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与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对近几年国内信息化教育装备文献的检索及内容分析,试图从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定义、管理(理论、系统)、效能、评价等视角,分析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装备与学校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装备与学校教育论文 篇1:

?深圳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标准修订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新需求,支撑深圳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高位、特色、科学发展,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对2012版《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及《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阐述修订设计、依据和适用范围,分析修订要点及新标准特色,以期为其他地区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教育装备;教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绿色校园

1 前言

一个地区的教育装备的水平可以反映当地教育发展的水平[1]。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圳市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条件和教育教学应用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装备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学校教育装备与信息化水平,服务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启动对2012版《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和《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原标准”)的修订工作。

2 修订设计、依据和适用范围

修订设计 必配标准和选配标准并行,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在指标项目及相应参数的设置上,设定必配标准和选配标准,必配标准保障教育的均衡发展,选配标准支持学校特色发展。顺应深圳的具体情况,推进新型空间建设和空间复用,实现深圳教育的高位发展。

推动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系统的融合,在技术标准的层面保证教育装备具有融入深圳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以标准化推动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实现设备的集控式管理。融合线上网络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及设备,提供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

相关依据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指导,结合《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在2012年发布的《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和《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试行)》的基础上修订并编制形成。

适用范围 《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配备标准指引》适用于深圳市新设立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新设立的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普通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改扩建或逐年更换设备的过程中参照执行、逐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另行制定。

《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设备设施配备标准指引》适用于深圳市新设立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及新设立的民办普通高中学校,现有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及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在改扩建或逐年更换设备的过程中参照本标准执行,逐步完善。

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可参照《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指引》和《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设备设施配备标准指引》的相关内容综合考虑。

3 修订要点及新标准特色

修订要点 本次修订的范围主要包括原标准中的常规教室、专用教室,对其中的教学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设备及产品等进行调整细化,增加校园公共空间设施配备要求和校园信息化建设配备要求等内容。从空间上对原标准中的部分教室进行合并、面积提升以及功能拓展,并从网络环境、应用服务以及数字资源三个方面对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

相对于原标准,新标准的编制主要做出十个方面的修订和调整。

1)强化学校的安全建设标准。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室内设备设施安全三个方面,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与规定,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参考。

①在校园安保方面,对校园监控室、传达值班室(含门禁安保)的安防设备的具体配置标准进行详细说明,明确提出要配备防护钢叉、警棍、防暴头盔、防护盾牌、防刺背心以及强光手电等安保设备,并提出建立车辆门禁系统(支持蓝牙或车牌识别)以及学生出入门禁系统(支持平安短信或生物识别)等。同时对校园监控系统、教室监控系统(包括电子考场)的存储规格、显示标准以及传输方式等做出明确要求。

②在网络安全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安全措施、系统安全、舆情管理以及监控记录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保存监控影像的时间大于等于30天,网络行为监控系统的日志保留时间大于等于六个月等。

③在室内设备设施安全方面,针对普通教室、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及楼道地面等学生易摔倒易擦伤的地点,建议采用PVC地板、水泥自流平或环氧地坪等新型材料进行铺设。同时从抗震及牢固等要求出发,对室内桌椅等家具、设备设施的设计以及摆放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即符合《GB 28007-2011 儿童家具通用技術条件》以及《14G312 幼儿园、中小学校家具家电设备抗震连接构造》。

2)突出学校的绿色建设理念。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对设备设施、校园环境的环保规范做出明确的说明,列出详细的参数指标。

①对设备设施的有害物质含量做出明确规定:对与师生密切接触的桌椅、实验台、演示台、书写板、木质地板、塑料用品、手工制作中的造型黏土、绘画颜料以及室内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依据国家标准《GB 6675-2014 玩具安全》和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SZJG 52-2016 家具成品及原辅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其中的具体标准明确列出加以强化,整体提高教学及实验环境的环保程度以及家具设施的使用寿命。

②对校园垃圾的回收和实验废物处理做出明确要求:对校园内的垃圾桶、楼道内的垃圾桶以及食堂餐厨垃圾桶的大小和规格做出明确说明,并在校园公共空间设置废物回收箱;对于生化实验室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给出相关设计参考,如建议生化实验室建立独立的排水系统,并在适当的位置配备集中的收集和处理设备。

③对学校的绿化以及植被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遵循绿色校园的设计理念,对学校的绿化用地(主要包括集中绿地、零星绿地、水面和供教学实践的生物园、地理园以及校园气象站等)的设计和规划做出具体要求,其中学校整体绿地率大于等于35%,集中绿地率大于等于15%。

3)提升部分教室的配置标准。根据教学应用需求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提升对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音乐教室以及报告厅(阶梯教室)的装备要求。

①在普通教室方面,将原标准中的电教平台规范化命名为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原标准中的教室投影显示设备统一修订为带操作系统的大尺寸触摸一体机,增加支持无线投影的网络设备以及支持大带机数量的无线AP等;增加储物柜、书架、电子班牌等设备设施,明确空调必配,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增加新风系统;提升对课桌椅的材质以及环保的要求,给出最新的标准规范。

②在专用教室方面,将原标准中的多功能教室(综合电教室)升级为适合小组讨论、分组互动且能进行課程录播、数据采集的多功能教室,并配备适合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如移动PAD柜车(含PAD)等;并明确提出配置的课桌椅可移动、适合拼接,录播系统能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进行分析。

将原标准中的音乐室升级为数字化音乐教室,通过数字化音乐教学平台以及学生终端,实现师生互动。教师既可以进行集体教学和案例演示,也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将原标准中的阶梯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升级为可以进行学术报告、节目演出、电影播放以及现场录播等活动的多功能厅,并对其中的灯光、音响、舞台以及装修等的规格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说明,提出配置中央空调,建议有条件的学校配备数字放映机或3D放映系统等。

对理化生等学科实验室的装备进行升级,使其成为智慧云实验室兼实验技能考场,实现实验操作考核的电子化,能实现远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监控和考核。

提升史、地专用教室的装备配备标准。

明确计算机网络教室中的计算机性能配置参数和要求,增加可选择的云端多媒体系统。

提升校史(德育)展览室的配备标准,对基础配置进行具体规定,同时增加液晶显示大屏、触控一体机、音响以及灯光的配置要求,以构建数字化宣传展示空间。

对创客教育实践室等空间内的实验台、演示台以及操作台等设施的材质要求进行升级,建议采用环氧树脂等更加环保的材料;同时对学科实验室、创客教育实践室、图书馆、体育馆以及楼宇地面的装修标准、线路配置等进行相关规定。

4)统整部分教室的功能空间。为了综合利用空间,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功能及性质,对原标准中的部分教室进行合并、面积提升以及功能拓展。

①教室合并:将语言实验室整合并入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将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与电教器材室整合为信息化装备工作室;允许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可将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以及通用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室和创客教育实践室进行功能整合,实现空间复用,提高教学空间利用率。

②面积提升:按照《深圳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深发改〔2016〕494号)文件规定进行面积提升,根据学校的规模,可增加机动教室、选修课教室,以便于学校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为学校针对少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特色教学提供空间支持。

③功能拓展:将图书资源数字化,提供网上借阅服务;将学校走廊、门厅等公共空间开辟为阅读场所,并配备查询和借阅的设备设施;将楼宇大厅的公共空间改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的场所,并对其配置标准进行相应说明。

5)细化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从网络环境、应用服务以及数字资源三个方面,对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进行要求。

①网络环境。规定校园网络的功能要求以及配置要求(网络架构、网络接入、网络布线、网络设备等),主要指标表现为:校园主干网络带宽不低于万兆,校内桌面带宽不低于千兆,接入带宽不低于1 G,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100 Mbps,教室AP支持动态负载均衡化以及并发大流量,能满足多个终端同时接入,相邻教室互不干扰,教室内可以正常使用无线终端进行教与学。

②应用服务。从功能需求的角度规划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共计四大类(教育教学类、教育管理类、发展评价类、生活服务类)18种应用服务(网络备课、网络教学、互动课堂等),并对应用服务的功能和配置进行了规定。

③数字资源。规定数字资源的总体建设要求,并对三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建设要求进行具体说明,主要要求包括:多种渠道汇聚和共享国家、省、市、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特性和本校特色,建设公开示范课、微课、校本选修课、数字图书、试题试卷库等校本资源;建立校本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制度,鼓励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共建特色资源和个性化资源;重视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性资源(讨论、试题、笔记等)的积累与应用等。

6)新增创客教育实践室配置标准。在《深圳市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室建设指南(试行)》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建设指南(试行)》的要求,对创客教育实践室的基础装修、家具配置、安全防护用品配置以及主要仪器(器材)配备等进行规定。从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设备、机器人设备、数字化加工设备、工艺美术创作设备、数字媒体与艺术设备以及创意模型设备等七个方面出发,列举参照性配置方案,并对相关的参数标准进行说明,各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和本校特色进行选择和参考。

7)明确公共空间及办公用房标准。

①在公共空间方面,对校园公共空间的整体建设要求进行规定,将生物园、地理园、校园气象站等辅助教学空间的建设纳入整体校园建设,并从基本功能、装备内容、装备要求三个方面对各种配套设施进行规定和说明;同时对校园的植被设计标准、垃圾分类及回收等设施设备的配置要求和标准都做出细化和说明。建议通过建立公共休息區、文化走廊等措施来改造和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并对其具体配置要求和装备标准提出规划建议。

②在办公用房方面,在符合《深圳市市直党政机关公用设施配置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工和学生食堂以及后勤用房等部分的具体装备配置提出具体规划和指导,使得该部分的建设和配置更具有操作性。

8)统整图书馆空间面积及装备。

①在空间整合方面,将原标准中的电子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以及藏书室等以总面积的形式进行规定,为各校图书馆建设提供自主设计的基础。

②在配置升级方面,相对原标准增加图书查询终端、图书自助借还终端、门禁系统、RFID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以及图书杀菌机等;电子阅览室配备耳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对图书馆中的图书更新频次、计算机配置、数字化资源的存储提出明确要求。

9)改善教师的办公环境及条件。明确教师的办公桌椅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提升教师信息化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如计算机的性能、网络配置等;教师办公室增加碎纸机、饮水机等设备;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增设教工茶吧,为教师打造舒适的办公环境。

10)更新相关标准或规范的目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标准参考的很多相关标准和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对与师生密切接触的关键性装备的环保标准、性能标准、功能标准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健康标准等进行更新。

新标准的特色

1)量身制定。根据深圳土地使用率高的特点,提倡空间复用,提高深圳土地使用效率。根据功能及性质,对原标准中的部分教室进行合并、面积提升以及功能拓展,并从装备方面给出具体的支持。

2)响应教育信息化2.0。相对于原标准,新标准明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装备设施的条目和指标,提倡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融合打通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将信息化教学平台单独列出,体现出其重要性,在配备上也充分体现出先进性,支持信息化环境中教学业务的创新发展。

3)以人为本。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和“教育平等”[2]。新标准的制定从服务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推动教育改革。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进一步规范安全建设,明确环保标准,保障学生健康,推动实现绿色校园。

4)与时俱进。学校的现代性与教育装备的先进性息息相关[3]。考虑到对考试制度改革的响应和支持,对一些教育装备的配备提出新的要求,如配备电子班牌和排选课教务系统,升级理、化、生专用教室等。

4 结语

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需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通过修订完善标准,制定出注重优质均衡发展、为学校特色化发展提供支持的学校设备设施配备标准指引,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建立起体系健全、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和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5]。此文成稿时正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之际,深圳市将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继续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有关要求,将教育装备标准融入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师生能力,变革教学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2.0,赋予教育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6],推进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伦,兴乔.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3-7.

[2]刘垚玥.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梳理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4):30-33.

[3]后有为.中小学理科实验室创新装备与推动实验教学变革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31(11):8-11.

[4]吴勇军.学习与思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34-43.

[5]孙立会,刘思远,李芒.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图景: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描绘[J].中国电化教育,2019(8):1-8,43.

[6]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39(4):16-22.

作者:张惠敏 黄泽武 何琼

教育装备与学校教育论文 篇2:

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统计与内容分析

摘要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信息化教育装备文献的检索及内容分析,试图从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定义、管理(理论、系统)、效能、评价等视角,分析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装备;内容分析

Statist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Study to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Equipment//Gao Jingsha, Zhang Sujing, Wang Aiai

Key words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equipment; content analysis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China 321004

1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铺开,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装备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石和物质载体,信息化教育装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是实施学校信息化、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教育机构资金投入更趋合理,而且有助于学校或机构把握教育装备的现状,更加合理地建设、管理和使用,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 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文献统计

为了了解当前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研究现状,由信息化教育装备一词的发展为依据,选取关键词“教育装备”“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教育装备”,对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大数据库2003~20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其统计结果及年份分布见表1和图1。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并不少,而从图1可看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装备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2006年达到高峰,但教育信息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初步完成时,其研究有所减少,而2009年稍有回升(2010年数据不全面,不在分析中)。

3 文献内容分析

从检索到的论文中剔除重复、会议简介、广告、消息等,对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从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界定、管理(理论、系统)、效能到评价进行归纳总结。

3.1 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界定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装备一词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及教育理论与理念的完善,由最初的教学仪器逐渐演化、扩大而来的,如今教育装备已使教学仪器等成为其本身的一部分。教育技术装备是由电教设备发展而来的,通过分析认为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装备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信息化教育装备”则是个本土概念,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出现并逐渐明朗化,随着教育装备的现代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对于教育装备的界定有代表性的是殷常鸿等[1]在2005年做的初步定义:教育装备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和过程。而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定义,仅在2篇硕士论文中有见,且二者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范围而下的定义:1)信息化教育装备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技术特点的教学硬件和相关软件设施[2];2)信息化教育装备是指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保障教育教学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学习效能过程中所需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总和[3]。

由以上分析可以将信息化教育装备定义为:信息化教育装备是指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保障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学习效能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软硬件资源的总和。

3.2 信息化教育装备理论

目前教育装备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教育装备定义、分类、学科建设、管理、财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殷常鸿等提出的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框架,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并在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中将系统工程方法作为教育装备的研究方法。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研究理论目前主要涉及2个方面。

1)系统全寿命费用理论。如何提高教育装备的投入产出比(效能),实现教育装备投入与产出效益最大化,系统全寿命费用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徐力、姚玉琴等[4]从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出发,对多媒体网络教室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分析计算和研究,对教育装备投入的分配、管理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实践依据。赵锦红、胡又农[5]针对教育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情况,详细讨论教育装备可靠性管理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中系统全寿命全费用的原则及观点。

2)绩效技术。绩效技术是对教育装备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指导理论,将绩效技术引入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中,可以提高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而提高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管理效能。肖飞生、章苏静[6]探讨了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及教育装备的关系,研究绩效技术在教育装备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认为应强化教育装备服务人员管理,以管理人员的绩效作为突破口,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薛鹏[2]以绩效考评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学校层面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项目与职责,并提出评价体系。

通过文献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除了上述理论,还有如人机工效学理论、戴明理论及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等也逐渐被应用到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环境设计、管理及其他相关领域,这些理论直接从企业管理等领域迁移而来,因此针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不完善。

3.3 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管理及效能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巨大投入的背景下,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初期建设已初步完成。近年来,在管理和使用上追求装备自身效能的提高,将需求转化为如何管理,好用、够用、适用已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信息化教育装备作为现代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物质保障,涉及的门类众多,标准也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平台,已有学者从理念、模型及实际系统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谢玳英、殷常鸿等[7]依据教育装备的管理原则,从计划管理、使用及日常事务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及教育装备评估体系方面提出教育装备管理改革的措施。殷常鸿、胡又农等[8]对当前的教育装备软件管理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从教育装备的全寿命、全系统以及寿命周期费用的角度出发,对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统计项目进行详细分析,为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提供参考模型;针对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软硬件存在的问题,对教育装备构建优化合理的管理系统给出建议,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教育装备系统构建的方案。殷常鸿、艾伦等[9]以模糊算法作为工具,对教育装备的成本效益评估进行系统分析,并构建具体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为教育装备的进一步投资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根据教育装备管理的现代化要求,由浙江教育用品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浙江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将中小学教育装备中的各种实施、设备用计算机来实施管理,把教育装备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装备管理模式。

2)信息化教育装备效能及影响因素。效能(effectiveness)通常指产生某个效果的能力,在装备学领域指对满足使用目的程度的度量。而效益则是指善于运用装备的能力和程度,更强调师生的受益程度,常与成本相关联。装备效能是指装备本身达到使用目的的程度值,综合效能(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由日本工厂设备维修保养协会的Seiichi Nakajima首先提出,近些年日益普及,它与装备的可用率(利用率)、性能指数、质量效能直接相关。

薛鹏[2]系统分析并归总学校层面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项目与职责,并研发出操作性较强的绩效评价体系。肖飞生[3]提到教育装备涉及的既有人又有物,其综合效能必须包括装备本身效能、管理的效能及装备环境设计。另外,他还认为将人机工效学原理应用于教育装备环境设计中,可以提高教育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综合效益[10]。马如宇[11]也提出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合理教学的实际,优化装备配置结构,丰富装备种类,适应不同教学环境。殷常鸿、艾伦等[12]提出教育装备综合效益的内涵:在教育装备预计的有效寿命周期内,在综合考虑装备的设计、开发、生产、使用、维护、后勤保障以及退役处理等过程的情况下,对教育装备所进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及产出的教育绩效与教育经济效益等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考虑。

陈学楚等[13]提出影响装备效能的主要因素有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生存性、测试性、安全性、耐久性、固有能力及人的因素等。许成果[14]认为教育装备系统效能是在教育环境中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能力,其表现应包括固有能力、稳定性、可靠性、交互性,利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调研得出影响教育装备效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装备(科学性、完整性、易操作性、可修复性、安全性)、人员(学生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态度、教师态度)、课程(任务量、内容性质)、规则(纪律要求、开放性、学生组合)[15]。殷常鸿[16]则把教育装备效能分成设备绩效(使用率、维修率、报废率、折旧率、损坏率、淘汰率、升级率)和教育绩效(师生满意率、教师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效率、教育效率)。这些研究真正从装备效能出发,评价学校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利用程度和完好程度。

综上可见,由于教育装备的特殊性(既涉及“物”,又涉及“人”),评价教育装备的综合效能不能只针对单件装备,应该涉及人和物。教育装备综合效能在装备综合效能的基础上扩大了内涵,包括装备综合效能、环境设计、管理效能等。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也应从装备综合效能、环境设计、管理效能等方面研究,即应该包括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可用率、完好率以及影响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的环境、管理等因素。

3.4 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评价

近些年来,国内大量研究者借鉴军事装备学等理论,努力构建教育装备学的理论框架,教育装备评价研究尤为突出。笔者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几个方面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评价进行分析。

1)信息化教育装备评价方法。胡又农[17]提出教育装备评价具有导向、管理、激励、诊断及鉴定作用,评价的类型按评价方法,可分为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按评价功能,则有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之分;按评价内容分,其所有内容(教育装备的效能、使用、目标、管理的评价和教育装备经济指标的评价等)均可作为评价对象。郭齐胜[18]等从军事装备学角度提出装备效能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根据评价的主客观程度,分为主观评估法(如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客观评估法(如加权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判法、聚类分析法、参数效能法等);另一类则根据得出评估结果的基本途径大致分为统计法、解析法和仿真法。艾伦等[19]将马尔可夫法应用于达标评价预测上,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中小学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帮助建立教育装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评价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上信息化教育装备评价方法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提出的,且在案例中得到验证,如张鸽、胡又农论述评价研究过程和实施评价的方法。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一种方法单独使用,或几种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使理论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2)信息化教育装备评价指标。赵克进[20]将信息化教育装备设施评价分为数量目标(定量)和机制建设(定性)指标,并将定量定性分别分为7个、6个二级指标。芦丹丹[21]从生均计算机数、校均拥有多媒体教室数、教学班平均拥有多媒体教室数等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建设进行评价。尹恩德[22]从采购和售后服务方面对教育装备进行研究,提出教育装备项目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肖飞生[3]从综合效能的角度提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教育装备效能、信息化教育装备领导力、信息化教育装备素养一级指标,并进行二三级指标的划分。依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全国高校均根据实践建立起贵重仪器评价考核指标,由此对高校从设备管理、机时利用、功能开发、设备完好率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比较成熟也比较有代表性[23]。

前两项研究均是通过横向比较评价学校信息化教育装备的拥有率,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并不真正反映学校对现有装备的利用程度,而肖飞生制定的指标则反映出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评价如师生对信息化装备的满意程度、故障率、利用率等。高校装备评价表遵循装备本身的特点,从效益评价、管理评价和环境评价3个方面评价装备的综合效能,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且量化评价程度高,操作比较方便简单,但这个标准只针对高校的贵重装备。

3.5 其他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有学者从教育装备与经济、教育和人的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经济:谢玳英、殷常鸿等根据教育装备管理的服务性、适宜性及效益性原则对改革进行探讨;姚玉琴则分析教育装备与经济的关系,并举例分析教育装备的经济性。2)教育性:艾伦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教育装备的教育特性进行阐述;马建民对装备与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论述;浙江省教育装备中心的张晴在2005年从实践维度考察公共财政体系与装备经费使用效率问题。3)心理因素:何智等对新型教育装备有效应用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作出对策,认为信息化教育装备的有效使用必须符合教师的心理。

4 教育装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信息化教育装备出现并逐步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一些研究还停留在教育装备的层面上,因此对它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成熟。通过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笔者提出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的发展趋势。

4.1 信息化教育装备理论

当前,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研究并不多,且理论性和规范性强的研究论文比较少,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过程中,对信息化装备本身效能的评估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分析发现,企业管理的理论(绩效技术、人机工效学等)被应用到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管理及建设中,取得好的反响。因此,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及把其他领域的理论应用到信息化教育装备领域具有很大的意义。

4.2 信息化教育装备效能

随着信息化教育装备初期建设的初步完成,其管理及效能已逐渐成为教育机构及学校关注的热点。目前,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及管理中还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如:还有学校存在装备使用率低、闲置等问题。如何使得信息化教育装备发挥出最大效益,提高其综合效能,是教育装备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

从当前研究来看,信息化教育装备效能(包括利用率、使用率等)评估实践较缺乏,仅见江苏、广东等地对信息化教育装备进行了专项评价,但这些评估实践中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仍以标准化建设与配备为主,管理与使用为辅,这已不符合目前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同时在管理与使用评估项目中,很少从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装备环境设计、装备管理效能等去研究和构建,且评估采用更多的是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则运用很少。因此,对信息化教育装备评价指标进行实证调研及评价,以提高信息化教育装备在学校应用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成为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的又一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殷常鸿,胡又农,艾伦.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6):34-37

[2]薛鹏.基于绩效改进的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6

[3]肖飞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4]徐力,姚玉琴,马艳霞.教育装备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0-62

[5]赵锦红,胡又农.教育装备的可靠性分析与可靠性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5):2-5

[6]肖飞生,章苏静.绩效技术与教育装备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3-5

[7]谢玳英,殷常鸿,胡京华.教育装备的管理体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6(3):70-72

[8]殷常鸿,艾伦,胡又农.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对比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6):4-11

[9]殷常鸿,艾伦,牛永波.教育装备系统建设之成本-效益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75-177,197

[10]肖飞生,章苏静.让信息技术环境更人性化:基于人机工效学原理的教育装备环境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16-18

[11]马如宇.教育信息化视角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管理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4):41-43

[12]殷常鸿,艾伦,牛永波,教育装备综合效益评估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5

[13]陈学楚,等.装备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4-5

[14]许成果.教育装备系统效能刍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2):3-4

[15]许成果.教育装备效能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7

[16]殷常鸿,等.教育装备综合效益评估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5

[17]胡又农.教育装备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7):3-8

[18]郭齐胜,等.军事装备效能及其评估方法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18(1):1-5

[19]艾伦,艾霁野.马尔可夫分析在达标评价预测上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4):1-2

[20]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7

[21]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

[22]尹恩德.教育装备项目采购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9

[23]章苏静.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3-47

作者:高静莎 章苏静 王艾艾

教育装备与学校教育论文 篇3:

在教育变革中探究装备发展规律

一般而言,我国教育装备始于清末以来的西学东渐。西式教育进入我国以后,相应的教学体制、教育技术包括教育设施随之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在此期间对于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的研究日趋发展,但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则十分匮乏,教育装备虽广泛见诸于教育教学,但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变革,教育成为国家战略,获得了长足发展,包括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尤其是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提上日程。

1 新时期教育装备理论研究的背景

对教育装备的较多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发端于2000年后。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教育学、教育史、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教育装备包括教育技术装备为对象的研究则十分单薄,相关文献凤毛麟角,鲜见于世,偶有涉及亦多为片断散见于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旨的文献记述中。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一轮教育改革战略、教育新政的实施,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教育装备尤其是以教育信息化为中心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期间无论是规模、总量、品质、技术均与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规模快速扩大,总量大幅增加,品质全面提升。教育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现代教育教学形成深度融合,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促进了新型教育形态、教学关系的形成。因此,有关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渐引起相关学者及机构的高度关注,研究逐渐深入,形成了理论化、体系化的趋势。

2000年以后的10余年间是教育装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黄金时期。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逐年扩大的教育装备规模,不仅使教育事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传统教学形态、教学方式,包括管理方式。随着旧的传统的变革,现代教育趋势的出现,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特别是在教学领域,教育装备的深度介入和融合,改变代替了以往教学与装备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状态,与教材、课程设置的高度互动形成了区别以往相对静止的管理、行为、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被打破了,新的体系、观念在变革中逐渐形成,由此也引起了不同理念的争论,产生了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教育装备是从属于教育技术的,还是教育装备是一个独立系统,抑或是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正在深度融合,并形成了教育技术装备的新体系或形态这三种意见。这些意见和不同认识表明,无论如何,以往的条件、保障的定义已不能承载发展中的现代教育装备的功能、作用,不能很好诠释教育教学与教育装备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在这一背景下,相当一部分装备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机构均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围绕装备规律、概念、功能、属性进行了深入研讨,意求重新定义教育装备,厘清教育与装备的关系,重新诠释界定教育事业的基本构成及教育装备在整个教育事业体系中的位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着眼于教育装备发展实践,逐渐产生了一批教育装备理论及学术成果。

2 基于教育技术的教育装备研究

较早关注教育装备新的发展变化趋势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教育技术进而在信息化技术出现以后,侧重于研究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祝智庭、李龙教授等一批教育技术学者及专业人士。早在2000年前后,祝智庭教授就建议在相关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教育装备方向,以加强对装备理论研究,培养专门人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于2002年开设了教育装备专业,此后陆续有部分院校在原有教育技术专业中增设了有关教育装备的课程及内容,为教育装备的系统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祝智庭教授的研究将信息化教育置于传统的教育技术体系背景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考察,敏锐地看到了传统教育体系即将发生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对教育技术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和更新。在其相关著述中,以教育技术的专业视角,说明传统教育正在向教育现代化转变,而教育信息化正是实现这一转型的主要途径与趋势。祝智庭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离框架和支持多元教育文化的通信模型,建立了由文化因素到通讯系统构成的映射关系,为深入理解网络教育系统的信息化传播机理提供了理论模型。“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修建而提出来的,在教育方面美国政府在1993年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践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继美国这一举措之后,许多国家的政府也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祝智庭认为:“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进而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祝智庭以全球化的视野,从教育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研判了教育正在从传统形态向信息化现代形态转变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技术理念正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发生重大变化。其研究从信息化的角度反映了教育装备的有机技术构成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阶段的教育装备、设施及体系,教育技术、教育装备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背景下,日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祝智庭从教育技术学、媒体与教学、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教育系统、教育技术评价等多个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回答了教育技术装备在信息化方面的基本问题,以及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其他如《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教育技術与教育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系统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等相关大量著述中,也就上述研究分别作了阐释。

与祝智庭教授同期进行相关主旨研究的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一批教育技术学者。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何克抗先生在论述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中指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技术。艾伦等在研究中认为,何克抗先生这里的“物质”概念所指意即为教育装备。因为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載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与其他一般装备制品相比,教育装备对教育行为的实施更具有保障作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倚重教育装备来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所以,在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中,离不开对教育装备的研究。

数字化装备包括学校教育装备和个体学习装备,而这两者又是紧密关联的整体。李克东教授的相关研究认为,信息化学习“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装备作为数字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数字化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其中原因在于“基于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限于学校课堂,往往作用到课外,学生在课外往往要通过互联网完成资料搜集、整理、上交作业,也要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如果学习者本人缺少相应的数字化装备,则学习任务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就没有保障”,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果和质量。移动学习(M-learning)将成为数字化学习的新发展,移动教育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3 教育技术装备要适应教育变革的实践发展要求

研究表明,教育装备问题同教育信息化问题一样,显然不是教育的人为外加部分,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教育的内部发展、变革是同步的、融合为一体的。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从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本质的研究以及普通中学通用技术教学方面,阐释了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在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与应用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艾伦、胡友农,福建师范大学张杰,江西财经大学钟元生,国防大学周碧松,华中师范大学赵呈领,北京工业大学周恕义等一批学者、专家也分别就教育装备与现代教学发展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其中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装备技术专业的研究尤为系统和深入,后文将专题予以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赵呈领教授的研究聚焦在基础教育领域,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以及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规律。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育信息化动因》一文中说: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开始呈现诸多滞后与不适应的弊端,“如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现象,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甄别和选拔功能,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发展,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多元化,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倡导教育和谐发展”。为了说明教育信息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一命题,他系统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即:现代化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多样化,加强学科间沟通与综合;科学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多样的课程实施,强调创造性教学。基础教育改革也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传递知识,更多的应是激励思考。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赵呈领教授进而指出:“以信息化技术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也成为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它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培养和发展以智能化教育工具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并使之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动力,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改变落后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增强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总之,教育信息化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基础动因与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艾伦,等.教育装备与一般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2):4-7.

[3]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5]赵呈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育信息化动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6-9.

作者:兴乔 艾伦

上一篇:师范生支教报告下一篇:总结县委组织部