大学总又能找到与环境一致的生存战略,以应对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推动管理革新,转变组织内的权力结构就是通常被采用的策略。

2. 组织同型化是大学种群中的制度化反应

在种群生态学中,“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组织适应学派学者认为,组织必须满足环境的要求,组织的适应就是一个由环境主导的自然选择过程。与环境特征最匹配的组织最适宜生存,跟不上环境变化的组织就会渐渐衰退以致被淘汰。从组织适应的角度看,大学种群就是通过知识、物质的流动,与其生存其中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共同构建起一个“大学—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大学种群中,组织同型化(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是大学为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而时常采用的制度反应。照迪马奇奥(Dimaggio, P. J.)和鲍威尔(Powell, W.)的观点,不管出于对政治权力和合法性的关注而引发的强迫性趋同,或者是出于模仿其他组织而引发的模仿性趋同,还是源于管理需要引发的规范性趋同,大学总是在不断地适应外部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大学种群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上展现出一定的相似性。[12]

3. 大学管理需要采用权变的观点

所谓权变(Contingency),就是指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权衡变通。组织适应理论认为,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环境是自变量,管理是因变量。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作为因变量的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组织适应的观点看,大学组织目标、组织成员、所要完成的任务、运用的技术、活动环境都是可变的偶然性因素。对于这些因素,要求用适合于具体环境的不同组织类型和管理方法来对待。

权变观点对解释大学环境的变化与大学的组织变革很有启发。劳伦斯(Lawrence, P. R.)和劳斯奇(Lorsch, J. W.)认为,在学科划分日益精细,学生来源日趋多样的情况下,学术组织需要进一步分化。与此同时,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又需要各部门的协作与合作,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整合。大学管理既需要缓冲环境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又要努力借助各种沟通机制整合各子部门,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而采用相应的适应策略。[13]

4. 大学管理的核心在于处理资源依赖关系

组织适应学派学者认为,没有组织是自给的,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交换,并由此获得生存。在和环境的交换中,环境给组织提供关键的、稀缺的、组织不可或缺的资源,这样,对资源的需求便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便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尽管组织要依赖外部资源而生存,但组织也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费佛尔(Pfeffer, J.)和萨兰奇科(Salancik, G. R.)认为,组织可以通过合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等策略改变环境,组织的依赖也并非完全是单向性的,还有竞争性互依、共生性互依等相互依赖的存在。[14]根据这一假设,大学要不断寻找替代性资源,减轻对关键性资源的依赖程度,消除“唯一性依赖”,从而更好地应付环境,确保组织生存。

四、组织适应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管理人员角色更新

组织适应理论的核心议题就是探讨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大学带来变革要求,以及大学如何通过改革权力结构以应对这一要求。组织适应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在组织适应环境变革的过程中,大学管理人员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推动组织适应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5]

1. 协调资源依赖关系

由于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都面临着资源约束的压力,大学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就是协调资源依赖关系,维持组织同环境的沟通和互动,增强大学适应环境的能力。

首先,密切关注组织资源构成上的变化。公立大学的官员必须持续关注学生入学和政府拨款上的变动,关注他们同一领域内的竞争者在怎样处理这些变革。从组织适应的观点看,如果管理者能够持续获得有关资源变化的信息,并且有能力改变组织战略的话,组织的生存将会更有保障。

其次,展示组织对社会要求的回应。政府和公众对大学的期望越来越高,能否满足他们的要求将直接决定政府的资助与公众的支持。营造重视教学的氛围,展示学生的学业进步,展示教师的工作绩效和学校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这些都是向社会展示大学态度的有效策略。

第三,开拓新的资源以减少对现有资源的依赖。大学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开拓新的学生市场,新的资助项目,新的私人捐赠来源。多元化的资源网络可以减少对某一资源的过度依赖,有利于组织的持续生存。

2. 维护组织的正当合法性

组织适应学派学者认为,大学组织要想获得社会认可并具有社会地位,必须遵循“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大学管理人员的另一职责就是代表组织证明组织的正当合法性,通过推动各项改革以表明组织对环境的立场。

组织通过向外界阐明其使命以获取组织的正当合法性。对大学而言,只要坚守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等核心目标,其组织的正当合法性就不会受到很大威胁。但是,当组织致力于满足多项变革需求时,优先选择何种方案就值得深思了。毕竟,一所大学是不可能在所有目标上齐头并进的。管理人员需要向其他成员说明问题的所在,观察同类型院校应对环境变革的方式,采取象征性的或者是实质性的对策。

此外,某一社会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大学所具有的意义也并不相同。当社会要求学校提供更多职业培训项目时,对社区学院(或中国的高职高专)而言,这样做是合理的;对强调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而言,坚守组织的通识教育使命可能更能证明其正当合法性。

3. 扩大专业自治权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其基本的权力结构就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结合。行政权力通过官僚体制中的职位设置来体现,而学术权力则是奠基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只能通过自我调控的方式来实现。根据伊兹欧尼(Etzioni)的观点,在学术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专业人员的各项活动提供服务,学术组织中的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术专业人员来决定,维护教师的学术专业权。

随着学术组织变得更加庞大,组织结构变得日趋复杂,专业化管理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罗兹(Rhoades, G.)和斯劳特(Slaughter, S.)的研究发现,院校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类型,像美国大学协会(AAU)、学院和大学规划协会(SCUP)、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心(NASPA)和全国学院入学资讯协会(NACAC)等机构都声称他们是专业的大学规划者、专业的学院组织研究者、学生事务专家和招生专家。[16]为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必须强调管理者在预测未来、成本收益分析和整合现代技术等方面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组织适应理论强调的是权力共享理念。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在行政和学术事务上各自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充分体现各自的专业优势。

五、结语

大学与环境关系的组织适应理论有助于提醒人们对大学所处的环境变化保持高度警觉,把握环境变化对学术组织的新要求,推动大学适应环境变化,认识资源和正当合法性对组织生存的重要性,重新规划大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组织适应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组织应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制定组织变革战略时,需要充分发挥行政人员和学术群体各自的专业知识,强调合作基础上的分权理念,这对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英]埃里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腾大春,腾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 Kerr, C. A critical age in the university world: Accumulated heritage versus modern imperativ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22, No.2, 1987: 183-193.

[3]Dill, D. D., Sporn, B. The implications of a postindustrial environment for the university: An introduction [A]. In: D. D. Dill and B. Sporn (eds.). 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 Through a Glass Darkly[C]. Oxford: Pergamon, 1995.

[4] [5] [6]OECD. On the Edge: Secu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ducation Working Paper No. 7, 2007.

[7] Ewell, P. T. Strengthening assessment for academic quality improvement [A]. In: M.W. Peterson, D. D. Dill, and L. A. Mets (ed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 A Handbook on Redesigning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C].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7.

[8] Van Vught, F. A. The new context for academic quality [A]. In: D. D. Dill and B. Sporn (eds.).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 Through a Glass Darkly [C]. Oxford: Pergamon, 1995: 209.

[9] Cameron, K.; Tschirhart, M. Postindustri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63, No.1, 1992: 87-108.

[10] Cameron, K.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55, No.2, 1984: 122-144.

[11] [15] Gumport, P.J.; Sporn, B.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Demands for management reform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A].In: J. Smart(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Bronx, NY: Agathon Press, 1999. 103–145.

[12] DiMaggio, P. J.; Powell,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8, No.2, 1983: 147-160.

[13] Lawrence, P. R.; Lorsch, J. W.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Manag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 xi.

[14] 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8.

[16] Rhoades, G.; Slaughter, S. Academic capitalism, managed professionals, and supply-side higher education [J]. Social Text, Vol.15, No.2, 1997: 11-38.

作者:唐晓玲 王正青

第2篇:适应会计环境变化 加快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它培养的是适合各类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高职会计教学是为会计职业服务的,必须立足于职业培养目标,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不断改革,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会计环境变化对高职会计教学的影响

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会计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会计环境变化的结果。高职会计教育是以会计工作岗位为核心,而会计工作的变化取决于会计环境。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必然受到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讲: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高职会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2.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顺应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给会计教育带来的影响,结合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水平。

3.信息化、网络化促进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信息化、网络化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敏感性,及时了解并较好的领会和掌握新的技术。未来的高职会计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必须有较大的变革。

二、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

现实中,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没有考虑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计划重理论轻实践。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不相符合,课程体系中各学科相互衔接差,内容重复又交叉;

2.教学导向不明,教学内容安排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注重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道德、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与人沟通、组织协调、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软件。不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跟不上相关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化;

4.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落后,缺少多样化。学生缺乏对会计工作环境及内容的感性认识;

5.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师资队伍知识老化,“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要着眼于企事业单位职业标准框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教育观念,确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1.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彻底地整合,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切实加强和改善实践性教学,理论教学应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适度”的前提下,增大实践、实训课课时比重;(2)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学的发展,新课程(内容)应不断补充进来,陈旧过时的应予以淘汰,以各种方式开设相关学科课程,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3)信息技术类课程应成为高职教育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并尽可能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到每一门课程;(4)课程设置要结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5)课程设置要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如会计证、会计师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等。

2.明确教学目标,革新教学内容。会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育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紧扣社会实际,反映高职会计教育特点。(1)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笔头和口头的交流能力、敏锐的辨证思维、有效集体合作的精神、创新能力等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衔接,减少交叉重复;(3)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4)丰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保证毕业生在会计领域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3.编写体现高职特色的综合型教材,加强实践教材建设。高职教材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体现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1)教材体系、结构新颖,反映当前最新的专业研究成果;(2)教材内容要有超前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会计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培养能力;(3)理论课教材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其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学习专业课的需要,不必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系统完整,但应与实践课教材适度衔接;(4)教材内容适当阐述技术原理和依据,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强适用性、多样化、灵活性。

4.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要适应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如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将课堂讲授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利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尤其是计算机模拟教学或模拟仿真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5.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职能内涵。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因此,提高会计教师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1)要更新教师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实现教师职能的拓展;(2)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后续教育建设,满足高职会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绩效考评制度;(4)规范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职称评聘标准。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会计研究,2003年12期

[2]董淑芳:关于现代会计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5年第8期A

[3]吴雅琴:高职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会计之友,2005年第3期

作者:张海兰

第3篇:新社会环境中幼儿养成教育的变化与适应

【摘要】对于幼儿的教育,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应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幼儿园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文章针对新社会环境下幼儿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新社会环境;幼儿;养成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学前教育专项(XJK16BXQ04)。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社会环境给幼儿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环境步入全面网络化的环境。而从其他方面来讲,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完善,更加关注幼儿教育。家长对于幼儿教育也更加重视。而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说,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不仅仅是看重科学文化知识,对于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也更加重视。在这样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幼儿教育就需要关注养成教育的变化,调整教学活动,适应全新的社会环境形势。

一、关于新社会环境中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变化

(一)在新社会环境下有关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新社会环境下,养成教育不只是教育中的一个单一体系,它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比方说对社会公德的教育,对言谈举止的培养,以及对待人接物的引导等等。这些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道德习惯。在幼儿园的养成教育中,对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道德习惯主要是指幼儿能够在自己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做出比较稳定而持久的良好道德行为。

2.学习习惯。幼儿园是幼儿最早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因此,对幼儿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幼儿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指幼儿能够在反复练习和重复巩固的情况下将这种习惯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

3.生活习惯。幼儿园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阶段,在幼儿园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养成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一生。而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是培养幼儿的日常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卫生习惯以及消费习惯等等。

4.劳动习惯。这里劳动习惯的培养,就是要让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地参加劳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5.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养成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个阶段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新社会环境下幼儿养成教育所发生的变化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幼儿园的养成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教育方式、教育目的都发生了改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注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新社会环境中,幼儿园在幼儿的养成教育方面,更加重视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就必须为幼儿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比方说,为幼儿提供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加强对幼儿园环境的塑造等等,这些环境对于幼儿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幼儿正处于学习、模仿心理最强的时期,所以幼儿园教师要非常注意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

2.更加注意在养成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以往的幼儿园养成教育中,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养成教育都太过于保守,也没有注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在新社会环境中,幼儿园的养成教育发生了变化,幼儿园的教师更加注意在养成教育中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幼儿园的教师不管是在给幼儿讲道理还是在为幼儿提出行为规范要求时,都会优先从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育特征出发。比方说,在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时,教师也不会再对幼儿讲道理,而是告诉孩子们“见到老师、同学问声好,做个懂礼貌的好宝宝”“我们都是讲卫生的好宝宝,所以我们不会随地吐痰,不会乱扔垃圾”等等。

3.更加注重创新。在传统的幼儿园中,所设置的课程都比较保守,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对已有的课程不会进行创新。而且,某些幼儿园中的教师资历不够,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的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社会阅历比较少,教学经验不够,缺乏对新社会环境发展的把握能力。这样一来,幼儿的养成教育就无法收获好的成效。但是,在新社会环境中,幼儿园中的教师开始打破传统的枷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始进行创新,充分地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加强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幼儿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学会懂礼貌,学会讲卫生,学会对同学友爱,帮助他人。

二、关于适应新社会环境的幼儿养成教育具体方式

(一)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的习惯养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重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句话说,生活就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来教育的。不管是平时的琐事还是家长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时刻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让幼儿能够养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幼儿学会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幼儿园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学会乐于助人,促进他们集体意识的养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按照相关要求创编一些好记又有趣的儿歌,让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能够受到教育。比方说,在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时,就可以创编《好宝宝》儿歌:“小朋友,上学了,看到老师问个好,遇到同学笑一笑。讲文明、懂礼貌,我们都是好宝宝。”这种儿歌的方式,能够加深幼儿的理解,从而使得养成教育能够收获更好的成效。

(二)借助游戏活动来进行养成教育

一般来说,幼儿的年龄太小,不能很好地理解常规的说教,相反,他们通常更喜欢游戏式的课堂。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就可以充分地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改变教育方式,通过游戏活动来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能够在扮演中了解到习惯的重要性。比方说,“买东西”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讲话要有礼貌;也可以开展“乘公交车”的游戏,让幼儿学会在坐车时懂得为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让座,做个乖巧懂事的好宝宝。这些游戏,就是将养成教育渗透在角色扮演中开展的,让幼儿能够在角色扮演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和巩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及时、准确地给予评价

良好习惯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他们通常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从而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及时、准确地评价幼儿,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幼儿的实际行为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比方说,当幼儿在吃饭前主动洗了手时,教师或家长就应该及时进行表扬,如“你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这种称赞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幼儿的自信与自尊,幼儿也会因为教师或者家长的表扬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点。而若幼儿做了某些不正确的行为时,教师或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有关期望的评价,不能呵斥他们。比方说,当幼儿把垃圾直接扔在地上时,教师或者家长就应该说:“清洁工阿姨和叔叔可辛苦啦!我们应该学会帮助他们哦,而且,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呢!我们一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吧!”这样的言语不仅不会对幼儿的内心造成伤害,还会让幼儿在这样的鼓励和期望中改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在新社会环境中,正确地评价对于幼儿的习惯养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幼儿园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在新社会环境中,养成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琼.浅议幼儿园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J].科技经济导刊,2017(29):130.

[2]张敏.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15):122.

[3]黄孝莲,刘顺祥.关于幼儿养成教育的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5(03):55,64.

[4]朱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1):115.

[5]董凤华.润物细无声——幼儿养成教育的践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101,180.

作者:梁春 曹蓉

第4篇: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在实施管理变革时,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那么,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下的运行模式有哪些特点

呢?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称为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或多部门结构,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者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制最早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又有“斯隆模型”之称。事业部制是一种高度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规模联合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型企业集团

或公司也采用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一个公司可按地区或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其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权,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调控。

事业部制的优点:

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与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王地适应市场出观的新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种组织结构既苜高度的稳定

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2.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事业部经理虽然只负责领导一个比所属企业小得多的单位。但是,由于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所以,他要经受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各种考验。显然,这有利于培养全面管理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

储备干部。

4.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既便于建立衡量事业部及其经理:正作绩效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核,也使得企业高层领导易于评价每种产品对公司总利润的贡

献大小,用以指导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5.按产品划分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经济规模,采用专用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

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6.各事业部之间可以有比较、有竞争。由此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的

发展。

7.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责任明确,使得.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能有效地进

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便可以适当扩大。

当然,任何一种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事业部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造成管理人员浪费;由于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一些业务联系与沟通容易被经济关系所替代。

总的来说,推行事业部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相对独立的市场、相对独

立的利益和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第5篇: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纪实

郭唐勇 张双华

摘要:创新治理机制,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内在的活力:创新人事、用工、劳资制度,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推进企业经营转型,在改革中隶发展,使佛汽集团面临诸多调整而完成华丽转身。

关键词:适应市场变化转型升级促进发展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汽集团”),是由原佛山市汽车运输总公司1999年改制成立的民营企业,是佛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道路运输企业,是中国道路客(货)运输二级企业和“AAAA”物流企业。2012年企业营收1亿元、总资产10亿元、上缴税金5419万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年递增14蹦、l{1%、l2“;连续11年为佛山市纳税超千万元大户:连续九年评选为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2012年列第32位:2010年跻身广东省服务业54强。

“适应变化,超前转型”,是佛汽集团的一贯作风,也是佛汽集团赢取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法宝”。客运主业是佛汽集团的支柱产业,公路客运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大

第6篇:精心分析,适应变化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鲁姆目标层次的那一层?

答:“知识与技能”对应到是知道、理解这两层,“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应的是运用和分析这两层,“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对应的是综合和评价这两层。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是,才用到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答:层级分析法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那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word软件进行辅助。“思维导图”融合了色彩和图像等多种元素,结合了全脑的概念,让我们通过图画的方式,清晰的描绘出我们思维的线路和层次,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列、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通过它,大脑的潜能得到了有力的开发,人类特别是处在成长期的孩子们的创造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将得到全面的提高。而word软件,则是我们比较熟知和经常使用的,在画层次结构图上,它的作用不如思维导图,但在文字处理上,它却有优势,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 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起点能力水平。这群孩子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上学普遍比较迟,年龄和市一中高

一、高二的学生相当,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较强。平时住校,没有电视看,了解新闻主要通过学校的广播站。校长还谈到:虽然生长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但是求知欲很强,这个班的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同年级最好的。

对于王老师的思考和调整,我认为是这样的:一开始,王老师接到任务后,尚未了解当地的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哪,所以在进行预备能力分析时,只能以城镇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做参考,从而采用了伊拉克局势作为导入借以引入文章主题,但效果却不理想。王老师苦思问题出在哪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校长的介绍后。王老师了解了这班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改变教学策略,因势利导,以解放前老家村里一个农民被 事引入,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通过巧设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再通过角色扮演等,这堂课终于取得了成功。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答: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基本上可以,但未完全规范。如果他能对第六个“评价”目标进行阐述,就比较完整了。对于“评价”目标,王老师可以增加这样一些内容:

学完这篇古文,你有什么看法?对于作者、老妇、差役等,你又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请以“某某,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一说。这样,对于整个教学目标,就比较规范了。不过, 一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要做到完美,那是不可能的,总要有些缺憾,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我想,这就是教学相长,教无终点的原因吧。

第7篇:E《精心分析,适应变化》的总结帖

E组《精心分析,适应变化》讨论结果

1.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哪一层?

我们组的秦老师、李贤老师、周老师、罗老师的共同观点是案例中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中的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雷老师、渠老师、李旭老师的共同观点是案例中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中的知道、理解、运用、分析和综合5个层次,评价层次在文中没有涉及。

其中秦老师认为王老师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对应了布卢姆目标的6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直接体现。

李贤老师认为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从内容上没有直接体现评价,但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高自己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鉴别能力,能够运用感性和理性去看待身边的问题,这也是教学最终的目的,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与善恶。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我们组秦老师、李贤老师、罗老师、渠老师和李旭老师的共同观点是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三种方法。其中归类分析法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的分类上;层级分析法体现在王老师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学生为了实现目标所要具备的能力,根据卢布姆目标层次,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层级目标设定;秦老师、李贤老师、罗老师、渠老师认为案例中王老师用伊拉克战争和国民党抓壮丁的故事引课体现了她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信息加工分析法,周老师、雷老师、李旭老师认为信息加工法体现在教学时王老师要求学生先准确理解字词句含义,然后再活学活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最后提高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不同的是雷老师和周老师认为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没有采用层级分析法,而采用了归类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两种方法。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我们组除李贤老师外的其余6位老师一致认为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中的word、PowerPoint、windows自带的画图、图像处理photoshop等软件进行辅助分析,李贤老师只说了还可使用Office 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罗老师还认为Excel也可以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有辅助作用。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如下: ( 1 )思维导图工具:大家一致认为思维导图工具上手快,步骤简单,直观,操作性强,李贤老师还认为思维导图有如下4个特点:

① 使用大脑所有皮层技巧,利用了色彩、线条、关键词、图像等,因此可以大大加强回忆的可能性。 ② 激发大脑的各个层次,使大脑更为警醒,在记忆的时候更加有技巧。

③整个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大的图像,是整个信息资讯的整体架构,使大脑希望回到它们中间去,因而又一次激发自发回忆的可能性。

④它们的设计极为简单,而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因此可以帮助记忆。

(2)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大家一致认为word与 PowerPoint是教师常用型软件,用来制作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很容易上手,文字性强。但在做梳理过程操作步骤繁多,而且还需要公式编辑器来配合,才能达到目标 ,word在文字处理中占有优势,ppt功能强大,图文并茂,便于演示,但不如思维导图直观,罗老师还认为利用Excel列出表格呈现虽然也较清晰,但层次没有思维导图那样分明。

(3)windows自带的画图、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图像性强,可以做出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分析,但是教师要对这些软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因为该软件使用过程中步骤多,不容易操作,对于不熟悉使用的教师局限性强。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来说思维导图工具简单、直观、操作性强,很容易上手,其他软件各有千秋,可以取长补短,教师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4.案例中,第一堂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那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1)我们组秦老师和李旭老师都认为王老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起点能力水平分析、认知结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和学习动机分析,李贤老师的观点比秦老师多了一项,即还体现了学习风格的分析,其他老师的观点各不相同:周老师认为体现了起点能力水平分析、认知结构分析、学习动机及主观结合客观分析的过程,罗老师认为体现了起点能力水平分析,认知结构分析和学习动机分析,雷老师认为体现了起点能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分析,渠老师认为体现了学习态度分析以及认知结构分析。

(2)对于王老师及时对课程的思考和调整,我们组一致认为:王老师在第一节课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跟校长谈话侧面了解了学生的大体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明智的,科学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这体现了她是一位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遇到突发情况临危不乱,通过思考得出解决办法,从而应对自如,说明她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的必备能力,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 我们组雷老师和渠老师认为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尚不完全规范,他们认为王老师在阐述教学目标时没有涉及到布卢姆教学目标层次中的“评价层次”,对于评价层次的阐述,他们觉得可运用“表现目标陈述法”,又如“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素养” 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必须列举几方面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察,来判断学生是否“关注民生,关注现实”。 ★ 其余5位老师认为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比较规范。

大家都认为王老师采用了思维导图工具从三维教学目标入手,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很明确,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都是学习本课所必须掌握的。在较短的时间内,王老师在新的环境里,面对新的学生,她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充分说明了王老师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灵活掌控课堂的能力。 建议:

李贤老师认为应该把基础知识中的“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这一目标纳入到基本技能中 ,这样更为恰当。还有,在过程和方法中每一条可以加入“通过……”的条件,使目标一目了然。

罗老师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修改为:“过程与方法”中的“获得怎样读懂古诗的方法”很模糊,可以改为“通过抓关键字法来读懂古诗的方法”等。“体会老妇一家的不幸,差役的蛮横”与“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可以合二为一。“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素养”目标太抽象太高远,不如列举几方面的具体行为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和民生、现实相联系,从小事做起。再就是目标设置最好有分层,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梯度,更能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要求。秦老师也这样认为,此外,她还认为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周老师认为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大体规范,但是细节还需要有些修改 第一:过程和方法目标中获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太空泛,改成通过理解关键字词读懂诗文,通过抓关键句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略有脱节。让学生角色扮演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完成了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体会战争苦难的目标,但是未提升到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素养。如果老师能在总结中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进行讨论的话,整堂课的内涵就提升了。

雷老师认为对于评价层次阐述可运用“表现目标陈述法”,又如“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素养” 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必须列举几方面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察,来判断学生是否“关注民生,关注现实”。

渠老师认为在教学目标分析中应该包括“评价层次”。

第8篇:适应形势发展新变化 提升反腐倡廉新水平

适应形势发展新变化 提升反腐倡廉新水平 ——学习《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全力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历史抉择。由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组织编写的《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一书,紧密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对加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金融业反腐倡廉建设、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10个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该书文风亲切,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了解反腐倡廉理论和开展形势政策

一、在思想上,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一书,许多章节,不乏生动鲜活的案例。尤其是反面案例,从书中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权力的“魔棒”,他们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之戏。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一方面,在被这些腐败分子的所作所为震撼、为其结局扼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更加认识到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严峻,更加认识到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反腐倡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实践表明,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轻视不得,放松不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始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才能得民心,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二)反腐倡廉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与人的关系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滋生,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产生冲击,腐蚀了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甚至毁掉了一批意志薄弱者。只有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手抓反腐倡廉,才能确保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三)反腐倡廉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治基础。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了好的党风,自然会带动形成好的政风、民风,有了好的民风,自然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践证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实践上,要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迫切难题。说其难,在于当前的腐败现象范围广、形式复杂,甚至盘根错节,整治难度大;说其迫切,因为腐败是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毒瘤,人们迫切期待有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所以,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围绕《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一书中所列举的热点问题,结合竹溪实际,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以服务大局为核心目标,展现服务发展新作为。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政令畅通。要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反腐倡廉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和支农惠农、新农村建设、维护稳定等政策措施及工作部署的落实,及时主动介入,实施跟踪问效,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二是坚定不移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抓领导、领导抓”的原则,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五项责任”,即:组织领导的责任、防腐建廉的责任、示范导向的责任、队伍建设的责任和管理亲属的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均衡推进、有序落实。

(二)以“十个全覆盖”为核心任务,打造惩防体系新亮点。以拓展“十个全覆盖”深度为主要内容,在进一步完善上下功夫,在规范性上做文章,重点解决“质量”问题,促进工作整体上水平、上台阶。一是切实加强对每笔财政资金和每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要求依法依规推进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中央投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贪污、挪用、挤占、私分资金和索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二是着力构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继续全面开展腐败风险排查防控和预警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制度。加快建设县乡两级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步伐;进一步落实县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范建设县乡村行政服务网络体系;抓好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建设,探索实行党务公开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联系点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规范农村“三资”监管代理。三是深入推进县、乡、村纪检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全面夯实纪检监察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三)以专项治理为核心抓手,促进干部作风新变化。一是深入治理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严肃整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不良风气,加大治懒、治散、治庸力度。二是深入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入治理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加快建立并完善财政、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四是深入治理党风廉政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抓好《廉政准则》的学习贯彻工作,继续抓好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工作,以县乡换届为契机,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四)以查办案件为核心手段,推动惩贪治腐新进展。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惩治腐败、维护党纪政纪、端正党风政风的有效手段,决不能放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案件查办工作,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一是突出案件查办重点。紧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紧盯权力集中的环节和对象,严肃查办,决不迁就姑息。二是增强案件突破能力。注重案源经营,充分发挥信访案件线索主渠道作用,并积极拓宽其它案源渠道,提高发现和提炼案件线索的能力,提高办案质量。三是发挥办案综合效果。注重发挥办案治本功能,坚持以查促教,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以查促管,对有轻微违纪行为的党员干部,及时提醒;以查促纠,通过剖析案情,查找根源,对暴露出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在主观上,要警钟长鸣,廉洁自律,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通过学习《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更加深刻领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将自己的工作实践,跟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为民做老实事,做本分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标,千万不能背离了为民办事的航线。书中的反面典型,都是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都是从不加强学习,不注重思想改造开始的,学习教育是最有效的预防,所以在主观上,要切实加强学习,切实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特别是作为县委书记,处于高风险岗位,更要时时处处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中纪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带头作好表率。

(一)要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经常学习廉政规定,通过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审视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自觉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用先进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要用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时常反省,警钟常鸣。

(二)要严以律己,保持思想纯洁。当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稍有不慎,思想就可能被腐蚀,就会犯错误、栽跟头。所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在事非原则上泾渭分明,小节上时时刻刻从严把握,及时清扫思想的灰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干干净净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做到眼光远大,心胸开阔,自觉奉献,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三)要干净履责,坚持廉洁从政。自古以来,官场腐败是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必须要保证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取得人民信任,做思想干净、行为干净、作风干净、关系干净的党员干部,做对党赤胆忠诚,对人民真心实意,对工作兢兢业业,纯粹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要接受监督,自觉当好表率。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在工作中,只有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从而避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这本书立足反腐倡廉工作实际,联系当前形势任务发展,分十个专题,包括如何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如何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如何加强金融业反腐倡廉建设、如何坚决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如何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如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如何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如何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不同视角和领域阐述了各方面廉政工作,极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对广大党员干部起到深刻的教育启发和警醒作用。下面,谈一谈本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学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夺取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胜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许多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都是因为放松了学习、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所致。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不良信念。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应该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大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结合分管工作,大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不断增强新时期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要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注重落实。

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要有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和依托,制度建设必须要有全面性、细致性、前瞻性。在制度的设计上,不能仅仅一蹴而就、或者粗线条,让那些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而是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发扬民主、深入细致,妥善设计切实可行的制度、及时健全已有的制度,要大胆借鉴先进的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设计反腐倡廉的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落实,便是纸上空文。要做好落实工作,就必须下大力度做好绩效考评机制,以实绩来进行考评;做好责任追究制,奖惩分明;做好选人用人,委派有素质、有能力的干部在重要工作岗位上。

三、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政良好氛围。

廉政文化作为推进廉政建设的“无形之手”,其建设任重而道远。廉政文化包括书籍、展览、舞剧等丰富的形式,用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党员群众的思想中去。廉政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而应该让廉洁的人得到尊重、爱戴、得到实惠,让贪腐的人得到唾弃、鄙视、受到惩罚。在表彰上不能搞“一刀切”、指标性,而是让事实说话、让百姓决定。人民群众是活水之源。在制度设计、执行监督上要虚心听取群众的声音,既能听进好话、也要能听进意见和批评。要激发群众的参政热情,充分挖掘群众中关于反腐倡廉的“锦囊妙计”,从而更好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是反腐倡廉必须始终为促进发展服务。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和干扰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实现经济华考范文网、制度、监督并重,使反腐倡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胜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五、要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

就是要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强大宣传优势,不断增加工作透明度,增强干群互信。当今已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具有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参与人员广的强大舆论宣传优势已凸显无疑。我们应该要利用好互联网络这一平台,给予广大群众监督参与的平台、空间,让政策措施在阳光下执行,使清廉得到弘扬、腐败暴露无遗,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工作的办事能力和服务群众的业务水平。引导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遇事不隐瞒、不拖沓、不回避,充分赋予人民群众知情权、监督权,通过网络平台,提高公众对反腐倡廉的参与度、关注度、满意度,增加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信任,从而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工作。

为官者,必须清正廉洁。在当今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很多,面对层出不穷的“糖衣炮弹”,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更要注重作风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都应在我们的思想作风建设中有所体现,并不断加强对反腐倡廉知识理论的了解。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群众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反腐倡廉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学习《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体会

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做到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党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党员干部不廉洁,不仅会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扭曲和破坏,而且会使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有些党员干部并非学识不高,能力不强,就是因为未能廉洁自律,最后走向犯罪。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警钟长鸣,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抵制腐败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质。

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方面。结合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党的十七大反腐倡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纪律教育月学习活动,本人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只有认真学习,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公仆本色,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我党的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要保持廉洁自律,在具体工作中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少数党员干部的放任自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带坏了一批干部,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反腐倡廉作了高度的慨括和阐述,提出了总体要求:一是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二是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的基本形势与总体思路;三是深刻阐述了深入推进反腐倡廉需要做好的一些重要的具体工作。这都有力地说明了我们党有决心有信心把反腐倡廉工作抓紧抓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认认真真的学,扎扎实实的学,并深刻体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重要性,使自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在工作中,筑牢反腐防线,以案为鉴警钟常鸣,勤奋做事廉洁做人;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已。特别是参观了惠城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了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展板和廉政书画展,通过实地参观,使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警示教育。因此,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的警示防线,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考验。

三、通过学习,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时刻跟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到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生活。而顺应形势的发展,强化保廉意识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勤奋做事、廉洁做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让廉政之风盛行,唯有这样,才能利人、利国、利己、利家、利社会!

反腐倡廉十个热点问题读本,是本很不错的廉政教育读本,值得大家一读。它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进行解析,从廉政高度阐述了预防腐败比惩治腐败更重的观点。并深入浅出的讲明了其中的道理。是一本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贪腐心理人人皆备,也就是说,贪是动物的本能,人的天性,“人不为已天殊地灭”和“人为财鸟,死为食亡”不也就是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吗?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动物这样基本的属性,那他当然就不是动物了。当然,由于个性的差异,每个人所贪的对象不同,就有了好坏之分,褒贬之意。比如有的人贪恋手中权利,有的人贪恋金钱,有的人贪恋名份,有的人贪恋功绩,有的人贪恋美色,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贪,由于其内容不同,也就有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不同的结果。

贪既然是动物的本能,那么每个人在贪的同时就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好,度是事物变化的界线,是事物变化的零界点。一个人如果不好好把贪的度,就必然要发生质的飞跃,将会给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无穷的灾难。

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在金钱面前都能把握好这个度,就不会被糖弹所击倒,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把握好这个度,在决策时就不会违背客观规律,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也可以这样讲,我们党在提拔领导干部时多数是好的,不是天生的腐败分子,都是工作在一线工作的优秀和骨干。但是,当人的地位一但发生变化时,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他们的行为变的让人不可理解,他们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疯狂的敛财,把权利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玩弄权术,欺骗党和人民的感情,以至于堕落为人民不可饶恕的罪人。这些人就是在权与利的分配上没有把握好度,走上了自决于人民的道路,可悲,可惜,可叹唉!

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值得大家一读,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多读几遍,以增强自已的党性锻练。修养一词的原意大概就是修身养性吧,但把它解释成经常修正自已的养成的错误的行为习惯也应是对的。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不时的修正一下自已的坏习气,应是没有什么坏处的,而恰恰我们党员干部都做不到这一点,其位高权重时,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忘记鱼与水的关系,甚至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做官当爷,犯了错误。

一般来说,干部队伍中,除少数动机不纯的外,由于其当官的目的不可告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进行交易,索取好处,是自已把自已拉下水的。多数干部是不想腐败,只是因为当官后自身免疫力下降造成的,他们也想干一番事业,但当他们重权在手时,就左右不了自已,成了人民的罪人。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不是早已告诫我们全党了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一刻都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的出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检点自已的行为,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金钱和权利面前才不会被打倒。

腐败不是中国的专利,是世界性难题,发展中国家存在腐败问题,发达国家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不但要教育我们的干部自觉抵止腐败行为,同腐败分子做长期的斗争,还要教育我们的人民不要搞腐败。实践中,干部队伍的腐败成度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取于他的人民,只要你敢向人民伸手,人民就会满足你的欲望,也就是说,人民行贿的力度有多大,干部腐败成度就有多高,对那些免役力低下的人更是如此。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抵止不正之风的自觉性。同时又要教育我们的人民,不要搞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大打击行贿的力度是治本,全社会形成合力,使行贿者感到行贿是一种耻辱行为,彻底砍断腐败的根源。在过去,我们打击腐败行为的同时,往往对行贿者网开了一面,意在抓住更多的腐败者,使执法机关陷入了一个误区,实得其反,纵涌了大批的腐败现象产生,使行贿行为更加猖撅,造就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后患无穷,我们必须从这个误区解放出来,从源头上扼止腐败行为的产生。

十个热点问题,从如何防止腐败到如何治理腐败的战略高度剖析了产生腐败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为我们防治腐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全党都要从以此为标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侵蚀,为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认清问题反腐倡廉教育是基于腐败横流的一种解决方法与手段。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作为唯一一个执政党,它为我们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矿大步伐进行市场化管理改革,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各项制度并不健全,为那些喜欢钻漏洞的人提供了一次机会,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通过小恩小惠想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不被糖衣炮弹打到,不能拿听惯了,见惯了,习以为常的态度来放纵自己。

二、落实问题通过学习把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切实落实“严管加真爱”的管理制度。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不可避免的会对少数一部分人的非法利益进行损害,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对那些“不在状态的人”、 “阳奉阴违的人”、“不讲原则的人”、“推诿扯皮的人”进行打压。本着只看原则,不讲情面的态度。保持宁可几个人骂我,其他人尊重我;而不能做到,几个人尊重我,其他人骂我,的工作原则。拿出魄力,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底线。

三、总结问题加强对文件的学习与落实,追求思想进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结合实际,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与原则。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着、前进着,不断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思想的进步,行动的跨步,工作的跃步,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反腐倡廉学习心得2 在区党支部的组织安排下,通过文件学习,资料查询及相互交流等形式,我们进行清正廉洁的学习、贯彻、落实。通过这次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总结如下:明根本,树理想,确底线;清头脑,继传统,创新章。

一、明根本

清正廉洁是为官之根。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立党以来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保持清廉本色,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二、树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勤政廉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把“廉”字落实到现实工作、生活中,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洁身自好,严于律已,明辨是非,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要出污泥而不染,坚持高尚情操,永葆行为的端正廉洁。

三、确底线

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是品德之基。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也是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领导干部道德的主要内容。其中,廉洁是为民的前提,不讲廉洁,就做不到为民,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有可能失去民心。没有廉洁,也谈不上勤政、务实、高效。

四、清头脑

新形势下党的干部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果放纵私欲,就会迷失人生方向,成为权钱色的俘虏,沦为他人的工具。在诱惑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方向,坚定信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继传统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吏治比较严明、官风比较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腐化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高度重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

六、创新章 清正廉洁,勤政廉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党不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要深入学习勤政廉政先进事迹,要紧密联系自身职能和工作特点,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以廉政公仆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比服务、比廉洁自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取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反腐倡廉学习心得3 近日我矿开展了“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行使权力”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在我矿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对我们认识上的一次提高,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对以后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个原则,一种义务,一份责任。 学习过程中,使我意识到:

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居位思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永葆先进本色。

二、秉公用权,依法行政。权力是把双刃剑,“挥”之不慎就会伤及自己。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权力面前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带头学法、懂法、用法,依法行使权力,秉公用权,按照党的原则和规定办事、看问题。 第三,坚持谨慎用权、科学决策。我们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担当着权力所带来的责任。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加强机制、体制、制度三位一体的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严禁出现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的现象。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分清私人利益和公共权力的界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实践好“三个代表”,真正地做到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的好公仆。

第9篇:适应市场经济

适应市场经济,搞好干部管理

摘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对干部工作的新要求,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市场经济,干部,管理

建立干部竞争机制,着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让勇于开拓、能创大业的干部脱颖而出。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竞争,而市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又是人才的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来。一是变“相马”为“赛马”,让干部在经济建设竞技场上比高低、分胜负。二是变少数人决定为多数人选举,让群众公认的创业者在经济建设领导岗位挑大梁。三是变“上级委任”为“竞争上岗”,让有真才实学、能创业绩的干部在公平竟争中得以重用。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真正把那些具有强烈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并有显著实绩的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市场竞争是以价格为杠杆,人才竞争则是以工作政绩为准绳,政绩是干部德才标准的综合体现。凭政绩用干部,一定要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对干部作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在考核中要增强对干部考核的透明度,克服在考察干部和用人问题上长期形成的封闭式和神秘化做法。还要正确认识领导意向和群众取向的反差,既不能简单地按得票多少论取舍,又不能强行按领导意向定夺,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对干部作出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估。

建立干部动态管理机制,打破职级界限,拓宽用人渠道,加快人才流 无忧论文网 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劳动力的配置主要由市场调节,干部长期固定在某个地方和岗位的状况将发生根本变化,转而向最能发挥其潜能的地方和岗位上流动。由此干部管理应由静态管理改为动态管理。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干部跟踪考察,建立干部工作实绩档案,随时掌握干部工作情况以及发展动向。二是建立人才交流管理机构,鼓励人才合理流动,逐步打破用人界限,树立讲标准不讲身分的新观念。

建立干部宏观管理机制,有计划地实行符合机关、事业、企业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变性、复杂性,对不同类型的干部,在宏观管理调控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宏观管理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人才的发展目标,通过运用奖惩、晋升、工资、待遇等干部政策来总体调控干部的培训、选拔与使用。分类管理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按照管好管活的原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是对党政机关、公检法司等担负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的干部要管住,制订岗位目标责任制,规范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二是对承担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事业单位干部要管活,按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干部的实绩。三是对企业单位的干部要放开,要按照《企业法》和《条例》的有关规定,转变企业的领导体制,建立起以厂长为首的、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把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分配权、奖惩权交给企业。

上一篇:对信访制度的认识下一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