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投资环境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然而当前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却没有得到县域金融充分的支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县域金融的角度看,主要是县域金融种类过少,金融产品过分单调,缺乏支持县域经济的激励机制,县域金融中没有信贷审批权,县域资金外流严重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县域投资环境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县域投资环境论文 篇1:

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针对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的评估,可主要集中在营商环境与产业配套的层面中。营商环境可被理解为政府、当地居民以及周边市场的友好程度。产业配套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配偶、商品流动配套以及人力资源等环节中。本文将对县域经济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单位2850个,超过7亿的人口生活在县级区域内。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可惠及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并真实体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近年来,工业企业大量流向城市地区,多数县域经济内难以培养出具备影响力的企业。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因此,各县级政府应当积极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部企业的投资。

一、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现状

(一)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

當下影响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在现实环境中,部分县政府会在招商工作开展前,为企业提供诸多便利与承诺,当企业进驻后,当地政府往往不再为其提供便利,企业的诉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个别干部甚至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使企业投资面临较高的风险,当地的产业也难以得到发展。同时类似的招商方式,随然可使当地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但也将使该地区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

(二)配套产业不完善

县域经济的容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这些问题将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例如,进入到县级区域的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运输成本与采购成本。这部分成本将逐渐消耗掉,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节约的资金。同时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更加重视,针对工业排放的管理更加严格。但多数的县级单位并未配置合格的排污设备,这部分设备的建设,也将使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将对县域经济的投资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缺乏优秀人才

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县级区域的高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类人才却较为缺乏。首先,由于产业发展滞后,优秀的人才难以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就业渠道,因此部分人才逐渐进入到一、二线城市工作。其次,由于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多数县级区域并未培养出成熟的产业工人。这一问题也将对企业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再有,由于生活品质不及大中型城市,因此优秀人才往往不愿进入县级区域工作。

二、改善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

在县域经济内,政府的管理作用极为明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可在招商工作前,为企业提供免税政策,并针对具体的需求,快速批复企业用地。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的投资成本将相对降低,其投资意愿也将得到增强。同时管理部门应当加快自身的工作效率,并针对企业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例如,针对治安问题,县政府可组织公安部门与经管部门共同成立处置小组,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再有县党委应当严格管理基层的工作人员,以杜绝“吃、拿、卡、要”等以权谋私的行为。

(二)完善配套产业及设施

县域经济的容量较小,产业结构也较为单一,这一问题将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高的成本。因此,县政府应当积极挖掘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并明确该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县政府可将主要资源集中到该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以便吸引到更多的企业投资,并逐步完善本地区的供应链。例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可将粮食深加工作为本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为了解决商品的销售问题,该地区可积极邀请知名企业在本地区设厂。县政府则可选择合适的区域成立食品企业产业园,并集中县财政的主要力量为该产业园配备能源供应、排污系统以及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同时县政府可在物流园周边建设简易厂房,以满足企业对商标、包装等配套产品的需要。

(三)改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内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该地区应为企业培养足够的人才。例如,教育部门可针对企业的需求,在本县的职业学校内设立相关专业,并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人才储备。同时当地政府应当制定更为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例如,针对高级技术人才或企业内的管理人才。当地政府可适当提供住房补助,从而使这部分人才获得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再有,当地政府可积极鼓励政府工作人员或学校教师进入到企业工作。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结语

在改进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的过程中,县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作风,并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当地的营商环境。同时县教育部门可针对企业需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从而使居民就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再有当地政府应当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并集中主要资源予以落实。(作者单位为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县域投资环境建设与创新研究”(2017B030)。

作者:江晓晗?余子轩

县域投资环境论文 篇2: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 要: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然而当前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却没有得到县域金融充分的支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县域金融的角度看,主要是县域金融种类过少,金融产品过分单调,缺乏支持县域经济的激励机制,县域金融中没有信贷审批权,县域资金外流严重等。从县域经济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大多是民营的中小微企业,优质资产少,管理不规范,产品竞争力不强等,也导致了县域金融支持不积极的现象。从信贷支持环境的角度看,诚信意识缺乏,废逃债务严重等等,都是县域经济赢得金融支持偏少的原因。为此,以广西隆安县为例,分析中国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为赢得县域金融支持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金融支持

一、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的县域金融基本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县域金融体系。然而现在的金融机构尚不健全,如隆安县的县域金融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共有42个网点,其中农业银行7个,农村信用社15个,邮政储蓄19个,工商银行1个。①此外,县域中还有一家保险公司,但没有小额贷款公司,也没有担保公司。

(一)当前中国县域金融的特点

中国县域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金融机构的种类不全。以隆安县为例,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种金融机构,没有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显然,这与蓬勃发展的县域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相比,机构明显偏少;(2)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残缺。隆安县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县一级的支行机构,并不具备贷款的审批权,因此,县域金融中的上述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过程中,其权利是残缺;(3)服务方式简单。隆安县的各类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存、贷、汇”等传统业务为主,其他业务诸如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支票结算、自动柜员机等在县域范围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可以说,县域金融的服务水平过于简单,缺乏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状况

此外,我们从表1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状况。

1.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支持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信贷规模偏小。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三家金融机构的2011年存款余额为43.24亿,贷款余额仅为22.41亿;(2)支持范围小。据自治区农业银行的统计资料,2011年自治区农业银行对隆安县的建设项目支持范围很小,除了水电站等少数两三个项目之外,其余的如小城镇建设、县城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农业银行均没有支持的项目;(3)资金外流较多,特别是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为8.9亿,贷款余额仅为0.52亿,新增贷款为0.0028亿。这些邮储资金经过上存人民银行后作为基础货币,虽然通过发放支农再贷款的方式,返回一部分用于支持三农,但规模极其有限,实质上成为县域资金的“抽血机”。

2.农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弱。近几年来,农业银行对县域经济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1)信贷余额增长的幅度小于存款余额增长的幅度;(2)支持的项目数量也有所下降,以2011年为例,隆安县域金融仅贷款支持两个项目;(3)减少服务网点,特别是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4)信贷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县一级的支行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

3.县域金融信贷投入结构不合理。从目前农业银行情况看,信贷投放领域相对比较集中,信贷投入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消费和少数基础建设项目上;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贷款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另外,在放贷上也存在“垒大户”现象,对于一些优质客户,给予较大的授信额度,致使信贷资金过度集中,使县域中小企业借款更加困难。

4.农村信用社融資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全面推行,特别是实施利率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农村信用社迅速成为了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隆安县而言,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县域金融体系中的主要力量,2011年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存款余额还是贷款余额,在隆安县都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而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还贷周期长,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县域金融系统的原因,二是县域经济主体的原因,三是县域金融支持的环境因素。

(一)县域金融系统的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过于烦琐,与县域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呈现出的急、频、小的特征不适应。但是,县域金融中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权利,特别是贷款权普遍上收至上级行,县级支行贷款权很小。隆安县农行仅有存单质押权、存量客户短期单笔800万元和中期流动资金单笔600万元的贷款权,对新增客户一律需要上级行批准,存单质押贷款也只能贷质押额度的70%~80%。由于基层行贷款权限小,许多贷款需要二级分行甚至一级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因而满足不了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

2.县域金融系统的支持责任与利益激励不对称,导致员工缺乏支持的积极性。目前,各行要求新增贷款“零”风险的状况没有丝毫改变。如农行要求信贷人员对贷款实行“三包”,即“包放、包收、包赔”,并终身负责。在贷款的责任约束下,信贷人员没有100%的把握不会放贷,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及个体民营企业不愿贷款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激励县域金融的逆向选择行为。目前,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将信用评级的结果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并设置了较高的贷款标准,只有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企业即一些龙头骨干企业能够获得贷款。而县域经济中,以传统农业、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业为主导,即使一些规模小但效益很好的企业在评级标准面前也难以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从而被挡在贷款门槛之外。从各家商业银行调查了解,虽然口头上重视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在实际经营中普遍加强了对大企业、优质客户的争夺,压缩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

4.县域金融中现有的金融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服务集中于“存、贷、汇”等传统业务,金融产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不强。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也比较狭窄,基本上围绕县域城区业务,难以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

此外,农业生产方式尚需加快转变,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也制约着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规模效益。

(二)县域经济主体的原因

1.县域企业的整体素质较低,融资能力不足。县域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般资产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财务制度不健全,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信用等级低,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2.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

3.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与县域经济低水平失衡的矛盾。目前县域经济大多是传统封闭式的内向型经济,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工业、农业。无论从企业规模、科技含量还是管理水平上,均处于低水平状态,投入高、回报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再生产能力不高,吸纳银行贷款的容量小,迫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形成了高储蓄低投资,金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化配置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经济发展快—经济规模大—容纳资金多—银行贷款多—经济发展快”的良性循环。再加上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大多数资产负债率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缺乏优势项目,与金融机构信贷标准有较大差距,出于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缺位。

4.抵押担保难仍是制约县域经济主体融资的瓶颈。按照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企业向银行贷款时,要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而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有效资产少、抵押能力低,特别是村镇中小企业,集体土地和房产都不能抵押,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

三、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县域金融机构方面

1.进一步丰富县域金融机构的种类,提供服务网点的覆盖率。贫困县的县域金融机构种类偏少,隆安县目前仅有工商银行(1个网点)、农业银行(7个网点)、邮政储蓄银行(19个网点)、农村信用社(15个网点),既没有小额贷款公司,也没有金融担保公司。这与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多元化需求是不适应的。因此,应当降低门槛,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着重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信用互助组织,并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延伸县域服务网络,把机构设置和产品创新作为突破口,从而丰富县域金融机构的种类和产品,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2.强化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支持。贫困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天灾影响较大,而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如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为了改变投资环境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城镇和乡村之间的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硬件”建设等,资金求量大,多半是社会效应高而经济效应低的项目,资金需期限长、回收慢、风险大,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对于这一部分的投入,需要国家对县域金融给予制度上规定,让贫困县中的县域金融对其上述项目给予政策性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要探索建立专门对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机构或者发展一批地方性股份制的金融机构等,进一步丰富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3.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银行管理体系。首先,要改变目前县域金融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残缺的现象,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县级分行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分担贫困县中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定的政策性风险和市场性风险。其次,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既要避免道德因素带来的信贷风险,也要避免逆向选择导致的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不够的现象,做到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再次,建立“取之于县域,用之于县域”的储贷激励机制,逐渐改变银行信贷资金上“农转非”和“乡养城”的局面。资金外流是制约贫困县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县域金融应该建立“取之于县域,用之于县域”的储贷激励机制。首先,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制定实施向贫困县县域经济有效信贷投入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如下调县支行资金上存利率,激励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及以下机构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针对邮政储蓄银行只吸纳存款不放贷的状况,建立邮政储蓄银行返还机制。数据表明,①邮政储蓄已经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因此,人民银行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把县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例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由这些县域金融机构放给县域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手段,使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二)县域经济主体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县域经济的主要是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构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县域经济中的各种企业往往存在产权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因此,要增强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就必须抓住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县域企业的资本、资产结构得到改善,实现规模、技术、产品升级,增强企业市场競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盛林.县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财贸经济,2011,(4).

[2] 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2).

[3] 陈泽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3.

[4] 陆珉峰,等.县域金融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华北金融,2011,(10).

[5] 李建华.中西部地区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失效原因及对策分析[J].台声,2005,(6).

[6] 崔建军.西部地区县域金融资金流失问题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0,(1).

[7] 蒙永亨,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国外的经验急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6,(12).

[8] 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EB/OL].中国金融网.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薛桂芝

县域投资环境论文 篇3:

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指导者和领导者的政府行为也越来越被学者研究和关注。目前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竞争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所以研究竞争中的县域政府行为更加符合时宜。本文从阐述县域经济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入手,接着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表现,说明地方政府的行为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但也有贯彻和执行不力的地方,从中发现了地方政府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终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县域经济 政府行为 竞争 地方保护主义

一、引言

俗话说:县为国之基。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由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来看,依靠外贸出口的中心城市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有很多农民工就地安排工作,那时,有很多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从中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1]

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政府行为的合理定位和正确系统的行为导向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可以从个人和体制两个方面来更加透彻的探寻问题根源,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二、文献综述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在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中有较多研究,主要在理论分析方面。

“国外关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的阐述主要有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2]实际上我国现在不仅仅在县域经济上存在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也存在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只是两者包含的层面不同罢了。不平衡发展理论比较符合中国县域经济目前的发展方向,从全国比较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实例来看,县级政府确实采用了这种发展策略。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说起,开始主要基于一些调研和工作报告,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着重强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学分支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向,”[3]尽管如此,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查阅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的研究文献和理论时,“大部分对政府行为的研究都处于静态的规范的研究,例如对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和分工的研究等,”[4]而对政府行为的研究并不多。那么从理论分析上看,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独立的管辖范围和独立的决策权力,并且可以享受到竞争所获得的收益,所以政府间在发展各自县域经济时出现竞争成为必然,而从现实来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确实存在,综合两个方面考虑,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很有必要。

三、县域经济竞争激烈

“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激烈的竞争法则不仅要在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得以贯彻,而且也必然要在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经济法则也无处不在。

(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县域间竞争激烈

为了更好的了解全国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情况,我国自2000年就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开展了评价工作。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根据各县域的优劣势做出判断,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旗)都被囊括其中,根据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类14个指标对其进行具体评价,每年评价一次,从县域经济网相关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年的排名都有所变化,这说明县域之间为了提升自己的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解决民生问题,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二)地方保护主义是县域经济竞争的手段及结果

在我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既要为提高经济绩效又要为争取政治晋升机会而竞争,处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竞争压力下,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也就在所难免,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县域政府追求地方利益产生的不良结果。其主要表现为对当地优势资源及商品和服务供求市场实施封锁、在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方面形成恶性竞争、为了增加税收提高绩效形象工程比比皆是、对污染企业只见例行管理不见实际成效等。

从对地方造成的危害来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封锁市场,人为阻止当地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和竞争,缩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形象工程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而且重复建设不利于县城的长远发展;对污染企业的包庇和纵容,更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从对全国造成的危害来看,地方保护主义破坏了全国的统一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区域间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最终导致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表现

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做研究时,我们不能仅考虑到县域地方政府的行为,因为县域政府的行为是在中央政策方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就要首先分析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目标,在这种要求和引导下,再研究县域政府的行为会更加透彻和全面。

(一)中央政府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做了明确定位,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5]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由上可见,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具体规划,这表明中央政府在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已引起足够重视,明显意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进一步完善确立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发展目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体化,这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二)地方政府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县域经济的指导

地方政府不仅要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进行贯彻和落实,认真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还要在地方经济之间展开激烈的相互竞争。目前政府间的竞争已经在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县域政府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展开竞争,以增强本县域的竞争优势。“在这两种相互作用下县域政府的行为就是根据县域范围内特定的地理空间、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使各地经济发展具有特色化、多样化。”[6]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面对竞争时,一定要将当地具体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环境与中央的经济政策和指导方针结合起来,寻找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五、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给县域经济带来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因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竞争中的政府行为,从第三部分分析来看这主要涉及的是县域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所以本文接下来着重分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并紧接着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

(一)县域经济在竞争中的政府指导下产生的问题

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二元结构亟待解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小且缺乏自主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使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分布不合理,盲目追求效益,不但导致县域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而且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建设方面都留下来一系列隐患。

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县域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占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农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和科学指导方法。虽然县域政府比较重视发展工业,“但不少地方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提供半成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业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落后,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部门,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7]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

县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除了存在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县际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进入百强行列的强县(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显得较落后。由于县际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竞相争取引进外资等多方面冲突,地方保护主义在县际间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盲目追求政治绩效,导致缺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在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所以就会造成一种错觉,下级政府主要对上负责,期望获得上级的肯定和提拔,从而获得更高的职位与更大的权力,加之我国对政府官员政治绩效的考察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即,地方政府官员提升与否主要看其在任期间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8]这两者的作用下,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没哟一个很好的规划,即使有良好的规划,也很难得到下一任的继续贯彻和落实。

建设市场经济缺乏经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但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任务还依然严重,尤其是走建设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没有前车之鉴,我们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同时以前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合,这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要有相配套的改革和完善,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及力度不足,对县域经济指导的地方政府行为难免存在问题,也给地方经济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

六、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界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地方政府确实大有可为。但政府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明确哪些行为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政府做好自己权责范围内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运行机制,剩下的交给市场去做,依靠市场机制和要素分配原则自由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完善政治体制改革。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始终明确自己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不是生产者、控制者和干预者,而是指导者和领导者,其制定的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机制应该是为了确保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充分和机会均等,保证起点公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拥有平等的工作机会。

其次,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化不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现代县域经济的重要标志。要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坚定的执行“十二五规划”中一再强调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商业、电信、金融等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县际经济平衡发展。[9]要想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就要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协调县域经济平衡发展就要避开产业结构趋同这一经济现象,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民族风情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开展因地制宜的竞争,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使县域经济间具有竞争力和差异性,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最终促进彼此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5).

[2]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05,(8).

[3]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王一鸣.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5]段安石,胡小红.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J].求实,2003,(1).

[6]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周克瑜,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作用和经济行为的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8]牛冬梅.政府竞争理论与地方保护主义[J].理论学刊,2006,(12).

[9]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马金凤(1987-),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作者:马金凤

上一篇:集团企业投资论文下一篇:前台文员实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