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践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实践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高职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从上好第一堂课、精选教学内容、结合临床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重视实验教学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一篇:医学实践论文

医学高职高专急救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医学高职高专急救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面向农村/社区卫生机构的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急救医学;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类急危重症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急诊急救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我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日趋完善,但农村/社区卫生机构急救仍是我国现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医生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不足、医疗救护水平不高的现状与农村/社区卫生事业发展要求远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对医学生进行急救医学培训,对于提高未来基层医务人员对各种急危重症的应急处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既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培养的临床医学(大专),尤其是社区方向的学生今后将成为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在急救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为病人进行急症的初步判断和处置,并为进一步转诊到上级医院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急救医学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拓展课程之一,课程开设时间已近十年。目前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1.急诊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的临床医学。它涵盖了临床各科的急症、危重病、院外突发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护、灾难医学、创伤及中毒医学、急诊医学管理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卫生机构的实用型人才来说,内容广泛,难度较大。考虑到我们3年的学制,1年仍然和本科院校一样用于实习,在校只有两年的时间,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内容上,课程名称也由最初的急诊医学先改为急救医学,后又更名为社区急救,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符合培养目标层次的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最终成为基层卫生组织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急救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拓展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例如常用急救技术在诊断学中有所提及,心肺脑复苏、休克、创伤等内容在外科学中已经学过,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急症也是内科学中常见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考虑到教学的效率和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将教学内容做灵活的调整。

(二)缺乏合适的教材

既往我们使用的教材为国家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不是特别针对农村/社区中常见急症处置的具体内容,而且缺少农村/社区健康宣教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鉴于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需求,我们需要一本紧密围绕培养目标,教学目的的教材。其内容需要根据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增减,在强化各种急救、急症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传统、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理论课堂为中心,有些大纲中列为实践内容的安排其实也是在课堂上以病例讨论,或者观看视频录像等的形式完成的。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性不强,无法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心理普遍有重有限的书本知识、轻实际动手能力的现象。

二、改革实施

鉴于上述急救医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专业医务人员的需求,我们在急救医学教学中进行了大量改革,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一)经过调研后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性重点教学

1.开展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在全省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急救工作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以此了解社会基层医疗实际需要。

2.修訂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修订急救医学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常见急症的判断和处理,使教学内容能贴切岗位和需求。例如绪论中主要介绍急诊与急救概述,社区急救与转诊。常用社区急救技术中涵盖了外伤急救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洗胃、给药、氧疗等针对农村、社区实用性强的操作内容。常见损伤的社区急救中主要为交通事故伤、烧伤、蛇咬伤、狗咬伤、刀刺伤、电击伤、中暑、溺水、以及眼化学伤等内容。常见中毒的内容主要是有机磷杀虫剂、一氧化碳、酒精、镇静催眠药物、毒蕈、毒鼠强、百草枯中毒等。常见急症的社区急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腹痛、小儿惊厥、哮喘发作、异位妊娠破裂等问卷中反映较集中的内容上。另外大纲中还提高了急救技术实践操作的课时,总学时从以前的34节扩充到51节,增加的主要是实验课时,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3.为了顺利地进行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参与教学的教师共同编纂了一本教材,内容涵盖大纲中涉及的绪论、常用社区急救技术、常见损伤的社区急救、常见中毒的社区急救和常见急症的社区急救,其中涉及的关于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跨学科的内容是请相应的专任教师编写的。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部分:①根据为农村/社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除了讲授之外,还引入了PBL教学法,即以驱动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辅导和参与下共同解决问题的研究式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运用我校最新研发的手机课堂软件在课堂中安排随堂测试,可通过网络当场下发选择题,每位学生内容随机,在规定的几分钟之内完成。借此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同时通过手机软件平台,学生们随时可以提出疑问,教师可以即时接收,根据提问有无共性可选择课堂中立即反馈或是课后个别反馈。在整门课程进展中,用手机软件在某一指定时间安排阶段测试,以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

2.实践教学部分:①充分利用各类模型,将基本技能操作逐一攻克,切实掌握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CPR、急救给药等,做到人人会操作,动作都规范,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形式是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批次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同组学生互相观摩,指正,带教教师巡回,进行质量监督,手把手纠正动作,并对学生们的共同问题进行讲评。②充分利用先进的全功能综合模拟人Simman进行案例情景教学。模拟仿真技术再现疾病过程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对各种突发事件做出判断,并实施各种急救,以提高其现场急救的能力和水平。在现今真实患者作为操作对象日益困难的形势下,这种高端的模拟人给我们提供了平行教学和反复练习的可能,学生还可以借此观察到病情的不同的发展方向。具体教学过程为,先由带教老师介绍患者基本情况,让学生们分组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初步确定大致诊疗方向,帶教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训练。再进入模拟病房,与模拟人Simman按照接诊流程进行问诊、体格检查,过程中模拟人表现出生命体征不平稳,以此考察学生们对病情变化的敏感性和紧急处理的应变能力。再由教师提供辅助检查结果,由学生进行解读和判断,并实施相应的急救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处置不当的严重后果,又能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运用的综合应用能力,还能给学生们重复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全方位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3.网络教学部分:通过创建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完成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作业练习、师生答疑、病例讨论等相关内容,既是课堂的延伸,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完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

在前述的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各环节当中,有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教学方面用手机课堂的随堂测试和阶段测试,实践教学方面用教师对操作过程评分的形式,网络平台上能够反映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情况。将上述多方面的结果在课程总评中按一定比例体现,再结合期末书面测试,最终形成能反映学习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以改变既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最后依托我系多站式考核平台,在下实习前和毕业前对急救方面的内容进行抽查考核,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通过采用以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学生不仅掌握了常用急救临床技能,而且训练了临床思维能力。该教学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教学评价均匀分布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使得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为学生尽早适应农村/社区医生的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

[2]裴红红,张正良,许明璋,等.高端模拟系统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

[3]王庸晋,魏武,宋晓亮,等.以急救医学为平台 开启系统化教学改革 培养多层次实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

[4]吕旺盛,赖登攀,张克明,等.急诊医学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J].健康研究,2009,29(2).

作者:邓晶 朱宁 蒋建平 戴玉英

第二篇: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医学事业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为了满足我国居民的健康需求,需要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教育,以此来提高我国从医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将就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出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策略。希望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有所帮助,提高我国医疗团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 预防医学教学 研究 实践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 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3]李岩,周远忠,许洁等.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J].遵义医学学报,2007,30(2):211-212.

作者:张利平

第三篇:高职医学美容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浅析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高职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从上好第一堂课、精选教学内容、结合临床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重视实验教学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美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高职医学美容专业培养的是能运用人工技术、药物、医疗器械等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保健的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美容整形科、美容中心等从事美容医疗技术工作。对高职医学美容专业而言,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等。医学微生物学不仅为病理学、药理学、美容整形外科学、口腔美容学、皮肤美容学等学科打基础,且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故有“桥梁学科”之称。如病理学中的“炎症”、药理学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皮肤病学中的“皮肤癣症、毛囊炎等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都与微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学美容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

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内容很多,但对医学美容专业的学生来说,侧重于学习医学微生物总论及与美容相关的理论即可,所以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因此,如何教好这门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根据本人的

教学实践浅谈一点体会与建议。

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具有繁杂、易混淆、较枯燥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所以上好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在第一堂课中,本人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首先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其中列表比较法就十分有效果,如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A群链球菌所致的皮肤化脓性感染的致病机理及特点等。通过列表对比自然就记住了它们的不同点。思维想象法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如讲到细菌的结构时,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关系比喻为汽车的内外胎,外胎用于保护内胎,同样细胞壁的作用主要也是保护细胞膜。如讲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吸附时,将易感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病毒表面的配体结合)比喻为宿主细胞的内奸,病毒通过内奸的接应达到牢固吸附的目的等等。

教导学生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病原微生物能否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微生物的致病力等因素,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二者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过程,且矛盾的双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受到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如鼠疫杆菌、天花病毒都属于甲类病原体,具有极强的致病性,但通过人类的努力,运用免疫接种等方法,这两种烈性传染病早已得到控制。“非典”病原体SARS病毒,过去只是引起普通感冒或一般的肺炎,传染性弱,不具流行性。又如并不是所有存在于人体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无菌人”是不可能生存的。因为在正常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如口腔、胃肠道、尿道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正常菌群,这些细菌对人体不是都有害,有一些微生物还起到拮抗、营养、免疫等作用,它们与人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但这些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引起疾病,如寄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因此,不仅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中,而且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都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最后简要讲绪论。在讲述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创造巴氏消毒法,我国宋朝时期用“人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和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等人类征服疾病的辉煌成果,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因此对医学微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结合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医学美容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课时较少,而教材内容多,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精选,合理增删。教学内容应强调其作为医学基础课的桥梁作用,突出专业特点。

重点讲授总论部分,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其中细菌学又是重点之中的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分布、消毒灭菌、感染均要详细讲授。病毒学和真菌学则可相对扼要介绍基本特性和感染的特点。

在各论中只介绍与医学美容有关的微生物。如细菌各论中可重点讲授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因这两属菌均可致皮肤化脓性感染,讲授时应侧重它们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另外简单介绍厌氧性细菌和衣原体;病毒各论中可选取流行性感冒病毒和肝炎病毒进行讲授;真菌各论中重点讲授皮肤癣真菌。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其他微生物可以不讲或简单带过,如肠道细菌、棒状杆菌、肠道病毒、黄病毒、深部感染性真菌等。

近年来,临床上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引起的院内感染也随之逐年增多。另外病原微生物变异导致一些疾病愈发难以防治,如肝炎、艾滋病、SARS、禽流感和猪链球菌感染症等。这些新动向在教材中难以及时反映,上课时应随时增加教材外的学科前沿知识,密切关注新发展与新动向。

及时更新知识,结合临床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系统讲授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也要注意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由于微生物学各论内容易懂不易记,而且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可以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将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引入课堂讨论,将知识学活用活。例如在讲授皮肤癣真菌时,以某甲癣患者为例,首先介绍其病征,同时展示图片,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病因及防治原则,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结合临床实际,因而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而且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易于修改,既缓解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感染途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单纯依靠文字描述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大量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使学生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认识,便于记忆。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医学微生物学在课时安排上理论和实验各占一半,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操作,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实验时对自己的要求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许多伟大的发现正是科学家细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是纯属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这要归功于他一直对实验现象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们养成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为将来工作提前做准备。如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斜面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细菌的体外抗药性实验等都要求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并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发现异常现象时,要进行思考,勇于探究。

作者简介:

邓雪萍(1973—),女,广东清远人,制药工程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现为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系教师。

作者:邓雪萍

第四篇: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 要:醫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多个层面研究成果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系统阐明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探索生命活动现象、规律以及不同疾病发生机理的基础性课程.随着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其理论知识和研究策略已经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在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医学细胞生物学需要不断完善其课程体系,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培养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细胞生物学作为临床专业开设的生物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临床医学认知和实践中的众多问题密切相关,在整个医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新形势下医学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科学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2018年教育部颁布首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对其知识目标的培养中,要求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等,这些均离不开对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学习.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不断结合与发展,将不断推动和促进人们对各种疾病发病机理的深入理解,催生新的、有效的诊疗方法和手段[1].因此,在高等医科院校临床专业,加强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系统性、辐射性和前沿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且内容相对抽象.在当前各高等医科院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时相对较少,且同时面临开课较早(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该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二第一学期)和学生生物学知识欠缺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仔细考虑,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取舍.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或内容:一,该学科或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要求学生有大局观、整体观、动态观,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总体上,医学细胞生物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细胞结构(包括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骨架等)与功能,另一部分为细胞生命活动现象与规律,以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两大生命现象为主线进行讲解[2];二,基础知识内涵的延伸与发展,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要讲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医学意义和疾病诊疗应用价值;三,兼顾不同学科的交叉整合,注意处理各章节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叠性,一般来说,对于那些与其他学科重复且其它学科必讲的内容只做简要介绍[2],在兼顾学科系统性的同时尽量将时间留给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授上,如在授课过程中,“生殖细胞与受精”“细胞分化”(以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为教材)等相关内容将不再讲授,“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蛋白质合成”由于是同期开设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讲授内容,亦不作为授课内容;四,引导并培养学生注重多元化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慕课等多种形式,弥补课堂讲授时间的不足,保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

2 以临床医学为导向,加强案例解析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细胞生物学不断加深与医学科学的结合形成的分支学科,作为当代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医学细胞生物学正成为认识疾病发病机理、获取疾病诊疗与防治措施的基础性支柱学科,其主要研究模式需以疾病为导向,解决与发育和疾病相关的细胞生物学问题[3],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临床,不断变化角度,以医学的视角看待细胞生物学的问题,或以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医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医科院校选用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多是细胞生物学家根据经典的细胞生物学架构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编撰,因此,在内容设计与编写上,主要聚焦于细胞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描述,而往往缺少从医学的角度看待问题,与医学的相关处一般在章节的最后一个小节里粗略地以常见的二、三种疾病为例作简要说明,因此,在整个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不到其与临床医学的相关之处,这需要授课老师进行不断学习与总结,特别是与临床课程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学互鉴,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增加相应内容,阐明课程在临床医学知识体系构建和临床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架构起细胞生物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融会贯通.

3 重视绪论讲授技能,发挥开篇引导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绪论作为每门课程的开篇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任何一门课程绪论部分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绪论的讲授中,主要讲授细胞生物学的定义与概念、主要内容及发展简史、研究热点与最新成果,向学生解释细胞生物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此部分内容须总结医学细胞生物学授课内容的精华,突出医学细胞生物学科研成就对医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强调细胞生物学对医学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以教师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善于总括的教学艺术来最大限制的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感和内在动力,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讲好绪论课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学习至关重要[4].

4 加强学科知识联系,树立课程整合意识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能为学习后续医学或生命科学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帮助他们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相关学科进行探讨,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与关联,将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注重在教学中实施多学科知识融合下的教学内容本身的整合与优化,在讲授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时,需要做好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5].笔者所在学校临床专业培养方案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开课前相关课程只进行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学习中,学生们初步学习了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等相关内容,这为本课程的开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们正确理解在机体水平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在后续开设课程中,如病理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而“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调控规律等,对于病理学的学习亦显得尤为重要[6].除此之外,在多个开设整合课程的临床医学生培养体系中,更需要考虑整合课程中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地位以及如何与其他课程进行更好地融合与课程内容的优化.

5 注重知识更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其重要分支,也处于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中,因此,授课老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外,还应适时适当引入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授课老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将自己的最新进展引入课程,带领学生领略所学知识点的前沿性与科研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神[7].如我们在讲授细胞衰老与死亡相关章节时,著名华人科学家王晓东、袁均瑛、韩家淮等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可以适当对他们的关键和最新科研成就做出介绍,让学生们领悟华人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关键作用.在我们讲授离子通道时,可以将我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教授有关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系列文章做些相关介绍,让学生从结构的角度理解离子通道的工作原理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6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何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目标的有效達成都要借助于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介和教学技术.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架构与学习要求不同,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近年来,随着各种不同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也使得授课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如“PBL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Barrows教授首创,该方法基于问题为导向,注重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8];发现教学(discovery instruction)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一般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老师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对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原理和结论[9];对分课堂又名PAD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2014年创立的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强调讲授与讨论并重,通过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的逐级开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翻转课堂则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流程,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颠倒,同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8].总体上来说,这些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实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从“重教、重结果、重模式化”向“重学、重过程、重个性化”的转变.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同高校、不同授课老师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自身素养和特质、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学课时的多少与授课年级的高低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将慕课(MOOC)、雨课堂等“互联网+教育”的优秀教学资源与工具引入课堂内外,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7 结语

医学教学是不断地将各门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系统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目的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具备优秀的终身自我学习能力和技巧.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也应承担同样的功能,这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又广博的本专业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和了解国内外前沿动态以及各种临床医学病例病因病理学解析等,并熟练掌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积累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努力探索提高与综合集成,切实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

参考文献:

〔1〕冯浩,沙保勇,景晓红.浅析高等医科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61.

〔2〕郑皓.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4):347-349.

〔3〕李想,关锋.以临床实践为导向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6,33(6):113-116.

〔4〕冯利.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讲授中以绪论为导向的重要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56-358.

〔5〕刘兰,张勇仓,钟铧,巴桑卓玛,扎桑.多学科知识融合下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8(4):115-116.

〔6〕刘海萍.浅谈临床专业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必要性[J].现代交际,2015(422):233.

〔7〕陈冬生,阚显照,聂刘旺.新形势下高校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变化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17,34(1):107-116.

〔8〕张颢.PBL结合翻转课堂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175-176.

〔9〕刘朝晖,乔国军.发现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5):451-452.

〔10〕刘洁,沙保勇,张妮,米亚静,冯浩,景晓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8,29(21):3064-3066.

作者:王峰松

第五篇: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摘 要:通过回顾分析课程整合的国内外发展状态和趋势,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内容和方法,阐释课程整合的优势和注意问题,应借鉴既往研究成果,积极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进而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达到培养合格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 课程整合 实践研究

整合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可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整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要打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题,以深化教改为动力,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及教学模式[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内容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0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出现了行政主体多元化、课程设置现代化等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2],日益突出的学科之间的通融性、知识的网络性、社会问题的普遍多学科性的特点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与学校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及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息息相关。(2)强调人文教育应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实际情况,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实践性趋向[3],这对于我国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2 主要研究內容

课程整合涉及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和课程实施等,将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可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整合打破了教师学科的思维局限,迫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自主创新地研究、使用和开发教材。

课程整合教学团队选择有多年教学经验、勇于创新、具有自我挑战意识的教师来执教,先由课程组制定整和教材实施方案,然后培训教师。

按照课题组分工,课题组成员带动对课程整合有兴趣的老师,根据研究目的率先行动,按照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课内外整合的基本路径,深入解读和研究教材文本,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在备课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期不同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即课程组组长组织解读教材,确定需要整合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个人独立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集体研究讨论整合的程度、教法和学法以及执行时的注意问题,要各抒己见和建议并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应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课程,之后以周为单位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在授课前2周应按照要求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分发给授课教师。

2 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

将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分为基础学总论、概论、系统模块三部分,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的顺序进行。利用现有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的教学整合[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整合[5]。课程整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 PBL教学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全程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10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的形式。授课教师分三幕给出临床案例,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头脑风暴、建立假说、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共同分享等解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功能代谢变化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来理解。

2.2 CBL教学

以典型临床案例导入,把重点知识主线贯穿在案例中,始终以案例为主线,进行解析。通过CBL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临床案例,追根溯源,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网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而有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慕课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学校已有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视频、相关临床案例、图库及括展知识内容,弥补课题教学时间的不足。授课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自学、布置作业、自我测试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作相应调整。

2.4 交换教学

在各器官组织学构造及超微结构、临床用药等部分适当采取交换教学。在教学开始前,将学生分组布置教学内容,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组内讨论后制作幻灯片在课堂进行汇报教学,老师给予总结、评价及答疑。通过交换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PPT制作、团队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前进行预习,每一章节学习前要阅读《课程学习指南》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大概内容及重点。对所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疑问点进行标记;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课堂笔记,跟上老师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要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后要及时复习,整理重点内容,并适当做一些习题,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PBL教学要积极思考、自主查阅、整理资料、共同分享;积极参与交换教学,锻炼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整合的优势、注意问题与既往研究

3.1 课程整合的优势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课程整合打破了基础和临床的界限,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精简和不重复的授课内容更加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整合实现基础医学纵向联系临床医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重难点知识,更有利于系统疾病的深入探究;课程整合能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促使教师共同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3.2 注意问题

教学合作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可体现为教师结对合作,即教育教学中的传、帮、带,在同一学科的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两人结成对子,在教育教学中相互学习、合作与交流。某学科教师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师个体合作:即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涉及与同一教学内容有关的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不定时不定向的沟通合作,形成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合作方式:(1)教研室成员部分或集体合作,集众人之长,避己之短。(2)教体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师个体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整合。(3)教研室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科教师优势难以无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研室或其教师合作往往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实现多方协作,推出精品。(4)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这是各种合作的落脚点,教学结合,教学相长。

3.3 既往研究回顾

研究显示[6],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学生广泛认可。

应提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Meta分析显示[7],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学生成绩和成绩优秀率均高于传统教学组,比传统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王冰洋等[8]研究显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法的日常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和教学模式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能顯著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器官为中心”的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模式能打破学科壁垒,使各学科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整合能力[9]。吴敏范等[10]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中开展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按器官系统进行教学,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新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提供参考。

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姜文霞等[11]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涉及多学科及人体几乎各器官系统疾病发生机制与转归等主干桥梁专业知识,针对具有知识点呼应、内容宽泛、与临床紧密联系承上启下的特征,构建了基础医学“损伤、感染、免疫与修复”的全英文模块课程;模块教学从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手段、持续改进教学评价及保障体系;通过优化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基础医学的建设,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国家培养了更多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发展所需的人才。

课程整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整合的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整合出更加生动贴切的课程内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琳琳,韦磊,李帅,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9,5(2):124-128.

[2] 杨乐梅.学科资源整合 提高综合素质[J].考试周刊,2017(64):5-6.

[3] 邱忠维,戴光惠.整合课程:放语文到综合实践的天地中[J].今日教育,2014(3):47.

[4] 丁美荣.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63-166.

[5] 陈淑琼.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5,4(3):149-150.

[6] 梁英,廖海涛,黄洪柯,等.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9):86-89.

[7] 葛振英,贺红梅,陈明亮,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6):435-438.

[8] 王冰洋,徐晓艳,杜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1):40-42.

[9] 陈会敏,姚小卫,邹小娟,等.基于“器官为中心”的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8):1985-1986.

[10] 吴敏范,姚阳,邹丹,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9):120,136.

[11] 姜文霞,余莉,陈小平,等.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的构建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9):652-656.

作者:王燕嬉

上一篇:音乐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